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墨西哥導演會連年稱霸奧斯卡
近幾年來,墨西哥籍的導演在奧斯卡上屢屢獲獎,不得不讓人注目。上周我簡單介紹了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這位導演也是墨西哥導演三巨頭之一,其他兩位分別是吉爾莫·德爾·托羅和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下面我要為大家分別介紹這三位導演。
1. 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1961年11月28日出生於墨西哥城,是一位會拍攝、剪輯、製片的全能型導演。2006年上映的末日科幻片《人類之子》是阿方索職業生涯的一座高峰。該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三項獎項的提名並斬獲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國際獎項。然而,為他帶來最大殊榮的是2013年上映的科幻驚悚片《地心引力》,這部片在當年斬獲了數十項國際電影獎項。
2.吉爾莫·德爾·托羅
吉爾莫·德爾·托羅,1964年10月9日出生於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首府瓜達拉哈那,墨西哥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早在2006年,編導了奇幻電影《潘神的迷宮》,影片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吉爾莫·德爾·托羅則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
3.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1963年8月15日出生於墨西哥城,墨西哥導演、編劇、剪輯師、製作人,導演風格自然而深刻,不惜運用一切手法達到他的天才設想。
Ⅱ 鳥人結局是什麼意思
這個結局讓我瞬間想起了《盲山》的結局。雖然一個是中國陝西小山村,一個在美國紐約大都市,而且情節的意義完全不同,畫面卻同樣是一位女性,低頭看著一個可能已經死去的人,然後慢慢揚起頭,看向天空。
我大愛《鳥人》這個結局,原因在於,導演細細地鋪了這么長的路,卻能在最後一刻將強烈的情緒猛然一收,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內在氣質一直高飄的電影,這個結局實現了一個有趣的功能:它為那些莫名其妙摸索進黑漆漆的劇場的觀眾開了一扇小門,讓他們直接出到了大街上,所以他們即便不能看到這悲劇的最後一幕,也能感受到一場心情舒坦的離別。
它的妙處還不止於此:這樣的結局安排賦予了近乎炫技的長鏡頭足夠的合理性。
沒有這個結局,《鳥人》也鶴立雞群;有了這個結局,《鳥人》在鶴群里也拔萃出類。
Ⅲ 如何理解《鳥人》的結局
《鳥人》(Birdman)是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執導的一部喜劇片,由邁克爾·基頓、艾瑪·斯通、愛德華·諾頓主演,於2014年10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過氣的超級英雄演員,企圖借百老匯咸魚翻身的故事。
本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等四項大獎。——摘自網路
前段時間二刷的時候。在影片的最後,我突然能理解主人公了,主人公是非常孤獨的。而同時他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最後它導致精神失常的也可能就是完美主義與殘酷現實發生的沖突而引起的。他最後並沒有跳樓,我沒有糾結於主角最後的是生是死,因為沒有意義。電影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我們明白就好。
總之,產生了共鳴就好,並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他只是通過情感內心矛盾的處理來引導觀眾。電影作品,只是想通過大銀幕來折射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畫面,都帶有抽象和誇張,沒有必要去深究電影情節到底是如何的。
Ⅳ 2000年以來17部奧斯卡最佳電影,總有一部適合你
上周第89屆奧斯卡落下帷幕,人類影史上又多出來好幾十條影片紀錄。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影後···
每個人對於電影的理解不同,看到電影表達的意境又有所差異。於個人而言,他們的最佳不一定是我們的最佳。
比如去年祥子的最佳是平平淡淡富有詩意的《帕特森》,然而連個影都沒有。
一部好的電影,時間再怎麼流逝,它的光芒也不會褪色。
比如《羅馬假日》,和永遠的女神奧黛麗·赫本。
但有些最佳影片,轉瞬即逝。比如例子太多,不做枚舉。
今天就回顧一下2000年以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讓電影講生活。
第72屆《美國麗人》
導演:薩姆·門德斯
主演:凱文·史派西 / 安妮特·貝南 / 索拉·伯奇
豆瓣:8.4
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毒瘤,無情的將美國夢一掌粉碎。
劇中每個人的命運都讓人惋惜,看起來如此幸福美滿的家庭,結果卻如此悲慘。
生活到底該是怎樣?人又該是怎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深不可測的大海。
凱文史派西大叔的稱帝之作,中年男人危機的最佳表演。
第73屆《角鬥士》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羅素·克勞 / 傑昆·菲尼克斯 / 康妮·尼爾森
豆瓣:8.4
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電影,重現了羅馬帝國的輝煌盛世以及羅馬英雄的高大形象。
雖然取得了勝利,卻無奈犧牲了自己,但和平的主題不會褪色。
自古英雄多磨難!
