Ⅰ 觀看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盡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著力點顯然並不在於此。
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只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才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導演馮小剛顯然用了收斂的手段來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電視劇那樣沒有節制。
影片如果將地震前主角們的幸福生活鋪墊的時間再長一些,那麼前後對比的悲情力度會更大。此外影片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和孩子失散後的生活交代略顯瑣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劇氛圍。
(1)三十二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區爆發7.8級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民無數。面對即將坍塌的危樓,丈夫方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飾)都要去救被困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張子楓 飾)、方達(張家駿 飾)。
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沖進去營救時不幸罹難。李元妮在震後發現,一雙兒女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若要營救,必然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艱難選擇——救弟弟。此事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隱痛。後來,她被軍人王德清(陳道明 飾)夫婦收養。
高考後,方登(張靜初 飾)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師兄楊志(陸毅 飾)產生了感情……方達被救卻斷了胳膊,李元妮以無私的母愛撫養他成人。成年後的方達(李晨 飾)去杭州闖盪,娶了媳婦小河(王子文 飾),並干出了一番事業。32年後,這家人的命運卻因為5·12汶川地震再次發生了交疊。
Ⅱ 誰幫我寫篇《唐山大地震》觀後感那
《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後感
昨日是電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准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後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後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Ⅲ 星期天7:55普蘭店一,三十二中體操觀後感300字左右
表演開始了,我們開著紅花,整齊的向前進場。我們身穿潔白的服裝,手握道具,顯得十分精神抖擻,朝氣蓬勃。首先,是第一樂章,「暢想祖國」。隨著美妙的音樂,我們做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動作。很顯然,大家都做得十分投入。就在這振奮人心的時刻,出現了差錯。在跑「黨旗」的時候,大家都站好了,卻有一位同學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很遺憾。這真是美中不足!接下來是第二樂章,「歷史重眸」。我們組成了一面五星紅旗,大家都很激動,每一個動作都表達出我們對祖國最美好的祝福。從1949到2010,祖國母親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了祖國前進的步伐。最後,我們上千人組成了「中國萬歲」四個大字,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看完了,我的心中無比激動。
Ⅳ 三十二篇讀後感一篇作文一天的時間能寫完嗎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文字把自己所看到、想到和聽到的表達出來。由於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作文水平的提高比起中學生來更有難度。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思維活動,寫作的過程往往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知識、經驗和想像之上。因此,如果要讓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就得讓他們寫起作文來覺得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基於這些原因,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寫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一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課外多讀書、多觀察、多交流,廣泛涉獵歷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且會產生描述、書寫的強烈願望。二是多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如讓一個組的學生把自己最近在課外書籍中讀到的優美詞句或精彩片斷背誦給其他學生聽,並每天評出一位優勝者,以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為了能夠獲得好評,他們積極准備、認真背誦,一學期下來,不僅自己讀了不少書,積累了不少詞句和文章片斷,而且從其他同學的背誦中獲取了大量有益的知識,拓寬了自己的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 學習在於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會有意無意地去學、去記、去運用。那麼,作文興趣如何培養?首先,老師應該讓學生寫感興趣的事,安排一些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的題目,如記自己的同學、家庭成員等。其次,要經常採用一些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感覺有話可寫,還要安排相當數量的口頭作文。如可以利用講故事,指導學生把故事講得流利、清晰;或者組織學生續故事,讓某一個學生講故事的開頭,其他學生把這個故事連下去,這樣由於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就有差別,故事的結局就自然不同;或者讓同學們注意觀察班上的某一位同學,然後不指名地用口語或文字描述其特徵,叫另一個同學猜他是誰,猜對了,說明這位同學的描寫是准確的。這樣通過長期訓練,學生的作文興趣將會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會有所長進。 如何將學生積累的材料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一篇完整的作文,這是教師指導學生作文的任務所在。