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❷ 求一部歐美犯罪電影、搶劫片
中文片名
十一羅漢 / 瞞天過海 / 盜海豪情 / 賭場劫案 / 11羅漢
英文片名
Ocean's Eleven
影片類型
驚悚 / 犯罪 / 喜劇
片長
116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粵語 英語 義大利語
色彩
彩色
製作成本
$85,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 2001 Village Roadshow Films (BVI) Ltd. -- All other territories
&; 2001 Warner Bros.
拍攝日期
2001年2月10日 - 2001年6月24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編劇
George Clayton Johnson .....(1960 story) &
Jack Golden Russell .....(1960 story)
Harry Brown .....(1960 screenplay) and
Charles Lederer .....(1960 screenplay)
Ted Griffin .....(screenplay)
演員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Linus Caldwell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Tess Ocean
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Danny Ocean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Rusty Ryan
伯尼·麥克 Bernie Mac .....Frank Catton
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 .....Reuben Tishkoff
卡西·阿弗萊克 Casey Affleck .....Virgil Malloy
秦少波 Shaobo Qin .....Yen
安迪·加西亞 Andy Garcia .....Terry Benedict
唐·錢德爾 Don Cheadle .....Basher Tarr (uncredited)
托弗·戈瑞斯 Topher Grace .....Himself (uncredited)
喬舒亞·傑克遜 Joshua Jackson .....Himself (uncredited)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Vault-Bombing Thief (uncredited)
製作人
Bruce Berman .....executive procer
Susan Ekins .....executive procer
John Hardy .....executive procer
R.J. Louis .....co-procer
Jerry Weintraub .....procer
原創音樂
David Holmes
攝影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剪輯
Stephen Mirrione
選角導演
Debra Zane
藝術指導
Philip Messina
美術設計
Keith P. Cunningham
布景師
Kristen Toscano Messina
服裝設計
Jeffrey Kurland
視覺特效
Thomas J. Smith .....Cinesite
副導演/助理導演
Trey Batchelo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uncredited)
格里高利·雅各 Gregory Jacob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Basti Van Der Woude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Basti van der Woude)
Natalie Van Doren .....dga trainee
Claire Aldert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uncredited)
Gary Romolo Fiorelli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1年12月7日
美國
USA
2001年12月7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1年12月16日
義大利
Italy
2001年12月2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1月10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1月10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1月10日
希臘
Greece
