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電影俄羅斯突齊

電影俄羅斯突齊

發布時間:2024-09-15 21:41:39

『壹』 蘇聯攻打阿富汗

1981年3月9日,美國電視台播放了剛剛上任不久的里根總統與國內外記者的 談話,里根正式宣稱:他將「非常肯定地」考慮向「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不希望成 為一個衛星國的」阿富汗人提供武器的問題。 里根此舉使蘇聯進一步加固了對阿富汗的控制,而各游擊隊組織也增強了對蘇 軍的反攻,雙方的戰斗在1981年驟然變得激烈起來,而交戰中心則漸漸地集中在南 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爾及其北部的地區。 1981年4月,蘇軍的空運活動益發頻繁了,安12型和伊爾76型運輸機不停地掠 過阿富汗的上空,他們正在利用換防的機會繼續向阿富汗增兵。 盡管這個做法與勃列日涅夫的想法背道而馳,但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在 坎大哈等地,形勢已明顯地變得對蘇軍不利了。游擊隊已經攻人了坎大哈市區,戰 斗持續了十幾天,蘇軍仍然無法扭轉局勢。4月中旬,蘇軍又向坎大哈派遣了一個 精銳師,這個師裝備有600輛坦克和裝甲車,並有60架直升機在空中防護。但在戰 斗中,還是經常在關鍵時候出現政府軍突然倒向游擊隊的事件。為此,蘇軍又陸續 將各個城市內的政府軍調離市區,讓他們開進山區,去圍剿游擊隊。 同一時期,阿富汗北部的戰斗也變得同樣激烈起來。這一狀況使蘇聯不得不把 攻打焦點向喀布爾以北一帶地區轉移,因為這里的努里斯坦人以及活動在潘傑希爾 谷地的馬蘇德的游擊隊勢力越來越大,並且,一旦這一帶地區被游擊隊控制,蘇聯 與喀布爾的陸上聯系將被全部切斷。 為此,蘇聯先在1981年7月與卡爾邁勒簽署了一項協定,獲取了對東北部瓦汗 地區的控制權,另一方面,蘇軍開始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搜索與殲滅。 7月中旬,蘇軍與游擊隊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區,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斗,這 是自19個月前蘇軍入侵阿富汗以來最激烈的一次戰斗。 早在5月份,這里就發生過幾起激烈的槍戰,一大批游擊隊組織一直活躍在這 里,他們不斷地襲擊這里的蘇軍哨所和過路的蘇軍,這里的交通線多次被游擊隊切 斷。為此,蘇軍曾屢次派出米格飛機和武裝直升機前往這里轟炸,但都未能見效。 7月門日,蘇軍召集了一大批阿富汗政府軍向拉格曼地區發起進攻,但由於政 府軍人數不夠,卡爾邁勒政府臨時調動300名喀布爾軍事學院的學生,告訴他們將 去執行逐屋搜查的任務。在一個叫達拉村的小村莊附近,這部分學生遭到了游擊隊 的伏擊。當游擊隊發現他們不是蘇軍時,便用擴音器向他們喊話,要求他們放下武 器,但其中有70多名士官生沒有這樣做,結果他們當場被游擊隊員打死,其餘的人 則直接參加了游擊隊。 7月14日,一支由幾百輛裝甲車組成的蘇聯和阿富汗軍隊在直升機和米格飛機 的掩護下開進了拉格曼。開始對這個地區進行狂轟濫炸。隨後,一大批步兵沖了進 去,打死了許多藏在自己房屋的廢墟內或地窖里的老百姓。同時,游擊隊也利用有 利地形,與其展開巷戰,向這些步兵開火,並打死了許多被空運到交戰現場的蘇聯 突擊隊成員,而另一些游擊隊員則在有利的地勢中用高射炮射擊蘇軍的飛機。最後 蘇聯飛機被迫撤走,阿富汗政府軍則集結在兩個陣地里。當天夜裡,游擊隊撲進政 府軍集結地,集中襲擊了其中的一個營地,之後就撤了出去。 7月15日,在蘇軍指揮下,政府軍集中兵力從地面上向游擊隊發起了進攻,正 當政府軍占優勢之時,突然從瓦爾達克、帕爾萬和巴米安等方向開來了游擊隊的援 軍,政府軍只得撤回。 在這次戰斗中,有近百名游擊隊員被打死,數百名蘇軍和政府軍死傷,數十輛 蘇聯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兩架直升機被擊落。 戰斗後,由於70多名士官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爾市民的極大公憤,他們強烈 譴責卡爾邁勒政府讓那些未畢業的學生參加戰斗,並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還沖擊 了喀布爾軍方的醫院。同時,喀布爾約有3500名軍校學員逃離了他們的學校,以抗 議政府的行為。 8月,蘇軍再次反撲此地,但沒有什麼收獲。可當蘇軍撤出後,游擊隊又活躍 起來,屢屢向蘇軍發起主動進攻。蘇軍無奈,只得再次增兵,到1981年底,蘇軍總 人數由8.5萬增加到了9萬人,但傷亡人數已達到1.5萬人左右。 12月,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謝爾蓋·索科洛夫來到喀布爾的戰爭前線,他此 次前來除了布置新任務外,更大的目的是來鼓勵前線的蘇軍。在視察了前線戰斗情 況之後,他召集了所有的高層軍官,經過一番慰問後,索科洛夫說:現在是戰爭的 關鍵時刻,誰也不能放鬆,蘇聯的大批支援馬上就將來到,勝利即將出現在你們的 面前。 在索科洛夫視察喀布爾前線之後,蘇軍的力量果然加強了。 1982年,一批米格—23「鞭擊者」B式飛機和一些機動的「薩姆—8」式「壁 虎」式導彈連在阿富汗境內悄悄地出現了。一部分蘇軍還擁有了一些化學武器,可 以施放「藍雨」、「黑雨」。「灰雨」等化學毒氣彈。 蘇軍人數也仍在增加,到1982年中期,已達到了10萬人,另外還有3萬軍隊作 為預備隊駐扎在蘇阿邊界蘇方一側。 蘇軍經過進一步的增派和調整,在阿富汗境內已駐扎了12個師,每個師將近回 萬人,其中10個是摩托化步兵師,另2個是空降師。其部署如下:第16摩步師駐在 昆都士和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步師駐在賈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師駐在加德茲。 第360和第225摩步師駐在喀布爾、第357摩步師駐在坎大哈、第54摩步師駐在赫 拉特、第275摩步師駐在加茲尼、第66摩步師駐在信丹德、第103摩步師駐在巴格 拉姆、第105空降師駐在喀布爾、第104空降師駐在巴格拉姆。 各摩步師配備有T—59、T—62、T—72坦克以及BTP和BMDI裝甲運兵車,空 降師則配備有米格一21、米格一23、蘇一17飛機、武裝直升機、安一12、安一22運 輸飛機等。 阿富汗政府軍經蘇聯的組建,仍保持在14個師,但每個師僅有2500人左右, 其中有11個步兵師和3個裝甲師,第7和第8步兵師駐在喀布爾,第12步兵師駐在 加德茲、第11步兵師駐在賈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師駐在加茲尼、第25步兵師駐在霍 斯特、第15步兵師駐在坎大哈、第9步兵師駐在巴爾赫的丘加塞頓、第19步兵師駐 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師駐在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師駐在巴格蘭的納赫林、第4 和第15裝甲師駐在喀布爾、第7裝甲師駐在坎大哈。 蘇軍加快了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的6個新機場的修建,並不斷擴建喀布爾 以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和阿富汗西部的信丹德、南部的坎大哈和東部的賈拉拉巴 德空軍基地。 隨著搜索與殲滅戰術的不斷實施,蘇軍已基本清楚了阿富汗游擊隊的主要集結 地,並意識到,搜索與殲滅戰術對蘇軍來說,仍然是耗費大而效果不佳。1982年中 期,蘇軍改變了戰術,開始對游擊隊主要基地實施圍剿。 毫無疑問,重點圍剿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困擾蘇軍多年,最令蘇軍頭痛的潘傑希 爾谷地。 潘傑希爾山谷位於阿富汗東北部,兩邊峰巒迭起,山勢奇偉,山谷全長約150 公里,寬5~10公里,整個山谷只有15個山口與外界相通,其最南邊的谷口離喀布 爾不到80公里,對蘇軍威脅極大,而且谷地里駐守的是阿富汗最有名、戰鬥力最強。 由馬蘇德領導的游擊隊。 1982年5月中旬起,蘇軍先後從加茲尼、賈拉拉巴德、法扎巴德等地抽調了蘇 軍一個師、阿富汗政府軍3個師共計2萬餘人,在3000餘輛坦克和無以計數的飛機 的掩護下,採取多路突人、分進合擊的戰術,對潘傑希爾谷地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蘇軍首先從不同的幾個人口同時攻進,並派出武裝直升機通過空降方式,搶先佔領 了谷地的各制高點,然後分路向谷地內縱深推進。盡管蘇軍火力猛烈,部隊龐大, 但游擊隊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踏著溶化未盡的積雪在山間小路上進退自如,不斷 地避開蘇軍主力而從側面沖擊消滅來犯之敵。在戰斗開始的僅僅一周內,蘇阿軍隊 已有近1000人被消滅,而游擊隊卻只傷亡了100人。當蘇軍最後佔領了谷地時,卻 沒有見到一個游擊隊員,所以喀布爾的廣播電台向全國宣告:蘇軍已全殲了潘傑希 爾谷地的游擊隊員。但蘇軍還未全部撤出山谷,他們就發現,潘傑希爾又重新為游 擊隊所有。這樣,蘇軍不得不又重新攻回谷地,從5~9月,蘇軍先後6次進入谷 地,但除了損失慘重外,沒有取得任何收獲。最後,蘇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對這一帶 的圍剿。 與此同時,就在蘇軍調集兵力進攻潘傑希爾之際,阿卜杜勒·哈克乘著喀布爾 地區蘇軍的空虛對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發起了猛烈的炮擊,一舉擊毀了13架蘇聯飛機。 7月,當蘇軍在西部戰線上大舉進攻赫拉特時,在赫拉特南部的信丹德至法臘 公路線上,蘇軍的車隊也遭到一次大規模的伏擊,共損失了37輛汽車和9輛坦克, 有60餘人被當場打死。 11月,在蘇軍圍剿賈拉拉巴德南部地區時,受到了游擊隊頑強的反擊,70多人 被消滅,12輛坦克和軍車被擊毀。 游擊隊的戰績令勃列日涅夫震驚,猶如是一個又一個的重拳,接連打在他那具 難以再抗拒風雨的軀體上。 1982年5月底,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卡爾邁勒在結束訪問民主德國返回阿 富汗的途中,在莫斯科停留了一個月。此時的卡爾邁勒臉部浮腫、顴骨突出、前額 緊綳綳的,兩眼水汪汪的,顯出一副精神恍惚的樣子,面對著國內黨派間的明爭暗 斗和日益強大的游擊隊組織,卡爾邁勒漸漸地感到一切都是那麼力不從心,他只想 藉助這個時機在莫斯科多休養一段時間,並接受來自蘇聯醫學專家的一系列身體檢 查和治療。 當卡爾邁勒受到蘇聯最高領導人接見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與自己形態與處境 極為相似的人,老態龍鍾的勃列日涅夫帶著無法掩飾的病容。 卡爾邁勒代表阿富汗政府授予勃列日涅夫一枚紅旗勛章,並表示:全體阿富汗 人民由衷地感謝蘇聯為了阿富汗的和平而做出的長年努力,阿富汗人民相信,在蘇 阿兩國的共同奮斗下,幸福和和平必將降臨在阿富汗。勃列日涅夫臉上掛著木獃獃 的表情,雙手顫抖著接過這枚勛章。突然間,兩行熱淚猛地湧出眼眶。勃列日涅夫 為什麼流淚,無人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已經獲知,有史以來蘇軍對潘傑希 爾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已宣告失敗。 這次失敗對勃列日涅夫來說,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類似的令人沮 喪的消息已經令他感到難以招架了。這時的勃列日涅夫畢竟不是多年前的那個精力 充沛、生氣勃勃,時而還流露出些許幽默感的勃列日涅夫了,他已經變成了一個表 情呆滯。動作僵硬、離開講稿就無法准確表達自己思想的垂暮老人了。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來到亞塞拜然首府巴庫視察,電視向全國直播了他在 巴庫招待會上的講話,全蘇聯的人都看到了這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在兩名助手的護送 下登上了講台,然後開始平平淡淡地念起一份講稿。但人們很快就發現,講稿的內 容好像與這次招待會毫無聯系。果然,開場未過3分鍾,就有一個助手急匆匆地跑 上台來,送給他另一份講稿。但勃列日涅夫卻表現得異常平靜,他毫無表情、緩慢 僵硬地放下原來的講稿,然後顫顫抖抖地拿起助手剛遞給他的那份新講稿繼續讀起 來。 全蘇聯觀看電視直播的人都意識到,勃列日涅夫的日子沒有幾天了。 於是,一旦有幾天,各個媒體沒有報道勃列日涅夫的消息,人們就會傳出有關 勃列日涅夫已經去世的謠言。 1982年11月10日,很多人又在哄傳,說勃列日涅夫已經在扎列契耶別墅里去世 了,有些人不相信,因為三天前他還在十月革命63周年的慶祝會上致了祝酒辭。但 11日莫斯科發布的訃告很快就證實:這一次哄傳的不是謠言,而是一個事實。 