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長城觀後感1000字

電影長城觀後感1000字

發布時間:2022-04-17 07:05:48

⑴ 愛國電影觀後感,1000字以上謝謝

地獄般的殘酷訓練,炎熱、潮濕的亞馬遜叢林,「獵人學校」魔鬼式的訓練嚴酷地進行著,但來自中國的兩名軍人——王輝和胡小龍,站姿端正,眼神堅定,精神飽滿,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不禁使我從心底震撼。 胡小龍,一個矮個子中國人,出生於優越的家庭,卻甘願來到「獵人學校」、到最艱苦的地方,接受最嚴厲的考驗,最終向世界證明中國人不輸於外國人。 王暉,一個患有恐高症的軍人,面對自己害怕的跳傘,卻毫不猶豫地跳下了,並在與毒販的搏鬥中毫不畏懼,把毒販一網打盡,最終獲得「獵人學校」的最高榮譽——勇士勛章,為祖國增添了光彩。 《沖出亞馬遜》是一曲英雄的頌歌,它歌頌了當代軍人在危急面前,鎮定自若、機智勇敢的大無畏精神。當王暉從直升飛機上跳入水中,因恐高症而昏迷,醒來後卻毫不猶豫地要求再跳一次;當胡小龍因靴子太大而掉隊被處罰時,他沒有退縮和申辯,而是設法克服……在接受考驗時,這些軍人沒有畏懼、毫不妥協,他們迎著困難前進,從不考慮自己會面對什麼,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沖出亞馬遜》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贊歌,它贊揚了當代中國軍人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品質。「獵人學校」的學員,代表著來自世界的各個國家,任何一個學員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都是其本國軍人素質的一個形象說明,正如大雨中受傷的王暉對胡小龍說的那樣:「在這里,你我就是中國。」如果因為受不了嚴格的訓練而離開那就意味著他所代表的國家將退出「獵人學校」這個國際性組織,就意味著他們的國家缺乏戰鬥力,並會給他們的國家帶來恥辱,所以王暉、胡小龍在「獵人學校」所經受的考驗,也就是他們所代表的國家在經受考驗,是國家的榮譽在經受著考驗。正因為中國軍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他們的表現就更為出色,更加令人敬佩。 《沖出亞馬遜》還是當代軍人毅志力和戰鬥力的凱歌,練武場上,胡小龍的屢敗屢戰的勇氣;飛機上,王暉和恐高症、和毒販搏鬥的毅力;他們面對弱小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感,使我不禁對當代中國軍人的優秀品質肅然起敬。多麼了不起啊,中國軍人!多麼偉大啊,中國軍人! 看了這部影片,我不禁回想起我們暑假在北京龍慶峽軍訓基地軍訓的情景,對軍人這一職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堅強的毅力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就是他們永生的靈魂所在。雖然我們不是軍人,但他們身上的嚴守紀律、勇猛善戰的品格,熱愛祖國的崇高思想,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我們要像「獵人學校」的中國軍人那樣,以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刻苦學習,扎實基礎,為祖國的明天奉獻出自己的堅實力量。

⑵ 看完張藝謀電影《長城》後,有何感想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自己的「魔戒」
文/夢里詩書
好萊塢特效團隊以及高昂的製作經費,確成為了張藝謀完成這部中國特色奇幻大片的奠基,而對於如何塑造宏大的場面,對於他來說更可謂是輕車熟路,但正是如此精湛的金玉其外卻敗於了一個滿是襤褸的故事,那牽強附會的打怪套路,使《長城》這個熟悉的命題,看來又是如此的陌生而蒼白。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其實不止一次的閃現出昔日《魔戒》的身影,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部讓人尤為感概的作品,當那戰場不再是臆想的古堡而變成了巍峨的中國長城。當那身著的不再是西式的騎士裝束,而變成了華麗的中國鎧甲,對色彩美學的運用更是行雲流水的融入其中,讓人如此清晰的所見張藝謀過人的導演魅力,如若這部電影能完全摒棄故事不談,那麼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尤為出色的中國電影。

