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康定情歌電影觀後感

康定情歌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4-16 20:38:08

Ⅰ 康定情歌的電影劇情

影片以新中國解放初期,解放軍李蘇傑跟藏族女孩達娃海枯石爛般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貫穿整部影片。在經歷了天崩地裂的自然意外和種種人為阻隔之後,兩位主人公懷揣著這份純潔美好的跨時空愛情分隔兩地竟然長達了60年之久。
1950年解放軍進駐康巴地區修築川藏公路。隨解放軍修公路的大學生技術員李蘇傑,遇到了從小就是農奴的藏族女孩達娃,為她砸開了鐵鎖鏈,達娃第一次有了做人的感覺。兩顆年輕的心在雪上腳下碰撞出火花,詮釋一場感人肺腑的曠世戀情。

Ⅱ 男生日記,康定情歌讀後感380字

《男生日記》讀後感 張之睿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男生日記,剛買回來,讀了幾行,便愛不釋手了。本書講述了主人公吳緬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特別是跟軍車進藏,去塔公、野人海,去色拉壩看「耍壩子」節的故事讓我特別著迷,他去了很多地方,非常驚險有趣,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探險。

文中的吳緬是一個令我非常崇拜、喜愛的人物,他善良、勇敢、樂於助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在冉冬陽、精豆豆、肥貓的初中試題中有奧數題。吳緬為了幫助他們,寧願停下練習薩克斯。每天認真地給他們講課輔導。使他們的成績得到很大提高。

吳緬本可以選擇做飛機進藏,既輕松又安全。做軍車進藏,一路上驚險刺激,充滿危險,甚至還有生命危險,可是吳緬依然選擇軍車,他是多麼勇敢啊!

當宋立春因沒錢考一中不能去上時,吳緬幫助了他,他和朋友們一起去道歉公司打工、去歌廳進行義演,將掙來的錢全部資助了宋立春,使他終於實現心願。《寶葫蘆的秘密觀後感

朋友之間最美好的是友情,這本書成功地詮釋了友情的涵義,我喜歡這本書,我希望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喜歡它。

Ⅲ 康定情歌的影片評價

《康定情歌》除了將刻畫這種細膩雋永的愛情升華到新的高度以外,在新中國成立的大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年代故事更加激動人心。從影片結構上來看,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藏版的《雲水謠》,同樣是發生在大動盪時期,主人公同樣的曲折離散,同樣堅守著至死不渝的愛情。不同的是,《新康定情歌》更可以被稱作為一部藏漢同胞水乳交融、體現民族團結的愛情史詩電影,該片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主旋律電影的說教風格,講述了兩代漢藏同胞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既有上一代人純潔古樸的堅守式愛情,也有當下80後激烈奔放的熱辣愛情,而穿插在整部影片中的經典歌舞,不僅將觀眾耳熟能詳的「康定情歌」演繹出了令人驚喜的各個版本,也可以說開啟了「新民歌電影」這一嶄新的電影類型。(新浪娛樂評)
《康定情歌》故事發生在四川甘孜,時間跨越60年。在兩代人、兩對戀人的愛情際遇里,把四川甘孜地區純凈美麗的自然風光、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一一展示給中美觀眾。在場觀眾無不為美麗的藏區風光所陶醉,也為角色跨越時空的純真愛戀所感動。不同膚色的觀眾在這一時刻同時在歡樂中流淚,在掌聲中嘆息,被稱為「2010年第三顆催淚彈」的《康定情歌》,在繼《唐山大地震》、《山楂樹之戀》之後,將再次帶給中國電影觀眾感動。電影《康定情歌》故事發生在四川甘孜,以經典民歌《康定情歌》為線索,時間跨越60年。在兩代人、兩對戀人的愛情際遇里,你可以看到甘孜藏區純凈美麗的自然風光、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中國第一民歌」《康定情歌》的來龍去脈。(騰訊娛樂評)
《新康定情歌》出人意料地脫離傳統主旋律影片的窠臼,頗有開創國產電影新類型片的勢頭。值得一提的是,身為台灣演員,蘇有朋穿起了土布軍裝,出演了一位援藏的解放軍戰士,挑戰著實不小。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拍攝過程中,蘇有朋多次出現高原反應,甚至要靠頻繁吸氧才堅持完成了拍攝工作,敬業精神感動了整個劇組(新浪娛樂評) 。

Ⅳ 康定情歌里的,李蘇傑是蘇州哪裡人。

[愛情理想主義者的最後聖地-《康定情歌》觀後感]很久沒有看到一部能讓我夠感動的流淚的電影了,正月初五的晚上在看完電影《康定情歌》後,還是忍不住的淚流滿面,影片真正的讓我震撼,愛情理想主義者的最後聖地-《康定情歌》觀後感。以前看了那....

