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美國種族歧視與黑人境遇電影

美國種族歧視與黑人境遇電影

發布時間:2024-10-25 23:23:18

⑴ 賴斯賴斯傳記

賴斯的傳奇生涯,如同一朵在白宮陰影下的黑玫瑰,從被歧視的邊緣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心。在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她的故事充滿了勵志與堅持。10歲時,小賴斯在華盛頓的白宮門外,因膚色受到拒之門外的羞辱,那一刻,她立下了堅定的誓言:"總有一天,我會成為那房子的主人!"


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她前進的動力,他們教導她,通過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生活的境遇。賴斯以此為信條,數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她的努力遠超常人八倍。她不僅精通英語,還掌握了俄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成為丹佛大學的博士,甚至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年輕的教授和教務長。她的才藝也極為廣泛,鋼琴、網球、花樣滑冰、芭蕾舞,甚至俄羅斯武器控制問題的深入研究,都達到了白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她的堅持和勤奮,使她在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美國外交界的佼佼者。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決心,付出足夠的努力,就一定能超越種族和社會的限制,實現目標。"8倍的辛勞"換來了"8倍的成就",賴斯成功地從一個被歧視的女孩,成為了世界矚目的黑人女國務卿,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追求卓越,打破邊界。




(1)美國種族歧視與黑人境遇電影擴展閱讀

康多莉扎·賴斯 (Condoleezza Rice) 賴斯的父親曾任丹佛大學副校長,母親是小學音樂教師,姑姑是維多利亞文學博士。優越的家庭環境使賴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她15歲時便成為丹佛大學的學生,學習英國文學和美國政治學。2005年1月出任國務卿,她是繼柯林頓政府的馬德琳·奧爾布賴特之後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賴斯能講流利的俄語,是俄羅斯(蘇聯)武器控制問題的專家。她還學過9年法語,並能彈一手好鋼琴。賴斯至今單身,喜歡看體育比賽。

⑵ 最高評分的勵志生活25部電影

阿甘正傳使得湯姆漢克斯第二次得到了 奧斯卡 ,同時也達到了自己事業上的巔峰。阿甘是一個智商低於常人的弱智,但是他卻幾乎是人類所有美德的集合,善良,孝順,誠實,無知無畏地見證著各種 歷史 ,參加越戰,與搖滾歌星見面,水門事件,阿甘一路跑來,收獲了 人生 和真愛,也讓人們相信,品格的力量遠大於智商。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表彰優良教師的動人作品。故事背景是以南美移民子女為主的洛杉磯加菲莆高中。原來任職電腦公司的伊斯克蘭特為施展抱負到該校任教,因 該校經費拮據沒有電腦,只好改教數學。他用強悍的教學方式台階馴服了以菲利浦為首的頑劣學生,並幫他們以高分通過了越級考試,不料竟被人懷疑為集體作弊。 學生們為了澄清誤會決定重考,師生之間合作無間,終創下合格人數之最高 紀錄 ,也為該校爭取到購賣電腦的經費。是又一部以事實證明 " 有志者事竟成 " 的校園電 影,男主角朴實有力的演出令人信服,拉蒙.門南戴茲導演對氣氛的掌握也相當出色。

本片獲得第 40 屆 奧斯卡 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它不僅是一部偵察推理片,更是一部 社會 問題 片。兩位主角均有重磅級表演,反種族歧視的主題較少說教味。黑人 影帝西德尼 · 波蒂埃在後來兩部影片中再次扮演蒂貝斯這個角色: 《神探黑金剛》 ( They Call Me Mister Tibbs,又譯 《全面大通輯》 ) 和 《神探勇闖毒龍潭》 ( The Organization,又譯 《黑金剛勇搗毒龍潭》 ) 。20 年後推出電視 劇集 。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 勵志 電影,主人翁魯迪自小夢想成為美式足球明星,在他所崇拜的教會大學校隊中打球。但他家境貧寒,身材矮小,加上體育成績平平,各方面 條件都教他難以如願。可是他絲毫不氣餒,自己存錢去讀先修班,並且混入大學部的球場打工,經歷幾個寒暑假的努力,魯迪終於加入了大學足球隊,但夾在眾多大 塊頭槌員之中他根本沒有出場的機會。直至最後一場比賽,隊友們感動於魯迪的毅力而逼令教練讓他上場,魯迪終於讓專程前來看他比賽的父兄看到了一個不可能的 奇跡。大衛.安斯保導演簡潔有力地注釋了 "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的主題,肖恩.阿斯廷生動地塑造了魯迪的形象和精神,演出十分感人。

一名理想化的青年史密斯被挑選進參議院暫代病重的參議員空缺。當他來到國會大廈,卻被一群貪污的政客所淹沒,然而他堅持自己的信念,並譴責所見到的不法情事,試圖改變美國參議院中腐化枉法的風氣。

一個滿懷理想的幼稚青年接替患病的老議員,到華盛頓開始其政治生涯。但迎接他的是一架摧毀一切的政治機器,他發現周圍全是腐敗的政客,為了私利或者小集團利益而不擇手段。他堅守信念,抨擊同僚的不良行徑,試圖改變美國參議院中腐化枉法的風氣,遭到各方的壓力。

· 影片飽受華盛頓政府內部人士抨擊,他們紛紛因影片對政府腐敗的描寫而勃然大怒,影片在歐洲的法西斯國家也遭禁,因為影片倡導民主。

這部影片在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為八十年代長期處於低谷的英國電影業帶來了復甦的跡象,同時帶來了美國大製片廠對英國電影的投資和發行。評論界認為,本 片迎合了英國人對回溯 歷史 的懷舊 心理 。而導演休 · 赫德森在談到影片的主題時說 " 我們需要一個 社會 准則,否則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會垮掉 "。而某種意義上影片中所反對的種種對於競賽、種族、宗教以及國家等等狹隘的理解正是當時的 社會 准則。這樣一種訴求無疑是符合美英傳統對於 社會 道德的主流 標準的。當然影片的劇作是比較完整的,而對比賽情節的慢鏡拍攝也對以後有體育情節的電影類型有一定的影響力。影片曾獲得 1981 年 奧斯卡 最佳影片等四個獎 項。

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這本日記是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 情感 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沖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

人生 的不同境遇,在於人的選擇,有時候是死亡,有時則是繼續生存下去。當面對的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

20 年的時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忍受,怎麼樣的情緒支持著那顆看似已經絕望的心。一個人面對無人知道的事實,隱忍而無法發泄,但當所有人都知道你的無辜且無力反抗時,你得到的是什麼?同情 嘲笑 安慰 還是一張與自由只有一牆之隔比基尼女郎的 海報 。

忍看似困難,但其實是每人都具備的擁有無窮力量的潛在能力,差別只在於你怎麼去使用它,有時是在雜亂的圖書館里隱藏自己的本性,有時是在陪審團面前故作鎮靜,有時則是一把錘子和 20 年的等待,不知道你會怎麼選擇。

本片講述了一家非洲美國人搬到了芝加哥這個周圍主要是白人鄰居的環境下所經歷的苦難。

《費城》 向我們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愛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 同性 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 社會 中, 同性 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 安德魯是因為 同性 戀而染上愛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主人翁是青少年時期與父親失和而無法完成夢想的農場主人雷,有一天他聽到神秘聲音說:" 你蓋好了,他就會來。" 於是他像著了魔一樣鏟平了自己的玉米田建造了一座棒球場,沒想到他的棒球偶像真的來到那裡打球,而且還因此而使他跟父親之間好多年心結得以開解。

本片是基於真實事件拍攝的一部令人激動的影片。由獲得兩屆 奧斯卡 獎提名的朱麗婭 · 羅撥茨領銜主演,在劇中,她扮演一名曾兩次離婚並且有三個年幼孩子的母親,當她遇到不平時,勇敢的站出來與之斗爭並最終獲得了勝利。

