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京審判》的內容簡介
東京審判
劇情介紹:
一段中國人無法忘記的歷史,一次中國人無法忘記的審判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
遠東軍事法庭的任務就是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
在接下去的兩年多時間里,經歷了817次庭審,以美國檢查官季南為首的檢查團,對日本戰犯的罪行進行了控訴。
最終遠東國際大法庭做出判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被處以絞刑……
夠簡潔嗎?
2. 真相至上的幕後製作
影片主題
《真相至上》的主題,羅德·拉里說:「這部電影有一個很簡單也很明了的主題,如同它的片名,一切以真相為主。電影從女主角瑞秋開始報道一個新聞的真相開始,最後以她揭露整個事情的真相結束,故事從頭到尾都是有關於影片中各個人物對於『真相』二字的看法和取捨。我想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種追尋真相的念頭,但由於現實各種各樣的壓力,這種勇氣可能無法貫徹下去。但在電影里,我想營造出一種比現實更大的壓力,這樣便讓觀眾時時將自己代入主角的境地,然後問自己,如果我處在那種角度,我該怎麼去做?這是我想和觀眾溝通的一點,我希望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也能感受到這一點。」
政治題材的批判力作在《暗朝洶涌》之後,《真相至上》是羅德·拉里又一部與政治有關的電影,這位常年熱衷於政治題材的導演,對這部自編自導的新作相當滿意:「《真相至上》是一部標準的驚悚作品,在整個電影策劃之前,我看了西恩·潘與妮可·基德曼的《翻譯風波》,那部電影啟發了我,當中的許多內容都讓我很贊嘆,後來我在構思《真相至上》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我並不想闡述一些太過陰暗的事情,或者讓觀眾覺得我是利用電影發泄著對123的不滿,這些都不是我拍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近幾年我在媒體上看到了很多社會報道,有一些內容看上去雖然很簡單,但實際情況想一下的話就會覺得非常玩味,你會去想:為什麼事情會去這樣做,結果會是這樣?我整理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然後從中挑選跟電影符合的內容,最後來進行拍攝。」
歷史背景
雖然在影片開頭銀幕上就寫著「本片靈感取材於真實事件,但是故事純屬虛構,絕無影射他人他事之意。」但事實上本片的確以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為藍本,這既是影片中曾多次提到的「布萊茲伯格案 (Branzburg v.Hayes)」,也叫做「五角大樓機密文件案」。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否保護新聞記者享有拒絕透露消息來源的特權?「布萊茲伯格案」是美國關於這一問題爭論的開端。美國最高法院審理此案,最終拒絕了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給予新聞記者以特殊的保護,反對的意見則主張承認記者附有有限特權,並提出了「三項檢驗標准」。這三項標准為:當記者被要求出庭作證時,法院必須一說明存在著可能的理由相信新聞記者掌握著與具體的違法行為有明顯關聯的信息;二證明其所尋求的信息不能通過其他對第一修正案損害較小的渠道獲得;三證明該信息中包含著令人非信不可的和壓倒一切的利益。
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哈佛經濟學Phd畢業,越戰回鄉老兵,時任軍事分析機構「蘭德公司」(RAND)分析員。通過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將一份列為最高機密文件「History of Decision Making in Vietnam」公布於眾。
司法部作為檢方把相關報社送上法庭,立場簡單直接,發表國防部秘密文件,嚴重危害國家利益。
最高法院並沒有能做出一份裁決,而是由9名最高法官各自寫出自己的意見書。而最後的結果是,新聞方得到了其中6位的支持,新聞界奇跡般的戰勝了政府。