第74屆《美麗心靈》
導演:朗·霍華德
主演: 羅素·克勞 / 詹妮弗·康納利 / 艾德·哈里斯
豆瓣:8.9
什麼是愛情?愛是無限,愛是信仰,愛是一切邏輯和原由。
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這不是一部視覺類型的電影,而是用心靈來感受的電影,一部適合安安靜靜,細細咀嚼的電影。
2015年5月23日,人物原型約翰·納什夫婦遇車禍逝世。
緬懷這位獲得諾貝兒獎的巨匠,感謝他創立了博弈論。
第75屆《芝加哥》
導演:羅伯·馬歇爾
主演: 蕾妮·澤爾維格 / 凱瑟琳·澤塔-瓊斯 / 理查·基爾
豆瓣:8.5
殺人可以是一門藝術,恬不知恥同樣是一門藝術。
娛樂至死的年代,死人在媒體眼中都可以是提線木偶。
第76屆《指環王3:王者無敵》
導演:彼得·傑克遜
主演:維果·莫騰森 / 伊利亞·伍德 / 西恩·奧斯汀
豆瓣:9.1
山姆說,即使在一起喝過多少次酒,逛過多少次街,掏過多少次心窩,共度過多少時光,許多人還是沒能擁有一個能背起你從地獄走向天堂的朋友。
當我們的奇幻影視劇還在各種小清新、各種瑪麗蘇時,人家已經把 友情、信念和正義 當成必修課了!
第77屆《百萬美元寶貝》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希拉里·斯萬克 / 摩根·弗里曼
豆瓣:8.5
夢想固然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東西,但在家庭面前,年輕人,千萬不要意氣用事。
第78屆《撞車》
導演:保羅·哈吉斯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 唐·錢德爾 / 馬特·狄龍
豆瓣:8.6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社會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極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對待身邊之人,有的則欺凌弱小。
殊不知這樣的自己,也成為了製造社會不公輪回的一分子,幸而每個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壞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
第79屆《無間道風雲》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主演: 小李子 / 馬特·達蒙 / 傑克·尼科爾森
豆瓣:7.2
還是看港版吧。
第80屆《老無所依》
導演:伊桑·科恩 / 喬爾·科恩
主演: 湯米·李·瓊斯 / 哈維爾·巴登 / 喬什·布洛林
豆瓣:8.0
現實的人生不會像殺手一樣遵循邏輯和規律,會像闖紅燈的車一樣,突然沖出將人生撞成混亂。
勇氣、熱情、正義感,自私、貪婪、恐懼心,純粹的善斗不過純粹的惡。
殺手就是這純粹惡的集合。
第81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導演:丹尼·博伊爾 / 洛芙琳·坦丹
主演: 戴夫·帕特爾 / 芙蕾達·平托 / 亞尼·卡普
豆瓣:8.5
小時候,我們眼裡的世界永遠都是絢爛多彩的,即使住貧民窟也不受到任何影響。
當一座座水泥森林拔地而起時,誰還能看見所謂的夢想。
這次印度的寶萊塢干翻了美國的好萊塢。而如果想了解一下印度,就看這片。
第82屆《拆彈部隊》
導演:凱瑟琳·畢格羅
主演: 傑瑞米·雷納 / 安東尼·麥凱
豆瓣:7.6
很好的一部反戰、反英雄套路的美國大兵電影。
第83屆《國王的演講》
導演:湯姆·霍珀
主演: 科林·費爾斯 / 傑弗里·拉什 / 海倫娜·伯翰·卡特
豆瓣:8.3
英版的《阿甘正傳》。
影帝科林·費爾斯當之無愧。影片題材雖是二戰,雖是在皇室,但這種溫暖就像泡溫泉一樣。
安靜溫暖,妥帖舒適。
第84屆《藝術家》
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
主演: 讓·杜雅爾丹 / 貝熱尼絲·貝喬
豆瓣:8.4
對默片時代的完美致敬, 黑白的色彩也掩飾不住愛情的光芒!
