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電影《閃光的風采》一篇的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
《閃光的風采》
在偶的榜單上,有《肖申克的救贖》,在酷似牢獄的生活中施捨希望,有《海上鋼琴師》,一個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萬千變化駕御指間。《閃光的風采》里頭,只多了一個面目嚴肅,極盡苛刻的父親。主角大衛在夢想與親情的選擇前,最終張開了翅膀。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親的願望,他與一首不可能完成的樂曲搏鬥,最終遭遇精神的毀滅。故事隨著詭秘的音符和主角機械般的彈奏進入高潮,又隨著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節是偶愛煞的地方,大衛在琴鍵上重新找回了自己,盡管,他只能在父親的墓前絮絮低語了。人生如白馬過隙,患上了失語症的他,面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占星師,只剩下一個擁抱的空隙。他用那斷斷續續的語言向她求婚,在這個已經有未婚夫的女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告訴她:「去問星星。」星座這一次,把生活還給了他。《閃光的風采》的波浪,把親情、成名、愛人等貝殼沖上沙灘,當人人內心掙扎時,海妖的歌聲,早已把頭發變成霜的色澤。人人都無需要自責,畢竟,閃光的時刻,都只是一瞬間而已。
不知大家看過《閃亮風采》(英文名《Shine》)沒有,也是一部獲奧斯卡大獎的片子,是根據澳大利亞一個鋼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編的,最難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許多彈琴的鏡頭里都沒有用替身,親自彈奏了如《野蜂飛舞》等曲子,片中還有好多很棒的鋼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強烈建議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較詳細!!
電影《Shine》――閃亮的風采,講的是澳大利亞鋼琴家David Heilfgod(也許拼錯了)的故事。我看了兩遍,十分感動,獨特的情節設計,細膩的內心刻畫從男主角口吃的言語的體現,一切的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動。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壯,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種對人性的表現--我……我說不清了!影片製作的很精緻,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藝之外――為此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別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電影原聲。
Shine的電影原聲包括由另一個叫david的音樂人彈奏的世界名曲,還有他自己為電影配製的原創音樂。我對著原聲大碟看了一遍電影後,才細細體會了電影的用意。如果你沒看過電影,那原聲大蝶也不失為一張優秀的鋼琴曲集,當然它和電影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開始製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開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為鋼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筆。接著其中穿插了劇中david從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蕭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是拉赫馬尼諾夫的Rach 3了。它是劇中david所追尋的境界,也是他父親對兒子的期盼。為了音樂,為了追尋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顧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親以斷絕父子關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他拚命的練琴,為了自己的心願,也為了抹去父子決裂的傷痕。終於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窮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親通過收音機聽到了自己期盼已舊的Rack3。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徹底崩潰了。這時候聽到的rach3會讓你不由的想起劇中david演奏時候的情景,那種壓抑中迸發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卻沒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樂壇上消失了,他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也彈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他了。而他的父親在遙遠的澳大利亞,也不知道兒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時他認識了後來的他的太太,彈了一曲《野蜂飛舞》,把所有人都聽傻了,這個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轉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陰影。報紙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寫著David Shines.而他的父親最終也原諒了兒子。一個偉大的鋼琴家終於再一次的走向了顛峰。這其中用了數首vivaldi的作品,帶有教堂唱詩班的女聲背景的作品,用來表示david的心境的變化,包括他結婚時和電影結束時。曲終人散時,給人留以悠長的回味……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寫了自己一點點不太有邏輯的感受,相信諸位熱愛鋼琴的朋友都會喜歡這個片子。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人物往往有一個強大的父親,一旦他走出了父親的陰影,也就走向了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而電影《閃亮的風采》里,那個彈完"拉三"最終精神崩潰的男主角,也許是個反例。
shine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拉三是鋼琴技術的極至,所有鋼琴演奏者都以彈奏這總作品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親,那個偏執頑固的導師,從小就灌輸小DAVID:長大一定要彈拉三,一定要!DAVID幹了唯一一件違背父親意願的事,毅然去了英國皇家學院,然而從未能擺脫父親的影響力。我不知道他對拉三的「挑戰」,是不是想要一還父親的夙願,然後再無牽掛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敗了,他敗給了這部耗能相當於鏟五噸煤的巨作,他敗給了父親施加在他身上的影響……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給了他平靜和愛,讓他終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嚴格說沒有什麼閃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傳統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卻是真實得沉重的……