勃列日涅夫終於告別了他統治了18年的蘇聯,把整個國家連同阿富汗這個爛攤 子一起交給了他的接班人,蘇聯克格勃主席、蘇共黨內第二號人物安德羅波夫。 安德羅波夫上台後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阿富汗問題,因為每天的戰報仍 然在接連不斷地傳來,誰都無法塞住耳朵迴避這個現實。為了表示他對阿富汗問題 的關心,他把卡爾邁勒和巴基斯坦總統齊亞·哈克列入了第一批要會見的外國領導 人的名單之中。對此,齊亞·哈克向外界做了大肆的宣傳,說安德羅波夫在接見他 時真誠地表示了蘇聯很願意從阿富汗撤軍的想法。於是一些人開始猜測,安德羅波 夫上台也許就預示著和平將會很快回到阿富汗了。 但事實恰恰相反。安德羅波夫是負責阿富汗決策問題的三駕馬車之一,是極力 反對從阿撤軍的主要人物,如今他登上了蘇聯的最高位置,怎麼會改變自己一貫堅 持的主張呢?1982年12月16日,蘇聯《真理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是誰反對政治解 決阿富汗問題》,文章中說:「民主阿富汗正在為自己的主權和利益而斗爭」,這 場「革命正在發展,而且阿富汗的這一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因為這是人民的革命, 因為阿富汗人民及其政府得到蘇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全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 和聲援」。 這說明,蘇聯不僅不會停止對阿富汗的侵略,反而會加劇侵略的強度。 1982年12月,蘇聯利用換防的機會再次向阿富汗增兵,並迅速地在喀布爾附近 安裝了十八個「薩姆—6」導彈發射器。此外,蘇軍還首次將「熊蜂」火箭式步兵 噴火器送入阿富汗。這種噴火器口徑為93毫米,長920毫米,重11公斤,射程為600 米,其彈葯威力相當於122~152毫米的榴彈炮,一發炮彈就可以擊毀一架正在起 動的飛機、直升機或裝甲運兵車。 這種「熊蜂」步兵噴火器的發明者科爾涅耶夫斯基同時還向阿富汗送人了一批 威力更大的武器,即裝在T—72坦克上的「卡拉季諾」,它可以在15秒之內將30發 炮彈傾瀉一空,而且,其精確程度和火力密度極高,據後來的俄羅斯《共青團真理 報》報道,「卡拉季諾」直到90年代末的今天,仍然在世界找不到可與之相比的同 類武器。 很明顯,安德羅波夫在阿富汗將發起新一輪更具強度的攻勢。 三月份,正是阿富汗暖風徐來、鳥語花香的季節。但對阿富汗人來說,這個美 麗的月份已經成為災難的前兆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蘇軍都要採取大規模的「春 季攻勢」,就像一頭冬眠醒來的狗熊,又要大踏步走出來,任意塗炭所有的生靈了。 1983年3月,情況似乎與往年又有所不同。喀布爾的蘇軍部隊幾乎是以師為單 位大批地調往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而歷年來戰斗最激烈的潘傑希爾谷地 卻顯得平靜起來了。 4月底,蘇軍對赫拉特的進攻正式開始了。這次進攻持續了兩周,每天都有多 達50架的飛機對赫拉特市區進行轟炸。連續的轟炸使赫拉特約有三千名無辜居民被 炸死,市內建築有二分之一被完全炸毀,那些殘留的建築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幾乎 已沒有完整的房屋得以倖存了,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曾經擁有十六萬居民的赫拉特 成了一片廢墟。與此同時,坎大哈附近的戰斗也變得激烈起來,蘇軍派出浩浩盪盪 的車隊穿過坎大哈對其周圍的游擊隊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似的進攻,而這個車隊,全 部穿過坎大哈就足足花了九個小時的時間。 隨著各地戰斗的激烈進行,阿富汗很多人開始關注起潘傑希爾谷地,為什麼那 里現在那麼平靜,難道馬蘇德已經被蘇軍消滅了嗎? 馬蘇德沒有被消滅,這位剛剛年屆30歲的游擊隊領導人此時正處在一種更為艱 難的境況之中。1982年蘇軍兩次大規模的進攻,已使潘傑希爾游擊隊傷了元氣,4000 名主力戰斗員損失了1000多名,而且蘇軍已深人谷地,在谷地中央建立了十幾個固 定哨所。 進入1983年,安德羅波夫改變了過去的先消滅大股游擊隊的戰略,特別針對潘 傑希爾谷地,久攻而不下不僅使蘇軍損失慘重,而且大令蘇軍士氣低下。安德羅波 夫決定先清除小股力量,最後再一鼓作氣狠拿潘傑希爾。 1月,蘇軍主動派人來到馬蘇德的游擊隊中,邀請馬蘇德前往喀布爾進行停戰 談判,並答應將送給馬蘇德卡皮薩省省長的頭銜。但馬蘇德沒有接受,並且只派出 他的副手阿卜杜勒·拉扎克去參加談判,而馬蘇德本人則一方面加緊了對手下部隊 的訓練,以迎接蘇軍新一輪的進攻,另一方面他又親自前往阿富汗中部的哈扎拉賈 特、北部的巴格蘭以及拉格曼,謀求與那裡的游擊隊攜起手來,共擊蘇軍。 對馬蘇德來說,他最需要的實際上是能夠得以休整的足夠時間。而蘇軍也需要 一定的時間去進一步擊滅其他的小股游擊隊,蘇軍很了解馬蘇德的狀況,他們正在 採取各種辦法先穩住馬蘇德,因而雙方的談判一直在進行。6月,蘇軍把卡爾邁勒 的弟弟、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巴里亞拉伊作為人質送到潘傑希爾谷地, 要求馬蘇德前往喀布爾進行直接談判。最後,馬蘇德前往蘇軍總部,在那裡停留了 近半個月,他沒有接受蘇軍的利誘,只與蘇軍簽署了休戰到八月份的協議。 在此期間,馬蘇德的隊伍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到1983年中期,潘傑希爾游擊 隊主力戰斗員已達到了7000人,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但蘇軍卻利用這個機會向各游擊隊進行了間諜滲透,後來馬蘇德又對游擊隊進 行了大清洗,開除了具有明確證據的間諜人員數十名。 由於馬蘇德的休戰協議,整個1983年,北部的戰場都顯得冷清了許多,只在9 月份,拉格曼的游擊隊曾伏擊了一次蘇軍車隊,摧毀了20多輛卡車和裝甲運輸車, 並遭到了蘇軍的一陣狂轟濫炸。 在蘇軍將主要進攻方向轉向南部的坎大哈和西部的赫拉特之後,游擊隊也相應 改變了主攻方向,主戰場迅速地移到東部邊境的帕克蒂亞省一帶地區。從8月底開 始,那裡的游擊隊合力進攻該省重鎮霍斯特和烏爾貢,盤距在那裡的三千多名卡爾 邁勒政府軍和上萬名蘇軍被重重包圍,戰斗持續了一個月。到9月底,游擊隊最終 攻佔了這兩個城市。蘇軍不甘失敗,從10月起,每星期出動飛機至少150架次,輪 番對那裡進行轟炸。但游擊隊不僅未被趕走,反而乘勝而進,到12月,游擊隊幾乎 占據了除扎爾馬特地區以外的整個帕克蒂亞省。 在其鼓舞下,全國各游擊隊的士氣大為高漲,赫拉特地區的游擊隊對蘇軍進行 了大規模的反攻,僅在9月和10月進行的兩次交戰中,就擊斃了蘇阿兵力500多人。 喀布爾地區的活動更為頻繁,游擊隊屢屢發起主動進攻,喀布爾市內的蘇軍駐地、 阿富汗國家情報局總部、廣播電台、蘇聯顧問住宅區、蘇聯駐阿大使館等蘇軍重點 防守的地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 阿富汗戰場的形勢令安德羅波夫極為沮喪,在冬季到來之前,他沒有在阿富汗 取得任何戰績。相反,安德羅波夫自以為聰明的策略卻使馬蘇德得到了充分休養的 機會。安德羅波夫決定來年春天再搞一次大規模的春季攻勢,讓那些游擊隊看一看 10.5萬蘇軍的真正力量。但是安德羅波夫沒有等到來年的春天。 1984年2月9日,莫斯科正處在天寒地凍之中,房瓦上。街道旁仍堆積著厚厚 的積雪,突然,從紅場上傳來一陣炮聲,一群正在伊萬大公樓上瑟瑟發抖的鴿子猛 地飛起來,在空中打了個旋便飛向了更遠處的房瓦。 而很多人正緊裹著大衣,隨著緩緩的車隊走向紅場,蘇聯最高國家領導人安德 羅波夫在執政不到一年半的時候突然離開了人世。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連續送走了兩位最高國家領導人的蘇聯人不禁要問:為 什麼要讓那麼大年紀的老人來承擔整個國家的責任呢? 沒有人回答。相反,緊接著走上蘇聯最高權力位置的卻是一個更老的老人:73 歲高齡、體弱多病、言語遲鈍、呼吸困難的契爾年科。 但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軍的攻勢卻並沒有因為契爾年科的蒼老而減弱。對蘇聯 領導人來說,似乎在阿富汗採取強硬措施的程度能夠代表著這個領導人的領導能力。 契爾年科上台後,蘇軍在阿富汗的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很快就由原來的 10.5萬人增加到了11.5萬人,而另有多達5萬名的經過特殊訓練的空降兵來到 了土耳其斯坦軍區,部署在阿蘇邊界,隨時可以乘飛機進入阿富汗。 2月底,卡爾邁勒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中央全會上發起了全面進攻游擊隊的 動員報告,題目為《強化對反革命的戰斗》,他號召全黨全軍「從3月22日起,采 取嚴厲措施,使各武裝力量一致行動,徹底消滅反革命武裝,以鞏固地方政權」, 同時,卡爾邁勒還鼓勵大家,「蘇聯人將會使今年成為解決戰斗的一年」。 從3月份起,蘇軍一改以往以出動一兩個旅進行小規模活動的作法,突然間以 一兩個師的兵力集中向坎大哈、帕克蒂亞等地發起了主動進攻。與此同時,一批飛 機開始輪流在潘傑希爾谷地附近進行偵察活動。 蘇軍肯定要在潘傑希爾谷地有所行動。 馬蘇德獲知此情報後,馬上召集游擊隊各小組領導人,讓所有的游擊隊員做好 思想准備,准備迎接蘇軍的進攻,同時對有關部隊進行了初步的分組,要他們負責 快速疏散群眾的任務,並加緊在谷地外圍的布設地雷,另一方面,他又派人通知附 近的其他游擊隊,注意蘇軍動向,加強相互聯系。 4月20日,蘇軍集中了兩萬兵力,以第105空降師為主力,出動了500多輛坦 克和裝甲車,近80架米—24型武裝直升機,並從蘇境內增派了30多架圖—16型「獾」 式戰略轟炸機,轟轟烈烈地開向潘傑希爾谷地,為這次蘇聯入侵阿富汗五年以來規 模最大的戰斗拉開了序幕。 蘇軍首先在山谷的南北兩端部署了重兵,同時派出一支直升機運載的空中突擊 隊,佔領谷內主要山峰,把潘傑希爾谷地作為一個大口袋,兩邊袋口死死系住。而 在山谷外圍的蘇阿聯軍則負責將各出入口切斷,斷絕谷地內游擊隊與外界的聯系。 4月21日起,蘇軍的轟炸機首先對谷地內發起了「高空飽合轟炸」,對游擊隊 的據點、工事、彈葯庫等一切設施盡數轟炸。 但馬蘇德的隊伍,早已經退人了裝備較好的山洞裡了,正在尋找蘇軍的薄弱點 以待機反攻。 4月25日,「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主席薩亞夫在白沙瓦向全阿富汗的游 擊隊組織下達命令,要求各游擊隊發起反圍剿戰,全力攻打潘傑希爾谷地外圍的蘇 軍據點,切斷蘇軍供應線,以保護全阿富汗的「聖戰者中心」——潘傑希爾谷地。 4月底,一支游擊隊炸毀了喀布爾以北戈爾班德河上的戰略重地——馬托克橋, 使蘇軍的給養問題馬上受到了嚴重威脅。 而進入谷地的蘇軍地面部隊則在空中力量的保護下,沿著谷地中央的公路緩緩 推進。到5月初,他們已推到了谷地中部,但是他們時刻准備應付的戰斗並沒有發 生,除了路上的地雷,他們極少受到襲擊,所以這支在山區里行動笨拙的機械化大 軍不得不分散向兩側挺進,而馬蘇德等的正是這一刻。 游擊隊驟然間活躍起來,他們炸山岩、阻道路,埋地雷、搞偷襲,使蘇軍一片 混亂,同時,馬蘇德當機立斷,將各個山口做為阻擊的重點,用預定的聯絡信號與 外部的游擊隊取得聯系,像做陷餅一樣,對蘇軍展開內外夾攻。蘇軍兵力就在這種 分散的小戰場中遭受到一個又一個的損失。其中游擊隊取得成就較大的一次伏擊是 在薩蘭山口,聖戰者們一舉擊斃了蘇軍500多人,並毀壞65輛坦克、20輛裝甲車和 油車。 到6月份,蘇軍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潘傑希爾谷地,但四周的山口仍牢牢掌握在 游擊隊手中,蘇軍未能掃清游擊隊,而自己卻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他們惟一取得的 戰果只是在荒蕪空曠的谷地里留下了幾個留守據點,成為游擊隊練槍法的靶子。 而此次蘇軍攻勢的一個副作用是使阿富汗境內的游擊隊進一步活躍起來,並出 現了地區性聯合的趨勢。6月以後,馬蘇德為答謝其他游擊隊的援助,派出一些有 經驗的游擊隊員前往附近的其他游擊隊基地幫助訓練和建設。 但蘇聯並不死心,繼續向阿富汗境內增送軍用物資。 10月26日,整個興都庫什山地區已降過幾場薄雪,可蘇軍還是派出15000兵力 和近2000輛軍車和大批的武裝直升機以及圖—16轟炸機再次進犯潘傑希爾谷地,力 圖在冬天來臨之前給馬蘇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可是事與願違,這一次戰果比上一 次更糟,出兵的當天便被附近的游擊隊擊落了8架飛機,進入山谷後,仍然是一無 所獲,他們根本沒有正面遇到游擊隊。山谷里也什麼都沒有,他們留下的防守據點 仍然孤零零地在那裡呆立著。 經過這兩次戰斗,馬蘇德又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存留了下來,他已成為阿富汗游 擊隊的榜樣和自豪,人們都稱他為「潘傑希爾之獅」,這一名聲越傳越遠,游擊隊 員們一聽到這一稱呼就猶如在暗夜裡看到了一束灼亮的火光。[轉自鐵血讀書 http://book.tiexue.net]

