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俄羅斯電影
這個電影名字叫《回歸》,
「我沒有將它看作是每天常見的故事,或者一個社會性的題材。它不是簡單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從一個神話化的角度去看人生。電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這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父親,一個只存在一張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現,回家後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荒島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但父親都只是袖手旁觀,似乎要借著軍訓時的鍛煉加速孩子們的成長。終於,父親與兒子的沖突加劇,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俯視的海面,然後是一個模擬主觀視角的鏡頭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來這葉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劃向孤島的那葉小舟,也是帶走了父親死屍的那葉小舟。這樣的鏡頭對於對影片未知的觀眾是充滿神秘的,但對於作為敘述者的導演更像是記憶的始點——一個已經成為男人的人對「成為男人」的全過程的追溯(就想當年劃向孤島)。影片的開始是故事的結局,但是那裡只有小舟沒有死去父親的身影——事物是記憶的觸煤,真正的父親已經融入自己的體內與靈魂共生。
第一場戲「星期天」,是男孩關於「是真正的男人」的證明游戲,這是開始有獨立意識對社會有了認知後作為男孩子通常樂此不疲的事情。對於勇氣的證明就是對自己社會性別的強調也是一種對渴望「成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現。大海與高台,這兩件「道具」在外觀尺寸上把男孩們心中的證明慾望推到了極限,也讓他們對「成為男人」擁有著如此強烈的慾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為處理充滿了對故事結局的映射:當其他男孩們跳高台的拍攝視角是習慣性的由下至上仰視視角時,安德烈的跳躍導演突然處理成倒正俯。仰視視角的背景是天空——立體祥和,而正俯視角與海面平行,使畫面呈現平面,但當安德烈縱身一躍時,體積快速的由大變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觀存在的縱深被奇異般的無限拉長,跳高台在觀眾心中頓時變得震撼。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鏡頭最後的落幅與影片最後父親墜死的鏡頭除了構圖上下顛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舉動與心理狀態與影片結尾處同場景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來自於自己對「證明」、「成為」的渴望和同齡人(他世界裡的社會)對於自己的被迫。影片中雖然以「伊凡有空高症」來為他不跳高台作邏輯屆時,但從更深層次我們看到,伊凡還是嬰兒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對於他而言父親的位置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對於父親的意識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樣極度的渴望去「成為」——現實的缺席就從具體形象上失去了挑戰的對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戰」的慾望。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影片之後旅途中伊凡始終敢於抵抗父親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親,母親稱伊凡為「我的兒子」而伊凡抱在母親的懷里述說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擔心自己世界裡的社會的嘲笑也為自己不能「證明」而懊喪自責,他依偎著母親懷抱走下了高台。父親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終把自己和母親連為一體,就像母親對其稱呼「我的兒子」一樣,比起理論上存在現實中缺席的父親,伊凡在心理上顯然仍處於母親統御階段。至此我們看到,影片從一開始的人物設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結」不僅是心理的內在表露還是更為徹底的還原到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中。
「星期一」。父親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來。當安德烈和伊凡為了「證明」之事發生爭執時,兩人飛奔爭著到母親面前告狀,可見至此在兩個男孩的世界中母親是最後的審判者最後的權威,就在此時,父親以一種最沉默的但卻是最震懾的狀態出現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與此同時母親在兩人心中的權威性被忘卻——母子連體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動搖。父親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模擬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視角:身上蓋著海水藍的絲質的床毯,右側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鏡頭以一雙腳為前景取得縱深——在他們的眼中,這個父親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穌。這個出場鏡頭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父親最後的死亡結局,但同時因為父親的形象與耶穌重合在了一起使父親一下子擁有的精神上的權威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父親的台詞就是沉默,他也許在一個遠離生活甚至遙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著就象徵一種力量。伊凡立馬去尋找證明這個男人就是父親的證據,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親後為他輕輕的關上了房門。兩個人對於父親實體出現的接受與認同從這里開始分道揚鑣。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時候見過父親,他對父親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的位置在他的心裡是第一次被迫出現。兩人在閣樓的舊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帶插圖的破舊的聖經,在亞伯拉罕祭獻獨生子依薩克這段舊約故事的插圖間,拿出他們和父親唯一一張的合影,他們認同照片上的母親和自己也因此同時接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父親。