超越「大師」理想的閃亮人生
我小時候住在離城市頗遠的三線廠內,大了跟母親交談,她頗為遺憾的說,要是當時在城市裡住就好了,可以幫你報個班學學琴棋書畫什麼的。我也一度這么想過,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還要背著比他還重的一堆文藝器具「上班」時,又有些慶幸,好在沒那條件,逃過一劫。但是,能接觸下這些文藝的東西總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難以預料,比如《閃亮的風采》中的戴維,由父親引導上了音樂之路,又在父權下接近崩潰,這種經歷不比那些交響曲來的溫和。
對於懵懂無知的孩童來說,他至少在成長開始的原動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類似還沒學會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來就胡亂拉一通透出天賦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滿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顆手雷他也可能有興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練成兵器之王。而戴維的父親曾經有音樂情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於是這份未能釋懷的情節成了他心頭的痛與希望。昔日未能了卻的願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於是我們看到這位曾經經歷過集中營的猶太人的孩子們都能彈鋼琴,而戴維又是其著力塑造的對象,同時也不經意間成為被他極力摧殘的對象。戴維長期生活在父權的陰影下,父親嚴厲、冷酷、自大、狂妄,對於戴維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認為只有他才是真正關心戴維的人,是能主宰戴維命運的人,當戴維有機會出國進修時,他百般阻撓,因為他不能讓戴維擺脫他的控制,因為他無法承受無法控制自己兒子的失落。和很多無意間傷害孩子的家長一樣,他總是擺出一副「我是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殘著戴維的自信,讓一個本該陽光的孩子變的敏感而畏縮。
片中也交代了父親變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為猶太人,他曾經在二戰承受苦痛,所以極端的相信叢林法則,相信強者才能生存。雖然沒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類似的處境,比如,因為過去沒有機會上大學,就將巨大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為此父母們可以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這是一種自我的犧牲,但是在為孩子的同時,也多少在為自己能通過孩子實現夢想,出口鳥氣而犧牲。戴維的父親更加極端,而戴維的遭遇也更加悲慘,他的世界只有音樂,不是那很多音樂家滲透生命的具有張力的音樂,而是帶著痛的,摧殘式的機械的音樂。戴維的父親只在乎兒子技藝層面的提高,卻忘了沒有心靈相通的音樂是蒼白的,記得在記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師訪問剛開放的中國時,就為當時很多孩子在技藝上的水準而驚嘆,但是也指出孩子們對音樂缺乏熱情和真正的那種愛,戴維的父親正是短視的急於通過兒子的成就來證明自己,結果終於導致兒子的反抗。戴維個人意識的覺醒從反抗父權開始,終於,帶著被逐出家門的傷痛,他來到英國,開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經的傷害那麼沉重,父親留下的「拉三」的陰影揮之不去,惡果還是慣性般的釀成,他演奏了最高難度的鋼琴曲,卻倒下了,傻了,瘋了,曾經的音樂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維的瘋實際上卻是他尋的音樂真諦的一次「以退為進」,看看瘋了的戴維,他終於不用再思索技藝上的難度,他如同一個孩子最不懂事的階段般頑皮,因為他不曾經歷這樣的階段,他的童年過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補課」,補那放肆的孩童時代。感謝那麼多善良的人,他們沒有音樂大廳的人那般高雅,卻真正讓戴維放鬆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於那些什麼大調、小調,只有生命才能讓樂譜上沉寂的樂譜跳動,戴維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愛情,同時,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樂。他和父親間很難再緊緊相擁,只能匆匆一見,隨著父親的死去讓他們失去最後的聯系。戴維的復出那麼令人激動,還顯得很頑童的他沒有高雅音樂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緊張,不再畏縮,他開懷的演奏,面對如雷的掌聲,他開心的如孩子般歡笑,最後落淚,那淚水帶著多少心酸與感悟。正如他最後說得,「日子得繼續過,是吧?」,他已經自己做了回答,他繼續著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維在不幸的童年後終於歷經挫折,有了還算美好的轉折,如今還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為你好」的寄託下進行著各個領域的通往大師之路的培訓。我想,無論任何領域,大師總是極少數的,所以,孩子們成不了大師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沒有成為大師,還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麼看著漸漸長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許還帶著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來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聽聽孩子的心聲,該止住的就止住吧,讓他歇歇,感受些快樂,這或許將成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棄。
戰勝童年記憶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親的形象是最讓我覺得觸目驚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執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壓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親凌人的氣焰下永遠抬不起頭、挺不直脊樑,自信完全被摧毀。總是囁嚅不清、氣喘吁吁,彷彿整個靈魂顫抖著蜷縮匍匐在暴君的腳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這么多年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堪。
他這一生都要被這噩夢童年毀了,如果不是因為音樂。諷刺的是,給他帶來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樂,或者說是他父親對於音樂和名譽的偏執追求。