你再過氣,再沉淪,有再多毛病,你永遠都是我的藝術家!
第85屆《逃離德黑蘭》
導演:本·阿弗萊克
主演:本·阿弗萊克 / 布萊恩·科蘭斯頓
豆瓣:8.2
憤怒只會讓人一時爽快,和平往往不被提及!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刺激刺激刺激!
第86屆《為奴十二年》
導演:史蒂夫·麥奎因
主演: 切瓦特·埃加福特 / 邁克爾·法斯賓德
豆瓣:7.8
我生而為自由人!
第87屆《鳥人》
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主演:邁克爾·基頓 / 愛德華·諾頓 / 艾瑪·斯通
豆瓣:7.9
一個過氣的超級英雄演員,企圖借百老匯咸魚翻身的故事。
但根本沒有人在乎你好嗎!你根本沒存在過好嗎!你根本一點也不重要好嗎!
面對現實吧!
安慰到底是一種什麼產品,他媽的居然貴到誰都買不起!
第88屆《聚焦》
導演:托馬斯·麥卡錫
主演: 馬克·魯弗洛 / 邁克爾·基頓 / 瑞秋·麥克亞當斯
豆瓣:8.7
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
在權力濫用的淫威下,這是人性的公正最鏗鏘有力的反擊。
沒有炫技、沒有主演、沒有裝逼,就像新聞記者眼裡只有故事!
第89屆《月光男孩》
導演:巴里·詹金斯
主演: 崔凡特·羅茲 / 安德烈·霍蘭 / 馬赫沙拉·阿里
豆瓣:7.2
和《無間道風雲》並列歷史奧斯卡豆瓣最低分。
當米國的「政治正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文化差異」兩重天。
我們倒是希望能拍點「出格的文化」的作品來!
Ⅳ 看了電影《鳥人》,你怎麼評價這個結局
這個結局讓我瞬間想起了《盲山》的結局。雖然一個是中國陝西小山村,一個在美國紐約大都市,而且情節的意義完全不同,畫面卻同樣是一位女性,低頭看著一個可能已經死去的人,然後慢慢揚起頭,看向天空。
我大愛《鳥人》這個結局,原因在於,導演細細地鋪了這么長的路,卻能在最後一刻將強烈的情緒猛然一收,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內在氣質一直高飄的電影,這個結局實現了一個有趣的功能:它為那些莫名其妙摸索進黑漆漆的劇場的觀眾開了一扇小門,讓他們直接出到了大街上,所以他們即便不能看到這悲劇的最後一幕,也能感受到一場心情舒坦的離別。
它的妙處還不止於此:這樣的結局安排賦予了近乎炫技的長鏡頭足夠的合理性。
沒有這個結局,《鳥人》也鶴立雞群;有了這個結局,《鳥人》在鶴群里也拔萃出類。
Ⅵ 電影《鳥人》到底講了什麼內涵
《鳥人》影評「請你愛我,但若只有一次遠遠不夠」
文中有些英文是inside joke (內幕笑話),如果不懂請忽略.
20幾年前,Riggan Thomson由於出演漫畫英雄系列電影Birdman三部曲成名,在人氣旺盛之時卻拒絕了參與拍攝Birdman的第四部。20年之後,已至中年的Riggan早已過氣,大眾對他的標簽單單依舊是個「鳥人」。由於虛榮和自負的糾纏,時間並沒有幫助Riggan適應、接受自己在知名度、存在感上的落差。他想要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藝術家,親自改編了一個話劇劇本,並且自己擔任導演和主角,即將在百老匯上演。電影給我們看的,就是Riggan從初期製作到首演的這段經歷。你覺得事情會進展順利嗎?