『貳』 求一部CCTV6演過的俄羅斯電影

找到這個 你看看是不是

歐洲杯激戰正酣,跟哥幾個說過,從四分之一比賽開始寫關於歐洲杯的博客,所以把自己博客主要的內容---電影推介都給忽略了。趁著半決賽還沒有開始,趕快把前兩天看過的一個電影拿出來介紹給大家。

《清潔者》,英文名字:Cleaner。也有翻譯為清潔工的。07年出品的一部個人認為還算上成的好萊塢電影。

故事的主人公(塞繆爾)是個退休的警察,有著一些輕微的潔癖,並在退休後從事著一個特殊的職業:清理犯罪現場。工作流程是這樣:先從警察局收到現場清理授權書,然後上門開始打掃,把現場的血腥場面恢復得清潔干凈如初。並記錄在案,從警局收到相應報酬。工作一直順利。一天,塞繆爾接到一個警察局的授權書,開始上門清理,從現場有著豐富從警經驗的塞繆爾判斷出這是一起發生在客廳的槍擊案件。大量的血液充斥在沙發、茶幾、地毯上。在他有條不紊的整理下,客廳恢復了貫有清潔與整齊。離開時,他忘記了從門墊下拿到的鑰匙,幾天後,他發現鑰匙還在他的手上,就決定再去一次現場,把鑰匙放到門墊下,當他到那個房間的時候,發現房間里有一群人。當他叫開門說明來意的時候。女主人(伊娃.門德斯)告訴他她剛剛從外地回來,從沒有報過案,他們家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兇殺事件。老道的塞繆爾馬上說到錯了地方,並致歉離開。回到公司,他立即將現場記錄從檔案中取出,並藏了起來。隨後,他與多年不聯絡的警局搭檔(艾德.哈里斯)重新開始聯絡,暗中調查這一事件的幕後背景。隨即,房屋女主人找上門來,說出自己的丈夫已經失蹤,並且,塞繆爾發現,她的丈夫正是現任警察局長貪污案的重要證人,回想自己的過去,也曾經因為自己老婆被殺害,而報復殺人者,最終致使殺人者在監獄遭到謀殺,並因此被警察局長拿到把柄,幫著局長貪污。這也是自己最終離開警界的直接原因。而所有這一切自己不想再次面對的事情卻因為一次現場清掃把他重新拉回到事件的漩渦中心。他開始與女主人合作揭開這一切的謎底,當漸漸接近事實真相時候,發現事情並不是像他最開始所想像的一樣... ...。

片子的色調基本上偏冷色,顯示出片中所有人所缺乏的安全、溫暖,投射出所有的不安。鏡頭運用的很嫻熟並且有些匠心之感。當然這些最後都要歸功到剪輯的功力,這部片子的剪輯很細膩,對於電影沖突創造出來強烈的質感,現代手法運用頗多。諸多細節設計與鏡頭也都體現出了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看得出導演的用心。

故事講得很好,情節設置也很精彩,最後體現的人性的自私、貪婪等等方面也很淋漓盡致,更主要是塞繆爾、艾德.哈里斯這兩個老戲骨的表現非常精彩,當然好萊塢新銳美女伊娃.門德斯也當仁不讓,表演日漸成熟,從《靈魂戰場》中與凱奇搭檔後,已經漸漸成為一線女星。導演雷尼.哈林,不用多說,看看他的作品:《絕嶺雄風》、《虎膽龍威2》、《八面埋伏》、《驅魔人前傳》、《魔鬼契約》幾乎都是叫座的驚悚、懸疑、動作大片的代表作。

『叄』 《穿越火線》電影是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的戰爭是俄羅斯打車臣嗎還是其他國家襲擊俄羅斯

2008年8月8日凌晨,喬治亞軍隊進入南奧塞梯控制區,並對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進行炮擊,使沖突地區局勢驟然惡化。當天,俄第58集團軍部分部隊開進南奧塞梯,增援駐扎在沖突地區的俄維和部隊。
12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宣布,俄羅斯決定結束「迫使喬治亞當局實現和平」的軍事行動,並於當天同前往斡旋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達成包括撤軍在內的解決南奧塞梯沖突的六項原則協議。沖突各方隨後接受並簽署了六項原則協議。
18日,俄軍開始從南奧塞梯沖突地區撤軍。
25日,俄聯邦議會上下兩院全票通過了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當局提出的要求俄承認他們獨立的呼籲書。
26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向民眾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宣布,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獨立。
9月2日,俄羅斯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諾戈維岑在莫斯科說,俄方已於9月1日完成從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撤軍。2日,喬治亞外交部向俄羅斯駐格代表安德烈·斯馬加遞交了一份照會,正式宣布喬治亞退出同俄簽署的有關解決南奧塞梯沖突的協議。同日,喬治亞外交部新聞司說,喬治亞當天正式宣布同俄羅斯斷交。
9月8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與法國總統薩科齊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說,俄法兩國總統已商定俄羅斯完全從喬治亞撤軍的措施。
9月9日,俄外長拉夫羅夫與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外長會談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俄羅斯同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9月17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分別與阿布哈茲領導人巴加普什和南奧塞梯領導人科科伊季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日,喬治亞外交部副部長瓦沙澤說,俄羅斯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當天在莫斯科簽署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是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
10月8日,俄羅斯駐南奧塞梯維和部隊司令庫拉赫梅托夫宣布,俄維和部隊已開始從南奧塞梯周邊安全區的6個哨所撤出。 俄總統表示承認南阿兩地獨立經過慎重考慮 俄駐華大使就俄承認南阿獨立談話俄將根據外交慣例決定俄格外交關系
11月24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正式簽署聯邦法律,批准俄羅斯分別與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2009年4月30日,俄羅斯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簽署共同保衛邊界協議。協議規定,俄羅斯將幫助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培養邊防軍人和組建邊防巡邏機構。
2009年7月13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問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時表示,將加強與南奧塞梯在軍事方面的合作 。
2009年7月29日夜間至30日凌晨,南奧塞梯與喬治亞交界地區發生了自2008年8月格俄沖突以來最嚴重的射擊事件。8月1日,俄羅斯國防部新聞局發表公告說,俄國防部對喬治亞與南奧塞梯交界地區發生的射擊事件表示嚴重關切,並表示保留採取一切措施保護南奧塞梯公民和俄當地駐軍的權利。8月3日,格總統薩卡什維利說,喬治亞不會為恢復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主權而再次採取軍事行動。
8月5日,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格里戈里·卡拉辛在莫斯科說,2009年年底前,駐扎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俄邊防軍總人數將從目前的約1800人增至約3000人。8月6日,俄羅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涅斯捷連科在莫斯科說,俄羅斯要求喬治亞在不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動用武力方面作出法律保證。在喬治亞與俄羅斯爆發軍事沖突一周年之際,格政府6日正式發布了關於這場軍事沖突的報告。
9月15日,俄羅斯國防部新聞秘書庫茲涅佐夫宣布,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在莫斯科分別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方面的代表簽署了軍事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俄羅斯將在阿布哈茲的古達烏塔和南奧塞梯的茨欣瓦利各修建一處軍事基地,並向每處基地派駐約1700名士兵。
2010年4月7日,俄羅斯與南奧塞梯簽署協議,俄將在南奧塞梯建立一大型軍事基地。根據協議,該軍事基地使用期為49年,可自動延期15年。8日,喬治亞外交部發表聲明,強烈抗議俄羅斯與南奧塞梯當局簽署了關於在南奧塞梯建立聯合軍事基地的協議。

『肆』 俄國電影 鄉村女教師 求下載地址

肖洛霍夫(1905~1984)
Sholokhov,Mikhail Aleksandrovich

蘇聯作家。1905年5月24日生於頓河軍屯州維辛斯卡亞鎮附近的克魯日林村 ,1984年2月21日卒於維辛斯卡亞鎮 。父親當過店員和磨坊經理,業余好讀書,訂閱多種文藝報刊和書籍,培養了他自幼對文學的愛好。上中學時因1918年爆發的國內戰爭蔓延到學校所在的縣城而休學。1920年頓河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他熱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設,先後當過鎮革命委員會辦事員、掃盲教師、業余劇團的編劇兼演員 、糧食徵集隊員等。1922年秋到莫斯科謀生。1923年發表第一篇習作小品文,從此以寫作為生,不斷在各級報刊發表小品文、特寫和小說。1924年12月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即拉普)。

早期創作 早期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草原》共收入近20篇作品。它們都取材於國內戰爭時期頓河地區的哥薩克生活,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出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哥薩克內部階級沖突的尖銳復雜及這種沖突給家庭親人間關系帶來的深刻變化。其中多數寫得情節緊張,富有戲劇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語言鮮明生動,有生活氣息,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出眾才華。

從1926年開始,肖洛霍夫著手創作一部關於頓河哥薩克命運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1929年長篇的第一、二部問世後,一些批評家指責作者「思想立場曖昧」、「算不得無產階級作家」,但得到綏拉菲莫維奇、高爾基和盧納察爾斯基等名家的肯定。193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一直忙於各種社會活動。1939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這10年裡,除發表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外,最終完成了《靜靜的頓河》,得了1941年蘇聯政府首次頒發的斯大林獎金。

《靜靜的頓河》是作家花14年時間寫成的長篇巨著,共4部8卷,於1940年全部出齊。小說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到1922年俄國國內戰爭結束的歷史性轉折為背景,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引起頓河地區哥薩克社會急劇深刻的變化為題材,著重寫了頓河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後哥薩克發動叛亂及其被平定的經過。小說以其主題的重要性、囊括現實的廣度和揭示生活過程的深度以及多方面綜合運用語言描寫手段的卓越技巧,被公認為是一部史詩性長篇小說,一部既磅礴壯觀又細膩委婉、扣人心弦的悲劇史詩。
1941年6月反法西斯衛國戰爭爆發的第二個月,肖洛霍夫應征入伍,以上校軍銜在前線任軍事記者,1945年2月復員。這幾年中,他除發表許多政論、通訊和特寫外,還創作了歌頌蘇聯軍民愛國主義和英勇獻身精神的短篇小說《學會仇恨》和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的部分章節。1945年9月,他因在戰爭期間的貢獻獲一級衛國戰爭勛章。1952年任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196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書記處書記。

晚期創作 1956年末,發表了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和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二部。

《一個人的遭遇》主要寫衛國戰爭。主人公索科洛夫原是個司機,蘇聯最平凡的勞動大軍中普通的一員。他在戰爭中經歷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及法西斯集中營一系列非人的折磨之後,不但精神上沒有垮掉,而且戰後還收養了一個五、六歲的孤兒,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愛去保護、培育這個幼小的生命,使他健康成長。作品寫的是一個人的遭遇,卻成功地揭示了侵略戰爭的全部殘酷和悲劇性,表現了蘇聯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和道德上的堅定性。小說的基調沉鬱哀傷,同時飽涵相信人和人的未來的人道主義激情,被認為是開辟了衛國戰爭題材新階段之作。

《被開墾的處女地》是一部關於30年代初蘇聯哥薩克農村經歷全盤集體化運動嚴峻考驗的長篇小說。全書共兩部 ,第一部發表於1932年,主要寫建立集體農庄的經過。第二部著重寫農庄的完善和鞏固過程,1955年 起逐章在報刊上發表,1959年全部完稿出版。作品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既揭示了政策上的「左」傾錯誤及幹部的過火行為造成的危害,又表現了白黨及富農的剝削階級本質。情節安排和人物描寫,都首先突出階級斗爭,但作者始終把緊張的階級斗爭與生產管理、日常勞動、愛情家庭及人物的復雜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活氣息。小說的不足之處,是對事件過程的艱難曲折及其深層的根源反映得不夠充分。這部長篇小說和《一個人的遭遇》一起,獲1960年列寧文學獎金。

1965年,肖洛霍夫以「他對頓河流域的史詩般描寫,以有力的藝術和真誠的創造性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一個歷史階段」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迄今已被譯成8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各國擁有廣泛的讀者。

『伍』 前蘇聯電影,二戰時期蘇聯女子高炮部隊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目錄[隱藏]
書籍介紹
作者介紹
書摘介紹
熒屏再現
影片簡介
電視劇簡介

[編輯本段]書籍介紹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1]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周旋,進行殊死的戰斗……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庄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鮑里斯·利沃維奇·瓦西里耶夫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
1924年,瓦西里耶夫出生在斯摩棱斯克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受到部隊生活的熏陶。在上九年級時,衛國戰爭爆發,他志願奔赴前線。1943年負傷,傷愈後進裝甲兵軍事學院學習。1948年畢業,任工程師。1956年結束軍人生涯,進了著名劇作家包戈廷的電影劇本寫作講習班,從此開始專職創作。瓦西里耶夫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寫過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作品題材廣泛,主要是衛國戰爭題材、當代生活題材、歷史題材等,其中以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成就最為顯著。作者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小說發表後被譯成多種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歌劇、芭蕾舞,受到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喜愛。
瓦西里耶夫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伊萬諾夫快艇》、《最後的一天》、《遭遇戰》、《他們可能同我一起去偵察》、《後來發生了戰爭》,長篇小說《不要向白天鵝開槍》、《未列入名冊》,長篇歷史題材小說《虛實往事》,劇本《軍官》、《我的祖國,俄羅斯》,電影腳本《例行的航程》、《漫長的一天》以及與K·拉波波爾特合著的《軍士們》和《軍官們》,自傳體中篇小說《我的駿馬賓士》等。
瓦西里耶夫是從創作劇本、電影腳本開始寫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戲劇和電影的特色,結構嚴謹,情節緊張,語言簡潔。由於作者立意高,創作手法獨辟蹊徑,故而他的作品總能以高昂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激情動人心魄。
[編輯本段]書摘介紹