他因為父親殘酷無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內向,性情古怪,能給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華和也許曾是強加但已經內化的對音樂的熱情。幸好後來遇到了一生之愛,陪伴他鼓勵他,不離不棄,才使他殘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來。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學同學,來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極強的母親的好女兒。在她身上處處可見其母的影子,即使離家千里求學,仍時刻害怕不能達到母親的期望值而戰戰兢兢,飽受其「淫威」之苦卻又心甘情願地給自己套上枷鎖。可悲的是她心裡似乎只有學習,愛情彷彿遙不可及(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親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說像David那樣鼓起僅有的勇氣反抗父親,走出獨立的第一步。她也學過鋼琴而且拿到八級證書,可惜的是她學的是技術而不是藝術,因此音樂並未能啟迪她的心智,打開她的心扉。
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他們為我們的行為模式打下基礎),我們的焦慮感往往是童年體驗在新的環境下的復制,因此童年對於我們一生有著想像不到的意義和影響。當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成長歷程並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即向自覺的自我完善邁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這種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來無數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藝術和愛。幸運的是,David都擁有了。
狂人兩品
最近和瘋子結緣比較多,連看盜版VCD也是如此。上個星期某晚,我在碟店裡同時發現了《閃亮的風采》和《美麗心靈》,就一並買下。《閃亮的風采》我早聞其名,但一直敬而遠之。據說該片講述一瘋子鋼琴家的故事,我對音樂家並不感冒,何況是一瘋子?當年自己也曾想加強音樂修養,買了貝多芬的《命運》來聽。音樂不錯,但是自打我買了它以後,很是倒霉了一段時間。根據中國人的神秘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我從此打消了欣賞西洋音樂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對音樂的欣賞水準,只在《十八摸》上一點。如今要我欣賞一鋼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來。
《美麗心靈》的情況也類似,Nash是數學家。理科生都應該是志如鐵,意如鋼的那一種。臨進棺材了,也要半坐起來,對來賓說:「告訴棺材店老闆,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確多兩位。」《美麗心靈》里的Nash居然瘋掉了,這是嚴重違背原則的事。一如道學家死於酗酒,神父死於愛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學的反復勸說,說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瘋子全無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瘋子就有了行動的合理性。
於是我把兩本片子都買了回來,18塊,盜版。老闆還用一片《天下無雙》當了添頭。
我一口氣看到了2點30,大呼滿意。鋼琴家David和他猶太爸爸之間的故事,多少讓人想起傅聰和傅雷之間的關系。傅雷對子女的嚴厲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聰沒有瘋掉。David瘋掉了,因為要完成他父親的夢想---彈奏《拉赫曼尼諾夫三號鋼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於他比後者理性、不偏執,雖然有點象諸葛亮。家書里事無巨細,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沒有那麼幸運,老爸天天要他當勝利者,要他守著家不準去外國念書。等他終於反抗了老爸的權威,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念完書,老爸的陰影卻一直揮之不去。最後,他准備用拉三證明自己的時候,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瘋掉了。
David後來的故事就有點類似莫大先生了。他冒著雨在城裡找一架鋼琴,嘴上叼著香煙,臉上戴著難看的黑眼睛,整個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瘋瘋顛顛。等他進了酒吧,嫻熟的指法牛刀小試的時候,眾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樂在手,David哪裡是一個落魄的中年漢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閃,琴中劍一揮。
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剛剛病倒時,鏡頭給了他的手一個特寫---手的主人已經全無知覺,但是那隻右手依然在床單上瘋狂彈奏。世多有瘋狂的人,但少瘋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瘋狂,也依然停駐在他內心世界最愛的那一部分上。音樂已經超越了David的生命,無論他是在什麼狀況下,音樂永遠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這讓人肅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過了音樂,人也會瘋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說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樂來證明自己的生命,這種人最多是個大匠師。大匠師瘋狂,人們有的只是同情。
《美麗心靈》里的Nash也是個瘋子,他對藝術沒有什麼心得,在數學方面他倒是個天才,獲得了諾貝爾獎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間。他20多歲時就奠定了博弈學的數學基礎,但是隨後他就瘋掉了,一瘋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歡。在剛進入普林斯頓的時候,由於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勵和安慰他。畢業以後,Nash沒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溝通方面舉步維艱,所以他又創造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孩,以滿足他對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後來,在冷戰的大環境下,他又想像出一個密探,對方委託他為美國服務,分析雜志上存在的密碼。這一切導致了他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這三個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們沒有隨歲月流逝而變得衰老!Nash沖出家門,攔在即將駕車離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幾乎被車撞死。大雨淋濕了他的頭發,他凝視車窗後的妻兒,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語調說:「我明白了,他們不是真的。因為他們沒有變老!」
