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尼斯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至2023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歷屆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入謎》、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自由萬歲》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小婦人》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最佳導演:金·維多《洞房花燭夜》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罪與罰》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插曲》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弗蘭德狂歡節》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路易斯·巴斯德傳》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戰斗前夜》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
『貳』 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電影節是什麼
柏林國際電影節:
愷撒電影獎: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吧勒達西尼 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一九七六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一九八二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一九八四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於每年的七月五日至十五日舉行。一九四六年第一屆至一九四九年第四屆在捷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一九五零年起改在療病地卡羅維法利舉行。一九五八年以前,除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一九五九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六、七月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一九四八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創辦於一九五九年,兩年一次,一九九九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七月舉行。一九七九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六十周年,改為八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最高獎名稱為「聖 喬治獎」,靠政府撥款。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活動項目有:一由三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二舉行會外演映和專場演映;三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四舉辦回顧展;五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一九六九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七七年,於每年的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四日舉行。最高 獎名稱為「美洲大獎」。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一九九五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一九三四年舉辦第二屆後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恢復舉行。一九三二至一九四五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取消了「墨杯」。一九四九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 「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電影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二戰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一九四六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電影節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 聖 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一九五三年,於每年的9月21-30日舉行,最高獎為「金貝殼獎」。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 吉訶德獎等。
東京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一九八五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創辦於一九四六年(另一說是一九四八年),每年七至八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幾十部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來沒有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的新內容的影片。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AFTA):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九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一九七五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一九四七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一九六七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一九六八年起,每屆同時授獎。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得提名,獎項敢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類似。
歐洲電影獎:
一九八八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行地。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開羅國際電影節:
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創辦於一九七六年,於每年的11月七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菲蒂蒂命名,娜菲蒂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奧斯卡金像獎:
一九二七年五月四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三十六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二十四歲的雕塑家喬治 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偢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首屆頒發儀式是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一九三一年第四頭昏腦脹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 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 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 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一九三四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
『叄』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是哪些
第15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安德烈.卡耶特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Giuseppe Amato
評審團大獎: 《灰姑娘》 沃爾特.迪斯尼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
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意)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
第1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
第12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11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10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意)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
第9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
第8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7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6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
第5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
第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意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
第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2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1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1932)
最具獨創想像力的影片 :《化身博士 》 魯賓.馬莫利安
最感人的影片: 《麥德倫.克勞德特之罪惡 》 埃德加.塞德溫
最快樂的影片 : 《我們等待自由》 賴內.克萊爾
最佳技術影 :Girls
in Uniform; Maidens in Uniform ( Leontine Sagan)
最佳導演 :《生路》 尼古拉.埃克
最佳男演員 :《 化身博士》 弗雷德.馬區
最佳女演員 :《 麥德倫.克勞德特之罪惡 》 海倫.海絲
『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回顧
歷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回顧,從第1屆到第76屆,每一屆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第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於1932年舉辦,標志著電影節的歷史性開端。
第2屆至第76屆,電影節持續發展,成為全球電影界的盛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作品與電影人。
每一屆的獎項評選,不僅反映了當時電影藝術的成就,也預示了未來電影發展的趨勢。
電影節期間,眾多國際知名導演、演員匯聚一堂,交流創作理念,共同推動電影藝術的繁榮。
從黑白默片到彩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短片到長片,電影節見證了電影技術的革新與電影藝術的演變。
每一屆的閉幕式上,獲獎電影與導演成為焦點,他們的成就將被載入電影史冊,影響著未來的電影製作。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不僅是一個展示電影作品的平台,也是一個促進文化交流、推動電影藝術發展的國際性盛會。
回顧歷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我們見證了電影藝術的輝煌歷程,同時也期待著未來更多優秀電影作品的誕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當地時間2012年8月29日,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幕。