第一章
在171火車站一帶,能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保持完整無缺的,如今只剩十二戶人家,一個消防棚,以及一座又矮又長、本世紀初用圓石砌成的倉庫了。水塔在上一次空襲中倒塌了,往來的火車已不再停留此地。雖然德寇停止了轟炸,但敵機仍每天在車站上空盤旋騷擾。指揮部為了應變於萬一,依然在這里配備了兩架四管高射機槍。
這是一九四二年五月。車站以西,敵我雙方掘壕深達兩米,終於展開了陣地戰(每逢潮濕的夜晚,打那兒不斷傳來隆隆的炮聲);東邊,德寇夜以繼日地轟炸著運河及穆爾斯曼克鐵路;北面,雙方為爭奪海路而進行激戰;南方,被圍困的列寧格勒仍堅持著浴血戰斗。
而這里簡直成了療養勝地。士兵們由於無聊和寂靜,簡直是泡過澡堂子一樣,渾身松軟無力;更何況那十二戶人家裡,想方設法釀造私酒的小娘兒們、小寡婦還真大有人在。這伙士兵初來此地,頭三天先吃飽睡足,摸清情況;到了第四天,開始闖家進戶去吃生日酒。自此以後,當地上等私酒那股子濃郁的香味,在車站上空就再也吹散不盡了。
火車站的軍事運輸指揮員,成天陰沉著臉的瓦斯科夫准尉,開始一再往上打報告。等到報告遞到第十份,上級照例先對瓦斯科夫劈頭蓋臉臭訓一通,然後再撤走那半排尋歡作樂得暈頭轉向的士兵。這以後,軍運指揮員可以湊湊合合地對付上個把星期,然後又重復了老一套。弄到後來,准尉只好把從前的報告重抄一遍,只需要換一下數字和姓名就成了。
「你簡直在胡鬧!」少校接到一份又一份的報告,只得親自趕來,所以火冒三丈:「成天打起什麼報告來了!你不像個指揮員,倒成了耍筆桿子的了!……」
「請您派一些不愛喝酒的人來。」瓦斯科夫一再重復,盡管他每逢遇到一個大嗓門的上級都有點發憷,可是仍舊像個教堂工友似的,嘴裡嘟嘟噥噥地:「找點不愛喝酒,還有……關於女性的問題,也請考慮一下。」
「要派些老神父來?」
「您心裡明白,」准尉小心翼冀地回答。
「好吧,瓦斯科夫!……」一向嚴厲的少校勃然大怒,「就給你派些不愛喝酒的來,女人的問題也會適當考慮。不過,你可要小心,准尉,假如你連這批士兵也應付不了……」
「是,」軍運指揮員呆頭呆腦地答應著。
少校臨行時帶走了那些經不起誘惑的高射機槍手,並且再次答應瓦斯科夫,一定會派些見了裙子和私酒扭頭就跑,而且跑得比准尉自己還快的戰士來。但是,看來要兌現這個諾言並不那麼容易,因為三天過去,還不見一個人影。
「問題不那麼簡單呀,」准尉對他的女房東瑪麗婭.尼基福洛芙娜講,「兩個班——差不多就得二十個不愛喝酒的。就是把全軍抖摟遍了,——我看也不見得……」
然而,他的擔憂看來是沒什麼根據的,次日清晨,女房東就跟他說,高射機槍手到了。女房東的話音有點怪怪的,可准尉剛剛睡醒,迷迷糊糊的沒有發覺,只顧打聽那件讓他提心吊膽的事了:
「有指揮員一起來嗎?」
「不像是有,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
「那就謝天謝地!」准尉惟恐別人搶走他軍運指揮員的職權,「分權奪利——那是最糟不過的事啦。」
「您也別高興得太早,」女房東微微一笑,樣子顯得很詭秘。
「高興?那得等打完仗,」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一本正經地說,戴上軍帽徑自走出門去。
這回他可真嚇傻啦:門外站著兩列睡眼惺松的姑娘。起初,准尉還以為自己準是睡糊塗了,使勁眨巴眨巴眼睛,等定睛一看,這些個戰士的軍裝上某個部位確實是高高地聳起著,這在操典上可沒有明文許可,而且那些船形帽下還公然露出了不同顏色、不同發型的綹綹鬈發。
帶隊的一個女兵,一副乾巴巴的嗓音,報告說:「准尉同志,副排長基里亞諾娃中士向您報告:高射機槍獨立營五連三排一班、二班前來換防,聽候您的命令。」
「原來——是這樣,」軍運指揮員說,這可完全不符合操典的規定,「這么說,他們可找到不喝酒的啦……」
因為女兵們不願到別人家裡借宿,要在消防棚里搭鋪,他揮動板斧幹了整整一天。姑娘們搬運木板,放在他指定的地方,一邊還嘰嘰喳喳地像一群喜鵲。准尉一聲不響,生怕有損威信,陰沉著臉。
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帖,他才宣布:「沒有我的允許,不準離開駐地一步。」
「去采野果也不行嗎?」一個金發女郎馬上接碴就問。准尉早就注意她了。
「野果子還沒有長出來呢,」他說。
「那麼可以去挖野菜嗎?」基里亞諾娃好奇地問,「我們沒有點熱湯喝可不成,准尉同志——我們會瘦的。」
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疑惑地瞟了一眼那一件件穿得緊綳綳的軍裝,不過還是同意了。
「可是不準過河。那種玩意兒,河灘上有的是。」
火車站里一切逐漸上了正軌,但是軍運指揮員的心情並不因此感到輕松。這伙女高射機槍手是些愛吵愛鬧的調皮丫頭,准尉時時刻刻覺得是在自己家裡作客,生怕說得不恰當,或是做得不得體;而且現在,再也別想不敲門就邁進屋去,假如他一時大意,立刻就會有一聲尖叫沖他迎面撲來,嚇得他慌忙縮回腳去。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最害怕的是別人向他暗示,或者拿他開心,說他對女人獻殷勤,因此他走起路來總是兩眼直盯地面,彷彿他丟失了這一個月工資的錢包似的。
女房東注意到他對這些女兵的態度,跟他說:「您別這么老氣橫秋的,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她們在背後管您叫老頭兒呢,所以您不妨就把她們當一群孩子好了。」
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今年春天才滿三十二歲,他決不承認自己是老頭兒。他想了半天,得出一條結論:這只不過是女房東為鞏固自己的陣地而耍的手腕罷了。因為正是她在某一個春夜融化了軍運指揮員心頭的冰塊,而現在,自然要急於鞏固自己的佔領區呀。
每當夜晚,女兵們對准飛越的敵機,八管齊鳴,狂熱地放射一通炮火,到了白天就沒完沒了地又洗又涮,消防棚周圍老是晾掛著她們各式各樣的破玩意兒。准尉認為這種點綴擺得不是地方,因此直截了當地通知基里亞諾娃中士:
「這破壞偽裝。」
「可是有過指令,」——她毫不含糊地說。
「什麼指令?」
「有關的指令唄。指令寫明,服役的女性可以在任何戰場上晾曬內衣。」
軍運指揮員啞口無言。咄,這幫該死的丫頭!只要你搭理她們——就嘻嘻哈哈地沒完沒了……
天氣暖洋洋的,一點風都沒有,所以蚊子也就孳生得挺快,一群一群多得打團,若是手裡不拿根樹枝撲打,簡直寸步難行:拿根樹枝嘛,這還行,對軍人來說,還是完全可以的。可是過不了幾天軍運指揮員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得清清嗓子,咳嗽咳嗽,這回倒真像是個老頭兒了——可就太不成體統啦。
這事是打那天開頭的——在五月炎熱的一天,他順便拐到倉庫去看看,霎時間他嚇得目瞪口呆:密密匝匝緊緊擠在一起的雪白雪白裸露的身體,驀然映人瓦斯科夫的眼簾,窘得他滿臉通紅。原來以班長奧夏寧娜下士為首的一班八名女兵,全都赤條條一絲不掛,正躺在防雨布上曬日光浴呢。她們哪怕是出於禮貌,尖叫一聲也好;可是不,她們把臉死命藏進防雨布里,就是不吱聲,於是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只好悄悄溜走,簡直像一個頑童從別人的菜園子里溜出來一樣。從那天起,他走到哪個角落,都得不停地咳嗽,就像害了百日咳。
這個奧夏寧娜,他早就注意了。她是個落落寡合的女人,不苟言笑,最多不過嘴角微微一動而已,但眼睛依舊流露出嚴肅的神情。這個奧夏寧娜可真是個古怪的女人,因此費多特.葉夫格拉費奇謹慎地通過女房東去打聽打聽,盡管他心裡明白,這件委託絕不會使她感到愉快。
一天以後,瑪麗婭。尼基福洛芙娜撇著嘴對他說:「她是個寡婦,地地道道的女性;您大可去獻媚調情一番。」
軍運指揮員沒搭理她——對婆娘家還有什麼道理可講呢。他拿起斧頭走到院子里——劈柴的時候最適宜思索。該想的事積攢了一大堆,應該理出個道道兒來。
當然啰,最重要的事還是紀律。是啊,這批士兵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調情,這倒不假。可實際上卻是一團糟。
「柳達、維拉、卡傅卡——值勤去!卡佳,你是崗哨領班員。」
[編輯本段]熒屏再現

影片以回憶對比的手法描述了戰爭帶給一代人的災難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帶領一部分女高射擊槍手守衛一個偏僻的火車站。戰爭爆發後,為了掩護大部隊而迷惑、牽扯德軍主力,瓦斯柯夫上尉與五個女戰士把德軍吸引過來,迂迴在荒原、沼澤地、野草叢中,在生死線上頑強搏鬥……突然一個女兵被沼澤吞沒……突然又一個女兵被冷槍擊中,突然……她們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想念著自己的戀人,回憶著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們都先後倒在戰爭中的血泊里……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編輯本段]影片簡介

片名: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3]A zori zdes tikhiye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主演: Yelena Drapeko
Yekaterina Markova
Olga Ostroumova
Irina Shevchuk
Irina Dolganova
Andrei Martynov
片長: 188 分鍾
類型: 動作片 戰爭片
地區: 前蘇聯
導演: 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編劇: 1.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Stanislav Rostotsky
2.鮑里斯·瓦西里耶夫 Boris Vasilyev
上映/發行日期:
東德
1973年5月4日
芬蘭
1973年12月6日
匈牙利
1973年11月5日
語言: 俄語
級別: Finland:K-12
本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列寧獎金。
幾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了與德軍的戰斗。影片採用獨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穿插女戰士們戰前夢幻般的愛情和生活,用朴實的黑白表現戰爭的殘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調來表現女兵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的時候,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留下熱淚。
斯-羅斯托茨基參加過戰爭的電影導演
斯·羅斯托茨基生於1921年,死於2001年,享年80歲。羅斯托茨基走過了不平凡的人生歷程,他在衛國戰爭中負過重傷,但他以驚人的毅力讀完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56年他推出了描寫農村生活的處女作《土地和人》。此後,他又創作了多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如《七級風》、《五月星》等。影片《這里黎明靜悄悄》充分展示了羅斯托茨基的藝術才華,由著名作家親自參與改編。
影片根據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這里黎明靜悄悄》改編。瓦西里耶夫生於1924年,寫過劇本、電影腳本和小說,所涉題材廣泛,以衛國戰爭題材最為顯著。他的主要小說包括,中篇小說《伊萬諾夫快艇》、《最後的一天》、《遭遇戰》、《他們可能和我一起去偵察》、《後來發生了戰爭》;長篇小說《不要向白天鵝開槍》、《未列入名冊》;長篇歷史小說《虛實往事》等。瓦西里耶夫回憶說,他當時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說託付給了羅斯托茨基,他信任這位導演,喜歡他的影片,認為羅斯托茨基經歷過戰爭,是個真正的士兵。
[編輯本段]電視劇簡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2005)導 演:毛衛寧 張光北
編 劇:郎雲
主 演:阿·葉·索科洛夫 特·亞·奧斯塔普 德·布·西蒙年科 斯·阿·格拉德涅娃 葉·格·馬爾采娃 (更多)
上 映:200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顏 色:彩色
時 長:20集
類 型:連續劇

『陸』 為什麼沒有人回答我的問題大家都不看蘇聯老電影的嗎

在電影攝制中,對於我來說,沒有比剪輯階段是更為引人入勝的時刻了。如果可以相信幸福的人是不看時鍾的,那麼,剪輯的階段才使真正幸福的:幾天如同幾個小時,幾個月如同幾天。如果我說,在影片產生結束時,假使我被剝奪了坐在剪輯台前的機會,我的影片就根本無法組成,這也並非誇大其詞。

愛森斯坦寫道:「從動力學來理解,藝術作品,也就是在觀眾的理智和感情中形成的過程。真正富於生命力的藝術作品的特點正在於此。它不同於僵化藝術,僵化藝術是把某些創作進行過程的形象結果告訴觀眾,而不是把他們拉入正在進行的過程之中。」他還寫道:「蒙太奇的力量在於創作過程中吸收了觀眾的情感和智慧。它迫使觀眾經歷那條創造了人物形象的作者已經走過的同一創作道路。觀眾不僅看到作品的描繪因素,而且還象作者一樣的體驗形象產生和形成的生動有力的過程。顯然,這也就是浮現在作者創作工作和創作視象的時刻的『那種可具體感覺得到的力量』表達出來……這也就是作者設想和創造的形象,但同時也是觀眾自己的創作行動創造出來的形象。」

眾所周知,電影藝術自由的、即興的藝術作品是一個最完美的楷范正是上面引錄的文字的作者所創作的。《波將金號》這部各民族和各時代最優秀的影片之所以不朽的原因不僅僅在影片的主題和思想性上,也在於它那靈活性,毫無造作的靈感,在於它那全部組成部分中的自然質朴。同時還表現在動作和蒙太奇(剪輯)的即興創作方面。

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遇到一部勝利完成了創作過程的高度和諧的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忘記靈活中的「成千噸礦石」,往往會把達到結果的過程設想得過於簡單。這種「用代數來檢驗和弦」的嘗試,在這種情形下彷彿終於把靈感和工藝等同起來了。有人在遇見詩人斯維特洛夫時問他怎樣寫成《格列那得》,他的回答閃爍出智慧的諷刺:「如果我知道怎樣寫得話,那我就再寫一個。」

當我從「構思的拋物線」一書中了解到該作者、導演米哈爾科夫·崗察洛夫斯基「堅信,著名的奧德薩階梯是在拍攝之前就做好了蒙太奇設計」時,我感到驚訝不已。使我驚訝的不是這種從別處套來的奇談怪論,我們早已從雷納·克萊爾那裡聽說過這種論調。使我們驚奇的是年輕的愛森斯坦創作上的那種即興的自發勢力,從其本性上,從其本質上同這位法國大使曾宣揚的信條是針鋒相對的。「在拍攝之前就做好蒙太奇計劃」這一公式,不符合《戰艦波將金號》的創作事實。要是我在以上引文中的前兩段中沒有讀到這樣的話,「原則上,已拍好素材中容許改變的東西越多,導演的作用就越弱。」我也許不會注意到這種信口雌黃,奧德薩階梯這段戲的例子好像是要用來證實這一結論,然而證實了嗎?

