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一部電影的觀後感,寫三段
六月中的一天,everest給我傳來了電影<fly away home>,說是找了四五年才找到,無比好看,還一本正經地說「看完了要求你寫篇觀後感」。辦公室的網路太慢,中間斷了又重新傳了一次,一百多k一秒鍾的速度,一直等到下班後一個半多小時才傳完。就憑這要跟我分享的精神,我也一定要好好看啊。只是前段時間一直太忙,周末特地把電腦拿回家,卻也一直沒顧上看。
直到前幾天在公司吃午飯的時候打開了,然後就把手頭上的稿子丟下,一直看了下去。確實很好的一部電影,我看過的電影不多,但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真正好的電影是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共鳴,讓人深深地感動的,身臨其境般,而且看過以後再重新去看,還是會覺得感動。而這就是一個吧。
小姑娘Amy的媽媽和爸爸很久以前就離婚了,在媽媽意外地出車禍去世以後,她就被爸爸接過去一起住了。她對這個新家,包括新媽媽,都充滿了抵觸情緒,她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怎麼說話,卻很喜歡在站在窗前看著爸爸駕著自製的小飛機在田野里飛行,當被發現的時候,她會遠遠地跑開。爸爸在附近有一個大大的房間,是他用來打造飛機的作坊,她會在爸爸的作坊里靜靜地玩耍,會在自己的房間嘗試各種各樣的衣服,在鏡子前臭美。
當有一天,住處附近的森林被無情地砍伐,她在破敗的樹叢之間發現了好多掉在地上的野雁的蛋時,她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像發現了稀世珍寶一般,她飛快地跑回家,用衣服把它們包起來,小心翼翼地背到了爸爸的作坊,放在抽屜里,她給它們鋪了溫暖的窩,然後在下一層的抽屜里放上了明亮的大手電筒。
她不得不每天去上學,帶著對這群野雁蛋的牽掛,當然會偶爾走神。有一天夜裡,當她終於從家裡跑出來,跑到爸爸的作坊的時候,拉開抽屜,她震驚了——一群小傢伙已經啄破了蛋殼,露出了小腦袋,它們正用無辜而純粹的小眼睛打量著這個世界。一種生命的最原初的萌動,讓人心裡滿滿的感動,在它們面前,世間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會黯然失色。彷彿補償一般,她在家庭中缺失的愛,都放在了這群野雁身上。
當著急的爸爸拚命地喊著Amy的名字,並找到作坊時,他看到可愛的女兒抱著一群小雁,靜靜地睡在地上,很甜美。然後爸爸同意她收養它們,幫助她照看它們,並在動物管理協會的人要剪小雁的翅膀時把他打出了門。這群小雁出生後第一次看見的人就是Amy,於是,她爬到哪裡,它們就跟到哪裡,她騎著摩托車,小雁們也會搖頭擺尾地跟在後面大跑。快樂就是這么讓人沉醉。在小雁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Amy和爸爸的關系也日漸親密,她漸漸地崇拜並且信任他。最後爸爸終於說服了Amy要教小雁們跟著飛機飛行,指引它們去南方過冬。因為它們是候鳥,可是沒有雁媽媽的指引,它們無法學會飛翔。於是,Amy指引小雁們跟著爸爸走,爸爸一次次地駕著飛機飛行,還有爸爸的朋友,那個願意和她做朋友的新媽媽,他們一起努力著,試圖讓小雁們跟著飛機飛翔。可是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簡單,當大家都灰心喪氣即將放棄的時候,Amy,這個女孩,她竟然自己駕著飛機飛了起來。她是雁媽媽,她不能放棄,她一定要讓小雁們學會飛翔。
最終,她和爸爸帶著這群野雁,穿越了海洋、河流和陸地,到達了它們要去過冬的地方。明年春天,它們還會飛回Amy住的地方。野雁們過冬的地方已經被開發商買下,即將破土動工,而主張環保的人和土地開放商之間長久的對峙,隨著Amy帶領的雁群的到來而立見分曉,開發商無奈地扔掉了項目書。他們歡呼著,心中暖流涌動。
Amy走下飛機的時候,她第一個擁抱的人,是媽媽。
對一群野雁的愛和為此而採取的行動,讓人類超越了所有的樊籬,包括感情的、利益的。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擁有共同的綠色,是可以息息相通的。
