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火車觀後感

電影火車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3-01 10:54:14

⑴ 生命的列車觀後感

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次搭車旅行,要經歷過無數次的上車、下車、轉車;時常還會有事故發生;有時是意外驚喜,有時卻是刻骨銘心的傷悲。。。。。。
降生人世,我們就坐上了這趟生命列車,這是一列永遠沒有目的地的列車,不管情不情願,我們都將在中途無奈地下車。我們以為最先見到的兩位——我們的父親母親,會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我們。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會在某個車站不打招呼獨自下車,留下我們,孤獨無助,他們的愛、他們的情,他們不可代替的陪伴,再也無可尋找,只能留在我們記憶中。
盡管如此,還會有其他人上車,他們中的某些人將對我們有著特殊的意義。
他們之中,有我們的兄弟姐妹,有我們的親朋好友。我們還將體驗千古不朽的愛情故事。
同坐一趟列車的人當中,有的輕松旅行,有的卻帶著深深的悲哀,還有的在列車上四處奔忙,隨時准備幫助需要救助的人,也有的為了私利,去欺騙、壓榨同行的旅伴。很多人下車後,其他旅客對他們的回憶還歷久彌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離開座位下車後,卻沒有人察覺。
有時候,對你意義深重的旅伴卻坐到了另一節車廂。你只得遠離她,繼續你的旅程。
當然,在旅途中,你可以穿過搖搖晃晃擁擠的車廂去找她,可惜你再也無法坐在她身旁,因為她旁邊的位子已經讓別人給佔了。沒關系,人生旅途充滿挑戰、夢想、希望、離別、欺騙、離合、歡樂、痛楚。。。。。。

但人生就是不能重新回到起點。
因此,我們盡量使旅途愉快吧!
善待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旅客,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永遠記住,在某一旅程中,有人會猶豫彷徨,因為我們自己也會猶豫彷徨。我們要理解他人,正如我們需要別人理解一樣。
生命之謎就是:我們在什麼地方下車?坐在身邊的伴侶在什麼地方下車?我們的朋友在什麼地方下車?。。。。。。

這我們無法預先知曉。
我時常這樣想:到我該下車的時候,我會留戀嗎?我想我會的。和我的戀人、朋友分離,我會痛苦,讓我的孩子孤獨前行,我會悲傷。我執著地期望在我們都要到達的哪個終點站,我們還會相聚。
我的孩子上車時沒什麼行李,如果我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我們下車後,和我同行的旅客都還能記起我,我將感到快慰。
獻給你!我生命列車上的同行者,祝你旅途愉快!

⑵ 《火車上的故事》尤今200字讀後感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觸能夠許多,如果八面玲瓏像開雜貨鋪相同,把自個一切的感觸都一股腦地寫上去,啥都有一點,啥也不深不透,要害有些也像走馬觀花相同一擦而過,必定使文章平平,不深化。所以寫感觸前要認真考慮、剖析,對自個的感觸加以提煉,挑選自個感觸最深的去寫。你能夠捉住原作的中間思維寫,也能夠捉住文中自個感觸最深的一個情節、一自個物、一句亮光的言語來寫,最佳是傑出一點,深化發掘,寫出自個的真情實感,總歸,感觸越深,表達才幹越逼真,文章才幹越感人。

