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評《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俄羅斯導演亞力山大·考特執導的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昨日在廣州試片。相比好萊塢戰爭片,《決戰要塞》顯得相當地「俄羅斯」,在展現生離死別時不再那麼煽情而是有所克制,一個個失敗的英雄的血性和犧牲也被處理得無比詩意。該片將於3月16日在國內公映。
顛覆前蘇聯戰爭片給人的印象
「布列斯特要塞在現代武器面前不再堅不可摧了,但俄羅斯的人們還是那麼英勇。」以當年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的回憶開場,《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聚焦在蘇德開戰初期一場殘酷的戰役。雖然切入題材的角度、手法很傳統,但是依靠寫實的手法和場面,影片中這群蘇軍及其家屬所遭遇的苦難,以及他們面對戰斗的勇氣,還是調動了觀眾感情。
布列斯特要塞距蘇德邊境僅一俄里,由於沒有預警、沒有增援,加上武器短缺、建制混雜,駐守要塞的蘇軍面臨巨大的犧牲。武器短缺到什麼程度?片中德軍進攻軍人俱樂部一幕,蘇軍紛紛沖出陣地,用工兵鍬、木頭凳子、油桶甚至木板與德軍展開肉搏戰。
以軍樂排的少年學員阿基莫夫為視點,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團政委福民為首的蘇軍群像,在隨後的戰斗中逐一得到描寫。他們的兒女葉基莫夫、阿尼婭等等,則擔負起情感戲的部分。盡管描述人物的方法比較「主旋律」,但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影片最後一句台詞,「時至今日,他們就像還生活在某個地方一樣。」
《決戰要塞》對傳統的前蘇聯戰爭片進行了「改良」,彼佳少校等人的形象,並非以往主旋律戰爭片那種個人英雄,「機槍橫掃、敵人全倒」的場面不再出現,他們的血肉之軀如何被逐步擊潰得到詳細描述,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堅毅意志令人印象深刻。
連犧牲也描述得很詩意
在寫實的戰場之外,影片不少地方也有俄羅斯電影招牌式的詩意,比如戰爭爆發前軍營和家屬院里歡樂、恬靜、幸福的時光,比如德軍剛開始進攻時,爆炸的氣浪、塵埃、瓦礫、驚恐的人群,畫面中帶著殘酷的浪漫。軍樂排的學員阿基莫夫,和安德烈中尉的女兒阿尼婭戀愛的種子剛剛萌芽,戰爭爆發那天,少男少女相約在初夏的清晨垂釣,湖水中兩人的倒影被炸彈擊碎的畫面,也相當「俄羅斯」。
蘇軍的犧牲,在這些詩化的手段中得以深化:拖著蘇軍屍體的戰馬沖入河溝,河邊全是為了取水而倒下的蘇軍屍體剪影。戰斗到最後,片中甚至出現超現實一幕:在戰火掀起的塵霧中,手拿火把的無頭士兵在四處游盪,血紅的眼中出現昨日和家人合影的景象。
德軍的臉譜化成遺憾
遺憾的是,相比最近的《戰馬》等影片,《決戰要塞》中的德軍還是相當臉譜化。或許為了凸顯蘇軍的英勇,德軍在電影中顯得相當缺乏戰術,甚至顯得愚蠢。雖然擁有坦克等重武器,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駛入城內用於巷戰。德軍步兵進攻蘇軍盤踞的建築時,也從來沒使用過重型武器轟擊。
相比之下,戰爭中4個蘇軍家庭的悲歡離合得到詳細的描寫:彼佳少校聽到第一聲炮響就吻別妻子卡秋莎,沖向軍營。安德烈中尉在戰爭前夜還在和妻子談女兒是不是早戀了,戰爭打響時男人第一個想法就是投入戰斗,讓老母、妻子、幼兒在地下室等著他。軍隊里負責放電影的小士兵,戰斗之前正在向心上人索尼婭求愛,看見爆炸四起,還以為是演習。
㈡ 俄羅斯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英雄本色,雖敗猶榮
在2010年上映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又名《布列斯特要塞》),是一部根據蘇聯作家小說改編的戰爭巨作。它以獨特的回憶視角,深情揭示了布列斯特要塞那場慘烈戰役,將戰爭的殘酷與英勇交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蘇聯紅軍堅韌不拔的戰斗精神。這部電影堪稱戰爭題材中的瑰寶。
故事發生在1941年6月,德軍突襲布列斯特要塞,面對8000多紅軍的守衛,一場生死較量拉開了序幕。盡管力量懸殊,他們憑借要塞的堅固壁壘,展開了一場頑強的抵抗。然而,英雄的代價是巨大的,最終,這座要塞淪陷,無數英勇的紅軍戰士為國捐軀。直到二十多年後,他們才被追授英勇的榮譽,這不僅是對他們付出的肯定,更是對戰爭中無畏精神的崇高致敬。
在那力量懸殊的戰爭年代,每一個蘇聯士兵,無論年齡大小,都在強敵壓境、國運危殆之際,挺身而出,用生命詮釋了英雄本色。他們的壯烈犧牲,雖敗猶榮,成為了歷史的永恆記憶,成為我們銘記的英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