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覺得這體現了人類的偉大之處。一個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殘零亂的狀況下,依然不放棄任何轉好的可能。而在狂亂和絕望的掙扎中,他沒有放棄理性之光,沒有放棄一個智慧生物對世界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觀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時,依然能注意到他們沒有隨時光流逝而衰老,從而證明他們是虛幻不實的,這讓人深深感動,也因為自己和他一樣,為自己被冠以人類的名號而驕傲。即使是瘋狂如斯,也堅持使用理性,人因為肉體而脆弱,卻因為理性而堅強。
這種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學沒有任何關系,是理性獨特的光芒。Nash約會女友的時候,他拙嘴笨舌,無法象個文科生那樣表達自己的感情。藉助於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後,抱著女友的雙手,逐一指點天上的群星。在他不發一言的指引中,一隻巨大的天蠍從無序的繁星點點中慢慢出現,巨螯清冷,尾鉤如月。兩人相擁,星輝搖曳,在無限的寧靜和永恆中無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難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學會說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兩部片子一起來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試圖將自己的生命無限逼近他所熱愛的音樂,因而瘋掉。最後在音樂和愛情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Nash從事的數學工作,因為抽象和復雜的緣故,需要關閉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節省精力。他因為這自閉的緣故,因人性中渴望友愛親情的緣由,最後瘋掉。最後,依然是愛情和理性,帶他重回他心愛的世界。一個是藝術天才,一個是科學天才,兩人的歷程卻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類藝術和科學高峰的路上,這要求一個人有寧靜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總為我們的肉體所束縛,心靈世界掀起無限恐怖的驚濤駭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間。這是一種悲劇英雄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正如人永遠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樣。但是,憑借柔弱的人類的智慧,憑借著人類獨有的情感,人能奮力游出迷亂的內心世界,更加逼近那雲霧繚繞的群山。人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D版影迷協會和菜頭為您報道
② 影評天下無雙
去看網路
③ 談談最近看過的一部電影,它給你帶來怎樣的觀後感
必須推薦《無問西東》,看完之後感動,非常感動,抑制不住流淚沖動,即便是N刷之後,「無問西東」四字來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指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電影整篇採用了四段式的敘事手法,從民國跨越到現代,而有彼此交叉,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芸芸眾生的不同選擇,非常真實。面對利益,面對誘惑,有人為了國家,慷慨赴死,有人為了前途,選擇背叛愛情,《無問西東》沒有辜負大家五年的期待,沈光耀(王力宏飾),天子驕子,出身名門,在西南聯大,前途無限。為了國家,無懼無畏,最後與敵機的周旋堪稱本片最大的淚點。
④ 老師讓看三部英文電影 寫不少於300字的影評 (影評是中文) 各位幫幫忙
1.《黑天鵝》
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每個女孩心裏面都鎖著一個天使和一個惡魔,有的人釋放了天使,她優雅高貴,冰清玉潔;有的人則釋放了惡魔,狡黠黑暗,卻充滿魅惑;如果將天使和惡魔同時釋放,後果將會如何?
白天鵝的聖潔優雅與黑天鵝的魅惑激情就像天使與惡魔的對立,當這種對立同時安放在一個自小就在母親強烈的控制欲操控下且極度性壓抑的軀殼里,黑與白的對撞帶給人的除了坐立不安的震驚,還有美輪美奐的驚喜。
個人覺得,像Nina這么敏感細膩的女孩子,需要的不是愛與關懷,而是旁人對她最真切的肯定。她是為藝術而生的,只有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充分地證明了自己,才能確定自己的人格。分裂不是必經之路,卻能讓她綻放出絕世無雙的美麗,同時也毀了自己。
敏感如Nina的女孩子都壓抑著自己,卻對Lily那樣活得灑脫自如、隨時都能迸發出激情的女孩子或多或少地帶著一點羨慕嫉妒恨的復雜情愫。其實這個時候,心裡的那點小腹黑已經躍躍欲試了,可偏要按壓住正在往外生長的黑色翅膀。這不是倫理道德的局限,而是自己給心上的鎖。我想,每個女孩子都會希望能盡情釋放出心中的那隻黑天鵝,不論代價多大,讓它展翅高飛一回總不枉這平凡的一生。
2.《盜夢空間》
看完《盜夢空間》時,我一直不解Cobb的妻子既然分不清夢境和現實,為何非要回到現實不可。夢里多好啊,不僅可以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還可以任意想像自己的生活空間。就好像到達了一個超理想的世界,和自己喜歡的人,做著喜歡的事,建起夢想的房子,構築心中的都市。不孤獨,不寂寞,不無聊,無壓力。可這次算是切身體會到了Mal的痛苦。雖然夢到了自己醒來,但潛意識里還是清楚地知道,這樣的清醒是假象。那種拚命想醒來回到現實的感覺就像溺水時,呼不到空氣,想吸氣卻嗆得滿口是水,手抓不到救命稻草,腳底踩不到泥,拚命掙扎都浮不上水面。於是我才領悟,為什麼古人總說,人是要接地氣的才好。因為接了地,人才踏實。現實雖然殘酷,但那是人生存的地氣,只有回到現實,才有活生生的感覺。
我一向覺得,夢是不可解釋的超自然的東西,就像人的潛意識,不論你怎麼選擇,只有一個決定是不會讓你後悔的,那就是潛意識告訴你的決定。我在夢里喊「媽媽」時,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放在以前,我一定喊「爸爸」,因為只有父親才能給我那種安全感,可父親已經去世,我心裡很清楚這一點,才改口喊母親。在母親為應聲的情況下還是轉頭喊出了「爸爸」,但是最後還是母親喚醒了我,那是因為我潛意識里十分清楚,父親雖能給我安全感,但這一生中真正能夠捨命保護我,為我無私奉獻不計回報的只有母親一個人。所以是夢總還是能被人看穿的。不論夢境設計得多麼縝密,人的潛意識總還是會掙扎的,能不能回到現實,也許就要看你的潛意識到底有多強烈了。
電影放到Cobb醒來,走出機場的那段時,我那敏感的神經末梢不爭氣地在抽泣,直到現在仍不知道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我有時想,夢到底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還是現實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場夢?分辨夢境與現實如果非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那麼生命在夢境和現實中的份量只能佔多少?是活在夢境中更幸福還是活在現實中更踏實?過了若干個月,我的心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盜夢空間》的感受也由原先的震撼變為了冷靜,可這幾個問題仍是未解,就像片尾那隻似停非停的陀螺。它不會告訴你Cobb到底是回到了現實,還是又做了一場夢,但是它在暗示你,不論夢境多麼美好,不論現實多麼不堪,人總還是嚮往真實的生活的。不信,難道你當初沒有幻聽到陀螺停轉的聲音或是希望它能停下來嗎?