一方面應該要求學生為自己的作文列份提綱。如選擇中心思想,然後選擇那些能夠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再安排和組織這些材料。編寫提綱再寫作文可以使學生做到胸有成竹,寫起來也得心應手,所以是一個寫作的好習慣。一方面平時講解課文時,分析例文的寫作方法,通過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作文的一般方法,知道如何確定中心思想、如何選材、應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詳寫什麼、略寫什麼。有了較好的寫作指導,學生在完成習作時,就能較為全面地寫出該事物的特點,基本上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進行細致、認真的修改。它包括中心思想的修改、文章結構的修改以及語言文字的修改等諸多方面。形式要力求多樣,可以採取集體修改的方法,與學生討論分析文章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講評學生作文,從不足之處得出寫作應當注意的經驗;也可以組織學生給自己的作文寫評語。這樣的修改,不僅文章的質量會明顯提高,學生對作文課的興趣以及參與度也會明顯增強。 總之,引導學生寫好作文,應當遵循生活積累—藝術構思—寫作—修改的過程,在教學中精心安排、巧妙組織,這樣,作文教學才可望取得較好的效果。
Ⅳ 山河歲月第三十二集觀後感
《山河歲月》第二十三集《古城風雲》主要講述: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覺醒。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熱化上升最為主要矛盾,中國國內階級關系在此時也發生重大變動,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又稱《八一宣言》。宣言主張停止內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對日作戰。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高舉抗日救亡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歷史。
張學良部下雖剛與紅軍交戰損失慘重,但面對國家大義,還是積極主張促進國共兩黨共同合作,堅定民族統一戰線,在此紀錄片中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作為當代新青年的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英雄先輩們的精神。
Ⅵ 急需 電影 唐山大地震 觀後感 有懸賞400字左右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這幾天,我看了一部《唐山大地震》電影,它是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非常讓人感動。 主要講的是唐山地震前的一戶人家回去的時候,看見了一些反常的情況;很多蝗蟲。到了晚上,家裡的孩子睡覺,大人幹活,干著干著聽見幾聲雷響,下起雨來,然後天空慢慢發紫,緊接著有房子大面積塌陷,轟!轟!正在幹活的爸爸恍然大悟,說:「是地震!快跑!」爸爸帶著媽媽小心翼翼在陣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孩子們的媽媽要進去,孩子爸爸說:「危險!」說著把自己妻子一拉,自己進去救孩子了,剛一進去那棟房子就嘩啦一聲塌了,孩子也被壓在下面。 過了一會兒,地震停了,一片凄涼。死的死,傷的傷,那一戶人家的爸爸被先找到了,可是已經死了,之後找到了兩個奄奄一息的孩子(自己的),但是只能救一個小孩,因為水泥板只能撬一邊,媽媽正在猶豫不決,人們要救別人去了,媽媽著急地說:「救弟弟!」弟弟被據掉了一隻胳膊,而姐姐死了(其實還活著)。之後媽媽帶著弟弟去治療,而剛剛在拉屍車上醒來的姐姐北一個解放軍救援隊的叔叔救走並領回了自己的家。一晃二十年過去了,他(她)們各有所成,弟弟當了經理,姐姐當了醫生,最後姐弟在一次成都大地震是遇見,姐弟相認,最後姐姐跟隨弟弟找到了媽媽,然後去看了看死去的爸爸,並且在看了看死去的爸爸,再看了看你幾堵唐山大地震死去人名字的牆,流出了傷心的眼淚。 當看到姐姐跟媽媽相逢時,當看到記載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萬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紀念牆的時候,我的淚不斷流下。雖然唐山大地震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堅強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從廢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園。《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後感
昨日是電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准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後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後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Ⅶ 求電影《唐山大地震》觀後感,盡量原創哦
自己寫吧,那才叫原創~~
Ⅷ 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讀後感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跡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游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衛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裡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著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干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今天電影院人頭涌動,因為22日是我盼望以久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日期。
1976年7月28日,上帝說,給他們一次小小的懲罰,讓他們清醒一點。地表的震動,驚醒了茫然無措的人類,也不知道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地平線上幾乎就沒有一絲靜謐的地方可言,民不聊生,放下自己的尊嚴去求救。
徐帆飾演的那個母親,說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復,救兩個,救兩個。可是,人類之前對上帝犯下太過於嚴重的錯誤,救一個孩子是應得的。
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重男輕女,馮小剛導演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救人的時候,母親毅然選擇了弟弟。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時候,為什麼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時候?