深深記得這個畫面,在送野雁南行的路上,父女間第一次敞開心扉談起了他們的家。Amy說,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回事?她說你們兩個都有錯。他回答,我隔了好久才承認,我不該讓你們走。或許每個人都走過很多彎路,但我們要熱愛現在的生活,過好以後,你永遠都不知道明天是什麼樣子。
⑵ 電影藍房子觀後感500字
《海爸爸的藍房子》是一篇小故事,故事中出現了三個小男孩,他們分別是波比、哈利和亞西。三個人是好朋友、好夥伴,他們的爸爸也是三個在一起航海的航海家。
有一天,爸爸們又去航海了,結果在航海的途中,船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沉沒了。只有波比的爸爸倖存了下來。哈利和亞西見到波比的爸爸回來了,就問:「叔叔,我們的爸爸在哪裡啊?」「他們在大海的藍房子里。」波比的爸爸回答。兩個天真的小孩便想去找自己的爸爸,波比也加入了這個隊伍,他們經過了千辛萬苦,但最終也沒有找到他們的爸爸。
他們真是幾個孝順的好孩子,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多幫長輩們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一生去報答父母,去報答天下最偉大的人。
⑶ 一片電影的觀後感 要500字就可以了 要有意義的
人類最大的災難是自己——電影《2012》觀後感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3:53
按照瑪雅人的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地球的毀滅日。雖然,這只是一個預言,但真正到了這一天,根據天體運轉的規律、星球之間的關聯、太陽活動的加劇,這一個預言在電影中真的成為了現實。由於太陽黑子活動頻繁,輻射在地球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地球內部已先行開始融化。融化、融化,最終引起了地殼的位移。所以,一切都來臨了:地震斷裂帶、喜馬拉雅山變為平地、南美洲不再是個坑窪地帶、南極北極互換、還有無休止的海嘯。
世間的一切瞬間消失。
混亂的場面卻震撼著人類脆弱的心靈。
當海嘯提前來臨,那個在世界最深地下銅礦中首先發現太陽活動異常、地球將要毀滅的印度人,在遷移中看著身後即將席捲而來的海嘯而無助地瑟瑟發抖。人類的欺騙又一次在真實上演。是這個印度人將發現告訴了地質學家艾默里奇,艾默里奇匯報給政府,世界各國才決定聯合起來在中國四川製造方舟,用以拯救地球上極少的一部分人,並且答應帶他一起走。但這又怎樣,人類從來就具有欺騙性。電影中,海嘯將它淹沒的那一瞬間,再一次驗證了人類的欺騙性這一點。
然而,比欺騙性更要命的是人類的殘酷性。當方舟即將開啟,許多買了船票的人卻被拒之門外。地質學家艾默里奇在走進方舟內自己的房間後,看著寬敞奢侈的空間還有船外登不上船絕望的人群,氣憤無比:「房間內還可以在容納十個人!」他摔了杯子去請示,得到的是嚴厲的拒絕。然後就是一場正義的演講:「人類建設的是文明,你們能眼睜睜的看著外面的人全部死掉嗎?那樣是不文明的是沒有人性的,有個人(我估計是美國的最後一任總統)曾經說過:『如果不能為他人的權益做斗爭的話,那就不是所謂的人性。』」然後就是各國元首同意讓人們上船。最終。正義戰勝了殘酷,觀眾們為這一刻歡呼,不但是因為電影中求生的人看到了希望,我們也為人類殘忍的反醒而看到了生命延續的希望。是啊,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不論哪個國家的人,都是地球的臣民,都是作為人類的一家人。人類是脆弱的,但只要互幫互助,就可產生巨大的力量,變得不可摧毀。
說到互幫互助,當然必須要有一個群體。我們中國人多,力量也就巨大無比,否則,電影中,世界也不會把寄存了地球唯一希望的方舟建造選在了中國。影片中所展示的中國四川山區方舟建造現場,高大、空曠、震撼的場面,讓觀眾恍惚到了另一個星球的錯覺。演員說到:「看來建方舟選中國選對了。」不知這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還是對中國廉價勞動力可用的諷刺。造方舟可以賺到錢,可拼了苦力拿到錢又有何用。如果毀滅日真的來臨而又得不到登船卡,隨著世界消亡,一切還不是白白付出。人啊,總是在忙碌,而又不知忙碌為了什麼?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是為了以後的幸福。但幸福遲在毀滅之後,那又有何意義?
