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計算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凈利
大概成本得算上劇本 道具 場地演員,後期宣傳,等等等等
收入不好算 除票房還得版權(比如愛奇藝買播放權)電影下映後的cd
那麼怎樣計算盈利呢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是很不願意透露影片具體的製作成本的,就算透露了,也只是一個摻水的數字。因為一部電影的實際花銷可能遠遠超過了被披露的數字,除了製作費外,往往還有推廣和營銷費用。
一部電影的推廣費可能十分驚人。拿一部2000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來講,其推廣費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成本還要高。這是因為小成本電影的題材一般都是浪漫喜劇或兒童電影之類的,其本身不需要龐大的製作經費,但要是涉及到推廣費用,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一部製作費為3500萬至7500萬美元的電影,其推廣費就很可能達到製作費的一半。2010年在北美上映的3D動畫電影《超級大壞蛋》(Megamind),全球票房3.2億美元,其製作成本為1.45億美元,而推廣費就達到了6500萬美元。要是電影是大製作的話,那推廣費就更高了,因為電影公司為了收回成本,往往會大量投放廣告。
但是,要是一部電影拍得太爛的話,電影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下血本推廣宣傳了。惡搞電影《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上映後IMBD評分僅4.7,被不少人詬病為「虎頭蛇尾」。該片的製作費在1.3億美元左右,但最後只拿下了2億多一點的全球票房。當年電影的製片方20世紀福克斯可能早就預料到了《格列佛游記》不會太吸金,故而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不然按照最後的票房成績來看,八成得賠。
有時候,製片公司的經費少的可憐,根本不可能燒錢拍大片,這時候發行方就會選擇發行製片公司已經拍好的其他小成本電影,加上少量的推廣費用。在這種情況下, 就算電影票房成績不佳,製片公司也一樣能夠獲利。
電影票房的分賬比例是什麼?
製片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並不像中國一樣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電影公司和院線達成的具體協議。當然這還要看電影公司本身有多強勢,比如前幾天迪士尼公司就獅子大開口,要影院把票房收入的65%都上交。
過去,電影公司相當強勢,一部電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落進了他們的口袋,院線的收入則主要來自爆米花和飲料的售賣利潤。但是隨後幾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會增加。一般而言,在電影上映第四周的時候,製片方的收入會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將上升至48%。
但是隨著21世紀初大批院線的破產倒閉,電影公司的霸王條款也繼而被棄用。如今,對於一部好萊塢大片來講,無論是電影放映的第幾周,院線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標准可循,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奪得頭籌,以最大程度賺取利潤,於是他們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影院。一個典型的大製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會達到4000場,而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排片量只有區區幾百場。
與中國製片方分賬相對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比如說,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說,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也不能過分壓榨院線,否則要是遭到了院線的聯合抵制,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總的來說,對於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來說,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萊塢電影的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哪個更重要?
如果一部片子在美國本土票房失利,而在全球大賣,這對於電影公司來講,算是票房成功嗎?實際上還是要視情況而定。但是一般來講,好萊塢電影的本土市場相對還是比較重要,因為電影公司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收入佔比往往都更大。對於一部好萊塢電影來說,製片公司從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僅有40%左右,並且由於美元的匯率不斷變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變成了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情。同時,政府徵收關稅也會削減電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電影公司真正獲得收益還是得靠國內票房。
但這並不是說海外票房就不值得關注了。尤其是當電影票房在本土失利的話,就格外需要仰仗海外票房了。另外,海外市場驚人的消費能力,也讓電影公司不得不重視起來。2010年的《阿凡達》創造了驚人的2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這一紀錄至今沒有電影能夠超越,但是其本土票房只佔到了總票房的27%,這足以說明海外票房的重要性了。還有就是,一些影星靠著出口大片在全球刷臉攢人氣,比起那些僅在美國本土有名的影星來說,電影公司更需要這樣的人來幫助其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電影公司從DVD、流媒體和視頻點播中能賺取多少受益?