2002年1月18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1月18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1月18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2月1日
日本
Japan
2002年2月2日
法國
France
2002年2月6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2月7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2002年2月8日
台灣
Taiwan
2002年2月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2月14日
英國
UK
2002年2月1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2年2月21日
巴西
Brazil
2002年2月22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2月28日
波蘭
Poland
2002年4月5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大賊頭丹尼-奧申(Danny Ocean,喬治-克魯尼飾,George Clooney)是一個好戰的男人。剛剛從新澤西監獄獲得假釋出來不到24小時,這個扭曲又神通廣大竊賊就已開始著手他的下一個計劃。本著不傷害任何人、不向無辜的人伸手和不做蝕本生意的「三項原則」,他將策動一場有史以來最復雜、最縝密的賭場劫案。
丹尼精心挑選了11個身懷各種絕技的頂尖人物,包括一個出老千的高手(布萊德-彼特飾,Brad Pitt)、扒手大王(馬特-戴蒙飾,Matt Damon)、破壞天才(唐-奇德爾飾,Don Cheadle)等。他們打算從特里-本尼迪克特(安迪-加西亞飾,Andy Garcia)在拉斯維加斯所擁有的三個賭場竊取1億5千萬美元。這個本尼迪克特恰巧與丹尼的前妻特斯(朱莉婭-羅伯茨飾,Julia Roberts)約會,他看起來高雅斯文,實際上是個非常殘暴的企業家。
丹尼的「神偷小組」成員有:拉斯提-瑞安(Rusty Ryan,布萊德-彼特飾),他是歐森最信賴的人,負責整個計劃的裝備籌劃;萊納斯-考德威爾(Linus Caldwell,馬特-戴蒙飾),他的手指異常敏捷,能從任何人的口袋裡掏出錢包;巴舍-塔爾(Basher Tarr,唐-奇德爾飾),是一位操一副倫敦口音的軍火專家;魯本-蒂什科夫(埃利奧特-古爾德飾,Elliott Gould),他被拉斯維加斯的新主人掃出了旅館,正准備找機會出出惡氣;馬洛伊兄弟----弗吉爾(凱西-阿弗萊克飾,Casey Affleck)和特克(斯科特-卡安飾,Scott Caan),是非常內行的汽車專家、駕駛高手和改裝能手;弗蘭克-卡頓(伯尼-麥克飾,Bernie Mac),是職業發牌手和監視者;索爾-布盧姆(卡爾-賴納飾,Carl Reiner),一個自認為已退出這一行的詐騙犯;利文斯頓-德爾(埃迪-傑米森飾,Eddie Jemison),是這個小組的耳目,他游刃於法律的兩面,使他成了一個偵察專家,能破掉最復雜的安全系統;還有袁(Yen,秦少泊飾,Shaobo Qin),是一個華人雜技演員,他獨特的才能使他成了最好的多面手。至於行動的時間,就定在倫諾克斯-劉易斯(Lennox Lewis)和沃迪米爾-克利切科(Wladimir Klitschko)爭奪重量級拳擊冠軍的那個夜晚。
是巧合還是有意的安排?只有丹尼自己明白。為了干這一票,他不得不以生命和與特斯重歸於好的良機作冒險。但是如果一切都按照丹尼那復雜且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計劃進行的話,他根本用不著在劫案和與特斯的和好之間作選擇了。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本片的第一個版本是1959年攝制的,影片的製作是當時紅透音樂界的弗蘭克-西納特拉(Frank Sinatra)和傑里-溫特勞布(Jerry Weintraub)。在最初的那部影片中,人們看到的是弗蘭克-西納特拉、迪安-馬丁(Dean Martin)、小薩米-戴維斯(Sammy Davis Jr.)、彼得-勞福德(Peter Lawford)和喬伊-畢曉普(Joey Bishop)等。
溫特勞布與受人尊敬的劇作家特德-格里芬(Ted Griffin)進行了接觸,探討將這部曾經在美國詞典中創造了「鼠黨」(Rat Pack)一詞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影片翻拍成巧妙的《十一羅漢》。雖然格里芬曾拍攝過《大逃亡》(「Great Escape」)、《七俠盪寇志》(「Magnificent Seven」)和《職業盜賊》(「Professionals」)這類影片,但是他並沒有看過這部影片的第一個版本,因此對它也沒有什麼概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在今天看來並不是那麼的難以置信了,藝術合成方面與大蕭條時候也不能同日而語了。那些東西都已經過時了,事情再也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所有的金錢都已經電子化了,甚至銀行里也沒有多少現金,只是在賭場還仍使用那種冰冷的現鈔。
據格立芬講,重新改編劇本的最大難度是讓這11個主人公在故事的發展中都有所表現,他希望讓每個人物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再有就是清晰的定義每個人物,讓這11個人個個都形象鮮明。
