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叢林大反攻》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在寧靜的丁伯蘭小鎮,棕熊布格過著舒適的生活。白天,它在馬戲團表演,晚上則住進護林員貝絲改裝過的車庫,享受著屬於它的電視節目。然而,這一切的平靜被一頭瘦骨嶙峋、語速極快的麋鹿艾略特打破了。
艾略特原本昏迷不醒,鹿茸也被折斷,還被綁在獵人肖的車上。醒來後,艾略特央求布格將它解救。盡管布格不情願,但它還是放了艾略特。艾略特卻緊跟不舍,甚至提議一起去野外露營,最終布格不得不答應。
隨著狩獵季節的到來,布格和艾略特為了躲避獵人肖,不得不踏上了一段令人捧腹的逃亡之旅。它們先後拜訪了臭鼬、鴨子和兔子,但都被拒絕。最後,它們來到了馬和牛的領地,遇到了麥克斯奎茲及其手下「無賴幫」。在這個過程中,布格逐漸意識到自食其力的重要性,而艾略特也漸漸找回了自信。
最終,雄鹿伊恩命令艾略特離開,引發了布格、艾略特和「無賴幫」與伊恩的大戰。事後,動物們發現,他們得到了比生存更重要的東西——真誠的友誼。於是,所有動物聯合起來,向獵人發起了絕地大反攻。大森林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Ⅱ 看完它,孩子能秒懂什麼是叢林法則
##你好
美國每年都會推出好多動畫大片,但電影《奇幻森林》有個特別之處,除了電影製作技術非常先進之外,它還來自於文學名著The Jungle Book。所以看了這部電影,孩子等於和名著有了一次美好的相遇,無論是看完電影再看書,還是看了書之後再去看電影,都是一次立體的閱讀體驗。
The Jungle Book 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1865-1936),他19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1894年出版了同名故事集 The Jungle Book
迪士尼在1967年就把這個故事搬上了大屏幕,不過1967年版的動畫電影並沒有忠實於原著,這次的 「真人版動畫電影」 不僅更貼近於原著,而且特別交代了小男孩通過狼父母的教導和自身經歷慢慢體會到了什麼是叢林法則,並通過自身努力得到了所有動物的尊重。著名影評媒體 Screen Daily 評價說:電影帶來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奇觀,而且讓吉卜林筆下的角色和故事全都活了起來。
男孩毛克利小時候就被黑豹尋獲,在狼群里長大。但對於其他動物而言,他依舊是人類,而動物們對於人類深深感到畏懼 ...
因此,男孩在狼群中再難立足,只能獨自謀求生存 ... 故事就此展開,兩條明線,生存斗爭和個人成長,交織並進 ...
吉卜林的 「叢林法則」 是這個故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聽起來特別炫酷。關於這個法則,吉卜林自己是這樣說的: 叢林法則古老而清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NOW this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as old and as true as the sky; And the Wolf that shall keep it may prosper, but the Wolf that shall break it must die.
那麼這個法則到底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我們傳統上理解的強者控制、弱肉強食呢?
吉卜林告訴我們,叢林法則,也可以是奮斗、盡職和遵從。中國學者文美惠解釋說:
「叢林法則」是吉卜林貢獻的治世良方,人類世界和動物世界一樣,人和人之間的利益是相互制約、相互依靠的。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榮,人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會秩序。
「叢林法則」是帶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可以特別探討的一個點。此外,看完電影之後才發現,這分明是一部通過記錄個人的成長來實現叢林穿越的教育啟示錄啊!