3. 《洛杉磯之戰》
到影院後,發現諸多上映的影片中,只有《赤焰戰場》算得上是可觀性比較強的片子,同期的除了一些不見任何口碑的國產片,就只剩下這部《洛杉磯之戰》了。《赤焰戰場》老早以前就曾看過,國產片確實不是我的那杯茶,所以看《洛杉磯之戰》有點像是無奈之中的選擇。不過,觀影之後發現,這部片子還不算令人失望,很多地方還是可圈可點的。
從攝影手法上來看,影片採用紀錄片式手持攝影,鏡頭不停晃動,給人以強烈的不安和真實感,將人不自覺地帶入情境之中,如身臨其境。看著容易讓人想起去年的《第九區》,當然它跟後者是無法同日而語的。
影片在營造外星人的形象時,相信還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外星人的真正面目遲遲不露,但濃烈的煙霧和四處流竄的槍彈,以及瞬間毀滅一座現代化城池的速度不斷加強著外星人的神秘感。雖不見真身,但處處都籠罩著外星人的陰影,彷彿他們隨時隨地可能在瞬間猛然出現,甚至不給人以招架之機。
其實就個人感覺而言,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對於海軍陸戰隊將士們的塑造。男主是個曾在一次戰役中失去兄弟而隻身生還的上士。一個將士率領一眾兄弟殺敵,全部陣亡,也許還能獲個光榮犧牲的好名聲,可下命令的人卻能夠活著回來,這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即使是在退役之後重返戰場,仍遭到部下和長官的質疑和爭議。在滿懷對陣亡士兵的愧疚和歉意回到戰場,卻還要頂著同隊一干將士的排擠和質疑跟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美軍都無法招架的外星人對抗,男主所能承受的恐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所幸這隊兵士都還是善良的人,對他的排擠也僅止於言語挑釁和態度,沒有破費心機給他穿小鞋,沒有居心不良地陷他於不義,而是高度職業化地秉承軍人的精神——軍令如山,即使是死穴,你叫我去我還是得去。這種拋棄個人私怨的高度職業精神,我想,喜歡在職場中公報私仇的那些人應該好好地學習學習。一個紀律嚴謹的部隊,一定是由一群質素高尚的人組成的,而質素的高低絕對跟人在對核心精神的掌握和貫穿有著密切聯系。正如我們在職場中,就得貫以高度的專業態度和職業精神,才能避免以私人利益為宗旨的勾心鬥角和城府心機。部隊的職業精神是軍令如山,那麼職場的職業精神呢?我想,是「工作第一」吧。如果每個人都多花點心思去想要怎麼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不浪費時間去想今天該怎麼整TA,明天要怎麼提防TA,後天要如何報復TA,那我們的職場不是可以純凈很多,安心很多麼?
說回影片,男主一番陳詞激昂的演說就令兵士們盡棄前嫌,死心塌地,咋看起來有點誇張,細斟酌就能知道,正是兵士們秉承的高度的職業精神令他們能夠輕易地抹除別人在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陰影,再次相信他人。而相信一個你曾經懷疑過的人,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多的是胸懷。
求採納 \(^o^)/~
⑤ 武林外傳 電影 觀後感 800字左右! 速度!
電視劇《武林外傳》紅遍大江南北,因其幽默搞笑無厘頭誇張還有溫情讓無數人著迷。在2011年的賀歲檔又推出了《武林外傳電影版》。故事大概就說了東廠潘公公讓一個六品縣官裴志誠炒房賺錢,而裴志誠又找了殺手姬無力幫他殺人,事件又與同福客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最後裴志誠悔改進行了他第三次自殺(成功)。姬無力與白展堂郭芙蓉等人在同福客棧進行了生死決戰,最後白展堂等人以慘痛的代價險勝。其實整個故事並無太多新意,但細節卻不可不說。
細節一:佟湘玉痛罵炒房人
「啥人嗎,這些賊奸商,把個房價抬高成這樣,還讓不讓人活了,利用人的恐慌炒高房價擾亂經濟,簡直就不是個人,老百姓辛苦一輩子了,賺點小錢全部都給搭進去,得是多黑的心腸,才能幹出這種不要臉的事情,跟這種人生活在一個朝代,簡直是恥辱是悲哀。」
——佟湘玉
好一段痛快淋漓的潑罵,罵的人心裡痛快!房價上漲,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炒房商不顧百姓的實際賺得黑心錢,的確該罵!百姓住不起房,算是無家,無家何以富國負天下。有錢的提房價,沒錢的就變成房奴,甚至連房奴都當不成。佟掌櫃這一罵罵道心坎里了,和這種人生活在一個時代,悲哀啊!
