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申請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
同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復函同意,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1993年10月舉辦了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應邀出席了電影節,並對上海國際電影節按各項國際標准進行了嚴格的實地考察,於1994年認可上海國際電影節為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當時定為每逢單年舉辦一屆。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7日至14日在上海舉行。主會場設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電影院為分會場。來自世界各國1,100名來賓出席了這一中國首次舉辦的國際電影盛會。評委會主席由中國著名導演謝晉擔任,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奧立弗·斯通、日本導演大島渚、香港導演徐克、澳大利亞導演保羅·考克斯、俄羅斯導演卡倫·沙赫納扎洛夫、巴西導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國際評委。在20部參賽片中評出了4項金爵獎和一項評委會特別獎,中國台灣中影公司出品的《無言的山丘》獲最佳影片獎。有20萬觀眾觀摩了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和評委個人影片回顧展。國際影片交易市場共有來自海內外16家製片商設展台。電影節還邀請了著名國際影星索菲亞·羅蘭、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參加電影節有關活動。共有200餘名中外記者對電影節進行了采訪報道。 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電影節報名影片數量被刷新,比前一屆增加48.4%,並首次採取網上報名方式。
電影節開幕式紅毯眾星雲集,陣容強大:凱瑟琳·德諾芙、西格尼·韋弗、娜塔莎·理查德森、利亞姆·尼爾森夫婦、安迪.麥克道威爾、愛德華·諾頓、羅恩.希爾佛、真田廣之、栗原小卷、靳羽西、譚盾、張東健、張國立、徐靜蕾、陳豪、黎姿、成龍、周迅、林志玲、周筆暢以及《伯爵夫人》攝制組、馮小剛率領的《夜宴》攝制組等應邀匯聚上海國際電影節,紅地毯上展示明星風采,群星璀璨,堪稱世界一流。從此上海國際電影節紅地毯被譽為「亞洲第一紅毯」。
享譽全球的世界頂級導演呂克·貝松擔任評委會主席,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任副主席。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會9名評委中,3位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憑借呂克·貝松在世界影壇的權威地位以及馮小剛在國內影壇的超強人氣,加上其他國際評委的影響力,評委會陣容更加體現其權威性與國際性,被媒體稱為「夢之隊」。國際名導李安出席電影節,參加論壇演講,並榮獲本屆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式頒獎晚會上另一個特別獎項 ——傑出藝術成就獎則由法國國寶級影後凱瑟琳·德納芙獲得。
❷ 誰知道,央視為什麼邀請張國立做春晚主持
據悉,央視春晚啟用張國立擔任主持是意料之中。一來張國立是觀眾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演員和導演,他的電影作品《建黨大業》《手機》,電視作品《康熙微服私房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都深入人心;二來張國立也是今年春晚的藝術顧問團成員之一,熟諳導演創作思路,與總導演馮小剛二十年來的工作友情,勢必讓他們的配合更加默契,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為馮小剛撐場,也是他一貫的做事風格;三來張國立的主持經驗和能力在圈裡有口皆碑,國家級電影獎項金雞獎頒獎禮和上海國際電影節都可看見他機智幽默的主持,按馮小剛的話說,「溫暖人心接地氣」!
張國立主持經歷
2005年
01月11日,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頒獎禮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張國立擔綱嘉賓主持人
02月13日,中國電影人「大聚會」——新春大聯歡,張國立、徐帆、劉威、秦海璐共同擔綱晚會主持人
11月12日,第二十五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晚會)在海南三亞落下帷幕,張國立受邀作為晚會主持人,向中國電影百年致意