一部電影,拍出來要有意義,多少部電 影史 上的傳世佳作,從感動我們開始?這部電影,以最朴實的語言,最寫實的手法,贊美了人道主義者,觀眾們在看到翻倒在 路邊的那輛熟悉的,紅十字的麵包車的時候,一定都陣陣揪心:那個無私無畏的志願者呢?她是不是也被殺害了呢?讓觀眾關心影片中的 人物 ,從而從 人物 中告訴觀 眾影片想要表達的理念,這種手法只有上上的電影能夠做到。看著影片中的主人公周旋在屠殺者、軍閥、歐洲國家、UN 之中,用盡一切辦法要保住酒店,保住這血雨腥風中的唯一生命綠洲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那個同樣善良、無私的人,那個同樣在瘋狂的年代中保護弱勢群體 的人:辛德勒。但是主人公比辛德勒更加艱辛,因為他沒有絲毫地位,他只有些賄賂來的關系,他每天都一樣可能被殺死。

該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發生於 1971 年,兩間黑人中學和一間白人中學合並,於是這三個學校的足球隊必須重新組成一支混合球隊。白人教練約特(韋爾 · 帕頓飾)將此視為 " 人格侮辱 " 而憤然辭職,於是黑人教練赫爾曼 · 布恩(丹澤爾 · 華盛頓飾)接手統領。他除了需要解決各隊的分歧外,還要應付當時徘徊於種族間的緊張狀況。最終,他排除萬難,帶領他的隊伍打開勝利之門。

故事在兩條線索的交錯進行中逐漸展開,一邊是尼爾森上校等人在戰俘營的經歷,另一邊則是美國大兵希爾斯的逃亡生涯,導演似乎是故意把英國人和美國人放在同一情境中的對立位置上,從而完成對英國國民性的尖銳批判和深刻的剖析。

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崩潰時代,一大群中西部的農民忍痛離棄家園,像逃難一樣往西遷移到加州追尋較好的生活。現實雖不如理想,但他們並不放棄希望。故事感人,內容寫實而具有控訴性,但卻處處流露出人性的光輝

影片以 50 年代為背景,講述一個籃球教練的故事,金哈曼作為美國印第安那夜睛所高校的籃球隊教練,他只有最後一個機會,金哈曼面對雙重挑戰:既要令該校的球隊在金州比賽中奪得錦標,又要挽回自己作為籃球教練的聲譽。

這是一部具有濃厚 社會 主義思想的電影,以典型的馬克思主義寫實手法描寫美國的工會運動, 社會 批判意識極為濃厚,可當作是批判資本主義黑暗的教材。戲情 扎實有力,女主角演出精彩,榮獲 奧斯卡 獎。編導並沒有把女主角刻意塑造成英雄,而是冷靜地將一個情緒化女子如何一步一步挺身對抗不合理的制度如實道出,所 以更具有說服力。她手舉牌子爬在機器上高喊 " 罷工 " 的鏡頭已成經典。

本片曾獲得第十九屆 奧斯卡 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最佳剪輯、最佳配樂等 獎項 。導演威廉.懷勒、男主角弗雷德 · 馬區、男配角哈洛德.拉塞爾當時都是剛從戰場回來的退役軍人,因此對劇中人的 心理 格外能夠體會。

全片透過三組 人物 交錯呈理退伍軍人回到故鄉後的身心適應 問題 ,以動人的故事表達政府和 社會 人士均應重視這一群對國家有過貢獻的軍人,在他們重新進入 社會 時應給予體諒和尊重的主旨。

《辛德勒的名單》 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 藝術 魅力,應該說,是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時代親 身體 驗過猶太人 遭受歧視的痛苦;以及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 17 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以及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 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當初拍片成本僅一百萬美元的 《洛基》 第一集,後來竟成為七零年代全球賣座最佳的影片之一,後來更是勇奪 奧斯卡 最佳影片,北美地區累計票房總收入達一億一千七百萬美元,除了北美地區之外世界各地累計票房總收入更達兩億兩千萬美元。

詹姆斯 · 斯圖爾特飾演一名一直努力在追求良善的小鎮青年,但卻覺得自己失敗而想自我了結,守護天使亨利崔佛斯則讓他看到他過往的義行和錯誤。

雷電華出品的黑白片,1946 年由法蘭克卡普拉 ( Frank Capra ) 執導,詹姆斯史都華 ( James Stewart ) 、唐娜瑞德 ( Donna Reed ) 、亨利崔佛斯 ( Henry Travers ) 主演。

詹姆斯史都華飾演一名一直努力在追求良善的小鎮青年,但卻覺得自己失敗而想自我了結,守護天使亨利崔佛斯則讓他看到他過往的義行和錯誤。

改編自作家 Philip Van Doren Stern 寄給友人當作聖誕賀卡的一篇小故事,原始劇本的觀點較光明且充滿 幽默 ,但導演卡普拉將其處理成一部較嚴肅的經典之作。

本片講述一個堅持就是勝利的經典 勵志 故事。本片是以身受三層痛苦,成長後為 社會 福利做出巨大貢獻的海倫 · 凱勒少女時代的真實故事。很感人,但並非賞心悅目的 題材 。兩位女主角均有一流的表演,並且都得

本片講述一個堅持就是勝利的經典 勵志 故事。本片是以身受三層痛苦,成長後為 社會 福利做出巨大貢獻的海倫 · 凱勒少女時代的真實故事。很感人,但並非賞心悅目的 題材 。兩位女主角均有一流的表演,並且都得到 奧斯卡 的肯定。1979 年重拍時,原來扮演海倫的杜克改演老師安妮。2000 年第三次拍攝,扮演老師的艾略特尤其出色。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美國南北戰爭中,有一支由白人率領的黑人兵團 " 麻州第五十四兵團 ",在南方的查爾斯坦戰役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影片是根據已故愛爾蘭天才作家兼畫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拍攝而成,克里斯蒂布朗生於 1932 年 6 月 5 日,這個先天大腦癱瘓的新生命到來後沒 有能給家人帶來歡樂,然而上帝雖然沒有給克里斯蒂一個健全的身軀,卻賦予了他智慧和一隻能動的左腳。夢想在僅有的條件下卻戰勝了一切,依靠自己僅有的智慧 和左腳,他成為了舉世矚目的 藝術 家、作家 ……

丹尼爾戴劉易斯在影片中高難度的逼真表演讓所有演員汗顏、也讓所有觀眾為之感動,當之無愧的拿下了 90 年的 奧斯卡 最佳男主角。同時本片中偉大的 " 母親 " 也拿下了當年的 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⑶ 你覺得最溫暖的電影是哪部

你好,我覺得最溫暖的電影是遺願清單。

拓展資料:

1.兩位癌症老人,決定臨死前完成遺願清單發生的故事。

2.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生與死。

3.看完電影後,我總想多多陪伴父母,最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4.建議兒女多多傾聽父母心聲,讓他們老有所依,快樂養老。

5.兩位老人表演的很感人,最後我有點泣不成聲。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⑷ 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

經典案例參考:前世紀審判——辛普森殺妻案
作 者:陳 偉

橄欖球超級明星O.J.辛普森(Orenthal James Simpson)涉嫌殺人案,震驚全美,堪稱20世紀美國社會最具爭議的世紀大案之一。不少人認為,辛普森腰纏萬貫,不惜花費重金,聘請了號稱天下無敵的"夢幻律師隊"(Dream Team)為自己開脫罪名。這幫律師唯利是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利用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以及刑事訴訟程序中的漏洞,把掌握著"如山血證"的檢察官和警方證人駁得目瞪口呆,最後說服了陪審團全體成員,將殺人兇手無罪開釋。這場全球媒體矚目一時的"世紀審判"(Trial of the Century),無疑是對美國司法制度的極大諷刺和嘲弄。

然而,事過多年之後,根據已公布的辛普森案檔案和涉案當事人的回憶,人們驚奇地發現,洛杉磯市警方在調查案情過程中,未能嚴格遵循正當程序,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失誤,致使辛普森的律師團能夠以比較充足的證據向陪審團證明,辛普森未必就是殺人元兇,很有可能有人偽造罪證,用栽贓手法嫁禍辛普森。

(一)有錢未必能使鬼推磨

談起辛普森一案,無論黑人白人都承認,假如辛普森是個雇不起一流律師的窮光蛋,那他非進大獄不可。這就叫"有錢能使鬼推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理兒。可是,如果細琢磨一下,這個理兒好像又有點兒說不通。原因在於,若是論有錢,大名鼎鼎的拳王泰森(Mike Tyson)比淡出體壇多年的辛普森有錢得多。可是,1997年泰森因涉嫌強奸遭到起訴後,盡管他同樣花費天文價格,聘請了一幫名律師出庭辯護,但仍然無法擺脫被定罪的命運,在大獄里結結實實地蹲了好幾年。那麼,何以泰森落入正義之網,而辛普森卻能逍遙法外呢?

