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寫一篇有關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影片並寫出你的感受200字
《童年的繼承 》影片觀後感
華萊士並不是天生稟賦異人的英雄,充其量是個平民的後代,雖然他的父親曾經領導了一次小小的抗爭,可比起他後來的作為,有許多的不成熟、不成功的因素。 他的父親是那時平民的代表,他的起義,動力不在於自身階層對自由的認識和評價。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本著對陰謀者的痛恨以及忠誠於領主國家的信念反抗,甚至都沒有戰勝對手的意圖,他只是要讓那個暴君知道,平民也有斗爭的勇氣。
英格蘭王長腳為了擴張吞並蘇格蘭領土的野心,布下圈套暗殺了所有參加議和的蘇格蘭貴
族,年幼的仆從也未能倖免。
童年華萊士被那張扭轉的蒼白面容驚嚇,而後又想隨父親一同出征,這不是因為他具有超出同齡的勇氣,而是因為對死亡的概念,他還沒有更深入的理解,直到他看見父親和兄長的屍體,還有淋漓的血。 他在父親的墳前憂郁,年幼的莫倫在眾人離去時奔回來,給了他一朵薊花。這時,華萊士流淚了。他終於知道了死是什麼,那是意味著失去熟悉的親切,不再擁有溫情。
影片中,他的叔父端起他的下巴,說了一句:「你真象你的母親。」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象字面上那麼簡單,僅僅是對他容貌的感嘆,僅僅是對陡感孤獨和恐懼的華萊士表白:我們是一家,你身邊仍然有可依靠的親人。
Ⅱ 《領袖1935》觀後感450字 急死了!要快
今天,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電影,電影的名字是《地道戰》,電影講的是過去的故事,日本鬼子想佔領中國,中國人民挖了地道,因為那時候人們沒有武器,第一次人們挖的地道被鬼子發現了,人們的糧食被鬼子搶走了,人被鬼子抓去當壯丁,家被燒沒了。第二次人們吸取了教訓,想了許多好點子,大家把各家的地道都挖通,設置了許多機關。這次鬼子又來了,他們放水淹地道,水到了地道里,人們通過地道把水又引回了井裡,鬼子放毒煙熏人們,人們通過地道把煙放走了,老人和孩子在地道里悠閑的織布的織布,玩耍的玩耍。鬼子氣急敗壞的鑽進了地道,結果他們怎麼也沒想到人們在地道里設置了機關,鬼子被打得屁滾尿流,狼狽的逃走了。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敵人,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Ⅲ 共和國領袖的故事讀後感
規范化共和國
Ⅳ 領袖的風采觀後感 字數200
近日,我觀看了易發久老師的《領袖的風采》講座。看後,有下列體會:
對於「成功」,過去自己一直有一種模糊的態度,當看了講座後,知道要量化自己的目標。正是以往的模糊目標,才導致了這樣的行動後果,才離成功越來越遠。因為在成功三要素中態度決定技巧和機遇。「成功就是因為態度」的經典名言,啟示我們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以新的姿態去迎接新的挑戰,只要有決心,相信就一定會成功。
「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我看講座後獲得的另一個啟發,這也可以看做是對我們的一種積極心理暗示。只要我們認真工作,哪怕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會使目標離自己更近一步。
「不是不可能」,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說「不可能」,遇到問題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去解決,多說一些「沒問題」,「我試試」,「我努力」等積極的語言。
學會堅持、永不放棄,培養自己持之以恆的品質,不能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陷入混亂和迷茫之中。作為團隊的一員,僅僅做好自己的事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銜接配合,通過團隊的智慧和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好。
學然後知不足。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勤於學習、勤於思考,積極工作,不斷提高能力,朝著既定的目標走下去,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Ⅳ 《領袖們》讀後感
尼克松在繼承這個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研究路徑上都加以創新。研究方法上,著者運用了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技術,對書中各章節中關於戰後不同國家領袖人物的個性描述都是基於自身與他們的近距離接觸的經歷。參與式觀察的好處在於研究者可以親眼目睹實際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不加分析地認同報告人所提供的情況。[1]由於尼克松工作經歷的原因,使得他可以有難得的機會在戰後三十五年的時間里直接研究世界領袖人物。他訪問過世界80多個國家,同除了斯大林以外的戰後世界重要領袖人物直接打過交道,而且目睹他們進行領導的情況,使得他可以從自身經歷的角度去分析他們成敗的原因。研究路徑上,尼克松在研究戰後世界領袖人物時集中運用了精英理論。精英理論是通過分析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性格及其政治統治行為來考察和分析政治現象的一種研究途徑。[2]著者通過選取戰後不同的領袖人物,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過對他們的性格和政治行為的互動關系進行分析,研究他們對世界歷史進程或是某些具體領域、事件產生的重要作用。基於這樣的思路和安排,書中寫到了溫斯頓·丘吉爾、夏爾·戴高樂和周恩來等戰後世界的重要領袖人物,這些不同的領袖人物也構成了本書的主要章節。