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
魯迅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今年寒假我又重溫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頭腦特別笨的緣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樣,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來,並讓它創造出價值,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宣傳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建設壘了n塊磚,加了m片瓦。我實在是非常佩服這些高明人士的頭腦和眼光的。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於獃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聖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聖」),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葯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谷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谷祠是魯迅小說里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裡還有一家土谷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庄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谷祠為什麼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谷祠。 那麼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麼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穀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么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裡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聖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後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穀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穀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谷祠的老闆、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穀嗎?至於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遊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闆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後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聖人矣! 上面說了這么多,彷彿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谷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遊指南中的介紹和遊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並未去過,看什麼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里看過,彷彿在現實的世界裡也能經常看到、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並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庄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這就是我讀完《阿Q正傳》的一些感受。
『貳』 阿q正傳讀後感兩千字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被公認為魯迅最優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國有些文化的人,沒有不知道《阿Q正傳》的」來形容《阿Q正傳》的影響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在我上高三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一年一共講了一篇文章,其他時間都用在總復習上了,而他所講的那篇課文,就是《阿Q正傳》,《阿Q正傳》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在談我讀《阿Q正傳》的體會之前,我想先談談魯迅其人及其《阿Q正傳》的問世歷程。
魯迅,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原名周樟壽,字豫山,1892年進入三味書屋學習時改為豫才,在他1898年時,隻身去南京求學,同時取學名為周樹人。今天我們所如雷貫耳的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魯迅出身於大戶人家,父親的祖父都是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的封建士大夫。而魯迅的母親雖是「鄉下人」,但也是鄉下大戶人家的閨女。但當魯迅少年時,家道已經沒落了,他便一下子由小康人家墜入困頓,因此也深深領略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但這並沒有嚇倒魯迅,他依舊刻苦的讀書,先是去了南京求學,後考取官費到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他起初在東京進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前往仙台醫專學醫,因在此之間在電影里看見一個中國人被日軍砍頭時周圍一群看熱鬧的中國人卻表情麻木時,他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使他深刻地認識到了現在的中國人所要醫治的不是身體,而是靈魂。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寫下了無數篇永載史冊的文章,成就了一生的傳奇。
《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發表在《晨報副刊》上。從小說總體結構上說《阿Q正傳》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種平面的橫向的性格介紹和舉例1。從第四章(「戀愛的悲劇」)開始,魯迅開始就著手將阿Q的精神特徵放在一連串連貫的縱向生活細節中加以具體展現2。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魯迅的經典名篇——《阿Q正傳》。《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刻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並不只是農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為廣泛的普遍性,魯迅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更具廣泛的社會價值。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以為魯迅在罵他。
在《阿Q正傳》整篇文章中,留給大多數讀者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常常用過去的和未來的來掩飾他現在的不幸,比如他常這樣誇耀自己:「我以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麼東西。」「我兒子會闊多啦」可是當他說這句話時,連老婆還沒有著落。他能用自輕自賤來獲取心理的滿足。在被別人打敗後,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自己是蟲豸,並以這種自輕自賤的第一開安慰自己,並說,我這是第一,狀元不就是第一嗎,那我就是狀元來「狠狠地」贊美自己一翻。他用祖傳的法寶「忘卻」來掩飾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在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後,便立即使出了自己的祖傳法寶,將屈辱拋到九霄雲外,回到土谷祠美美地睡了個大覺。他更可以以自身的丑惡當作是炫耀的資本,當別人說他頭上的癩瘡疤時,他確自傲地認為別人「還不配」。總而言之,「精神勝利法」所帶給阿Q的,在阿Q自身看來,是值得炫耀的資本,是別人都沒有而惟獨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來學習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國人看來,則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而魯迅想要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其實就是整個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中國人之所以會成為東亞病夫,就是由於這個軟肋在作怪。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國,其他國家都是自己的附屬國,並且當英國大炮已經炸開中國的大門上,中國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面積有多少,與中國是否接壤。當一次英國軍官邀請清朝大將福康安去參觀英國大炮,福大將軍卻拋出這樣一句話:「這玩意兒,想來沒什麼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當時中國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像。這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對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顧一屑,照樣我行我素,自以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錯了地方,在我看來,煞是好笑。