面對災難,人們總是恐慌未及。然而那個在黃石公園向全世界發廣播的電台主持人,卻在熱衷於自己的廣播事業,不但是事業,也是在熱心地為世人提醒災難來臨,警告人們能逃離毀滅。在火山即將爆發的時刻,他站在火山口上繼續著廣播,在山頂高呼:「你們要記住我的名字是我第一個告訴你們世界末日的。」近似瘋狂。終於,火山爆發了,一團團火焰像燃起的煙火,他望著那團團美麗的火雲朵,自言自語地贊嘆:太美了!沒有逃離,直到火焰將他環抱。也許,許多事情既然無法逃脫,就投入吧,即使融化,也算是一種永存的方式吧。
非常高興,導演在此片中給了文字工作者一個很好的形象效果。當美國總統的女兒勞拉與地質學家艾默里奇對話時,指明艾默里奇包里只有書。當地球毀滅後進入0001年12月27日新紀元時,艾默里奇翻著片中名叫傑克遜的寫書人的一本書,說到:「這是人類文明的延續。」文字具有如此巨大的功能,可見它的重要性,所以呼籲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文字工作,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寫工作文稿,都請將歷史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將人類的文明傳載下去。
最後還是回到災難片上來。《2012》是一部災難巨片,片中當然少不了許多震撼的地球毀滅情景。當地震來臨,美國加州在十分鍾內成為了斷裂帶。馬路上的裂縫像被蛇從地下拱出一樣,瞅瞅地寒人心。高架橋瞬間斷開,斷口處,車如一個火柴盒一樣跌落下來。高樓像兒童的積木玩具一樣,被不好好玩耍的孩子賭氣地隨意踢倒。溫馨的房屋眨眼間坍陷為一對廢墟。在地殼斷裂處,人像一顆微小的塵埃,噗塌噗塌掉下去,多麼的脆弱,多麼的無助。剛剛還是鮮活生命的世界,剎那間變為了虛無,一切的一切不復存在。或許官員還在開著會,討論一些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許學生們還在埋頭苦讀;或許家庭中正進行著一場豐盛的晚宴;或許戀人們在深情相望;或許工人們在勞苦的忙作。但這一切都毫無意義了,因為,毀滅已來臨,斷裂埋葬了一切,海嘯淹沒了一切,在這些可怕的時刻,我只想到了一句祝福:「別太苦自己。」珍惜彼此,珍惜生命!