其實當映前看到這部電影居然是由五位外國人,而沒有一個中國人參與編劇的時候,便已然扼腕這部帶著美式思維腳鐐跳舞的中國電影即便是請彼得·傑克遜來導也必然是一部庸作,這五位編劇雖然有著同男主馬特·達蒙在《諜影重重》合作多年的托尼·吉爾羅伊,以有著已然懷抱奧斯卡小金人的愛德華·茲威克,但這些人在編這部作品時候的核心思維,決然不會將故事性擺在電影的首要位置,而是想著如何將一個突兀的外國男主馬特·達蒙融入到這場中國打怪攻防戰中。
當我們順著這個邏輯再來看這部作品的時候,其實就已然可以明晰《長城》與有著宏大世界觀背景為依託的《魔戒》雖然在特效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從劇情來看二者根本就不再一個等級,《長城》只是一個塗有中國外表,而沒有中國靈魂的美式英雄與美女的爆米花電影,這樣一部特效喧賓奪主的作品中,當然也就不需要一個擁有何般前世今生的超強反派,如同上個世紀《星河艦隊》的母蟲梗來套用猛獸饕餮就剛剛正好,可以說五位好萊塢編劇的好萊塢思維已然將電影的劇情性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所以自覺電影如此糜爛的黑鍋,真的不應該全部由導演張藝謀來背。

除開電影劇情的詬病,這部中國式大片,同也將中國式大片的問題最大程度的向世人展露無疑,如果說好萊塢大片是一個鑄就演員的熔爐,那麼中國式大片則是一個明星拋頭露臉的集中營,或論資排位,或看其人氣背景,來安排那已然就並不太多的國人戲份,如此的走馬觀花,不僅難談何般演技可言,不同人物的人物性格更尤為空洞,如果說電影劇情的不力還能將其推給編劇,但人物的尷尬無力卻是中國電影唯明星論,唯票房論自釀的苦果。
難成經典的《長城》,不過就是一場中國元素與美國文化與特效的不成功試水,它所暴露的問題既在於美國編劇來寫中國故事的荒唐不經,也有著中國大片的好大喜「星」的大而無當,當面對強勢的好萊塢我們不但沒有技術甚至連劇本都是人家寫好的,還有著自已的一身毛病,這樣的我們又能拿什麼去拍一部真正意義上屬於中國的「魔戒」?!

⑶ 長城大決戰觀後感作文

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我黨精神的種種細節。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這場戰役打了52天,用三個半小時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相較於以往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於經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細膩的人物刻畫。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我黨與國民黨的種種不同,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記得有這么一些場景,都反映出我軍與國民黨的最大不同: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土豪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一位大嬸還將自己的頭巾圍在了一名小戰士頸上;毛主席和戰友們調侃,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是與同學談天時,為人謙虛;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當坦克駛過戰友的屍首時,他毅然決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熱愛的土地上,而在遠處炊事員手中的豬肉燉粉條,他卻連一口都來得及嘗。相對於我軍,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達成一致呢;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鬥角只能讓讓內部變得混亂,對於蔣介石,至始至終與衛立煌都沒有達成共識,最後空降沈陽直接指揮,由主帥降為將軍,以一人之智對多人之謀,焉能不敗?就連他的美國參謀也說:因為毛澤東沒有專機,所以只有在家裡等待捷報即可。相比之下,毛澤東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上,選擇以退為進,在不影響局勢的程度上,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可見,在上下層關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屬,給予足夠的尊重是多麼的重要。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我軍殲敵47.2萬人,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後的路。