這個認同開啟了兩個男孩的俄狄浦斯階段,父親在現實中的回歸在心理上使男孩與母親開始分離聯體狀態,「父親的法律」首次介入。這在晚餐時得到了實體上的體現,餐桌上父親坐在母親的對立面處在整個餐桌人物關系畫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兩側,父親規定著誰喝酒喝多少,父親分配著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鏡頭對父親的調度也始終採用仰視視角——既是模擬兩個兒子的視角也是象徵的提示,他就是整個家庭的審判者裁定者、權威的象徵,而母親從原來的地位退去來到了父親的另一邊成為次要和聽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滿了崇敬甚至是嚮往,他主動開口叫了「爸爸」,並主動要求能再多喝點紅酒能證明自己是個像父親一樣的男人;但伊凡始終都帶著客觀的審視,並且不會附和父親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著這個突然出現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權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現和對於母親的取代,因為這個被稱為父親的男人的到來他必須接受和母親分離的事實。
從「星期四」出發,安德烈和伊凡也開始了他們同母親的分離,並且被迫接受父親。不管是與父親平排坐在副駕駛位置,還是稱呼,眼神,表情,行為,安德烈始終表現出對父親的崇拜;而同樣這些伊凡卻一直顯示出抵觸情緒,這也為之後伊凡一次又一次違抗父命並最終導致父親的死亡。整個旅途中,父親以一種看似軍訓式的教育方式試圖教會自己的兒子怎麼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雖然過程痛苦,但對於渴望「證明」的安德烈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凡會在最痛苦的時候想起母親,他總是念念不忘出門時對母親「兩天旅行」的時間承諾,他仍然承認著母親在心理上的權威性,也仍然留戀著母親充滿保護關愛溫暖依靠的懷抱,與此同時他對於父親的抵觸挑戰反叛直到出現殺父的念頭。俄狄浦斯情結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斷升級直至最後弒父的到來。父子三人的旅行地點是遠離城市的孤島,它割離了安德烈伊凡對於母親的依靠,帶著他們放下了現實社會經歷一路風雨走進意識深處的心靈孤島,在那裡完成心理的蛻變。
發生弒父的導火線仍然是對於時間的承諾。當父親繼續著自己關於男人的教授,伊凡對於居高臨下的父親角色充滿了仇恨,他帶著反叛的勇氣突破了自己的恐懼主動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強勢完成了心理上的弒父。弒父的那一刻突然到來,父親從高處墜下一其出場的第一個鏡頭躺在地上。兩個兒子對於結局是充滿痛苦自責無法接受的,但是父親的死亡把關於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頓時走向了父親的角色,他沉著冷靜的考慮後事並指揮伊凡一同進行,他為父親合上了雙眼,像父親曾經做過的那樣拉著小船……最後承載著父親屍體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島的方向,兩個兒子不帶附和不帶被迫的發自內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親漂走了,因為男孩成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後,當已成為男人的兒子在車上無意間發現了那張全家福時,父親影像卻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比如:母親始終沒有告訴伊凡父親從哪裡來,父親神秘的電話,那些不知道裡面裝著什麼東西的麻袋,還有哪個不知裡面是什麼也不知為什麼要埋在這樣一個孤島上的木匣子。也許真正的父親根本就不存在,也許這個故事只是一場心理成長旅程的現實再現。旅程的時間一共顯示出七天,像是約赫華的創世紀,但卻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天。還有父親形象出場時酷似耶穌的形象,關於父親唯一一張照片被夾在破舊的聖經中……「父親」以啟示的方式帶領男孩實現心靈上男人的誕生和成長的回歸。戴錦華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這樣解釋道:「尋父」的主題,不僅是一個獲得個人身份、回答「我是誰」、最終認同於主流/父權文化並獲得社會命名的過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關於"大寫"的父親/上帝的表述,賦予了獲得信仰、實踐生命的超越性價值的意義。
《回歸》雖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但在影響風格上對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來的母親穿著長裙靜靜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滿晨光屋子裡,尤其是進行到60分鍾之後,我們似乎在回顧41年前也拿走金獅獎的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父子三人劃著小船駛在幽暗、平靜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萬的童年》中最後伊萬和科豪林上尉三個人駕著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澤的畫面。
《回歸》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對父子關系的個體情感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作者用了一個罕見的寓言結構給這個話題賦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榮登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寶座。而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給出的評語是:「一部關於愛、失去和成年的難以描述但無法拒絕的電影」。
《瘋狂俄語》電影網站
⑵ 俄羅斯最好看的電影推薦
以下是俄羅斯電影推薦條目的潤色:
1、《利維坦》:2014年上映的《利維坦》在評論界和觀眾中收獲了兩極化的評價,它不僅贏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2、《回歸》:在俄羅斯北部的一個小鎮上,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過著寧靜的生活。直到12年後,他們的父親重新出現,帶著他們去尋找某些東西。
3、《孤獨之島》:在俄羅斯北部的偏遠地區,一座東正教小修道院里的神父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奇特的行為雖然令周圍的人感到畏懼,但也引發了一種信念,即他擁有治癒和預言未來的能力。
4、《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故事發生在北冰洋的一個荒島上,年輕的實習生帕維爾和一個脾氣暴躁的氣象學家謝爾蓋·奧列格在這里共度夏天。
5、《郵差的白夜》:在俄羅斯最北部的島嶼上,故事讓我們窺視到那些生活在21世紀俄羅斯主流社會之外人們的嚴酷現實。
⑶ 哪位兄弟姐妹,知道,俄羅斯電影《回歸》在哪裡有下。謝謝!
