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電影 用攝象機記錄的科幻片 後來主角都死了
《科洛弗檔案》:直面災難下的絕望
當自由女神的腦袋再次墜落在地面的時候,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災難又降臨美國了,只是這一次,與以往略有不同。
——基督山伯爵
好萊塢的災難片崛起於20世紀末的90年代,《龍卷風》、《山崩地裂》、《彗星撞地球》等等一系列的災難大片襲卷了世界影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期的《侏羅紀公園》也通過高超的電腦特效令這些史前生物逼真得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然而他們在銀幕上所帶來的卻是極具毀滅性的災難。此外,《星河艦隊》、《極度深寒》等描寫未知生物的怪獸災難片也非常受觀眾的歡迎。
好萊塢的災難片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以自然界的災害為主要故事情節,以此來表現大自然暗藏的巨大能量,在這類故事中,人類往往都與自然災害進行著殊死的搏殺,並且在最終都能以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戰勝大自然,雖然也有像《後天》這樣以環保作為主題的災難電影,但絕大多數都在宣揚美國人民的不可戰勝,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里,也算是美國對外文化輸出的一種霸權體現。另外一種就是以怪獸為主要內容的怪獸電影,怪獸電影中怪物的形象也是千奇百怪,《異形》、《極度深寒》中的怪獸形象也被此後的怪獸製作者們廣為借鑒,《星河艦隊》更是堪稱怪獸電影的集大成之作,無論是陸地上的蠍子型怪物還是空中飛過的昆蟲狀怪物,我至今都無法給出一個准確的名稱叫法,只有中間的一個巨型怪獸可以准確地稱呼其為大甲蟲。
怪獸災難片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導演往往通過多種視角來展現怪獸的恐怖形象,人類軍團打擊這類怪獸的炮火也非常猛烈,大范圍的轟炸以及不惜成本的子彈掃射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視覺盛宴。但是故事的情節往往十分蒼白膚淺,純粹是為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最終往往都是片中主人公在幾乎絕望的剎那擊中了怪獸朋友的要害而得以死裡逃生,這類要害也多為眼睛之類的柔軟地帶,子彈一旦射入,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種漿液蹦出的生理快感。無論是《星河戰艦》、《極度深寒》還是《獨立日》、《世界大戰》,幾乎都逃不出這些傳統的好萊塢套路。他們都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使觀眾完整地觀摩了整個斗爭過程,繼而給人以一種英雄般的成就感。
「911事件」以後的美國人民似乎逐漸地厭倦了這種英雄式的戰斗情節,他們開始意識到人類自己本身的脆弱。911以後的災難片加入了更多的社會性,當然這同21世紀社會問題被大家廣泛關注也有著一定的關系。
21世紀第一部直面描述「911時間」的災難電影《世貿中心》選擇了以小人物的生活作為切入點,對整起恐怖事件進行反思。「911事件」下的美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沒有任何的東西值得拿出來高喊,唯有民眾對於和平的那種呼籲。《世貿中心》中所透入出來的是受難者對於生的希望,以及受難者家屬的那種悲傷。視覺效果在這部影片中幾乎沒有,就連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的鏡頭在影片中也沒有一個完整的交代,片中所看到的只是一個飛機飛過的黑影,然後就是房屋內部的轟然倒塌。畢竟受害者們絕對不會願意在大熒幕上看到911事件,那會是對美國人民內心的沉重打擊。
