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分要看這部電影然後寫2000字觀後感~而且是日本人的片
『貳』 入殮師觀後感
一、入殮師觀後感: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郁,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庄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里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里已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干凈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叄』 求一篇《入殮師》的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除了宮崎峻的動畫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節奏,我更願意感受好萊塢大片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但是這部去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卻改變了我固有的觀念!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東京一家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他,在經歷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後,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額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到了故鄉,過起了清貧的日子。不久,在一則有著「年齡不限,高薪保,按實際勞動時間計費,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廣告的誤導下,不明真相的他成為了專門把死者送往安樂土的入殮師。
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周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沖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並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部有著積極向上意義的電影,盡管沒有談到宗教,可同樣讓人感覺有宗教一樣的平和與神聖。看著入殮師帶著嚴肅又寧靜的神情,嚴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誠地給死者洗浴,穿衣,化妝,讓人感到:死亡並不可怕——那不是歸去,而是啟程。也許,入殮工作對於死者毫無意義,只是給生者將難以言出的情感釋放出來的唯一機會。既然人們都覺得生如夏花一般絢爛,那死也理應像秋葉一樣靜美。所以,入殮儀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達的最終又最重的敬意,入殮師也正是因為了解這一切,才總是能以其對死者的尊重在最後一刻贏得人們的尊敬與對這個行業的改觀。
整部影片的色調淡雅,憂郁,沉靜,內斂——淺黃的草,銀灰的樹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帶著典型的日本式的審美將情節和對白時而沉重、使人熱淚盈眶;時而又輕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襯托地淋漓盡致。在絕大多數電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現為血腥和暴力的結果,只有這部片子,才能讓人在認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餘,還能從中得到生活的激勵及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而不僅僅是悲愴和痛苦。
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准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肆』 入殮師影評
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上映的日本電影《入殮師》,以一個獨特的視角直面世人比較忌諱的關於死亡的話題。影片大量運用近距離鏡頭詳細地展現一個個普通而又庄嚴的入殮過程,細膩而豐富的情感表達,藝術化的入殮儀式,打動了不少觀影者的心。
影片圍繞帶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禮儀式展開,講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為入殮師助手後的成長經歷,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直擊各種形式的死亡,從側面角度去觀察逝者家屬的或悲或悔的復雜心情,把這個沉重的話題拍得自然得體而又不失關於人生哲理的思考。
