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看過一部電影。從頭到尾就是一個人和一個狗的。美國的吧。有沒有知道那部電影的名字謝了!!
你可以去豆瓣上找找 那裡有很多很好的影評的 我給你找了幾個 你看看
災難片的終結 2012逃生指南全揭秘 《2010》
在看《2012》之前,我非常期待的是災難戲的特效大場面,擔心的是電影劇情部分,畢竟全長2小時40分鍾,是Roland Emmerich的災難片中最長的一部了,若是這部分稍有差池,電影就會變得拖沓冗長(這個擔心還造成了一些豆友的誤會);而在看完全片之後,情況卻恰恰相反。如果你跟我一樣,看過《2012》幾款正式版預告片,也看過那款長達5分鍾的「洛城坍塌」片段,那就不要再過多期待特效部分了,雖然依舊震撼保證你看得血脈膨脹,但卻因為幾乎所有精華已在這幾款預告片和片段當中,我一直期待更多沒有提前看到的場景,結果除了最後那場「諾亞方舟起航戲」又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驚喜之外,再無其它。當然如果你從未看過2012預告片,或者沒看過那段5分鍾片段,那就准備好接受特效和音效的雙重震撼吧,2012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由於之前對劇情方面幾乎沒有半點期待,2012粗製濫造的劇本對於我來說竟是「拯救」了沒有讓我過足癮的特效場面和災難戲份。全片兩條主線並進:各國政府聯合的巨大秘密陰謀 男主角一家大逃亡,整個故事雖然仍然俗套仍然那麼好萊塢BUG照樣數不清,但是至少娛樂性不低且不會如《史前一萬年》那樣枯燥,160分鍾沒有讓我感到疲倦,夾雜著詼諧的幽默片段和無數煽情橋段,後半段發生在船上的緊張劇情也彌補了特效的暫缺,總的來說《2012》的故事遠遠不算出色但作為用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電影也尚算合格了。
所以最後給了「推薦」的四顆星,洛杉磯崩塌段落 全片特效整體水平 過得去的故事,作為娛樂大片來說是絕對能值回票價的了。
然後說說片中的中國元素。出現中文配音的地方幾乎都是純正的「普通話」,這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實在是大驚喜。片中我國雖然並沒有完全像之前媒體宣傳那樣「中國救世界」,不過我國的確作出了很大的廉價勞動力貢獻...直到世界末日直到「諾亞方舟」都仍然是MADE IN CHINA...最後的「諾亞方舟」也是在中國西藏起航。不過片中出現的中國解放軍形象仍然出自刻板印象。另外,之前有媒體那汶川地震來為《2012》宣傳,說是片中中國元素取材於汶川地震雲雲,這簡直是扯談。
「人類終結者」Roland Emmerich看來真是要終結「災難片」這種類型了。1996年的《獨立日》之後,誰還能找一艘更大的外星人飛船更徹底的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搞破壞;1998年的《哥斯拉》之後,誰還能找一隻更大的怪物讓它更放肆的摧毀紐約;2004年的《後天》之後,誰還會再用環保之名讓全球變暖在3周之類惡化幾乎滅絕全人類?而《2012》更是將災難演繹到一定程度的極致,無論是向《海神號》致敬的海難戲,還是驚心動魄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2012》幾乎「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而在災難的面前,人類生離死別的悲苦,個人英雄主義的壯烈,人性的黑暗與光輝,也都被Roland Emmerich說爛了。好萊塢災難片或許不會就此終結,但是想要再創新已是很艱難了。
現實並不存在,只是我們,陷在其中。《盜夢空間》
序幕
大學時候深陷EVA和御姐情結作祟的深戀葛城美里,讓我轉遍了上海的小市場淘到了一個當時看來很高仿的不銹鋼十字架,系著黑色的線,這些年無論我走到哪裡,面對著哪一個陌生的天花板,我都會把它放在枕頭底下。有一次想不起前因後果的在床上醒來,枕頭上自己的頭發一根根的,清晰真實的不像一個夢境,於是把手伸到枕頭底下,怎麼也找不到那個冰涼的十字架,於是安心的重新閉上眼睛,原來我只是在夢中。
草剃素子有一個腕錶,她用它來確認每次更換過義體之後,她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草剃素子。有個少年相信the one對他所說的1999年的這個世界只不過是一場夢,他從屋頂不斷的下墜,不知道他是變成了一具破碎的屍體,還是在被機器與黑暗所統治的未來驚醒。而在一家醫院的腦神經外科里,有一位病人,他會做很長的夢,他在沉睡的時候一瞬間會全身痙攣,他在那一瞬間做夢,夢里的那個瞬間從幾個月、幾年、幾十年,直到增加到上百年,誰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做永遠沒有完結的夢,誰也不知道,做了永久的夢之後,他會變成什麼樣子。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內篇·齊物論》)
電影(劇透慎入)
所謂六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生生死死,輪回不息。看電影的時候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寒氣逼人,不亞於快到七月半的這陰風陣陣,當閉上眼睛夢境襲來,掙開眼睛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夢境的所產生的那種恐懼,是因為當你以為真的醒過來的世界,你要如何相信這真的不是另一個夢呢?如果劃破手指的痛感,填飽肚子的滿足,十指相握的濕熱,擁抱時候劇烈的心跳,以及那些關於快樂、傷悲、諾言的記憶,都無法相信的話,該怎麼辦?Dom也許從來沒有醒來過,誰都不知道那輛轟鳴而來的火車將他們帶向何方,Mal跳下去的世界裡有沒有個女人一個人在一片荒涼的末日景象里驚醒。沒前沒後沒上沒上,忘記了自己怎樣的來到又會怎樣的離去,其實,也許我們從來就沒醒來過,六道輪回,回回皆為夢幻。
Nolan拋出來的結局太讓人糾結了,被Mal死亡的執念所抓住了的Dom,藉由這次復雜的任務迷宮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贖從負罪感帶來的自毀情結里解脫了出來。可是伴隨著他一步步將對亡妻的執念淡化的同時,對孩子的執念卻一步又一步的加強,如果強到他不惜構建這樣一個復雜的maze,為了在自己潛意識里植入你可以放開亡妻你可以見到孩子的這個inception,讓自己在最美的一個夢里醒過來也不是什麼不可厚非的事情。Nolan把這一幕留下了,陀螺停與不停,都在觀者的一念之間,而Dom的真實,也將如薛定諤的那隻小貓,永遠徘徊在謬論與迷宮之中。
如果把齋藤懸賞Dom組團為了完成任務的這個世界用來作為現實的參照(人間道)的話,第一層夢境是綁架富二代的火車亂入、槍戰追車、落水,留守的是印度人葯劑師,通過偽裝的教父植入富二代潛意識的是父親有個保險箱 密碼,kick方式是汽車下墜及落水;第二層夢境是酒店裡迷惑富二代拉他入夥同樣是打鬥,留守的是基友Joseph Gordon-Levitt,通過Forger給富二代植入的概念是教父藏著父親的遺囑和遺言,kick方式原本是炸掉樓下的房間造成下墜但因第一層夢境的下墜所產生的失重影響被基友改成炸電梯;第三層夢境是誘騙富二代和他們組團進入的雪山城堡醫院,留守的是Forger,同時COS沖田總司的病嬌(師兄語)齋藤死掉意識進入limbo,富二代雖中彈但是通過通電電擊保存著意識被Dom和Architect拖入第四層夢境;第四層夢境是Dom以前創造過的和Mal白頭偕老過的世界,Dom被Mal捅了一刀,Architect找到富二代兩人一起下墜雙雙被kick回第三層,富二代醒過來通過Architect構建的迷宮被植入了父親的遺言及遺囑,此時齋藤所需要的任務是達成了;Limbo(地獄道),齋藤自第三層死了之後就一直在日式碉堡裡面老去,Dom也許是因為被捅的那一刀死的晚了點來到limbo,見到齋藤,暗示他們兩個人需要死去才能回到現實。鏡頭在這里耍了一個最大的把戲,下一個鏡頭就是Dom睜開眼睛回到作為參照物的現實,比別人醒來的晚,並沒有檢查手腕有沒有連線的針孔,最後也沒有拍到陀螺停下來,其實他心裡和我一樣有著懷疑吧,只是他的執念讓他相信這個美好的世界就是真實的。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把戲就是一行人從四層富二代和Architect被kick回三層,三層因為雪山城堡炸塌而把富二代、Architect和Forger踢回二層,二層是基友炸了電梯使得他們四人一起回到一層,但是在一層落水之後他們沒立刻回到作為參照物的現實,而是各自從水裡逃生(富二代和Forger,Architect、葯劑師和基友,Dom和打醬油的齋藤還在水底),並沒有拍出除了Dom和齋藤外的五人是如何被kick回現實的。當然可以解釋為葯劑的生效時間過了什麼的,或者是空姐幫他們放音樂了,也可以說得通這一點。
回頭看,有一點想法和師兄不謀而合,那個打醬油的齋藤都能一個電話就解決一個通緝犯的問題,至於費了這么半天勁兒還差點把命搭進去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商業對手,而最後的結果看來反倒是把父愛澆灌到了一個總想著不能逃不能逃的中二少年乾涸的內心裡,等於是在人生路上幫了富二代一把,就結果來說,這過程太浪費了吧,還不如把富二代設定成混世魔頭天天想著毀滅世界呢……
在角色上萊昂納多這次的喪妻無法與孩子團聚的徘徊在精神崩潰邊緣的父親,與不久前他在老馬的《Shutter Island》中的角色重合度太高,以至於在limbo界的有好些個鏡頭都有從《禁閉島》里穿越過來的感覺,而一直我就覺得萊昂納多很有戲,無論是《成長的煩惱》時候的正太,你跳我跳小白臉的時候,還是到《血鑽》《美版無間道》的鬍子拉茬模樣,他的成長、他的認真努力都在向人證明著他的執著,其實學院派應該給他的承認,已經讓人等得太久了。
回到Dom與妻子Mal的這條隱藏線上,如果同樣把接受任務的世界作為現實參照物的話,電影里大部分時間的Mal都只是一個潛意識的投影,是Dom的潛意識因為思念、負罪等等情緒所構建的Mal的形象,所以在第四層Dom可以解脫的說「你不是Mal」,因為從頭至尾真實的是一個人的Mal只有那個一直質疑著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而從陽台上縱然一躍的那一個個體吧。而其他時候的那些破壞Dom的計劃糾纏著Dom的,其實都只是他自己的內心影子。說到跳樓這里不得不說Mal沖著Dom喊得那句「Will you jump with me?」,讓多少人閃回到十幾年前萊昂納多的you jump I jump的浪漫情懷,只是得到的那句怒吼的回答「Are you out of your mind」又帶來多少的唏噓呢。
只是讓Mal舍棄一切跳下去的原因真的就是Dom給她世界並不真實的inception嗎?他們曾經在第四層夢境里白頭偕老,盡管那世界裡只有他們兩個人,他們卻在不斷的創造中相伴直至死去。等他們從limbo中卧軌歸來到現實之後,不在是只有他們兩個人的世界了,Dom西裝革履的朝九晚五,Mal在主婦的生活中對著菜刀發呆,在你如此相信你已經和一個人廝守一生了之後,還能面對著他對別人的殷勤嗎?也許背叛並沒有發生,也許一開始只是一個懷疑和一點猜忌,但是星星之火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也許沒辦法相守到老」的令人沮喪的想法里燒遍了整片原野,也許Mal只是想回到那個「只有我們兩個人」,「你的眼裡不會有別人」,「而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的猜疑而變得醜陋」的世界裡。而這也許也是Dom那如此深厚的負罪感的更深一層的原因。
終局
148分鍾的電影其實很快就結束了,一個周末收回了六千多萬票房,和IMDB的9.3分高分,還有無數還未上映地區的人的期待。和上一部影壇上如此萬眾期待的大熱門相比,《Avatar》的技術雖然很炫,但是故事很俗;《Inception》卻是用很務實的操作和適當的技術表現力,帶來一個如此炫目華麗的,像是寄生蟲一樣植入腦中影響著潛意識的概念一樣讓人無法擺脫的有關現實還是夢境、記憶還是虛幻的不斷的思考。
在看完電影三天之後,斷斷續續的完成這篇觀後感的日子裡,我閉上眼睛之後仍舊停不下來的做夢,被這電影影響的夢的頻率像紊亂的生物鍾一樣,一次次的把我推到夢的湖底,而又一次次在窒息中浮到水面,其實所有的那些疑惑,都因為都有過相同的體驗,Dom有他的陀螺,你的手裡有什麼?只是把自己從夢境里拖出來之後,生活真實的甚至有些冰冷,不管你在六道的哪一輪回之中,享受著哪一種的時間軸,該生活的還是一樣要生活,無論是平淡還是精彩,都在你的雙手之中。也許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睜開眼睛之後,都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沒有一絲的遺憾。
《阿凡達:戰死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
在《飛屋環游記》之後,我又和朋友一起去看了《阿凡達》——把它們連在一起是因為兩個片子都是在談拆遷。
我非常關注拆遷問題,所以我只為這兩部片子買單進了影院(連2012都沒做到)。
美國人很好的瞄準了我的錢包,他們連著弄了兩個拆遷大片。上一個只是讓我覺得溫馨,而這一個,幾乎讓我落淚。
為什麼一個美國政治家演講的時候會產生煽動力——即使不懂英文你也可以感受到?