直接參加拍攝這部影片的電影導演·維·亞歷山大洛夫回憶說:《波將金號》的攝制是「以極其緊張的速度和在很大程度上用即興創作的方法進行的。」亞歷山大洛夫還回答道,在電影劇本《一九零五年》中「波將金」起義的一段只有45個鏡頭(影片卻由1280個鏡頭組成),亞歷山大洛夫還描述了影片的幾個著名的段落時怎樣誕生的。「愛杜瓦爾德·吉賽碰運氣地開始拍攝……清晨的美景。而拍好了的鏡頭實際上卻意外地成了這場戲超越詩意的序曲。」那麼奧德薩階梯呢?也許這場戲例外呢?亞歷山大洛夫不容對此有絲毫疑惑:「奧德薩階梯這一著名的重場戲無論在劇本中還是在准備草案中都不存在。」

無可爭議,年輕的斯森斯坦隊時間有了清晰的看法,感覺到未來和場戲的節奏,它那未來的蒙太奇原則時,才動手拍這場戲的。他草擬出細節、各種剪輯方案,但時間又是那麼催命似的緊迫。要說愛森斯坦在如何著手拍攝之前就已實現構思好了這段戲的話,那麼,未必會去拍攝那麼多的鏡頭甚至場面,而它們後來卻被扔進了廢紙簍里。維克多·施克羅夫斯基談到在那遙遠年代看完奧德薩這段戲的素材後的印象時說:「許多東西將不會擺進影片里去。」

至於蒙太奇方面素材內部的重新安排的問題,那麼《戰艦》的創作者在三十年代末從理論上總結其探索和發現時得出結論說:蒙太奇(和拍攝中的)即興創作對於他來說並非例外,也非偶然,而是同一個影片創作的獨特歷程聯系著的。

C·M·愛森斯坦把蒙太奇費為兩類。他把一種類型成為情節句子連貫結構的「紐帶」這種「紐帶」只能放在服從日常生活生活邏輯的一定秩序中。在這里,可以輕而易舉地動手制定事前剪輯計劃。而剪輯人員也可以在沒有導演的情況下,只需按照電影劇本把拍好的素材剪掉「拍板」後加以剪接就行了。

另一類則是「交響式秩序」的段落,它同廣闊的情緒主題發展的動力學相聯系。處理這種情緒戲不可能靠「怎樣」和「為什麼」來構成。因為「怎樣」和「為什麼」是控制著某種過程、某種挑選出來的「依據」。而在這里的選擇的根據不是邏輯上的估價……而是直接的動作……

不要用推理去安排思想,而要用一個鏡頭,用一系列結構過程去鋪砌它……

關於這類情緒鏡頭,愛森斯坦寫道:「純情節和敘事——從報道的角度來說,這一切鏡頭可以按任何順序來安排」。

在電影通向蒙太奇的道路上,文學劇本多我來說總是像一種導航圖,但是「輪船」的航路、它的運動性質、速度以及其他卻取決於輪船本身和操縱它的舵手……捫心自問:應當承認,年復一年,有許多原因使我不再把分鏡頭劇本當作一個真正創作部分來對待了。分鏡頭劇本每次都要獲得一些畸形的特點——這是劇作與導演構思之間、編劇的遠見與製片廠的彩金、技術的可能性、或者同助手們好心的措施、同我們錯綜復雜的生產的某些環節的准備工作之間的一種令人苦惱的折衷產物。雖然在右欄裡布滿了鏡頭編號、尺數、和魔術般的「全景」、「特寫」、「中景」、「推——拉」等等,但在這一階段,我實際上總還是考慮不到。我乾脆不去考慮它:不圖發胖,只圖活命。

在文學劇本第一階段考慮好種種蒙太奇造型的原則後,在整個生產期間我卻彷彿把它忘光了,直到著手進行具體蒙太奇(剪輯)工作時才想起來。彷彿忘光了……當然,甚至在未分鏡頭劇本打初稿的時候,以及同攝影師、美工師、助理們和行政管理人員在每一個新鏡頭的前夕,每一個拍攝日之前已到研究具體的鏡頭處理時,有意無意地,蒙太奇原則就已經初具規模。在拍攝時這一原則也基本上明確了,但只有在剪輯時才最終結晶化,才具體地體現出來。

自然,從影片的節奏,它的總特性的角度來考慮蒙太奇,那麼導演在開拍前就必須明確:一部內部節奏有錯誤的影片很難、往往不可能利用蒙太奇來加以糾正。(這些公正的告誡在尤特凱維奇《銀幕上的人》一書中早有論述。)一部未來影片的節奏感在尤文學劇本得來的最初印象中就已出現了。在閱讀劇本的時候,甚至類似蒙太奇節奏草圖的東西也會露出萌芽,它們日後會成為具體的、有血有肉的膚體。這些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我們同時不僅是導演,而且還是編劇,那麼蒙太奇節奏構思就會出現我寫下的第一批草稿上。自然,這種我們稱之為「構思蒙太奇」的初步東西既不能料想到分鏡頭劇本,也不能料想到拍攝,更不能料想到蒙太奇(剪輯)本身。但「蒙太奇構思」——這是一顆種子,它日後會成長起來,獲得畫面的造型的血肉。

影片《帕米爾的孩子們》里許多地方決定運用幾乎與影片最朦朧的作出構思同時設想出來的定格的蒙太奇手法。五十年代末期,這一手法在故事片電影中基本上被人們遺忘了。只弗朗士·特呂弗在影片《四百下》中對定格的運用,以及在影片《二十歲的愛情》中對定格的再次運用才使人們回想起它。我已經著手開拍《帕米爾的孩子們》是,看了這兩部影片,我心裡堅信,設想出來的定格手法的確蘊含有不少的可能性。(今天定格一詞已是電影語言的一個常用字,不僅失去創新意義,而且由於過度迷戀使它在六十年中期沾有庸俗和刻板的味道。)《帕米爾的孩子們》中定格蒙太奇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與先決定了那種強烈的蒙太奇節奏對位法。這種按照默片傳統的對位法沖破了鏡頭內部蒙太奇的流暢性。

有人可能會指出:本文作者是尊奉雅羅斯拉瓦·卡謝克著名的俏皮話來生活的:「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因為事情總要到來。」然而我不大願意人們這樣來理解我。

無論最初的劇本構思同剪輯好了的影片差距多麼懸殊,無論在影片創作過程中變化多麼顯著,作品的思想,它那形象的統一,它的內容都和藝術家——影片的攝制者的世界觀和世界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世界觀和世界感仍然是在電影製作者急風暴雨的海洋上歷時數月的漫遊中的一座永不消逝的燈塔,它們引導著坐在放映廳後者剪輯台前的導演的眼和手。記錄在文學劇本中的最初構思——是整個錯綜復雜的電影過程的發展和組織中的及其重要的推動力。它的進程首先取決於藝術家個性、取決於他的立場、他心靈的豐富,在和生產進行搏鬥中站穩腳跟的能力。善於利用一切生動的電影表現力的能力,取決於創作勞動者們的創作首創性。

因此,文學劇本的方案——這還僅僅是一種探索的方向。整個的探索目的——就是創造一件能激動成千上萬觀眾的、活生生的、獨特的藝術作品。作品的生動性還取決於創作過程本身的生動性以及其藝術家所選擇的手法與藝術家的關系。一部具有內在的藝術和諧的、活生生的作品就像是一個富有個性的、獨特的人的面貌。他的身高、體型、臉型、眼鏡、頭發和聲音——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形象。

C·M·愛森斯坦於一九三七年所寫的著作「蒙太奇」中有這樣一些話:「大寫的蒙太奇是……應該到原型……人之中去學習。拿人的原型——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快樂的人和受苦的人、戀愛和仇恨的人、唱歌的和跳舞的人、生孩子的人、以及埋葬了階級殘疾的人、世世代代建設著社會主義的歡樂和有血有肉的人的原型作為模範……

……從而從人的表現力中汲取那種永遠新鮮的、永遠獨特的、對於每一個新主題永遠激動著人心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他接著說:「只要年年把握住自己那激情的充分表現力的自然和有機性——即表現力,那麼,我們就能掌握那一財富——也就是當我們轉為形象和比喻語言,把情節分成蒙太奇片斷,當我們突然從色彩中看到一切,當感情的全部颶風傾注為一片聲音之中的時候,為我們的總譜作出提示的財富。人的表現力,只有人的表現力才是滋養形式技巧有希望的支柱和源泉。

電影蒙太奇作為一個正在完成著的過程,還在於已拍好的素材的統一與和諧的理解,在於對具體和特殊規律性的理解——這在形式節奏的領域中是如此,在實質中,在素材里全新的東西的表現和它的情緒渲染中也是如此。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觀的指導下,在富有個性的志趣的指導下來考慮文學劇本中的最初構思,憑借素材中表現出來的特點,藝術家才能創造出一部和諧的作品,它所達到的結果的思想和風格越接近生活,接近藝術家的人品,接近藝術家的個性,這一作品就越美妙……

我覺得蒙太奇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創作階段。這時,一切都已不再依靠什麼自發勢力、偶然性,甚至不依賴於參加影片生產的某一成員的創作和辦事的質量,而只靠總導演、靠他對世界的看法、他的電影造型感。更准確地說,我覺得一部影片的蒙太奇剪輯師在影片完成階段需要意志力而同時又需要靈感的過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蒙太奇應是一個創作過程,並且,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是獨立的、多少不受產生在它之前的那一切東西嚴格限制的一個過程。

電影過去和現在總是按照某正螺旋線發展的。最初——是它幼稚的嬰兒時代:「蒙太奇萬能!」隨後,是它急躁的兒童時代——「蒙太奇無用!」愛森斯坦在《蒙太奇在一九三八年》一文中就已經指出過這種進化。那片文章發表後已經過了二十年。從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並非不受電視的影響),這種進化在蘇聯影片《雁南飛》、《伊萬的童年》中精湛地體現了出來。(雖然在某部影片中作為一種痕跡還存在著蒙太奇攝影技術的一鱗半爪。)

我覺得電影現在正跨入成年時代。或者至少是正准備跨入這一時代。我認為,電影成熟的一個無可非議的標志就是在對電影諸多過程和現象加以概括和分類時所遇到的莫大困難。這時任何試圖考察現代電影過程的內在規律的研究者都有所領會的。前所未見的多種多樣的電影表現手段、由電影在四分之一世紀所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先已成為每部電影作品的一切獨個形式和風格的飼養的土壤。

這時合乎規律的。把電影當作一門藝術的要求今天已經變得越發迫切了。想雜耍節目那樣的電影魔力正在逐年消失。盡管今天在思想和形式上依然非常粗糙的電影演出,有時仍然受到廣大觀眾的生物電場的保護。他們擅長於做出集體反應。從而加強了電影所造成的印象,這種印象不僅是電影產品的質量所引起的,而且還取決於聚會在一堂的電影觀眾的節日情緒,他們對生活的雜耍般的幻景的感受。

此為,技術已保證使電影片庫成為象失去圖書館的書籍一樣,誰都可以得到。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另外一些評價標准。說真的,這種供個人觀看的親切的電影將會是怎樣的呢?一部不能指望廣大觀眾的反應來掩飾自己弱點的影片將會是什麼樣的呢?對此作出預言無疑是不可能的。對於我來說,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電影應成為人的伴侶,就像多少世紀以來的書籍那樣。它在風格、手法上也應像文學中一向那樣不斷得到豐富。

要評論今天的外國電影,我感到很困難。但我在各國際電影節和電影廳里所看到的那些影片是我可以設想到有一種一致的過程:全世界的電影、當然我是指進步的、具有世紀的活躍的先進思想的影片,在主體、思想和風格的豐富多彩方面都在迅速地接近,有時也在接近文學。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電影突破了被實際上各式各樣的藝術家們所掌握的形式領域,夏奈成為一種表達一部作品最細致的獨特手段,使得每一位導演以確認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手法、或者有時稱作自己的「文筆」。

「蒙太奇在七八年」(又回到上述的問題上來了)不是「萬能」。不過,當然也不是「無用」,甚至也不是在這兩種極端觀點之間用鏡頭內部的蒙太奇來調和的東西。今天,蒙太奇作為電影導演的特殊表現手段專業工具之一,受重視的程度取決一個導演在處理每一部影片的具體任務時的個人好惡。今天,蒙太奇對一部分人是萬能的,對另一部分人是無用的。而對於大多數電影藝術家來說是表現手段之一。(談到蒙太奇一詞,我通常是指音響蒙太奇,即聲畫在蒙太奇上的合成)。

二、三十年代蘇聯電影先驅者們的探索,不僅對我國的電影產生了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戰後的電影發展在形式上的很大程度上彷彿正是遵循了C·M·愛森斯坦和B·H普多夫金在理論上預言過的道路。

讓我們先把法國「新浪潮」思想性的世界觀方面拋開不談。但是,說到五十年代法國人在電影表現手段的探索方面所造成的影響,大概我的同行們未必會有異議,這一影響也包括蒙太奇的發展。只要回想一下,讓·留克·谷達爾在他最初的一批影片里如何沖破了傳統的、學院式的蒙太奇,或者是阿倫·雷乃在影片《廣島之戀》中那光輝奪目的大膽精神,他在這部影片里充分表現了聲畫不同步的意義。而這一強有力的電影表現手段當年就為偉大的蘇聯導演們從理論上預測到了。

C·愛森斯坦、B·普多夫金和P·亞歷山大洛夫早在一九二八年寫的「有聲電影的未來」宣言中聲稱:音響的最初的實驗工作應當放在同視覺形象尖銳的對立方面。

「只有這種『沖出』才能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以後將會創造出視覺、聽覺形象新的管弦樂般的對位法。」

我們也知道,顯示這一宣言的員額的嘗試在《白靜草原》的災難中毀滅了。

我剛開始電影生也是就熟悉了聲畫不同步的假設。當我最初的一接觸蒙太奇的時候:我明確地知道——這個原則是最神聖的現代蒙太奇思維——它遠遠超出了剪輯技術的框框。依我看,因為這里涉及到的是電影優越於其他一切藝術形式,甚至優越於文學的獨特的基本問題之一。我堅信,在這條路上,將來必然出現竟然的發現,而這種發現會大大豐富現代的電影語言,而它目前還遠遠不如文學。

電影中無論什麼都不會消失無蹤。在這里任何發現也不是憑空誕生的。形式領域中的任何飛躍出現之前都要有各種藝術家在世界電影的廣闊領域中進行長年累月的探索。如果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在蘇聯戰前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源泉,那麼,對於我們的電影來說。安東尼奧尼那漫長的、特別拖延的蒙太奇句法就並非沒有留下痕跡。這位義大利大師的這種非偶然的發明後來被M·胡齊耶夫以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表現了出來。

在六十年代我們發現,如果說在英格瑪·貝格曼的影片中蒙太奇的傳統式和不引人注目的,那麼對於費里尼。來說,蒙太奇根本就不起任何重大作用。然而,費里尼承認他從不參加剪輯工作,這不能不使我感到驚訝不已。但只有當我看到費里尼所有的影片之後,我才找到了對這個謎的解答:他的影片中鏡頭內部造型的感情威力如此之強烈。使它產生了鮮明的節奏,而這種節奏感使剪輯人員能推測出同這位大師的想法完全吻合的剪輯格局。

