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三次重大變革均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次重大改革和政治有關的話那就是 從蘇維埃新經濟政策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講了 高中政治講過人類文化大系統的法杖,物質文化是基礎,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決定和制約精神文化 所以,經濟、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影作為藝術的一部分,電影文化與這種變革相互關系表現在 電影藝術會受到科學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響,也反過來影響著它們。電影包含於藝術,藝術又是精神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發揮著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出人類文化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再者說,藝術又必然受到體制的制約。。先說改革開放: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思想又帶動文化,文化映射出藝術,不同體制有用不同體制的特點。再說羅斯福新政(高中的時候經常拿羅斯福新政和改革開放做對比辨析題的)新政時期為大蕭條的過渡時期時期。在此期間,美國的藝術市場也在劫難逃藝術家的作品忽然沒有了買主,即使有,價格也被壓得很低,在這種惡劣的環境里,藝術家的境況可想而知,美國政府在大力恢復經濟的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文化藝術的政策,不僅救藝術家於水火,更為日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躋身西方藝術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頒布按管工的工資付給藝術家報酬,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他們尚未真正參與到我們的國家和文明目前正在經歷的社會變革中去,因而如果能夠得到政府的協助的話,他們可以以一種長期存在的藝術形式表現我們的社會理想。他們將以生動有力的紀念性作品表現和弘揚您為之奮斗的社會理想。由於藝術觀點和政治態度不同,美國的電影文化變現的針對點也不同(我覺得國外的文化可以被一些現實因素統治但不會被體制統治,中國就杯具了....)
蘇維埃新經濟政策忘了。。。我看看書再寫 科技革命的內容也忘了。。
2. 郎咸平:為什麼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編者按:新進大片「魔獸」在北美市場表現平平,在中國市場卻異常火爆,成為該片盈利的絕對主力。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票房總收入將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那麼,這是否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錯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說:誰在拯救中國經濟》一書中論證,根據歷史經驗,經濟越蕭條,電影越火爆!
一、為什麼偉大的電影都出現在大蕭條時期?
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都是什麼時候建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我想借用美國一位著名導演的話,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前一陣子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這些輕松的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再一次感覺良好。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會想起來,做父母的是有義務教養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會在早上6點鍾全家起床,7點半出發帶你的寶貝兒女去動物園。人只有到了大蕭條時期,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考慮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人的責任是什麼,平時是不會想的。這種改變就形成了市場的需求,當物質條件全面惡化的時候,只有尋求心靈的安慰,因此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於能夠給予心靈和精神安慰的產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麼,到底什麼東西能夠滿足你心靈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娛樂,就是電影。
為什麼這個時候能夠孕育出一些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呢?你想想看。在經濟蕭條、物質極度匱乏、資金鏈斷裂的時期,當這些投資人要把錢投入一部電影時,你想他們會有多麼的謹慎?在經濟蕭條時期,投資人選擇投資電影的時候會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夠看上的片子、能夠賺錢的片子他才會投資。再看這些導演,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要找到一筆資金來投資有多難?所以逼得這些人不得不窮畢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才有可能賣錢,才有可能賺錢。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麼?經濟蕭條,我們渴望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安慰,於是需求上升。供給呢?投資人投資特別謹慎,只投資好片子,導演和製片人為了吸引投資人的投資,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給面來說,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孕育出最偉大的電影。正因為這樣,美國偉大的電影幾乎毫無例外都是在大蕭條時期產生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從1929年到1939年期間出現過哪些電影?《金剛》是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拍的;美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飄》,又叫《亂世佳人》,也是那個時候拍的;《小婦人》、《蝴蝶夢》、《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還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當時花了200萬美元,這些都是經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個時代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明星?卓別林、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費雯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凱瑟琳·赫本……
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舉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了,當時米高梅公司說我們的電影會說話、會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個時候,1929年之後,由於經濟大恐慌,為了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因此發明了彩色電影。連電影的拍攝技術都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也就是從1929年到1939年之間的10年,在這期間羅斯福總統曾經推出一個救市計劃,叫做羅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確地說,他的新政完全失敗了。從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的失業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資的比例從16%跌到14%。美國經濟到了1938年、1939年幾乎陷入全線崩潰,1938年竟然被稱為羅斯福蕭條,這10年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期。美國經濟是什麼時候復甦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才得以復甦。