⑶ 看完列車視頻後的觀後感作文

張麗琴是一部叫做《歸途列車》的紀錄片中的四川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和普通的農村小女孩一樣長大了,但她的父母還在她一歲的時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帶大的。她和外公的關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後,她經常一個人去給外公燒紙,並向外公傾吐自己的心思。張麗琴不喜歡父母,不僅父母從小就沒能陪她長大,而且老是逼她認真讀書。她可能也因為成績不是很好,因此對此感到厭煩,於是在她十七歲的那年,她決定像村裡的夥伴那樣去南方打工。因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個女孩一樣,她需要錢和漂亮的衣服。
張麗琴到了離他父母不遠的一個做服裝加工的公司上班,此舉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媽媽都認為在南方這么辛苦的打工賺錢,都是為支持孩子們能夠專心上學,因為他們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從農村到城市這條路,就得好好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們的孩子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這點,仍然輟學來到這這個高速發展但污染極其嚴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張麗琴剛來到這里並不適應,長時間的重復勞作令她感到疲憊,飯菜也是難以下咽。她的爸爸來看她了,並轉達了她媽媽的問候。一家三口都在這個毫無幸福感的城市裡打工和互相關愛著,他們以及和他們相似的農民工們辛勤的勞作著,此舉支撐了整個蓬勃發展的中國製造業,甚至為2008年的經濟大危機做出了脊樑般的貢獻。張麗琴也就是在這一年,她用自己賺的錢買了較流行的衣服,也燙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頭。在燙頭的時候,發廊里腦袋蓬炸的年輕「發型師」「真誠」的對她說,給她做的這個是洋人的發型,這句話應該能給張麗琴某種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邊拐角的小發廊時還像大多數剛做完發型的女孩般微笑著揮手致謝。
2008年的年初,張麗琴一家三口決定一起回家過春節。這年一月份的大雪給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等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特別是湖南等地的鐵路受阻而導致廣州的大批農民工滯留好幾天,期間所造成的混亂和惶恐不僅令在場的人記憶深刻,也同樣使每個觀看這部記錄片的人受到刺痛。張麗琴親身經歷了這一切,我不知道這會對她造成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影響,但至少讓她見識了這些社會底層人命運卑微與坎坷。他們最終回到了那寧靜安逸但封閉的農村,一家人也終於在新春佳節團聚了。張麗琴的媽媽很開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績單,並為她弟弟能取得的較好成績而自豪,這似乎能給他們這個世代農耕的家庭帶來改變命運的希望。也就是在這個春節,出於叛逆期的張麗琴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肢體沖突,並遭受了父親的第一次的毆打,這使她更加堅定了要自己闖盪和賺錢的決心。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護的長發,隻身來到了深圳,開始了她打工的生活。張麗琴剛開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賣啤酒,老闆教育她說,顧客永遠是對的,對此她並沒有發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著自己的工作。

⑷ 史蒂芬遜《火車的故事》讀後感

一般來說,我是不大喜歡看本格派類型的推理小說的。因此像《火車》這樣的作品就特別對我的胃口,因為它可以算是所謂「派查型」的推理小說,就意義而言或許又有些社會派的意味。《火車》里並沒有故布疑陣的完美謀殺,沒有機關精密的密室推理,也沒有通過視角限制與控制信息而產生的敘述性詭計。它的亮點並不在於偵探個人性格或是智力過人之處的塑造(事實上小說中代表「偵探」角色的主角本間俊介並不是一個一眼看上去就特別出彩的人物,他只是一個中年喪妻,同時因負傷而停職在家的普通刑警)或是犯罪過程,不可能殺人謎團,密碼等等推理小說「說透了就沒意思了」的常見要素,可以說這是一部即使被劇透也無所謂的小說:小說故事的基本線索十分簡單,主角(本間俊介)的侄子的未婚妻關根彰子突然失蹤,於是其侄子拜託主角幫忙尋找,接下來主角發現其侄子失蹤的未婚妻並不是真正的關根彰子,而是冒用了真正關根彰子戶籍的另一個女人,在進一步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地浮現出一段悲苦的故事(或者也可以說是兩段,因為整個故事的調查不僅涉及「關根彰子」,也涉及到冒用關根彰子身份的新城喬子,在不斷深入調查還原真相的過程中,於某個點上兩人的人生軌跡達到了重合)。這不過是小說的骨架,即使知道了這點,也並不會降低還未讀過作品的讀者的樂趣--這部小說的魅力就在於在這骨架上生出的血肉----人物細微心理的刻畫以及作者人物所處的境況與整個社會氛圍的把握,異鄉感,渴望尋找歸宿,消費主義,追求幸福的錯覺,只是想要尋求幸福卻反而陷入困頓,都是小說中試圖討論的主題。另外,既然是「派查型」的小說,小說當然涉及形形**的人物和對話,其中都會牽扯到與作品主題或案情進展的閃光之處,這只能通過閱讀去體會細節中的意味,而很難靠泛泛的描畫情節中出現了什麼角色角色做了什麼就一一劇透,於是重點其實就變成調查的過程,而最終結果的指向則在相當前面的部分就可以看的十分清楚,因而閱讀的樂趣更多的在於真相的逐步浮現與每一個階段性結論的達成。

⑸ 讀《第100輛火車》讀後感400字。要快點啊!!!!!!!!!! !!!!!