溫特勞布後來帶著格立芬完成的劇本找到了史蒂文·索德伯格,看過劇本的索德伯格熱情洋溢,稱自己已經等不及執導這部影片了:「可以說,劇本既讓我興奮,也有些害怕。興奮是因為在劇本的描述下,這部娛樂片已經近乎完美,可以滿足你想要的一切。害怕是因為這部影片超越了我以往的作品,而且我要嘗試全新的風格,必須自己摸索。」《11羅漢》與索德伯格以前的影片截然不同,他認為《11羅漢》應該是一部精心構建、沉著而極富戲劇性的電影,於是他觀看並研究了很多擅長視覺語言的影片,努力領會其中的表現方法。另外,索德伯格還從一部經典冒險片中獲取了靈感:「《大白鯊》是我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對我來說,拍攝這部《11羅漢》的唯一意圖在於取悅觀眾,沒有不適,沒有遺憾,讓你徹底的陶醉在影片里。」
除了影片的風格、基調和製作價值之外,演員的選擇也是關鍵要素,索德伯格說:「我們必須確定合適的演員以及相應合適的角色,因為他們是一個團隊,他們的友情是偽裝不出來的。」而且影片的明星陣容如此龐大,合理的預算也成為棘手問題。
喬治·克魯尼是第一位答應加盟本片的演員,作為與索德伯格攜手成立Section Eight製片公司的合夥人,克魯尼一直是索德伯格心中扮演丹尼的最佳人選,而且克魯尼打算率先垂範,因為要組建這全明星陣容,每個演員的片酬都要有所降低。製片人溫特勞布回憶說:「我作了40年製片人,從未降低過演員片酬,而且從未為了召集演員而讓一個演員去動員其他演員。喬治第一個降低了自己的片酬,然後和史蒂文一起去說服其他演員。」
拉斯維加斯是影片重要的拍攝地,但按慣例來講,賭場只有在午夜至凌晨6點才向影片攝制組開放,而《11羅漢》中賭場戲佔了很大比重,苛刻的限制讓索德伯格憂心忡忡。不過好在賭場方面很合作,甚至像Bellagio這樣的大賭場都毫無限制。當然,這要歸功於能量巨大的製片人溫特勞布,他為影片在拉斯維加斯的拍攝籌集了數百萬美元。
劇組在Bellagio賭場拍攝了將近5周,之所以選擇在Bellagio拍攝主要賭場場景,是因為Bellagio是當地最漂亮、最奢華和最重要的賭場酒店,而且Bellagio的老闆還是索德伯格的老友。然而即便如此,劇組最初開列的拍攝計劃還是有很多被賭場工作人員否定,執行製片人不得不找到總裁,要求特殊批准。溫特勞布說:「我們必須理解,我們的拍攝干擾了他們的營業。我們曾經將代客泊車的入口關閉了3、4天,這意味著包括貴賓在內的所有顧客必須自己泊車,我們還關閉了音樂噴泉、花園,甚至貴賓區。」
「真是太令人驚訝了,」索德伯格回憶道,「我們沒有時間限制,而且曾經關閉賭場的一整片區域,工作人員甚至為了這部影片更換了音樂噴泉的配樂。作為交換,整部影片看上去都像是這家賭場和拉斯維加斯的宣傳廣告。」
格里芬也承認,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挑戰是讓所有的11個角色都有戲,讓他們在故事中既有趣,又體現出他們的現時存在。在這部電影中,除了朱莉婭和安迪以外還有11個傢伙,他必須對每個配角的戲份安排得非常緊湊,以便讓每一個角色都會給觀眾留下印象。影片象《十二金剛》(「The Dirty Dozen」),你可能記住其中的六七個角色,而其它卻無印象,但每一個角色都是令人難忘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對這個神偷小組成員的戲份進行定位,並且不偏題。格里芬的劇本詼諧而又富有想像力,溫特勞布也成功地讓大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接下了這部片子。史蒂文讀完劇本後愛不釋手,主動說:「我要接拍此片,因為我也等著看它。」
本段精彩花絮
·為了出演《特倫鮑姆一家》,歐文·威爾遜和盧克·威爾遜放棄出演本片。
·布魯斯·威利斯因拍片計劃沖突而無緣本片。
·片中魯本的住所位於加州的棕櫚泉市,由建築師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設計,華納公司為了讓它出現在片中,支付了20萬美元的租金。
·出演1960年版《11羅漢》的Henry Silva和Angie Dickinson也出現在本片中。
·演員們在拍戲閑暇時也到賭桌上消遣,而且曾因賭資問題產生爭執。
·除了丹尼·歐森之外,本片中其他人物的姓名都與1960年版不同。
·艾倫·阿金由於個人原因而拒絕出演本片。
·馬特·達蒙在電梯鍵盤上按出"1138",這個數字是在暗指喬治·盧卡斯的第一部電影《五百年後》(THX 1138)。
·本片服裝設計師傑弗里·科蘭德(Jeffrey Kurland)在片中客串了一位給索爾·布魯姆試衣服的裁縫。
·在拉斯蒂·瑞恩出現的畫面中,幾乎總在吃東西,據布拉德·皮特說,這是有意設計的,因為其他成員非常忙碌,根本無暇他顧,貪吃應該是拉斯蒂很鮮明的特點。
·丹尼·格洛弗曾是扮演弗蘭克的人選,但他為出演《特倫鮑姆一家》而放棄本片。
·在影片預告片中,可以看到丹尼問假釋官年薪多少的畫面,但後來被從片中剪掉,因為導演曾請教真正的假釋官,假釋官稱如果一個即將被假釋的囚犯敢這么問,是不可能被假釋的。
·在早期選角階段,西德尼·波拉克曾是扮演魯本的人選,沃倫·比蒂、邁克爾·道格拉斯和拉爾夫·費因斯都曾是扮演特里的人選。
·伊萬·麥克格雷格曾是扮演巴舍爾的人選。
·喬恩·費儒曾拒絕創作本片劇本。
·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片中客串了一名盜賊。
·本片是演員秦少波的處女作。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當團伙成員在魯本家中討論搶劫計劃時,鏡子中曾映出攝影機和攝影師。
·全部是百元面值美鈔的1億6千萬美元應該重達1600公斤,即使11個人都來分擔,每人也要背負1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