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的電影的發展史
英國人參與了電影的發明,1889年,W.多尼索爾普在英國製造了攝影機和轉動架,拍攝特拉法爾加廣場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劃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 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後來,保羅攝制了許多喜劇短片,其中有《大兵求愛記》,可放映一分鍾。保羅在索思蓋特還建造了製片車間。配備了特技效果的設施.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福斯公司投資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只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只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B. 布萊德利·庫珀在中國參加活動嗎
截止到2022年12月10日,參加。
查詢視覺中國網顯示,上海,6月12日,第19屆上海電影節:電影《狙擊手》見面會,布萊德利·庫珀帥氣現身。
布萊德利·庫珀,1975年1月5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C. 加里·庫珀的個人經歷
加里·庫珀出生於1901年,雙親並不是演藝圈內人,父親查爾斯·亨利·庫柏(Charles Henry Cooper)19歲時離開了英國的家鄉,來到美國,先是做律師,後來成為蒙大拿州高等法院的法官。1910年的時候,加里和哥哥亞瑟隨患病的母親回到英國,在那裡一直住到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返回蒙大拿後,加里在農場上幫助父親放牧牛群。
在高中和大學里,加里開始參加舞台劇的表演。做了一年的群眾演員後,他終於獲得在漢斯·蒂斯勒(Hans Tissler)一部獨立影片中的角色,與伊莉·塞德維克(Eileen Sedgwick)配戲;他為聯美公司拍攝了1926年影片《芭芭拉·沃斯的勝利》(The Winning of Barbara Worth)後轉投派拉蒙旗下,出演了《鐵翼雄風》(Wings)、《攀上枝頭》(It)、《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和《戰地鍾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等較有影響的影片。1936年首次以《富貴浮雲》獲金像獎男主角提名,1941年憑借《約克軍曹》(Sergeant York )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獎,次年捧得奧斯卡影帝桂冠;1953年憑《正午》(High Noon)獲金球最佳電影演員獎、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36年《迪茲先生進城》(Mr. Deeds Goes to Town)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1961年獲榮譽奧斯卡。1961年5月13日,他因癌症驟發去世。
加里·庫珀原名弗蘭克·詹姆斯·庫珀(Frank James Cooper),出生於赫勒拿,雙親為擔任律師與法官的查爾斯·亨利·庫珀(出生在英國的貝德福德)與愛麗絲·庫珀(出生在英格蘭的肯特)。因為愛麗絲·庫珀希望兩個兒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安排他們離開比較蠻荒的蒙大拿州,計劃讓他們在1910年至1913年間進入丹斯塔布學校就讀。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所以愛麗絲·庫珀只好帶著兒子返回美國,並讓賈利·庫珀進入博茲曼的高中就讀。
當他13歲時曾在一次汽車事故中傷了臀部,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他被送回雙親所有的農場(位於赫勒拿附近)來休養。賈利·庫珀後來進入赫勒拿的衛斯連大學就讀,後來轉學到艾奧瓦州的格林內爾學院,他曾經試圖加入戲劇社,不過沒有成功。他在這里待到1924年,不過最終沒有畢業。然後他回到赫勒拿,管理雙親的農場,並在當地的報紙上投稿漫畫作品。他的父親於1924年離開蒙大拿州最高法院,並與妻子搬到洛杉磯。因為賈利·庫珀對於擔任赫勒拿報紙的漫畫編輯失去興趣,所以也跟著父母搬到洛杉磯,因為他認為「與其又餓又凍,不如暖和的挨餓。」 1926年,庫珀幸運地結識了演員經紀人南·科林斯女士。她慧眼識珠,對庫珀的形象和天賦極為賞識,為庫珀製作了許多能夠突出表現其本人特點和優勢的樣片,大力推給製片廠商,以供參考。同時,科林斯對庫珀懷有慈母般的感情,甚至以自己家鄉小鎮的名字為其改名,建議他叫「加里·庫珀」。因為在當時,演藝界已經有兩個演員名字也叫「弗蘭克·庫珀」。就這樣,弗蘭克·庫珀變成了加里·庫珀,令庫珀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成了帶給他輝煌、伴隨他一生的名字。正是由於科林斯的鼎力相助,使初出茅廬的古柏在好萊塢的茫茫人海中得以站住腳跟,而且在一些導演心目中「掛了號」,以致後來出演了對自己的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荒塞驚鴻》。
雖然說許多偶然為庫珀步入影壇創造了機遇,但是有聲電影對於無聲電影的必然替代,則為古柏提供了更大限度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作為跨越無聲、有聲兩個電影時代的演員,庫珀在無聲片時代就已經拍攝了《宅》、《狼之歌》等十幾部影片。但由於時代所限,他始終無法全面、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表演才能。到1928年中期,有聲電影逐漸發展完善起來,這為庫珀帶來了好運氣。他自己主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是《牧地情花》,由於在影片中他吐字清晰、嗓音渾厚,因而深受觀眾喜愛。這部影片也成為他專演那些見義勇為的牛仔形象的開端。庫珀獨特的英俊形象配上優雅的紳士風度,開始深深地印入觀眾的腦海里:他身材高大,雙臂修長,頗具騎士風范,而且微笑時嘴角就會露出小酒渦,再加上那雙總是泛著溫柔之光的藍色眼睛,更讓人過目不忘。