思路:先寫讀到了什麼內容,再寫自己的經歷,再寫自己的感悟。範文如下:

《第100輛火車》講的是一位留守兒童在家數著一輛輛火車,期盼父母回來的故事。文中小孩在等待父母回家時的那種內心的孤獨、無助與思念,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

七歲時爸爸媽媽到外地去工作,把我獨自一人留在家裡。我每天都是哭著睡著的,第二天早上我睜開紅腫的雙眼,還要走半個小時的山路到學校去上學。

來到校門口,當我看見別的孩子向父母招手再見,那一張張快樂的小臉,那一聲聲清脆的道別,我的眼淚便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淚水裡包含著無盡的無奈、孤獨與神傷。為什麼我的父母從來沒送我上學,哪怕只有一次,我都會好好珍惜,真的想親自體會一次這種幸福的滋味。

我感受到了每個孩子都是一棵需要愛與陪伴滋潤的幼苗,既然父母選擇讓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就該好好的陪伴她,給予他應有的愛與陪伴,讓他們感到幸福、知足,而不是像我這樣在痛苦和孤獨中成長。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多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讓她感到愛的美好,體會家的歡樂……

(5)電影火車觀後感擴展閱讀:

讀後感寫作技巧

一、起好題目

很多學生在寫讀後感的時候直接用「《XXX》讀後感」或者是「讀《XXX》有感」當作題目,讀者看到這種題目時閱讀興趣就會減少。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也是給予讀者的第一印象,所以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可以擬定一個亮眼的標題,以此來吸引讀者的興趣。

二、寫好開頭

一般情況下,在讀後感的開頭應該向讀者表明所讀的書或者文章的名字,然後簡單的概括自己的感受,總結全文。也可以用一段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段落抒發自己的感想。

三、引述原文

在寫好文章的開頭之後,就應該圍繞自己的感動的點來寫原文,也就是你通過哪一部分的內容來獲得這個感點的,那麼在這一部分就是要闡述這一部分的內容,從而為後文的敘述做好鋪墊。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部分在表達的過程中一定要簡潔,不能夠大量的摘抄原文。

四、寫明感點

在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後,我們會有很多的感想或者體會,這些感想和體會可以都是圍繞著一個方向和中心進行闡述的,那麼在寫感點這一部分就要闡述自己的中心論點。

⑹ 關於火車上的陌生人電影的觀後感

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愛是多種多樣的,有父親恩重如山的父愛,有母親慈祥體貼的母愛;有老師關心照顧的關愛,有同學互相幫助的友愛;也有陌生人默默無聞的愛.陌生人的愛是當你看見一個與你素不相識的人在街口瑟瑟發抖的時候,遞上一杯暖暖的熱茶;陌生人的愛是在一個人在街上忽然生病的時候,迅速撥打急救電話……
記得那是入學考試的前一天晚上,我看見同學們考試前都買碳素筆,我也想買一支.於是我讓媽媽在樓下等我,我穿好鞋子就下去.可是,當我下到一樓最後兩個坎的時候,燈突然滅了,我腳一下子踩空了,從樓梯上掉了下來.「啊!好疼啊!」我情不自禁的叫了出來.媽媽急忙進來,把我扶了起來,可是,我的左腳一著地就像被針扎一樣疼.媽媽急忙把我扶到二樓,借著燈的亮光才看清,我腳的一塊骨頭支了出來.媽媽又把我扶了下去,叫了輛車帶我去醫院.
媽媽回來時,司機叔叔也跟來了,問需不需要幫忙,正好我爸爸那天加班不在家,於是來回背我的任務就交給了司機叔叔.他把我背上車,小心翼翼的放到後排座位上,每次有道路不平整的時候,他都告訴我要把腳抬起來,省著顛起來疼.醫院到了,我先拍了個片子,醫生說我是腳脆骨迸裂,需要靜養和用葯,醫生開了一個噴的雲南白葯,又給我捏了捏.
到了我家門前,叔叔把我從車上抱了出來,堅持要把我背上樓,我伏在叔叔寬大有力的背上,我忽然發現,叔叔已經汗流浹背了,把我送上樓後,他連口水都沒喝就匆匆下樓了.這種無私的愛,不正是我們每個人所缺少的嗎?