給孩子一個環境,讓他自己去鍛煉
影片的開頭,毛克利像人猿一樣在叢林間靈活穿梭,拼盡全力地向前飛奔,好像在躲避身後巨大的危險。狼群陪伴著他,但很快將他拋之腦後。由於一個小失誤,一個黑色的身影如閃電般將他撲倒在地。觀眾還沒從驚駭中走出來,這道「黑色的閃電」就已經悠然起身,原來是黑豹巴赫利在給毛克利上叢林逃生課。
心有不甘的毛克利埋怨說,如果不是樹枝意外折斷,他今天肯定能夠成功逃脫。巴赫利耐心地告訴他,在叢林中生活要學會觀察潛在的危險,動物們是不會像他這樣犯低級錯誤的。那棵大樹藤蔓纏繞,一看就是棵枯死的大樹。如果不能像狼群跑得一樣快,總有一天會成為別人的晚餐……
我們能想像像這樣不遺餘力地鍛煉一直陪伴著毛克利的成長。從叢林的生存法則和社會規范到為了保護毛克利而和強大的老虎廝殺,巴赫利就像循循善誘、盡職盡責的人生導師一樣傾盡全力地為毛克利的成長保駕護航——不僅陪同毛克利鍛煉,而且找到最佳的成長環境,將他寄養在狼群中,使他有了融入集體的歸屬感,學會分享和合作、追隨和領導。
電影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關乎生存和成長的哲學:如果毛克利沒有去鍛煉生存技能,那麼很容易被自然無情淘汰。同樣,在我們的教育中,如果孩子總是依靠別人,沒有適當的自我鍛煉,那麼他們面對社會時,很可能會無所適從。
「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就是一種自我錘煉。我們只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發,才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即使是跌倒,也是一種成長。當然放手讓孩子去鍛煉並不等同於放任或放縱,而應該像巴赫利一樣給予方向和方法的指導,其餘的讓他們自己在實踐中摸索。
縱觀我們的教育,不外乎三種類型:一是「包辦型」,事事管,時時管,用「勤快」成就「懶惰」;二是「放任型」,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美其名曰給孩子自由,實則造成教育的缺失;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型」,給孩子充分鍛煉的機會,不事事插手,但該放手放手,該指點指點,看似「無為」實則「有為」。您是哪種教育方式?相信有教育智慧的家長都會選擇第三種教育方式。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這種「放手」就是給孩子一個環境,讓他去自我鍛煉。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選擇
被巴赫利稱為「高貴、公正的狼群首領」阿克拉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喜歡他一是因為他在面對老虎的威脅時面不改色,將毛克利保護在身後,二是他給予毛克利自我選擇的機會。隨著雨季的來臨,面對老虎的報復,狼群不得不考慮毛克利的去留問題。他們討論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討論出結果,從來沒有人能令狼群如此意見不一。作為首領,如果阿克拉以維護狼群安全的名義將毛克利交給老虎也是無可厚非的。的確,一個小小的「人孩兒」能值幾條命?
但是阿克拉沒有這樣做。他的高貴之處就在於沒有因為群體的利益而放棄個體的生存價值。無形之中,他給了毛克利自己選擇命運的權利——為了親人們的安全,自願離開狼群,回到人類的村莊。他不僅給了毛克利自我選擇的機會,也最大限度的維護了毛克利的尊嚴和生命,促使他邁出了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做回自己
巴赫利和阿克利愛護著毛克利,但希望用「去人類化」來使其真正成為叢林的一份子。可愛的棕熊巴魯和他們不一樣,他從毛克利的角度出發,希望毛克利做回自己。他說:「你不一定非要回到人類的部落,因為你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他還鼓勵毛克利藉助工具來獲取蜂蜜,兩人因此成為親密的朋友,共度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人類給了毛克利生命,巴赫利和阿克利促使毛克利成為動物,而巴魯則是希望毛克利回歸人性本能,做回自己。動物有動物的本領,人有人的本能,毛克利將獸性和人性統一於一身,實現了個體成長。其實二者並不矛盾,就像火能毀滅一切,但只要善加利用,也可以成為扶危濟困的工具。毛克利用火殺死了殘暴的老虎,把火投進了湖裡,拯救了自己和狼群,並利用工具解救了小象,贏得了動物們的尊重和認同。看到這一幕,巴赫利才明白,毛克利不是狼,永遠不能像狼一樣去戰斗,但是可以像人一樣去戰斗。
教育也是這樣,孩子只有做回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而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就提出:「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也具有他的本身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天真。」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比自由更高貴的是規則
這個奇幻森林是文明社會的縮影,動物們都自覺按照一定的規則來生活。當處在枯水期,和平岩露出來時,所有動物都自覺遵守休戰規則,和平共處地喝水,沒有捕食和廝殺,因為這時水比食物更重要。即使是殘暴無比的老虎謝利克汗也不敢違反這個規則,所以暫時放過了毛克利,威脅狼群說會在雨季來臨時報復。狼群也有生存法則「本法則是森林法則,如上蒼般古老正確,遵守的狼將繁榮昌盛,違反的狼將走向毀滅...群體之力來自孤狼,孤狼之力來自群體!」在叢林中,每個動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這是生存的自由,但是為了叢林的和諧,還需要遵從更高貴的規則。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位諾貝爾獲得者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就是規則意識的具體體現。「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准則。「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充分說明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孩子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其將來成為社會人的必備基礎。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下The Jungle Book 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閱讀的各種中英文版本。這幾乎是歐美兒童的必讀書,已經帶孩子看過電影的爸媽不妨再帶孩子重溫一下原著的魅力。
The Jungle Book(Campbell Books)
這是一本紙板書,一兩歲寶寶就可以開始讀,畫風溫馨可愛,親子閱讀的體驗會不錯。
The Jungle Book(Harper Collins)
這是今年3月的新版,專門為兒童做了文字和插圖再創作。
The Jungle Book (Walker Books)
這一版的插圖是亮點。插畫作者妮古拉·貝利為了更好的展現Kipling筆下的意境,曾遠赴印度實地探訪,並且在倫敦各家圖書館里翻查典籍,就是為了了解吉卜林時代的印度是什麼樣子。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價說:優美的插圖,完全是一件藝術品。
叢林之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個版本在網上銷量最高,由著名的翻譯家文美惠翻譯。包括《叢林之書》中的7篇和《叢林之書續篇》中的3篇,書的最後還附有兒童閱讀推廣人撰寫的閱讀指導和親子共讀建議。
叢林之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林之書》可以說是世界上被翻譯得最多的小說集之一,這個版本選取了多位翻譯家的權威譯本,更加貼近原著風格。
此外,Kindle有免費的英文原版電子書,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選讀。
Ⅲ 求一電影名!!!