⑷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1 《機器人總動員》
這里太陽照常升起
此時的地球如果能夠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便是滿目瘡痍了。在經歷了人類無限制的開發之後,這里已經沒有了綠色,海洋不再是生命的源頭,更像是生命的禁區。整個世界一片廢墟,垃圾滿盈,人類也早已脫離了此地——曾經的生命搖籃。地球上每日似乎只有一個活躍的身影,他就是瓦力。一個清理垃圾的機器人。他所做的便是日復一日的,用自己的身體把垃圾規矩成矩形,然後再一排一排的堆疊起來。這樣的工作縱使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起來仍是沒有盡頭,當然只要有電,瓦力就會不斷的幹下去,看上去故事就會沿著這樣的順序發展下去,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擁有轉機。就像在這個毫無生命力可言的星球上一樣,即使沒有綠色,即使不復海洋,但是,這里太陽照常升起。《機器人人總動員》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
瓦力就是這樣生存著他卑微的生活。他在垃圾堆里工作,他在垃圾堆里生活,彷彿一切都沒有結果,彷彿一切都不該擁有結果。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鐵箱子,更令人稱奇的是,鐵箱子的里頭竟有一抹鮮艷的綠色,他小心翼翼的把那一抹僅有的綠色保存了起來。綠色似乎預示著希望,綠色似乎意味著生機,總之這是一個好兆頭。
的確如此,在此之後沒過多久伊娃出現了——這個瓦力生命中最重要的指令。毫無疑問,伊娃也是一個機器人,與瓦力不同的是,伊娃來到地球是為了尋找生命的跡象。人類就像雲有海外的遊子,在外頭時間長了,總會想家的,一旦伊娃發現生命的跡象,遊子便會義無反顧的出現在曾經的故鄉。
伊娃像是一個敏感的女孩,對待一切陌生事務都會不覺得產生懷疑。直到遇見了瓦力。起初,瓦力只是小心翼翼的躲在遠方靜靜地望著著伊娃,就像詩經中訴說的那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後來瓦力像是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般,忍不住對伊娃表達了淺淺的愛意。只是這種表達比較特殊,他教伊娃跳舞,他讓伊娃玩魔方,他拿包裝袋的小泡泡讓伊娃戳透,他還為伊娃放了一段愛的錄像……似乎這些都激不起伊娃的興趣,最後,瓦力拿出了放在保險櫃中的那一抹綠色——一根插在破落靴子中的小草。伊娃看到綠色很好奇,但來不急好奇,她潛在的指令就立刻將綠色收藏在自己體內,她也瞬間失去了意識,然後便是等待將她下放至此的飛船把她回收。
等待總是漫長的,伊娃等待著飛船,瓦力等待著伊娃。等待又是美好的,誠如那句老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等待的日子中,瓦力天天陪伴在伊娃身旁,當然他也會悄悄地牽起她的手,他也曾為她而難過,縱使伊娃對這些都全然不知。影片中最動人的部分也出現在此,瓦力陪伊娃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日夜,期間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使瓦力離開,在下雨的時候他為伊娃稱傘,機器人都是鐵的,加上凸出的傘頭,瓦力沒少挨雷擊,在刮風的時候瓦力緊緊拉住伊娃的手,同進同退。機器人雖然是鐵的,但心卻是肉的;機器人似乎沒有思維,但卻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感情。這或許也是製片人對於理想愛情的一種美好嚮往吧。我想,只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擁有一份這樣的希望。我們可能希望與自己心愛的姑娘(或是心愛的男子),天長地久的相守在一起,可能我們沒有多少錢,我們更沒有寶馬,我們更沒有豪宅,但我們的感情是無可比擬的,我們不為世俗所惑,我們不為歲月動容,但我們都擁有一份堅守,都擁有一顆不老的心,歲月變遷,韶華流逝都不曾改變曾經的初衷,每一天,彼此的感情都如第一天般新鮮,充滿活力,直至生命的盡頭。當然,希望無所謂有無,這樣的希望,在現實中雖不可存在,但仍可作為人們百無聊賴時的一抹鮮綠,窮困潦倒時的一個夢想,存在於人們的最心底。我想即使再現實的人也都會擁有某種形式的理想主義。瓦力就有,我相信,你也會有。
⑸ 費馬的房間觀後感200字
《費馬的房間》又名《數學謀殺案》,顧名思義,是圍繞數學題目展開的一場智力問答的死亡游戲。四個數學家相繼被邀約到一個空房間,解決一道了不起的數學題目。但是誰也沒想到,幕後主使提前在房間裡面做了手腳,房間的四堵牆被壓力閥推進,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回答出問題,那麼大家都會被房間摧毀。這是一場和死神爭分奪秒的智力問答賽,且沒有退出的權利。
人的天性就是極力想到得到某些東西。人、財富、地位或者是名譽。電影中最可憐的就是那個老教授,一個萬念俱灰的數學家,用了35年的精力去解開「哥德巴赫猜想」,窮盡一生換來了回報,卻因為嫉妒心的干擾,徹底敗給了一個少年的謊言。那少年的謊言除了換來了一則新聞,其實一文不值。
我想,這就是那個數學老教授最軟弱的地方吧。在成功面前,在成就面前,因為付出的太多,所以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如果沒有,心理就無法平衡。人人都是貪心鬼,我們都貪戀那些本該屬於我們的東西,不是嗎?