細節二:經典和現代元素
(1)縣令立志學好普通話
普通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主流元素,片中以搞笑的縣令突出學好普通話這一政策,可謂用心良苦啊
(2)電視購物廣告
一些小的電視媒體,總會做一些手機,手錶,筆記本電腦的廣告,痛恨人心,廣告上說的天花亂墜,而產品卻是粗製濫造,是嘲諷,是謾罵,電影中售房人和現實生活中這些商家一樣,無良,無品,無德。
(3)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捨不得老婆套不住房
——佟湘玉
這句話可是被中央春晚傳遍大江南北了,黃宏的故事同樣告訴我們,和諧幸福才是最主要的。
(4)網路名片--- 「杯具」(悲劇)
「人生就像茶葉,終究泡入杯具」(電影字幕),是的,對社會不利的人,泡入杯具,他的人生就是悲劇,而對人類又益的人,泡入杯具,卻迎來一陣陣茗香……
細節三:溫馨的場面
(1)小六子和祝無雙---臨死的表白(看了那麼多集電視劇,小六終於說出來了)
(2)秀才和郭芙蓉---看日落(羅曼蒂克)
(3)秀才放牛看書圖(唯美)
(4)卡拉OK式歌曲重現當字幕---《傳奇》
感情往往傾向於過去,不知不覺發現《武林外傳》陪我們走了好遠的一段路程,這些畫面都讓我們回憶起許多故事,尤其是那個卡拉OK式的字幕,和左上角的光碟式的圖標,彷彿讓我回憶到以前小的時候。(雖然主人公唱的不咋地,但也贊一個。)
細節四:至理名言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我寧願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死鬼,也不想做一個,半夜怕鬼來敲門的活人」
——佟湘玉
做人就要做的坦坦盪盪。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心胸寬廣,不做虧心事,對的起自己,對的起社會,人生又有何懼!如若有愧於自己他人,苟且生活又有和意義。(我不是在說那些炒房人)
「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秀才
這句話取自電影的最後一句話,在所有人都去搶著買股票的時候,店裡只剩下秀才一個人時所說。電影里的人們剛剛跳出房子的圈套又去買股票,是他們的麻木,也是我們的麻木!其實,最聰明的智者就是秀才,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去打拚,投機取巧所獲得的錢是不耐用的,而且,用時的幸福感不強。所以,做本分的自己。
細節五:同福一家人
「不就是死嗎,誰怕誰呀,要死一起死,腦袋掉了碗大哥疤癩」
——李大嘴
「同福客棧有福就會有難,咱不是有約定過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掌櫃的,你就是一個財迷,你最清楚,這世間啥最值錢」
——(秀才讓)郭芙蓉說的
這兩句話是佟湘玉在知道姬無力要殺掉同福客棧所有人時,勸大嘴和小郭等人時得到的答復。李大嘴的話很樸素,平時貪生怕死總要求漲工資的大嘴,在最危難的關頭說出最豪邁的話!危難關頭也最顯人們的真性情。小郭的話的確最引我們深思,這世間啥最值錢,親情友誼!佟湘玉是個財迷,這樣的財迷我們都願意做。能在這個時候說去這樣的話,給人的不僅僅是鼓勵,還有幸福!
細節六:社會現實
嚴禁打罵顧客
——同福客棧標語
在最後姬無力死時看到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嚴禁打罵顧客」!這是他的悲哀啊,同時也是我們現實社會的悲哀,相信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點睛之筆,我們顧客消費買的是樂還是氣?這的確是個時代性的問題。
看完這部電影,除了帶給我們的快樂,更感動在注重票房的同時給我們以啟示,讓人們反思,加進許多時代性和經典的東西,我無法評價這部電影的好壞,但我可以說,我喜歡這部電影!