對於一部大製作來說,從DVD租賃、流媒體轉播權和衍生品銷售業務中獲得的利潤可以達到6000萬至1億美元。而且電影公司從DVD等數字媒體業務中得到的分成要遠遠多於從影院票房收益中得到的。這是因為數字影像和衍生品零售商們的話語權不像影院那麼大,影院一方面運營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到底放映什麼電影,最終的決定權還是院線自己的手中。另外,通過DVD和衍生品渠道銷售毋需支付高額的推廣費用,這也有利於電影公司增加營收。
近幾年,DVD市場在流媒體的沖擊下逐漸萎縮,但是通過DVD發行依然有利可圖。一些特定題材的電影諸如恐怖片、獨立紀錄片、藝術片通過DVD銷售時,表現相當搶眼。當然,要是一部電影恰好擁有強大的IP和可觀的粉絲數量,那麼銷售預期就更加樂觀了。2012年的《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在其藍光DVD發行的第一周就拿下了380萬張的銷售量。因此,要是影片本身足夠吸引人,電影公司仍然能夠通過DVD發行賺上一筆。
㈡ 一個美國的電影,說一個很厲害的數學天才,好像在某所學校做清潔工……就記得這么多……
該劇是《心靈捕手》。《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姆斯,馬特·達蒙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
劇情介紹: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藍波在席上公布了一道困難的數學題,卻被年輕的清潔工威爾解了出來。可是威爾卻是個問題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等人四處閑逛,打架滋事。當藍波找到這個天才的時候,他正因為打架襲警被法庭宣判送進看守所。藍波向法官求情保釋,才使他免於牢獄之災。
藍波為了讓威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浪費他的數學天賦,請了很多心理學專家為威爾做輔導,但是威爾十分抗拒,專家們都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之下,藍波求助於他大學的好友,心理學教授尚恩,希望能夠幫助威爾打開心房。經過藍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爾漸漸敞開心胸,而好友查克的一席話,更是讓他豁然開朗。
(2)美國電影計算擴展閱讀
《心靈捕手》角色介紹:
1,威爾
麻省理工大學的清潔工,有驚人的數學天分,但是個問題少年。在教授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2,藍勃
麻省理工大學的數學教授,威爾就是解出了他留在黑板上的難題而被他發現。後來將進了監獄的威爾保釋出來,並幫助他尋找心理醫生治療。
3,桑恩
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桑恩,由於他的努力不懈,威爾才能敞開心扉。自己也在幫助威爾的工作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走出了喪妻的陰影,滿懷信心地准備迎接新的未來。
㈢ 一部美國電影,比如復聯,票房50億,最終能拿多少凈利潤回美國
進口片和國內電影利潤演算法有些不一樣
在1994年前 國內市場並沒有過於明確的規則和套路 對美國電影採取了買斷式播放的方式。
所以進口的好萊塢電影,國內以一定數額將影片進行買斷,國內市場負責影片的盈虧,無論電影盈利還是虧損都和好萊塢無關。這種方法卻引進不了真正優質的好萊塢電影。後來當時中影的經理吳夢辰提出了電影「分賬」的方法,使得《亡命天涯》成了第一部「分賬」受益者。當時好萊塢分賬只能分到13%,對此他們並不滿意。好萊塢在2012年與我國進行談判並簽訂了《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好萊塢的進賬也從原來了13%上漲到了25%。用此方式計算的話復聯50億的票房好萊塢大概能拿到12.5億。
㈣ 片酬,票房,分成,電影院收益。
電影票房分成以100元為例。
1.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專項基金----分5%=5元。
2.營業稅----分3.3%=3.3元
以上2項支出後,剩餘91.7元才由影院(院線)、製片(發行)瓜分。