這部片子很奇妙,竟然也非常爵士(我剛看過Whiplash),是我今年看到現在最喜歡的之一。照例,列一下為什麼說它好:
第一,選角、表演
飾演主角Riggan Thomson的,正是多年前飾演過《蝙蝠俠》和《蝙蝠俠歸來》的Michael Keaton。Seth Rogan在《鄰居》里對Zac Efron說,「你們這一代認為真正的蝙蝠俠是Christian Bale,對我們那一代來講,真正的蝙蝠俠是Michael Keaton。」經歷是不可以復制的,被Nolan慣壞了的我們,很難會對Tim Burton的風格買賬了。Michael Keaton這個名字在90年代之後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談話內容(他出境的電影,貌似我看過的最新的也是1997年的Jackie Brown了,那還是因為Tarantino)。一個演過經典的Batman,到現在卻「無人問津」的演員,來演一個曾經演過Birdman,而到現在無人問津的演員,Keaton所謂是本色出演了。但有一點我們都沒想對——從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到同台的Edward Norton,都說Michael Keaton本人跟他所飾演的Riggan相比,性格和心態完全相反。電影中的Riggan沒有安全感,而Keaton卻很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和自己的方向。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投入那些慌張、絕望、沒有頭緒的戲,Keaton的表演其實非常有突破。
除了主角之外,其他的選角也挺完美。有幾個配角我特想聊一聊。
這部電影對Naomi Watts的挑戰性不是特別大,跟Keaton演一個誇張、變形了的自己相比,Watts更顯得是在演自己,或者在演一個自己最擅長演的「角色」:一個不停懷疑自己的事業崎嶇的女演員。首先我們回到2001年的經典,Mulholland Drive (that David fucking-with-our-dreams-Lynch, right?). 在那部戲里,Naomi演的Diane是一個演技不錯卻沒多少自信、特別想要紅但就是沒有紅的演員。在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訪談中,Naomi說自己更像Diane(為什麼說「更」呢?),她說導演David Lynch「引發出了我內心的陰暗面,而我發現本來並不需要隱藏它」。她還說self-doubt(「自我懷疑」)對她來講是件好事。我喜歡Naomi Watts這個演員,第一是因為她演技厲害,第二則是因為她讓我看到她沒有安全感的樣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在我心裡會給她加分。
Edward Norton演Naomi Watts的床伴。他的角色是一個演技高超、但卻非常自負的演員。我猜Watts在讀本子的時候能夠意識到她跟自己的角色很像,而Norton在讀劇本的時候可能根本意識不到,因為Norton本人就是這樣一個演員,他有可能自負到看不見別人對他的評論。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一個訪談里就說,Norton一來,讀了一下劇本,就開始跟導演建議,「誒,咱們怎麼不拍這個啊?」「不如這樣吧!」雲雲。而導演馬上就笑了,問他,「你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嗎?」Norton說,「不知道。」「你在做你的角色恰恰會做的事情。」關於Edward Norton在片場難合作的說法有蠻久了,他並不是耍大牌,他只是對工作、對自己的藝術看得非常非常重,不願意妥協。以下只是網上搜來的一個「版本」:當年在拍The Incredible Hulk的時候,他拿到劇本後,自己狂加了大概70分鍾的對話,為了突出綠巨人Bruce Banner的人物深度。而在Marvel將那些全部砍掉後,他馬上就不幹了。這之後「復聯」裡面才由Mark Ruffalo演綠巨人,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歡的。(兩個演員私下是好朋友)。之所以要強調是「網上搜的版本」,因為Gone Girl提醒了我們,道聽途說杜撰太容易。而那個 「版本」的Norton,跟Birdman里他的角色,恰恰像是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唯獨,這個角色再多麼有才,他對自己還是沒有足夠的自信,他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最屌(literally),而我們依舊能感到幕後的他沒有安全感的一面。真實的Norton是怎樣的,我就不知道了。此片Norton但凡出境就搶了其他所有人的戲,好在他說本片是他最享受的創作經歷。
由於知道這三個主要角色跟演員的現實特點之間的聯系,我看電影時就多了一層樂趣。電影最開始(忘了誰)有句台詞說誰誰朝自己嘴裡開了一槍,卻還沒死成,我第一反應就是Tyler Durden. But we』re not supposed to talk about it.