有一種解釋是,泰森案陪審團以白人為主,而辛普森案陪審團成員多為黑人。黑人特別抱團,自然會偏向黑人球星。但是,這個說法同樣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為辛普森案的12名陪審員中,雖然有9名是黑人,其中卻有8位是女性。一些研究陪審團的專家認為,這一構成對辛普森特別不利。根據美國學者對"黑人女性最討厭啥樣兒的黑人男性"這一社會學課題的統計和調查,最讓黑人女性來氣的黑人爺們兒有兩種:一種是出名發財後立馬就娶一個白妞兒當老婆的燒包;一種是動不動就對媳婦拳打腳踢的粗漢。而辛普森恰好把這兩種壞樣兒全佔了。

辛普森於1947年生於舊金山市的黑人貧困家庭。他曾獲得全美大學橄欖球聯賽的最高榮譽獎海斯曼獎。進入職業聯賽後,他先後在紐約水牛城鷹嘴隊(Buffalo Bills)和舊金山淘金者隊(San Francisco 49ers)擔任主力,創造過一個賽季帶球沖刺2003碼的驚人記錄(至今未被打破),被譽為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的最佳跑鋒。退出體壇後,辛普森又投身影視和廣告業,在電影《裸槍》(Naked Gun)和《殺手勢力》(Killer Force)中扮演主角;在美國廣播公司(ABC)和國家廣播公司(NBC)擔任體育評論員;在美國最大的計程車公司赫茲(Hertz)擔任形象大使。另外,由於英文橙汁(OrangeJuice)一詞的縮寫恰好與辛普森名字的縮寫OJ一樣,所以佛羅里達一家飲料公司特意邀請他拍攝橙汁的促銷廣告,使OJ這個英文縮寫成為美國體育英雄和超級廣告明星的代名詞。

辛普森成名之後,一向有"花花公子"和"外黑內白"的名聲。與空中飛人喬丹(Michael Jordan)和魔術師約翰遜(Magic Johnson)等著名黑人球星不同,辛普森對贊助黑人貧民區的活動和投資項目毫無興趣,卻熱衷於躋身富有白人的高爾夫球俱樂部。除了幼年好友柯林斯外,他的哥們兒無一例外都是白人。同時,他也只對白人性感女郎感"性趣"。為了"脫黑",他甚至不惜重金聘請語音校正專家,反復練習,改掉了一口濃重的黑人貧民區口音。1977年,辛普森在一家高級餐廳與漂亮迷人、金發碧眼的白人女侍者妮可·布朗(NicoleBrown)一見鍾情,不久便與第一任黑人妻子離異。1985年辛普森與妮可結婚後,因妮可懷疑他在外面有"二奶",兩人關系開始出現裂痕。妮可曾多次打電話報警,指控辛普森對她拳打腳踢。

辛普森案後,幾位黑人女性陪審員一再表示,她們並未因被告是黑人而影響裁決,或對被告產生任何個人好感。在揚名天下、腰纏萬貫之後,辛普森休掉黑人糟糠之妻,另娶白人金發女郎一事,極大地傷害了全美黑人女性的自尊心;而辛普森打罵白人妻子的粗暴行為,更使普天下不分膚色的所有女性不寒而慄。另外,在美國的刑事案審判中,12名陪審員中只要有1人持有異議,就會出現"死鎖"(Dead Lock)現象,即所謂"懸而未決的陪審團"(Hung Jury)。在此情況下,法院要重定開庭日期,控辯雙方要重選陪審員聽證和審案。所以,辛普森案陪審團做出被告無罪的一致判決,與黑人構成陪審團主體並無絕對和必然的關系。

那麼,陪審團究竟憑啥得出了被告無罪的一致結論呢?依照美國法律,作出判決的唯一依據只能是證據。美國是一個司法公開的國家,不僅刑事審判對公眾開放,而且重大刑事案件的原始檔案,如法庭記錄、起訴書、證人供詞、審問筆錄、旁證材料、法醫鑒定書、檢方和辯方律師的開庭陳詞和總結陳詞等,在結案後都要全部對公眾開放。根據已公布的辛普森案檔案,陪審團之所以判定辛普森無罪,與警方和檢方在辦案和起訴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使呈庭證據無法令人信服有直接關系。

(二)警方辦案三大失誤

盡管辛普森案是所謂世紀大案,但是,從這個兇殺案的刑事調查過程來看,洛杉磯市警方在偵破案件、搜集罪證、遵循正當程序等方面漏洞百出,涉案警官和刑事檢驗人員的專業素養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根據已公開的刑事調查記錄和涉案當事人的回憶,警方在辦案過程中至少出現了三個重大失誤,對這個謀殺案的結局產生了極大影響。

1.忽視現場勘查常識
1994年6月12日深夜11點50分,在洛杉磯市西區邦迪街(Bundy),一條名貴的純種日本狼狗狂吠不已,爪子上沾滿血跡,使一對散步的夫婦心生疑惑,尾隨這條狼狗,來到一座西班牙式高級公寓樓前,結果發現了兩具鮮血淋漓的屍體。他們嚇得魂不附體,立刻狂敲隔壁住家大門,想借電話報警。但是,深更半夜的敲門聲,卻把宅主嚇得半死,以為來了劫匪,便立刻打911電話報警。洛杉磯市警署兩位警官接警後,火速趕到現場,發現是一宗惡性人命案後,他們便呼叫重案處的刑警前來增援。

大批刑警趕到現場後,經初步調查,證實被害的白人女子35歲,名叫妮可,是黑人橄欖球明星辛普森的前妻;被害的白人男子25歲,名叫戈德曼(Ronald Goldman),是附近一家義大利餐館的侍者。兩人皆因利刃割喉致死。妮克的脖子幾乎被割斷,咽喉和頸椎骨都裸露在外,刀口噴著鮮血;戈德曼身中30餘刀,死於頸部靜脈斷裂和胸腹腔大出血。兇殺現場血腥彌漫,慘不忍睹。辛普森與妮可的兩個孩子尚在二樓熟睡,沒有目睹這可怕的場面。

死者身份辯明後,西區警察分局局長布歇(Keith Bushey)決定,派幾位刑警趕赴相距約4公里的辛普森住宅,通知他前妻遇害但孩子無恙的消息,並讓辛普森著手安排把兩個受驚的孩子帶回家。另外,警方考慮到辛普森是被害人前夫,他的安全也在警方的關注之處中。這時,一位名叫福爾曼(Mark Fuhrman)的白人刑警自告奮勇,要求帶隊前往。在1985年的一次家庭糾紛中,妮可被辛普森毆打後報警,福爾曼曾上門處理過他們的家庭暴力案,知道辛普森住宅的准確地址。於是,主持調查兇殺案的瓦納特(Philip Vannatter)警長便率領福爾曼等四名警探驅車前往辛普森住宅。