3.影院(院線)----根據影片強弱勢按57%~62%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線明面上分成為7%,但院線為擴大市場份額和拉攏影院實際按2%~7%之間分,一般為5%=91.7*5%=4.59元。
以上即影院分47.68元,院線分4.59元,合計52.27元。
4製片(發行)----根據影片強弱勢按38%~43%分成,如張馮陳導演或大片則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發行一般分5%=91.7*5%=4.59元。
以上即製片分34.85元,發行分4.59元,合計39.44元(象華誼自己製片和發行則全拿這部分)。
㈤ 科普掃盲:世界各國電影級別劃分解析
一、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美國的電影分級由MPAA制定。G級的電影適合所有觀眾,包括兒童,內容無暴力、性、吸毒等不適場景。PG級的電影建議家長陪同兒童觀看,可能有不適宜兒童的場景。PG-13級的電影不適宜13歲以下兒童觀看,但部分成人可觀看,內容可能包含暴力、性等場景。R級的電影17歲以下需家長陪同觀看,內容包含成人元素,如暴力、性、吸毒等。NC-17級的電影不許17歲以下觀眾觀看,內容包含明確的成人內容。
二、英國電影分級制度
英國的分級制度分為U級、Uc級、PG級、12級、15級和18級。U級的電影適合所有觀眾,偶爾會包含輕微咒罵語言。Uc級的電影特別適合兒童觀看。PG級的電影適合家長指導下觀看。12級的電影適合12歲以上成人觀看。15級和18級的電影則分別適合15歲和18歲以上成人觀看。
三、加拿大電影分級制度
加拿大的分級制度分為無條件容許所有年齡觀看的「普通」級,適合所有年齡人士觀看。「家長指導」級的電影容許所有年齡觀看,但可能不適合所有兒童觀看,建議在家長指導下觀看。「十四·陪看」級和「十八陪看」級的電影需要成人陪伴觀看,向家長提出警示,可能包含暴力、粗俗語言或性愛相關內容。「限制」級的電影只容許18歲以上人士觀看,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性愛或暴力內容,但可能在藝術、歷史、政治、教育或科學等方面具有一定價值。「成人」級的電影只容許18歲以上人士觀看,可能包含顯而易見的性愛或暴力內容,分級當局對此並無表達正面看法,但認為尚可為社會大眾所容忍。
四、法國電影分級制度
法國電影作品分級委員會制定的分級制度包括禁止不滿12歲兒童觀看、禁止不滿16歲青少年觀看、X級影片(成人內容)以及TP級和TP+avert級(大眾可看,但需警惕某些內容)。
五、香港電影分級制度
香港電影分級制度分為第Ⅰ級(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觀看)、第Ⅱ級(兒童不宜觀看)、第ⅡA級(兒童不宜觀看,內容和處理手法不適合兒童觀看,建議家長指導)、第ⅡB級(青少年及兒童不宜,內容不適合成分強烈,強烈建議家長指導)、第Ⅲ級(只准18歲或以上年齡的人觀看)。
六、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度
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度包括G級(一般觀眾皆可觀賞)、PG級(強調必須有家長陪同觀看,可能含有不適宜兒童觀看的鏡頭,提供電影內容是否健康方面的建議)、NC16級(低於16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觀看)、M18級(只向年齡在18歲以上觀眾放映,包含成人內容)、R(A)級(只向21歲以上觀眾放映,電影主題明顯,品質優良,對性愛的描寫為主題服務,不宣揚性愛、暴力或以這些內容牟利,受到業界好評甚至有獲獎希望)。
七、韓國電影分級制度
韓國電影分級制度將電影分為5個等級:全民、12歲以上、15歲以上、18歲以上可觀看、限制放映。每個級別的電影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進行評級。
電影分級制度旨在保護兒童和青少年,但有時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片商可能會忽視分級制度,向青少年觀眾推銷暴力、色情電影。色情與非色情、色情與情色的界定有時也存在一定的難度。美國主要電影公司的Logo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