除去其個人魅力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本身就包含了一種激情。
這種激情建立在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基礎之上。這種激情,是美國立國的基礎。個人的資產神聖不可侵犯——換句話說:這塊土地是我的,代表使用權和所有權全是我的。不是政府租給我的,沒有70年的使用期限。我可以傳給我的兒子,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沒有得到我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強行進入不聽警告我可以開槍射箭,殺死為止。即使你是政府,即使你是黨。
「一個農場主,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要有戰死在自家門前台階上的激情。」
這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學的激情的本源。奧巴馬站在演講台上,他知道自己是這塊土地,這個國家的主人,他說什麼話,底氣都很足。所以美國人可以跑到全世界甚至外星球去,操著一口得意洋洋的美國英語。
這也是阿凡達打動我的地方。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我們要視死如歸。就像納威人,像上海那個和政府動遷隊對打的女士。即使一邊是熱兵器,一邊是冷兵器,一邊是武裝警察,一邊只有土製燃燒瓶。
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都會明白熱兵器與冷兵器對打的悲壯情景。你會想起一個叫「螳臂當車」的成語,但你一定是在為螳螂們哭泣。熱兵器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過去。英國人派了幾千名遠征軍幾座大炮就搞定了我們,不是我們一下子變得積貧積弱,也不是清朝皇帝不夠好,也不是因為滿洲人太蠻夷搞壞了中國,也不是林則徐激化了矛盾,也不是我們的文化活該完蛋。都不是,這叫歷史的玩笑。這是某些莫名其妙的高級生物在搞「生態平衡」。
胡林翼滅太平軍的時候打得正開心,看到洋人的軍艦會馬上吐血。這不是他身體不好,這是因為除了吐血你什麼都做不了。
冷兵器包含了一部分的威懾作用,因為其往往致傷而不致死。熱兵器致死率太高,消滅有生力量的能力太強大了。知道不能打,還得打,這是悲劇的力量。所以當納威人全國總動員的時候,我幾乎哭了。因為那個瞬間我回到了1840年,變成了那個接到戰報之後心底發涼的道光皇帝。
卡梅隆想必並沒有要通過此片為西方的殖民侵略贖罪的意思。但在我看來,這個片子實在是重現了當年西方靠著熱兵器去滅冷兵器民族的過程。我們確實曾是個前現代種族,但我們感通天地,如同納威人,當年修了鐵路,有人說這動搖山川,恐遭天譴,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當做我們蒙昧的證據。說這話的人,實在是不懂得我們曾有過什麼樣的祖先。我們現代化搞了這么多年,搞得雞飛狗跳,所有人都想洗了牌重新在來,TMD在上海坐個計程車,司機都想重新推倒重來。150年,重來了這么多次,本質上仍和古代相去未遠。我們學西方學得完全走樣,自己的傳統也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大家守在互聯網上,一天到晚罵D不好。這是什麼,這是無恥。和東歐不同,49年,我們是歡天喜地的一手培育、接受了這個D。現在有人說,那是因為當時他標榜民主,把我們騙了。這是錯的。這是我們「自個一步步,一步一步,走到這田地來的。」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各級領導講話的時候沒有一丁點煽動力——即使你懂中文也感受不到哪怕一點?
除去個人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建立在了一種錯誤的激情之上。
這種激情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答曰一個字:「搶」。
他曾有很多名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均貧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打土豪分田地」
准確點的表達是: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所包含的激情是建立在對他人的財產的嚮往之上的。
這種激情來的更爽,因為更原始,因為攻擊他人永遠比建構自己來的輕松。
如今的世界,這樣的情緒不上檯面,我們的領導在講話的時候不好表現出來,否則會像當眾表演高潮有損國格。所以只好忍忍忍,然後說一些屁話。
所以,49年發生的事情,其實正是迎合了每個人心底深處的這種破壞的激情。殺了那麼多地富反壞右,土地也分了,也做了主人了,大家都窮了,也沒人有財產好給我們嚮往了,所以我們徹底玩完了。現在回過頭來,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落後的厲害了,世界各國似乎都不好欺負了,於是只好回過頭來罵我們當初選擇的D。就像當初玩過的女人,爽過了,回過頭來罵她跟自己不一條心。其實他起初不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條狗,生生被我們慣成了怪獸。所以大家都別罵了。好好自我反省一下,以後見了別人有錢不要動輒就想去均分之,說什麼公平公平要殺了所有有錢人。只有自己的心變了,這個社會才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阿凡達》所表現的這兩種激情的斗爭是自始至終的。雖然影片最後讓納威人獲得了勝利,但我想所有人都知道,真實的歷史中,這一切並沒有發生。中國、非洲、拉美,都有很多野生動物,但沒有子彈打不死的。這很遺憾。
悲情的是現在的中國完全被我們搞壞了,還不如潘多拉。潘多拉的居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做地主。我們49年打土豪分來的田地沒幾年就被養大的小怪獸騙走了。我們只能落寞的站在淡紅色的天際之下,羽扇綸巾,摸著禿頭,說自己此生命犯天煞孤星,註定孤苦漂泊只是過客。
如果有一天——我是說如果,小怪獸可以把我房產證上那句「使用期限70年」去掉,再有外星人入侵的時候,我會第一個參軍,並戰死在自家的台階上。因為那時我非常清楚,這塊地TMD是我的了,這塊地上的每個土坷垃上,都打上了「王」字的LOGO(注意,既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上海),如此這般,我才願意為它而生,為它而死。沒別的,保住了這塊地,我和我的子孫後代,就不再是浮萍。
當然,如果這時剛好有個叫政府的人衣冠楚楚,拿著PPT和香煙上來敲門:「老闆你交點保護費吧,我來保護你的土地不被他人侵犯。」他頓了頓,「我比較專業,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吧。」
考慮到老子書香門第,不想自己也不想後代學著用槍,我會很樂意接受。網路一下《 68gu 》 為你解答
B. 誰能告訴我這部電影叫什麼
女人們(Elas) 1997
導演:Luís Galv o Teles
主演:
Miou-Miou
卡門·毛拉 Carmen Maura
瑪爾特·克勒爾 Marthe Keller
類型:愛情 / 劇情 / 喜劇
更多外文片名:
Elas
Três Desejos, Os
Women
片長:115 min / Argentina:98 min / Japan:98 min
國家/地區:比利時 / 法國 / 盧森堡 / 葡萄牙 / 西班牙 / 瑞士
對白語言:法語 / 葡萄牙語
發行公司:Cine 3
上映日期:1997年10月17日 盧森堡
劇情梗概:與佩德羅·阿爾莫多瓦鏡頭下的女人一樣,本片非常真實地塑造了五個生活在失望與艱難之間的西班牙女人形象,她們都是不再年輕的中年人,但她們的故事一樣精彩動人。電視台美容節目的主持人琳達,有四個很要好的朋友,經常聚集在一起談論彼此的生活,她們當中有單身的大學教授、同性戀的美容院老闆、淫盪的女明星和離婚了的憂郁女子。
[編輯本段]【美國電影】
女人們The Women (2008)女人們The Women (2008)
更多中文片名: 女人我最大
更多外文片名: Naiset.....Finland
影片類型: 劇情 / 喜劇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SDDS / DTS / 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Rated PG-13 for sex-related material, language, some drug use and brief smoking.
級別:USA:PG-13 / Finland:K-11
製作成本:$16,500,000/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7年8月6日 -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編輯本段]〖演職人員〗
導演: 黛安·英格利什 Diane English
編劇:
黛安·英格利什 Diane English ....(screenplay)
克雷·布斯·盧斯 Clare Boothe Luce ....(play)
Anita Loos ....(1939 screenplay) and
Jane Murfin ....(1939 screenplay)
主演:
梅格·瑞恩 Meg Ryan ....Mary Haines
安妮特·貝南 Annette Bening ....Sylvia Fowler
伊娃·門德斯 Eva Mendes ....Crystal Allen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美國 USA 2008年9月12日
英國 UK 2008年9月12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0月9日
波蘭 Poland 2008年10月10日
義大利 Italy 2008年10月17日
挪威 Norway 2008年11月14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8年11月27日
德國 Germany 2008年12月11日
芬蘭 Finland 2008年12月26日
法國 France 2009年1月28日
[編輯本段]〖劇情梗概〗
在紐約曼哈頓這個印刷業、時尚業、金融業異常發達的城市裡,瑪麗·海恩斯(梅格·瑞恩飾演)似乎擁有了一切:寬敞漂亮的居所、富有的金融家丈夫、可愛的女兒,還有自己的事業--在父親的服裝公司擔任設計師,並且擁有一幫喜歡東拉西扯、一起消磨時光的「姐妹淘」:完美、精緻、優雅、獨身的雜志編輯兼時尚評論人西爾亞·福勒(安妮特·貝南飾演)、對待女友像對待孩子般婆媽的伊迪·科恩(戴博拉·麥辛飾演)、迷人的、魅力無比的幽默散文家亞歷克斯·費希爾(傑達·平凱特·史密斯飾演)。
瑪麗美好的生活葬送於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公司的美麗沙龍里,瑪麗·海恩斯最要好的朋友從美甲師坦尼婭(黛比·馬扎飾演)處得知,瑪麗的丈夫背叛了她:與一個妖艷的香水促銷女郎克瑞斯托·艾倫(伊娃·門德斯)廝混在一起。對於瑪麗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然而,對於瑪麗的情感磨難並未止步於此,西爾亞為了挽救自己的雜志,不惜將好友瑪麗與丈夫之間的秘密爆料給著名專欄作家貝利·史密斯——正在為揭秘華爾街金融家婚事而找線索的人,她在事業和朋友之間,選擇了前者。姐妹間的感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這樣的變數,四個女人開始了對各自感情生活的反思……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重拍喬治·庫克名作
1939年由喬治·庫克執導、克雷·布斯·盧斯編劇,由米高梅電影公司投拍的《女人們》在當時引起了相當的轟動,有評論這樣寫道:「喬治·庫克,這個好萊塢傳奇的『女人』導演啟用一大幫女性演員將克雷·布斯·盧斯的原著改編成了紅極一時的電影,這個故事緊緊圍繞一群疑心重重且相互杯葛的女性交際圈展開,上演了一幕在聯誼會上使名譽俱損的喜劇。有趣的語言和瓊·克勞馥的精彩出演堪稱經典,在喬治·庫克的導演下這部影片精彩不已。」
黛安·英格利什以前主要在電視界發展,是備受贊譽的情景喜劇《風雲女郎》的編劇兼製片人。1994年,她讀到了一篇關於喬治·庫克的《女人們》應該被重拍的評論性文章,就是這篇文章激發了她的興趣引起了她的深思。「我清楚地記得那部老版的電影,也記得當時看到有那麼多特別有名的女演員在一部電影中出現時的激動,最讓我覺得有趣的就是整部電影看不到任何一個男人的面孔。」黛安·英格利什回憶道,「但同時我也意識到這部影片里一些比較過時的觀點應該被更新。」就這樣,黛安·英格利什重拍上個世紀經典喜劇《女人們》的初衷便形成了。經過一番努力,這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這也是英格利什的導演處女作。
與1939年的《女人們》比較起來,黛安·英格利什導演的新版《女人們》將會有新的時代特徵。英格麗什在反應女人們生活變化的同時,保留了原版《女人們》中對女人智慧、生活格調和時而缺乏禮貌教養的描繪。如果說喬治·庫克的電影顯示出他對當時社會中「都市女人」的憎惡的話,那麼黛安·英格利什的電影則更多的在強調現代都市女人浪漫、感性的一面,並站在欣賞的立場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了現代「多面夏娃」的魅力。
新版塑造獨立女性
新版《女人們》里的女人更加具有立體感。她們具有專業精神,個個都是本行當里的行家裡手;她們經濟獨立,精神自主,無論是已婚的還是獨身的,她們都能夠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樂趣、保持進取意識並且懂得自我保護。新版以樂觀的態度和「以小見大」的方式道出了女人們的酸甜苦辣。
身兼編劇和導演兩職的黛安·英格利什表示,「新版劇本和1939版的《女人們》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當時的都市女性,影射她們在男人背後極盡互相詆毀之能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女人們的狡黠、很深的城府、難以置信的快反應和務實的智慧都被表露無遺……但我在構思新版電影時卻不得不避開這一點,因為我欣賞女性,以贊賞的角度來重新演繹都市女性,同時也想將原著所具有的精髓進行保留,比如女人的智慧和聰明。」
黛安·英格利什的電影里保留了老版電影的基本框架,圍繞已婚婦女瑪麗·海恩斯發現先生感情出軌這條主線展開女人們的故事,但黛安·英格利什將這條線延展了,把女人們的范圍擴大到了瑪麗的「姐妹淘」以及親人,並且交待了更多的問題留給我們反思:代溝、婚姻問題及性取向。
也許是用批評的眼光在挑剔喬治·庫克的《女人們》,黛安·英格利什重新塑造了瑪麗·海恩斯最好的朋友——西爾維亞·福勒這個人物的性格。在喬治·庫克的電影里,西爾維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八卦女」,喜歡到處搜集和散布小道消息。而英格利什卻把西爾維亞變成了一本頂尖雜志的編輯、一個樂觀的單身女性、瑪麗自大學以來的閨蜜。
根據自己的見解,英格利什解釋道:「我打算把這部影片改編成為兩個坦率女人之間的關於愛的故事。而不像原著那樣僅僅糾纏於瑪麗是否該與背叛她的先生和解。在我的版本里,我希望觀眾能更多的關注瑪麗是否應該與她的閨密西爾維亞和解,這個因為自己的事業而出賣朋友信任的人。」
1939版的《女人們》里有接近130個女性角色,還有無數貓貓狗狗被作為道具充實背景,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男人的背影。2008版的《女人們》依然保持了這個作風,不管黛安·英格利什對這部翻拍的電影動了多大手術,有一個禁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碰觸的,那就是不能讓任何一個男人的臉出現在電影里。
[編輯本段]〖電影花絮〗
·在2006年,當時該片尚未敲定最後的主角,曾經傳言安妮特·貝南和烏瑪·瑟曼將分別出演片中的瑪麗·海恩斯和克瑞斯托·艾倫。
·傳聞莉莎·庫卓和安妮·海瑟薇在片中有所擔綱,但最後她們擬出演的角色並未在最後的腳本中出現。
·上世紀70年代,也有人想重拍《女人們》,並打算邀請簡·方達、芭芭拉·史翠珊、費·唐納薇加盟出演,但最終未能實現。
·據傳在拍攝新《女人們》時打算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取景,並會將所有的要出現在鏡頭里的館內陳列的男人畫像都替換成女人的,但這個想法最終未能成真。
·與1939年版的《女人們》一樣,本片所有的演員都是女性。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Sylvie Fowler:You knew,and you didn't tell me?Now,honest to goodness,I'm so hurt.
西爾維亞·福勒:你知道?你還不告訴我?老天爺可以作證,我現在受到深深的傷害。
Mary Haines:You?It was not happening to you,it's happening to me!