布歇局長從第一犯罪現場直接調派警官前往辛普森豪宅的決定,鑄成了警方的第一個重大失誤。原因在於,前去的四位白人警官都曾進入過血跡遍地的第一殺人現場勘察,他們的警靴和警服上很有可能已不小心沾染了血跡。照常理,布歇局長應當派幾位壓根兒就沒進入過第一現場的警官去通知辛普森,防止第一現場的血跡與後來被警方宣布為第二現場的辛普森住宅的血跡發生交叉沾染,這是刑事案現場勘查的基本常識。可是,警方在辛普森案中卻完全忽視了這種常識。在採集證據和保護現場方面,警方也出現了很多忽視常識的重大失誤。案發之後,大批刑警和刑事檢驗人員迅速來到現場,但法醫卻跚跚來遲,在案發10小時後才來到現場,錯過了准確地鑒定被害人死亡時間的最佳時機。法醫在解剖屍體時,不但沒對屍體進行X光檢查和採集妮克的右手指紋,而且對妮可死亡前是否受到性侵犯未作任何醫學鑒定,致使破案線索大大減少。為了"保護"現場,警方人員順手從妮克的公寓中拿了幾條白被單,小心翼翼地蓋在了屍體之上。可是,由於辛普森與妮克離婚後仍然藕斷絲連,案發數周前他曾在妮克公寓過夜,並經常來公寓看望孩子,被單上難免會有他的頭發或皮屑,結果致使檢方呈庭證據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根據案發現場照片,辯方專家發現,妮可屍體裸露的肩膀上有七點血滴。從這些血滴的形狀和滴落方向看,它們不可能是妮可本人滴落的。根據常識推理,這些血滴很可能是妮可倒地後,有人流著血從她屍體旁走過時滴落的。因此,如果這些血滴不是來自另一名被害人戈德曼,那一定就是兇手滴落的。這樣,如果能證明這些血滴屬於辛普森,那麼他的嫌疑便倍增。可是,當辯方專家向警方檢驗人員提出查驗這些血滴時,他們深感驚訝,因為警方完全忽視了這些血滴的重要性。妮可的屍體在解剖前已進行沖洗,這些血滴永遠消失了。

2.警方涉嫌非法搜查
6月13日清晨5點,四位白人刑警來到建有圍牆的辛普森住宅。他們在前門按了很久電鈴,但一直無人應門。這時,福爾曼獨自一人,沿圍牆搜索了一圈,發現圍牆後門的路上停著一輛白色福特野馬型越野車。經細心觀察後,福爾曼高聲叫瓦納特警長過來察看,說在駕駛員位置的車門把手上發現了微小血跡。溫納特和另兩位警官看到血跡後大驚失色。他們擔心住宅內的人有生命危險,便決定進入住宅,進行緊急搜查。

這一搜查之舉,對這個世紀大案的結局有很大影響,因為警官們當時沒有搜查許可證。依照美國的司法觀念,警察是一種合法的暴力和必要的邪惡,對這一機構的權力必須予以嚴格限制,否則它將淪為專制暴君和貪官污吏禍國殃民的工具。想當年,為了防止官府和警察為非作歹,濫用權力,任意搜捕和禍害小民百姓,美國憲法第四條修正案明文規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除依據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證,並詳細說明搜查地點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發出搜查或扣押狀。西諺中所謂"私宅就是一個城堡,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的提法,具體地落實在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之中。

1914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威克斯訴美國案(Weeks v United States,1914)中首次明確規定,聯邦法院在審判時,必須把警方用非法搜查手段取得的證據排除在外,這是美國警方人人皆知的"排除規則"(Exclusionary Rule)。1961年,最高法院在邁普訴俄亥俄州案(Mapp v Ohio,1960)中規定,"排除規則"同樣適用於各州法院。據此判例,警務人員若要進入民宅搜查,必須向法官宣誓擔保,不但要以書面形式列舉證據和理由,而且要詳細說明搜查的地點、范圍和時間。經法官審核批准,頒發許可證之後,才能進入民宅搜查。另外,警察只能在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行動,並應在搜查後向法庭提交所獲證據報告。警察如果違法搜查,不但會受到警紀嚴懲,而且會造成所獲證據在法庭審判時一概作廢的嚴重後果。法官如果違規頒發搜查證,將面臨被彈劾和遭到刑事起訴的危險。

在美國的司法判例中,涉及搜查和扣押的規定千變萬化。幾乎在每一起刑事案中,辯方律師的首要工作,就是挑戰警方搜查和採集證據的程序是否合法。但是,有關搜查的法律法規極為復雜,缺乏清晰明確的規定。比如,警察攔截和搜查平民違法,但是,如果有人超速駕車,則警察有權攔截駕車人並開出罰單。但如果警察趁機要求搜身和搜車,則駕車人有權當場拒絕。可是,如果警察無意中在車後座發現了類似大麻的煙蒂,在沒有搜查許可證的情況下,警察是否有權搜車?如果警察搜遍全車後沒發現毒品,卻意外地發現了非法槍枝,那麼,警方的搜車行動是否違憲?搜獲的非法槍枝是否能作為呈庭證據?對於這些復雜的法律問題,並無統一的標准和答案,只能由法官在審判時審時度勢,酌情裁決。

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犯罪率急劇上升,"排除規則"遭到美國社會各界極大指責。批評者認為,過於嚴格地實施"排除規則",將會給警方破案造成極大困難。在很多情況下,僅僅由於警方粗心大意或急於求成,未能嚴格遵循程序,致使很多罪犯在鐵證如山的情況下逍遙法外。尼克松總統執政後,先後任命了四位保守派人士出任大法官要職,試圖推翻或修正"沃倫法院"那些對罪犯"心慈手軟"的判例。此後,最高法院對"排除規則"的解釋略有改變。1984年,最高法院在美國訴里昂案(United States v Leon,1984)中規定,當搜查不完全合乎程序要求時,如果警方的所作所為具有"良好誠信"(Good Faith)和"合理相信"(Reasonable Belief),法院在審案時可以引用搜獲的證據。

在辛普森案中,涉案四名警官皆為老手,每人都有20年以上刑事偵查經驗。對於限制警方搜查的案例和法規,他們恐怕比初出茅廬的律師了解得還要多。稍有法律頭腦的警官都應明白,美國訴里昂案的裁決雖然對警方有利,但這個判例對所謂"良好誠信"和"合理相信"的解釋模稜兩可、含糊不清。而體壇巨星辛普森涉嫌殺人一案,毫無疑問將是轟動全美的世紀大案。為了防止被辯方律師鑽空子,警方應當格外謹慎,嚴格遵循法律程序。

在辛普森案中,從當時福爾曼發現血跡和長時間無人應門的情況看,四位警官擅闖民宅之舉,勉強可以算是具有"合理相信"。但是,警官們進入住宅後,一旦發現辛普森及其家人沒有生命危險,就應停止搜查。只有當與法官取得聯系,申請到搜查許可證後,才能對辛普森住宅進行合法搜查。

但令人費解的是,在沒有面臨迫在眉睫危險和非緊急情況下,福爾曼警官獨自一人,迫不及待地在辛普森宅內繼續搜查,結果鑄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的第二個重大失誤。決定進入住宅後,福爾曼自告奮勇,搶先翻越圍牆,從裡面打開前門,四位警官便直奔豪宅。可是,按了很久的電鈴,仍然無人應門。於是,他們繞行到住宅後邊,去三間獨立客房敲門。在第一間客房,有一位睡眼惺忪的白人出來應門,他自稱是辛普森的哥們兒,名叫凱林(Kato Karlin)。他告訴警察,辛普森和第一任黑人太太生的大女兒住在隔壁第二間客房。當刑警們把辛普森女兒從夢中敲醒後,瓦納特焦急難耐地向她詢問辛普森的去向。她回答說,父親已於昨夜趕搭飛機到芝加哥,參加一場赫茲公司很早就已經安排好的高爾夫球商業比賽。警官當即打長途電話給辛普森,告知他前妻遇害的噩耗。辛普森聞訊大驚,表示將迅速趕回洛杉磯。