2006年
06月11日,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張國立受廣電總局領導的特別邀請,擔綱節目主持人
09月24日,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晚會在江蘇南京舉行,張國立受邀擔綱晚會主持人
10月28日,第十五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暨閉幕式在浙江杭州舉行,第28屆百花獎的各大獎項一一揭曉,張國立、姜昆、黃宏、塗經緯、吳大維、畢福劍、黃健翔、戴軍八位共同主持晚會盛典
2007年
02月14日,由市政法委、綜藝辦和北京電視台共同推出綜治系統春節晚會「平安的旋律」,張國立、徐濤擔綱晚會主持人
06月29日,CCTV6「盛世華章、光影傳頌」香港回歸十周年電影界慶祝晚會,張國立主持「薪火相傳」 。
12月18日,好友馮小剛賀歲片《集結號》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首映,張國立擔綱晚會主持人
2008年
02月03日,央視《中華情》賑災義演在北京火車站舉行,張國立牽手妻子鄧婕擔綱節目主持人
02月07日,2008年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張國立攜手蔣雯麗擔任金婚活動環節主持任務
2009年
06月17日,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張國立、倪萍搭檔主持
10月17日,第十八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典禮暨閉幕式在江西南昌舉行,張國立受組委會邀請獨自擔綱整台晚會主持工作
12月25日,「平安的旋律——2009年首都綜治系統春節聯歡晚會」舉行,張國立、徐濤擔綱活動主持人
2010年
02月16日,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首屆年會暨「虎年劇星匯——2010中國導演明星歡樂會」活動舉行,張國立、劉威、趙寶樂、李宗瑤共同擔綱活動主持人。
09月19日,第五屆全國特奧運動會在福建省體育中心正式開幕,張國立、李瑞英、康輝、許戈輝頂著台風做公益,共同主持盛會
10月23日,東亞飛揚演唱會在上海虹口體育場舉行,張國立冒雨擔綱主持人
11月19日,參加重慶大學影視學院十周年院慶,張國立擔綱晚會主持人
2011年
01月13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在海南三亞舉辦,張國立、袁鳴、劉儀偉擔綱主持人
04月02日,中國電視劇導演明星歡樂匯在北京飯店隆重舉行,張國立、劉威、劉芳菲、冀星等擔綱主持
11月26日,好友宋祖英演唱會「成都銀行之夜2011好日子·成都宋祖英大型個人音樂盛典」在成都市體育中心輝煌上演,張國立受邀擔綱主持嘉賓。
2012年
01月03日,在好友馮小剛的電影音樂會上擔綱引言人,同觀眾一起回顧馮導十五年的光影歷程,傳奇一段段屬於中國觀眾的回憶。
04月08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1年度表彰大會表彰典禮舉行,由張國立,何炅,楊瀾主持晚會。
❸ 「高端玩家」馬伊琍的上位史
1993年,17歲的馬伊琍第一次客串電影《劉海粟》,就拿到了800塊錢的片酬,興奮不已。
這一年,25歲的管虎已經拍出了電影處女作《頭發亂了》,有了御用女主角孔琳。
距離兩人相識不過還差四年時間。
馬伊琍出生在一個普通職工家庭,但卻有一個明星夢。
高中時,她就在上海 體育 館,給郭富城當過《對你愛不完》的伴舞。
為了考上藝術學校,馬伊琍的爸爸只要看到有藝術團招生,就立刻帶著馬伊琍去報名。
1994年,在爸爸的努力下,馬伊琍終於考進上海戲劇學院和保劍鋒、楊明娜成了同學。
但在學校里,馬伊琍的專業課成績並不好。大一時考了個倒數第二,差點被勸退。
直到遇到谷亦安老師,才激發了演藝細胞。
1997年,大三的馬伊琍和保劍鋒、陳龍拍攝了《真空愛情故事》,一起出道。
這一年,管虎又攜著女友明虧激孔琳拍攝了《浪漫街頭》。
隨著電影拍完,兩人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
孔琳轉身牽起了耿樂的手。
後來,孔琳因為飾演《小魚兒與花無缺》中邀月宮主被觀眾熟知。
管虎的空窗期,正好給馬伊琍留了機會。
在給《夜行人》選擇演員時,管虎遇到了溫婉可人的馬伊琍。
兩人常常約會,但一直沒有確定關系。
那時,管虎已經拍攝了三部電影《頭發亂了》、《浪漫街頭》、《再見,我們的1948》,初露鋒芒。
而馬伊琍還是個沒畢業的 娛樂 圈新人。
另一邊,剛進入 娛樂 圈不久的梁靜已經主持東南衛視節目《音樂磁場》。
在主持上沒有收獲的梁靜正准備轉行當演員。
只不過,那時兩人還都是名不見經轉的小人物。
1999年,情人節的前夕,馬伊琍給管虎發了個信息「明天情人節,沒有人陪我一起過」。
這個信息直接確定了兩人的關系。
第二天,馬伊琍就手捧著一束鮮花走在校園里。
演員和導演的結合,讓人很羨慕。
2001年,馬伊琍主演了管虎的《西施眼》。
這部電影讓管虎獲得了夏威夷電影節的亞洲電影評審團獎,也讓馬伊琍開始有些名氣。
2002年,管虎開始進軍電視劇。又帶著馬伊琍拍攝了《黑洞》。