Возвращение
簡體中文名: 回歸
編劇: Vladimir Moiseyenko
導演: Andrei Zvyagintsev
主演: Vladimir Garin / Ivan Dabronrdva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上映年度: 2003
官方網站: http://www.kino.com/thereturn/index.html
語言: 俄語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又名: 歸鄉 / 回家 / 爸不得愛你 / Vozvrashcheniye / The Return
劇情簡介 ······
一個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回家後,說要帶兩子到荒島旅行。當三人踏上旅途,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時,爸爸只是袖手旁觀,似要借著軍訓式的鍛煉令兩個孩子快速成長,於平靜的荒島上,父親與幼子的沖突加劇,連長子也被捲入漩渦。最後一切終於在一聲巨響下消弭,轉化成一個無可挽回的結局……
影評: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故事套路,一個陌生人突然闖入一些人的生活,那些人驚訝,不安,他們之間通常會有沖突,但是最後大部分都以煽情的和解作為結局,皆大歡喜。而這部榮獲2003年金獅獎的俄羅斯影片《回歸》卻以一種悲劇的形式表現了一個陌生人闖入平靜生活的故事,以一種令人惆悵的劇情讓人久久無法平靜。
其實,片子的陌生人並不「陌生」,安德烈和伊萬兄弟倆突然面對出走十二年的父親的回歸,而此時的兄弟倆都還是孩子,與父親過早同時過長時間的分離使父親成了陌生人,這樣一個本應是他們最熟悉的人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介入他們的生活,而沖突顯然不可避免。當父親帶上兩個兒子出去遊玩時,一場前途未卜的父愛追尋之旅似乎就此展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悲哀的發現,兄弟倆面對的是父親的回歸,而非父愛,父親是一種你無法排斥的身份,而父愛不然,這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一種愛。顯然,十二年的分離造成了隔閡無法在一次幾天的遊玩中彌補,而那本應深厚的父愛也無法在幾天內結成。所以,沖突不斷發生,不斷激化,年長的安德烈更成熟穩重些,他對父親也有更多的期待,所以他對父親言聽計從,這也表現了他對父愛的一種渴望。而伊萬則更乖僻些,他從一開始就對突然出現的父親有種抵觸,他的身上也充分體現了一個長期缺乏父愛的孩子的心理缺陷。兩個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現著缺乏父愛的孩子的心理,對於一個突然出現的父親,他們不知所措,同時充滿期待。
父親是個復雜的角色,在離家的十二年中他無疑具有了豐富的閱歷,他在錢包被搶時能成熟冷靜的駕車將錢包追回,他能熟練的處理旅途中遇到的種種麻煩,他能在一天內就批裝出一艘小船。但是,他顯然不知如何去對他的孩子,他總是沉默而嚴厲,用一種近乎冷酷的態度對待著孩子,從他的表現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父權,而非父愛。我們習慣了「嚴父慈母」的角色分配,但是這兩個十二年不見父親的孩子需要的恰恰是一位「慈父」,一位能誠心去彌補十二年未盡父親之責的父親。從一些細節看,這位父親對他的兒子也關心,也有著些許的愛,但是他時刻表現出的冷漠和粗暴使得他與孩子的關系日漸緊張,以至於在小島上到達了愈加不可調和的地步。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等待著一個煽情的父子理解抱頭痛苦的情節,但是導演用一種慘烈的方式將父子的沖突推向了最高潮,在一次沖突後,伊萬不顧一切的爬上高高的燈塔,而父親在追趕上燈塔時,失手從燈塔掉下,結束了生命。在他爬上燈塔的那一幕,從他的表情和呼喊的聲音我已經看到了他發自一個父親內心的焦急,或許他的父愛已經被激發,或許他馬上將爬上燈塔和兒子抱頭痛哭,但是情節在此突然一轉,從高處墜下的父親將父愛永遠埋藏在了心底。結尾,兄弟倆將父親的屍體用船從島上運抵岸邊,但是最終只能看到父親的屍體隨船沉入海中,此時的他們只能失聲大喊著父親,然而一切已經不可挽回,一出悲劇令人可嘆。最令人嘆息的是,在見到父親的屍體沉入大海的剎那,他們對父親的感情一刻的迸發之後,很快他們的表情又陷於冷漠,正如我所說,幾天的經歷無法培養出父愛,哪怕是如此慘烈的經歷,他們甚至沒有流淚,當伊萬在父親車中找到一張他們幼時的照片時,安德烈也只是淡淡的一句「收好吧」,這應是一種更大的悲劇。
