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老電影插曲「阿哥阿妹情意長……」的准確歌名叫什麼我好搜尋它的曲譜。
歌曲:婚誓
歌手:張也 專輯:丟手絹
作詞[於彥夫]
[雷振邦]作曲[雷振邦]
阿哥阿妹的情意長
好象那流水日夜響
流水也會有時盡
阿哥永遠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
好象那芭蕉一條根;
阿哥好比芭蕉葉
阿妹就是芭蕉心
燕子雙雙飛上天
我和阿哥(妹)打鞦韆;
鞦韆盪到晴空里
好象燕子雲里穿
弩弓沒弦難射箭
阿妹好比弩上的弦
世上最甜的要數蜜
阿哥心比蜜還甜
鮮花開放蜜蜂來
鮮花蜜蜂分不開
蜜蜂生來就戀鮮花
鮮花為著蜜蜂開
B. 老電影蘆笙戀歌插曲《懷念》
老電影蘆笙戀歌插曲叫《婚誓》,《懷念戰友》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
婚誓
阿哥阿妹的情意長
好像那流水日夜響
流水也會有時盡
阿哥永遠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
好像那芭蕉一條根
阿哥好比芭蕉葉
阿妹就是芭蕉心
燕子雙雙飛上天
我和阿哥(妹)打鞦韆
鞦韆盪到晴空里
好像燕子雲里穿
弩弓沒弦難射箭
阿妹好比弩上的弦
世上最甜的要數蜜
阿哥心比蜜還甜
鮮花開放蜜蜂來
鮮花蜜蜂分不開
蜜蜂生來就戀鮮花
鮮花為著蜜蜂開
C. 能給我56各民族中,其中一個族的詳細資料
朝鮮族: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朝鮮族文化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娛樂
朝鮮族人民非常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稱。盪鞦韆和跳板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盪鞦韆:也叫「打鞦韆」,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樹桿,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頂瓮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朝鮮族的服飾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婦女穿短衣長裙,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長褲,褲腳繫上絲帶。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飲食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朝鮮冷麵:朝鮮族傳統食品之一。朝鮮冷麵的歷史很長。據日本史書記載,17世紀上半期,朝鮮僧天珍已將製作冷麵的方法傳到日本。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即使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麵。特別是每年到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麵的習俗。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面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麵也稱做「長壽面」。冷麵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和澱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做法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D. 中國的民歌都有那些
一、小調
小調主要流行於城市鄉鎮之間,歌曲的曲調大多比較舒緩,結構也比較方整,常採用民間的一些傳說;故事,風俗作為體裁,如江蘇民歌《孟姜女》,《茉莉花》,《無錫景》,《拔根蘆菜花》,雲南民歌《銹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
關於江蘇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有很多版本,這有牽扯到中國同宗民歌的問題,這里我不在累贅,有機會我們再論。有些小調,在很大程度上還有揭示現實的意義,如江蘇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說了在秦時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這么一個傳說,當孟姜女走到滸墅關(今在蘇州)時。看門的吏卒不讓她過去,孟便將自己悲慘的遭遇,按節令的花名作引,編成十二段歌曲,(現在從民間藝人的傳唱聽來,這應該是屬於變奏體),淚眼婆娑的演唱給吏卒聽,看門的吏卒終於被她的歌聲感化,於是,放她過關。千百年來,歌曲反映了人民大眾對孟姜女這個角色的同情,同時也揭示了對秦時的暴政嚴重不滿。
二、山歌
山歌產生於田野山澗,歌曲節奏往往比較自由,有類似於戲曲演唱風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東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鄉福建民歌《採茶歌》,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愛情故事為題材,曲式也很有特點,往往歌曲會有一個讓演唱者自由發揮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風光》等!
對於山歌要理解透徹了,並不是一定在山裡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科學的分法,這裡面也有特殊情況,為了讓大家更能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先不要歡笑其他!
三、號子
號子產生於人們的勞動生產中,而且還是屬於那種很劇烈的勞動,你可以想像一下,眾人在抬一個非常重的物體的時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閑的如《搖籃曲》式的歌曲,他們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處,會現由一個人像唱似的,按節奏的吶喊出來,其他人然後附和著,按照先開始的那個人提示的節奏快慢,接上去一塊吶喊。這就是號子的前身,後來,演變成一種歌曲體裁。
號子的演唱形式很單一,常見的如合唱,一領眾和。這樣的題材演唱效果很有氣氛。能夠很快和群眾產生共鳴!如靖江民歌《打麥號子》,還有《船夫號子》等。
四、長歌
長歌,顧名思義,也就是篇幅比較宏大,多以敘述詩為題材,如彝族民歌《阿詩瑪》,蒙古族民歌《噶達梅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