總之,不管這是好是壞,今天蒙太奇在我們這里和世界上已處於很難下一個統一定義的地位。然而這決沒有使我感到不快,反而使我感到高興。

此外還應該指出,某個藝術家在他從電影生涯中的不同階段,其蒙太奇手法也各不相同。再提起那位阿倫·雷乃,他不僅拍攝了《廣島之戀》或《去年在馬里昂巴》,而且還拍攝了《戰爭結束了》一片,其中沒有在形式上作什麼試驗嘗試,它那嚴謹而含蓄的敘事風格和影片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這一套剪輯文集是我在電影學院圖書館當資料員時所編輯的。那時我曾要求張客老師,他那時是副院長,設電影剪輯系,另外也看到導演系的老師自己剪輯所存在的問題。我覺得北京電影學院不設電影剪輯專業這一根本,反倒去搞一個什麼根本不存在的電影表演專業,這是其一,另外,導演老師們的所謂自己剪輯,實際上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誤,剪輯不從屬於導演,剪輯應該當一門專業來做。有鑒於以上在中國電影教育中的差錯,我只能盡我的力所能及,搞出一些外國的文章來給老師和學生們一些啟發。當然,我這樣做在北京電影學院是徒然的,沒有多久,我這里的出版物就被取消了。先是借觀眾來信說我們出售的出版物存在問題(實際上是指有錯字),他們大概是裝傻,就算一個借口派沈嵩生來審查,可是沈老師是一個讀書人,我出的東西他早就看完了,因此當我一本本拿給他審查的時候,他都說,看過了。最後他問我還有沒有。我說就是這些。他說,好,這些文章我都讀過了,沒有問題,我回去打一個報告給黨委就行了。一計未成,又生一計。第二年我被叫到教務處長那裡,他表揚了我一番,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我翻譯了許多譯文,讓學院的師生了解了外國的電影理論情況,這是好事。現在,社會一切都走上正軌了。你已經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任務了。那也就是說我以後不必做了。我在圖書館在幾年搞的這批介紹工作就被這漂亮的一句話全部抹殺了。從後來,在九十年代鄭雪萊在電影藝術雜志某期的第一篇還社論性的有關中國的電影理論的去向問題里指出了我翻的東西給中國電影理論還來的危害,具體地是他舉出《西方關於兩種電影理論的討論》。由此可見我所做的事的作用。中國電影理論就是被鄭雪萊之流的電影綜合藝術論引向歧途,至今翻不了身。都一百年了。

現在那兩個大影視學院也開始想設剪輯專業了。我預測這兩個專業的設立會是進一步到剪輯這門專業里攪混水來了。因此我又找出我當年搞的那四本電影剪輯專輯發在這里,希望它能起些消毒的作用。

大家可以從蘇聯的這篇文章中看到,他們根本沒有提到文學二字。電影與文學無關。

"而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蒙太奇應是一個創作過程,並且,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是獨立的、多少不受產生在它之前的那一切東西嚴格限制的一個過程。"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確,電影里的所謂電影表演只不過是剪輯的素材而已。注意這句話,「幾乎是獨立的、多少不受產生在它之前的那一切東西嚴格限制的一個過程」。一切都很明確。

「但只有當我看到費里尼所有的影片之後,我才找到了對這個謎的解答:他的影片中鏡頭內部造型的感情威力如此之強烈。使它產生了鮮明的節奏,而這種節奏感使剪輯人員能推測出同這位大師的想法完全吻合的剪輯格局。」

這很明顯地解決了在剪輯時長鏡頭與短鏡頭之間的節奏問題。剪輯格局指的顯然就是節奏結構的問題。

如果在電影剪輯專業的開始就把文學摻進來,那麼這門專業就算徹底完蛋了。一個看得見聽得見的媒介形式卻要去參照一個看不見聽不見的媒介形式的規律。這簡直是荒唐。另外,你想想看,除非是一個思想非常開闊的演員,(那也就是說,否定電影綜合藝術論的演員)他們能接受電影剪輯的觀念嗎?他們還不是要剪輯服從於表演。荒繆絕倫。我看是搞不好的。難道北京電影學院就沒有人懂電影剪輯嗎?有。正是因為他們知道有,所以他們不用。

希望大家對電影的剪輯能展開深入的討論。我正在籌劃培養幾個電影剪輯專業的人才。

俗話說得好,船往往在岸邊撞毀。實際上,假如說劇本是「航行」的起點的話,那麼剪輯便是旅行的終點。而且這兩個階段不僅是最愉快的而且是責任極為重大的階段。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兩個階段,導演最不受充滿著偶然性與失算的電影生產的自發勢力的損害,這種自發勢力與拍攝的組織水平有關,同創作者無限的幻想與極不完善的電影技術之間在戲劇性上無法解決矛盾是相關聯的。

我拍的所有影片在其創作過程中都要經歷一種大致相同的演變過程。劇本擬訂好一部影片,但電影生產的自發勢力卻迫使你派出一部多少有些差異的影片,然後,在剪輯階段卻又彷彿新創作出另一部影片。

文學劇本階段——這總是藝術創作中純粹的創作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切都掌握在導演(作者)手中,一切都取決於他的構思是否豐富,取決於能力和才乾的程度。而拍攝階段——是一個破壞階段。已經構思好了的影片的命運往往落入各種專業代表人物的手中——創作或行政管理人員手中。他們肯定要影響拍攝的結果,而且是從根本上產生影響。任何一個導演,即使是最有權威和最不留情的導演,也無法預料和阻擋在拍攝過程中所包藏的那股偶然性和意外的事件的洪流。

確實,演員、美工師或攝影師的出色發現、大自然的恩賜(如果影片拍得是外景的話)往往可以彌補一部分損失。當然,這些都是在攝制組集體創作的情況下記錄在膠片上的。當然,這些都是在攝制組集體創作的情況下記錄在膠片上的。然而,在腦海里和通過文字體現出來的那個構思卻幾乎從來不能原原本本地加以實現。(確實,為了百分之百實現自己的構思而煩惱,使得雷納·克萊爾成為自然景的敵人。他寧肯使用攝影棚以保證把偶然性降到最小限度。但是接著出現了菲德里柯·費里尼——彷彿是這位法國導演的對立者,對於費里尼來說,那種「毀滅性」的拍攝過程都變成了創作,即興創作成為他的方法。話又說回來了,在《8 1/2》出現以前三十年,愛森斯坦的威力強大的即興的巨瀾終於創作出了《戰艦波將金號》這部傑作!這以後再談。)

如果說在拍攝第一部影片《巴米爾之子》之前,我能自信地重復雷納·克萊爾的那句名言:「對影片我早已胸有成竹,現在僅僅是把它拍出來而已」,那麼,在這部處女作的拍攝期間,我所體會到的使構思屢屢遭到破打擊的力量,使我在面臨第二部影片時,只能重復甦格拉底的箴語了:「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現在拍完四部影片,特別是拍完《迷人的幸福群星》上下集之後,我竟然感到蒙太奇剪輯階段是一個構思的恢復階段,或更准確地說,是它的復活階段。不是還原最初的構思(這完全不可能!),而正是在出現了意外色彩——這多多少少要比最初所看到的更豐富——之後的再生。重要的是,它們已經不是原來那樣了。不能不考慮這點。正因為如此,我把蒙太奇視為創作影片的一個步驟。誠然,不是在編寫電影文學劇本是所看到的那個影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沖破拍攝階段的沖重重阻礙的那部影片。

最終的處理方法,照例不可能在幾千米已拍好的素材上一下子預測出來。必須逐米逐米底重新研究那些特定素材,理解捕捉它的獨特性,去感受其中意料不到的那些風格樣式的節奏的規律性,這規律性在剪輯階段必須逐日逐段地加以遵循。因為在這個階段,素材本身決定著新的蒙太奇方案。只有素材全都有了以後,看到了它所有的優點和弱點,才能製作影片——才能指揮這支電影的聲畫交響樂。

按創作問題本身的集中性程度來說,剪輯就像任何一種藝術創作一樣不受生產的影響。實際上,以為作家或作曲家要著書或譜寫交響曲,除構思外,只要進行筆頭工作就夠了。一位電影導演在蒙太奇(剪輯)之前的諸階段中,就要做一大堆工作:一個得到電影廠和國家電影委員會批準的電影文學劇本、人員(攝制組)、資金的保證、幾個月的准備工作,選擇拍外景的地點、攝影棚、布景、服裝、道具、電一個技術人員及膠片等等等等。而在蒙太奇(剪輯)階段,導演所面臨的,只有坐在聲畫剪輯台前的剪輯人員,和放映間放映員、承兌的雙片素材片盒。

已拍好的膠片有一個非常貼切的名稱。這個名稱沒有任何詩意,它就叫素材。例如,一部剪輯好的完成片只有2,700米,在剪輯前可能有25,000米的素材。換句話說,在15

『柒』 德國 蘇聯戰爭片

美國拍攝的……那個主旋律,那個高大全——什麼都可以是,就是別說他們客觀。

你說的那部電影《紅櫻桃》,葉大鷹的片子。我小學時學校也組織看來著,那姑娘裸了以後我們班主任說「就這還獲獎片子吶?學校也不知道挑個好的!」……

『捌』 俄羅斯的電影

暈~~~~~~~~~
不是俄羅斯是南斯拉夫的經典。

英文名: Valter brani Sarajevo

中文名: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導 演: ( Hajrudin Krvavac )

主 演: ( 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 Rade Markovic) ( Ljubisa Samardzic) ( Neda Spasojevic) ( Dragomir 'Gidra' Bojanic) ( Slobodan Dimitrijevic)

上 映: 1972年11月30日

1944年, 入侵南斯拉夫的德國法西斯陷入游擊隊的重重包圍之中, 只有多瑙河以南的公路還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如果這條通道被切斷, 整個」E兵團」二十個師就會遭到被全軍圍殲的命運.柏林命令」E兵團」火速撤退, 可是龐大的裝甲部隊燃料只能維持到維謝格拉特, 現在只有從薩拉熱窩的燃料基地把油運到維謝格拉特.為此, 德軍擬定了一個秘密的」勞費爾行動」計劃.
薩拉熱窩拉於南斯拉夫中部, 是一座英雄城市.人民抵抗運動沉重打擊了法西斯強盜.領導這個運動的是久經考驗、機智老練的游擊隊長瓦爾特.他的名字使敵人膽顫心驚.為逮捕瓦爾特, 陰險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時間, 審訊了一百多名」犯人」, 仍一無所獲.柏林特地派黨衛軍上校馮·迪特里施來執行掃除」勞費爾行動」障礙的工作.
蓋世太保加緊監視與抵抗力量有來往的人.黨衛軍上尉康德爾奉命混進抵抗運動內部, 組織了」非常委員會」, 他為迷惑委員會成員, 真的帶小組去干狙擊德軍的行動.他賊喊捉賊地說, 蓋世太保打算把特務打進他們內部, 」你們不要相信任何人, 誰和你們接觸, 都要告訴我.」
委員會的青年以為他就是瓦爾特.年輕幼稚的布爾吉把游擊隊的聯絡暗號和活動計劃不知不覺地透露給了康德爾.於是, 薩拉熱窩的街頭巷尾經常發生激戰.一個游擊隊員被敵人盯住, 幸好在自己人的掩護下脫險.一個在被迫捕中不幸中彈受傷的游擊隊員, 被敵人抓住.醫院的醫生也是自己人, 他們為傷員做好手術, 故意把電源切斷, 趁監視的德寇去找手電筒, 用掉包的方式, 巧妙地將傷員營救出去.打進敵人警察局的斯特利弄到了」勞費爾行動」計劃.抵抗運動的領導人根據這連續發生的情況, 覺得那個」非常委員會」有問題, 一定是出了叛徒和鑽進了一個假瓦爾特, 應當及時清除這個危險的隱患.抵抗運動決定由皮勞特去找開照相館的吉斯, 因為委員會經常在吉斯那裡開會, 或通過他與假瓦爾特見面.皮勞特剛進照相館跟吉斯接頭, 突然闖進一隊德軍巡邏隊, 帶隊的是個小個子.他們從皮勞特身上搜出了手槍, 又從照相館煙筒里搜出了一支吉斯稱為」擴大機」的沖鋒槍.他們把皮勞特和吉斯帶走了.半途, 皮勞特暗示吉斯一齊動手, 赤手空拳擊倒了敵人, 脫身逃跑.小個子被揍得怪痛的, 而他帶著幾個小夥子樂呵呵地繼續前行.原來他們是游擊隊化裝的, 是來配合皮勞特行動的, 以取得吉斯的信任.吉斯見皮勞特英勇擊敵完全信以為真, 他把皮勞特帶到他的女友米爾娜家裡.米爾娜見皮勞特的到來, 那雙陰沉的大眼裡閃著懷疑的光.而皮勞特也覺出米爾娜可疑, 隨即在米爾娜的衣架模型里發現一架發報機, 便試探地問: 」你們好像要干什麼?」
「你以為我們什麼也沒干嗎?我們的人在戰斗! 」單純的吉斯自豪而神秘地說.
什麼戰斗?這天夜裡, 一批青年去襲擊德軍汽車隊, 遭到埋伏在車里的德軍的伏擊.布爾吉和自己的情人、老游擊隊員謝德的女兒阿茲拉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第二天, 廣場上躺滿了犧牲者的屍體, 比肖夫上尉率領德軍警戒著現場, 喇叭里一遍遍地念著: 」薩拉熱窩的公民們, 最後一次向你們宣告, 死者的父母或親友快來認領屍體——」
「誰也不要過去, 會打死你的! 」皮勞特和游擊隊員蘇里在死者親友中間輕聲警告.謝德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女兒躺在血泊之中.他第一個毅然向前走去.為了保護謝德, 皮勞特緊跟著他走去, 隨後人們默默地跟著涌去.比肖夫害怕人民這股沉默的力量, 膽怯地下令撤退.
這場流血事件, 暴露了康德爾的真面目.皮勞特為了找出叛徒, 告訴米爾娜說, 」你們瓦爾特是蓋世太保.我也給瓦爾特工作, 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是錯的, 究竟是誰呢?你應當幫助我們.如果有人問, 你就說我已經離開薩拉熱窩, 這里全靠你了.」
皮勞特的不露面, 促使敵人更迫切找到瓦爾特是誰.一個自稱為」游擊隊聯絡員」的人來到一家鍾錶店, 與謝德聯絡: 」空氣在顫抖, 彷彿天空在燃燒! 」」是啊, 暴風雨來了.」暗號接上了.聯絡員要謝德轉告瓦爾特在下午五點鍾到清真寺門口見面, 有重要情報交給瓦爾特本人.這個聯絡員走後不久, 斯特利走了進來, 告訴謝德, 敵人在清真寺設下了埋伏, 必須立即通知瓦爾特.為了保護瓦爾特, 他決定自己去赴難.離開家時, 他從容地撥好時鍾, 對徒弟交代好後事.在去清真寺的路上, 他平靜地和熟人打招呼, 跟平時一樣.那個假聯絡員已等在那裡, 問謝德, 瓦爾特在哪兒.」我就是瓦爾特! 」謝德滿腔怒火, 掏出手槍當場擊斃對方.謝德在敵人亂槍中也倒在清真寺前.一群白鴿拍翅飛上天.皮勞特和游擊隊員聽到槍響, 趕到清真寺, 狠狠打擊了德寇.
斯特利在敵人檔案里發現」非常委員會」里有一個成員曾經被蓋世太保逮捕過, 一個月後就被釋放了.為了找出叛徒, 抵抗運動搞了個假象, 逮捕了吉斯, 說他是叛徒.隨後, 瓦爾特約米爾娜到墓地, 要她聯絡去解放區的愛國者, 約定日期轉移.米爾娜以為游擊隊中了圈套, 便發報給康德爾, 擬定一份去解放區的名單.途中, 皮勞特和小個子等游擊隊員扮成德軍, 截住了去解放區的人群, 混在愛國者中的黨衛軍少尉怕自己人發生誤會, 急忙暴露自己的身份, 並指出轉移名單中的」自己人」.不料, 他和他的人被關押起來.小個子游擊隊員笑著對轉移者們說: 」小夥子們, 你們可以唱著歌去解放區, 黨衛軍已為你們開了通行證.」
這個事實證明米爾娜就是叛變的特務.皮勞特和吉斯去找她清算.想起死去的戰友, 吉斯含著淚怒不可遏地抽打米爾娜的耳光.米爾娜連連求饒, 說她當初受不了蓋世太保的折磨.皮勞特要她約康德爾來見面.可米爾娜這個死心塌地的叛徒見到康德爾時, 大聲叫他不要過來, 並求他帶上她.康德爾覺得米爾娜已沒有用處, 開槍擊斃了她.而康德爾也沒逃脫應有的懲罰.經過激烈的格鬥, 他被皮勞特打倒在地.吉斯滿懷仇恨地擊斃了這個血債累累的德寇.
「勞費爾行動」開始了.馮·迪特里施上校親臨現場指揮, 他們用二十個車廂裝德國傷兵, 從鐵路運進油庫, 再派十五輛卡車開往油庫, 去裝火車上下來的傷兵, 好讓火車換上油送往維謝格拉特.
抵抗運動截獲了去油庫的最後一輛卡車, 皮勞特、蘇里和吉斯化裝成德國運輸兵, 上了卡車, 混進了燃料基地.他們又將三個火車司機關進一間空房, 然後換上司機服裝奔上機車開進油庫.列車裝完油剛開出基地.三個司機從昏迷中醒來, 馮·迪特里施立即命令攔住這列油車.列車已飛馳而去, 押車的比肖夫接到命令, 立即指揮士兵從車頂沖過去射擊機車, 都被游擊隊員打下去.列車來到一個坡地, 皮勞特摘開掛鉤, 和蘇里、吉斯跳下機車.車廂和機車產生劇烈撞擊, 油桶爆炸了, 比肖夫和德軍士兵與油車同歸於盡.」勞費爾行動」徹底失敗了.
望著這熊熊燃燒的車骸, 皮勞特他們露出了勝利的微笑.吉斯認真地請求皮勞特帶他去見瓦爾特, 因為他答應過的.皮勞特望著吉斯那張天真、稚氣的臉笑了.在一旁的蘇里笑吉斯: 」你呀, 這不是嗎?他就在你眼前! 」
「皮勞特, 原來你就是瓦爾特! 」
可是, 敵人仍然沒有找到瓦爾特.柏林派來了接替馮·迪特里施的繼任者, 迪特里施就要被蓋世太保帶回柏林去受審.當他離開時, 不免長嘆道: 」太有意思了, 我來這里就尋找瓦爾特, 可是找不到, 現在, 我要離開了, 總算知道了他......」
「你知道瓦爾特是誰?」他的繼任者神經過敏地問.
迪特里施從山坡上指著壯麗的薩拉熱窩城, 哀嘆道: 「看! 這座城市, 就是瓦爾特! 」