⑺ 《生命列車》幻燈片 500字的觀後感

今天在一個網友的空間上看了一篇日誌,題目為《生命的列車》上面寫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次搭車旅行,要經歷無數次上車,下車,其間時常有事故發生。有時是意外驚喜,有時是刻骨銘心的悲傷。一降臨人世,我們就坐上生命的列車,旅途充滿挑戰、夢想、希望,離別,就是不能回頭,我下車後,和我同行的旅客還記得我,想念我,我將感到快慰」隨著深情的文字,動聽的音樂,唯美的畫面,懷舊的情思,搭上這一生命的列車,感受這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竟然感動得潸然淚下。感嘆,生命是一場旅行,並且是一場苦澀的旅行。

穿越重重阻礙,隨著一聲啼哭,我們掙扎著來到這個人世。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學會了哭。是否,在人之初就預示著這一輩子註定要與眼淚與苦楚相伴?從起點到終點,人這一輩子在哭聲中開始,在哭聲中謝幕。不同的是來到這個世界時,你的親人都為你笑,只有你一個人在哭;而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除了你保持沉默,所有的親人都為你哭泣。

人是感情的動物,因此才會承載太多的苦難。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而除了「生」是讓人愉悅的之外,其他的過程均讓人難以接受,衰老、病痛、死亡,我們這一遭都必須面對與歷經,誰能說這樣的過程不是苦澀的?不是辛酸的?不是撕心裂肺的?兩千多年前的莊子說:「不知說生,不知說死生」,把生與死看做是生命輪回的一種形式。而面對生離死別,我們很畏懼,不能像莊子那樣超脫,真正做到坦然面對,舉重若輕。其實,人到 世上來一回,權當是赴了一次宴,吃飽了,喝足了,舒舒服服地回家去。有什麼不好呢?

生命是一場旅程,一場酸澀的旅程。在生命的列車上,我們至親至愛的人總無法陪我們走到最後,同樣,你也無法陪伴你的至愛親人走到最後,我們必須經歷痛心的別離,在某個站點匆匆與曾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揮手道別 。

從生命的起點到終點,人這輩子到底要穿破多少雙鞋,穿舊多少件衣裳,理多少次頭發,吃多少糧食……就是這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經是瑣碎得無法算計,更何況還要面臨諸多的人生大事,考大學、就業、戀愛、結婚、生子,哪一件樣不是富有挑戰性的,讓人折騰的,甚至是千辛萬苦的。

而婚姻這所大學里,又有多少人能順應內心的需求生存,獲得幸福?更多的人都在自己苦苦經營的小家裡連爬帶滾,雞犬不寧,甚至傷痕累累。縱然,貌合神離,縱然,腳下的鞋子不合適自己,也得強裝歡顏,一瘸一拐的走下去,暗無天日的走下去,然後,冠冕堂皇,驕傲自豪的說:這就是白頭偕老。這樣的路程是不是很艱辛,很違心,也很殘酷?

太多的人,在人生這一條路上,丟失了自己。苦苦爬涉大半輩子,卻沒有一天是為過自己。先是為了不辜負父母的希望,成龍成鳳;之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管你願不願;再後來,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相夫教子,男人則為名為利打拚天下,養家糊口,再老一些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學業,就業,婚姻,家庭,還有他們的下一代。沒完沒了,周而復始,每個人的一生大多如此,又有多少人真正為自己活過呢?