影片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足以證明影片的成功獲得國外評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回歸理性的死亡儀式之外,還摻雜了夫妻之間的誤解與原諒的感情主題,以及略帶冷笑話的喜劇效果,使這部電影看起來輕快放鬆卻又感人至深。
《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該片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等獎項。
2021年10月29日,《入殮師》4K修復版在中國內地上映。
『伍』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看完《入殮師》這部電影之後,不抒發一下心情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啊,因為這部電影真的讓我感慨良多。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死是一扇門,它並不是終止,而是超越,是踏上新的旅途。」這種說法有點像我們所說的輪回吧!這部電影深刻地表現出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尊重。「入殮師」並不是一個讓人崇拜的職業,在日本甚至讓人看不起。
片中的男主角作為一名入殮師,他一開始並沒有獲得妻子的支持,因為妻子認為他的職業是讓人羞恥的。他的朋友也抱著同樣的心態。但是,當他們親眼看到他的工作過程之後,他們的思想轉變了,對男主角由衷的尊敬。
給遺體化妝這個職業對於很多人來講應該是想都不會想的工作吧!因為對著逝者,就會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盡管很多人都說世界上並沒有鬼,但是這是人的本能反應。當看完這出電影之後,我更加敬佩那些入殮師啦。他們給逝者化妝,讓他們以最美的一面離開人世,也給逝者的親屬們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故事中男主一直很恨父親,因為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和別的女人離開了他和母親。因此每次當他回憶時,他只記得母親的樣子,而父親卻是模糊的。父親和他曾經交換過一顆石頭,在父親逝世時,手裡還緊緊的握住那顆小石頭,由此他才知道,父親其實一直都想著他。
故事除了寫出對生命的崇敬外,還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妻子死後丈夫的傷痛,母親死後,兒子的悔恨。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出色的地方——音樂。背景音樂是由日本音樂家久石讓所作的大提琴區,旋律優美動人,讓人聽後非常感動。
『陸』 電影觀後感《入驗師》1000字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塗,把星期天當成了星期六過,半夜十一點翻出《入殮師》來看,結果看到一點多,兩隻眼睛腫得像桃一樣的去睡覺。兩年前的春節,我的父親去世,早上醒來的時候,母親從醫院打電話過來,說父親不行了,讓我趕緊過去,把平素里准備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帶去,我迷迷糊糊的按照母親交代的跑到櫃子里翻找,這樣的事情,在父親生命里的最後三年不知發生過一次,於是這讓我心裡還抱著一線希望,也許——還不是這一次。
但是,就是這一次了,該結束的終究要結束,我跑到醫院,已經有很多人在那裡,明晃晃的屋子裡面,他們在走來走去,我有點發懵,記不住他們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傷的只有我母親一個人。我長這么大來,從沒辦過喪事,母親也並沒有經驗,於是我莫名其妙的被什麼人領到樓下的壽裝店裡去買給死者身上蓋的單子,還有嘴裡含的銅錢,腳上墊著的腳墊,壽裝店裡的燈光昏暗,幾根人在打麻將,一個人叼著煙,找出個綉得非常粗糙俗氣的緞子被單來,還有其他的東西,說,八百塊。我很吃驚,但是想到在樓上等著的母親,我說,四百塊,那個人很不高興,說這種事還能講價啊?我說那就不要了,我本來就覺得我爸爸不該蓋這種東西。他一聽,趕緊把那些東西一股腦的都塞給了我,搶過我手裡的四百塊錢。
我回到樓上,醫院的醫生跟母親說,你們要盡快把人拉走,你們不能把他放在這里。母親說,我兒子馬上就趕來,我想讓他在這里看到他父親。後來哥哥來了,母親抱著他哭,哥哥沒哭,我們忙著聯系殯儀館之類的事,我只是看著哥哥在沒人的時候,偷偷的躲在窗戶邊抹了眼淚。把父親抬下去的時候,和殯儀館跟著過來的某個人叫我和哥哥對著靈車磕頭,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來,他們管我們要兩百塊錢,說是因為他指點了我們,要收開口費。給完了錢,我才開始稍微恢復了一點思考能力,突然意識到,在父親病房裡繞來繞去的陌生人,都是干這個的。他們像禿鷲一樣,圍在屍體旁,等著分食死者的屍體。趁失去親人的家屬悲傷之際,能多撈一點錢就多撈點,這種感覺,在送父親去殯儀館的路上更明顯。殯儀館的路旁,不斷的有人跟著我們車一路走,一路說著各種套話,後來在殯儀館,我們把父親的遺體從一個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殮,靈車前也圍了很多這樣的人,嘴裡念念有詞,不給錢,他們就一直跟著不肯走,司機跟哥哥說,你要每人給他們個十塊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終究沒給。母親說,那一刻,感覺就像那些人好像地獄里的惡鬼一樣圍上來。
