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
2. 有一部蘇聯戰爭電影有代號雷雨和花崗岩的坦克,求電影名字
俄羅斯戰爭片《堅不可摧》(2018年)。本片以真實歷史為基礎。這一歷史關於某KB-1坦克車組罕有的卓越戰功。謝緬·科諾瓦洛夫車組經歷了不對等的戰斗,以激昂的力量消滅德軍16輛坦克,2輛裝甲車和8輛汽車於羅斯托夫州塔拉索夫斯基區。
呼號雷雨的坦克陷入泥地未能參戰
3. 有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坦克對決,請問他的內涵是什麼啊 ,我表示看到最後完全沒看懂,最後那虎式坦克到底
你說的是《白色虎式》對吧,俄國拍的。
其實坦克並不是重點,這是可以肯定的。在開始時已經介紹的比較明白的一點是,關於這輛坦克是否存在,無人可以確定。
那麼它(白色虎式)的存在,既可以理解為是坦克手的臆想,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精神上的錯亂,更可以成為一種代表,即一切與坦克手作對的,都是坦克手所代表的的勢力痛恨的……
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出現既不是為了重溫歷史,也不是為了跟風玩科幻,他是赤果果的喉舌影片。
===================
【關於虎式的消失和其地點的敏感】
1945年初蘇軍在維斯瓦-奧德河戰役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後攻克了柏林,而在本片中的白色虎式也正是在這里消失的。那麼引申理解下三色旗的話,就可以知道,它的消失意味著嚴冬的過去……即戰爭的明朗化……
【其他關聯參考】
而且,它的消失不僅是代表了一種邪惡勢力的消亡和覆滅。可以說,它的關鍵在於那段和神秘人物的對話,由於它的消失,這段對話的涵義猛然增顯出來。
誰是「很多人」?誰又是「你們」?那麼可以看出來這段對話中涵蓋著的濃濃種族味道。
問題出來了,希特勒代表的是誰?神秘人物代表的是誰?而這段話中的意有所指,指的是國際上的通用歧視?還是只針對於某個民族的?
===================
所以說,白色虎式的消失,即是對二戰歷史縮影的表現,也是對現有國際形勢的一種表達,更是對二戰結束後幾十年的一種回顧。
而這種消失,如同其存在一樣,即誰都知道它可能存在,但誰都不能肯定它的存在。
那麼,沒有存在,就沒有消失。
如無疑問望採納,有疑問請追問
4. 有什麼電影講坦克打得很激烈的(坦克戰,戰爭激烈)
《狂怒》《百團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