生命是一場苦澀的旅行。我們四處奔波,卻仍然樂此不疲,無悔這一生,因為苦澀之後,也會有絲絲甘甜漫上心頭,讓人回味無窮。

⑻ 張銳鋒作品《火車》讀後感

《火車》讀後感
一般來說,我是不大喜歡看本格派類型的推理小說的。因此像《火車》這樣的作品就特別對我的胃口,因為它可以算是所謂「派查型」的推理小說,就意義而言或許又有些社會派的意味。《火車》里並沒有故布疑陣的完美謀殺,沒有機關精密的密室推理,也沒有通過視角限制與控制信息而產生的敘述性詭計。它的亮點並不在於偵探個人性格或是智力過人之處的塑造(事實上小說中代表「偵探」角色的主角本間俊介並不是一個一眼看上去就特別出彩的人物,他只是一個中年喪妻,同時因負傷而停職在家的普通刑警)或是犯罪過程,不可能殺人謎團,密碼等等推理小說「說透了就沒意思了」的常見要素,可以說這是一部即使被劇透也無所謂的小說:小說故事的基本線索十分簡單,主角(本間俊介)的侄子的未婚妻關根彰子突然失蹤,於是其侄子拜託主角幫忙尋找,接下來主角發現其侄子失蹤的未婚妻並不是真正的關根彰子,而是冒用了真正關根彰子戶籍的另一個女人,在進一步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地浮現出一段悲苦的故事(或者也可以說是兩段,因為整個故事的調查不僅涉及「關根彰子」,也涉及到冒用關根彰子身份的新城喬子,在不斷深入調查還原真相的過程中,於某個點上兩人的人生軌跡達到了重合)。這不過是小說的骨架,即使知道了這點,也並不會降低還未讀過作品的讀者的樂趣--這部小說的魅力就在於在這骨架上生出的血肉----人物細微心理的刻畫以及作者人物所處的境況與整個社會氛圍的把握,異鄉感,渴望尋找歸宿,消費主義,追求幸福的錯覺,只是想要尋求幸福卻反而陷入困頓,都是小說中試圖討論的主題。另外,既然是「派查型」的小說,小說當然涉及形形**的人物和對話,其中都會牽扯到與作品主題或案情進展的閃光之處,這只能通過閱讀去體會細節中的意味,而很難靠泛泛的描畫情節中出現了什麼角色角色做了什麼就一一劇透,於是重點其實就變成調查的過程,而最終結果的指向則在相當前面的部分就可以看的十分清楚,因而閱讀的樂趣更多的在於真相的逐步浮現與每一個階段性結論的達成。



標題中的《火車》指的並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交通工具意義上的「火車」,而是佛教傳說中載著惡人前往地獄的火焰之車,在文中似乎又特別有「命運之車」的內涵,出處是文中本間與井坂的對話,井坂在聊個人破產的話題時,突然想到的詩句:「火車今日過我門,哀憐欲往何處去」。隨後評論冒用關根彰子戶籍的行為「……迎面始來的火車…說不定是命運之車。關根彰子想要下車,她已經下過一次車了。但是現在想要頂替她的女子,不知這情形,卻想要叫住火車」「她在哪裡?本間對著遠方的黑夜,心中問著,她在哪裡?」「還有,她是誰?」這里暗伏著新城喬子的命運(青少年時期被不合理的信用債務制度逼到家庭離散,成年後原以為靠結婚就能找到歸宿,卻給討債公司按戶籍紀錄追上門而不得不離婚,最後到打算放棄自己原來身份謀圖冒用他人戶籍)猶如是被火車追逐一般,明明只是想要幸福,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在黑夜裡奔逃,連停歇的機會都沒有,迷失而無處容身,充滿了不言而喻的孤獨感與無力感。剛讀完小說的時候,會對小說以《火車》為標題感到有些奇怪,但是仔細想想,還是很貼切的,因為不論是新城喬子,還是小說中其他不幸的人們,多半都是因為某些原因,成為被社會邊緣化的「罪人」,陷入這種想要解脫,卻始終「被火車追逐」,無法回頭,向前探尋亦無法脫身的死循環。