但這只是殯儀館外面的人,其實殯儀館里的人也好不到哪裡去,父親遺體告別的時候,莫名其妙的進來一個穿著制服的軍樂隊,上來就要演奏,哥哥想起來,就突然問他,你這個是另收費的嗎?領頭的那個女人,含含糊糊的回答,諸如哪家遺體告別不需要愛樂之類的話。哥哥又問,我們是要放磁帶,你們是另收費的嗎?問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2千塊錢。哥哥強忍著怒氣把他們轟走了,走的時候,那女的用故意的誰都可以聽得見的聲音說,付不起就說付不起……
說了這么多和電影不相關的話,但是我想,曾經失去過至親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看懂了《入殮師》這部電影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
性格懦弱,總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進死者的家中的時候,也是被人指責為「賺死人錢的。」但當他的手溫柔的握著死者的雙手,撫摸過他們的臉頰,額頭,為他們擦拭身體,為老奶奶穿上絲襪,為兒子梳好頭發,為妻子點上口紅的時候,失去親人的人們,知道他們把自己最愛的人託付給了值得信任的人。我的父親卧病十七年,最後三年,他渾身插滿管子躺在那裡,被人們搬來搬去,翻來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們可以對待他溫柔一點,但你知道你無能為力,你不是醫生不是護士,不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家,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這個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數普通人對待他人的方式,我們被粗暴的對待,然後又粗暴的對待別人,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循環,大多數人內心已經麻木,渾然無覺。所以,在一個連活人都不能被溫柔對待的世界裡,就更別說對死者的尊重了。
是因為這樣,佐佐木先生才一眼看到了小林君內心裡的溫柔的吧。他像一個孩子一樣的軟弱,沒有競爭能力,卻善良,溫柔的可以平等對待每一個死者,不管他們是怎樣的死法。內心裡還有這樣溫柔的人,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是多麼難得的珍寶啊。看電影的時候,我一邊流淚一邊想,如果是我的父親,要是也能讓小林君來幫助,溫柔的握著他的手,走完最後的路,那該有多好。《入殮師》的英文海報上,有一句話寫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而我關於我父親的最後的記憶,是充斥了那許多粗暴貪婪的嘴臉的記憶,太不美好了,所以很少回憶。能遇到小林君這樣的人,是多麼的幸運啊。它照亮了生者的回憶,的確是上天的禮物。作為一個內心深處的自毀者,我活在一個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我從來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對自己很無情,可是在我不曾被溫柔對待過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長在我愛的人的身體里。我深愛過的人,我是多麼希望你們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的對待,哪怕是在你們離去的時候,能夠有一雙手,溫柔相握。
小林君,謝謝你曾經這樣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可以用自己的溫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這個世界,是那些粗暴,強壯而冷酷的人們的,他們崇尚無情,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少受痛苦。但是,當我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在深深深深的地方,溫柔還在,我還可以,用我自己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好得就像,在塵埃里靜靜綻放的一朵花一樣。
『柒』 《入殮師》觀後感
死亡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彷彿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談死亡,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入殮師》說:「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它把死亡看作從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殮師的工作是送死者啟程,並且賦予他們最後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於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啟示的聖經為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後人的肉身還要經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捌』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400字就好。 要普通點, 我高一, 不要寫太好!