埃爾斯伯格自然也沒有逃過當時號稱FBI歷史上第二大的搜捕行動,他也沒有準備長期逃避,他認為為了改變國家的對越政策坐牢是值得的,這是他的愛國主義。法庭對他的控告足夠他監禁115年,同時十分惱火的尼克松秘密下令要「通過輿論」搞垮他,想方設法摧毀他的聲譽。但悲劇的尼克松自己在不久之後因水門事件下台,而埃爾斯伯格在公眾的支持下獲得了無罪釋放。
當然如今又是一番景象,911之後這樣的奇跡恐怕再難發生。但電影中想表達的思想,也是如此,女主角最終也沒有發生奇跡。但這並不是電影想告訴我們的,電影更想說的是,無論怎樣糟糕的情況,她決不妥協,而無論法官律師還是控方的所有人也都明明白白的知道,她是決不會妥協的。
影片中辯方律師的話:
在1972年的「布萊茲伯格訴海斯案」中,本法庭違背了記者在大陪審團面前有拒絕透露其情報人姓名的應有權利,反而賦予政府權力,監禁了所有這些不肯透露信息的記者。裁決結果是以5:4的微弱優勢得出。在「布萊茲伯格案」中 Stewart法官曾說:「隨著時光流逝,政府手中的權利會滲透到了各個角落。這些當權者,不管用什麼政策手段,只想永久地存在,而人民才是最終受害者。」這么多年過去了,這樣的權利繼續存在著。
藍色空白補充背景材料:以上背景很可能是誤會。相較於布萊茲伯格案,2005年7月美《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思.米勒被判處四個月監禁的案子更相似於本電影情節。她發表了對一個中情局特工身份泄露的調查報道,但是在法院審理中,出於保護「深喉」的職業傳統和道德,他拒絕透露消息來源,因而被認為藐視法庭。
電影背景
朱迪思·米勒涉及的美國「特工門」案件,與該電影劇本十分相似,下面是這個事件的大概:
2003年7月6月——美國前駐加彭大使約瑟夫·威爾遜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他2002年在美國中情局贊助下前往非洲調查,沒有發現證據表明尼日像布希政府稱的那樣幫助過伊拉克購買核原料。而在同年1月28日,為發動伊拉克戰爭,布希在國情咨文中指責薩達姆政權試圖從非洲購買鈾以研製核武器。
2003年6月23日、2003年7月8日和12日——《紐約時報》記者朱迪思·米勒與美國副總統切尼的首席顧問劉易斯·利比討論威爾遜的非洲之行。利比和米勒7月8日在早餐會後見面,7月12日還通過電話交談。起訴書說,在這幾次對話中,利比告訴米勒,威爾遜的妻子為中情局工作。米勒曾說,利比沒明確提到威爾遜妻子瓦萊麗·普拉姆的名字。起訴書說,利比還與《時代》周刊記者馬修·庫珀交談,並證實他聽說過威爾遜的妻子推薦丈夫前往尼日。
2003年7月8日和11日——美國總統布希的政治顧問卡爾·羅夫7月8日同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談到威爾遜的妻子。7月11日,羅夫又與庫珀談及威爾遜的妻子。媒體報道說,羅夫並沒向兩位記者提及普拉姆的名字或她的秘密身份。
2003年7月14日——諾瓦克發表文章披露,威爾遜的妻子是中情局特工,布希政府中的兩名官員說她曾推薦威爾遜前往尼日。威爾遜隨後指責白宮泄露他妻子的秘密身份,其目的是貶損他的名聲,貶低他關於購鈾事件調查結論的可信度。
2003年9月26日——美國司法部授權中情局對此事展開刑事調查。3個月後,帕特里克·菲茨傑拉德被任命為特別顧問,接手調查。
2005年9月30日/2005年10月12日——米勒因為拒絕透露消息源飽嘗近3個月的監禁後,向聯邦大陪審團作證她曾與利比交談。10月12日,米勒再次出席聽證會作證,將詳細記錄2003年6月23日與利比談話的筆記交給陪審團。 ·《真相至上》原定於2008年10月進行公映,但由於拍攝進度一再拖延,影片無法按時完成拍攝,最終影片只能延期到2009年1月初。
·影片最初在挑選女主角的時候,製片公司給出了幾個女演員作為參考,但導演一下就選定了凱特·貝金賽爾,並沒有安排其他演員進行洽談和試鏡。
·由於《真相至上》的劇情涉及到美國123,並且負面居多,由此還曾經引起123相關機構的不滿。
《真相至上》網路了不少大牌明星,對於這些演員,羅德·拉里分別評價道:「影片的女主角瑞秋是由凱特·貝金賽爾扮演,整個故事都圍繞著她,所以她的演出決定了這部電影的成敗。凱特·貝金賽爾演得很出色,在拍攝的時候,我常常對她說,你現在是一個不顧一切追尋真相的記者,你面對的是整個社會、家庭和123的壓力,你要無時不刻的感受到這一點,所以片中的凱特·貝金賽爾顯得非常的堅強,這還要得益於我們的化妝師和造型設計,凱特·貝金賽爾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干練的女強人。馬特·狄龍在片中的氣質我很喜歡,他的角色很符合他在現實生活里的形象,而大衛·休默則比銀幕上的他要風趣得多,我原來一直以為他是一個很悶很悶的人,結果在《真相至上》拍攝的過程中,我才知道我錯了。這些演員都很棒,對於影片來說,他們缺一不可。」