阿Q的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他對革命的態度問題上。起初,阿Q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他對革命的態度一向是「深惡痛絕之」的。但當他聽說「革命」使城裡的舉人老爺都害怕,未莊裡的男男女女又是如此的慌張之後,阿Q又產生了要投降革命的願望。因此,在魯迅的小說中,阿Q成為了未庄第一個起來歡迎革命並要「投身」革命的人。但是,在阿Q的革命思維中,革命無非就是穿著崇禎皇帝的素來推翻清政府,簡單地說就是反清復明罷了。因此,「他對革命在態度上的這種變化,並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覺醒,因為他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塗、錯誤的。」4他之所以神往革命,並不是希望推翻地主豪紳,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希望,去拿別人的一些東西罷了,從而成為「要有什麼就有什麼」的人,革命以後,他可以隨意地去拿原本屬於趙太爺、錢太爺們的東西,可以抬高自己的階級地位,成為當年的趙太爺、錢太爺們,從而奴役現在和他一起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D、王胡們。這種觀念,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賜予」的,可能也是只有在中國當年這個封建時代才會出現的極度充滿幻想並且狹隘的小農意識。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帶給人們是絕對的權利概念,君與臣的關系是絕對的。在清朝中期,有一位洋人運了一批貨物到中國沿海港口,他就讓附近的漁民上船去搬下貨物,可當他帶著漁民走向甲板艙的時候,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他震驚了,漁民們齊刷刷的跪下了,並高呼著「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向前一看,原來牆上掛著一幅乾隆皇帝的像。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是一個下層老百姓,對君權是絕對服從的,除非實在是活不下去了,才會起來反抗,而這反抗,也不會是實質上的改變,僅僅是改朝換代罷了。這樣,阿Q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縱觀阿Q,其實就是一個魯迅概念中的一個封建落後、思想愚昧的鄉村農民的典型形象,是魯迅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中國農民的種種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個人身上,讓阿Q成為中國當時封建農民的典型代表。而魯迅對於鄉村生活的了解是相當有限的,更談不上是熟悉。而他對於阿Q這種「鄉村小戶人家」,所採取的「與其說是建立在詳觀細察基礎上的具體描繪與刻畫,還不如說是藉助於有限的了解而充分發揮藝術創作所見許的推理與想像」。總的說來,魯迅在鄉下的時間不超過一年,當然稱不上是鄉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實也就是個城裡人眼中的農民的典型。
阿Q對於中國人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刻的。但在當時,他所起的作用有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嗎?「在魯迅時代的稍後時期,當時還是山西省長治第四師范學校學生的趙樹理就嘗試將魯迅的小說讀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聽的實驗,結果卻遭到慘痛失敗——這就與魯迅本人所期待的結果能通過他的作品開出反省的道路6的目標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落差。」7而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在當時主要是給城市新式學生和知識分子看的,試想當時,在農村,識字的人有多少,能讀得懂文章並能理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的人又有多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農村石沉大海的結局在意料之中。但是這並不能妨礙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的驚醒價值,起碼對於我們這一輩人來說,阿Q的教訓早以牢記,我們不會再度迷茫,歷史不會重演,這其實也是阿Q帶給我們的最深刻的影響。
『叄』 阿q正傳影評
《阿Q正傳》是一部悲喜劇,通過主演嚴順開喜劇化的處理,人們看到了阿Q懦弱、妄自尊大、投資鑽營、愚昧麻木等等醜陋本性。
《阿Q正傳》的編導為了尊重原作中夾敘夾議的語言風格,在序幕中增加了魯迅的大段獨白,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適當插入畫外音和旁白。序幕中加入魯迅在北京故居深夜寫作的一幕,確是頗具匠心的一筆,且魯迅扮演者表演也不瘟不火,質朴自然。
片中旁白的運用不僅表現了原作的語言風格,還幫助渲染了情緒、氣氛。不足之處是前半部分旁白間隔密了一些,容易使觀眾出戲。
該片的成功之處在於如實地傳達出作品的實質,按著原作的總脈絡,為了適應電影的需要進行合理增刪,而不是用活動畫面去圖解原作。
岑范導演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他懂得了「精神勝利法」的含義,也深刻挖掘出魯迅在書中深惡痛絕的民族劣根性,原著的精神面貌被岑范完整地搬上了銀幕。
『肆』 阿q正傳從中興到末路的讀後感
阿q正選從中興到末路讀後感【導語】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後感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升華。
篇一: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裡回到未庄,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櫃台,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裡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裡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裡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
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篇二: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繫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篇三: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為中篇小說,並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余時間就可以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惡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子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知道魯迅先生是懷著怎樣一種悲痛的心情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庄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榖祠住著,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干什麼都行。因為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必須忍受著有錢人的欺負和村裡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這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挨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後來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為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於是對此深惡痛絕,但後來發現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的反,他以為革命後就能要什麼有什麼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里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己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於阿Q的情節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對象。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僅這樣,後來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製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並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來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為「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並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己成為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胡平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幫過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庄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堂、還去了東洋,於是把辮子剪了,穿著西裝,自以為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後發現沒有辮子不利於自己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庄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丑角色,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惡心。
『伍』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1500字
上了電影與文學,看了幾部電影,好像除了《阿
Q
正傳》
這部電
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記不太清了,
也許因為它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經典
作品,
我才感興趣吧!
