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爭中的孩子是怎樣生活的故事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和斯里蘭卡的叢林中,都可以見到被脅迫拿起武器的娃娃兵。他們挎著比自己還高的槍支,並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世界上沒有一場戰爭是由兒童發動的,但面對戰爭,兒童往往是最為脆弱的群體之一。
戰爭和沖突奪去了許多兒童的生命和肢體,使他們無法接受教育和獲得基本保健服務,並加重了貧困、飢餓和疾病。沖突同時迫使兒童們與父母分離,或者背井離鄉,目睹戰爭罪行,或淪為戰爭罪犯。
當戰火燃起時,孩子往往直接或間接地成為首當其沖的犧牲品。戰爭從許多方面改變他們的生活,即使他們沒有死亡或致殘,也可能淪為孤兒,或遭受綁架和強奸,或目睹親人死亡,或經受暴力和流浪的苦難,最終留下無法癒合的肢體和感情創傷。
與此同時,戰爭造成的社會破壞對兒童意味著失去教育和醫療等基本服務。在戰爭狀態下因失去教師和道路毀壞而造成的失學比比皆是。有時候,學校可能成為攻擊對象。在今年9月的俄羅斯聯邦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第一中學人質事件中,共有150多名少年兒童遇難。在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政府軍與分離主義武裝沖突不斷,殃及當地學校和兒童。僅2003年5月一個月間,當地就有460所學校在戰火中被夷為平地。在尼泊爾,學校成為反政府武裝進行宣傳和招募新兵的場所,學校師生遭受攻擊和綁架的事件時有發生。
過去10年中,在戰火中蒙受苦難的兒童有增無減。盡管國際社會對這一問題日漸重視並採取了有關解救措施,但這形勢仍非常嚴峻,新沖突仍在發生。
大約9年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台了《反戰十點計劃》,敦促全世界關注和解決兒童遭受戰爭傷害的問題。如今,禁止讓兒童充當「炮灰」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00年制定的《兒童權利公約有選擇性草案》將義務兵徵兵年齡上限從15周歲提高到18周歲,同時呼籲有關國家提高志願兵的年齡上限。在國際社會努力下,獅子山等國戰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幫助娃娃兵坦陳自己的戰爭經歷,參與治療身心創傷的項目。作為應急措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還針對遭受戰爭傷害的兒童開辦心理治療項目。
國際法律文件的出台並不能完全解決娃娃兵問題。盡管戰亂地區有關各方作出不再招募兒童當兵的承諾,但在實際執行國際公約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與此同時,新的挑戰不斷顯現。近年來,戰爭中綁架兒童事件有上升趨勢,值得有關方面警惕。
此外,對於解除武裝的娃娃兵,還需要對他們進行連續幫助和關注,防止他們重操舊業,並順利地重新融入家庭、社區和社會。在基層開展促使娃娃兵重新融入社會的工作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反對招募兒童當兵的運動同樣重要。
當過兵的兒童常常被家人和常規教育機構拒之門外,尤其是如果他們曾經被迫進行過針對親朋和鄰居的暴力行動。此外,有關方面需要對有關社區和家庭進行教育,使他們為娃娃兵的回歸創造條件,同時提供心理和生理的醫治服務。為返回社會的娃娃兵提供包括識字、生存技巧和勞動技能在內的培訓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