『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歷屆之最
獲得金獅獎最多的導演(兩次)
路易·馬勒在1980年的第三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憑借《大西洋城》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在1987年的第四十四屆上,憑借《孩子們,再見》再次贏得金獅,成為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獅導演。
張藝謀在1992年的第四十九屆上,憑《秋菊打官司》獲獎,在1999年的第五十七屆上,其作品《一個都不能少》再次獲得金獅獎,使他成為歷史上第二位雙金獅導演。
李安在2005年的第六十二屆上,憑《斷背山》獲獎,2007年的第六十四屆上,再以《色戒》贏得金獅獎,從而成為歷史上第三位雙金獅導演。
獲得金獅獎的女導演(4人)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在1981年的第三十七屆上,憑《德國姐妹》獲獎,成為史上第一位女導演獲此殊榮。
阿涅斯·瓦爾達在1985年的第四十二屆上,憑《流浪女》獲獎,成為史上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
米拉·奈爾在2001年的第五十八屆上,憑《季風婚宴》獲獎,成為史上第三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
索菲婭·科波拉在2010年的第六十七屆上,憑《在某處》獲獎,成為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女導演。
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的女導演
西麗·娜沙特在2009年的第六十六屆上,憑《沒有男人的女人》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獲得影後桂冠最多的女演員(三人)
雪莉·麥克琳和伊莎貝爾·於佩爾都兩次榮獲影後桂冠。雪莉·麥克琳首次獲獎是在1960年的第二十五屆,而伊莎貝爾·於佩爾首次獲獎是在1995年的第五十二屆。她們都在1988年的第四十五屆上共同獲獎。
瓦萊莉·高利諾在1986年的第四十三屆上首次獲獎,在2015年的第七十二屆上再次獲獎。
獲得影帝桂冠最多的男演員(四人)
讓·迦本在1951年的第十六屆和1954年的第十九屆上兩次獲獎。三船敏郎在1961年的第二十六屆和1965年的第三十屆上兩次獲獎。
西恩·潘在1998年的第五十五屆和2003年的第六十屆上兩次獲獎。哈維爾·巴登在2000年的第五十七屆和2004年的第六十一屆上兩次獲獎。
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影後
夏雨在1994年的第五十一屆上,憑《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獎,時年不滿18歲,成為最年輕的影帝。
維克托埃爾·基維索爾在1996年的第五十三屆上,憑《悲憐上帝的小女兒》中的「波娜特」一角獲獎,當時年僅4歲,成為最年輕的影後,也是世界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
最年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
蒂姆·伯頓在2014年的第六十四屆電影節上,年僅49歲便獲得了終身成就獎,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第一部獲得金獅獎的紀錄片
《羅馬環城高速》在2013年的第七十屆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紀錄片,也是義大利時隔15年後再次獲得最高榮譽。
參展中國影片最多的一屆
2005年的第六十二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參賽和參展的中國影片達20多部,為歷屆之最。李安憑借《斷背山》奪得金獅獎。該屆電影節特別設有亞洲電影歷史回顧單元,包括中國和日本的電影回顧。
『陸』 有哪些獲得過金獅獎的電影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2年
最佳外國影片 (無)
第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4年
最佳外國影片 阿蘭島人(英)
第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5年
最佳外國影片 安娜.卡列尼娜(美)
第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6年
最佳外國影片 加利福尼亞的皇(德)
第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7年
最佳外國影片 舞會的名冊(法)
第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8年
最佳外國影片 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第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9年
最佳外國影片 (無)
第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0年
最佳外國影片 驛站長(德)
第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1年
最佳外國影片 克魯格總統(德)
第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2年
最佳外國影片 偉大的國王(德)
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6年
最佳外國影片 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7年
最佳外國影片 罷工(捷)
第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8年
最佳外國影片 王子復仇記(英)
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9年
聖馬克金獅獎 曼儂(法)
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0年
聖馬克金獅獎 裁判結束(法)
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1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生門(日)
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禁止的游戲(法)
第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3年
聖馬克金獅獎 (未評)
第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密歐與朱麗葉(意、英)
第二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5年
聖馬克金獅獎 諾言(丹)
第二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6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無)
第二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7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不可征服的人(印)
第二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8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無法松的一天(日)
第二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9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維雷將軍(意)
大戰(意)
第二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0年
聖馬克金獅獎 橫渡萊茵河(法)
第二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
第二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2年
聖馬克金獅獎 伊凡的童年(蘇)
家族日記(意)
第二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第二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紅色沙漠(意)
第三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5年
聖馬克金獅獎 北斗七星(意)
第三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6年
聖馬克金獅獎 阿爾及爾之戰(意)
半個男人(意)
CHAPPAQUA(美)
第三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7年
聖馬克金獅獎 白日的美女(法)
第三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8年
聖馬克金獅獎 馬戲團帳篷頂上的藝人(西德)
1969-1978年,電影節雖仍在舉辦,但未再評出正式的獎,其中1973/1977/1978年停辦。
1973年,更名為"義大利電影評論日"1975年,改名為"雙年電影節",1979年恢復正常舉辦,1980年恢復"聖馬克金獅獎
第三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0年
聖馬克金獅獎 葛洛麗亞(美)
大西洋城(法、加拿大)
第三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1年
聖馬克金獅獎 沉重的年代(西德)
第三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2年
聖馬克金獅獎 情況(西德)
第四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卡門(法、瑞士)
第四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4年
聖馬克金獅獎 和平陽光年代(波、西德、美)
第四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5年
聖馬克金獅獎 天涯淪落女(法)
第四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6年
聖馬克金獅獎 夏季(法)
第四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7年
聖馬克金獅獎 孩子們,再見(法)
第四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8年
聖馬克金獅獎 聖潔酒徒的傳奇(意)
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9年
聖馬克金獅獎 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第四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0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逝(英)
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套馬索(蘇)
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中)
第五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3年
聖馬克金獅獎 銀色、性、男女(美)
藍色(法)
第五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4年
聖馬克金獅獎 愛情萬歲(中國台灣)
下 雨之前(馬其頓)
第五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5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三輪車夫(法、越南)
第五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6年
聖馬克金獅獎 赤膽佳人(愛爾蘭)
第五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7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焰火(日)
第五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8年
聖馬克金獅獎 這樣的笑(意)
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9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中)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0年
聖馬克金獅獎 圈子(伊朗)
第五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季風婚宴 (印度)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瑪德蓮姐妹 (英)
第六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回歸 (俄)
第六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維拉-德雷克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