瑪麗·海恩斯:你受到傷害?這件事是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
Edie Cohen: Alex,I wanna tell you more.I'm eating for two.
伊迪·科恩:埃里克斯,我想告訴你一些事情,我現在是為了兩個人而吃(意指有了身孕)。
Alex Fisher: Oh,come on.
埃里克斯·費雪:哦,不是吧?!
Sylvie Fowler: Oh,my god.
西爾維亞·福勒::哦,我的天啊?!
Mary Haines: What's happend?
瑪麗·海恩斯:你們在說什麼呢?
Sylvie Fowler: Edie is not top again.
西爾維亞·福勒:伊迪將不再是「單身貴族」了。
C. 請問這是什麼電影。。
http://ke..com/view/51.htm
【片名】Texas Chainsaw Massacre
【譯名】德州電鋸殺人狂
【年代】2003
【國家】美國
【片長】98Mins
【類別】恐怖
【語言】英語
【字幕】中文字幕
【評分】5.7/10 3,216Votes
【鏈接】http://us.imdb.com/title/tt0324216/
【導演】馬庫斯·尼斯佩爾Marcus Nispel
【主演】傑西卡·貝爾Jessica Biel
喬納森·塔克Jonathan Tucker
艾瑞卡·里爾森Erica Leerhsen
安德魯·布賴尼亞斯基Andrew Bryniarski
【簡介】
五個年輕人——艾琳、凱普、摩根、安迪、佩布,駕駛房車一路歡快地駛入荒漠中的德州特拉維斯鎮,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試圖從這里潛入墨西哥去購買毒品。途中,一個滿身傷痕、喪魂落魄、歇斯底里的女孩——傑蔓的出現,勾起了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在女孩的帶領下進入一幢陰森大屋試圖弄清真相,大屋被一股神秘、恐怖的氛圍所籠罩,彷彿有一雙眼睛始終在窺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正當這群年輕人驚恐萬分、不知所措時,電鋸聲驟然而起,他們最後的噩夢隨之降臨……
[幕後]
本片是1974年同名恐怖片的重拍版。老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取材自50年代連續殺人魔Ed Gein的真實事跡,由導演托比·胡伯(Tobe Hooper)執導,是與《驅魔人》、《閃靈》、《猛鬼街》等齊名的恐怖經典之一,每次電影雜志評選恐怖經典,《德州電鋸》都榜上有名——在《首映》最近推出的名單上,它更是高居榜首,在影迷心中的魅力至今仍未消褪,連奧斯卡名片《沉默的羔羊》也是受了它的影響。
在《德州電鋸》上映後的20年間,曾陸續推出了3部續集,分別是1986年丹尼斯·霍帕主演的《德州電鋸殺人狂續集》(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2)、1990年威格·蒙坦森主演的《皮臉:德州電鋸殺人狂3》(Leatherfac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III)和1994年由當時尚未成名的蕾妮·齊薇格與馬修·麥康納主演的《德州電鋸殺人狂之歸來》(The Return of 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當然質量是一部不如一部,最後一部更被IMDB斥之為「徹頭徹尾的垃圾」。
不過本次新線老版重拍,卻是信心十足,請來《珍珠港》名導邁克爾·貝擔任監制,影片採用最近流行的低成本(投資僅1300萬美元)、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演員則是清一色的年輕面孔,試圖烘托出一種比虛構的更加詭異誘人的效果。邁克爾·貝興奮的說,本次重拍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心願,那頭戴詭異的人皮面具、身著屠夫圍裙,揮舞電鋸的「高大」形象——皮臉(Leatherface)又回來了。
導演馬庫斯·尼斯佩爾此前是頗有名氣的商業廣告導演,曾為許多著名樂隊拍攝過MTV,這是他投身電影界後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邁克爾·貝期望馬庫斯的手法能為影片帶來更多新意,最大限度地擺脫原作的影響。女主角傑西卡·貝爾是美國有名的電視紅星,她主演的熱門劇集《七重天》(Seventh Heaven)已經連續播出了7年,去年的電影作品《誘惑法則》獲得極好的口碑,明年則有吸血鬼動作片《刀鋒》第3集推出,年僅21歲的她演藝事業十分看好。出道以來,傑西卡一直以鄰家女孩的形象出現,對此已感厭倦的她曾主動要求挑戰演技,演出《美國美人》里的叛逆女孩角色,可惜《七重天》監制始終不放人,而讓索拉·布奇撿了寶。傑西卡一怒之下跑去為時尚雜志《Gear》拍了一輯性感裸照,引起轟動。
這次受邀在《德州電鋸殺人狂》扮演女主角讓傑西卡很是興奮,她表示,「能得到邁克爾·貝的邀請是我莫大的榮幸,我覺得即使在以情節和特技來吸引觀眾的恐怖片里,演員的演技也相當重要。希望觀眾能夠再次認可我,尤其是演技方面。」
影片點評
[編輯本段]
在新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中,觀眾也許或多或少的會發現托比·胡伯原版的影子。雖然,當今伴隨MTV成長的一代已遠離了那個恐怖的時代背景,但享受安逸生活的他們,又十分願意坐在影院的沙發椅上,一邊吃著爆米花,一邊大呼小叫地追求感官刺激。這也是近來好萊塢低成本恐怖片十分流行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美國觀眾有在萬聖節觀看恐怖片的傳統,本次由邁克爾·貝製作的《德》片,情節起伏跌宕,剪輯連貫、一氣呵成,拍攝手法較為新穎.
《德州電鋸殺人狂》真實版
[編輯本段]
1974年10月21日,在美國德州奧斯汀市,羅伯特·克里森將兩名傳教士———20歲的加里·達雷和19歲的馬克·菲斯切謀殺在自己的小貨車中。隨後,他更令人發指地將二人的屍體用一把動物標本剝制師使用的電鋸切成碎塊。值得一提的是,此案的發生和著名恐怖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公映是同一年———也是1974年,而且是同一地點———德州。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他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德州電鋸殺人狂》的啟發。即使很多年後,每當電視台要播放關於克里森一案的最新進展時,總會先播一小段《德州電鋸殺人狂》的電影片斷。
不過,真實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即使無需好萊塢的添油加醋已經夠曲折離奇的了。被克里森謀殺的兩名傳教士都是摩門教徒,而克里森本人對摩門教會一直深惡痛絕。案發那天下午4點左右,克里森謊稱自己是中央情報局(CIA)的間諜,假意邀請兩人走進他的拖車吃鹿肉,兩名年輕人對他的花言巧語深信不疑,也想藉此機會好好宣傳一下摩門教的教義。結果,在那個秋日陽光明媚的下午,兩名可憐的年輕人進車之後就再也沒能出來。甚至人們連屍體都沒能找到。
當時克里森的拖車停在當地一家大型動物標本商店旁。兩人失蹤的第二天,有人在那家動物標本商店發現,店中那把大型電鋸刀鋒上赫然殘留有人體組織和頭發!而這把電鋸是將動物屍體製成標本的工具,主要是用來切割鹿角的。隨後法庭鑒定表明,那些頭發正是兩名傳教士的,而且電鋸刀鋒也損失嚴重,顯然是用來鋸過大量堅硬的東西。同時,被害人之一達雷的祈禱書也在克里森拖車附近找到。辦案人員開始懷疑,克里森很可能是到標本店中借來電鋸,然後將受害人大卸八塊。
此外,警方還在克里森的拖車上發現數個彈孔,這些彈孔和後來在克里森的小汽車上發現的一個彈孔口徑相同,它們都是由同一支槍中射出的子彈造成的。接著,警方又在克里森拖車中找到了兩名被害人的手錶和鑰匙,以及他們汽車的輪子和輪胎。這些充分的證據使陪審團只花了20分鍾時間就定了克里森的死罪。
其實,對克里森稍微熟悉一點的人都知道,克里森一直以來都行為怪異,前科累累。早在他18歲那年在紐約一家醫院的急診室中,他因為等得太久失去耐心開槍亂射,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1971年,美國警方的一次突擊搜捕行動中在他家中找到126把來復槍和獵槍、32把手槍、42000發子彈和100磅火葯,擁有這些武器彈葯是非法的。更有甚者,一次他一絲不掛地抱著一頭剛死不久的小鹿的新鮮內臟在浴缸里泡澡,把他那位無意中走進浴室的第三任老婆嚇得半死
殺人狂再騙婚遠赴英倫
但是恐怕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像克里森這麼一個人,卻一直好好地活了將近30年。盡管種種跡象顯示除了克里森之外兇手不可能是別人,但克里森被捕之後卻一口咬定,事發當晚他壓根就沒見過兩名受害者,更沒有請他們上車吃那頓「最後的晚餐」!定罪之後,他強烈要求上訴,上訴書多達數百頁,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當時警方從他的貨車上採集證據的時候並沒有正式的搜查證,因此他的殺人罪證被認為無效。1977年,因為證據不足他上訴成功,
幾年之後,克里森又因非法使用武器被判7年徒刑,收押在紐約州監獄中。服刑期間,他通過書信方式認識了自己後來的老婆瑪麗·朗雷。
朗雷女士是英國亨伯賽得郡一位警察的的遺孀,居住在英國小城漢堡,該城地遠人稀,少有遊客拜訪。朗雷女士在前夫死後加入國際交友協會,希望能開闊視野,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不料居然「有幸」結交了克里森這麼一個殺人狂「好友」!朗雷女士回憶說:「國際交友協會寄給我一張名單,上列14人的通訊地址,男女都有。我給他們全寫了信———克里森的名字也在上頭。」
盡管當時克里森不過是名正被關在紐約州監獄的囚徒。但是他在回信中卻謊稱自己是一名監獄員,而朗雷女士也相信了他。此外,天真的朗雷女士還相信了克里森編造的一系列謊言———克里森說他不僅精通6國語言,而且擁有歐洲好幾家名牌大學的學位;他曾駕駛戰斗機在朝鮮上空執行任務,也曾在越南的深山老林浴血奮戰;他曾為中情局開過U2間諜飛機,也曾為貝爾航空公司飛過原型機;作為一名特種隊員他曾參與過刺殺切·格瓦拉的行動,作為一名間諜他曾將60年代在斯維爾得夫斯克被打下來的U2飛機駕駛員加里·鮑爾斯營救回國,而作為一名英雄,他還得到美國國會頒發的榮譽獎章!
1988年克里森被保釋出獄,頻頻出現在當地電視節目中———人們稱他為「得州電鋸殺人狂真實版」,可惜遠在英國的朗雷還蒙在鼓裡。兩年之後,1990年,克里森寫信給筆友瑪麗·朗雷,說想去英國和她見見面。朗雷女士的兒媳婦卡羅琳回憶:「本以為他當時只是度假玩個把月就走,誰知他人還沒到,大包小箱就已經全部空運郵寄到了!我們這才明白:好傢伙,他這是打算在英國定居哇!起初他還說『等美國戶口安頓下來就搬走』,可後來就壓根不提這兒啦!」
當地警方事後調查發現,克里森是用遊客簽證進入英國的,每天都有數千美國人持這種簽證入境,不需經過任何審查。而入境之後,他立刻和朗雷閃電結婚,將臨時居住證換成了綠卡。
朗雷說:「當時我同意和他結婚主要是出於同情,你想啊,一美國老光棍無親無故,飄洋過海來看我,我不收留他難道讓他睡大街上去不成?」1991年1月11日,兩人在當地結婚登記和領了結婚證。至於蜜月,兒媳卡羅琳傷感地說:「咳!老兩口就是去倫敦轉了一趟,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拿他的證!」
DNA緝真凶原形畢露前只有朗雷對新老公同情有加,可是她的親朋好友卻對克里森沒有什麼好印象。剛搬到那會兒,克里森整天把「國會頒發的榮譽獎章」掛在脖子上炫耀,可沒多久別人就發現那不過是個隨處可以買到的冒牌貨。而且時間一長,克里森的暴虐本色盡顯無遺。一次他和鄰居發生口角,一氣之下居然掏出了子彈已上膛的獵槍頂著對方太陽穴吼到:「他奶奶的這要是在得州,我早就把你的腦漿給打出來了!還沒人敢和我這麼說話哩!」即使是這樣,依然沒有引起當地警方對這個老頭的足夠重視,克里森後來向亨伯賽得郡申請經營槍支的許可證,居然順利獲得批准。
2000年6月,先進的DNA分析技術令1/4個世紀前的電鋸殺人案有了重大進展,得州法庭決定重新開庭審理此案。當年,警方曾在克里森家附近數英尺遠處發現了寫有克里森名字的血衣,20多年後,專家對血衣進行了DNA檢測,發現血跡是被害人達雷的,而且衣服上的毛發也和被害人相符。限於技術水平,這項測試在1974年進行案件調查時不可能進行。至此,鐵證如山,等待克里森的將是死刑判決。
隨後,美國的辦案人員一路追蹤,找到了隱居英國多年的克里森。在此之前,2000年克里森被當地皇家法庭因非法擁有武器罪名判處3年有期徒刑。2001年10月,剛從沃里郡監獄被放出來的克里森又再度被捕。歲月不饒人,當年威風一時的殺人狂在20多年後,已是重病纏身,只能終日坐在輪椅上———他的膝蓋徹底壞掉,根本無法走路。即使如此,他仍然是得州通緝名單的榜首人物。至此,對於朗雷女士來說,一場持續了十幾年的惡夢終於畫上了句號。「一切都結束了,我徹底安全了。」她告訴警方,克里森曾用槍逼著她的腦袋警告說,「如果你膽敢離開我,我就殺了你!」
從那之後,克里森一直被關在倫敦東南的一所監獄中,等待著引渡回美國。2003年4月17日,他因心臟病突發被緊急送往伊麗莎白醫院,4天之後醫治無效死亡,終年70歲。
D. 有一個關於洞穴的影片~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英國電影《暗襲》
年 代: 2005
地 區: 英國 (更多...)
