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

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5-04-16 11:40:58

⑴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柏林電影節歷屆獲獎之最盤點

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之最
獲得金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2次
李安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喜宴》、1996年第46屆憑《理智與情感》兩度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熊導演。(第43屆是與中國導演謝飛《香魂女》並列獲得金熊獎)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最多的導演:1人3次
馬里奧莫尼切利
先後於1957年第7屆憑《父與子》、1976年第26屆憑《親愛的米歇爾》、1982年第32屆憑《格里羅侯爵》三度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蟬聯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導演
薩蒂亞吉特雷伊
先後於1964年第14屆憑《大都會》、1965年第15屆憑《孤獨的女人》蟬聯兩屆最佳導演銀熊獎。
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最多的男演員:3人2次
讓迦本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Archimde, le clochard》、1971年第21屆憑《貓》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
先後於1977年第27屆憑《隱士》、1985年第35屆憑《史蒂哥》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此外還於2005年第55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丹澤爾華盛頓
先後於1993年第43屆憑《馬爾科姆艾克斯》、2000年第50屆憑《颶風》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最多的女演員:1人2次
雪莉麥克雷恩
先後於1959年第9屆憑《鳳求凰》、1971年第21屆憑《絕望的性格》兩度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此外還於1999年第49屆獲得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還曾獲得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
張藝謀
於1988年第38屆憑《紅高粱》獲得金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中國導演。此外還於2000年第50屆憑《我的父親母親》獲得評審團大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華人導演
嚴浩
於1996年第46屆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導演。此後林正盛於2001年第51屆憑《愛你愛我》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第一位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華人影帝
廖凡
於2014年第64屆憑《白日焰火》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此後王景春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帝。
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華人影後
張曼玉
於1992年第42屆憑《阮玲玉》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此後蕭芳芳於1995年第45屆憑《女人四十》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詠梅於2019年第69屆憑《地久天長》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影後,也是第一位中國內地柏林影後。
最年輕、第一位擔任評審團主席的中國人
鞏俐
於2000年第50屆擔任評審團主席,時年35歲,成為最年輕、同時也是第一位中國人擔任評審團主席。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6人
拉莉薩舍皮琴科
於1977年第27屆憑《上升》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於2006年第56屆憑《格巴維察》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克勞迪婭略薩
於2009年第59屆憑《傷心的奶水》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之一《其他人》導演瑪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伊爾蒂科茵葉蒂
2017年第67屆憑《肉與靈》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四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阿迪娜平蒂列
2018年第68屆憑《別碰我》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五位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該屆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面目》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也是一名女性。
卡拉西蒙皮坡
於2022年第72屆憑借《阿爾卡拉斯》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52]該屆最佳導演獎同樣頒給女性導演克萊爾德尼(《雙刃劍》)。[53]
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的女導演:5人
阿斯特麗茲亨寧-延森
於1979年第29屆憑《冬天的孩子》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此外還於1996年第46屆獲得金攝影機獎。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
2015年第65屆憑《身體》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此外還於2018年第68屆憑《面目》獲得評審團大獎。
米婭漢森-洛夫
2016年第66屆憑《將來的事》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安姬拉夏娜萊克
於2019年第69屆憑《我當時在家,可是》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
克萊爾德尼
於2022年第72屆憑《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銀熊獎。[53]
擔任評審團主席的女性:17人
西爾維亞薩姆絲
(1975年第25屆)
森塔伯格
(1977年第27屆)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1978年第28屆)
朱莉克里斯蒂
(1979年第29屆)
瓊芳登
(1982年第32屆)
讓娜莫羅
(1983年第33屆)
麗芙烏曼
(1984年第34屆)
吉娜勞洛勃麗吉達
(1986年第36屆)
安吉拉摩琳娜
(1999年第49屆)
鞏俐
(2000年第50屆)
米拉奈爾
(2002年第52屆)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2004年第54屆)
夏洛特蘭普林
(2006年第56屆)
蒂爾達斯文頓
(2009年第59屆)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2011年第61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6年第66屆)
朱麗葉比諾什
(2019年第69屆)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千與千尋