⑷ 《長城:中國故事》觀後感

《長城,中國的故事》
長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今天,我們面對長城,是與古人對話,與長城精神對話。國歌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是中華民族兩千年文明史賦予長城這一偉大建築的內涵。蜿蜒萬里的長城鼓舞著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是繼《望長城》之後中國人又一次將鏡頭對准長城所創作的紀錄片。長城作為一座建築,之所以擁有這如此歷久彌新的藝術感染力,是因為它不僅展現著中國的建築之美,更是見證著中國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見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國人將長城視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視為中國精神的代名詞。紀錄片通過板塊化的敘述,透過長城背後的中華歷史故事,向觀眾展現中國2000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例如在第一集《裂變》中,影片講述了長城的誕生和長城早期的故事。在長城誕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偉大的城牆,曾經在諸侯國之間構建秩序。但隨著統一大軍的腳步,列國之間的長城被陸續拆除,一個新的統一政權,即將開啟大一統的帝國時代。在這一時期,長城,開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全新格局。隨著影片的發展。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長城內外,族群的遷徙自古而今不斷的進行著。而長城,經歷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見證了人類為避免戰爭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長城邊的絲綢之路連接了長城內外的經濟,更是促進了長城內外的文化交流。由此可見,長城拒絕征服,但從未拒絕交流。保衛和平,保護文明,保障交流是長城永恆的主題,也是長城精神的一種體現。
紀錄片在表現其哲理性的同時,也注重其人文性和藝術性的表達。人,才是歷史的主體。編導深深的抓住了這一點,利用了大量的人工搬演,再現了那段歷史時期。周幽王,秦始皇,衛青,一個個歷史形象在影片中用影像生動的表現出來。他們與長城有著不解之緣,而長城也見證了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深刻印記。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是長城給後人留下的教訓,而秦始皇時期,中國人民用汗血鑄成的長城,又見證了中國人的意志,勇氣和力量。梅景田、張寶田、吳立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展現著長城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表達。他們的堅持,勇氣感染著觀眾,使觀眾與長城有了更深的情感牽絆。無論是高清攝影機航拍下的長城,還是3D動畫製作下的長城,展現的都不僅僅是長城的壯美,更是體現了偉大的長城精神。在具有藝術性的影像中,觀眾重新審視長城所經歷的兩千年文明史,終於發現一個古老而深刻的秘密,正是這道偉大的長城,造就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造就了經久不衰的長城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把長城內外各民族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並取得了大一統的格局。這種自在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形成了一個休戚與共的自覺的民族實體,長城,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長城,這道蔚為壯觀的建築奇跡,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與辛勞的成果。如今,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情感,依然與古老而滄桑的長城緊密相連。古老長城的烽火台上,狼煙不再升起,曾經的鼓角爭鳴,刀光劍影早已褪卻,今天,蜿蜒在中國北方大地之上的長城,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長城精神——和平,意志,勇氣和力量,也必將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

⑸ 電影長城觀後感600字

首先說結論,《長城》是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下的產物,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從製作、監制、編劇、藝術指導、配樂、服裝、化妝、道具等製作方面,

⑹ 90後大學生對電影《長城》的觀後感想會是怎樣的

我不想像影評人說的什麼「張藝謀不如以前了」,講真,張藝謀以前的片拍出來的時候,我還在學校里三點一線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沒有所謂的情懷。就算有時間看電影了,這就是看看懸疑類。
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我看的是國語版和英文版的,國語版翻譯很逗「小娘子」「親」;英文版感覺比國語版看著舒服,可能是因為沒有「中文翻中文」吧。
嗯,聖誕出去玩,看長城消遣時間還是很不錯的。
最後,就是慣例,誇誇鹿晗飾演的彭勇,有完整的成長過程,一出場就是笑點。