⑹ 空房間觀後感。
在熙完美演繹了《空房間》,雖然本片沒有在熙和李成延絲毫的言語,但是完美的眼神,演技早已經超過了我們所需要的感覺。 男主角沒有台詞,女主角一句台詞。有時候,兩個人之間保持沉默反而能讓彼此領悟得更多,同樣,演員無言的表演方式也能讓觀眾領悟到更多。空房間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表現了人性化的一面視覺化的一部電影!而且把人們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表述出來.其實也是講述愛!
有點懸疑,有點迷惑,有點稀奇,但是完美之處,吸引之處不正是在於這些吊人胃口的地方嗎!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演繹的電影,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呵呵,真的是精彩啊。
本片劇情清晰,但又不失迷茫之處。真的是很有深度啊。
在熙,總是創造精彩。 http://video.qq.com/v1/videopl?v=2cfFFXU4kMA
空房間劇情介紹:
泰石是個騎摩托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我行我素的男孩,白天他在住家門口張貼廣告宣傳單,確認房裡是否有人,晚上便利用小手段打開房門進去。他在陌生人的房間里居住,和主人家的照片和紀念物合影,但從不拿走任何東西,他甚至主動修理出故障的電器,洗衣打掃衛生,然後在主人回家前悄無聲息地消失。一天,他走進一個富有家庭,當他象往常一樣把這里當成家,自如的吃喝洗漱時,卻沒有察覺屋裡還有一個人正在悄無聲息地用一雙幽怨的眼睛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那是這家的女主人善花,一個受盡丈夫虐待的美麗少婦。泰石終於發現了善花,在她無言的目光下,他默默走出房間,騎上自己的摩托車離開了。然而,遠離城市的泰石又莫名地調轉車頭,重新回到了這個有著美麗而憂傷女主人的房間。善花看著他,兩人彷彿被無言的默契牽引……
第二天清晨,泰石早早起床,給善花做好早餐,然後自顧澆花。沉默中兩人象是早已有約的舊友。
然而,和諧的氣氛很快就被善花的丈夫打破,他氣急敗壞地從外地趕回,怒斥妻子,並試圖強迫妻子與自己親熱。隱藏起來的泰石終於忍無可忍,在房外的小花園里,他用高爾夫球射向善花的丈夫。善花平靜地和泰石走出房間,騎上摩托遠去。從此兩人在一起,從一個陌生人家走到另一個陌生人家,一起分享快樂和孤單,同時墜入了愛河。
兩人最後一次進入陌生人的房間時,居然發現一具老人的屍體。他們把這個死去多時卻被遺忘的老人精心穿戴起來,並舉行了一個認真的葬禮,然後開始在這個房間里住下。但是短暫的幸福又在老人的兒子到來時徹底打破。警察把兩人以殺人嫌疑犯身份帶走,善花最終被丈夫領回家,泰石則進了監獄。
回到以前日子的善花常會到以前和泰石去過的陌生人家裡,找尋平衡和快樂。而泰石在一次次演練後,終於成功逃獄。他找到善花家,以一種隱身的神奇方式,躲過善花丈夫的注意,和自己愛的女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⑺ 電影《空房間》5分鍾左右的片段影評和電影拍攝技巧影評 【回答滿意再加分】
這是一部遊走於兩個世界之間的電影。而泰石是個活在背後的世界裡的人,無法想像他是曾在面前的世界裡遭遇了什麼,還是與生俱來就活在那裡。電影開始,隨著泰石第一次打開的空屋,我們也第一次看到了背後的世界——零亂的兒童房間里有弄壞的玩具槍,客廳的電話打錄機里是主人出遊時留給親朋好友的祝福。這時才知,原來背後的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的恐懼感。隨後泰石洗澡、洗衣服、吃東西、修理玩具槍、看電視、休息,除了些許的寂寞,覺得他的生活也並沒和我們有什麼不同。直至主人歸來,泰石將一切恢復原狀之後離開。電影這是從背後的世界回到了面前的世界:歸來的男女主人一臉的不悅,丈夫覺得已經滿足了妻子旅行的要求卻仍見不到妻子的好臉色,而妻子卻不停地抱怨這趟糟糕的旅行……鮮明的對比出現了:同樣的房間,與主人回來之後屋子裡充斥著的煩躁相比,沒有主人的空房間要顯得溫暖許多,或者說,其實這就是兩個世界的不同。原來,背後的世界才是寧靜、平和而舒適的。