還想簡單說兩個演員。
Emma Stone演Riggan的女兒,她是一個有過沉重的曾經,如今茅塞頓開,卻還沒有丟掉包袱的靈魂。Emma Stone的性格非常 「Easy A,」 跟Jennifer Lawrence差不多,她也是比較大大咧咧的,在脫口秀上講「在故宮上廁所」的故事。在Riggan的女兒里,我看得到Stone的那種自由,好像要高飛的風箏,但Stone的戲更多的是在同Keaton和Norton互動,這些互動里,我看得到一根很韌的風箏線,這是她演技所在。鏡頭給了她的大眼睛不少特寫,而捕捉到的感情也足夠真實。
Zach Galifianakis (噢耶,一次拼對) 對於經紀人/律師的表演也很出色。提他是因為你一般不期待他有這樣的表演,他是玩Between Two Ferns瞎搞的人,這次正經了一把,當然他也提供了一些詼諧的對話。看他也是滿臉毛,不禁期待他效仿Robin Williams,多演些戲劇。
第二,劇本、攝影、導演、剪輯
本片的攝影師是Emmanuel Lubezki,去年剛剛因為Gravity得了小金人。導演和編劇之一則是指導過21 Grams和Babel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他們的合作下,這部電影從頭至尾好像是一場2個小時的長鏡頭。
這個效果是劇本事先的設定,原本就需要演員演很長的戲。這部電影一共拍了30天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片場上的高強度高壓力。這樣的拍攝,不僅需要每個演員都靠譜(尤其是最後一個說話的那個演員,因為一旦他搞砸,大家就要重來),更加需要攝影師、演員、導演的默契。後者是電影成功的一大要素,因為每一場戲不僅很長,而且戲里的演員還有很多走動和互動。為了捕捉最能表情達意的畫面,並產生跟蹤鏡頭的效果,攝影機不能一直在遠處拍全景,它需要一直跟著演員走,有時還需要拍特寫,並不停的變換角度。同時鏡頭又不能礙演員的事。為了突出主題,電影裡面有好多的鏡子,電影對於有鏡子的戲的取景也是非常棒的。
我對Aaron Sorkin 劇本里很多的長鏡頭非常熟悉,所以在看完此部電影之後,我很高興的發覺自己根本沒有花一秒去想過Aaron Sorkin,電影拍攝是自成風格的。這樣的拍攝特點,結果就是不僅讓我們充分了解角色,還讓我們看到了百老匯後台的忙亂,給電影的氣氛上了色(說到上色,燈光設計也別出心裁)。由於長鏡頭跟蹤,電影的節奏和張力簡直令人窒息,我很快就被吸引到了對話和劇情裡面,忘記了去想「長鏡頭」,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技術特點沒有淪為讓人分心的花招(這是主觀結論)。更加厲害的是,在看的時候,我明明看得出他們肯定在某些地方喊了「咔」,但是就是看不出來到底是在哪裡剪的。很奇妙。
第三,有深度的主題
說了半天「XX突顯了」「YY烘託了」,也該具體談談主題了。不過到了這里,很大部分就都是個人理解了。
其實讀到這里,你應該猜得出來了,電影的一大主題,便是演員們極度稀薄的安全感,以及對於接受和肯定的「癮」。通過談Keaton,Watts,以及Norton,我已經舉了些例子了。這些演員都有著不同形式的自我痴迷。Keaton不停地跟自己的陰暗面鬥嘴,一方面想要關心自己話劇的質量、擔憂別人對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看法,一方面又憤怒的唏噓「當年老子多輝煌,你們這幫人算個毛!老子可以拍Birdman 4發大財!」 但明明已經開始做話劇了,好好表演完成任務卻不夠,他又特別容易就被外界干擾到自信。所以他不停的設想重新披上Birdman的裝束,通過商業電影再次被萬眾所愛。Watts和另一個女演員極端需要他人的認可,需要聽到贊美才能稍稍安心。而Norton,雖然對自己演技功夫沒有任何懷疑,但他大概是最痴迷的,他只對角色有信心,對自己卻沒有,所以他所有的經歷都傾注到了表演上,對其他的任何東西都不在乎,台下的生活一團糟,沒人喜歡他。每個人的潛台詞都是「看我!愛我!」而且是一接受到一點光,就想要更多的光。這不是癮是什麼?電影中畫面里的那一面面鏡子,正是對於這種自我痴迷的象徵。
此段很短似劇透:
Emma Stone的那捲衛生紙,是幫助她戒酒(或毒)癮的,在地球長長的歷史中,人類只有那一小塊。而她跟父親講述這卷紙的目的,就是想要幫父親戒掉對於 「看我吧!愛我吧!」的癮。
劇透結束
不過,大家還是不要太早的去評價別人。Gone Girl里的Amy也是痴迷,Whiplash里的Andrew也是痴迷,我倒覺得我們所有人如今都是這樣的。演員們只不過碰巧又是名人,是被媒體典型化了的虛榮自負的人群的代表物而已。說他們是「物」也不誇張,我們有誰真正的了解演員,我們多少次將他們的角色賦予在了他們本人身上,我們多麼喜歡過度的解讀他們的某個表情?「我們」是個很籠統的代詞,我個人感覺,亞洲女生應該是病得最厲害的人群之一,但大家真的都差不到哪去。相比人到中年不會發推的Riggan,每天微博微信講新事盼回復的我們大概更擅長拐騙別人的關注。那些根本不了解Riggan,上來就叫他Birdman,求他合照、簽名的人,通過這樣做,無非也是想填補自己的虛榮心,「我前幾天看到Birdman了!」會成為談資,而那照片便獲得了很多點擊率。