把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時間,十年,九年,十三年,時間過得太快。我才猛然感覺,電影取名為唐山大地震,講述大地震的時間連一半都沒有。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他在放映完畢之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這部片子的主旨在於:親情撕裂以後,怎樣去挽救,怎樣去撫平傷口。
電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讓我很震撼,可能阿凡達都沒有這樣的效果。內容也不能說不好看,只是在我眼中,能夠讓我有所感觸的就是海雲台。海雲台中的情感元素比較到位。
在大地震之後,痛苦流涕,向死去的人懺悔。懺悔之後,就開始清醒,要將自己的家重新建成,重新發揚光大。
這部電影中,最感動我的是那個母親無時無刻想著自己的罪過,無時無刻不感到心痛。整整三十二年,她說了二十年,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可能是導演發掘了人心最溫暖的一面。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個母親真的很偉大,女人的青春沒幾個三十年,她卻寧願孤守清寡,不願離開。
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後有所感觸,擁抱一下身邊的親人,這是放映員最後說的話……
Ⅸ 唐山大地震 觀後感600字 快點
觀《唐山大地震》有感
當我看了《唐山大地震》後,我的心靈被觸動了,心情久久不能恢復平靜……那一幅幅畫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永遠都不會忘卻……
1976年唐山大地震打亂了元妮一家的平靜,她的丈夫為了救孩子死了,而她那兩個年幼的孩子方達和方登被石板壓到,正生命垂危,已經失去理智的她在石板邊不停地喊叫著:「兩個孩子都要救。」可事實是殘酷的,一塊石板壓著兩個孩子,他們之間只能選一個,被迫無奈的元妮選擇了救弟弟。原本在石板下用石頭敲擊地板的方登聽到這話,沒在了聲響,徹底地絕望了。後來在拉屍體的車上醒了過來,被一個軍人收養了,從此姐弟倆天各一方,直到32年汶川大地震後,他們在救援時相認了,一家團聚。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淚水在眼球里打轉,唐山大地震那23秒使得元妮一家支離破碎,一開始我正對她感到不解,為什麼不救方登,覺得她不愛方登,後來我為她感到驕傲,在這32年以來,元妮時時刻刻都記著她的女兒,年年燒紙都不忘跟他們嘮叨,當方達給她買了大房子,她也不去住,對方登充滿了悔意,就連她愛吃的西經柿都沒有忘記,作業本和書包都好好珍藏,這個母樣真是偉大,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為此佩服這個偉大的母親。
因為一句話「救弟弟」使得32年來親人沒有相認,我覺得十分婉惜,有人說方登太狠心了,不去唐山找親人,但我認為如果她不愛親的,她就不會做噩夢,如果不愛自己的親人,她就不會在汶川大地震時不與弟弟相認了,盡管她心裡還有點恨意,但她還是十分思念家人的。
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著我,也告訴了我親情的重要.。
Ⅹ 三十二個木頭人的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有件高興事,是什麼事呢?嘿嘿,是看《小木頭人》童話故事。是誰寫的呀?是老舍先生寫的。他呀,是近代有名的作家,《茶館》、《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些著作都是他寫的。《小木頭人》童話故事講的是什麼呀?由我來告訴你們吧!故事很精彩,豎起你們的耳朵仔細聽哦!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小布人有一個小木頭人弟弟,小布人很有學問,小木頭人卻很淘氣。他們有個泥人舅舅。一次,泥人舅舅來看望他們哥倆,路上遭到日本人的襲擊,不幸去世了。小木頭人非常傷心,他決定去參軍,為泥人舅舅報仇。他偷偷溜出了家門,背著他的「雞冠槍」參軍嘍!當他走過一座城市時正好遇上了日本人的空襲。小木頭人趁著這個機會,打敗了日本人,為泥人舅舅報了仇。小布人在學校里聽廣播時,還聽到了這個消息呢!他們家真是文武雙全啊!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寫的非常生動,有很多地方都讓我百看不厭。比如,小木頭人把「機關槍」聽成了「雞冠槍」,找來一個雞冠綁在槍頭上。我看到這里時禁不住開懷大笑,真逗!小木頭人有搞笑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當他和日本人相遇時,有勇氣去和他們戰斗,這就說明他有一顆勇敢、愛國的心。他用聰明的頭腦和機敏的手腳把愚蠢的日本人戲弄了一番。那細致的描寫,讓我彷彿看到了小木頭人從日本人眼皮底下溜走那栩栩如生的一幕。老舍先生把小木頭人一半當人寫,一半當木頭寫。為什麼這樣說呢?哈哈,那是因為老舍先生寫了小木頭人每隔一個季度就要刷一次漆,而且他流出來的眼淚是一個個圓溜溜的小木珠!這個故事非常有吸引力,它把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我真是入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