Ⅳ 《康定情歌》是如何唱遍中國的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經考據《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漢的李 依若創作於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40年代中期,就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的福建學生吳文季在從軍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老師。伍正謙十分喜愛,又請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師配樂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伍正謙在學校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上公開演唱了此歌,以後便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從南京唱到了大西北,從國內唱到了國外,使《康定情歌》傳遍了世界 《康定情歌》的故事1996年夏天,《甘孜報》懸賞萬元尋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在全國數十家報紙爭相轉載。其中自貢熊仲文、四川輕化工學院副教授宋方信等都認為《情歌》作者是宣漢人李天祿(李依若),後經《四川日報》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記者深入實地尋訪,探得了不少鮮為人知的新證。 原來李依若在成都讀大學時(大約在1930年前),與一個同姓李的同學戀愛。姓李的同學的康定人。李依若與女友結伴到康定跑馬山玩耍時,根據湘西「溜溜調」編了一首《跑馬歌》,唱給「李家溜溜的大姐」聽,以示求愛(即後來的《康定情歌》) 。由於家人和謝謝族人的反對,婚事未能成功,家裡不給他錢讀書,後來還全靠他的義父石體元(時任四川省財政廳廳長)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學學業。 李依若的同齡好友和他的遺孀趙氏老人都多次聽他唱過這首《跑馬歌》,因此,他們都堅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 康定情歌感人故事 一位老人說,他們十幾歲時在康定聽見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這個樣唱的,那時是這樣:「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門,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會當溜溜的家來會為溜溜的人……」當時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年李依若(見右圖)在成都讀大學時與一個康定的同學、姓李的子相愛因同姓遭父母反對,並因此與繼母魏氏吵翻臉,不給李依若學費和生活費的情節。還說李依若後期學業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幫助才讀完大學。由於封建倫理觀的影響,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戀情終無圓滿結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過,為了紀念這段戀情創作了《跑馬溜溜的山上》這首歌,當地人叫《跑馬歌》,他們最愛唱,說是李依若親自教他們唱的。一個叫歐明學的人說: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時教他唱的這首歌,還說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裡面的詞句有勞動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現在張家溜溜的大哥……在馬渡我發現當地的方言土語與全縣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會當家、月兒彎彎……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連連作襯詞。 歷史的迴音 一陣滾滾塵沙在草原上騰卷,一群身著裘皮的吐蕃人西藏唱著古老的藏歌,趕著一群良馬,風塵僕僕穿越草原,在翻過最後一架大雪山以後,他們來到了雪山腳下一塊兩江相會的草灘上,這里水草豐盛,是牧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們需要在這里很好休息一下,明天他們將走進古老的峽谷棧道,把一群良馬趕往雅洲府、蘆山郡,或者碉門、榮經,換取漢區的邊茶。他們在這里用三塊石頭支起鍋樁,用白石夾著火草狠狠撞擊,瞬間的電光石火點燃了火草,再把火草送到鍋樁內的乾柴下,在草灘上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也許正是這些開千古盲昧的先驅者支起的第一個生火熬茶燒飯的鍋樁,確定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命運,才有了後來這塊地方的獨特文化。 一、「情歌」詞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漢方言土語及宣漢山歌溜溜調作為襯詞。 二、此歌風格與宣漢民歌《蘇二姐》、《綉洛陽橋》、《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慣用手法。 三、歌詞表達了作者愛情受挫對自由幸福愛情的渴望。 四、第四段歌詞引用了老師吳方吉的詩句。 五、此歌純系李依若這樣風流浪漫的文人所創作,根本沒有來自民間的痕跡。 六、一九五0年九月李依若以縣文聯名義主編的民歌集三十二首民歌中第一首《蘇二姐》和第二首《跑馬溜溜的山上》即署名李依若。此書出版500本,在書店發行300本,文聯內部發行200本,宣漢不少人都擁有這本書。 七、李依若家鄉馬渡關和相鄰的鄉鎮人民眾口皆碑,說是李依若與康定李家女子婚姻失敗才創作的《跑馬歌》,並親自教大家唱。