電影繼續,泰石在美麗的庭院深處遇見了被丈夫虐待而傷痕累累的善華,不知是否是因為愛情,他救走了善華,把她從殘酷中帶離。而善華也跟著他離開了面前的世界,來到背後的世界生活。其實泰石明白:只有在這里,善華的傷痛才能被治癒。
⑻ 觀 「英文電影 房間後感」
電影房間的英文觀後感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⑼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⑽ 求電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觀後感 2500字左右
這是一部多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電影,其製作之精美令人贊嘆,其中最出色的演員我以為是瑪吉史密斯,把一個典型的英國老姑娘演得極其到位,那個扮演喬治的父親的老演員也很好。至於漂亮的男女主角,倒是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當然還是記住了海侖那美麗而憂傷的大眼睛,整個人象只小鳥。
對大多數人最為贊嘆的義大利的風景,甚至片子里大部分的場景都忘記的差不多了,對接吻的場景倒是記得蠻清的,因為那時自己還是個沒有接吻經歷的女孩子,所以看到那樣的鏡頭就特別臉熱心跳。
最為清晰的記憶是那場露西獨自去街上,看到了那雄健的男人的裸體雕塑,目睹了一幕街頭斗毆,便昏了過去。
其實很有意思,似乎世界上有幾個地方是特別容易產生浪漫愛情的地方,對於傳統的北歐新教徒來說,熱情的天主教南歐才是產生藝術和愛情的的地方,那裡溫暖的氣候,熱烈的感情,那些充滿了生命力的雕塑,對於冷靜刻板的維多利亞式的教條是一種摧毀。當露西看到那些剛健的男性裸體時,鏡頭就突出了這種沖擊力。那是對一個深受禮教束縛,內心卻渴望情慾的,一種少女矛盾心理的刻畫。在這兒,情慾第一次覺醒了。
一個看似文靜一本正經的少女,居然喜歡彈奏貝多芬,這是一個徵兆。因為貝多芬絕對是最男性化的音樂家,他的力量,粗曠,幾乎要掙脫古典主義束縛的,浪漫主義幾乎要釋放的激情,是一個充滿熱烈情感的靈魂最坦率的表露。音樂是最能立刻發現心靈秘密的藝術手段。
整個的故事,就是心靈的覺醒,情慾的釋放,清教徒的理性對於傳統希臘人性美--羅馬是繼承了西方文明這一傳統的的臣服。心對於腦的勝利。在眾多的西方文學作品中,這種宗教與人性的掙扎是永遠的主題。就歐羅巴人自由與追求美和極致的天性來說,基督教是一種束縛這種天性唯一的繩索,鞭打這過於精力充沛和狂放的肉體是這宗教征服羅馬和歐洲的法寶。
但是,人性總要萌芽,也要有所束縛。
這是一部女性電影,因為它對女性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無論是對少女還是老姑娘,女人的心靈在一坐充滿男性魅力和愛情的城市打開了,即便在回到理性與幽雅的不列顛,那心是再也關不住了。 打開心靈的窗子,就看到了愛情。
女人總是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而對於男人來說,風景是在心裡的。藍藍的天,小鳥的歌唱,這一切都在心裡。愛默森先生用叉指著自己的胸口,虔誠地說道。
這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那對奇怪的愛默森父子剛出場時的一句台詞。於是來自英國的美麗的露西小姐在牧師的說服下接受了他們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歐洲古典文學里最常見的陪襯角色——一個老處女搬進了能夠看見佛羅倫薩美麗風景的房間。鏡頭拉伸,從露西小姐的視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義大利的美麗風光安靜地鋪陳在整個畫面里。故事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舒緩而寧靜,帶著歐洲古樸的生活氣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覺得甚至不如電影拍的好,有些章節太拖沓,不如電影脈絡清晰。