《科洛弗檔案》與《世貿中心》有點類似。他選擇了普通百姓的視角作為整個故事的切入點。影片開始的時候就交代了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盤錄像帶,這盤錄像帶完整地記錄了中央公園地帶這場災難發生的全部過程。影片的前30分鍾主要都是片中人物的聚會內容,他們在舉行一個告別晚會,羅勃要去日本了,朋友們正在錄制一盤錄像帶,袋子中有著大家要對他說的真情告白。這部分的情節十分討巧,通過這種真情告白十分直接地就可以把片中人物的相互關系表達清楚,這部分的內容時間應該是5月22日,也就是事發當天。錄像帶中間還穿插了部分4月27日的未擦除內容,這段影像以快樂生活為主,在災難中跳出以增加影片的災難破壞力度,同時也增強了這部「偽紀錄片」的真實性。
影片的主要情節是從地震開始的,繼而就是自由女神頭像墜落在地面,隨後在撤離到大橋的途中又遭遇了怪獸的襲擊。對於一個沒有看過劇情簡介的人來說,看這部電影就好像經歷了一段真實的「當事人生活」,從熱鬧的聚會到突然的停電,一直到隨後的襲擊,整個過程完全身臨其境,並且在每一個轉變中都能夠感受到那種應得的吃驚感受,從對於地震的猜測轉變到被不明怪獸襲擊,繼而面對著身邊朋友的突然死亡,驚恐感與真實感是《科洛弗檔案》營造的最好的兩種感受。
由於鏡頭採取的是第一人稱的影像記錄方式,因此大量的鏡頭都在描繪4個夥伴如何逃離這場災難,並且在災難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對於怪獸本身的形象並沒有過多的交代。從僅有的幾個鏡頭來看,怪獸的樣子很奇妙,似乎還不是一個品種,應該有好幾種。怪獸頭子應該是類似於《極度深寒》的那種巨型烏賊,而小嘍羅似乎有點類似於《星河戰艦》中的巨蠍的縮小版。
如果這部電影選擇像《獨立日》那樣的常規敘事手法來拍攝的話,效果肯定不會比《獨立日》差。光這個自由女神頭像飛落的鏡頭估計就可以被渲染得異常震撼。但是那樣一來我們只會看到有一部90年代災難片的翻版。《科洛弗檔案》與那些90年代災難片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影片本身所關注的內容並不是人類如何擊退這些怪獸,而是關注在這種災難面前朋友之間的那種情誼以及對於普通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對於生的希望。
羅勃與貝絲之間的那種感情雖然說不上驚天動地,但也足夠感人肺腑。至少我們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為他們所感動,並且去同情他們。
在《科洛弗檔案》的最後,城市被摧毀了,留下了這一盒記錄著5月22日到5月23日之間真實情況的錄像帶。故事隨即宣告結束,沒有過多主題宣揚,他就像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一樣,被一個拾荒者撿到,真實地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而其中所蘊含的是人類在災難下的那種渺小以及無助。
由於各類原因,估計是沒有機會在國內的影院里觀賞這部電影了,但是這樣也有一定的好處,在電腦上觀賞一盤「錄像帶」電影也許更為真實,對於這樣的電影,實在不知道影院強大的音效會把它變成什麼樣,也許在大熒幕上《科洛弗檔案》會多一些90年代災難片的視聽特色。而家庭影院中的《科洛弗檔案》則永遠只是一部叫做科洛弗的錄影帶。
㈡ 電影《蝴蝶效應》一直沒看太明白,誰能介紹下大概的劇情
大學時期,第一次看《蝴蝶效應》,嘆為神片。時隔多年以後再看,依舊感到震撼!
電影劇情十分開放,完全可以做兩個極度相左層面的解讀,這既是電影經典的體現,同時也是很多人對這部電影不理解的原因。
如此猜測,並不是毫無根據,埃文最後一次重讀日記,回到過去其中有一幕場景,拿著刀站在廚房,與電影開篇第一段人生中的埃文,拿著刀站在廚房,形成了相似的吻合!
兩段聯合起來,就是埃文的真實人生經歷,而中間的一切都是埃文自己的錯覺!