兩個很震撼我的片段
1 社長佐佐木生榮 在公司樓上 和小林吃河豚的魚白時的話:
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
夫妻總有一天會因為死亡而分別
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
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 送走了她
她是我的第一個客人
她死後我就開始做這份工作
這個 這個也想這么說
生物吃著其他生物生存下去 對吧
它們倒是不同
不想死的話 就有吃
吃的話 好吃的才行
好吃吧
好吃
好吃吧
好吃得讓人為難
我和我老婆一起看的 到這段的時候我們對視了一下 我說要一起啊 心裡卻是一緊 人就這么脆弱 一下就不行了
2 洗澡堂老太太走了 在殯儀館 大家才發現在那洗了50多年澡的老爺爺就是殯葬員 他說:
死可能是一道門
逝去並不是終結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門一樣
我作為看門人
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
說著 路上小心 總會再見的
生命就是這么有始有終 有高潮 有結尾 曲終人散時 生命也便枯萎 但是這最後一幕要謝的漂亮 溫柔 很欣賞這個片子整個的緩慢 慢的讓你忘記了時間 甚至忘記了呼吸 小林的動作是那麼的溫柔 感覺他只是幫睡著了的人整理了下被子 甚至當他完成的時候 躺著的人好象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崩潰了
尊重生命
珍惜今天
。。
『玖』 日本電影入殮師日語觀後感
《入殮師》是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一部經典作品,這部作品同時也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我個人覺得這個獎項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在平平淡淡的觀賞過程中給了我巨大的震撼。在日本入殮師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職業,電影通過這個行業的主題,探討了生和死的終極思考,電影里還將愛情、家庭、生活態度等問題融合到一起,讓觀者在歡笑時同時也夾雜著淚水,表現出了導演極深的劇情把控能力。
入殮師這個職業給了死者入土前最大的體面和尊重,導演只有對生死有了真正的感悟才能讓電影表現出最真誠的一面,沒有任何的虛假,有多少人在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流下了淚水。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死亡被入殮師詮釋的如此美麗和自然。最後我想說得是,無論你的一生過的怎樣,只希望你被世界善待。
『拾』 《入殮師》觀後感也就是影評300字 禮拜天前
這是一個講敘邊緣職業:裝殮工的故事.開篇時就是肅穆的葬禮,在沉重的大提琴背景音樂下,作為新手的大悟親自給他眼中的"美女"凈身、整理遺容,結果在一片沉痛而微帶一點漣綺的氣氛中,一臉莊重的大悟露出了古怪的表情,不得不中斷而求助他的老師,原來這是一名「偽娘」。荒誕的開場,大大沖淡了死亡/屍體帶來的陰暗和沉重,讓人有種忍俊不禁的開懷。導演用藝術的表達手法,巧妙的把觀眾的注意力從屍體這類陰暗恐怖的話題上吸引開來.然後字幕升起,影片正式進入主題,倒敘回到了幾個月前。 好的序幕給影片增色不少,極大激起了我繼續看下去的興趣。接著,影片娓娓談來,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在一幕又一幕的場景中得以體現。不得不佩服導演的表述手腕,每一個可能引起觀眾不快的場景過後,一定會有幾個相對輕松愉快的事件舒緩觀眾的情緒。尤其背景音樂里深沉的大提琴樂,更是最大程度上的安撫了我浮躁不安的心。 影片以大悟的心路歷程作為主線,從排斥而不得不因為生計而從事這個行業、在一場場的葬禮中逐漸認識到了入殮師工作的神聖,從而本著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的去送每一個客人踏上安樂之路。中途穿插了數次他對離家出走的父親的回憶和怨恨,並以此引出了片子最重要的兩個道具:大提琴和小石子。慢慢的他的工作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朋友、妻子的肯定和接受。就在大家以為故事就會這么淡淡的結束時,突然有了他失蹤三十年的父親的消息。前面的鋪墊終於有了結局,就在他懷抱著怨恨,親自為父親整理遺容的時候,父親緊攥手中的一顆小石子掉落下來,全劇終於達到了最終的高潮。父親是因為什麼而拋妻棄子離家出走,是因為什麼而寧可孤獨的一個人生活在偏僻港口三十年不願回去,這些都不重要了。大悟對父親三十年的怨恨因此洗刷一空,原本毫無感情例行公事的工作因此而變得情緒激昂。終於, 在淚流滿面中,他腦海里原本模糊不清的父親印象逐漸清晰。在父親的遺體旁,懷孕的妻子微笑著含淚遞給他父親留下的小石子,淚流滿面的大悟緊緊的捂著妻子的手,鄭重的放到了她的肚子上.至此,全劇的主題終於揭示:即使是生死也無法割捨的親情 很久沒看過樣的精品電影了,這樣的導演才是真正的藝術家。全劇猶如一篇結構嚴謹的美文,前後呼應,前面看似瑣碎的鋪墊,知道最後主題的揭示才讓人明白導演的獨具匠心。 片中描敘的數次葬禮,都能引起觀眾的唏噓不已,然後在最終的巧妙安排,讓觀眾的前面的積蓄的眼淚一次性宣洩出來,讓我也痛痛快快的流一次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