馬特·狄龍坦言《真相至上》對他而言意義重大:「這部電影的劇本非常棒,而且很扣人心弦,雖然描寫政治陰謀的電影很多,但《真相至上》有著他獨特的魅力。我在片中扮演的是一位檢察官,算是在影片里處處和凱特·貝金賽爾扮演的記者瑞秋作對的人,大家都認為我是反派,其實我並不這樣看,我認為只是和女主角所處的立場不同而已。這也是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它提供了幾種不同的視角,讓觀眾思考,究竟誰對誰錯。其實這不僅僅是電影,現實這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身邊的事,也許也存在著這樣的雙面性。」
《真相至上》當中,凱特·貝金賽爾與大衛·休默扮演一對深愛對方的夫婦,對此,凱特·貝金賽爾笑道:「《六人行》對我的影響實在太深了,我在片場看到大衛,我都會叫他,嘿,Ross!他聽到我這樣子叫他就會顯得很無奈。大衛·休默是一個很風趣的人,在《真相至上》里他則扮演一個性格比較沉穩的丈夫,影片一開始我們很恩愛,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和他的感情也產生了裂痕,影片里有一場他和我吵架的情節,這段拍攝的時候他罵我罵得很兇,雖然我已經熟讀了劇本,但拍攝完成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大衛·休默好像真的在生我的氣,他演得真的是非常的棒。」
而大衛·休默表示:「演女主角的丈夫並不難,因為本片中大部分時間鏡頭都給了女主角,我只要在旁邊聽女主角滔滔不絕的講台詞就可以了。這部電影讓我和凱特·貝金賽爾成了好朋友,最開始是因為這個工作關系,但隨後我發覺大家都挺談得來的,我們也要經常交換對劇本的看法,所以很快大家都很熟了。導演對我這個角色的安排是比較內斂的,他認為比較像我的性格,但我後來對導演說,其實我不是那麼悶的人,劇本後來也略微修改了一下,你會在銀幕上看見發火的我。」 發行公司: Yari Film Group Releasing
3. 《真相至上》:撲朔迷離的線人身份,捍衛與堅守的真理原則,真相如何
2008年,美國電影《真相第一》講述了一名記者在強大的公共設備面前,以犧牲個人幸福為代價,保護新聞來源,捍衛新聞自由,維護真相的故事。
《首都太陽報》女記者雷切爾·阿姆斯特朗(Rachel Armstrong)揭露了征服和攻擊其他國家背後的丑聞,也暴露了一名中情局特工的身份。她認為公眾有權知道真相,所以她堅持要公布這份報告。雷切爾拒絕向政府提供信息,因泄露國家機密而被關進監獄。
「我現在意識到,對於真正偉大的人來說,人和原則沒有區別。」
特別檢察官和法官詢問瑞秋,律師建議她告訴線人。最後,就連支持雷切爾的丈夫也要求她向政府屈服,雷切爾所遭受的所有牢獄之災都源於她堅決拒絕說出線人是誰。
這部電影最戲劇性和意想不到的一面是線人的身份。
在為一系列沖突鋪平道路後,觀眾認為線人的身份一定很重要,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大人物讓瑞秋這么保護他。但影片最終透露,所謂的「線人」其實是一個上幼兒園的女特工的女兒,瑞秋在和一個小女孩的對話中意外得知了一個女特工的身份。
這種劇情設計極大地誇大了瑞秋的正直和守信,把美國人的理想主義推向了極致。
隨著影片主線中「追求男女平等」等「大合唱」,美國雜志《紐約時報》(Time Out New York)認為,「導演試圖在影片中表現男女平等,他描述了兩個女人(瑞秋和女特工)之間的斗爭以及各自對女性工作能力產生懷疑的制度。」
作為一名女性,雷切爾希望在媒體上創造自己的世界,她比男性更努力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當雷切爾的律師以雷切爾必須照顧兒子為由說服她披露消息來源並離開監獄時,雷切爾的話非常女權主義:
「一個男人為了捍衛自己的原則,離開了家庭,進了監獄。人們用他的名字作為節日的名稱。現在一個女人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她變成了一個怪物。屈服了該說什麼?不要相信做母親的記者,因為母親最終會放棄原則,妥協'?"
