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播放的電影《辛亥革命》讓人回味無窮。
——在立體聲環繞的影城裡,銀幕上放映的《辛亥革命》將我們又帶回到了中國一個世紀前。
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隨著各省份的獨立,在孫文的領導下革命最終取得成功。《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的描述了當年動盪的歷史。辛亥革命誕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資產階級萌芽與日益加深帝國主義侵略共存的時代,電影把革命產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義做了生動細致的闡述。
——電影以秋瑾就義為起點,以廣州起義、孫文海外游說募捐、黃興國內領導武昌起義、晚清政府內憂外患、各省獨立解放、孫文就職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等為主線,戰爭、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讓人有夢回過去的感覺,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過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影片中首義英烈們為推翻帝制浴血奮戰的畫面,秋瑾、黃興、林覺民、黃宗漢等先烈在革命的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英勇不屈,一往無前的革命意志尤為激動人心,鼓舞人心,讓人熱血沸騰。
——看完《辛亥革命》,我們倍受鼓舞,我深知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中,要不斷磨礪自己的心志堅定革命意志,懂得團隊配合、精誠團結的真諦,富有辛亥革命推陳出新的膽識,學會創新,努力前行,把團隊工作做得更精、更細、更好。
——是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她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銘記那些革命先驅。我堅信,它的精神和歷史使命將無止境的延續下去,革命英烈堅定的革命意志,將永遠鼓舞我們奮然前行。
如夠不夠 你有的沒的再加一點 望採納
B. 《辛亥革命 》電影觀後感200字 急用希望大神速度給
今天,我看了《辛亥革命》,聽爸爸講:「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的變化。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 90 周年。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前後不到十年時間,中間還發生了五四運動。毛澤東說過: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這里講三個問題: 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主要講這段歷史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直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時代的偉大人物: 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對辛亥革命是一個很高的評價,解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定位問題。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對於辛亥革命的認識是不夠的,往往講它的消極和失敗的方面比較多,講它的歷史意義和對中國歷史推動作用比較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有時代的原因。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於 1941 年在延安 《解放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其中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 電影放完了,原來我們現在的美好的生活,都是以前許多人用生命換來的。
C. 求《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在辛亥歷史的背景下面電影拍得大氣磅礴,也有細致入微的溫馨體貼。幾位女演員:李冰冰、梅婷、王子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感人肺腑。
革命就是凝結成鮮血創造歡悅,就是用希望來沖淡所有人的不幸。
辛亥題材的片子很多見。怎麼樣在傳統主題下面把握觀眾的審美,這部片子給過了圓滿的答案。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一段歷史和不平凡。劇作者就是把觀眾提升到更精巧、寫實的層面,一定要他們去體驗過去不曾知道的經驗:原本經久、懸念的沖突竟然變得很生活很抒情,而平靜無華的段落也可以深化成揭示人物性格的焦點。
好!
為了增強影片的表演效果,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曲音樂來烘托,把觀眾帶到更宜人的氛圍裡面。這方面是一個缺憾。
革命不是方向盤,應該是發動機。對革命主旨,我們可以提煉到應當的覺悟——
1.革命不是某個人、一些人、一種勢力的專屬。革命是一種權利,先進者應當堅定不移;把革命淬取成能夠打動多數人,約束所有人力量的一種團結。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就是沒有和多數人尋求自身命運的解放聯系起來。
2.革命是一種除舊布新的義無反顧。可以有退避和畏縮,但是沒有妥協。凜冽前行,不然就只有失敗。革命從來沒有怕過流血,但是一定要計成敗。否則就是對生者的辜負和對逝者的褻瀆。
D. 《 辛亥革命》電影 觀後感600字以上
觀《辛亥革命》紀錄片有感
歷史課上,我們觀看了辛亥革命紀錄片,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的記憶,讓我這個當代的大學生深受啟發,也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在當今這個和諧的社會,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和諧的紛爭和矛盾,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多少革命先驅和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又是在多少次革命失敗後取得的,這條革命道路又是多麼的曲折和艱難呢?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最難,那麼中國真正開始革命是什麼時候呢?又是什麼事件對後來的革命有著深遠的影響呢?這一切無不歸功於辛亥革命的影響和地位了。
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第三、辛亥革命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
第四、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第五、辛亥革命對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起了積極的影響。第六、推動了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由此可見,中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皇帝的統治,是辛亥革命帶來了民主和進步的曙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革命先驅們敢於沖破黑暗,大膽追求探索民主自由的道路,積極開展民族救亡運動,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轟轟烈烈地領導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開了先河、鋪了道路,為今後的中國革命做了啟蒙者和奠基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們功不可沒,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國家明天的希望,怎能忘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忘了曾經落後挨打的局面呢?所以我們應該牢記辛亥革命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學習革命先驅,將他們的精神和氣節傳承下去。當然,我們對於革命先驅應該有客觀的評價,在肯定他們偉大貢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他們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的命運。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是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先知先覺,接受過西方先進民主思想的熏陶,強烈的愛國思想促使他們不畏強權、不畏犧牲,發動並領導了辛亥革命。但是,他們在宣傳民主思想、創立各種愛國團體時,卻忽略了革命的最主要的力量——人民群眾。忽略了他們的主動精神,因而沒能很好的壯大自己的革命隊伍。其次,我個人認為人的主動精神固然很重要的,但是客觀環境卻是不容忽視的。在當時那樣一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落後中國,人民大眾愚昧無知,不知道革命的含義和意義所在,還有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壓迫和威脅,再加上革命隊伍中混入了一部分封建舊官僚,隊伍缺乏統一有效的領導和切實可行的革命指導思想等等,必然使本來力量弱小的革命隊伍障礙重重,與成功遙不可及。