這就談到了我想到的第二個主題,就是對「名人」和「名聲」的評論。不過要注意:演員們對贊揚的期望和追求,跟某些人對「名人」身份的追求是不同的。二者都有虛榮心在作祟,但前者顯然是任何演藝人都必有的心理,後者則從一開始就極不健康,而且我認為大部分的演員都認為當「公眾人物」是很可笑可悲的事情。上面那一段講的,就是我們是如何對待名人的,我們把自己心裡的東西架到他們身上,我們想像他們的想法,然後我們再跟他們共鳴。當他們好的時候我們利用他們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當他們不好的時候我們笑話他們,從而對自己的生活不那麼不滿。但在另一邊,是一個「名人」必須在保持自己形象、維持公眾信念的同時,還要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工作,給大眾交質量好的作業,否則他們就又不滿了。另外,還時不時的有人說自己老了、整容了、拍拖了、吵架了,一直有狗仔拍照,一直有大眾的審視,這個壓力是多麼的奇怪。影片能比較生動的表現這一點,也讓人不禁嘆氣。
另外,我想說一說社會對「漫畫英雄」電影的看法。漫畫電影在美國,起碼是在影迷圈內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在Michael Keaton那個時代,這種電影可信度不高,人們不怎麼當回事,倒是有情可原。現如今是Marvel和DC火拚的時代,拼的就是質量和內容。Marvel已經通過「復聯」、「美隊2」、「銀河」這幾部高水準的片子獲得了業界充分的信任,新出的「復聯2」的預告片也很令人振奮。然而很多喜歡電影的人依舊對這類電影嗤之以鼻,以為都是鬧著玩兒的,只能隨便看看的。我現在這樣寫,而且內心裡肯定覺得「美隊2」和「銀河」都分別是自己本年最喜歡的片子之一,但就連我也不敢把它們列到奧斯卡提名名單里。因為你把片子拍得再真實再嚴肅,也不能遮掩漫畫元素的荒誕性。從這方面講,漫畫電影現在被如此重視,是否是過了頭了?拍這種片子貌似真的會降低你的安全感。人們真的會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你賺的錢越多,可能地位就越低。而這種態度,任何真正愛漫畫的人都會告訴你是錯誤的(none of that Transformers 4 bullshit)。
這就是為什麼Robert Downey Jr.想要拍The Judge。如今上映這么久了,他顯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票房收成,而爛番茄的分數也定格在了50%以下。我真的想知道Downey此刻在想什麼。整部電影從技術到內容都讓我很贊嘆,讓我覺得有點奇怪,而結尾也讓我有些發懵。看完一天了,腦子里卻還在想它。這就是藝術。
Ⅶ 《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66年前,希區柯克在他的傳世傑作《奪魂索》中實驗性的使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礙於當時落後的技術,80分鍾的片長一共做了九處剪輯,其中五次是不動聲色的隱性剪輯(即利用人或物體的大特寫形成一片黑暗,利用這個黑暗畫面進行剪輯)。這樣的長鏡頭實驗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66年後的20xx年,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接過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完成了難度更高,鏡頭調度更加絢麗的《鳥人》。但《鳥人》不僅僅是一次長鏡頭實驗,導演把對泛濫成災的漫畫英雄電影的諷刺與拉美風十足的魔幻電影語言相結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全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好電影」。那麼我們都已經知道在第87屆的奧斯卡中,《鳥人》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提名,與《美國狙擊手》一起領跑。
所以,當我們談論鳥人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
《鳥人》的故事再簡單不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過氣的漫畫英雄演員Ritton試圖通過舞台劇找回自己卻越陷越深,最終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手握最佳網友原創投遞劇本獎杯的伊納里多面對台下眾多好萊塢的帥哥美女們說出了這樣一段話:「這個劇本的概念就是,在熒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們所有人的鏡子,但我們不會被反射出來,因為我們就在鏡中。」導演的意圖在明顯不過了,這部電影就是在諷刺現今的好萊塢,諷刺越來越熱門越來越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就是要在好萊塢的地盤狠狠地扇那些虛偽的電影人一個耳光。影片當中這樣評價小羅伯特?唐尼:「那個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鋼鐵俠掙了個盆滿缽滿」;Ritton聽說傑瑞米?雷納(鷹眼)也演了《復仇者聯盟》,便破口大罵:「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說影片中對於好萊塢的諷刺已經不是暗諷,而是揪住其衣領破口大罵。這樣的台詞或許會讓粉絲感到反感,但是真正愛電影的人真的會對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發展的電影有多少好感嗎?而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戴著厚重的3D眼鏡看了兩個小時「煙花秀」之後,又能得到什麼嗎?鳥人的諷刺無可厚非,漫畫英雄電影的確在一步步的侵蝕著好萊塢,一步步侵蝕著我們熱愛的電影。