很早之前就學過這篇文章可是卻沒有看過電影,
看過之後我又覺得這實為一部經典。
阿
Q
很卑怯,
他喜與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對手。
口訥的他便罵,
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
子哭喪棒才舉起來,
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
D
,
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
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
大
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
心裡就想道:
「我總
算被兒子打了,
現在世界真不像樣,
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
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
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
Q
雖是極卑微的人物,
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
甚至趙太爺的
兒子進了學,
阿
Q
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
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
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主人公阿
Q
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
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
形態來看,
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
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
真實人物—中國人。
影片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
醉、自我滿足、
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
的一種劣根性,
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
在為中國人
指出這些缺點時,
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我們對中國人加
以仔細的觀察,
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
Q
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
消失
,
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
與人性的丑惡,
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我們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
解他的想法。
阿
Q
的精神勝利法對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
遇到不開心的事,
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
面對這種處境,
怎麼辦呢?
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
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
闊天空,
便是其中之一種。
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
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每個人都必須學
會從失落中走出來,
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
使它獲得某種平衡。
否則,
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
阿
Q
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
的原則,
凡事都計較,
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
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
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
求得虛妄的勝利。
這種精神勝利法,
只會麻痹人的鬥志,
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
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
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
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當我
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但是,
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
那就不免帶有幾
分阿
Q
味了。
『陸』 阿q正傳讀後感300字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柒』 急求一篇觀後感《阿Q正傳》
看過了電影,再回想起魯迅原版的文章《阿Q正傳》,阿Q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了。
一個名字、身家不詳,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他居無定所,飄零無依,卻堅持著他獨到的生活見解,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懼,外在世俗的唾棄、貶抑,直至最後他被送上斷頭台,也不使他有絲毫的膽怯及羞愧,他鎮守著他獨樹一格的處世典範。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觀看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像他,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阿Q的精神自然也是「永垂不朽」著!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和人打架,打敗了以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後來每每說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後每逢揪住阿Q辮子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說:人打畜牲!」阿Q回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人家不明白他是怎麼想的,更甚是蔑視,但阿Q是心滿意足得勝的走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
而「自負」心態,也是阿Q另外一項傲人的心性。越是給人瞧不起,阿Q便越是想證明自己的優越,面對王胡、假洋鬼子,阿Q努力表現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佔點上風,努力的要將對方身上「深惡而痛絕之」的部分消滅,但終究,他把自己想的太能耐了,兩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臨。以致於後來,調戲小尼姑和去尼姑庵里橫行,成了他釋放內心偉大形象的載體。
阿Q的一生,窮途潦倒時,曾經被棄之如敝屣、視之如糞土;意氣風發時,也曾經備受禮遇、尊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如他的個性一般:膽大妄為而卑怯懦弱,投機取巧又痴呆胡塗,阿Q果果真真是個「人物」,是個「典型在夙昔」的人物!無奈這個典型,令人不勝唏噓!
在如今,當自己扮演起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繼承和傳揚了阿Q的精神;當他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給予的也不是什麼好臉面:「阿Q」們沒有阿Q那麼張揚,卻也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他們樂衷於如此;他們沒有阿Q 那麼懦弱,卻也膽膽怯怯地「提防」著別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此時此刻的社會中,此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捌』 阿q正傳觀後感800字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於是隨便翻開瞧瞧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玖』 阿q正傳 讀後感50字
讀完阿Q正傳之後,我懂得了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