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動畫片。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

海上火焰

於2016年第66屆獲得金熊獎,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該作品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於2013年憑另一部作品《羅馬環城高速》獲得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成為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史上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紀錄片。
最年輕的影帝
盧泰勒普奇
於2005年第55屆憑《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時年20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影後
瑞秋瑪瓦贊
於2012年第62屆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時年14歲,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她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該屆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米克爾佛斯加德時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同一部電影大包攬

一次別離

於2011年第61屆獲得金熊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
同一部電影包攬影帝影後

一次別離

2011年第61屆,該片同一時間分別造就了四位國際影帝、兩位國際影後,他們分別是影帝: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賽尼,影後: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同時獲得金熊獎。

45周年

2015年第65屆,影帝:湯姆康特奈,影後:夏洛特蘭普林。

地久天長

2019年第69屆,影帝:王景春,影後:詠梅。

⑵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亞洲獲獎

亞洲獲獎

華人獲獎(主競賽單元)
1988年:第38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首部「金熊獎」華語電影,首部華語片獲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
1989年:第39屆銀熊獎:吳子牛《晚鍾》
1990年:第40屆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2年:第42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首位華人柏林影後,首位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華人最佳演員)
1993年:第43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並列)
1995年:第45屆最佳女演員:蕭芳芳《女人四十》 、銀熊獎(最佳視覺成就)李少紅《紅粉》
1996年:第46屆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第47屆銀熊獎:蔡明亮《河流》
2000年:第50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最佳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單車》,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第53屆阿爾弗雷 德·鮑爾特別創新獎:張藝謀《英雄》,特別藝術貢獻獎:李楊《盲井》[16]
2005年: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特別藝術貢獻獎、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06年:第56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
2007年: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08年:第58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17]
2010年:第60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
2014年:第64屆《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導演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第一位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中國男演員),最佳藝術成就獎《推拿》(曾劍,攝影師)
2016年:第66屆《長江圖》攝影師李屏賓獲得最佳藝術成就獎。

⑶ 歐洲三大電影節是哪些

歐洲三大電影節分別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獅獎」,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每年8月至9月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2、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立於1946年,因兼有大海(Sea)、美女(Sex)和陽光(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最初是為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3、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在西柏林創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以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為宗旨。柏林國際電影節於每年2月間舉辦,為期兩周。

(3)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擴展閱讀

歐洲三大電影節「三大滿貫」獲得記錄

1、最高獎大滿貫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夜》柏林金熊(1961)、《紅色沙漠》威尼斯金獅(1964)、《放大》戛納金棕櫚(1966)。

羅伯特·奧特曼:《陸軍野戰醫院》戛納金棕櫚(1970)、《西塞英雄譜》柏林金熊(1976)、《人生交叉點》威尼斯金獅(1993)。

2、最佳導演大滿貫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戛納最佳導演(2002)、《血色將至》柏林最佳導演(2008)《大師》威尼斯最佳導演(2012)。

3、二等獎大滿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64年《馬太福音》威尼斯評審團大獎、1971年《十日談》柏林評審團大獎、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納評審團大獎。

張藝謀: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銀獅獎、1994年《活著》戛納評審團大獎、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柏林評審團大獎。

4、最佳男演員大滿貫

傑克·萊蒙:1979《中國綜合症》戛納影帝、1981《奉獻》柏林影帝、1982《大失蹤》戛納影帝、1992《大亨游戲》威尼斯影帝。

西恩·潘:1996《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可人兒》戛納影帝、1998《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21克》威尼斯影帝。

5、最佳女演員大滿貫

朱麗葉·比諾什:1993《藍》威尼斯影後、1997《英國病人》柏林影後、2010《合法副本》戛納影後。

朱麗安·摩爾:2002年《遠離天堂》威尼斯影後、2003年《時時刻刻》柏林影後、2014年《星圖》戛納影後。

6、終身成就獎滿貫

讓娜·莫羅:1992年終生成就金獅獎、2000年終生成就金熊獎、2003年終生成就金棕櫚獎。

7、主演最高獎滿貫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納金棕櫚獎、1961年《夜》柏林金熊獎、1962年《家庭日記》威尼斯金獅獎。