當瓦納特等人詢問辛普森女兒和打電話時,福爾曼在隔壁單獨盤問凱林,打聽昨晚有無異常情況。凱林稱,大約在晚上10時45分左右,他聽到客房背後一聲巨響,牆壁上的掛畫都被震動得搖晃起來,他當時以為是輕微地震,沒放在心上。福爾曼疑心大起,立即拔出手槍,獨自一人、單槍匹馬地到客房後搜查。大約18分鍾後,福爾曼高聲叫來其他刑警,說在屋後懸掛式空調機下的走道上,發現了一隻沾有血跡的右手黑色皮手套,這只手套與在兇殺案現場發現的另一隻手套相配。但是,在血手套現場沒發現其它血跡以及可疑的腳印和痕跡。福爾曼解釋說,估計在半夜三更、黑燈瞎火之時,兇犯潛逃在屋後,一不留神撞在了空調上,在驚慌失措中遺落了手套。

發現血手套後,刑警們又找到了更多線索。他們發現,在圍牆前門車道,以及從前門通往住宅大門的小道都有血滴的痕跡。這樣,警方認為已有足夠理由懷疑辛普森是兇殺嫌疑,便宣布辛普森住宅為兇殺案第二犯罪現場,正式向法官申請搜查許可證。在後來的搜查中,福爾曼在二樓卧室的地毯上發現了一雙沾有血跡的襪子,它成為指控辛普森涉嫌殺人的重要證據之一。

可是,福爾曼在沒有搜查許可證和非緊急情況下,單槍匹馬地在辛普森住宅中大肆搜查一事,使警方出現了涉嫌違反正當法律程序的嚴重問題。依照美國法律,在某些人命關天的特殊情況下,警官可以用電話或其它現代化通訊手段與法官取得聯系,法官了解現場情況後,可以口頭授權警察進行搜查。只有在面臨生命危險或罪證可能被銷毀的緊急情況下,警察才能破門闖入民宅搜查。可是,警官們進入辛普森住宅後的境遇並非如此。

在預審時,辯方指控白人警探心懷偏見、先入為主,早在案發之初,就已把辛普森內定為主要嫌犯,然後故意尋找借口,闖入民宅非法搜查。這樣,假如法官判決警方違憲,則搜獲的血跡和血手套都會成為"壓下不用的證據"(suppressed evidence),不能在審判時呈堂。但法官聽取了警方的辯解後,裁決搜查行為合法。盡管如此,在庭辯期間,面對辯方律師的窮追猛打,福爾曼死活也解釋不清,作為一個有多年刑事偵察經驗的老手,在非緊急情況下,明知沒有搜查許可證,為何仍然獨自一人、單槍匹馬地在住宅內大肆搜查?辯方藉此懷疑,福爾曼之所以急不可耐地闖入住宅搜查,很可能是為了借機偽造證據,用栽贓手法嫁禍被告。

3.警官攜帶血樣返回現場
6月13日中午12點,當辛普森從芝加哥匆忙趕回洛杉磯時,警方已封鎖了他的住宅。主持調查的瓦納特和蘭吉警官讓他到警署總部來一趟,澄清一些疑點,辛普森當即隨口答應。

這時,辛普森的私人律師要求隨同前往,但辛普森堅持說,自己與兇殺案絕對無關,用不著律師。在盤問開始之前,瓦納特向辛普森宣讀了"米蘭達告誡",提醒他有權保持沉默,有權請律師在盤問時在場。但辛普森同意放棄沉默權,獨自一人與兩位刑警談了半個多小時,希望能給警方提供一些破案線索。照常理,如果辛普森是殺人兇手,沾有血跡的手套和襪子還遺留在客房後和卧室地毯上,殺人時刺破的手指傷口未愈,就是借他10個膽,恐怕他也不敢在沒有律師在場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地與經驗豐富的刑警周旋。在案發當天那種心緒激盪、大受刺激的情況下,如果他在盤問過程中顛三倒四、自相矛盾、謊言連篇、破綻百出,他的口供將成為檢察官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證據。在美國社會中,犯罪嫌犯擁有沉默權的"米蘭達告誡"家喻戶曉。如果心懷鬼胎,他完全可以依法拒絕審問,或者至少要求律師在審問時坐鎮壓驚。但是,辛普森並沒這樣做。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警方白白浪費了單獨審問辛普森的千載良機。在多年的破案生涯中,警官們似乎已習慣於嫌犯像榆木疙瘩一樣一聲不吱,極少碰到過嫌犯自願地放棄沉默權的好事,把盤問嫌犯的謀略和技巧早就忘得一干二凈。在審問過程中,兩位刑警非常客氣,沒有盤問辛普森在案發之日的具體行蹤,他們提出的問題既缺乏邏輯又不連貫,遠遠低於警校低年紀學生水準。按常理,警官們應當刨根問底,窮追猛打,盡可能地套出更多口供,把盤問一直進行到辛普森不願回答問題或請求律師在場時為止。可是,警官們竟然草草收兵,主動結束了審問。這樣,警方既沒得到任何破案線索,也沒得到任何可以用來起訴辛普森的口供。事後,主持起訴的檢察官氣得七竅生煙。

在審問過程中,瓦納特告訴辛普森,警方已在他的住宅內發現了一些可疑血跡。辛普森當即表示,願意提供自己的血液樣品,以便澄清真相。於是,警署的護士便從辛普森身上抽取了血液樣品。按常規,為了防止血樣凝固和變質,警方在辛普森的血樣中添加了防腐劑(EDTA)。這時,瓦納特注意到,辛普森左手用綳帶扎住,且有腫脹跡象。辛普森解釋說,手指不知咋整的弄破了。對於弄破的具體時間,他解釋得含含糊糊,前後矛盾。徵得辛普森同意後,瓦納特指揮攝影師將傷口拍攝下來。值得一提的是,辛普森此時僅是犯罪嫌疑人,法官雖已頒發搜查許可證,但尚未正式頒發逮捕令。辛普森如果心裡有鬼,他完全可以拒絕與警方合作,拒絕抽取血樣和拍攝傷口照片。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得到辛普森的血樣後,瓦納特警長並未將它立即送交一步之遙的警署刑事化驗室,反而卻攜帶血樣回到了32公里以外的兇殺案現場。整整三個小時之後,瓦納特才磨磨蹭蹭地將血樣交給了刑事檢驗員丹尼斯·馮(Dennis Fung),後者當時正在現場取樣勘查。天下竟然有如此荒唐的刑警,居然手持嫌疑犯的血樣,在血跡遍地的兇殺案現場遛達了三個小時之久。在庭審時,面對辯方律師的質問,瓦納特解釋說,根據工作條例,所有證據必須先登記編號,然後才能送交刑事化驗室存檔。而丹尼斯·馮正是負責登記編號的警員,所以他才攜帶血樣回到了犯罪現場。可是,辯方死死抓住這個重大疑點,大加渲染。辯方律師卡克倫把瓦納特和福爾曼貶稱為"一對騙子"。使陪審團對警方涉嫌違法亂紀、栽贓陷害的疑慮大大加深。

瓦納特身攜血樣返回第一犯罪現場,鑄成了警方在此案中第三個重大失誤。在庭審時,警署護士出庭作證時說,他那天從辛普森身上抽取了大約7.9至8.7毫升血液樣品。可是,辯方專家在警方實驗室只發現了6.5毫升的血樣。換言之,大約1.4至2.2毫升的辛普森血液樣品竟然不翼而飛。辯方藉此懷疑,瓦納特攜帶血樣回到第一犯罪現場,很可能是為了借機偽造證據。

(三)公路追捕與刑事起訴

警署審問和抽取血樣之後,辛普森得知自己已淪為頭號嫌疑罪犯。為了避開新聞媒體的騷擾,他暫時躲在一位律師朋友位於半山腰的神秘豪宅中,開始籌組"夢幻律師隊"。辛普森借用橄欖球術語,給自己掛上了球隊老闆兼指導的頭銜。負責協調指揮全隊進攻的"四分衛"(Quarterback)角色,由大名鼎鼎的猶太裔律師薩皮羅(Robert Shapiro)擔任。他曾出任好萊塢影星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的律師。沖鋒陷陣的跑鋒要職,由著名黑人律師柯克倫(Johnnie Cochran)擔任。此公在70年代出任過洛杉磯市副檢察長,後來下海開業,成為法律界聲望極高的大律師,曾幫助音樂巨星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打過官司。