⑺ 紀錄片《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之長城觀後感【急用!跪求!】

這幾天晚上,閑來無聊,我把收藏已久的《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看了一遍,雖說是偶爾1.5倍或是2倍的高速放映,但一些關鍵性的講述總會認真聽,腦子里跟著想起熟悉的歷史知識。在看《莫高窟》這集里總想起些東西,思緒零碎,特意整理成文,權當觀後看。
記得高中有篇課文叫《道士塔》,是選自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一篇佳文。「余大師」善於宏觀敘事,文集的名字往往也冠上「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霜冷長河」等這種時空跨度極大的詞語,在游歷四大文明古國的旅途中寫下一本本歷史感厚重的散文集。在這種文化苦旅的背景下,《道士塔》應運而生。作者身臨其境,著重描寫敦煌莫高窟的文化精美奢華,贊嘆人類的千年文化,用文明反襯兩個世紀強盜的丑惡罪行——英國文化考古學家斯坦因和道士王圓籙,在一正一邪之間,慨嘆人類文明,感傷時事,搶呼人心不古。
與《道士塔》的風格不同,《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之<莫高窟>》講述的是在敦煌這種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地僧官世俗虔誠地在莫高窟開窟造佛,幾千年的建造歷史表達了中國古人對文明的追求,對異域文化的開放心胸。第2集開始講斯坦因對洞窟內經卷和雕塑的故意掠奪和王圓籙的過失甚至間接故意的往事,然後從國家的角度對斯坦因進行評價,可想而知,自然不是好評;再從老百姓角度對王圓籙評價,有的說是罪人,有的說是貪財。王圓籙貪財到不見的,敦煌那麼窮惡,加上一個道士身份,有錢也用不出去,即便用了能有什麼好的享受呢?可王道士確實有罪,因為他不該允許別人隨便拿走文物,但這些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一人,在如何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這個主題下,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一、          王道士有罪,政府更有過——守土有責,政府更有責
從清末直到民國,國家積貧積弱,外侮內亂,對沿海城市都不能保證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到屬地管轄,更別說是一個偏遠貧困,自然環境惡劣的甘肅敦煌。
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在國家尚不能自保之時,讓一個公民承擔起守土保窟的責任讓人聽起來多少有些可笑。事實上,在斯坦因將莫高窟的經卷、雕塑和照片公布之後,先後有許多國家尋著他的腳步而來,王圓籙和他守護的莫高窟遭受著輪番掠奪。好在它們還有點文明,沒有殺了王道士然後明搶,最後也沒有像火燒圓明園那樣毀滅罪證。
退一步說,王道士允許外國人帶走文物,那麼在他們出境檢查時,為什麼沒能發現這種走私文物的行為呢?我想不是他們看不見,是他們不想看見,更不敢看見。就像王道士曾寫信給慈禧太後,寫信給民國政府,並且送上幾份經卷以證明莫高窟的文化價值,要求政府撥款維護那樣,東西經過層層遞送,懂點歷史的官員就從中抽一卷,以供收藏或者孝敬上司;不懂的隨手一扔,懶得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規劃,深諳「不能得罪不該得罪的人」這條潛規則,因為在高眼看外國人的年代,他們是爺。
文化的保護,不能光靠個人,畢竟個人的財力和可能受到的危險使他無法持續保護,這更要靠國家和政府的力量,而政府的力量就來自於國家的富強。
二、          道士守窟,可他不信佛——歷史,我們該有的態度:愛
莫高窟里的洞窟、壁畫和經卷主要跟佛教有關,因為莫高窟這個地方自古就是中國、印度和中亞的經濟和文化的交匯點,而印度的佛教正式通過這條路傳入中原,中國的玄奘等法師又通過這條路去西天拜佛求經,所以自然形成了佛教為主的宗教文化。在莫高窟里能零星地見到些道教的元素,雖有傳言道家的代表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創立道教,可那隻是傳說,真正原因是唐朝以後,在主張儒釋道三家融合的政治背景下,為論證儒學、佛教和道家如何親密。
佛教在宗教信仰上終有不同,對王道士來說,他信奉的還是道教。當地政府派王道士來此地受窟,他得負責維繕洞窟,否則他是不盡責,但他卻有自己的打算:王道士作為一個道士,他心裡想的是在莫高窟里也開個窟,放上三清神像,建個道觀,他去化緣,拿斯坦因的錢也是這個目的。
不同的宗教甚至不同的文化如何在一個寬容的國度里融合,是個難題,王道士對道教的愛與對佛教的不盡責讓我在想一個問題:保護文化要有愛,這種愛源於何處?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不習慣關注現實,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美國人喜歡看未來,而中國人喜歡看歷史。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啃老呢?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落後,比現實我們自慚形穢,比歷史我們卻信心百倍,甚至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說錯了我們的歷史,就像在講述周口店文化遺址和殷墟遺址那集里,總會以某次考古的重大發現來讓外國學者信服,以證明中國的強大。
我們總在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文化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這話說起來很自豪,可多少是缺乏底氣的,因為「文革」這場政治性運動給文化造成的損失超過了戰爭,讓十年大於千年,從此我們古文不通,培養大師必須的文化傳承也就此中斷。歷史文化的保護來源對歷史的傳承,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該有理性的態度。記得在百家講壇有期特別的節目——易中天對話王立群,他倆的對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用王立群先生的話來說「歷史是過去的今天,今天是過去的延續」,用易中天先生的話來說「歷史和現實是連接在一起的,它的連接點就是人性」。確實,無論是生活在古代還是現代的人,作為人性的東西是一致的,人的終極追求也是一致的,這種普適性價值就是追求真善美,活得更有人性,更有尊嚴。
最後我想說一句:歷史給後代的既是財富也是重負,我們背著幾千年的文化走入新時代,始終不能痛心剝離文化中的糟粕,然後再反觀文化,卻總是反受其累,我們該向後來居上者學習,香港、台灣、日本和韓國在處理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能提供我們啟示。