這部集齊了陳道明、陶紅、丁嘉麗的電視劇播出時達到了16%的高收視率。至今仍被稱為經典。
劇中,陳道明完美詮釋了一個「斯文敗類」的反派。
同時,這部戲也集齊了管虎的前任,現任和即將上位的三個女人:孔琳、馬伊琍、梁靜。
就是這部劇,讓馬伊琍和梁靜成了無話不談的空肢好朋友。
《黑洞》播出後,馬伊琍名氣迅速提升,也忙碌了起來。
相比之下,梁靜依然沒有什麼名氣。
當時由於馬伊琍還和管虎談著戀愛,梁靜只能默默的暗戀。
但是馬伊琍和管虎的強勢性格下也隱藏著兩人分手的危機。
管虎,大男子主義。馬伊琍,上海人,在生活上喜歡主導一切。
兩人常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吵架。
有一次,家裡滿地的臟衣服,管虎看了不耐煩的說:「「家裡亂成這樣,你也不知道收拾一下,衣服就不能洗洗嘛?」
誰知馬伊琍說「我又不是保姆,憑什麼讓我洗,你是有毛病吧!」
加上聚少離多,兩人的關系逐漸變差。
2002年,為了快速讓大家認識自己,馬伊琍接拍了瓊瑤的《還珠格格3》。
那時27歲,臉上還有些嬰兒肥的馬伊琍沒想到因為這部劇被觀眾謾罵嫌棄。
當時在劇組一天只能睡三個小時,港台劇組非常強勢的做法讓馬伊琍決定以後不再拍港台劇。
當馬伊琍決心奮戰內地劇的時候,一心嚮往北京的文章,放棄了保送到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習的機會。
不顧家人阻攔,文章將八個志願都填成了中央戲劇學院。
最終,文如願以償,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激襪,和白百何成了同學。
2004年,馬伊琍和管虎兩人分手,結束了6年的感情。
這一年,文章憑借著《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改變自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嶄露頭角。
同時,參演這部電視劇的還有佟大為、陳羽凡、白百何、果靜林等人。
多年後,這部劇幾乎所有的主演都火了。
管虎哥馬伊琍分手後一年,就牽起了梁靜的手,走進了婚姻殿堂。
馬伊琍一邊傷心一邊拍攝《錦衣衛》。當時文章也在這部戲里,只不過當時他演的是一個小配角。
馬伊琍並未注意這個大男孩兒,而是看上了另一個男人張博。
但是此時文章已經被自信有魅力的文章深深吸引了。
馬伊琍和張博在《幸福在哪裡》中相遇,並且談起了戀愛。
那一年,馬伊琍30歲,張博24歲。
雖然張博名氣遠不如馬伊琍,但對馬伊琍很好,兩人相處了兩年多。
張博沒想到,當兩人正准備結婚時,被文章挖了牆角。
這一年,趙寶剛開拍了被年輕人封為「聖經」的電視劇《奮斗》。
文章和馬伊琍朝夕相處,日久生情。
劇中,馬伊琍扮演的是一名成熟的女性,而文章則是痴情絕對的奶油小生。
文章,主動追求馬伊琍。
很快,兩人由友情升華為愛情,帶同款項鏈,一同K歌。
一次,因為想念在烏鎮拍戲的馬伊琍,文章早上7點從北京坐飛機到上海,拼車加步行,終於在下午4點見到她一面,然後又回北京。
文章的深情終於打動馬伊琍。
現實中是暖男的文章,在角色上開始打造好男人人設。
《蝸居》中的小貝讓他圈粉無數,也讓他的事業再上一層樓。
2008年,馬伊琍也在第九屆長春國際電影節憑借《江北好人》飾演的女主角趙小芸,打敗徐靜蕾、陳慧琳、范冰冰、李冰冰獲得,最佳女主角。
主持人讀了一段文章寫的感人情書。
「馬伊琍,你是我和寶寶的驕傲!」
同年,馬伊琍在面對好朋友劉孜和父母反對的情況下,嫁給了文章。
此時的馬伊琍完全被文章的好男人形象迷住了。
結婚後,馬伊琍的事業有所放慢。而文章的演藝事業卻如日中天。
2009年,文章和李連傑合演了《海洋天堂》;和朱傑主演了抗戰題材的電視劇《雪豹》。
文章的名氣大增,緋聞也開始傳了起來。
2010年,《裸婚時代》中,文章和姚笛飾演了一對情侶。
拍攝期間,姚笛對文章真情流露。
發了一個非常曖昧的微博:「幻想這每時每刻都能陪在你的身邊,靜靜地欣賞你,感受你,幸福!好吧!幻想而已,晚安。」
2013年,在馬伊琍懷二胎期間,有媒體爆料文章出軌和姚笛。
直到2014年,媒體拍到文章和姚笛在一起的照片。
文章發文稱「咎由自取」,馬伊琍則回應「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之後的幾年,文章和姚笛的事業一落千丈。
而馬伊琍則憑借著《我的前半生》獲得了白玉蘭最佳女主,電影《找到你》獲得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就在大家以為兩人的婚姻破鏡重圓時,他們宣布了離婚。
如果婚姻給不到自己想要的,選擇離婚也是最好的結果。
竇文濤在《圓桌派》中評論她:二十幾歲表現出一種剛勁兒,有了孩子之後剛勁兒變成了韌勁兒。
如今的她,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著韌勁和溫的女人。
❹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一請到蔡明亮導演出席了哪部影片的
《郊遊》和《家在蘭若寺》。根據查詢搜狐網信息顯示:在大銀幕看到蔡明亮作品的機會不多,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有蔡明亮的《郊遊》和《家在蘭若寺》展映。
❺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