薩皮羅律師人脈極廣,頗有運籌帷幄之才。他從波士頓請來了著名刑事律師李貝利(Lee Bailey),此公被譽為美國律師界最拔尖的盤詰高手之一;從紐約請來了舍克(Barry Scheck)律師,他是擅長在刑事案中應用DNA證據的頭號權威;從阿爾巴尼請來了解剖和法醫專家貝登(Michael Baden)博士,他曾在肯尼迪總統被刺案中擔任首席法醫。由於辛普森案的管轄權屬於加州法院,應用加州法律和司法判例,薩皮羅邀請加州法律專家、加州大學聖塔克拉拉校區法學院院長烏爾曼(Gerald Uelmen)入伙,他曾為"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1971)的主角艾爾斯伯格(DanielEllsberg)擔任過辯護律師。

陣容如此強大,薩皮羅仍不放心,由於警方涉嫌非法搜查,事關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薩皮羅又說動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德肖維奇(Alan Dershowitz)加盟。這位教授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哥德伯格(Arthur J. Goldberg,1962-1965任職)的法律助理,是全美聲望極高的憲法權威和上訴律師。為了確保勝訴,薩皮羅又叫上康涅狄格州警政廳刑事化驗室主任李昌鈺(Henry Lee)博士出任專家證人。此公是美籍華裔刑事鑒識專家,以精湛、獨特的刑事偵查與證據鑒識技術享譽國際警界,因屢破奇案被媒體譽為"當代福爾摩斯"。此外,辛普森懸賞50萬美元巨款,獎勵提供破案線索的舉報人,並僱傭了幾位著名私人刑事偵探調查兇殺案真相。據行家估算,維持"夢幻律師隊"正常運作的全部開銷,至少應在600萬美元上下。

6月17日上午8點,即案發5天後,根據現場血跡化驗和DNA測試結果,檢方決定立案起訴辛普森。警方要求他在上午10點准時投案自首。此時,"夢幻律師隊"中的薩皮羅律師、貝登博士、李昌鈺博士等人正在向辛普森了解案情,從他身上採集頭發和血液等檢驗樣品。薩皮羅以辛普森情緒低落、心理不穩為理由,請求警方延緩幾個小時。上午11時,警方拒絕了延緩的請求,並派出刑警前往神秘豪宅逮捕辛普森。

中午12時左右,當刑警趕到豪宅時,辛普森突然失蹤了。臨行前,他留下了一封訣別信,信中說:"我與妮克之死毫無關系。我愛她,一直都非常愛他,而且將永遠愛她。如果我們之間有什麼矛盾的話,那隻是我愛她太深。"結尾寫道:"請不要為我悲傷,畢竟我一生輝煌,又有好友無數。請大家記住真正的OJ,而不是眼前這個在人生中迷失方向的人。"下午3時,警方在電視上了公布了辛普森的照片和汽車牌照資料,宣布他是在逃通緝犯。薩皮羅律師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媒體宣讀了辛普森的訣別信,並在電視上請求辛普森不要輕生。

那麼,辛普森打算遠走高飛、畏罪潛逃嗎?似乎不太像。當天下午5點56分,警方在加州高速公路上發現了辛普森的白色野馬車。在長達約6個小時的時間中,他乘坐的越野車一直在洛杉磯市郊徘徊。

據辛普森自己解釋,他只是到安葬妮克的墓地去了一趟,悲痛欲絕。駕車司機是辛普森的鐵哥們兼隊友柯林斯,他一邊駕車一邊用汽車電話與警方通話,聲稱辛普森此時躺在後坐,手持槍支,情緒沮喪,如果警方強行截車捕人,辛普森有可能會自殺。

6月17日下午,恰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總決賽的第五場,紐約尼克斯隊大戰休斯頓火箭隊。筆者那天球賽看得正來勁兒,沒想到,當警方發現了辛普森的越野車後,全美各地電視台突然臨時中斷節目,畫面一律改為現場直播警車跟蹤白色野馬車的實況,真讓人掃興。這時,辛普森終於開始與警方對話,他同意束手歸案,但要求先回趟家,跟沒娘的孩子和家人打聲招呼。警方擔心出人命,便同意了他的請求。這樣,白色