⑻ 《長城》影評,看完長城有何感想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很酷。國師的電影果然畫面很美,火葯,孔明燈,熱氣球,琉璃塔,好萊塢特效和中國傳統元素相融是場唯美厚重的視覺體驗。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英雄主義,為錢的雇傭兵和為國的無影禁軍,駐邊將士和腐朽皇權,大人物和小人物。
雖然被詬病主演是外國人,但是劇情設計中,西方人來東方竊取火葯的動機就像饕餮所象徵的只為牟取私利的貪婪。片中最初林將軍對威廉說我們是不一樣的,但最後戰勝饕餮後說我們是一樣的,這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威廉因東方人為信念而戰的精神而選擇留下,最後一戰也因威廉的英勇而最終成功,東西方文化交融了。故事主線簡單明了,無非是「偷火葯,沒偷到,打饕餮,打贏了」的故事,是優秀的爆米花大片,我國也有了自己的怪獸大片,對西方人展現了中國的精神文化,是華夏的文化輸出,已經非常具有意義了。
唯一的缺點應該是受時長限制,人物形象刻畫的不夠深刻,令防範他人已成習慣了的威廉轉變的點不夠明顯,令士兵彭勇成長的點有些單薄,其他將領人物的篇幅也很少。但是在影院感受到的特效和畫面的震撼足以彌補劇情的薄弱。