『玖』 求幾部俄羅斯戰爭電影...

片名:敢死連2
類型: 動作片 戰爭片 歷史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7年
簡介:
敢死連2 決戰森林

片名:限界戰線
類型: 動作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6年
簡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俄開戰,在戰爭的緊要關頭,俄軍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奪下得軍佔領的一座鐵橋,……

片名:特蘭濟特集中營
類型: 愛情片 劇情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8年3月4日
簡介:
二次大戰在傷痛中落幕,一群被俄國俘虜的德軍,於戰俘營等待審判,而負責看守他們的,則是在戰時失去丈夫……

片名:殲滅任務
類型: 劇情片 戰爭片 歷史片 犯罪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亞歷山大·羅高斯基 Christopher Delsman Caterina Innocente
上映時間:2006年6月7日俄羅斯...
簡介:
講述了二戰期間,美國飛行員們從阿拉斯加運送物資到西伯利亞的一個小鎮 協助當地蘇聯紅軍共同戰斗,盟友美……

片名:風暴之門
類型: 劇情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6年
簡介:
故事發生在切克尼亞叛亂時期,十八世紀末的俄羅斯被捲入了內戰,在二十世紀初出現興起了新的哈薩克軍隊,國……

片名:最後的裝甲列車
類型: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塞亞·阿哈瓦 埃卡特菲娜·佩克巴
上映時間:2006年5月11日俄羅斯
簡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俄開戰,在戰爭的緊要關頭,俄軍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奪下得軍佔領的一座鐵橋,為此……

片名:第九突擊隊
類型: 動作片 劇情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5年9月29日
簡介:
故事發生在1987-1989年,當時由於穆斯林的強烈抵抗,蘇聯在阿富汗損兵折將,近15000名蘇聯士……

片名:第九連
類型: 動作片 劇情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5年9月29
簡介:
以蘇聯入侵阿富汗事件為背景,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87-1989年,當時由於穆斯林的強烈抵抗,蘇聯在阿……

片名:游牧戰神
類型: 冒險片 劇情片 戰爭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6年
簡介:
電影講述的是哈薩克的第一任總統努爾蘇爾丹那扎爾馬耶夫成長的歷程。影片採用旁述的形式,以恢宏的戰爭……

片名:無畏上將高爾察克
類型: 劇情片 戰爭片 歷史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8年10月9日
簡介:
以俄國著名海軍上將高爾察克為主人公,講述他傳奇的軍旅生涯和愛情生活。高爾察克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

片名:敢死連
類型: 動作片 戰爭片 歷史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2000年
簡介:
《敢死連》[敢死連DVD國語配音][經典火爆二戰大片] 導 演:瓦切斯拉佛?尼基佛羅夫(Vyach……

片名:伊凡的少年時代
類型: 戰爭片 曲折片 語言:俄語
主創人員:
上映時間:1962年
簡介:
◎簡 介 獲196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伊萬的童年》是塔爾科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片

『拾』 從20世紀50年代『解凍電影』到80年代『生活電影』前蘇聯電影有怎樣的發展變化其內在聯系表現哪些方面

俄羅斯民族處在一個獨特的地理位置上,在這里,東方與西方兩股世界之流發生著碰撞,因此,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民族精神而言,俄羅斯民族既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在這種境域當中,俄羅斯精神有著渾厚、博大、悲憫的極端氣質。在俄羅斯人身上,各種矛盾特點奇妙地結合在一起:專制主義、國家至上、自由放縱、善良平和、柔順內斂等等。那裡有對苦難的堅忍不拔,有對彼岸世界、對終極的不懈追求。俄羅斯的大地彷彿就是痛苦與思考的象徵,因思想而受難,因受難而思想,是俄羅斯社會三百年繼之不輟的文化主題。強烈的悲劇意識和悲劇命運使俄羅斯民族的藝術凝重大氣,感情濃烈,無數傑出的藝術大師背負著俄羅斯命運,反復吟唱著普希金所說的俄羅斯之調。蘇聯時期,新興的電影藝術建築在深厚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以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表現著俄羅斯民族的情感和命運。依託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藝術傳統,蘇聯電影在國際電影中,寫下了自己輝煌的篇章。

在默片時代,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這些電影大師創造了神話般的電影奇跡。有聲電影的產生結束了這一段黃金時期,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三四十年代,和別的藝術形式一樣,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影響下,描述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成為了此時的關注熱點,這一時期拍攝出了一批成熟的優秀影片,例如尼古拉斯·艾克的《生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陽》(1934)、吉甘的《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頓斯闊伊根據高爾基三部自傳式小說拍攝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1938年至1940年攝制)、米契爾·羅姆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等。盡管此後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開始出現多樣化的風貌,歷史事件、歷史活動家、社會主義建設、工農群眾的現實生活題材等都在電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在創作思潮上,意識形態的僵化卻越來越禁錮了電影藝術的自由發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過分強調了意識形態對文學藝術的控制,使藝術失去了獨立的品格,以至於在電影中以理想來矯飾現實,俄羅斯傳統的厚重與深刻被平庸逐漸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蘇聯電影的創作陷入了低迷。

蘇聯電影的再度輝煌出現於50年代中期以後,從那時起一直到80年代,隨著創作環境的寬松以及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蘇聯的電影事業出現了人才濟濟、群星燦爛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的蘇聯電影,在世界電影藝術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無論是場面恢宏、英雄史詩般的戰爭大片,還是跌宕起伏、柔腸寸斷的倫理片,都給整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一、 解凍與深入——五六十年代的蘇聯電影新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整個世界,對於蘇聯來說,這場戰爭不僅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而且,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場戰爭中,蘇聯犧牲了2000萬人,用血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這給戰後蘇聯人的生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創傷,整個社會一時無法從戰爭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社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沿著戰爭年代的慣性在滑行。40年代初遭受了戰爭破壞的蘇聯電影在戰後延續了低迷的狀態,「無沖突論」統治著整個文藝領域的創作活動。因而在創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產生了不少條條和框框。藝術家不是反映生活的原貌,而是把生活表現得非常理想化,盡力掩蓋生活中的陰暗面和不幸。這造成了故事片的產量逐年下降(1947年7部,1948年17部,1949年16部,1950年15部,1951年6部),並且影片題材狹窄,影片的主題靠說教來喻示,缺乏藝術感染力;藝術表現手法呆板僵化,電影的敘事語言沒有新的建樹;人物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此時期有一類「紀念碑式的史詩片」,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戰》等突出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而另一類現代題材的影片迴避矛盾沖突,粉飾現實生活。如:《金星英雄》、《幸福的生活》等。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影片內容單調,風格雷同。好的藝術影片寥寥無幾,只有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鄉村女教師》、《青年近衛軍》等幾部質量比較高。

1956年,蘇共召開了二十次代表大會,徹底批判了「個人迷信」和「無沖突論」。理論上的解放給了蘇聯電影較大的創作自由,劇作家和導演們從「無沖突論」的桎梏中脫身而出,可以相對自由地表現真實的矛盾沖突,在這一時期,隨著禁忌的逐漸被打破,電影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有了實現的可能,蘇聯電影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一批呈現出新面貌的影片中重新放出了光彩。一批新的電影人涌現出來,開始了他們創造性的工作,例如邦達爾丘克、丘赫萊依和塔爾柯夫斯基等等,他們和老一輩電影藝術家羅姆、格拉西莫夫等人一起,對蘇聯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以人性的眼光譴責戰爭與個人幸福的對立,並以揭露戰爭的殘酷來呼籲全人類的和平。這個時期的影片題材廣泛,風格樣式多樣化,在揭露生活陰暗面、深化人道主義主題、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探索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等方面有了不俗的突破。

50年代,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戰爭留下的巨大傷痛遠遠沒有平息,每個家庭幾乎都有親人犧牲在戰場,生活下來的人長久地沉浸在眼淚和對親人的悼念中,這是戰後蘇聯集體的心靈創傷和悲劇命運。在以前的《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等影片中,著力表現的是具有英雄主義氣質的戰爭英雄,與此相反,新一代導演將目光投向了遭受戰爭創傷的普通人,並對人在戰爭中的境遇、人與人之間真實復雜的關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1956年,新一代導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於1956年根據鮑·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說拍攝的成名之作《第四十一》,揭開了蘇聯電影創新的序幕。與此後大部分影片關注二戰題材不同,《第四十一》講述了一段革命歷史:國內戰爭的年代,政委葉夫秀柯夫率領一支紅軍突圍,倖存部隊中女戰士瑪留特卡是個神槍手,她已打死了40個白匪軍。政委令她與另兩個戰士把撤退途中俘獲的一名白匪中尉從海路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審。途中,起了風暴,兩名戰士被捲入海中,瑪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島上。本來就迷戀中尉的「藍眼睛」的瑪留特卡與中尉相愛了,但他們的觀點立場迥然不同,經常發生爭吵。一天,當中尉奔向朝孤島靠近的一艘白匪小船時,瑪留特卡一再勸其站住,他卻繼續在水中奔跑。瑪留特卡猶疑再三,終於放了一槍,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終於成了她槍下的「第四十一」個。中尉躺在海水裡,瑪留特卡奔過去,把他的頭緊緊地抱在懷里,哭喊著:「藍眼睛……我的藍眼睛!」

《第四十一》獲195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這是當時的青年導演格里高里·丘赫拉依(Grigori Chukhraj 1921—2001)的第一部影片,他是「蘇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國際影評界公認為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第四十一》雖然是一部戰爭影片,但是戰爭在影片中卻只是作為敘事的背景而存在,格里高里·丘赫拉依關注的其實是在最排斥人性的戰爭中去展現豐富復雜的人性美。在遠離革命與反革命紛爭的小島上,男女主人公動人的愛情故事得以優雅而又甜美地展開,但戰爭締造的這段愛情在歸屬意識蘇醒之後,又走向了宿命般殘酷的毀滅,男女主人公墜入了悲劇深淵。格里高里·丘赫拉依細膩地處理了電影的敘事和詩性抒情,把處於悲劇境域中青年男女的豐滿人性表現得格外動人心弦。瑪留特卡既有紅軍女戰士堅定的立場,又有少女豐富的人性,在她身上反映了時代的特徵、時代的復雜性和時代的矛盾。影片展現了瑪留特卡復雜的內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現了人性與階級意識在她身上的尖銳沖突。《第四十一》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影片中,丘赫拉依注入了大量抒情片段,蔚藍色的大海、熊熊的火堆、強烈的抒情音樂,這一切都給《第四十一》帶來了濃烈的人性意味。《第四十一》是50年代後期蘇聯電影全面創新的一個發端,從這部影片開始,一個嶄新的,在蘇聯電影史中被稱為「蘇聯電影新浪潮」的時代來臨了。

在這以後不到10年的時間里,蘇聯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導演。在他們的努力下,蘇聯電影在內容的深度、題材的廣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風格樣式的多樣化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電影藝術表現力的不斷深化和對電影語言的積極探索,使這一時期的電影和三四十年代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形成了明顯的區別。變化最先發生在戰爭題材的影片當中,這時期的優秀電影有:卡拉托佐夫(Mikheil Kalatozishvili,1903—1973)拍攝的《雁南飛》(1957)、邦達爾丘克(Bondarchuk,Sergei Fiodorovich,1920~1994)拍攝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丘赫萊依拍攝的《士兵之歌》(1959)和《晴朗的天空》(1961)、阿·阿洛夫和弗·納烏莫夫拍攝的《給初生者以和平》(1961)、安德烈·塔爾柯夫斯基拍攝的《伊凡的童年》(1962)等代表作。