片 長: 99 分鍾
導 演: Neil Marshall
編 劇: Neil Marshall
類 型: 冒險 / 驚栗 / 恐怖
別 名: 暗襲
【劇 情】六名女子相約進行一次洞穴探險之旅,她們來到一個深不可測的岩洞中,然而就在她們進入洞中不久,突然發生的崩塌封住了地洞的入口,讓她們斷絕了和外界的聯系,六名女子在無邊而未知的黑暗中開始尋找生機,但是很快,她們就意識到,在這個不知道多少萬年前形成的、距地面數英里的古老岩洞里,她們並不是唯一的生物…
(《The Descent》),英國拍的一部很刺激的恐怖片。絕對是那種壓抑你的神經但又讓你欲罷不能的電影,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直到影片結束,你也會問:「就這樣結束了嗎?」
剛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也不知道故事梗概。影片的開頭表現的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曖昧的眼神交流讓我以為這是一部很平淡的愛情劇,然後那個男人和他的老婆還有女兒開車回家,發生車禍,男人和他們的女兒死了,女人活了下來,然後我才知道原來此女才是主角。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撞車的場面真是出人意料,過程讓人印象深刻。
從女主角在醫院里做夢開始,我才知道這是一部恐怖片。
繼續講影片:一年後,女主角和她的五個女朋友們一起去一個神秘的洞穴探險玩,進去後險象環生:先是入口被堵住了,然後一個同伴腿摔斷了,然後她們迷失了方向,在地底,在黑暗中。
開始絕望了。
接下來,終於開始影片的高潮部分:黑暗地底下的不明生物出現了!這種生物外形像人,皮膚很白,沒有毛發,目盲,聽覺敏銳,行動迅速,兇殘,嗜血。這些生物向六個女人發起了攻擊,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影片充分展現了那些女人比地底生物更加兇殘以及她們是如何大肆殘殺那些地底生物的。雖然女人們很猛,但陸續死掉了幾個,其中有一個是直接被同伴殺死的,還有一個是間接被同伴殺死的。女人和不明生物、女人和女人們彼此殺來殺去,最後女的只剩下了一個,就是片頭出現過的女主角了。在影片接近結尾處,所有的觀眾都被導演玩了一把:女主角終於找到出去的路了,觀眾和她一起歡呼,和她一起喜極而泣,但馬上,無情的導演把鏡頭拉回了黑暗的地底:告訴我們女主角剛才在做夢而已。實在是fuck啊……影片的結尾很讓人壓抑,因為女主角仍然呆在地底,找不到出去的路,沒有食物、沒有光、沒有同伴,只有無數隱藏在黑暗中隨時會攻擊她的地底生物。
這是一部時刻讓人感到絕望直到最後也是絕望的影片,結尾很好,耐人回味,讓人浮想聯翩、心有餘悸。沒有人知道女主角究竟有沒有逃離地底,是否活著回到了城市,一切都是未知數了。但結尾沒有顯示女主角被不明生物幹掉了,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懷有希望的。
暗襲》是今年英國主打的驚悚巨作,講述了以莎拉為首的六個英國女子到美國一個荒無人煙的山洞探險,繼而受到不明生物襲擊的故事。英國的驚悚片我看到並不多,印象里只有《death watch》(《勾魂谷》)和《dog solider》(《觸目驚森》),但兩部都是頗具水準的作品,而《暗襲》就是由《觸目驚森》的原班人馬再度出擊的作品。
通過對兩部電影的比較,我總結出導演兼編劇Neil Marshall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喜歡用大量的血漿,例如此片里那個深不見底的血池,產生極強的視覺震撼力,當然這也不算稀奇,如果有錢的話做個血海深仇也沒人來管你。
關鍵的第二點是導演能將黑暗和狹小的空間這兩大驚悚因素完美結合。在《觸目驚森》中,主人公所在小分隊夜間被嗜血的狼人包圍在一間森林小屋中無處可逃。在本片中,主人公們被不知名的怪物在一條條狹窄昏暗的石縫里逐一獵殺。作為觀眾,當我看到主角們驚恐莫名的眼神,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導演所要傳達的那種叫做"絕望"的氣息,這對於一部驚悚片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成功。
當然影片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首先,當初我看到影片的宣傳海報時,由於光線昏暗誤認為六位主角個個都是國色天香的大美人。結果大失所望,與美國驚悚片中那些年輕貌美的姑娘相比,本片中的主角基本都是主婦級別的,個別還有向大媽發展的傾向。
其次,本片中的怪物長得沒什麼新意,很同意某些網友所說像《指環王》里的咕嚕的說法。而且實力實在堪憂,被區區六個英國姑婆殺得損失慘重。如果碰上六個峨嵋派的師太,非得滅族不可。過年過節的,還是老老實實地呆在山洞裡一家團圓為好,就不要出來獻丑了。
第三,影片的結局被許多網友稱贊為有新意,有突破。但是這樣的結局方式不正是近期驚悚片的慣用模式嗎?(為了大家的觀影樂趣,這里不點破),看多了總覺得審美疲勞。
總體而言,《暗襲》作為今年英國驚悚的扛鼎之作,水準已凌駕於許多美國同類作品之上,包括相同題材的《the cave》(《魔窟》)。期待Neil Marshall 2007年自編自導的新作《Doomsday》。
http://www.qiuer.com/n1008c113.shtml
E. 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中文片名
人生遙控器
原片名
Click
更多中文片名
命運好好玩 .....台灣譯名
人生自選台 .....香港譯名
神奇遙控器
更多外文片名
Click - perdiendo el control .....Argentina / Venezuela
Cambia la tua vita con un click .....Italy
Clic .....Canada (French title)
Click - télécommandez votre vie .....France
Click, i zoi se fast forward .....Greece
Klick .....Germany
Klik! .....Finland
影片類型
奇幻 / 劇情 / 喜劇
片長
107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
Rated PG-13 for language, crude and sex-related humor, and some drug references.(粗魯的語言,性,詼諧的幽默,毒品)
級別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Australia:M USA:PG-13 Sweden:7 Norway:11 UK:12A Germany:6 Netherlands:AL Hong Kong:IIA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0 Malaysia:U Finland:K-7 Ireland:12A Iceland:10
製作成本
,000,000/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lumbia Pictures Instries, Inc.)
拍攝日期
2005年7月6日
演職員表
導演
弗蘭克·克拉斯 Frank Coraci
編劇
亞當·桑德勒 Adam Sandler
Jack Giarraputo
Tim Herlihy
Steve Koren .....(written by) &
Mark O'Keefe .....(written by)
Mark O'Keefe .....story
演員
亞當·桑德勒 Adam Sandler .....Michael Newman
凱特·貝金賽爾 Kate Beckinsale .....Donna Newman
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Morty
凱蒂·卡西迪 Katie Cassidy .....Samantha Newman - Age 28
詹妮佛·庫里奇 Jennifer Coolidge .....Janine
大衛·哈塞爾霍夫 David Hasselhoff .....Mr. Ammer
喬納·希爾 Jonah Hill .....Ben Newman - Age 17
Eric Aude .....The Sparkling Water Guy
Theresa Barrera .....Susie (uncredited)
Jaclynn Tiffany Brown .....Business Woma
製作人
亞當·桑德勒 Adam Sandler .....procer
Doug Belgrad .....executive procer
Barry Bernardi .....executive procer
Todd Garner .....executive procer
原創音樂
Rupert Gregson-Williams
攝影
Dean Semler
剪輯
Jeff Gourson
選角導演
Roger Mussenden
藝術指導
Perry Andelin Blake
美術設計
Alan Au .....Ping Woo's Father
Jeffrey Mossa
布景師
Gary Fettis
服裝設計
Ellen Lutter
視覺特效
Christopher Cundey .....Graphic Nature, Ltd.
Peter G. Travers
Edson Williams .....Lola Visual Effects
副導演/助理導演
Kate Marie Boyle .....dga trainee
Marcei A. Brubake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isa Ferrey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ndrew Fiero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製作發行
攝影機
Panavision Genesis HD Camera
攝制格式
Video .....(HDTV)
製作處理方法
HDCAM .....(source format)
Digital Intermediate .....(master format)
洗印格式
D-Cinema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國]
革命電影工作室 Revolution Studios [美國]
Happy Madison Proctions [美國]
Original Film [美國]
發行公司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國] ..... (wordwide)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德國]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荷蘭] .....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美國] ..... (2006) (USA) (theatrical)
索尼電影娛樂公司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美國] ..... (2006) (worldwide) (all media)
特技製作公司
Cinovation Studios ..... (makeup effects)
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Black Box Digital [美國] ..... (DVD menu world design)
Pixel Magic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FrameFlow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Lola Visual Effects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Yanni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其它公司
Central Casting [美國] ..... extras casting
Inter Video [美國] ..... computer and video playback
Maverick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Avon Studio Transport ..... transportation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cranes and dollies
Sylvia Fay/ Lee Genick & Associates Casting [美國] ..... extras casting New York
上映日期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6年6月22日
美國
USA
2006年6月23日
俄羅斯
Russia
2006年8月3日
巴西
Brazil
2006年8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6年8月17日
墨西哥
Mexico
2006年8月18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8月31日
香港
Hong Kong
2006年9月7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6年9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6年9月23日
德國
Germany
2006年9月28日
英國
UK
2006年9月29日
義大利
Italy
2006年9月29日
西班牙
Spain
2006年9月29日
法國
France
2006年10月4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6年10月19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7年2月1日
中國
China
2007年4月20日
劇情介紹
身為建築師的邁克爾·紐曼(亞當·桑德勒)算是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年男人了。漂亮賢惠的老婆(凱特·貝金賽爾)和兩個可愛的孩子讓他成為同齡人當中的佼佼者。但是,和美國眾多的中產家庭中的男主人一樣,邁克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了家庭的一切而工作繁忙。忙碌到甚至很少能喝和妻子孩子們正常相處,真正享受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這天,難得在家休息的邁克爾卻找不到家裡的電視遙控器。於是,他跑到附近一家電器商店買了一個多功能遙控器,既可以遙控電視機又可以控制音響碟機的那種。電器店老闆莫蒂(克里斯托弗·沃肯)推薦他買了一種「可以控制很多事情」的全功能遙控器,邁克爾買回家才發現,莫蒂推薦的遙控器竟然有著更多神奇的功能,不但可以控制一些家用電器,甚至連時間、空間也在這個小東西的掌控之中。利用這個遙控器,他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時間「快進」「回放」甚至「停止」,也就是說他可以自由的控制時間。當工作時他「快進」一下就可以馬上回家與家人共處,當他做錯事時可以「回放」一下讓自己回到過去的時光重頭做起。有了這是「萬能的遙控器」,邁克爾生活似乎變得非常愜意且自如。可是,好景總是不長,漸漸的,這支能夠改變命運的遙控器內部的智能晶元開始發揮功效,反過來控制主人的人生,邁克爾的生活也越發混亂起來。
幕後製作
天下電影一大「抄」
在續集、改編、翻拍大行其道的當今好萊塢,「抄襲」之風如此盛行也是有其根源所在的:「抄」得好,算是借鑒;「抄」得不好,也沒人蹬鼻子上臉地罵你……畢竟好萊塢正處在一個靈感匱乏的飽和時代,哪部影片里還沒點兒其它作品的影子?權看掩蓋的是否巧妙而已——這在電影工業是一條默認的潛規則,就連正主都吃下這啞巴虧,不予計較了。
所以,當你碰到像《神奇遙控器》這種似曾相識的故事安排、當這個故事無端端地觸動了你記憶中的某個點時,其實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當兩部情節相似的影片的主角又是影壇中平分秋色的兩個重量級喜劇明星時,可比的地方可就多了,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正像你所懷疑的那樣,影片與《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有著超過50%的相似之處,後者是2003年當之無愧的票房神話,但《神奇遙控器》能否在今夏這個動作與科幻大製作極度密集的暑期檔中脫穎而出,卻還是個未知數。
亞當·桑德勒VS吉姆·凱瑞
雖然稱亞當·桑德勒和吉姆·凱瑞是喜劇界的泰斗有點言過其實,但其票房號召力卻不容小窺。其實桑德勒和凱瑞走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搞笑路線,一個內斂中帶點憨憨的傻氣,不在外貌上找「笑」果,永遠是貼著頭皮的短發以及鵝蛋形的腦袋;一個卻以豐富的表情、另類的造型,樹立了後人爭相模仿的鮮明風格。
《神奇遙控器》中,桑德勒一如既往地延續著他的好男人形象:不拈花惹草的模範丈夫;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好爸爸;可以讓老闆放一百個心的能幹幫手——然而都想做好的時候就會什麼也做不好,這不,他的麻煩來了,由於無法合理安排時間,他惹得身邊每一個人都怨聲載道……太多的鋪墊使得開頭部分難免有些拖沓,但這正好是桑德勒一貫的手段,他的喜感並不像凱瑞那般直接而且有沖擊力,而是一點一點滲透到觀眾的大腦皮層里。