⑥ 至如信者國士無雙讀後感600字
編寫600字這樣的文章是要耗費很大腦力和時間的,所以講在這里是沒有人願意義務為你編寫的,建議你在網路知道普通提問頁面中進行提問,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網路知道網友們的關注和幫助,使你的問題順利很快得到解決的。
⑦ 讀後感天下無雙的我
讀後感
我讀的是《天下無雙》,這本是小說,有個小孩從小沒有母親,父親是個小官員。故事說的是,父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小孩對父親十分孝敬,夏天到了,小孩為了讓父親睡得舒服些,用扇子把床上的涼席扇涼。小孩長大後,做了官,他體察明情,平易近人。一天黃香看見一位老奶奶要過馬路,她又看見一位女士在曬被子,他說我來幫助您曬被子,女士說:」謝謝您幫我曬被子。」同樣,在他當魏群太守期間,當地遭到了天災,當地的老百姓被洪水沖的無家可歸,缺衣少食,黃香拿出自己的家產給老百姓,人們很尊敬黃香,黃香在當地是我們要學習的人,愛護小樹,幫老奶奶過馬路,幫助別人。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我們要向黃香學習,這都是我們要記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向他學習。
夏睿曉
二(3)班
⑧ 戰無雙 影評
《戰無雙》由《黃飛鴻》(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中的「鬼腳七」熊欣欣執導,原以為這是部古裝武打片,不料卻是出都市時裝動作片。更沒想到的是,整出戲無劇情、無人物塑造、無表演,連愛情都沒有(盡管是愛情小品王馬偉豪監制的)―――什麼都沒有。一無是處?也不是,僅有的是從頭到尾連場的打鬥。街頭霸王式的格鬥PK,一對一、一對二、一對黑壓壓一大群,各種打鬥方式應有盡有。七八場武戲每段都打得很長很長,占據全片的大部分篇幅,而且完全是為打而打(找不到開打的理由),或許就像片中所說:「游戲開始了」,「這是一場真人秀」―――這就是為了秀主角身手而搗鼓出的一部戲。當然,公正地說,該片的打鬥戲還是不錯的,尤其相對於節奏異常緩慢、沉悶還扮深情的文戲。總體而言,該片給人的觀影感受就跟先前那部同樣是由全國武術冠軍主演的《武術少年行》差不多。 這部《戰無雙》唯一令人欣慰之處,是發掘了一個身手不俗的「打女」。成龍、李連傑、楊紫瓊等人年齡漸大,華語功夫動作片頗有式微之勢(反觀鄰邦泰國的泰拳動作片則風生水起),動作女明星更是後繼乏人。而《戰無雙》的女主角蔣璐霞則讓人眼前一亮,年輕陽光,功底扎實,身手敏捷,眼神更是犀利有殺氣。幾場打鬥有招有式,騰挪跳躍拳拳到肉,那玩命搏殺的狠勁,決不遜色於《女拳霸》。倘若日後適逢良機,估計此女將能大展身手,打出一片天。
⑨ 關於《無極》中的民族問題:韓國昆侖是奴隸、日本鬼子大將軍是主人、中國的無雙像太監而傾城像慰安婦
[轉帖]我們一直錯怪了張藝謀——無極觀後感(摘自韓寒blog)
今天去看了無極,80一張票子。人不算少。
無極開始了。
後來無極就結束了。
看完以後我很茫然。有那麼幾條感受
1:中國的所謂大導演是不是都有點用力過猛了。感覺上,這樣用台詞和眼淚拚命渲染氣氛應該不是所謂大師的行為。看來最近陳憋壞了。我想,我愛你三個字如果要用我愛你來說出來,那是最低等的表達方式,如果在電影里要用台詞說出來,那是低等中的低等。
2:陳導演顯然沒弄明白電腦特技和網友FLASH是有區別的。其中一幕張東鍵從花草中走來就感覺是後面扯了一個掛歷拍的。
3:我不明白為什麼最近的導演都那麼愛用電腦特技。難道是要表達的東西已經不能用真實的鏡頭表達出來了?尤其是老導演們,都很趕流行,看國際上都用這玩意兒,我也用,但沒找對人做,沒花夠錢,結果拍出來成這樣。這就好比看到最近流行CK內褲,馬上去襄陽路買一條,遠看還挺像,仔細一看,原來是OK。
4:多麼大的投資啊,我們的投資人為什麼不給年輕人一點機會。雖然很多時候他們挺不爭氣。
5:電影里說,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我想,投資方看了肯定會贊同這話。
6:整個電影真是又散又長又教條。好不容易有點想法了,馬上借演員的嘴說出來。演員在哭,台下都在笑。一個商業的片子,膚淺點可以,但連樣子都沒有,就太不像樣子了。
7:其實這可以和成龍的《神話》組成一個系列,叫《我飛,我飛,我飛飛》。
8:事實告訴我們,老婆做製片人會影響作品的質量的,尤其在老公還參與劇本創作的時候。
9:聽說張東健拍完片子看了小樣以後哭了。我們一直以為是感動的,原來是。。。。。。
10:中國的導演就是不會點到即止,一定要點死為止。
11:陳的電影還是太做作。台詞和劇本還是太裝了。演員不臉紅也是本事。估計陳年輕的時候也愛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淚流滿面。無極。。。無聊至極算了,還很扭捏不自然。我最討厭長相平常的姑娘發嗲。
12:電影票太貴。
13:電影讓我想起我童年,昆侖那個不是動畫片里「豹的速度」嗎?