一個父親應該怎樣愛他的孩子,特別是一個失職的父親,長期以來,我們都對父親的角色予以模式化,嚴厲,將愛深藏於內心成了一個「堅強父親」的固定標簽。就如劇中的父親,他盡管在幾天里一直照顧關心著孩子,但是他身上總有一絲神秘,讓他不那麼可親,他甚至沒有向孩子解釋他為什麼要離開他們十二年。所以,我想一個父親或許更應該表現出他的感情,打破社會長期形成的那種父愛觀,事實上,那樣的父愛生出的往往是一種父權,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那種過分的所謂嚴厲只能使他們感到恐懼。男人拋妻棄子的故事我們聽的太多,這部《回歸》沒有落入對男人的道德抨擊和對孩子寂寞生活的傷感描述的俗套,它顯得更殘酷,但是也更接近真實,更啟人思考。
和很多以孩子為主角的影片一樣,該片小演員的表現同樣出色,安德烈將一個長子形象演繹的非常好,他對父親更多期待,但是並不是那種「馬屁精」式的,更多的是一種相對的成熟,特別是父親死後,伊萬不知所措時,他表現出的沉穩令人印象深刻。當然,還是伊萬的扮演者的表演更為出彩,他將一個失去父愛灌溉的心靈的那種多疑,乖僻,仇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飾演伊萬的小男孩讓我想起了法國電影《惡魔》中的那個小男孩,一樣的叛逆,一樣的有一雙充滿仇恨的眼睛,一樣的有精彩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畫面拍的非常美,與片中略帶沉重的故事不同的是片中的景色充滿了亮色,即使在大雨時也是如此,影片中父子三人的一路遠行,加上多變的天氣,俄羅斯的多樣風光也得以展示,配上神秘感的悠揚音樂,導演為我們展現了很多美麗的畫面。
在影片的結尾,一組黑白照片逐一出現在屏幕上,有這次出行的照片,有兄弟倆幼時的照片,但是照片上卻遲遲沒有出現父親的印象。直到最後一張照片,那是父親年輕時的照片,懷中抱著一個小孩,或許是剛出生不久的安德烈,父親當時笑的一樣燦爛,那或許是他父親角色開始的時候,但是他父親角色的結束是那樣的悲哀,甚至沒有一張照片。是什麼讓這個男人忍心拋下妻兒?是什麼讓他又回到了孩子身邊?又是什麼讓他將父愛埋藏在心底?他將這些秘密帶入大海,帶給我的是更多的思考。
下載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7321/
⑷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⑸ 《回歸》,一部家庭電影,真的能折射出心理學內涵,美得過於殘忍嗎
父親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從父親那得到了什麼?這是一部關於父親的家庭電影,《回歸》真的是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殘忍。父親強權的回歸,順從與叛逆的兩個兒子折射出家庭對父權缺失的迷茫和渴望,兩種表現方式卻殊途同歸地嚮往著強勢父權的降臨,但只有父權的消逝,兒子才能成長,新老交替的背後隱喻的是生死的更迭。簡單的劇本卻折射了心理學的內涵,折射國家和歷史的隱喻更顯蒼莽壯闊,青灰色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這種電影最適合的電影節,親情間的遺憾是足夠令人回味的。
這是一部道不盡感受的電影,整個民族都帶有一種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調,包括兒子一進門看到父親的角度,和父親最後的死法,以及一種混亂迷茫的感覺和兒子對父親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義的。
⑹ 回歸的影片評價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題記
電影《回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是2003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獅獎。2003年讀大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一直想看,只是各種原因一直法看到。而看到此片時,時間離上映已經過去了8年,但給我感覺就是這片子似乎還是在昨天剛上映的新片,有點感嘆歲月的流逝如此之快。
故事極為簡單,講敘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去俄羅斯北部的小島度假,一路上他們遇到各種困難,父親皆能順利解決,然而父子間的距離卻始終沒有拉近。他對待兒子們格外嚴厲,大兒子安德列對此小心應付,小兒子伊萬卻桀驁不馴。然而就在父子情感的隔閡中,父親突然死亡,給這次旅行帶來了無盡的悲傷,在這巨大情感之後,兒子們也開始漸漸明白父親,孩子們也在這痛苦之中的開始成長。至始至終,都是一部沉靜的悲劇故事,我們看到的了一種憂傷的美。