至於吉姆·凱瑞可就沒那麼「老實」了,《冒牌天神》一開始時就拿他那張橡皮面具般的臉皮做足了文章,簡直可以扭曲成任何你可以想像得到的樣子。他在影片中的表演干凈利落,要麼就一下子逗樂你,要麼乾脆就別樂……至今還記得他的角色在開頭部分那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連串賴床動作——從笑中品味苦澀,吉姆·凱瑞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將小人物的悲哀體現得淋漓盡致,既能應付滑稽的表演、也可以掌握深入靈魂的劇情。
凱特·貝金塞爾VS詹妮弗·安尼斯頓
兩人都只要恪盡職守地當好「花瓶」,就一切OK了。不過單就賞心悅目的程度上看,顯然凱特·貝金塞爾要更勝一籌。更何況在影片中,詹妮弗·安尼斯頓只是吉姆·凱瑞的同居女友,兩句不合大不了搬行李走人、一拍兩散。而貝金塞爾則是亞當·桑德勒兩個孩子的媽,家庭的因素也是影片關注的焦點之一,這種角色可挖掘的地方也就相對更多一些。
遙控器VS上帝
很難說這兩個同樣賦予主人公以神力的虛幻之物,哪一個更「實用」一些:雖說「上帝之手」無所不能,但吉姆·凱瑞也只是用其做了一些諸如「讓狗在外面撒尿」、「將月亮拉近製造浪漫氣氛」、「用一陣風吹起女人的裙子」這類的芝麻小事,將小人物標志性的目光短淺、懶惰且粗心完美地刻畫出來。
而「神奇遙控器」雖然只能控制持有者的生活,但它卻可以影響到主人公參與的大環境:它所具備的奇幻色彩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也就是說只有主人公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生活,它才會起作用,快進、倒退、重放,都是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雖然這種做法不但缺乏想像力,還會失去許多樂子,卻很符合亞當·桑德勒一直所遵循的角色定位:他可以將嬌妻碎碎念的時間全部「快進」,落得耳根清靜;或者將從身邊經過的辣妹「重放」兩遍,過過眼癮;亦或將惱人的工作全部「刪除」……當然,不計後果、隨心所欲地使用「神力」,往往會被這種力量反噬,最後將自己的生活搞得更加混亂,而亞當·桑德勒與吉姆·凱瑞一樣,在劇終前將會得到克里斯托弗·沃肯的「點撥」,重新認識「有序」生活的真諦。所以嚴格說來,「遙控器」與「上帝」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藉助的載體不同而已。
《冒牌天神》中,摩根·弗里曼的黑人版「上帝」,雖然戲份不多,卻是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的點晴人物。而《神奇遙控器》中當然也不乏這種「製造神力」的角色,那就是古怪商店的老闆、也是將遙控器賣給桑德勒的克里斯托弗·沃肯,他在影片中的造型顯然要比弗里曼誇張得多,頭發立著,還戴著古怪的眼鏡,是那種光看就知道有點瘋瘋癲癲的角色。
又見老搭檔
又一個就像是安排好了的巧合:《冒牌天神》是導演湯姆·沙迪亞克(Tom Shadyac)和吉姆·凱瑞繼《神探飛機頭》和《王牌大騙子》之後的第三次合作。而亞當·桑德勒和本片的導演弗蘭克·科克拉西(Frank Coraci)在此前也合作過兩次:《婚禮歌手》(The Wedding Singer)以及《獃獃向前沖》(The Waterboy)。科克拉西與桑德勒是出了校門就混在一起的老哥們了,兩人的默契程度就不用說了。再加上科克拉西也是桑德勒的製作公司「快樂的麥迪遜」一手培養出來、能編能導能演的實力型電影人,雖然也曾執導過嚇死人不償命的大爛片《環游地球八十天》,但桑德勒早在8年前就「欽點」他成為自己連續兩部作品的導演,其中當然摻雜了兩人多年交情互相影響的結果,但最重要的還是科克拉西有那個能力。
科克拉西喜歡將桑德勒形容成自己的兄弟:「亞當有的時候是哥哥,有的時候又變成了弟弟。朋友嘛,貴在心靈相通,想你所想,做你所做。有了兩次愉快的合作經歷,我們一直在尋找第三次機會。人都會感嘆那些逝去的時光,當你埋首於回憶中時,就會發現那裡充滿了遺憾。《神奇遙控器》就給了你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它會讓你知道,若總是倒回逝去的時光,生活是永遠都不會前進的——這里關乎的是個人行為與靈魂互動的結果,過去是不能忘記,但也不能過於沉迷。」
另外,亞當·桑德勒還有個「任人唯親」的小毛病,這部影片也不例外,除幾位主角外,出現的可都是一些熟面孔:像曾在《初戀50次》中扮演德魯·巴里摩爾那個只喜歡健身的老哥的肖恩·奧斯汀,還有艾倫·卡瓦特、羅布·施奈德、布萊克·克拉克和斯蒂夫·巴斯米——更是部部桑德勒掛名的影片都落不下的超級客串。
主演陣容
感受了轟轟烈烈且略顯漫長的「五十次初戀」,經歷了拼搏進取、勇往直前的「最長的一碼」之後等等「冒險」之後,如今的亞當·桑德勒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嚴厲的母親管制下的水童「阿獃」了,儼然成為好萊塢「高等喜劇明星」。他憨厚的外表,搞怪的動作,深厚的詼諧語言功底,已經成功在好萊塢喜劇界樹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在近年來迅速成為影片票房走高的發動機。其在影迷們中的號召力連年得到提升。此次再次「新鮮」出鏡,想必同樣會收到非同凡響的效果。另外,因一部大製作《珍珠港》而「麻雀變鳳凰」的英倫「老美女」凱特·貝金賽爾,近年來在不斷嘗試各種不同角色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國際知名度。從《范·海辛》中的吸血鬼殺手除魔女到《飛行大亨》中的老牌女星艾娃·加德納,可謂變化多樣,但最令人驚艷的卻是《黑夜傳說》中那位一身黑色皮裝的美女吸血鬼。
精彩花絮
盡管,今年沒有那些「蜘蛛、蝙蝠」之類的傢伙登場,卻也招來了一群「變種人」和多年不見的「底褲外穿」的小子來大鬧暑期一番。之所以有這些個奇裝異服的英雄撐腰,所以美國人才對什麼導彈危機、外星人入侵、豪華郵輪在大洋上翻滾或是什麼93號航班之類的已經失去了不少的興趣。於是,好萊塢的編劇們只好從平凡生活著手:嘮叨的老婆,苛刻的上司,不停製造麻煩的孩子,這些或多或少都是每個成年男人心中的痛。當人被壓迫的越久,內心的控制欲就會無限的膨脹,做出些超乎常理的事。中國古代就有一個傳奇女子,硬生生地哭倒了一片長城,外國更有不計其數的連環殺手不眨眼的性格。於是,絞盡腦汁的編劇在主人公邁克爾快被逼瘋的時候給了他一個簡單又健康的方法--「萬能遙控器」。不過編劇可不會那麼好心讓大老爺們兒們過上好日子,看看那些好萊塢歷史上突然得到超能力的人吧,盡管他們變得無所不能,但結果卻都沒有什麼好結果。蜘蛛俠搶劫了最敬愛的叔叔更無法坦誠自己的愛情。
·導演弗蘭克·科克拉西只比亞當·桑德勒大七個月,卻在他們合作的第二部影片《獃獃向前沖》中飾演桑德勒的老爸。
·亞當·桑德勒是紐約揚克隊的鐵桿棒球迷,他總是想盡辦法在自己的影片中提及一下。只要揚克隊有比賽時,他就會突然「人間蒸發」,找個清靜地方看比賽去了……《神奇遙控器》的拍攝工作因此被打斷過好幾次。
精彩對白
Morty: You wanted a universal remote control. That remote, controls your universe.
莫蒂:你想找一個可以控制所有家用電器的遙控器?給你這個,它能操縱你的生活。
Michael Newman: You want me to do those documents; that'll take me months.
邁克爾·紐曼:你讓我接手的這些工作,會花掉我幾個月的時間。
Ammer: [smugly] Then you better get started.
艾莫(得意的):我想你最好馬上開始。
Ammer: [stops smiling] Wow... Got a big headache. Did I get hit by a *train* or something?
[邁克爾暫停了時間,狠狠地沖著艾莫的腦袋打了幾拳,然後取消了暫停。]
艾莫(一臉茫然):喔,我頭痛的厲害,你看到有什麼東西打到我了嗎?
Michael Newman: [looks around] *I* didn't see anything.
邁克爾·紐曼(四處張望):沒看到啊!
F. 有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眼前的生活
中文片名
眼前的生活
原片名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更多外文片名
In Bloom .....USA (pre-release title)
Brosta sta matia tis.....Greece
Davanti agli occhi.....Italy
Vie devant ses yeux, La.....France
影片類型
驚悚 / 劇情
片長
Canada:90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DTS SDDS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violent and disturbing content, language and brief drug use.
級別
USA:R
製作成本
$8,000,000/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6年9月24日
製作日期
2006年7月10日 - 2007年4月29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瓦迪姆·佩爾曼 Vadim Perelman
編劇 Writer
Laura Kasischke .....novel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Emil Stern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烏瑪·瑟曼 Uma Thurman .....Diana
埃文·蕾切爾·伍德 Evan Rachel Wood .....Young Diana
舍爾曼·阿帕特 Sherman Alpert .....Professor
Eva Amurri .....Maureen
J.T. Arbogast .....Male Reporter
Zachary Booth .....Boy Swimming
Emily Rose Branigan .....Girl Smoking in Locker Room
Gabrielle Brennan .....Emma
Jessica Carlson .....Girl at Shooting
Tom Carney .....Lecture attendee
Adam Chanler-Berat .....Ryan Haswhip
Tanner Cohen .....Nate
Heather Collis .....Waitress
彼得·康博伊 Peter Conboy .....Professor attending lecture
奧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製作人 Proced by
Chase Bailey .....co-procer
Marc Butan .....procer
Mark Cuban .....executive procer
Anthony Katagas .....procer
Ian McGloin .....co-procer
瓦迪姆·佩爾曼 Vadim Perelman .....procer
Aimée Peyronnet .....procer
Couper Samuelson .....co-procer
Mike Upton .....co-procer
Todd Wagner .....executive pro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詹姆斯·霍納 James Horner
攝影 Cinematography
Pawel Edelman
剪輯 Film Editing
David Baxter
選角導演 Casting
Ann Goulder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
Maia Java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Carol Silverman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Hala Bahmet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Marjolaine Tremblay .....elementFX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Patrick Mang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rancisco Ortiz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F. Auguste Rahmberg .....assistant director
Doug Torres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
2929 Proctions [美國]
發行公司
2929 International [美國]
Amero PT [印度尼西亞] ..... (2008) (Indonesia) (theatrical)
Desperado ..... (2008) (Japan) (theatrical)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 (2008) (Portugal) (theatrical)
Magnolia Pictures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Manga Films S.L. [西班牙] ..... (2007) (Spain) (theatrical)
Mediafilm [義大利] ..... (2007) (Italy) (theatrical)
Metropolitan Filmexport [法國] ..... (2008) (France) (theatrical)
Odeon [希臘] ..... (2008) (Greece) (theatrical)
Paradiso Entertainment .....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Pinema [土耳其] ..... (2007) (Turkey) (all media)
TVA Films [加拿大] ..... (2008) (Canada) (theatrical)
United King Films [以色列] ..... (2008) (Israel)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Element FX
其它公司
424 Post ..... sound post-proction
Dolby Laboratories [美國] ..... sound mix
Sylvia Fay/ Lee Genick & Associates Casting [美國] ..... extras casting
Lakeshore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2007年9月8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韓國
South Korea
2007年10月25日 ..... (Chungmuro Classic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8年4月2日 ..... (AFI Dallas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8年4月10日 ..... (Phoenix Film Festival)
美國
USA
2008年4月18日 ..... (limited)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誰都有過年少輕狂的時候,張揚著青春,還會對等待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就像黛安娜,一個身上永遠都散發著熄不滅的熱情的高中女孩,喜歡幻想,沖動加狂野,她已經等不及想要開始自由自在的成人生活了。在美妙的春天消磨著高中最後的一段時光,黛安娜不停地用性愛和毒品刺激著那已經被過度透支了的身體,完全不理會她那相對保守的好友莫琳無助卻擔心的目光。然而,黛安娜那種永不言敗的激情,卻因為一場發生在校園里的槍擊暴力事件而被擊的粉碎,兩個好朋友的一生都在這一刻被迫改變。
15年後,已經步入而立之年的黛安娜仍然在嘗試著忘記那個命中註定的日子裡所發生的極具傷害性的可怕遭遇……表面上,成年後的黛安娜為自己營造了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風景畫:她仍然居住在康涅狄格州恬靜的郊外--那個生她養她的地方,和當地大學的一位名叫保羅的教授結了婚,並共同孕育了一個美麗的小女兒艾瑪。艾瑪聰明且非常具有創新精神,那小模樣像極了黛安娜小時候。看著女兒的小臉蛋,黛安娜總是忍不住陷入深沉的回憶而不自覺。
現實遠沒有表相那般美好,尤其是當她在少女時代所經歷的那場慘劇的15周年紀念日一天天臨近之時,黛安娜一直試圖逃開的黑暗再次將她籠罩……她的丈夫保羅越來越不著家,艾瑪又養成了喜歡對老師說謊的壞毛病--最最糟糕的是,黛安娜握在手中、自以為是的真相,也開始慢慢顯出它本來的面目。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影片對暴力和悲慟的描述,過於做作、戲劇化,沒有將原版小說中的文字力量,原封不動地傳達到大銀幕上。