14:昆侖牽著張敗芝用豹的速度在跑,張在空中飛,穿了白羽毛衣。無歡像個觀眾一樣在旁邊看著。這個場景蘊涵的意思是,當著觀眾的面放鴿子。
15:朋友的經典一句,我們都錯怪了張藝謀。其實本人一直覺得張拍的還是不錯的。但還是用力過猛。難道他們平時不運動嗎。
16:還是少認識人比較好。看徐靜蕾那邊的欲說還休樣,真是替她急死了。好在我多年刻意保持誰都不認識,這樣說誰都不愧疚。希望心直口快的人向我學習。
感受完了。希望中國電影可以繁榮,投資方可以給更多的機會給年輕人。中國人其實是很有想像力的。我們怎能輸給韓國。也希望廣電局拓寬思路,神六都上天了,我們的電影為什麼還一直地下。你們應該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而不是限制電影的發展。同時,我們的年輕導演也不要那麼反動,至少你們還白白胖胖活到現在,別裝憤青,一個自嘲都不會的人怎能去嘲自己的國家呢。像呂克貝松,拍TAXI的時候把德國車和日本車嘲的多有意思。雖然法國車事實上是沒那麼好的。要有想像力。要給中國電影爭氣。
還有,弄不好發完這文章我的博客又要從新浪的人氣榜上和推薦榜上神秘消失了。消失消失。哈哈哈哈我們一直錯怪了張藝謀——無極觀後感(摘自韓寒blog)
⑩ 看完電影《天河》的觀後感一篇 幫幫忙謝謝😋
單位全體黨員來到電影院觀看《天河》。早就聽說了這部電影非常感人,而且演員陣容強大。在人物設置及塑造上與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摒棄了高大尚的「完人」典範,人物真實而貼近生活。聚焦當代中國最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調,可以說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南水北調。
故事講述了南水北調工程從具體規劃到竣工通水的全部過程,再現了國家意志與移民群眾在攻克難題面前表現出的勇氣、智慧與大愛。幹部與群眾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下,犧牲自我無私奉獻的精神。
世上本無路,走得多了,便就有了路。這路指的是陸地上的,當然也指人生路。但這路不僅存於地上,更現於天中,即天路。天路非實指天上有路,是特指穿越生命禁區青藏高原的京臧鐵路,氣勢恢宏,造福於民,天下無雙。如今,一條堪比「天路」的「天河」也即將全線貫通,這條特殊的河即指「南水北調」工程。與「天路」一樣,「天河」也是一條造福於民的利民工程,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電影《天河》就全景式再現了這條壯舉之河的艱難成形過程。
「南水北調」工程通俗講就是將長江丹江口的水通過「天河」引至京津華北等地,以福祉等地人民。近年來,華北地區日漸缺水,尤其北京,隨著人口總量超過2000萬,用水,用好水問題日漸突出。長江丹江口卻水資源充足,洪水季節水患泛濫成災。以「天河」將丹江口多餘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區,既解決了長江水患泛濫問題,又補缺了華北水荒嚴重現實,乃共贏互利大好事。
南水北調,解決了我們北京地區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問題,這是在丹江口庫區全體移民做出重大犧牲和奉獻為基礎的,他們在祖祖輩輩生活了的土地上搬走,每一寸土地、樹木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那麼不舍。但是,為了北京人民能夠喝上丹江的水,他們毅然決然的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搬到由黨和政府為他們建設的新家園去。我深深感動於中國普通百姓的淳樸和通情達理,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面前。犧牲了自身利益,成就了國家偉業。
代表國家政府形象的總工程師董望川,及執行拆遷任務的副市長妻子周曉丹,在完成這一重大歷史性工程的同時,也是不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離家數載,犧牲了許多個人利益。把國家的事,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頭等大事。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由於工程施工要牽涉到將當地村民的祖墳一並遷出,村民們堅決不能答應,這是他們心靈的家,靈魂的根,無論如何,就是給再多的拆遷費也是不能遷的。我們的黨和政府的幹部們,他們能夠理解,他們為百姓著想,做出了繞道,將烈士陵園遷出的智慧的決策。這一下,感到了百姓群眾,他們冒雨請願,堅決不能遷陵園,如果沒有烈士們的浴血奮戰,也就沒有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後,還是讓出了他們祖祖輩輩的祖墳。這是何等的胸懷,我既為國家的英明智慧、對民懷柔感到鼓舞,更為百姓們深明大義、自我犧牲的精神震撼。 故事,讓我聯繫到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區工作者,是和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工作人員,雖然不是公務員,但是百姓們將我們視作國家的代表。雖然不會涉及到像電影里那樣宏偉的工程,但是,每天的事物也都是和百姓息息相關的工作。通過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以後要學習換位思考,當國家的任務和百姓的生活有所沖突時,應當多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其所想,用更有智慧的方法解決問題及沖突,讓解決方法更加人性化,合理化,讓百姓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同時,我們自己也要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犧牲,甘願奉獻,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先把大家做好,再顧及小家。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這樣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顯這歌詞所蘊含的獨具魅力。南水北調工程副總指揮李幼斌日日夜夜奮戰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對他來說是常事。為工程質量,為確保工程萬無一失,他對最喜歡最心疼的下屬極盡嚴苛。為圓滿解決最大難題「移民」,他擅自將妻子調離家中,派其到任務最艱巨地方,啃最難啃的骨頭...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發,妻子抱怨,女兒埋怨,只有三代獻身水利事業的岳父母支持他。不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屬也因種種原因離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濃縮著千千萬萬水利人的風風雨雨。對他而言,如何擺正大家與小家關系,如何維系與妻子女兒的情和愛,也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