⑼ 長城電影影評鏡頭分析感情思想

饕餮產生於兩千年前,六十年前進化了,變得詭計多端,但並沒有改變它依然是饕餮、依然是吃人的惡獸的本質。影片中說饕餮的產生源自人類在兩千年前的貪婪暴行,其實說的就是商紂王等暴君,尤其是秦始皇開始中央高度集權之後無法避免地形成腐敗、暴政,這里饕餮是貪婪的人類以及造成貪婪橫行的制度的化身,張導又藉助饕餮映射現實世界。饕餮在六十年前進化了,懂得使用陰謀詭計了,其實你想一下它兩千年以來沒進化,為什麼偏偏就在六十年前進化了呢?這里批判的就是某種制度,它兩千年以來都是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六十年前制度進化了,變得虛偽狡詐了,它會打著為群(R)眾(M)服務的旗號施行暴政。饕餮食人兩百萬,但是以影片中那種兇狠殘暴的程度,何止能食人兩百萬,這里估計是張導對饕餮之王有某種現實的映射,在現實中有能夠與這兩百萬對號入座的人。張導布置巧妙的亮點還在於兩個西方人,他們從與契丹人的戰爭中來到中國,這里的西方人與契丹人的戰爭長得頗像「中東戰爭」。西方人為生存和金錢而戰,我朝景甜教化他們說我們為更高尚的精神而戰,我們團結一致,我們互相信任,尤其還特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達蒙綁起繩索跳下長城,但是達蒙坦言他不是不敢,而是對這種信任有點懷疑,最後送別的時候,景甜對達蒙說也許我們是一樣的,張導想藉此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不言而喻了吧。西方人自西而來原本是為了竊取中國的黑火葯,但是看到中國深陷饕餮之災決定出手相救,到後來那個美國人可以選擇拿到黑火葯或者帶他的同伴回去,最後選擇的是放棄黑火葯,帶著同伴回國。張導想說的其實就是西方民主國家能夠救中國,並不會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也不會在「出手相救」之後賴在中國不走非要得到利益。

影片中與饕餮決戰的場景,有很多高高的塔樓,上面的彩色玻璃讓人印象深刻,與張導的另一部片《金陵十三釵》「不謀而合」,個人認為這是已經成型的張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某種他認為的政治意味。

電影描述了成千上萬的人除饕餮無果,最後還是重要的幾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狠狠地諷刺了一把群體英雄主義,凸顯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整個電影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弘揚千千萬萬的人與饕餮戰,張導就是想表達他就是站在某黨派的對立面,就是不承認以群眾之名能幹成什麼好事,影片里主角的比重越大越是能凸顯這種諷刺。張導也不在乎做過頭了,引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片罵聲,更有人才早已看穿了一切,把海報P得滿是景甜。


電影中能說話的細節還有很多,不再敖述,自行體會。

網上很多持差評的人,說張藝謀又一次拍了爛片,但是人張導會比你無知嗎?會比你想得少嗎?藝術從來都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電影就是張導說話的工具,張導要這樣拍必定有他的深層原因,不了解某些歷史、不了解某黨派在國際上的聲譽的人,拘泥於歷史事實合理性的人,是不會理解的,更是看不懂這部電影,就堅持以自己的眼光說拍了一部爛片,也不想想為什麼此片會在北美受歡迎,別人家的審美也不比你差。其實網上的差評越多對張導越有利,張導賺到了票房還顯得「政治正確」。因此不得不承認張導拍了一部「爛片」。

閱讀全文

與電影長城觀後感1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少年十大弟子電影 瀏覽:685
日本的動畫電影很奇幻 瀏覽:288
韓國電影女主去泰國旅遊 瀏覽:283
歐美驅鬼的電影 瀏覽:44
和五十度一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6
電腦緩存電影軟體哪個好 瀏覽:166
島電影網 瀏覽:619
最感人的愛情微電影 瀏覽:773
值得一看國內動作電影 瀏覽:180
手機照片如何調成電影色 瀏覽:594
2019成龍國際電影周獲獎影片 瀏覽:77
二戰美國老電影 瀏覽:21
動畫電影阿巳 瀏覽:798
2016情事韓國電影下載地址 瀏覽:455
美國隊長4電影完整版 瀏覽:110
電影城是怎麼賣電影的 瀏覽:107
2017年韓電影國毛片 瀏覽:462
八百電影在哪裡可以看到完整版 瀏覽:221
如何欣賞電影ppt下載 瀏覽:83
和萬箭穿心類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