Ⅵ 觀後感關於舞蹈的

舞蹈是一門極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門藝術,也是從古至今人們表達情感,追求藝術感的一門學問。
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有本族最獨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種象徵一樣,充滿著獨特的民族韻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傳達了一種韻味尤存的熱情洋溢的之感。一種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生活的樂觀之態,都可以從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動作,熱情的感情色彩,結合藏族的濃厚風俗,塑造成了一種對生活充滿了無限憧憬,對愛情充滿了無限嚮往。

Ⅶ 舞蹈觀後感因該怎麼寫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可以從舞蹈的種類特點和心理感受方便寫,具體正文如下:

舞蹈是一門極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門藝術,也是從古至今人們表達情感,追求藝術感的一門學問。世界上的每個民族都有本族最獨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種象徵一樣,充滿著獨特的民族韻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傳達了一種韻味尤存的熱情洋溢的之感。一種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生活的樂觀之態,都可以從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動作,熱情的感情色彩,結合藏族的濃厚風俗,塑造成了一種對生活充滿了無限憧憬,對愛情充滿了無限嚮往。

一門藝術源於古代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頤為後人留下的一篇巨作《愛蓮說》,後人結合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濁清漣而不妖」的聖潔高雅的個性,創造了一個極富有美感的舞蹈。

《愛蓮說》,舞者用柔傳達了蓮花所有剛強的一面。柔和的音樂節奏,舞台中央,用柔軟的動作詮釋蓮花,亦遠亦近,似柔實剛,恰似一朵池中蓮花,嬌羞典雅,高貴聖潔。

民間舞《一片綠葉》相比前兩者而言,感情色彩相對更加濃厚,更加復雜。舞者結合神韻,氣息的運用,表現了一片樹葉從充滿生機到凋零蕭瑟的自然規律。

舞者運用一把恰似綠葉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轉時,將「落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內心凄涼,通過氣息的恰當運用,傳達給觀眾,是一種極致,藝術感油然而生。總而言之,舞蹈是一門追求音樂節奏,感情積淀,身姿柔和,傳達感情的藝術。



(7)康定情歌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觀後感注意事項:

1、聯系實際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2、重視感

感要多,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Ⅷ 「中國民歌知多少」觀後感

解放前,種瓜調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營、柏楊等地廣為流傳,並在歌唱間伴有打擊樂器。湖北利川是《龍船調》的故鄉,1955年春節,利川舉行全縣業餘音樂、舞蹈、戲曲匯演,《種瓜調》受到好評。後經利川縣文化館幹部周敘卿和黃業威收集整理,加工潤色,改為表演唱《龍船調》。《龍船調》以《種瓜調》為基礎,積累了當地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經過反復推敲錘煉,詞義更加精煉,旋律更是極其流暢、優美動人,集中而風情萬種地表現了土家么妹兒的嬌羞、嫵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駝背艄公的幽默、野性,從而完成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重大飛躍。1957年利川民間藝人汪國盛、張順堂首次將《龍船調》作為參加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節目在北京懷仁堂演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武漢歌唱家劉家宜最早將她唱的《龍船調》灌成唱片流行全國,王玉珍又將《龍船調》唱到了日本,還有著名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李谷一、湯燦等多次傳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將其唱到了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在全球掀起了傳唱《龍船調》的熱潮。

2.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中國民歌。
起源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
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
起源爭議
1942年,新四軍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首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1957年,已在南京前線歌舞團工作的何仿,將其改編成了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匯演,《茉莉花》被首次標名「江蘇民歌」。但《鮮花調》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國,山東省就有《鮮花調》,假設何仿在臨清記錄了這首民歌,並由山東前衛歌舞團演出,今日豈不成了山東民歌?因此筆者認為,最先「注冊」與它的原產地,是兩碼事。
有文章說,據已故音樂史學家章鳴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據筆者考證,《鮮花調》之名卻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揚州清曲有《鮮花調》,這是不辯的事實。但據中國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歌曲等集成記載,全國各地到處都有《鮮花調》,證明《鮮花調》最早出現於揚州清曲中非常牽強,至於傳播到全國的方式,有人提出是通過歌妓的說法也不能讓人信服,至今並沒有發現歷史上有揚州歌妓跑遍全國的記載。還有人提出,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即《鮮花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就來自於揚州清曲,同樣也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1]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奼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贊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游記》。也許在他眼裡《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義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南京市的六合區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裡,採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本世紀初年,張藝謀在它導執的申奧、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著名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扶著會徽緩緩走上祈年殿時,管弦樂又響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在闊步向前。隨著這些電視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將飄得更遠更廣。