——《文化吞噬者》
喜歡瓦迪姆·佩爾曼的導演處女作《塵霧家園》的影迷們可能要失望了,因為這部影片只能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一團糟」。
——《紐約觀測報》
雖然情節的安排上有些雜亂無章,卻不能掩飾這部影片所奉獻出的有想法的戲劇沖突。
——《膠片評論》
這是一部在思想上很容易激怒你的作品,即使在節奏步調上有點讓人失望,仍然不失為一部有才氣的好影片。
——comingsoon網站
你可能會為烏瑪·瑟曼感到悲哀,因為她的表演不但誇張,而且過於裝腔作勢,反倒是埃文·蕾切爾·伍德,值得一片喝彩聲。
——《紐約雜志》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一】
影片改編自勞拉·卡塞斯克(Laura Kasischke)創作的同名小說,是瓦迪姆·佩爾曼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他的處女作則是2003年的《塵霧家園》……憑借這部影片,佩爾曼已經在美國電影工業中將自己的形象樹立成嚴肅、一針見血的的戲劇作品的代表人物。《眼前的生活》將主人公黛安娜生命中的兩段時期以一種嚴絲合縫的方式結合到了一起,用一種獨特視角挖掘了我們都需要面對的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往往一個簡單的決定就有可能改變一切,那種感覺就好像一生的時間都被壓縮到了那一刻中,佩爾曼說:「我喜歡這種結構化的故事,擁有著像小說一樣的節奏韻律質感,拿《塵霧家園》做一個最簡單的實例,它所體現出來的悲哀的情感就好像是一首悼念時使用的輓歌,屬於她的故事,也是他的故事,他們總是走來走去,最終一起去迎接命中註定的那一刻。」
穿梭在票房大製作與獨立電影之間,烏瑪·瑟曼在獲得了眾多獎項的認可之後,還有一個奧斯卡提名入賬,當然,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後也有零零星星的失敗點綴其中……烏瑪·瑟曼最成功的角色來自於《低俗小說》和《殺死比爾Ⅰ》、《殺死比爾2》,但是她卻有意在躲避因為過於重復相同的角色而被定型的命運,所以才會像玩「跳房子」一樣在各種電影類型當中遊走,從《愛情叩應》到《復仇者》,還有最近的《製作人》和《我的超級前女友》。
每每說起與「母愛」有關的話題,烏瑪·瑟曼就會變得模稜兩可、閃爍其辭,因為這是她的一個底限,那就是在公眾面前絕不談論她的兩個孩子。可是在這部影片中,烏瑪·瑟曼卻被迫需要將這種「母愛」拿到鏡頭前與每一個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分享,因為她將會飾演一位因為15年前的校園槍擊事件而一直備受折磨的母親,只能用貌似平靜的表相去掩蓋累累的傷痕,不但使整個過程中充滿了曲折,結局更是讓人撓頭,百思不得其解,好在這類在結局處留下「煙霧彈」的做法,本也是一部分影迷期望看到的。烏瑪·瑟曼說:「我是在差不多兩年前讀到了《眼前的生活》的劇本,一下子就被裡面的故事感動了。就結尾處的那個待解的謎團,確實有很多人追問我是否能給出一個比較『官方』的答案。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這么做呢?要知道有的時候,幻想比實際更能勾起人的生存慾望。我覺得這樣的影片,可能會讓已經身為父母的人或興奮或尖叫或憤怒,但具體有什麼樣的反應,還要依人而定……總之,讀完了劇本之後,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非常喜歡裡面的寫作風格,所以我決定接受它,才不會管它到底是主流還是獨立呢。」
確實,《眼前的生活》就是那種你看完之後會不斷想找人述說自己的「觀後感」的影片,烏瑪·瑟曼繼續說:「雖然不知道看過影片的人,會不會真的急於找一個人講述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但是我覺得它至少是那種讓你難以忘懷的作品。我總是忍不住想,如果真有很多的青少年能夠看到《眼前的生活》,那將會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從電影院走出來之後,我相信這些人將會是受到最大影響的群體,他們可能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改變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無論他們從中認識到哪一點,都會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帶來巨大的意義。」
【二】
烏瑪·瑟曼在《眼前的生活》中的角色是成年後的黛安娜,她將會在孩子面前展示許多脆弱的行為,這么做到底是好還是壞,就連她本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標准,她表示:「在我看來,你可以努力,卻沒辦法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一直對你的孩子或其他人說謊,他們是能夠覺察出來的,繼而就會引發許多不安全感和概念的混淆。人的內心都是脆弱的,尤其是在經歷了像黛安娜那樣的遭遇之後,使得她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對於她來說,生命中再也沒有值得期待的東西了。」
飾演這種對生活了無希望的角色,本來就是一件折磨靈魂的事情,烏瑪·瑟曼繼續說:「在這一行里待得久了,我已經能夠尋找到一種疏通情感的方式,至少不再會把自己搞得非常混亂……也許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不過詮釋這種讓人無限挫敗的角色,還是讓我感覺到了少許疲憊和力竭。」
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之所以會選擇烏瑪·瑟曼來飾演成年後的黛安娜,自然是看中了她身為人母的經歷,肯定能夠更好的傳達出角色背後蘊含的所有信息,不過烏瑪·瑟曼顯然並不這么認為:「我相信,就算我沒有小孩,也一樣可以演好這個角色。我覺得大多數沒生小孩的女性仍然可以深刻地體會到那種情感,源於一種強烈的保護欲和愛,從別人身上是找不到的。所以即使是那種沒有小孩的女演員,也可以將這個角色刻畫的很完美--我會被選中,本來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影片中有一組非常有爭議的鏡頭,烏瑪·瑟曼的角色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堪重負而大聲詛罵,她的罵聲引來了女兒的呼喚……烏瑪·瑟曼說:「我不會在自己家裡有相似的行為,有的時候,你的一些舉動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某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不在公開場合談論孩子和我的家庭生活的原因,因為這么做是在褻瀆他們的成長空間,那可就罪過了。」
與烏瑪·瑟曼之前的作品《我的超級前女友》相比較,《眼前的生活》對她的形象要求簡直是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也許在製作了一部喧鬧勁十足的作品之後,就應該用這種稍顯嚴肅的題材進行一下調劑,烏瑪·瑟曼表示:「我喜歡這種戲劇沖突十足的影片,當然,也喜歡喜劇,但是我看中的可不是什麼電影類型,而是裡面的角色和故事的聯系。」
如此看來,烏瑪·瑟曼也算是在所有的電影流派中轉了一大圈,她說:「我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維持住這種激情,所以我總是會挑戰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挖掘新角色、新世界和新生活。」
對於飾演莫琳的伊娃·阿瑪麗(Eva Amurri)來說,她大部分時間都是出現在黛安娜的少女時代里,而導演瓦迪姆·佩爾曼很容易就對這個角色做出了他的選擇……阿瑪麗解釋說:「這樣的劇本、這樣的導演、這樣的主演--任何一個單拿出來都能引起我的敬畏之情,當我聽說之後,根本就已經沒有了拒絕的力量。首先,這個故事的結構真的很嚴謹,講故事的方式也是曖昧不清的,但是在影片剪輯的過程中,一切又開始清晰透徹。」目前為止,阿瑪麗身為一個女演員,遠沒有做蘇珊·薩蘭登的女兒時名聲大。
這部影片不僅僅擁有著一個令人驚訝的結尾,還會讓你產生錯失了許多細節線索的感覺,瓦迪姆·佩爾曼說:「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觀眾至少要看兩遍以上的原因,它真的值得你多看幾遍,因為每一遍你都能從中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東西。」
事實上,瓦迪姆·佩爾曼還專門為影片拍攝了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結局,然後他再從中挑選出比較喜歡的那個……即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演員都同意佩爾曼的選擇,伊娃·阿瑪麗就開玩笑說:「我個人更喜歡另一個版本,而且不只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飾演少女時代的黛安娜的埃文·蕾切爾·伍德和我想法一樣,可是烏瑪·瑟曼卻和佩爾曼保持著一致。」
G. 找一部電影....
《繼續跳舞》
自己所看的第一部街舞電影,《繼續跳舞(給他們一個機會)》,這應該是自己看過次數最誇張的電影,只要一有人到自己家,就會和小呆兩人可是介紹這部電影,和他們一起看,不管是小呆的朋友還是我的朋友,或者我們共同的朋友。與所有舞蹈類藝術電影一樣,《繼續跳舞》以一幫孩子為主要線索,以年輕人的愛情生活和理想上的選擇與奮斗為主要筐架。可是如每個跳舞的孩子一樣,自己關注的一定不會是老套的故事情節,我想跟多的應該是舞蹈本身。通過各個時期的街舞電影可以很容易看出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街頭舞蹈發展狀況,街舞由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電影《霹靂舞1》傳入亞洲以來,便開始向朝多元化發展,發展到《繼續跳舞》那年街舞也大致可分為b-boy和hip-hop兩大類,電影顯然已經綜合了hiphop和breaking兩種舞風,大風車也顯然是電影的主角。大風車這一舞蹈動作,在自己眼裡完全可以寓意著對地板的渴求,根仔在酒店裡面對光滑的地板的時候,按耐不住的心情驅使他跳出了大風車,自己曾經一度以為原來跳街舞的人,都是群用地板思考的傢伙。
這是部出色的舞蹈片,據說在電影播出以後的廣州街舞大賽,有一群孩子直接模仿了繼續跳舞里的壓軸舞蹈,拿了大賽第一名,一時傳為佳話,我們和王三姐他們也模仿過這段舞蹈,賺了一個通宵的零花錢。
《巧克力重擊》
這是一部去年的新片,也是中國第一部以breaking為主要街舞風格的電影,電影的舞蹈主角,顯然是近年大肆流行的Air-Fly。Air-Fly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個時代街舞的標志存在,記得去年雙星杯全國街舞大賽, Air-Fly在對舞中大放異采。
台灣電影相對與大陸的粗糙和香港的高貴,明顯顯的太過嬌氣,台灣本土導演更是對這種帶有童話意味的電影味道,表現的堅持不懈,也不能說不好,但是勵志電影來說,就有些牽強了點,但這並沒有遮蓋掉街舞電影的半點光輝,也同樣有人覺得,這剛好可以表現街舞在東方大陸單純的一面,大大加大了觀眾范圍,可以說老少皆益吧,喜歡breaking的觀眾可以多多注意一下裡面的動作,可以說相當到位,巧克力宛然如一個盡職的雜技師,托馬斯,和Air-Fly到位而灑脫。舞蹈中與中國武術的結合和最後比賽中附帶的格鬥技巧個人覺得,有點過了點,但是不影響整體效果。不喜歡裡面的單調配音,這里要說明一下。
《霹靂舞》1,2兩部
《霹靂舞1》是1984年出品的電影,一直到1987年才傳入中國,而就是因為這部電影在87年的中國引起了一整街頭舞蹈旋風,相對與美國其他的歌舞電影來說,這算不上是一部好的藝術片。演員的表演能力也略為欠缺,舞蹈本身也沒有多少可言性,但作為一部反傳統舞蹈藝術的電影,《霹靂舞》有掩飾不了的偉大,人們甚至很難想像這些動作是怎麼想出來的。一整旋風在世界各地颳起,影響了整個後80年代的年輕人。電影名為《Breakin》這也應該是現在breaking舞名的來源吧。
相對與第一部的出彩,又第一部原班人馬出演的《Breakin2》也同樣是1984年上映的電影的。個人對1的期待大與2吧。因為兩部都沒有看過所以不加點評論。
《熱力四射》
根據這么多街舞電影中,個人還是最推崇這部電影,這是關於美國街頭舞蹈最為寫實的街舞電影。這些也是所有街頭電影中,舞蹈的戲份最多,舞蹈設計最為完美的,自己是在同學電腦里看的。當即就把電影拷貝到自己電腦里,時常看的驚心動魄。確實喜歡,同樣是街舞大賽的第一的結局,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老套。但是電影中描寫美國貧民街區孩子的生活是相對最為真實的,讓人看的非常舒服。
這里要說到電影里的群舞,在美國,無論是街道,小巷,運動場,還是黑暗中揮灑著汗水的舞廳,人們隨時可以看到一群衣著前衛而不拘束的團體,那就是街舞組合或者團體,並且相一條導火線一樣瞬間蔓延至世界各地,如北京的北舞堂,上海的海舞等等,街舞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世界新時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斗舞也絕對是街舞團隊或者個人最不可缺少的部分,突然又開始想起高中時常在晚自習的時候跑出去參加斗舞,或者參加底下搖滾樂隊演唱會的情景,這些囂張的往事,也便夠成了自己的大半個青春。
在每個華麗的動作背後的艱辛,和表演時候一連串高分貝的叫聲,那些年自己不再跳舞或許是厭倦這種單調的輝煌吧,多少有些後悔。因為在很多年以後的現在,發現自己依舊嚮往著地板,留戀著喝彩。
《舞出我人生1.2》
這是一部平淡而又華麗異常的舞蹈電影,華麗的演員陣容和華麗的舞蹈相映成輝,作為美國首席舞蹈指導安妮·弗萊徹 Anne Fletcher的處女作。又由專業舞蹈演員出身的珍娜-迪溫(Jenna Dewan)擔任女主角,舞蹈也絕對是相當優秀。
有關舞蹈有關愛情,第一次提出了生命證明的問題,在被判為社區服務的泰勒一次次的意識到對舞蹈的激情和對目前生活的厭倦中電影慢慢發展到了關於夢想和自我實現的高度,傳統舞蹈與hip-hop的結合,舞蹈與夢想的結合,很多時候讓自己激動異常。很多時候也會嫉妒這樣的努力和這樣的成功。
這是一部傳統巴蕾和新銳街頭舞蹈hiphop的結合,有相當大的看點,女主角也曾經在曾在吹牛老爹(P-Diddy)、珍妮-傑克遜(Janet Jackson)和瑞奇-馬丁(Ricky Martin)等音樂巨星身邊擔任伴舞。按這樣說來應該是相當專業了。
《save the last dance》
同樣是一部巴蕾和hiphop結合的電影,這應該是自己看過所有街舞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了,關於hiphop音樂與古典音樂,hiphop舞蹈與傳統巴蕾舞蹈的選擇,男主角在女主角的質問下說出了「dreams change」.以及傳統教育制度下年輕人對理想的選擇,都是相當大的看點。
自己更加喜歡女主角在巴蕾舞台上的表演,華美異常,在天上遨遊的感覺,很早以前曾經看過一本書,細致的描寫了一個巴蕾演員怎麼把一片羽毛落下的情景,華麗的表現出來。那個時候就萌生出想去學專業舞蹈的想法,後來被老爸拒絕了。現在想想還好沒有去,霍霍,自己一定受不了舞鞋裡的雙腳。
有必要說一下的是在這部電影裡面若完美的grils hiphop舞部不能吸引你的話,優美的背景原聲也將是個不錯的選擇。
《街舞少年》
在洛杉磯的地下街舞世界,DJ威廉姆斯(哥倫布·肖特飾)和弟弟絕對是其中的風流人物。高超的技巧和對街舞的熱情,他們的組合幾乎打敗天下無敵手,但風頭過健的他們也引來不少忌恨,因為一次意氣之爭,弟弟不幸招來殺身之禍。遠離傷心之地的DJ決定實現弟弟的夢想,前往亞特蘭大的真理大學,並且發誓再不與街舞有任何瓜葛。這是故事的開端,電影如主角從 洛杉磯轉向亞特蘭大的那一刻起就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旅程,一個用自己的舞部在一群「Stepping」舞者中大放異彩那一刻開始,DJ威廉姆斯的命運就開始了翻天的變化,他不再用逃避舞蹈來毀棄關於弟弟的記憶,而是用弟弟傲視群雄的舞姿來紀念弟弟。
種的來說,自己不怎麼喜歡這樣的舞蹈方式,可是直立的舞姿,可以看到一種自性和霸起,我想DJ在生活中一直咽著悲傷忍著思念之痛,在親人面前一直底著頭,卻能在舞太上突然改變自己的眼神和魄力,在舞蹈中找到往日傲視一切的神情,這便是hiphop舞蹈的魅力所在吧。難怪小呆和自己說這是他看過最位感動的街舞電影。
《甜心辣舞》
我想介紹一下導演,比利 武道夫在美國流行音樂界雖然不能算的上是最為頂尖的mtv導演,但是也屈指一數人的任務吧,我們所熟悉的布蘭妮,後街男孩,還有tlc樂隊的很多mv都出自比利 武道夫之手。由比利 武道夫拍這部電影簡直就是關公與大刀的結合。比利 武道夫在和眾多明星歌手的合作中建立了自己對音樂和影象的獨特手法。也在這部電影中注入了全新的元素。
傑西卡.阿爾芭,在電影里的表演可以說相當精彩,在後來看到《神氣四俠》的時候,怎麼也不相信原來隱身女就是傑西卡,大方的長相和出眾的身材,也真的讓電影出色不少。
在夢想的道路和滿路的荊棘上的選擇,在幸運之神催青和各種麻煩事的引面痛擊中,如勵志電影慣有的套路一樣,甜心曾經對著鏡子一次次的給自己信心,付出的努力和理想一定會成為正比,甜心討厭安逸的生活,她想做一切自己喜歡並且推崇的事情,不知道在多少個酒吧下班後跳舞,在多少個心灰意冷的日子以後,她終於得到了命運之神的催青,成為了一個出色的編舞師,受到大導演的喜愛。可是一直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記得自己第一次看《甜心辣舞》的時候是在學校的網吧里,當時硬是因為這部電影錯過了班會,笑嘻嘻的等著老師來痛訴,一直到現在還能輕易浮現,那時候就想,還有一大幫跳舞的朋友,或者,自己也應該有一個這樣有意義的生活著。當然,步痕旅遊網想法:精舞門,陳小春的新片。
舞出我人生2.