對於蘇聯來說,50年代後期,衛國戰爭的勝利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這使得當時的整個社會思潮可以拉開一段距離去冷靜地審視戰爭,表現在電影方面,便是革命激情所帶來的英雄主義豪情逐漸演變為厚重的悲劇感和對人性的思索。這一時期的電影紛紛採取了普通人的視角去反思戰爭,貫穿著人道主義的悲憫,影片著重描寫戰爭中人的遭遇、命運和不幸,凸現了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幸福生活造成的破壞,隨著影片對戰爭事件的關注轉向了對戰爭中人的關注,它所展現的人們心靈的巨大創痛深深震撼了一個時代。《雁南飛》中薇羅尼卡和鮑里斯一對年輕戀人被戰爭毀滅的愛情;《一個人的遭遇》中木工索闊洛夫在衛國戰爭中所經歷的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士兵之歌》中一去不回的阿遼沙;《伊凡的童年》中備受摧殘、心中懷滿仇恨而夭折的伊凡。這些形象的出現在蘇聯電影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個具體的人的命運被放置在了中心位置,「非英雄化」的同時,也就是對人的珍視、熱愛和對人在歷史中脆弱處境的無限惋惜。

值得注意的是塔爾柯夫斯基拍攝於1962年的《伊凡的童年》,在電影中,伊凡是一個面孔黝黑、背上布滿傷痕、不停地戰栗的小男孩。戰爭毀滅了伊凡的童年,他不再擁有兒童的純真無邪,反而是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扭曲,只有在夢境中他才能夠返回到被掩蓋起來,似乎已經消失的童年情境中去。在夢中,伊凡是一個自由的、心靈充滿了喜悅的人,他能夢見大自然的美,能和人類美好的情感相遇。但是在現實中,伊凡永遠無法平靜下來,他是一個復仇者,一個被戰爭徹底摧殘了的兒童。影片改編於弗·鮑哥莫洛夫的小說《伊凡》。在影片中,塔爾柯夫斯基作出的重大改變是引入了伊凡的夢,他讓伊凡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當中,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伊凡做夢的世界。兩個異質世界的強烈沖突讓伊凡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們敏感而又悲痛的心中。《伊凡的童年》始終滲透這一股悲切的激情,塔爾柯夫斯基本人的人道主義觀點清晰而又深刻地在影片中表現了出來。在一定意義上說,《伊凡的童年》和當時在西方剛剛興起的「作者電影」有著共同的審美趨向,因此,影片在國際影壇上引起了重視,《伊凡的童年》獲得了196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舊金山電影節大獎,並在數十個國家上映。

這一時期,蘇聯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雁南飛》在國際影壇上引起了轟動,獲195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士兵之歌》榮獲舊金山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全蘇電影節大獎、戛納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晴朗的天空》在1961年的第2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與日本影片《裸島》共同獲得大獎,並在舊金山電影節獲最佳導演獎。在以其對戰爭深刻的反思以及對人在戰爭中普遍處境的強烈關懷打動世界的同時,這一時期蘇聯電影新鮮的、獨創性的電影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蘇聯電影從一開始就對電影這一門獨特的藝術在形式以及技巧上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無聲電影後期,對電影藝術的自覺終於導致了藝術觀念上的一次大的爭論,爭論發生在愛森斯坦和C·尤特凱維奇之間,實質是詩電影和散文電影兩種電影理想的沖突。在時隔30年之後,「詩電影」重新在蘇聯電影界發出了回響。老一代電影藝術家米·羅姆(Mikhail Romm1901—1971)不僅對其給予了熱情的支持,他還發表了不少文章,從理論上闡釋電影的內容與形式必須突破舊框框,必須創新。年輕一代導演中致力於創新的幾個主力,如格·丘赫拉依、安·塔爾柯夫斯基都是他的學生。詩電影的特點已經不是單純地表現在隱喻、象徵、比擬上,而且貫穿於整部影片的構思之中。在影片中,詩電影減弱了戲劇性的沖突,代之而起的是大量抒情場景和詩性格調。《雁南飛》並不正面描寫戰爭場面,甚至連敵人的形象也不出現,而是著力表現薇羅尼卡的內心矛盾;《士兵之歌》突破了敘事電影的框框和戲劇結構,採用了散文結構,影片雖然沒有多少曲折的故事,但它給予人們的感受卻遠比一些故事和事件豐富得多,它能使觀眾從哲理的高度去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影片的導演技巧和造型處理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運用電影表現手段方面出色而大膽。片中有十分獨特的蒙太奇轉換,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鏡頭。

在詩電影理論的影響下,這一時期在蘇聯電影界興起了一種「情緒攝影」的理論,主張電影攝影不是客觀主義的記錄,而應帶有強烈的主觀化情緒色彩。這個階段電影中典範化的鏡頭處理給予了以後的電影無盡的啟示,為人稱道的處理層出不窮。比如《雁南飛》,鮑里斯臨死前靠在一棵白樺樹上,他的身子慢慢向下滑,眼睛望著急速地旋轉著的白樺樹梢,在旋轉著的白樺樹梢的背景上出現了鮑里斯想像他和薇羅尼卡結婚的畫面,隨後想像的畫面漸漸淡去,白樺樹梢旋轉得越來越快,又戛然而止,銀幕上出現了鮑里斯兩手伸開倒向水窪的畫面。《一個人的遭遇》中,索闊洛夫和其他俘虜在採石場做苦役這場戲中。畫面上展現的是寸草不生的大採石場,疲憊不堪的、被折磨的虛弱已極的人們在鑿石頭。單調的、不斷重復的鑿石聲塑造了一種音響的氣氛,畫面造型的處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難熬:俘虜們捧著大石頭一步步慢慢走上山去,另一隊人在採石場的溝底走著,還有一隊人在山脊上艱難地行進,身體極度虛弱的人還被德寇碰撞而滾下山坡。均勻的鑿石聲,均勻而沉重的腳步聲,使人覺得這種法西斯苦役式的勞動永無盡頭。《伊凡的童年》中的最後一場戲,也就是在伊凡最後的夢中,孩子們在沙灘上嬉戲,一切都是那樣純凈,那樣光輝,只是在水邊,在沙灘上豎著一棵燒焦的樹。伊凡與一個小姑娘追逐著向水裡跑去,這時,畫面中忽然閃現了那棵燒焦的樹,一片陰沉、晦暗的陽光籠罩著它。這個隱喻性的畫面非常富有表現力地讓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豎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樹。

詩電影的傳統在蘇聯以後的電影中得到了繼承和深入的發展。塔爾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一生的電影實踐對詩電影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來他又拍攝了《安德烈依·魯勃廖夫》、《鏡子》等影片,1983年他在義大利導演了《懷鄉》之後,在國外定居。1985年他在瑞典導演了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影片《犧牲》,1986年在巴黎病逝。西方影壇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與費里尼、英格曼·伯格曼等齊名的大師級的電影藝術家。在塔爾柯夫斯基的後期電影中,詩電影的獨特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尤其是他對長鏡頭的運用和探索達到了一個詩化的高度。蘇聯人的長鏡頭觀念建立在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的基礎之上,不是為了紀實而是為了表現,所以體現出來的是鏡頭內部的蒙太奇觀念,也就是用一個鏡頭來完成原來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個鏡頭中每當機器運動到一個局部,就會有一組戲出現。塔爾柯夫斯基的長鏡頭當中影像本身的節奏感純粹天成,不需藉助於台詞,也不需藉助於音樂或戲劇張力,在取消了一切指向性和明確的意義後,顯得純凈、優美。他開拓了電影的形式美,使電影成為一種本質優美的藝術。

這時期的蘇聯電影除了戰爭題材的影片之外,重要影片還有歌舞諷刺喜劇片《狂歡之夜》、抒情喜劇片《忠實的朋友》、抒情正劇片《生活的一課》等,此外還有一些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在藝術性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格拉西莫夫拍攝的《人與獸》(1962)、《記者》(1967)和《湖畔》,作為他這一時期現實生活題材的三部曲,以普通人的命運,生活中的矛盾沖突作為影片的中心,並將人物刻畫和對環境、社會的描寫交織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耳目一新。

1967年,阿·阿斯柯爾道夫(Aleksandr Askoldov1932—)根據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說《在別爾季切夫城》改編並導演了影片《女政委》。 阿斯柯爾道夫說他拍攝的是一部關於人的尊嚴和愛的影片,一部關於女人對家庭、對孩子的愛的影片。女政委瓦維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軍人的勇敢和原則性,缺乏女性的柔順,生了孩子之後,她成了一個閃爍出母愛的真正的女人了。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運:攝制組在烏克蘭拍片,莫斯科多次來電報命令停拍,但攝制組還是把影片拍完了。審看樣片時,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貝被剪得支離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毀。這個事件標志著從50年代後期開始的一個電影時代結束了。

二、 70年代以來——四大電影題材創作熱潮

和其他藝術的命運一樣,在蘇聯這一時期,電影一直在文藝政策的指向性引導下,經歷著或是繁盛或是衰弱的起伏過程,但只要政治的嚴密控制出現稍微松動,蘇聯電影就會盡量伸張藝術的個性與獨立,恢復藝術的自覺與尊嚴。1972年,蘇聯國內的社會生活在經歷了短暫的壓抑之後,出現了寬松的景象。這一年,蘇共中央重新思考了發展電影事業的政策,頒布了「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由此,電影再次出現了繁榮。從70年代開始,蘇聯電影進入了以戰爭、政治、生產和道德四大題材為代表的一個新階段。但是,時代畢竟改變了,整體的社會思潮和中心問題也在發生變化。如果說50年代後期開始的蘇聯電影在強力反撥前一時期對個人的忽視這種傾向的基礎上,將人的悲劇命運重新放置在時代的中心課題當中,那麼從70年代開始,電影在繼續關注人的同時,卻悄悄地改變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方式。在戰爭題材的影片中,英雄主義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而在其他題材的影片中,蘇聯當時的社會現實引起了電影藝術家的普遍關注,他們開始從各種可能的角度探索有關道德主題的表現,對精神和道德因素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給予了深刻的反思。

戰爭永遠是蘇聯電影中一個無法饒過的主題,70年代開始,被稱之為第三代戰爭片的一大批優秀影片出現了,這些影片體現了「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有機結合」。這些影片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在戰爭中的英雄行為,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平凡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揭示主題,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和《熱雪》等。在這同時,出現了另一類的場面宏大的戰爭片,其中以奧澤羅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Озеров 1921~)導演的五集文獻性故事片《解放》為代表。影片刻畫了從兩軍統帥部到普通戰士的角色形象,忠實記載了蘇軍開始反攻到德軍全軍覆沒的全過程,從一個全景角度來表現戰爭,堪稱史詩式的巨作。拍攝於1972年的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第三代戰爭片的發端與代表作品,這一類影片還有《只有老兵去戰斗》(1973)、《活到黎明》(1975)、《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受傷的小鳥》(1977)、《沒有戰爭的二十天》(1977)等代表作。

第三代戰爭片既贊美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精神,又揭示了戰爭對人類幸福生活的摧殘。在50年代強烈的感情控訴之後,電影藝術家對衛國戰爭的思考,不再傾注於對戰爭的控訴和對人性毀滅的嘆息,而是重新展示蘇聯歷史上一段偉大的勝利。這時期大多數戰爭片表現的戰斗是局部的,規模較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影片將鏡頭對准了事件中的人物,著力刻畫蘇聯戰士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這些戰士豐富多彩的內心生活。人道主義和愛國精神體現在主人公的英雄行為當中,而人道主義是英雄行為的一個充實。這兩方面內容的結合使影片的內涵深刻,富有人性意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蘇聯

蘇聯第三代戰爭片中的主人公往往身陷悲劇處境,身心遭受極大的創傷,但是,在陷於絕境之後,他們身上的英雄主義品質卻愈發地光彩奪目。比如羅斯托茨基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方面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另一方面又表現了戰士的英雄氣概。影片講述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帶領兩個班的女高射機槍手駐扎在一個小車站旁的村子裡。車站周圍是戰略要地,敵機經常來轟炸或騷擾。一天,班長麗達在鄰近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寇。於是,瓦斯柯夫帶領一支由麗達、冉妮婭、麗薩、迦爾卡、索妮婭等五個姑娘組成的小分隊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與敵人交戰中,姑娘們一個個犧牲了。班長麗達受重傷後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託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兒子,隨即開槍自殺。瓦斯柯夫瘋狂地沖進德寇在林中的營地,活捉了四個俘虜。影片的結尾是20年後,瓦斯柯夫帶著已成長為青年軍官的麗達的兒子來到當年戰斗過的樹林里,找到了當年這五個女兵的墳墓,給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到當地來旅遊的歡樂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地對著墓碑肅立誌哀。影片選擇了五個姑娘作為影片的主人公,以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去表現戰爭的殘酷。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姑娘本是與戰爭不相容的,她們應該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應該有幸福的愛情,但她們卻遇到了戰爭。影片以一種鮮明的悲劇意識,讓活躍的生命、金色的年華和美麗的身軀毀滅給人看,從而控訴了侵略者侵略戰爭的罪惡。《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方面表現了戰爭的嚴酷,戰爭對個人幸福的破壞,對女兵青春的毀滅,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了女兵們為保衛祖國而自覺獻身的精神,表現了她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閱讀全文

與電影俄羅斯突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十屆電影節主題曲 瀏覽:860
冋人電影美國 瀏覽:140
電影大宋俠女 瀏覽:149
電影小叔韓國 瀏覽:36
玩命電影2018下載 瀏覽:449
什麼滅2018年電影 瀏覽:620
巴南區電影院 瀏覽:344
電影世界大反派下載 瀏覽:97
夢中的女人韓國電影 瀏覽:46
美團電影購票如何取票 瀏覽:620
如何用秒拍視頻做電影 瀏覽:138
法國女性被害電影 瀏覽:818
頂級特工印度動作電影 瀏覽:60
美人魚國外電影吻戲 瀏覽:131
電影烈火英雄大全集 瀏覽:473
動漫電影巨制 瀏覽:749
圍繞女性的電影電視越來越多 瀏覽:654
視頻剪輯電影第一名 瀏覽:648
一起爬山是哪個電影 瀏覽:244
電影在電腦中的文件格式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