看完此片,讓我完全沒想到的這部片子居然是導演的處女作,這凜冽凝重的色調,細膩的情節,完美的畫面構圖,極其豐富的鏡頭語言,很唯美的攝影,倒像極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攝影師的作品展。不從思想藝術性的高度來說,就單從美術攝影的方面,我都要給此片評上5星。如果不加上故事情節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領略俄羅斯西伯利亞風光的紀錄片。
人們都說《回歸》是一部政治的隱喻,父親與兒子分開的時間恰好是12年的時間,正好和蘇聯解體的時間一樣長,我相信這不是簡單的巧合,想必是導演特意為之。沒有父親的孩子在這12年裡早已失去了方向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停滯,整個國家缺乏活力,就像茫茫雪海中迷途的北極熊,何去何從無人知曉,導演正是藉助電影對12年來俄羅斯民族和歷史進行反思。告訴人們俄羅斯民族正在努力找尋自己的精神回歸之路。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他們既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歐洲人,也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亞洲人,而使俄羅斯民族具有了雙重性格,就如同影片中的兩個孩子一樣,一個逆來順受,一個桀驁不馴。而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孩子與一個威權的父親的情感沖突。突出反映了俄羅斯民族對於蘇聯解體後的孤獨和絕望。正是這種孤獨和絕望,迫使他們尋找著自己最後的歸屬。渴望整個民族精神的再次回歸。
影片在故事敘述有著極其巧妙的處理手法,比如說,影片從開頭到後面,一直很順暢,沉鬱而又平淡,有的觀眾很可能就在這種緩慢的節奏中,進入夢鄉。直到父親的墜落突然死亡,讓故事嘎然而止,這種看片的感受就像坐著被牽引的火車,突然之間來了個急剎車,讓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身體,直接跌倒在地。瞬間中斷的反差,造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以至於在心中留下不能忘卻的傷痛感。讓我不得不贊嘆導演高明純熟的電影表現手法。
如果說這部電影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結尾的片段,連串的一組黑白照片,是大兒子在出行一路拍攝的照片,每張照片就像幻燈片樣,在屏幕上匆匆掠過,記錄著路上看過的風景,以及每個人的表情,記錄著路上的點點滴滴,有漠然的神情,有開心的笑容,有淡淡的哀傷.....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父親的形象,直到最後一張照片,出現了年輕的父親抱著孩子,也許這就是影片最後給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本片的主旨——父親的回歸,一種精神象徵似曾相識的歸來。 看片無數,娛樂至上,可是總有一些電影讓你揮之不去,藏留心底。
2003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俄羅斯影片《回歸》,就是一部被眾多電影評論一致稱贊的經典影片。
當這部影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時,看著電影海報里透露出的詩意的畫面,灰藍的色調,冷凝的氣氛,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沒想到很快就在中央六台電影頻道看到這部電影。在一個很深的夜晚,眼睛幾乎沒眨一下看完了影片,那一夜我失眠了。
過了很久,我終於買到了這部電影的DVD碟片,像寶貝一樣捧回家,迫不及待的看了又看。我很想介紹給朋友看,但我還是把它當寶貝一樣珍藏起來。
影片表面所敘述的情節並不晦澀難懂,說的是一個離家十年的父親突然回到家裡,第二天就帶著兩個還不懂得父親概念的兒子出去旅行,一路上他使用了威嚴和震懾的手段,施與孩子特殊的父愛,結果大兒子因懼怕而聽話,小兒子因對抗而一步步使父子關系走到絕路。在一個孤島的高高塔樓上,小兒子威脅父親要跳下尋死,父親救子心切,在快爬到塔樓頂的時候不慎墜下身亡,當孩子們意識到已永遠的失去了父親時,終於悲絕的喊出第一聲「爸爸」。
影片描述父子失散多年後再度相逢所產生的親子沖突和情緒波動,情節真摯而感人。低沉喑啞的背景音樂,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深沉復雜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電影主題都具備了引人入勝的元素。影片的攝影使用的是很深的藍灰色基調,幾乎沒有別的色彩。自始至終讓人陰郁壓抑,而俄羅斯北方清冷荒漠的景色雖然美的攝人魂魄,但依然難掩其孤獨與冷酷的悲劇氣氛。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這是《洛杉磯時報》對該片的評語,並被很多媒體轉述。