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
影片的另一主題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及,那就是過氣演員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的《黑天鵝》,再到今年的《星圖》。如何拍出新鮮感才是《鳥人》所要解決的問題,伊納里多從演員入手,由曾經演過老版《蝙蝠俠》並過氣的邁克爾?基頓飾演影片中曾經試驗過《鳥人》的主角Ritton,看著那個曾經風流倜儻的蝙蝠俠挺著一個大肚子只穿內褲在大街上裸奔,這樣的代入感是之前類似題材電影所無法企及的。而邁克爾?基頓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謝著頂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藝經歷來本色出演,不由自主被劇情發展扼住了喉嚨。
超長長鏡頭與虛實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說起《鳥人》,就不得不說片中的超長長鏡頭,從影片開場到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剪輯點,這個長鏡頭一共持續了足足103分鍾。在這103分鍾的時間里,觀眾跟隨著攝影機從室內到室外,從白天到黑夜,從人物特寫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樣的長鏡頭的難度也是無法想像的。而這一個長鏡頭絕不是導演單單為了炫技而拍攝出來的,攝影機毫無死角的'記錄了每一個演員的每一個表情細節,給觀眾帶來的臨場感與壓迫感是傳統剪輯手法絕對無法達到的。而《鳥人》在技術層面上的高明之處絕不僅僅只有長鏡頭這一項,影片中無縫銜接的特效處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絕,Ritton在盛怒之時輕輕一個響指,一枚導彈便從鏡頭中劃過炸毀了街邊的汽車,鏡頭一轉Ritton又浮上了天空。誠然,在特效技術被濫用的今天,我們可能在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內都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特效場面,但《鳥人》卻將這樣大眾耳濡墨染的特效場面拍出了新鮮感,讓麻木的觀眾再次找回了久違的震撼。
在我看來,《鳥人》在技術上是一部滿分之作,它不僅僅有對傳統電影手法的繼承,更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將大眾熟知的技術重新包裝,再融合導演自己的魔幻拉美電影語言,拍攝出一部在技術上無可挑剔的優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納里多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這個擁有著拉丁人特有的讓人頭暈的名字的導演1963年出生於墨西哥城,與阿方索卡隆、吉爾莫德爾托羅並成為「墨西哥三傑」。作為導演的伊納里多才氣十足,處女作《愛情與狗娘》就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隨後10年伊利納多又接連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錯》這三部佳片。伊納里多每部電影都涉及一個不同的主題,從愛情到家庭、從生命到死亡、從種族歧視到非法移民,唯一相同的是,都充滿了人文關懷。伊納里多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磨練自己的導演技法,直到《鳥人》,他終於突破了自己,以後再也不會有「墨西哥三傑」這樣的說法了,因為伊納里多已經遠遠地將其他而為拋在了身後。其他「二傑」。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開創了電影視聽語言的新領域,但故事還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炫技。而吉爾莫德爾托羅還局限在拍《環太平洋》這樣的視效大片。反觀伊納里多,在拍夠了《愛情與狗娘》,《通天塔》,《21克》這樣的多線敘事講述深刻主題的套路之後,這次幾乎直接一鏡到底,線性敘事,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這樣一部從各個方面都無可挑剔充滿魔力的電影,達到了自己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頂峰。而這位拉美鬼才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