電影《森林之王》
故事發生於上世紀英殖民統治時期印度時期,西方探險家群中一直流傳一個故事:亞洲人信奉神明,去朝奉時都貢獻自己最貴重的寶物以示對神的虔誠,印度就有這樣一個聚滿財寶的神廟,但有一天,天神震怒,將這座神廟掩沒在印度的叢林中。
一群夢想財富、權力、成功的英國官兵前往叢林尋找神廟寶藏,哪知像被詛咒般,流沙、野人悄無聲息地向他們逼近,夥伴無緣無故失蹤,大群兇猛的野獸向他們發動攻擊,引發滾雪球式的災難。當剩下的幾人歷經艱辛來到傳說中的神廟殿前,不尊守「叢林法則」的他們不知道,前面正有更恐怖的災難在等著他們……
Ⅳ 有哪些適合孩子看的電影
小孩可以觀看的電影其實並不局限於動畫形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迪士尼動畫系列以及宮崎駿的作品等,也應該嘗試讓孩子看一下適合年齡段的真人扮演的電影。以下推薦的幾部電影,不僅小孩能看得進去,大人也會覺得不錯。
這部電影的起點就非常高了,它改編自19世紀小說《叢林之書》,一本享譽全球100多年的名著,只要拍出五六分的意思,就足以震撼。
坦然接受分離,那也是一種成長。因為結尾太美好了,純凈得容不下一絲雜質。所以它適合3歲以上所有人群觀看。
Ⅳ 奇幻森林劇情的幾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敘述劇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片中的誰是反派與正派有哪
毛克利是個被黑豹(巴希拉)託付給狼群撫養長大的孩子,他們遵循叢林的法則,母狼拉克莎是毛克利的媽媽,狼族首領阿克拉帶領族群,森林之王老虎(謝利可汗)被毛克利的父親燒傷了一隻眼睛,對此懷恨在心,一心想殺掉毛克利,謝利借森林法則威脅狼群交出毛克利,狼群為此召開議會爭吵,毛克利決定自行離開,狼族首領阿克拉因放走毛克利被謝利殺掉。毛克利離開狼群後遇到了巨蟒,棕熊(巴魯)和巨猿(路易王),從路易王那裡得知首領被殺,決心報仇,毛克利在人類那裡偷來了紅色的花(火種),火點燃了森林,為了保護家園毛克利放棄用火對付謝利,最後在大家的幫助下,毛克利用人類的智慧設計讓謝利葬身火海,叢林又恢復了安寧,大家一起遵循著叢林法則。
反派:謝利·可汗,路易王,巨蟒
正派:阿克拉,拉克莎,巴希拉,巴魯等。
劇情簡介
《奇幻森林》是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動畫片,由喬恩·費儒執導,尼爾·塞西領銜主演,本·金斯利、伊德瑞斯·艾爾巴、露皮塔·尼永奧、斯嘉麗·約翰遜、吉安卡洛·埃斯珀西多、克里斯托弗·沃肯聯合配音。
《奇幻森林》根據1967年迪士尼動畫《森林王子》改編,講述了狼群養大的人類小男孩毛克利,當他被迫要放棄賴以為生的森林之家時,毛克利踏上了精彩紛呈的自我探索旅途,一場波瀾壯闊的大冒險的故事。
影片於2016年4月15日以3D、IMAX 3D、中國巨幕格式在中國大陸、美國同步上映。2017年2月,該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奇幻森林》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87GndDYE8fWS7JoX72AT1A
Ⅵ 《叢林法則》生死關頭女主要求和男主結合,是你的話,你會這樣做嗎
是我的話我不會,那種關頭不是應該想想怎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