3.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個世紀30年代誕生於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經考據《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漢的李依若創並於40年代,逐漸流傳開來。40年代中期,就讀於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的福建學生吳文季在從軍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後將此歌轉交給他的老師伍正謙。伍正謙十分喜愛,又請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師配樂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後,將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改名為《康定情歌》,後來伍正謙在學校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次演唱了這首歌曲。後來,江定仙又將此歌推薦給了當時走紅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上公開演唱了此歌,以後便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從南京唱到了大西北,從國內唱到了國外,使《康定情歌》傳遍了世界。

4.走西口
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可是勤勞智慧的人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們開啟了「海內最富」的輝煌時代。走西口這一自發行為深刻地改變了山西與蒙古地區的發展進程。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游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游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還有很多可以查一查,如雲南民歌《小河淌水》,東北民歌《烏蘇里船歌》,陝北民歌《送情郎》都很好聽。

Ⅸ 康定情歌觀後感

康定情歌觀後感

今天歷史老師請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康定情歌,看了康定情歌,有些酸酸澀澀的感覺。

達娃等了60年,在最後的也沒有能夠見到心愛的人,而男主角來到康定的時候,留下的是一堆黃土。能夠憑借自己的信念去堅守一段愛情,這是對愛情的忠貞,與矢志不渝。但是在現在的歲月里似乎有了很多的責任。忠貞於自己的愛情是一種責任;讓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幸福同樣是一種責任;愛能夠得到互動也是一種信任和承諾的責任。當看到婷婷和卓瑪都喜歡扎西的時候,我的內心是煎熬的,我想劇情應該怎麼發展呢?扎西和卓瑪是青梅竹馬,而婷婷也深愛著扎西,如果離開康定回到蘇州她會忘記扎西嗎?當最後扎西和卓瑪來到機場,唱起了那支熟悉的歌曲,婷婷充滿的期待,欣喜若狂的跑出去,她看到的不是扎西一個人,還有卓瑪,他們用潔白的哈達送給遠道而來的客人。那個時候我明白了,愛可以博大,不一定要擁有,也可以去祝福。

擁有了那份美好,那份回憶,那份真誠,失去並不是那麼的可怕。當自己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都無法達到的時候,只有選擇妥協,因為自己的幸福而毀掉了別人原本建立的幸福,自己是多麼的自私。也許愛一開始都是自私的,當真正意義上的得到後,真的是適合自己的,最初的那一次心跳能夠維繫到金婚,鑽石婚姻,還是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呢? 天各一方,守候60年的愛情,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心多半浮躁,這樣的愛情已不多見,這樣的守候不太可能了。
這部電影看完很感動,是繼《唐山大地震》之後又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看得我淚流滿面,超強的全演員陣容,實力表現,真的值得欣賞!

很感謝老師給我們看了這部片子,真的很好,祝老師新年快樂!

Ⅹ 你們喜歡《康定情歌》嗎,進來聊聊

你說的是E夜情么?

閱讀全文

與康定情歌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的動畫電影很奇幻 瀏覽:288
韓國電影女主去泰國旅遊 瀏覽:283
歐美驅鬼的電影 瀏覽:44
和五十度一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6
電腦緩存電影軟體哪個好 瀏覽:166
島電影網 瀏覽:619
最感人的愛情微電影 瀏覽:773
值得一看國內動作電影 瀏覽:180
手機照片如何調成電影色 瀏覽:594
2019成龍國際電影周獲獎影片 瀏覽:77
二戰美國老電影 瀏覽:21
動畫電影阿巳 瀏覽:798
2016情事韓國電影下載地址 瀏覽:455
美國隊長4電影完整版 瀏覽:110
電影城是怎麼賣電影的 瀏覽:107
2017年韓電影國毛片 瀏覽:462
八百電影在哪裡可以看到完整版 瀏覽:221
如何欣賞電影ppt下載 瀏覽:83
和萬箭穿心類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2
哪些公司投資了賈玲的電影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