這兩部是關於跳舞的最新片了。
H. 請問這是哪部電影里的
這個殺手不太冷《這個殺手不太冷》海報概述
《這個殺手不太冷》(原題:Léon,美國上映片名:The Professional)是一部1994年的電影,由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編劇及執導,也是他首部往好萊塢發展拍攝的電影。由讓·雷諾、蓋瑞·歐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主演。本片主要拍攝地點是紐約。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這個殺手不太冷
外文名: Leon
其它譯名: 殺手裡昂
出品時間: 1994年9月14日
出品公司: 哥倫比亞/歐羅巴
製片地區: 法國,美國
導演: 呂克·貝松
編劇: 呂克·貝松
主演: Jean Reno,Gary Oldman,Natalie Portman,Danny Aiello
類型: 動作,犯罪
片長: 犯罪
目錄[隱藏]
劇情介紹
影片評價
幕後花絮
精彩對白
原聲音樂
穿幫鏡頭
精彩劇照
上映/發行日期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紐約大都會里,由讓·雷諾所飾演的職業殺手裡昂,受餐廳老闆委託殺人。當他是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簡單到連基本身份證、銀行帳號都沒有,每天至少喝杯鮮奶,喜歡澆花及細心地擦拭心愛盆栽的樹葉,是個具有雙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里昂所住的公寓內,有人暗渡陳倉的進行毒品交易,小女孩馬蒂達的父親是警方緝毒組的線人,因為貪心,私吞了部分毒品,遭到神經質警官斯坦報復,殺了全家人卻遺漏了小女孩馬蒂達。馬蒂達為了安全起見而躲進隔壁里昂家,她無意中發現了里昂的殺手身份,為了保護自己及報滅門之仇,馬蒂達以堅定的口氣要求里昂訓練她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殺手……在此同時,斯坦亦全力搜尋馬蒂達以殺人滅口……里昂隻身闖入警局解救去復仇的馬蒂達,並殺死了警員。警方大驚慌之餘,下令圍剿公寓樓並全力搜捕里昂,雙方交戰之下引發了一場緊張刺激的終極追殺。
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里昂(Jean Reno飾),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Natalie Portman飾)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只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懲罰。馬蒂爾達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家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使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化裝成警察想混出包圍圈,但被惡警識破。最後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里昂已經40歲了,他是一名習慣獨來獨往的職業殺手,並且始終恪守著不殺女人和孩子的原則;而瑪蒂達卻只是一個普通的12歲的鄰家女孩。這樣的兩個人的生活軌跡本互不相干,原來也不會有任何交集,然而只因後者不幸慘遭滅門之禍才令二人意外的走到了一起,並且在他們之間還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愛情。
這乍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畢竟兩人的年紀相差太大,但細細一想,卻又在情理之中。
里昂雖然已年屆中年,而且為人沉默冷酷、機智干練,但在他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卻深藏著一顆溫柔善良、天真質朴的赤子之心,多年來離群索居的殺手生活令他倍感孤獨與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就是那盆銀皇後。他把它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來培育,不知不覺,這盆綠色植物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在他眼中,它甚至就是另一個自己。而女孩瑪蒂達雖然年紀尚小,且看起來是那般的柔弱無依、楚楚可憐,但她的生活經歷以及悲慘的特殊遭遇令她的性格變的非常的倔強任性、獨立自主,而且還有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里昂對於她而言,固然是值得信賴與依靠的對象,而她對於里昂而言,又何嘗不是後者黑色生命中那縷突然出現的金色陽光呢?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加上長時間的相濡與沫,生死與共,於是這樣兩個有著同樣孤獨且渴望溫暖的靈魂自然越走越近,最終擦出微妙的火花。
雖然里昂最後為了救瑪蒂達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一定不會後悔愛上她。因為是她,讓他重溫了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了愛情的甜美,並且完成了對自身靈魂的救贖(他最終用自己的血,洗清自己曾犯下的罪孽);而瑪蒂達呢,相信亦不會後悔把自己的初戀給了那個叫里昂的中年男人,因為是他,讓她得到保護不受傷害,重溫久違的家庭的溫暖,並明白了愛情的真諦,且學會了該如何去珍惜。
從不後悔愛上你,走得越久越珍惜。若時光能流轉回到過去,我也一定還要與你再共譜戀曲,因為,你就是我今生的唯一。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
推開記憶的門,前塵往事一幕幕似幻似真……有悲,有喜,有愛,有恨,酸酸甜甜,伴我們走過了青春。其中有些事、有些人我們原以為自己早已忘記,然而驀然回首時卻不經意地發現,原來它們不曾真的隨風而去,而是一直深藏在我們的心底,聆聽著我們的心跳,陪伴著我們的呼吸,守護著我們的回憶。
譬如……初戀。
「初戀」,一個多麼溫暖美好卻又略帶傷感的字眼。它代表了我們青春的夢想,年少的痴狂,還有對那段再也回不去的舊日時光的淋漓感傷。
或許那份純真的感情早已成為往事,而他/她也未必一定是我們今生最愛的那一個人,但無論是誰,想必都無法忘懷那最初的最初,某一時刻莫名的怦然心動……
雖然時光如白馬過隙,我們亦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但幸好還有電影。
茫茫影海里,那些關於初戀的或憂傷惆悵或浪漫溫馨的愛情故事,如夜空中粲然綻放的絢爛煙花。每一朵,都訴說著我們似曾相識的悠然過往,每一瓣,都在追憶我們共同有過的似水年華。
「生活本來就這么苦,還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會如此?」12歲的小女孩瑪蒂爾達有一雙過早成熟並滄桑的眼睛,她神情茫然地問里奧。「人生就是如此。」里奧的眼睛被墨鏡遮住,覺察不出絲毫的感情。
從義大利來美國的里奧在不殺人的時候就是一個極普通的小人物,殺手只是他謀生的一個手段。但當他和瑪蒂爾達相遇後,他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瑪蒂爾達親眼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仇家所殺,報仇是她一直的願望。
【抄自《一生的讀書計劃》國外版】
萊昂的人物形象,是我感動的來源地.這個殺手,有很多的外在特質,與我們想像中的殺手的氣質相吻合,身手敏捷,手段精湛,墨鏡,風衣,手提箱,沉默寡言…受雇於一個固定的僱主…簡而言之,我們對於殺手的形象,在里昂的身上都可以得到體現.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特質:早上喝牛奶,精心養著一盆植物,定期澆水,自己會跑去看《雨中曲》,露出憨憨的微笑,有固定的生活作息,鍛煉身體,嚴於律己.「在某種意義上說,里昂是一個簡單的工具,一個殺人工具,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他有著自己的生活,簡單卻又秩序。」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除了殺人之外,於一個常人並無兩異.直到遇到瑪婷達,才徹底打破了他的生活秩序。
......
呂克.貝松寫了一首殺手輓歌,在這曲輓歌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與泯滅到復甦的全過程.里昂在最後一刻是幸福的,臉上掛著微笑,他做了他一直想做了的.
imdb上的評論
[1]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有一個比較溫情,格外引人眼目的電影鏡頭,她始終貫穿了一整部電影的首尾,那就是長衫吊褲的殺手萊昂總是懷抱著一盆綠色盆景,縱使四處流浪,亡命天涯,也總是不離身子的蘭花花。表面上看了去,萊昂只是一個生猛動物,眼罩黑鏡,沉默寡言,拎只舊廂,懷抱蘭花,舊褲腿大皮鞋步履匆匆,敬業地完成著屬於個人的清道夫任務。我們可以從片中看到細,一直沒有什麼太多動作的沉靜萊昂,作為一名冷酷職業殺手,也還是有他自己行為准則的。首先,他決不濫殺婦女和兒童。當然啦,不管殺掉什麼人,總歸不是一件怎麼正常的事情。這里我們還是就電影論電影。正常的光天化日里,你殺人需待償命的。
電影就是電影。一直以為,這部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並不怎麼單純。的確是一部殺手電筒影的同時,還是一部講了更多殺手故事身外的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還更多地講敘了陌生人之間的友愛,呵護,交融與為愛獻身的東西。當電影開始後不久,少女主人公瑪蒂爾達就無家可歸了。因為她從外面來,還沒來得及完全進屋,走廊上一家人的血泊就瑪蒂爾達弄得怕死過去了。當瑪蒂爾達一秒鍾之內看清了被血洗的一家老小的時刻,當瑪蒂爾達自認絕無退路之際,瑪蒂爾達忍住了抽泣和痛心,直接走向廊道盡頭的鄰居義大利殺手萊昂的家門口,並且敲響了它。萊昂撥搶,從門鏡向外張望著,猶豫著,手裡的槍上了膛。正當片中警察可能要對瑪蒂爾達行凶時,殺手萊昂為少女打開了一扇門。一瞬間的接納,挽救了一條小生命。更加緊要的是,殺手萊昂與少女瑪蒂爾達從此開始,相依為命。步履為艱。
接著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一次出現了那個蘭花盆景。在殺手的房間,蘭花盆景是怪怪的姿態。這個蘭花盆景,是在中年男主人公萊昂與少年女主人公瑪蒂爾達首次正式遭遇的時候,出現的。也就是在這一個時候,影片相當洗練精緻地表現到了萊昂更為細微的人物個態:燙衣服,喝牛奶,洗拭花葉,摟著武器,坐著睡覺,等等,等等,一系列純粹視覺化的電影語言,讓東方的觀眾深入感到了西方的殺手不同於我們銀幕上的《英雄》那種千百年束習慣式的凜然之流。這一部《這個殺手不太冷》更象是生活里的電影。而不比太多的東方電影或者我們中國電影那樣,只屬於銀幕打不死的畫象。我們的電影更近似神話一族。咦,說著說著就跑題了。還是回到萊昂的蘭花盆景。顯眼得很,這一盆花草在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表白得總是那麼的人情濟濟。真的有一點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了。
電影當中萊昂的蘭花盆景,顯然是作為這個殺手不太冷的一處置關重要的陪襯物而存在的。確實也是,人家萊昂的那一蘭花盆景,並不同於我們某些國產電影當中的花魚蟲鳥隨心所欲。我參觀過不少各地的人造電影城,就的親眼瞧見過置景人員用彩筆刷子把花花草草刻畫到布景牆上去的。當然了,這種所謂的塗牆布景顯然是不真實的一種藝術表達。不過,西方文壇有一部著名小說叫做《最後的常春藤葉》,也是表現一位老匠人為了搭救一個年輕性命,深夜冒雨把常春藤葉畫到了那年輕人的窗口上。不久老人死了。其實身為觀眾,自己的心裏面,並不太怎麼渴望扎掙著,將這樣一部幾乎接近了後黑色創作的合拍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抬至比較崇高的階梯上面。殺手電筒影就是殺手電筒影,只不過導演在講述這一個殘忍殺手萊昂以暴治暴的時候,用心注入了許多這個殺手萊昂心內世界不太冷的額外成份。是的,殺手萊昂一但遭遇到了不幸少女瑪蒂爾達之後,殺手的整個身份開始慢慢的演變了。
電影最終,殺手萊昂成為了少女瑪蒂爾達的忠實的佑護者。僅僅從這一個視點看出去,萊昂無疑屬於真正的英雄一派。足夠好漢。反過來,電影當中的那一幫法式的街頭警察,就顯得過份胡做非為了。在直接觀感萊昂與警察的自身爭斗的行為中,如果拿好人和壞人加以簡單度衡的話,那麼誰好誰壞,我們的觀眾心間,自然會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與道德判斷。在那一個變態警長的屠手之中,究竟死得屬於什麼人?而且那些人該不該死?都成為了這一部電影的一出問題症結。萊昂在整個後半部電影的場面中,彷彿統統都在舍己為人?相形之下,那盆蘭花的映襯作用就顯得更為有用。由此一來,就不能不欽佩導演呂克 貝松給於這盆蘭花的按插。舊照從前對電影的習慣欣賞,萊昂為了搭救別人,死了之後,銀幕上頭,是不是好象應該亮出一些翠蒼青松呢?抑或還有激昂的進行曲?伴曲節奏起碼應當類同《十面埋伏》什麼的吧?對呀,一定要庄嚴。假裝也成。
不料,在這么一部《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藝術氣息尤重的法國人等,居然沒有搞什麼青松或者大山什麼的,卻弄出了一盆兒比較陰柔的蘭花花兒草。真的不知道青松翠柏跟嫵媚蘭花的催情效果是否能夠類同,或是異曲同工?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收尾時份,少女主人公瑪蒂爾達把萊昂的那一盆蘭花花取出了盆景,種植到了一處看上去很是陽光暖照,人際和睦的地方。瑪蒂爾達栽花的時候,沒記得瑪蒂爾達流了悲壯的眼流。也沒哭爹喊娘什麼的。只是自言自語朝著萊昂的盆景講了一句:我們現在安全了,萊昂…… 這一個時候,瑪蒂爾達的表白顯得,那麼干凈可人,叫人難忘。電影人物那麼那麼簡單而又明鮮的表白,反叫視聽者覺到了越加多重的東西?起碼,我們現在安全了,萊昂。這一句只是少女式的純潔話語,讓我們聽上去,更加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說話。少女在言。而且說得正好是這一個時刻應該說的話。如果振臂高呼萬歲或者萊皍我愛你,那就是我們的國產片方法了。
也許,法國導演呂克 貝松覺得電影里的話語還是不夠說得釋懷吧?所以他在影片當中特別加入了一曲音樂。一曲比較「另類」一些的主題歌《心的形狀》(Shape Of My Heart)。本首電影曲,據說好象是英國大名鼎鼎的歌星斯汀為《這個殺手不太冷》量身定做的。其中的歌辭寫得微妙出彩,詠嘆了殺手萊昂將殺人比成了一出紙牌游戲,黑桃,梅花,方抉什麼都在手心握著,唯獨只差那一張紅心。其實影片深處的潛在用意,恐怕也是把殺手萊昂的心間自我比成游戲?比成一張紅心來的?於是在殺手的清道夫游戲中不斷尋找,不斷游移,不斷測試自己的心?影片以悲劇終結,那個黑須,黑鏡,寡語的殺手萊昂,也許永遠不能找到那一張游戲中的紅心了。但是殺手萊昂終於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顆愛心。這一顆心,好像是用那一盆的蘭花草充當他流離失所生命中疵護傘的。真是將心換心,少女瑪蒂爾達在影片最尾,一邊種栽蘭花,一邊自言自語著。話說得那麼的殷切與朦朧。席草依跪,動容撫靈:這里安全了,萊昂 ……
真的安全了么?萊昂?