而〈〈回歸》獲獎後,影片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認為自己的詮釋會影響觀眾對該片的觀感以及當中的啟發,所以拒絕回答相關問題。做為一個觀眾對該片的理解都取決於自身的閱歷,生活的經歷和思維的方式。
「作品即充滿吊詭和寓意,給予觀眾接近兩小時的情感波動,以及一個令人錯愕的高潮。」——《綜藝》。
「一部讓人驚嘆的心理驚悚片。戲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觀賞後仍會在腦中揮之不去。頂級作品。」——《娛樂周刊》。
這兩條評論讓我們知道影片還具詭異,懸念,驚悚的成份,僅從表相看也非常的吸引人,「電影要好看」這是好電影不能饒過去的一節,更何況影片具有各種深層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為無可置疑的經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兩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鏡頭,一次奔跑讓他們發現爸爸,另一次卻是失去。
這也是一部很美的俄羅斯的風光片,亞寒帶地區茂密的針葉森林、靜靜的湖泊,在導演的處理下,成一種灰藍色調,散發著冷靜幽邃的氣質。
更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回歸》片中大兒子的扮演者弗拉迪米爾·加林,在聖彼得堡一個湖遊玩,在友人面前表演跳水時發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這個地點,就正位於拍攝《回歸》時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更為本片增加了現實版的悲劇色彩。因而劇組當年獲得二十多個大小影展獎項時,導演和主創人員領獎時都難得露出一絲笑容。
影片「回歸」的寓意到底是父親的回歸,情感的回歸,還是前蘇聯的回歸都不重要。最珍貴的是讓世人再一次無可爭議的,欣賞領略那遠離很久的經典,是俄羅斯電影經典的回歸……
⑺ 俄羅斯最好看的電影推薦
俄羅斯最好看的電影推薦《利維坦》、《回歸》、《孤獨之島》、《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郵差的白夜》等。
1、《利維坦》
2014年的電影《利維坦》獲得了評論界昌坦和大眾的好評,贏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⑻ 俄羅斯電影《回歸》講述了什麼
劇情簡介
伊萬和安德烈與母親在俄羅斯北部一個小鎮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離家十多年的父親突然歸來,打破了兩兄弟的和諧生活。他們既對這個陌生的父親充滿懷疑和好奇,又對當年他突然拋開母親而耿耿於懷。
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們去到一個地方找尋一些東西。在路上,小伊萬開始表現出對父親的不滿,認為他們沒有父親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他們來到一個大湖,父親帶領兩個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駕船來到一座神秘的小島上。
父親和兩個孩子分開,兩個孩子出去捉魚,父親去找些東西,孩子們回到與父親約會的地方時已經非常晚了,父親大發雷霆,憤怒地責備哥哥安德烈,伊萬哭著爬上一座高高的廢棄的鐵架上。父親怕他發生危險也追了上去,結果父親失足墜亡。
兩個孩子把父親的屍體運回湖岸,就在他們啟動汽車,打算把父親的屍體裝進去時,父親的屍體連同那條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演員
1、安德 - 弗拉迪米爾·加林
2、伊凡 - 伊萬·杜布朗拉沃夫
3、父親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4、母親 - 娜塔莉亞·維杜維娜
創作
在劇本的最初版本中,電影的動作原樣是對遙遠過去的記憶-根據劇情,大約40歲的兩個兄弟阿奇爾(Archil)和大衛(David)坐在房子的陽台上在紐約,回想起他們童年時的故事。
據導演說,這張照片是在聖彼得堡附近的拉多加湖上拍攝的。「位於拉多加湖和芬蘭灣之間的所有領土都是我們的領土。一個月我們爬上,跑遍了所有的海岸,都至少好奇,好玩的地方,選擇點進行拍攝-澤列諾戈爾斯克,維堡,普里奧焦爾斯克,Sosnovo「。
2004年,發行了攝影師弗拉基米爾·米舒科夫(Vladimir Mishukov)的相冊,該相冊被稱為《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