鞏俐:1987年《紅高粱》柏林金熊獎、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獅獎、1993年《霸王別姬》戛納金棕櫚獎。

⑷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

1、最佳影片金熊獎(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熊獎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熊獎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獎獎杯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熊獎。

2、評審團大獎銀熊獎(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又名評委會大獎銀熊獎,舊稱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於1965年設立,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的二等獎。

3、最佳導演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銀熊獎,於1956年設立。

4、評審團獎銀熊獎(Silver Bear Jury Prize)

評審團獎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5、最佳主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最佳主角銀熊獎,又名最佳主演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6、最佳配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最佳配角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7、最佳劇本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劇本銀熊獎,又名最佳編劇銀熊獎,於2008年設立。

8、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於1978年設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柏林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一般指柏林國際電影節

⑸ 歷屆柏林電影節華人評審是誰

截至2023年,歷屆柏林電影節華 人評審有:評審團主 席:2000年(第50屆):鞏俐;2013年(第63屆):王家衛。評審團成員:1983年(第33屆):黃宗江;1989年(氏蔽悔第39屆):陳凱歌;1992年(第42屆):張艾嘉;1993年(第43屆):張藝謀;1994年(第44屆):徐殲正 楓等。

一、評審團主 席

2000年(第50屆):鞏俐

2013年(第63屆):王家衛

二、評審團成員

1983年(第33屆):黃宗江

1989年(第39屆):陳凱歌

1992年(第42屆):張艾嘉

1993年(第43屆):張藝謀

1994年(第44屆):徐 楓

1995年(第45屆):斯琴高娃、蔡明亮

1996年並塵(第46屆):陳沖、許鞍華

1997年(第47屆):張曼玉

1998年(第48屆):張國榮

1999年(第49屆):楊紫瓊

2001年(第51屆):謝飛

2005年(第55屆):白靈

2007年(第57屆):施南生

2008年(第58屆):舒淇

2009年(第59屆):王穎

2010年(第60屆):余男

2014年(第64屆):梁朝偉

2017年(第67屆):王全安

2023年(第73屆):杜琪峰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響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到了21世紀初,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柏林國際電影節

⑹ 中國首部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電影

1982年 阿達《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
1983年 許雷《陌生的朋友》獲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張藝謀《紅高粱》獲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89年 吳子牛《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謝飛《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
1993年 謝飛《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獲金熊獎;
1994年 吳子牛《火狐》獲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
1995年 李少紅《紅粉》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1996年 嚴浩《太陽有耳》獲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銀熊獎;
2000年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獲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3年 影片《盲井》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銀熊獎、《英雄》獲特別創新獎;
2004年 朱文《雲的南方》獲非競賽單元的「NETPAC」獎;
2005年 顧長衛《孔雀》獲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蔡明亮《天邊一朵雲》獲特別藝術貢獻獎。
2007年 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獲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金熊獎。

閱讀全文

與1996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索尼9000h怎麼看高畫質電影 瀏覽:720
韓國電影惑 瀏覽:120
小伙抱著人頭是哪個電影 瀏覽:850
韓國政變的電影 瀏覽:721
免費下載電影永遠的第一名 瀏覽:660
偷天換日美國電影演員 瀏覽:333
十部頂級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763
2018印度電影節 瀏覽:865
電影愛情公寓影評 瀏覽:807
西伯利亞日本戰俘電影 瀏覽:844
電腦wps最小化看電影 瀏覽:132
電影短視頻推薦愛情 瀏覽:969
拔牙歐美電影 瀏覽:90
狗咬狗電影票房怎麼樣 瀏覽:449
蘿莉控電影推薦 瀏覽:799
Sense8美國電影 瀏覽:41
民國時期的動漫電影 瀏覽:307
賽爾號大電影全部中文 瀏覽:663
哪些著名的反華電影 瀏覽:830
жить俄羅斯電影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