影片開場就是一段精彩的刺殺行動,充分表達了一個殺手的冷酷無情,殺手Leon部署周密,冷靜無畏的執行著行動。這也導演處心積慮為之後表現Leon真實一面的鋪墊。
Leon和小女孩Mathilda在樓梯道的兩次短暫相遇時的對話,是Mathilda和Leon兩個生命相交的開始。Mathilda的全家慘遭黑幫的殺害,她憑借這自己的聰明倖免於難,從此跟隨著Leon開始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他們那亦父亦女、亦師亦友,似有似無的感情讓人感動不已。 Leon因為Mathilda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Mathilda則因為Leon才有了家庭般溫暖和關心。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是法國著名的呂克·貝松,影片當中充滿著藝術的氣息,甚至殺人的現場也象那藝術品一樣的獨特和唯美。導演在影片中更多的表達了對現實中的一些丑惡事物的批判,為了利益警察可以成為殺人的匪徒,他們在正義的大旗下肆意屠殺。還有Mathilda那毫無親情可言的家庭,最終因為他們的貪婪而葬送了性命。
片中的音樂也製作精良,主題曲《Shape Of My Heart》則由老牌歌手Sting演繹,如此優美的旋律烘托出了故事的真諦,起到了煽人淚下的效果。
影片中當Leon戴上他那副墨鏡時,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執行殺人任務的機器,而深居簡出的Leon不戴墨鏡的時候,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與一棵無根的蘭花相伴,單純的表情卻有點象那憨豆先生。
看過影片之後我不得不對出生於耶路撒冷,拍攝影片時只有12歲的小女孩娜塔麗·波特曼的演技拍案叫好。天真無邪的眼睛流露出來的是 Mathilda的無助,角色在她的表演之下被賦予了靈魂,她在影片中的光芒甚至超過了影星讓·雷諾。在和Leon玩游戲的時候,娜塔麗·波特曼展現了她豐富多變的表演天賦,令人捧腹不已。再加上她那不可多得的年輕美貌,前途無可限量。
Leon和Mathilda的相遇註定將要走上一條不歸路,但是Leon的死卻非常的有意義,不是利益的沖突,不是人性的貪婪,而是小人物為了他們所追求的友情、親情、愛情可以無畏的付出。一個殺手成為了我心中的英雄。
剛看完影片之後,我就對影片有了無窮的回味和領悟,我深深的被影片所打動,一個感人而又頗賦有悲劇色彩的經典電影,已經不需要吹毛求疵的去注意它細節上的不足,我們只需要沒有雜念的專注和感動就夠了。一部好的電影就會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道理在裡面,激勵人們奮發圖強。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起初選角時娜塔麗·波特曼由於年齡太小而落選,但她沒有放棄,再次回到呂克·貝松面前來了一段精彩絕倫的表演,使得呂克·貝松不得不把這個角色給她。這也是她出演電影的處女作。
·在一場萊昂和瑪蒂爾德為托尼執行任務的戲中,導演呂克·貝松也扎了一個小角色——背景中眾多正在射擊的傢伙們中的一個。
·在影片拍到眾多警車停在街道那場戲時,一個剛剛搶劫了商店的人恰好從商店跑出來,當他撞上攝制組和眾多「警察」,於是乖乖地向這群穿著制服的臨時演員投了降。
·麗芙·泰勒曾被考慮出演瑪蒂爾德一角,但是又考慮到那時她個子就已經太高而作罷。
·在片中萊昂使用的手槍是裝有揚抑制器的伯萊塔92系列。
·最初的劇本中有很多關於萊昂和瑪蒂爾德之間「有關性的緊張尷尬的場面」,其中包括一場二人躺在床上,瑪蒂爾德談論有關性的話題的戲。這些戲份在美國上映時被刪除,而在歐洲版本和特別版DVD的被刪除片斷中均可找到。
·片中那盆由萊昂培育,最後由瑪蒂爾德再次栽種的植物是萬年青,這個單詞中間部分的發音就是「萊昂」。
·萊昂和瑪蒂爾德住店時瑪蒂爾德用「MacGuffin」這個名字登記。「MacGuffin」是源自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技法,是指將電影故事帶入動態的一種布局技巧,它通常是指在懸疑故事開始時,能使觀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快進入情境的戲劇元素,如某個物體、人物、甚至是一個謎面。
·史丹斯菲爾德說要帶著他那伙人正午時出現。在萊昂的房間我們看到時鍾指向11點58分,而接下來的一系列場景精確地發生在2分鍾內,然後那伙人在正午准時來了。
殺手的童話
「生活這么苦,還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會如此?」12歲的瑪蒂爾達有一雙過早成熟並滄桑的眼睛,她用茫然的神情問萊昂。「人生就是如此。」萊昂的眼睛被墨鏡遮住,洞察不出一絲一毫的感情。對於瑪蒂爾達,萊昂有發自內心的愛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瑪蒂爾達好好地活下去。但作為一個殺手,命中註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愛就是有了弱點,殺手的童話結局必然是悲愴的。
所以萊昂一舉成為經典角色,你可以拒絕一個殺手,但你無法不愛萊昂。他編織了一部最純潔的童話,英勇而又凄美。在處理他中彈的場景時,導演採用了慢動作和消音的方法,人們看見的是他眉心慢慢擴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腳步從未遲疑過,一直向著光明的出口邁進。他想脫離黑暗的世界,即使這種想法只是一個蒼白的奢望,他也想用自己的死換來瑪蒂爾達的生。
《這個殺手不太冷》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它是描寫邊緣人物體裁的電影中最獨樹一幟的作品。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
日日與君好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當警方的特別行動小組第二次進攻後沿著牆撤退時,我們可以看到那面牆晃了晃並且還向內彎。
·當史丹斯菲爾德在前面,瑪蒂爾德跟在後邊走進大樓時,一個攝影師正站在入口上方的窗口處。
·瑪蒂爾德最後一次看《變形金剛》時,動畫片中的來自不同集的場景被連在一起放。
·我們都知道萊昂愛喝牛奶,玻璃杯中的牛奶的高度經常神奇地變來變去,一會少一會多。
·萊昂訓練瑪蒂爾德用來復槍時似乎二人都沒有考慮到距離、位置、天氣、風力的影響——從幾百碼遠瞄準並擊中她的目標是不太可能的事。
·當那個胖男人接電話時無繩電話的基座上並沒有接電話線。
·當萊昂問瑪蒂爾德為什麼藏香煙時,那截煙的長度發生了明顯變化。
·最後的追逐戲中用的手榴彈外形是傘兵用的閃光彈,而那並不是爆炸性很強的武器。
·在影片結尾,萊昂告訴瑪蒂爾德從牆上把斧子拿下來,當瑪蒂爾德打開玻璃門時,你可以在玻璃上看見攝影機鏡頭的投影,那後面是呂克·貝松。
·根據女校長電話所說,學校應該在新澤西據紐約150英里的Wildwood,而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曼哈頓。
I. 美國電影+男主角到學校都看不到他最後發現自己在回家的路上已經死了,後來自己開始調查自己死因..
◎譯 名 隱形人
◎片 名 The Invisible
◎年 代 2007-04-08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劇情/幻想/驚悚
◎語 言 英語
◎字 幕 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韓文/中文/泰文/馬來文/印尼文
◎IMDB評分 5.5/10 (1,378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35670
◎片 長 111 mins
◎導 演 大衛·戈雅 David S. Goyer
◎主 演 賈斯汀·查特文 Justin Chatwin
瑪希婭·蓋伊·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瑪格瑞塔·麗維愛娃 Margarita Levieva
克里斯·馬奎特 Chris Marquette
◎簡 介
《隱形人》是曾拍攝了《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試金石電影公司最新超現實主義驚悚片,講述了一個少年因為發生意外游離在生與死雙重世界之間的故事。
年輕的高中生尼克原本有著**的前程,卻因為被誤認作他人,遭到問題女孩安妮的瘋狂襲擊,受到重創的他身體瀕臨死亡,靈魂卻沒有完全泯滅,而是在地獄的邊緣徘徊。其他生者看不到他的靈魂,他卻能看到媽媽和警察正在不停地尋找他。他不知道距離自己生命真正消亡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了。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唯一能夠解開謎團並讓他重返人間的人竟然是兇手之一。作為一個受害者,尼克該如何擺脫死神的陰影……
幕後製作:
【死亡之後的真相】
沒有人能夠看到他,沒有人能夠聽到他,沒有人,甚至連他最好的朋友,都無法意識到他的存在--這就是一天早上醒來,尼克·鮑威爾發現自己正在經歷著的一切,對於整個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肉眼凡胎來說,他變成了「隱形人」。很快,從同學們的談話中,尼克了解到自己成了一場可怕的罪案的受害人……可是讓尼克想不明白的是,到底是什麼力量將他的靈魂束縛在了這生與死的夾縫中?難道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真的死去嗎?現在,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於是,尼克化身於一個飄浮在空中的幽靈偵探,努力地追蹤一切與自己的死亡有關的線索,解開這一系列謎題:自己那已經接近於死亡的身體目前在何處?他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副模樣的?當尼克漸漸地了解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後,發現那個能夠幫助他的人,竟然就是那個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而害死他的人。
這就是導演大衛·S·高耶(David S。 Goyer)的新作品《隱形人》中所講述的刺激又有想像力的驚悚恐怖故事,他曾經為動作驚悚電影《刀鋒戰士》系列和《蝙蝠俠:開戰時刻》當過編劇,並親自執導了《刀鋒戰士3》……而他帶給這部影片的,則是一個將幽靈的神秘、情感的動力以及緊張的懸疑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體現。
《隱形人》的故事線索來源於一部非常值得稱贊的瑞典電影,這部影片因為難能可貴的創造力和動人的內容結構而在當地非常出名。曾將日本版的《午夜凶鈴》帶給美國觀眾的製片人尼爾·艾德爾斯汀(Neal Edelstein)和邁克·馬卡利(Mike Macari)在看過這部影片之後,發現這個故事的本質是非常適合好萊塢體系的,所以決定故計重施,將版權買回美國進行重拍。很快,他們就找到了版權的所有者米奇·戴維斯(Mick Davis),巧的是,他的原創劇本本來就是用英語寫的,只是後來拍成電影的時候被翻譯成了瑞典語……當這個故事通過艾德爾斯汀和馬卡利被介紹到小望遠鏡娛樂公司之後,總算是真正踏上了走向大銀幕的旅程。
小望遠鏡娛樂公司的三位主席羅傑·伯恩鮑姆(Roger Birnbaum)、加里·鮑伯(Gary Barber)和喬納森·格里克曼(Jonathan Glickman)都是經驗豐富的電影人,他們在挑選劇本的時候擁有最為獨到的眼光,這也是為什麼被他們看中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最終成為了現代恐怖電影的一個典範,引領了一批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優秀超現實電影類型。他們一眼就看出《隱形人》也具備了《靈異第六感》的潛能,是那種時刻會讓觀眾感到坐立難安、甚至會在半夜驚醒的恐怖故事,擁有不可抵擋的魅力。而最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是,劇本中那個由人物創造出來的奇幻事件,竟然擁有著如此真實地觸感。鮑伯表示:「本質上,《隱形人》是一部超現實的心理驚悚電影,但它同時也包含了一個讓人心碎的愛情故事,以及背後所隱藏的、足夠引起人們興趣的神秘事件--這些都是通過一群個性鮮明、經過完美地修飾的角色共同創造出來的。用如此優美華麗的語言和詞藻卻講述了一個恐怖至極的故事,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伯恩鮑姆補充道:「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夠吸引你的目光,主要還是因為故事中人物的趣味性和層次感。」格里克曼則做出了最後的總結:「在小望遠鏡公司,我們製作過各種類型的電影作品,它們的共性就是都在講述一個偉大的故事。《隱形人》能夠帶給我們同樣的興奮,但是它所能引發的恐慌情緒卻是以真實作為依據的,所以它才能擁有如此大的潛能,只要是落在了一位有天分的導演手中,一定可以在電影工業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