⑸ 誰能給分析一下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去吧,摩西》

回眸莞爾朋友,你好。你在提問中所說到的《押沙龍,押沙龍》和《去吧,摩西》都是福克納的代表作,恰巧這兩本書我手裡都有。(《押沙龍,押沙龍》和《去吧,摩西》都是27元人民的幣一本,上譯社出版)
以下我就把這兩本書的譯者李文俊先生的譯本序摘抄一部分,希望能對你理解福克納的作品有所幫助。
《押沙龍,押沙龍!》:
福克納自己對《押沙龍,押沙龍!》是相當重視的。他曾對一個朋友說,這是「有史以來美國人所寫的最好的小說」。他專門為此書編了一份大事記、一份家譜,並親手繪制了一幅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地圖,給人以這是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寶鑒錄」的壓卷之作的印象。事實上,這並不是福克納個人的看法。許多美國評論家、文學史家都認為這是福克納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深奧,最具史詩色彩的一部。
從表層意義上看,《押沙龍,押沙龍!》反映了美國南方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的歷史、社會面貌。但這還不是福克納創作的全部用意。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寫的毋寧是「人的心靈與它自己相沖突的問題」,福克納認為「只有這一點才能製造出優秀的作品,因為只有這個才值得寫,值得為之痛苦與流汗。」(見其《諾貝爾獎受獎演說》)因此,我們應當領會到福克納所寫的並不是關於美國南方的一部歷史小說,更不是以熱鬧的歷史背景映襯的一出「情節劇」。
在《押沙龍,押沙龍!》中,福克納通過約克納帕塔法縣又一個家族,薩德本家族的興起與衰落,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沖突。這里寫的是一個窮小子白手起家的歷史,與別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種族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此書與福克納別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龍,押沙龍!》一書,比同時代許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納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觸及與探討了美國南方歷史罪責與無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問題。它歸結到人與人之間應平等相待,不然,受到報應的仍是有罪者自身以及有關後代。這是美國南方的問題,也是與人類境遇有關的帶普遍性的問題。由於這是一部充滿懸念的作品,把關鍵性的「故事眼」在前言中—一交待將是多餘並愚蠢的。譯者想著重關照的僅僅是:讀者閱讀時得付出較多的耐心。書中長達幾頁的句子比比皆是,句中套插入甚至長長一段、整整一個故事,結構錯綜復雜,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在這里,沿用前輩翻譯家的辦法,把句子拆散打亂,按漢語習慣方式用短句表述,套用大致相當的成語來走捷徑,好像都不可行。我不知道那將製造出一個如何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的雜燴。譯者想做到的僅僅是,在中文用心讀可以讀懂的極限內,盡可能多地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也許這僅僅是一個奢望。
還是回到原作本身上來,先介紹一下《押沙龍,押沙龍!》的敘事方式。如《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中所指出的,這「是一部純屬解釋性的小說。幾個人物——羅沙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里夫——試圖解釋過去」。這幾個人物,老小姐也好、鄉紳律師也好。大學生也好,他們的表述方式都是繁復式的,而且各有其不同的繁復。他們所描述的人物的敘事方式也大多是繁復式的,也是各有自己的獨特方式,例如托馬斯·薩德本的模仿法庭用語。他們(講述者與被講述者)還都有一個通病——說話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是啊,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有時是不知就裡,有時是故意掩蓋底細。這就給閱讀者一種「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但是精彩之處恰恰隱藏在這一段段冗長、繁褥、抽象、故作高深(書中有不少作者或作者讓自己筆底的人物生造——英文中叫Coihag,亦即「自己造幣」——的詞語)的文字之間,時不時,像一道強烈的電光從烏雲的裂隙間顯現。在讀《押沙龍,押沙龍!》時,我們像是在聆聽韓德爾。巴赫等大師的一首多聲部的「康塔塔」(Cantata)。在此起彼伏或驚懼或哀嘆或仇恨的男女各種聲音的「耶穌死了」、「啊,他死了」、「他被釘上十字架」、「有人背叛了他」之間,自有一股隱藏的張力在那裡流動。
《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中所說的「解釋」,也就是演繹或闡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層面或剖面(facet)。而看者的認識角度與主觀感情色彩又各不相同。作者把這微妙處一一表現出來,還誘導讀者一起,拼裝成一個有史詩深度的悲劇故事,這裡面,除了作者的天生才能之外,在藝術構思上所用的心力,恐怕也只有擅長作多層象牙透雕的中國藝人才能體會到。但即使是一個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讀者,在「飛掠」過那些抽象議論,讀完全書後,有些東西是會留在他腦子里拂之不去的。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如托馬斯·薩德本、查爾斯·邦這樣復雜、多層次的主要人物不必說了,就連著墨不多的朱迪思(她的堅毅)、埃蒂厄·邦(他那受扭曲的種族自尊心)也都栩栩如生,異常鮮明;一些驚心動魄的場景,如羅沙小姐下鄉,克萊蒂縱火等等,都是美國文學中的膾炙人口的段落(一如我國的「風雪山神廟」)。福克納反復說這本書難寫,決不是偶然的。
關於「押沙龍」的典故,這里亦應作一交代。據《聖經·舊約》,押沙龍是古代以色列國大衛王的兒子,事見《撒母耳記下》第十三到十八章,那裡說:「大衛的兒子押沙龍有一個美貌的妹子,名叫他瑪。大衛的兒子愛她。暗嫩為他妹子他瑪憂急成病。他瑪還是處女,暗嫩以為難向她行事。……」後來暗嫩設法玷污了他瑪,又把她趕了出去。押沙龍知道後,一方面安慰妹妹,一方面伺機復仇。兩年後,他借口讓暗嫩幫他剪羊毛,咐吩僕人將暗嫩殺死。大衛王起先非常傷心,漸漸地心情平靜下來,後來與押沙龍和解。但押沙龍設法籠絡人心,為陰謀叛亂作準備。後來押沙龍叛亂,大衛王狼狽出逃,但逐漸穩住陣腳。兩軍展開激戰。叛軍大敗。押沙龍騎騾逃走。當騾子從一棵大橡樹下經過時,他的頭發被濃密的樹枝纏住,身體懸掛在半空中,最終被人刺死。當大衛王得知押沙龍死訊時,他「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在英語中,「押沙龍」已成為「寵兒兼逆子」的代用語,猶如漢語中的「業障」。
《去吧,摩西》:
《去吧,摩西》(Go Down,Moses,1942)是威廉・福克納的第十七部作品,也是他的第十三部長篇小說。人們常把這部小說視為他從1929年的《喧嘩與騷動》開始的鼎盛時期的最後一部作品。這以後,福克納還發表了七部作品,但是似乎都未能超過以前的水平。《去吧,摩西》是福克納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美國南方庄園主麥卡斯林與女奴生有一女,後又與這個女兒生下一子泰瑞樂,泰瑞樂後來娶了另一位庄園主布錢普的女奴譚尼,其子嗣都以布錢普為姓氏。麥卡斯林的外孫女則嫁給了愛德蒙家茲。全書寫的就是這三個姓氏的子孫間的復雜關系,最濃墨重彩的人物是麥卡斯林的孫艾薩克,他在黑人獵手的帶鄰下自小參加獵熊活動,長大後看透了白人與黑奴間的畸形關系,自願放棄家產,到鎮上做木工為生。全書由兩個中篇及五個短篇組成,各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共同融合為一幅完整的畫面。
《去吧摩西》是由三個相關的家族故事組成的,分開來都可以獨立成篇。福克納構件的那個龐大法系是天地乾坤,裡面充盈萬象,精氣神緩緩流動。
內容全部是自然,土地,人。有寧靜的巨大力量的森林。混亂的血統。黑、白、紅色人種交雜。然而這部小說並不騷動喧嘩,它像它所竭力深沉敬仰的自然,平靜而深厚地在那裡安詳地呼吸吐納。
1949年,出版商哈斯寫信給福克納,說出版社要重印《〈去吧,摩西〉及其他故事》,問他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動。福克納在1月26日的回信里說:「《摩西》其實是一部長篇小說。我不打算刪去故事或章節的標題。你認為有必要給這些故事像章節一樣列上次序嗎?干嗎不照原來樣子重印呢,但是得把書名從《〈去吧,摩西〉及其他故事》改為《去吧,摩西》,並在封套說明上作相應的修改。……要是允許我事後放炮的話,我看只有蘭登書屋才會那麼認真,非得在《去吧,摩西》後面加上『及其他故事』這幾個字。我記得當初我看到印好的扉頁時的那份驚愕(當然也不算很大)。我說,再版時就乾脆利落地叫它《去吧,摩西》得了,八年前我寄給你們時就是這么寫的。」
於是,從1949年起,《去吧,摩西》就正式被認為是一部長篇小說。看來,最初福克納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而是一點點確立自己的看法的。

要是讓局外人客觀地說,這本書應該算是一部「系列小說」。它由一個統一的主題與屬於同一家族的眾多人物連結成一體,各篇之間大致都互有關聯,但也都能獨立成篇。福克納後來把《熊》編進《大森林》(1955)短篇集時就抽去了第四章,他認為附有第四章的《熊》是長篇《去吧,摩西》的一部分。對於短篇小說來說,它太沉重了。

《去吧,摩西》的主人公自然是艾薩克・麥卡斯林。他所屬的麥卡斯林家族是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幾大庄園主家族之一。這部小說就是寫這個家族的兩個支系(白人後裔包括女兒生的「旁系」,以及黑白混血的後裔)幾代人的命運的。所涉及的人物有族長卡洛瑟斯・麥卡斯林的雙生子梯奧菲留斯(布克)與阿摩蒂烏斯(布蒂),當然,還有布克的兒子艾薩克(艾克人「旁系」里有者卡洛瑟斯女兒的外孫麥卡斯林(卡斯)・愛德蒙茲、卡斯的兒子扎卡里(扎克)、孫子卡洛瑟斯(洛斯)。白人人物中比較重要的還有艾克的母親索鳳西芭、舅舅休伯特・布錢普。小說的另一人物支系(黑人)姓的就是後面的這個庄園主的姓。老卡洛瑟斯不願讓他與黑女奴(亦即他的女兒)所生的兒子姓自己的姓,這個奴隸只能被稱為托梅(黑女奴名)的圖爾。在圖爾娶了布錢普家的女奴生了孩子後,他的孩子才有了姓――布錢普。而堪稱《去吧,摩西》第二號人物的路喀斯・布錢普就是圖爾的小兒子。而他的妻子莫莉――我們有充分理由可以認為福克納家的老女傭卡洛琳・巴爾即是其原型――與孫子賽綴爾分別是「系列小說」的兩篇(前者)與一篇(後者)中的主要人物。為幫助讀者弄清人物之間的關系,譯者特繪制了一張「譜系圖」,附在序言的後面。

另外,還有一個人物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印第安酋長與黑女奴所生的混血兒山姆・法澤斯。他是艾薩克精神上的父親,不僅教會了艾薩克打獵,也教會了他怎樣做人。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總主題是美國南方的種族關系,但是其中有三篇作品即《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卻是側重寫打獵的,人稱「大森林三部曲」。這里又接觸到一個人類怎樣對待大自然的問題。而艾薩克正是在打獵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於是,接下去他作出了舍棄有罪惡的祖產的決定。他認為世界應該「在誰也不用個人名義的兄弟友愛氣氛下,共同完整地經營」。然而我們不應認為艾薩克即是福克納。福克納並不認為放棄祖先罪惡的遺產就是問題的終結。從《三角洲之秋》中所寫老卡洛瑟斯的罪孽在後代的身上重新出現,也可以得到證明。此外,福克納在1955年答復一個訪問者時說:「我認為一個人應該比舍棄做得更多。他應該有更加積極的行動而不能僅僅躲開別人。」接著福克納列舉了自己作品中更加積極的人物,如《墳墓的闖入者》(1948)中的加文・史蒂文斯以及他的外甥。而這個加文・史蒂文斯也就是《去吧,摩西》這篇作品中幫助莫莉大嬸的那位律師。