本書共分為九章,第一章《是他們影響了世界進程》清晰地勾勒除了全書的理論框架以及著者的寫作思路,同時交待了他對領導能力、領袖界定等問題的認識。後面的七章選取戰後一些領袖人物進行具體的個案分析,個案之間相對獨立,但是又有復雜的相互關系。因為這些領袖生活在冷戰這一特定的歷史時代,他們之間的思想或是政治行為多少有相互的影響。第九章《在舞台上》主要論述了對領袖領導能力的見解,是對以上諸多個案分析的總結和升華。 二、領袖政治行為與時代的互動 領袖政治行為與時代的互動關系一直是政治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著者沒有重蹈既有研究中的誤區,即機械 的「個人與時代的辯證關系」。書中對領袖的個案研究折射出冷戰不同階段世界形勢對領袖們決策的重要影響,但不是簡單重復「個人推動時代進步、時代對個人產生影響」這樣僵化的公式。相反,著者更注重的是,領袖本人對這種具體而外在的國內外形勢變化所產生的反應,並把這種變化放在領袖本人對外認識的變遷過程中來認識。正如阿諾德·沃爾弗斯強調的那樣「外在於行為體的因素只有當它們影響決策者的頭腦、情感和意願的時候,才能變成決定因素。人決定以某種特定方式來行動,這是發生於人類精神領域的事件,它必然代表著任何政策行為的一連串事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3]也就是說,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領袖們政治行為產生影響是不證自明的道理,需要我們回答的問題是,領導人是如何有選擇地接受外來影響,並且如何處理這種影響變化與既有路線的關系。本書中第七章《周恩來》中關於周恩來對中國當時所處的孤立境地的逐步認識和他與尼克松的接觸互動的分析最為典型。事實上,在六七十年代,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中國處於孤立的境地到最後做出與美國和解的決定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各種導致他認識到這種情況以及最後做出與既有路線相反的決策的因素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影響周恩來的想法,問題是這些因素是否為他所接受以及他怎樣根據這些因素來決策。 關於領袖人物如何進入「偉人」行列,著者提出了一個可靠的公式:一個大人物、一個大國和一個重大事件。著者認為,戰時的挑戰使領導人的所顯示出來的品格易於衡量,和平時期的挑戰可能是巨大的,但領袖戰勝這些挑戰構不成戲劇性的事件,也引不起人們的重視。所以,戰時領袖的評價高於和平時期的領袖。這種思路貫穿於著者在對領袖進行個案研究的各章節當中,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共同使領袖人物進入「偉人」行列。例如,麥克阿瑟之所以偉大不關在於他領導盟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對日本戰後民主化改造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此同時,著者強調被廣泛稱之為「偉大」的並受人們尊崇的領袖人物並不一定是道德意義上的「好人」,偉大的領袖更側重的是他對重大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通常,人們在談到偉大領袖時,只是很少提到那些在高度道德水平上治理國家事物的人,更多地是談到那些以宏偉規模非常有效地行使權利從而極大地改變歷史和世界進程的人。 四、對領袖的領導能力的認識 關於領袖領導能力的見解,著者也提出了系統的論述,尤其體現在最後一章《在舞台上》。著者在闡述領導力見解這一問題上,並沒有單靠理論、現實或是抽象的概念來論述,而是往返於大量領袖人物的具體經歷和關於領導能力的基本概念之中。正如約瑟夫·奈所言「單靠理論或者歷史是不足以解釋問題的。我們只有往返於歷史和理論之間才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4]著者明確區分了領導者素質與領導能力的區別。領導者的素質並沒有系統而又固定的論述,可能給領導者帶來好處,也可能帶來壞處。所謂的這些素質並不是領導者固有的,可能一些商界成功人士或是一般民眾同樣具備,問題在於這些優良的素質是否為領導者正確而又成功的運用,並對自身的政治行為產生益處。領導能力要以領導者的優良素質為基礎,當領導者在運用這些素質時懂得去權衡後果即是否會給自己的政治行為帶來益處,素質才可能轉化為能力。此外,領導能力的體現還在於,領導者是否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強烈的自信,並能夠以此來激發人們的熱情,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民眾認同和追隨。
Ⅵ 電影巜領袖1935》觀後感
1935年10月19日GC黨在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艱苦卓絕的挑戰後,結束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到達陝北吳起。
曾經滄海,盛世與亂世,交織成歷史的夢影,籠罩著蔥蔥鬱郁的山川,回首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令人感到無盡的蒼涼和悲壯。
兄弟相殘骨肉至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GM黨對GC黨人的迫害,讓我的內心陣陣作痛,久久不能平靜。
毛說:「不是這塊地方,我們下不了地」,他以其長遠的眼光毅然決然的選擇在延安這個食不果腹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卻輝煌的革命征程。
Ⅶ 領袖1935觀後感350
寫觀後感需要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一、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二、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三、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