在成為推銷員與在洛杉磯創辦報紙失敗之後,加里·庫珀發現他可以在電影中擔任臨時演員(尤其是擔任牛仔)來賺錢。他曾經在湯姆·米克斯1925年的西部片《Dick Turpin》中演出。在一年之後,加里·庫珀在電影《Lightnin' Wins》中擔任主角,與愛琳恩·塞吉維克(Eileen Sedgewick)共同演出。在結束短片的演出之後,他與派拉蒙影業簽下一紙長期合約。而他也在1925年將名字改為賈利,這是因為角色分派導演Nan Collins的建議,他認為這個名字喚起她的出生地加里「粗獷、堅忍」的自然性格。
加里·庫珀在演出首部有聲電影《The Virginian》(1929年)後成為一位知名演員,這也使得1936年的《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更增加他的票房吸引力。庫珀也是製作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在為《亂世佳人》的男主角白瑞德第一考慮的人選。後來庫珀拒絕演出時,塞爾茲尼克非常的激動,他並說「亂世佳人將會是好萊塢史上最大的失敗,我很高興這將會是克拉克·蓋博的失敗,不是我的失敗。」後來亞弗列·希治閣曾經希望庫珀演出《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年)與《Saboteur》(1942年),不過皆被他所拒絕。後來庫珀承認回絕與亞弗列·希治閣合作是一個「錯誤」,亞弗列·希治閣則以長相類似的喬爾·麥克利亞來取代他。
庫珀幾乎持續演出到生命結束之前,在威廉·惠勒執導的電影《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1956年)中,他飾演內戰時期的一位教友派的農夫。他最後一次演出是麥可·安德森的《天網記》。(The Naked Edge,1961) 1936至1946年這十年,可謂加里·庫珀的頂峰時期。他馳騁影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1936年,由哥倫比亞公司投拍、費蘭克·卡普拉執導的《富貴浮雲》風靡美國,影片中加里·庫珀扮演一位繼承了巨額遺產仍保持質朴本色的鄉村樂師。他扮演的人物不僅具有以往的表演特色,更賦予角色新的內涵:胸懷某種堅定的信念,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庫珀因此第一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盡管沒有獲獎,但影片對美國電影及古柏本人今後的表演風格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進入40年代後,庫珀的表演藝術日趨成熟,風格也更加鮮明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霍華德·霍克斯導演、華納兄弟公司拍攝的電影《約克軍曹》。在該片中,庫珀扮演了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家喻戶曉、素有「神槍手」之稱的戰斗英雄,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戰中的老兵們認為他詮釋的角色就彷彿是當年的英雄再現,他被授予「榮譽公民勛章」,並因此登上了奧斯卡影帝的寶座。1942年2月,在好萊塢頒獎典禮上,他謙虛地致詞說:「從影16年,我一直夢想著有今天,不過真正應該獲獎的是阿爾文·約克軍士」。說完,他就匆匆下台,竟把金像忘在台上,一時傳為笑談。庫珀還因該片獲得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演員獎、美國全國電影評議會最佳男演員獎、1998年入選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1942年,導演山姆·伍德拍攝影片《美國人的驕傲》,邀請庫珀飾演一位棒球明星。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是:正當這位棒球明星贏得了「擊球王」的美譽而前程似錦之時,不幸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麻痹症,不得不揮淚告別球場。影片結尾,他在揚基體育場舉行告別比賽,球技發揮得淋漓盡致。比賽完畢,他摘下球帽,揮手向觀眾致意,然後黯然神傷地獨自從陰暗的小門離去,直到走出很遠,仍聽見崇拜者的掌聲和喝彩聲經久不息。這一幕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為成功的經典場面之一,而這一角色也被公認為古柏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一。因此他第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1942年,山姆·伍德又拍攝了根據著名作家海明威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地鍾聲》,這部影片的成功,使古柏第四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1957年,古柏與導演威廉·惠勒最後一次合作影片《親切的勸告》,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演員獎。 20世紀30年代,庫珀主演了一批描寫下層社會的普通人(士兵、牛仔、工人)與被凌辱的女性(夜總會歌女、舞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影片。在這些影片中,他扮演的角色總是以自己真摯的情懷去感化那些經歷坎坷的女子,給她們以極大的精神慰藉。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有《摩洛哥》、《十字街頭》、《牛郎得意緣》、《風塵奇女》、《戰地情天》等。尤其是1930年,古柏與女影星瑪琳·黛德麗聯袂主演的影片《摩洛哥》大獲成功,使其聲名更振,他的演藝生涯也由此一發而不可收。到30年代中期,古柏已成為好萊塢最負盛名的演員之一。除了繼續拍愛情片之外,他還逐漸拓寬戲路,拍攝了大量其他題材的影片,如童話片《愛麗絲漫遊仙境記》、喜劇片《活財神》、《慾望》、《第八夫人》、《牛郎織女》,戰爭片《戰地英魂》、《日月同光》、《孤軍血戰記》,傳記片《馬可·波羅》,西部片《亂世英傑》、《草莽英雄》,晚年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黃昏之戀》等。
D. 紐西蘭不止有風光還有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紐西蘭電影
《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
帥哥湯姆·克魯斯在充滿日本幕府風情的環境中與人一決高下。不過,誰知道這部電影多數取景地卻是在與日本萬里之遙的南半球島國紐西蘭?影片中的「富士山」實際上是紐西蘭西海岸新普利茅斯附近的塔拉納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