不難看出,《去吧,摩西》一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提供了一整個時期的歷史畫面,概括地反映了美國南方最本質的一些問題。用福克納自己的話說,這里的故事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縮影,是整個南方發展和變遷的歷史」。《熊》里也寫道:「這部編年史本身就是一整個地區的縮影,讓它自我相乘再組合起來也就是整個南方了。」作者採取了「系列小說』!的形式,這樣就可以舍棄一般交代性的筆墨而集中經營戲劇性強烈、詩意濃郁的場面,從而獲得一種史詩般的效果。在人物塑造上,這本書一方面刻畫出艾薩克・麥卡斯林這樣的形象,他代表了白人的良知,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看到了路喀斯・布錢普靈魂的深處。他是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憑借自己的不屈不撓與聰明才智生存下去的黑人的代表。福克納一直認為黑人很頑強,他們是能夠生存下去並且最終得到自由的。書名的典故也透露了這層意思。
另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書中所寫的當時存在於美國南方的第三個種族的代表――山姆・法澤斯。他不但是個優秀的獵人,而且是另一種社會制度的子遺。書里寫道:他給艾薩克「講往昔的時日與種族的事情」,當時,土地的所有權「其實……是渺不足道的」。艾薩克在他的熏陶下,終於擺脫了自己與庄園的關系,當了一個像耶穌那樣自食其力的木匠。他說:「是山姆・法澤斯使我得到了自由。」山姆・法澤斯這個形象的意義是不能低估的。

⑹ 綠皮書觀後感

(一)

1862年,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前發表了關於黑人民族平等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故人已去,宣言猶在。

在美國的種族抗爭歷史中,曾經出現過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專用書,其作者是黑人郵遞員維克多·格林。他在書中整理了美國當時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館和餐廳,免得他們誤闖了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說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冊,是為黑人專門定製的救命書——這本書就是1936年出版的「綠皮書」。

2018年9月,同名電影《綠皮書》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中國內地正式上映。聽說這電影的口碑難得的好,我就借周末回家的時間特意去看看,看後果如其言。

(二)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為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後,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兩個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護得很好,每一場演出准時到達,鋼琴保證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賞著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給妻子寫信的流水賬里驕傲地介紹著唐,誇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場唐的演奏結束後,底下的白人權貴們都會為他鼓掌,侍者彎腰說著恭敬的話,卻禁止他走進正規廁所,並客氣地指向花園里用木頭搭的專供黑人使用的臨時簡易廁所。唐有骨氣,他堅決不用,寧願開著車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聖誕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檔餐廳用餐。他離開了,丟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住請求他的白人主管,離開了這個充滿歧視的華麗的酒店。

為了打破種族歧視,為了自由,唐冒著風險走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來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兩個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場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們走出充滿種族歧視的豪華酒店,走進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館。在酒館里,唐彈起了黑人音樂,大家都為他歡呼雀躍,黑人樂隊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開心。

聖誕前夜下雪了,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返程。路上托尼實在太累了,以至於唐開著車把睡著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請唐一起過聖誕,唐卻識趣地離開了。托尼的家人們團聚著,其樂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聽著窗外的聖誕歌……托尼並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麼。

門鈴響了,托尼拉開門。是孤獨的唐,他從超級住宅又來到了托尼家,懷里抱著一瓶酒。黑白兩人,無需多言,他們擁抱一起:「聖誕快樂!」

(三)

唐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知書達理,為了自由行動著;而托尼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油嘴滑舌,卻膽識過人。在這部電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種族人設被巧妙的對調了:精英黑人,底層白人。

這一黑一白,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唐所見證的種族歧視程度遠比他所想的更加過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許上白人衛生間,不允許試穿西裝,不允許和白人同桌吃飯……這一切都在一點點擊垮唐的內心,也在慢慢改變托尼的立場。

剛開始的托尼煙不離手,臟不離口,生活窘迫,卻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裡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丟到垃圾桶。然而,迫於養家餬口的無奈和壓力,他不得不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們之間日益理解,友情日漸加深,托尼也開始無法忍受那些歧視者。托尼揪著酒店經理的衣服質問為什麼,唐只是想在這家餐廳吃飯而已;流氓警察辱罵著唐,托尼生氣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著,托尼丟下手中的披薩跑到酒吧救了滿臉傷痕的唐,唐聲音顫抖著說:「我只是想喝點酒。」

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妝鏡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傷的臉,眼眶溼潤,多麼無奈和無助。一個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電話,當他趕到那裡時,唐和一個男人被銬著蹲在角落裡。托尼設法賄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說他只想活得像個正常的人。

無論做了多少努力,他們倆依舊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為了尊嚴,托尼只能拖著絕望的唐在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離開酒店,宣布罷演。

他們前往北卡羅來納州,車在路上突然拋錨。路邊的田野上,穿著粗服麻布衣服勞作的黑人農民們,看到這不尋常的一幕,紛紛停下手裡的活,滿臉疑惑地看著這從未見過的場景。原本應該是與他們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卻西裝革履,享受著白人服務,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會。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農民的眼神特別真實,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針一般扎著他的心,也深深 *** 著觀眾的心。

而對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對這種不同。

他懂藝術,有文化,卻必須忍受來自白人和黑人兩種不同的眼神。白人從心底里還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層生活,他又從未真正體驗過。

在那個大雨滂沱的夜裡,托尼為了安慰唐,說唐不像個黑人,唐卻生氣了。唐絕望地沖著托尼喊:「我不像個黑人,也不像個白人,甚至不像個人。那你告訴我,我是什麼?」

「我是什麼?」這是來自唐,來自一個黑人的問題。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樣的房子里,坐在國王椅上優雅地彈琴,而不是狼狽不堪地開什麼南部巡迴演奏會。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四)

在《綠皮書》的前言中,格林寫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尷尬歧視之苦。」

直到將近三十年後的1964年,《民權法案》頒布,種族隔離制度的喪鍾終於敲響了,《綠皮書》也終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顯然,這本書見證了那個畸形的年代。

任何時代,每個角落,每種制度,觀念的改變都相當不容易,都需要那些有勇氣的人,不斷地挑戰世俗的偏見與傲慢,用實際行動去感化人心,去說服世界,直至一切慢慢改變。

當托尼問唐的夥伴為什麼唐要白白承受這些痛苦走這一遭?唐的搭檔這么說:

「僅有天才並不夠,改變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勇氣。」

是的,《綠皮書》里的扭曲歷史需要不斷被反思,這反思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曾經歷史的傷痛被當下的電影激活了,這是為了驚醒,亦是對前輩先行者的致敬。

標簽: 觀後感

閱讀全文

與美國種族歧視與黑人境遇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推薦國外電影 瀏覽:253
車速非常快的日本電視劇或電影 瀏覽:964
法國的貝爾電影 瀏覽:560
韓國電影按摩師 瀏覽:193
什麼天堂電影 瀏覽:558
2017中國一線電影演員名單 瀏覽:574
美國一戰一個人救了很多人的電影 瀏覽:116
你好李煥英電影是誰導演 瀏覽:855
國際中文版電影 瀏覽:725
美國電影亡命天涯國語 瀏覽:177
玉山哪裡看電影 瀏覽:7
日本三巡電影 瀏覽:245
彩虹的少年微電影觀後感 瀏覽:676
陽光電影電腦版 瀏覽:644
越劇大全全集高清電影 瀏覽:404
國際刑警愛上殺手電筒影 瀏覽:158
白鼬電影網盤 瀏覽:525
成龍電影大全好看 瀏覽:856
電影票為什麼能破30億 瀏覽:435
豬豬俠大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