㈢ 電影後天講的是什麼
影片鑒賞: 《後天》雖是一部科幻性的災難片,但題材源自美國國防部一份機密報告,報告中提到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20年內將引發人類浩劫。2002年7月,「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力挫派拉蒙、環球和華納兄弟等大電影公司,奪得《後天》的攝制權,並重金聘請曾拍攝過影片《獨立日》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克執導。這位大牌導演擅長導演科幻災難片,使影片場景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真實地反映了溫室效應給大自然帶來的災難。艾默里克希望通過他的電影讓觀眾注意到地表升溫的現象,注意到溫室效應將會帶來怎樣的惡果。 全球變暖從而導致南北極冰塊融化,現在的氣候自然系統也迅速劇變,最後造成新冰河世紀的降臨,於是人類面臨了史無前例的災難。這是電影最初的構思來源,它所揭示的話題有一定的真實性,而且目前已經有一部分的症狀,到底有沒有那麼嚴重,也許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料到。實際上,溫室效應並不僅僅等於氣候暖化,與此同時,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比如二氧化碳、水蒸氣和CH4等,吸收熱輻射造成氣溫下降。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發生得特別頻繁,造成冰川融化,一方面減低了海水鹽分濃度,使暖流攜帶熱量不足;另一方面使海平面上升,地表洪水肆虐,這都是生態系統崩潰的反應。地球現在持續在冰期與暖期間循環,已經運轉到了暖期尾聲,即將迎接冰河時期的到來. 電影《後天》結尾,山姆和其他幾個倖存者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爸爸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一個光明的結尾,一個撫慰人心靈的結尾,一個人們期待得到的結尾。像無數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一樣,《後天》總算讓我們吐出一口氣,帶著心有餘悸的心滿意足走出電影院。 看到這里,相信有人也會像我一樣,悲觀地在心裡默念:山姆等到了傑克,但是誰來拯救我們的未來? 對資深影迷來說,會習慣性地挑剔拷貝的質量;會嘲笑凍裂樓體的嚴寒竟然像追蹤獵物的猛獸一般,在爐火前停步不前;會詫異科考探險者居然能夠把臉單獨暴露在冰凍的天氣下而若無其事。苛求真實在這里沒有太大的意義。 因為這個光明的尾巴無非是一個象徵。包括傑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們,都無非是象徵。象徵著人類的理智,象徵著人類的未來,象徵人類的短視和反省。理智讓我們對災難保持警覺,未來命懸一線,而短視使我們對災難毫無戒備並且自食苦果。 在好萊塢大片里,每當地球和人類災難臨頭,不管是彗星撞地球,還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襲擊,總會有一個凡人英雄,憑著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運氣,拯救人類於生死邊緣。《後天》里沒有「救世主」,在巨大災難面前,誰也不能充當英雄,但卻不乏智者和勇士,傑克就是這樣一個主角。還有英國科學家萊遜。他們預見到了人類即將遭遇的悲劇性結局。在災難片里,英雄常常是這樣一些人物,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在平時與「英雄」和「勇氣」毫不沾邊,比如傑克,一個古氣候學家。而現實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誰會知道一個叫鍾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醫生? 自從「9·11」以後,美國的電影更加關心現實,也更加富於批判精神。《大象》如是,《華氏911》如是,《後天》亦復如是。批判現實主義正在成為新的主旋律。《華氏911》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布希政府,剝下他的外衣給世界人民看。《後天》同樣以災難預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結尾,幡然醒悟的繼任總結,向全世界公開懺悔,反省了過去的環境政策,感謝「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收留」了美國難民。這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諷,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極端的方式所給出的一個善意勸諫。 電影的主旨是提請每個人:關心我們的未來!片名「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無疑是一個警示——別以為災難離我們很遠,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可是,誰能給我們的後代以承諾,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科幻小說和電影往往有著驚人的預見力,後世的現實往往就是曾經的想像。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也許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最初總是植根於想像之中。登月、飛天曾經存在於遙遠的傳說中,今天的電腦時代、網路時代當初也只存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誰敢說,《終結者》和《黑客帝國》只存在於電影中?誰敢說《28天》《28周》永遠不會出現?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