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幾個小節,每一個小節開始之前會出現一個用繁復的花紋做外框的標題,有一種英國特有的嚴肅刻板的幽默成分,並且帶著十足的歐洲文藝腔。影片里的台詞大部分還是忠於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從直著脖子持一口英國英語的演員嘴裡說出來,顯得格外的動人。
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我認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來說,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個折扣。因為老的配音演員總喜歡過於誇張地表現外國電影中的人物情緒。這一次再看,不但讓我感受到演員們平緩而得體地表現福斯特筆下優美的語句,而且還看到中文版中已經被剪切掉的,英國古典電影中不多見的一場裸戲。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還有媽媽一起散步時,遇見自己的弟弟、喬治還有鎮上的牧師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從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種被繁文縟節束縛著的英國上流社會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於作為自己未婚夫的擺設,她的心裡太多激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佛羅倫薩開滿罌粟花的鄉間,露西被喬治強吻之後,表面上如同一個大家閨秀應該做的那樣憤怒地離開了他,其實心裡卻偷偷地萌發了愛的念頭。
說起那個不由分說的吻,再和露西與那個假模假式未婚夫訂婚後的那個吻一比較,後者便讓人忍俊不禁了。我們這位戴著金邊夾鼻眼鏡的未婚夫對露西說,露西,好像我們訂婚之後我還沒有吻過你。露西說,是的。未婚夫說,那我可以吻你么。露西說,當然可以。於是未婚夫緊緊地抿著雙唇像品嘗中葯那樣蹙著眉接近了露西,在十分勉強的接觸中,這位先生的夾鼻眼鏡險些掉了下來,慌忙地用手去扶。露西說對不起。未婚夫說沒關系。然後他又扶了扶眼鏡,捋了捋頭發,像一個紳士一樣拿著文明棍走在前面。
影片的音樂是另一個動人的部分。裡面多次選取了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曲子,在喬治第一次吻露西的時候,還引用了普契尼的歌劇燕子中的詠嘆調朵瑞塔的夢想。那也是一個和愛情有關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朵瑞塔也和男主角有著讓人盪氣回腸的一吻。而片頭普契尼膾炙人口的唱段我親愛的父親與影片主題也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吻合,描述的都是女主角愛上了不該愛的人。這個曲子在鑒賞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提醒我們注意其中凄婉的意味。老師是個義大利中年女子,她說英語的時候,某些音節仍讓我聯想起那些優美的詠嘆調,難怪人有曾經告訴我義大利語是音樂的語言。
我想用喬治在說服露西離開她未婚夫時的話語來結束這篇文章,他說:他只是想佔有你,然後像欣賞一副油畫或者一個象牙盒子一樣看著你。你只是他可以佔有並展示的一件東西。他不希望你思考,不需要你真實地存在。他不愛你,可是我愛。即使當我緊緊擁抱你的時候,我仍然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
看完這樣的電影,我去歐洲的念頭又更強烈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