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科幻電影發展歷史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
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
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
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
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
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
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
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
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
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
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碧唯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
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
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睜慧拍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
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悉羨、《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
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
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
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
喬治·魯卡斯(Ge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
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
比如喬治·魯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戰之傑迪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
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 *** 真。
《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
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
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❷ 求一部外國電影名,講的是幾個犯人出來盜墓,結局是被一個女的關在墓室里,蠟燭慢慢熄滅
《盜墓者》事發生在18世紀,主人公是一位盜墓者,他向神父懺悔自己的盜墓生涯,包括挖掘屍體,以及之後販賣的流程,主要是將屍體賣給一個貴族的醫生。
他們是一群生活在邊緣地帶、見不得光的人,過的是從墳墓里和死屍身上討生活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亞瑟·布萊克(多米尼克·莫納漢飾)和威利·格萊姆斯(拉里·法森頓飾)身上發生過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歷險故事展開的,這兩個裝模作樣、笨手笨腳的盜墓者,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勾當,而被捲入了一系列與死人、活人的糾纏當中,其中不乏滑稽搞笑的意外之喜。
18世紀初,本身形同虛設的執法部門總算是逮捕到了這兩個又活躍又猖狂的盜墓賊--亞瑟和威利,在即將走上斷頭台的前夕,知道自己不免一死的亞瑟遭受到的是行刑前的痛苦與折磨,為了減輕與日俱增的對死亡的恐懼,他將自己的全部信任都委託給了達菲神父(朗·普爾曼飾),將自己所經歷的整整15年的盜墓生涯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交易買賣的情況全盤托出。亞瑟至今還記得,當時他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因為就快要餓死了,所以想到了專門偷屍體身上值錢的東西用來換錢的好辦法「賺外快」。後來,他遇到了經驗老道的盜屍者威利,並拜他為師,兩人結伴專門獵捕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老實待在地下、發生屍變的可怕怪物……威利和亞瑟共同編織的是一個罕見且豐富多彩的歷史背景,他們展開了重重冒險,既有驚險的狹路相逢,又有用心險惡的競爭對手的陷害,每當他們嘗試著去開啟一座墳墓的時候,都要經歷一個接受並戰勝死亡威脅的過程,最終,他們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我們--永遠都不要相信死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