因此,我們應該謹記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小到我們個人,大到我們國家。在學習了辛亥革命之後,在認識到其深遠影響的同時,也讓我反思自己。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一馬平川,挫折在所難免,我們應該時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把每一次挫折當做一次磨練,我認為人只有在磨難中才最容易成長,只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我們要重視個人的主動精神,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方面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客觀環境的重要作用,人是社會的人,自身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不能改變環境的條件下,要學會適應環境,學會利用有利的條件,不斷創造更多更好有利的條件,從而更好地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發展。那麼對於一個國家呢,則應該從政治、經濟、國民思想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各個方面努力。應該始終以經濟為中心,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狀況,同時,也要重視國民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質的提高。只有在思想和文化有較好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宣傳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和政策,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總之,我個人認為國民經濟和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兩者都較好的發展,社會其他的各個方面才會更好更快的良性循環發展,從而增強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國富則民強,那麼我們才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E.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無數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說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斗爭,他們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國家,也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
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海外華僑的無限感激之情:華僑是革命之母。
F. 辛亥革命觀後感400字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背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侖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創建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回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郁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里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1911年的中華大地哀鴻遍野,彌漫著遍地的死氣沉沉,中華兒女們飽受苦難。在這一片漆黑當中,孫中山等人點燃了這漫漫長夜中的第一束火炬——辛亥革命!
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就任總統、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終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這一步一步的歷史進程。辛亥革命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回望一百年前的革命先烈們,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付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注視一百年後的我們,我們又在做什麼?我們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辛亥革命過去已經100年了,可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難道就應該被這樣遺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今天的我們該怎麼做?記住該記住的,遺忘該遺忘的,掀開全新的一頁!
G.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
H.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3000字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I. 觀看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電影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贊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里除了成龍在船艙與刺客對打的戲份,還有大量戰爭場面,以此來展現革命先行者們的大無畏奉獻犧牲精神。影片中有五場慘烈的戰爭戲,包括野戰、水戰、巷戰等。
據悉,為了還原戰爭的慘烈,增加真實感,導演張黎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這場戲,攝影師出身的他還採用了特殊的攝影技術,來拍攝演員們不間斷地移動和槍彈橫飛的驚險畫面。
該片有一場拍攝於遼寧阜新的露天煤礦曠野激戰戲尤為艱苦,拍攝地表面看風光迤邐,但實際上很危險,還有多處自燃現象,因而至今仍未對外開放。
革命軍的「戰壕」就設在一個深達200米的坑底,驅車盤旋下行需要十幾分鍾才可抵達。煤礦巨大的礦坑是天然的屏障,可以防止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鏡頭穿幫,甚至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擾,很適合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
J. 關於《辛亥革命》的觀後感(100字就夠了) 急啊!!!
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和革命的精神,而且將革命的過程詳細的描述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就任總統到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竊取革命成果 電影還原了歷史真相,其中的革命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