作為一部以重視細節以書寫世情冷暖取勝的小說,對於一些過分糾結於「案件主線」的讀者而言,或許會感到不「痛快」。我記得在看宮部美雪《模仿犯》的評論時,就看到有人給出了「有點啰嗦」或者是「有些嘮叨」之類的評論,應該說,這很可能也是《火車》這部作品的特點,小說中常常會涉及一些看上去和案件本身並沒有直接關聯的人物對話或是對人物某種心理狀態的評論,我並不認為這些對話是沒有必要的,這些對話使得讀者的思維不過分糾結於事件某種平面化的,層次單一的所謂「真相」(如「兇手是誰」,「動機如何」,「犯案手法如何」),而力圖以多個角度去逐漸逼近事件,用一種活化的「人情風物」的視角去觀察,描繪人物的不同側面,反倒能讓人物的性格更**,更鮮明。也更能讓人明白角色與其所處環境的關系,人物的命運也就不會單純是「一段陳述」,而是「一個故事」。其次,那些看似與「事件真相」本質沒有直接關系的對話,其實也是暗含小說主題的注腳——即人們追求幸福,但實際追求的不過是幸福的「錯覺」。小說中的人們多次以不同方式發出「我只是想要變得幸福而已」呼聲,渴望擺脫原先的邊緣化命運,但所作的努力無非是一種無意義的掙扎(如同書中人物富美惠所提及的關於「蛇褪皮」的比喻,蛇一次又一次褪皮,是因為相信有一天能生出腳來,總是期待「就是這一次了,就是這一次了」但這是不可能的,甚至還可能遭遇一些人欺騙:「於是聰明的蛇就賣給這些蛇可以照出自己有腳的鏡子。於是有些蛇就是借錢也想買到那種鏡子。」),甚至能將自己推向更不幸的命運。同時,這些看似無關的細節又使全書始終保持著一種清冷黯淡的氛圍。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這里僅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是關根彰子的母親一生不順,想要自殺卻又缺乏勇氣,因此一次又一次故意在醉酒後沿著公寓外圍陡峭的樓梯回家,希望有一天能失足摔死,酒館里的每個人都會說「小心吶」,卻從沒有人伸出手幫助過她。另外一件是原為「粉領族」(實際上做的只是一般事務,薪金不高,還有吃年齡飯的成分)的郁美離職後,突然有一天接到並不算熟的女同事的電話,對方自顧自地談了許多公司的八卦以及員工旅行之類的內容,最後問到郁美的境況,當對方知道郁美已結婚並且有了孩子,開始沉默,「說話有一搭沒一搭的,最後很唐突地把電話掛了」「我想,大概是找不如她的同伴…因為很寂寞的關系吧…覺得自己一個人有種跌到谷底的感覺。可能是以為不是因為結婚、留學而辭職回鄉下的我,至少比不上她在東京的生活奢華有趣,一定過的比她慘吧,於是打電話過來。」正是許多這樣的細節,現代生活中的城市人——尤其是某些邊緣人晦暗落寞的的處境,一下子便浮現在眼前。

《火車》的可圈可點之處還有很多,但是由於我筆力有限,難以一一展開說明(==爛尾)。最後就再寫一點個人的感想:《火車》雖然算是一部社會派的小說(第十一章關於信用經濟的分析十分精彩),但是總的而言,還是只是試圖安靜地訴說一個悲傷的故事,一個關於追尋,似乎也有關命運的故事(不管是作為「偵探」的主角,還是作為逃難者的喬子,都在各自層面上保持著「追尋」的狀態,而且小說中無可奈何的宿命色彩很濃重),說故事的意味遠多於揭露批判揭露社會弊端的意味。小說的最後,關根彰子早已被冒用其身份的喬子殺死,本間與協助調查的阿寶借他人約出喬子慢慢逼近的半開放結尾(小說中喬子唯一一次正面現身),正如一篇書評標題,很給人「默默絕望」的感覺。是的,在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裡,不論是對讀者還是書中的人物而言,挖掘真相只是一個默默走向絕望終局的過程,那娓娓道來的語調,分明是要人用最為安靜的姿態去面對人性的瘋狂。

⑼ 十二次列車觀後感

觀後感寫法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⑽ 《托馬斯小火車》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可以按照這種思路寫:電影發生了什麼,或者那一段印象深刻,然後得到什麼啟發,最後再感嘆/抒發下自己的相關生活。

閱讀全文

與電影火車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神榜哪吒重生電影什麼時候出 瀏覽:35
性愛大尺度電影 瀏覽:423
王力宏2017拍的電影 瀏覽:885
電影票房2017全球 瀏覽:255
如果電影院復工了 瀏覽:546
賽羅大電影奧特曼 瀏覽:404
成龍電影木人港大全 瀏覽:919
老羅星巴克什麼電影 瀏覽:32
2017六月份電影上映的電影 瀏覽:713
動漫戀愛電影免費 瀏覽:164
日本電影男主叫中村 瀏覽:719
新出的適合情侶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1
life豆瓣2017電影 瀏覽:796
iOS哪個app電影資源最多免費 瀏覽:94
傳紙條被發現的日本電影 瀏覽:678
蜂鳥電影美國 瀏覽:821
熱門電影剪輯片段2017 瀏覽:398
劉德華30部電影 瀏覽:571
德州龍成龍電影 瀏覽:161
香港電影講古代愛情的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