導演拉里擅長塑造瑞秋這樣的女性角色。他們總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與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進行激烈的斗爭,以便在逆境中捍衛原則。這樣的形象塑造強化了女性的正直與堅韌的形象,證明了女性的偉大與力量,充滿了強烈的男女平等意識。
自我大於自我,痛苦和無助——雷切爾母親
雷切爾對她的小兒子充滿了愛,但她作為記者的工作經常使她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兒子。
雷切爾入獄報道後,母子之間潛在的情感隔閡逐漸加深,給雷切爾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讓觀眾潸然淚下。
這部電影描繪了人物在堅持個人原則和和諧家庭關系時面臨的巨大困境。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展現了母子關系的發展。
影片開始時,雷切爾正忙著寫報告,對兒子的嬉鬧和喊叫感到不耐煩。她讓兒子和大家一起安靜地唱歌,但是她的兒子提米看起來不開心,這顯示了她媽媽忙於工作的場景。
在第二組鏡頭中,雷切爾深夜在報紙上報道。提米打電話問她是否讀過他的作文,想睡覺。雷切爾向兒子保證,她第二天早上肯定會發表評論。
第二天早上,母子倆在廚房裡聊得很熱烈。雷切爾感到內疚,為提米做了補償。
在送蒂米去學校的路上,雷切爾仍然在忙著聽收音機里的新聞。提米希望去動物園玩,但她不同意。
雷切爾入獄後,提米來參觀監獄。雷切爾假裝很輕松地安慰蒂米說她會沒事的,但蒂米沉默不語,眼裡充滿了失落和恐懼。
影片的最後,當雷切爾最終因藐視法庭罪被監禁兩年時,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再見兒子一面。面對一些不熟悉的兒子,她抑制住眼中的悲傷和淚水,逗兒子笑,對兒子說:
「你可以假裝不愛我,我也可以假裝相信這個事實,但是我愛你,我每分每秒都在想你。」
最終,母子倆向兩個方向分開,雷切爾一步一個腳印不情願地離開了兒子。「貝金賽爾表現了雷切爾的堅定,但同時也傳達了她的角色的恐懼和絕望。她努力與兒子和外界保持聯系。正是這種脆弱而又內在的信念,贏得了觀眾對角色塑造的認可。」
影片通過刻畫和疊加雷切爾的三個不同角色,即記者、女人和母親,塑造了一個正直、正直、堅定不移地捍衛原則、默默承受這種風險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犧牲的女記者形象。
雷切爾三重身份的疊加,全麵塑造了這個中心人物的人物形象,凸顯了她的偉大品質和精神,促進了電影主題的深化和拓展。
12年後的今天,病毒正在肆虐全世界。由於疫情爆發引發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沖突,美國的個別媒體和記者是否應該在家庭隔離期間再次觀看這部十多年前的美國電影,向雷切爾學習並感受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客觀報道,堅持記者的真相第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