各位讀者請看一組數字,1939年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時候,全美國只有1.5萬家電影院,你知道當時的票房是多少嗎?票房收入是7億美元。那個時候7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當時美國股市總市值還不到200億美元,這可是全世界最龐大的股票市場。而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達7億美元,你就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了。當時每個家庭花在看電影上的錢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國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電影。各位知不知道當時一張電影票多少錢?一毛錢到一毛五分錢。也就是說,美國每個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場到250場電影。
美國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隊領取麵包、救濟金,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一面拿著兜里僅剩的銅板去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因為美國有這種需求,所以1.5萬家電影院的票房收入能達到破歷史紀錄的7億美元。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導演。
二、娛樂業發展與經濟景氣負相關
娛樂業從經濟衰退中獲利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據美國影業聯合會統計,過去幾十年裡美國曾遭遇七次經濟不景氣,其中五次電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後,全球經濟一片叫苦不迭,而娛樂業卻一枝獨秀。當時美國的個人儲蓄率下跌至63年來的最低點2.1%,娛樂支出卻升到了一個占總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各行業都顯示出低迷的態勢,但美國本土票房總收入達到了93.3億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總收入為171億美元,也增長了近5%,兩項數字均創下新高。
中國2009年的情況也是一樣,《變形金剛2》在中國熱播,電影院不但沒降價,反而漲價。仍然有大量觀眾湧入電影院,早、午、晚和夜場,場場爆滿。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電影院看《變形金剛2》,票價竟然是100元一張,比香港還要貴,這就是蕭條經濟學的背景。
這些都說明,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人們用娛樂來換取撫慰和滿足,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娛樂業。
卓別林是一位喜劇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說在美國大蕭條之前,好萊塢流行的是音樂劇,大蕭條之後喜劇電影忽然流行起來了。卓別林最著名的兩部無聲電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講的是什麼內容?《城市之光》是對當時失業現象的諷刺,正是這一點才能打動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陽打動我們的心一樣,只有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鄉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動我們的心,美國也是一樣。《摩登時代》是在1936年拍攝的,卓別林一生的經典之作,通過他飾演的一個工人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醫院的故事,把當時人們心中的痛苦表達出來。還有秀蘭·鄧波兒,她10歲走紅,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創了歷史紀錄的天價,當時是12萬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萬美元的紅利。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秀蘭·鄧波兒叫做微笑天使。當時的影迷都說,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國人的憂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再度造成美國經濟的蕭條。再請各位想一想,你那個時候看的是什麼電影?《大白鯊》、《教父》,還有第一部《星球大戰》等很多著名的電影。請各位讀者想一想,這些電影跟1929年大蕭條時期出品的那些有什麼不同?1929年大蕭條時期大部分是以喜劇片發泄心中的痛苦與不滿,而這個時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從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喜劇片療傷變成20世紀70年代通過恐怖片的感官刺激來抒發心中的痛苦,這很有意思。這個時期孕育出了哪些偉大的導演?你們都聽說過,希區柯克、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三、電影投資:由產業資本到金融資本
我前面提到過,從1929年開始,美國有很多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當時叫做產業資本時代,什麼叫做產業資本?資本家建立了電影公司,自己投資,自己拍電影,這叫做產業資本,所有事情都是由這種資本家來做的。
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電影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產業資本變成了金融資本。什麼叫金融資本?那就是不再像過去一樣,由資本家自己拿錢來拍電影,而是通過上市融資來讓全美國參與。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市,把股權賣給社會大眾,通過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不是向資本家,而是向社會大眾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這些偉大電影的拍攝。
也就是說,美國的電影界從1929年的產業資本變成了20世紀70年代以金融資本為主導,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發生了什麼事?美國科網股泡沫破滅,再次進入蕭條時期,於是又孕育出一系列偉大的電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環王》、《蜘蛛俠》,還有《星球大戰》第二部。這個時期的《指環王》第三集票房紀錄是11億美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是9億美元。難以想像,又是在經濟蕭條時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偉大電影。
3. 有誰知道美國具體的歷史和文化
歷史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文化
語言
雖然美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據2003年統計,約2億1480萬(81.6%)的五歲以上人口在家只說英語。英語是最通用的交流語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也是移民歸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國人呼籲把英語提升為官方語言,有27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除英語外,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西班牙語(2970萬)、漢語(220萬)、法語(14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除了這些主要語言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有176種是當地土產的語言。
教育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不過,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制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通常,18歲才可以畢業,但是許多州允許16歲以上的學生離校。除了上公立學校,家長也可以選擇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們去教會或私立學校。高中畢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上公立或私立大學。公立大學從聯邦或州政府接受經費,也接受其他渠道的資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學的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平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平列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競爭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美國佔168所,前20名中,美國佔17所。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因此能在全美大學排名擠進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因為它們不但是最難申請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麻省理工學院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哈佛大學的文、史、醫則是美國公認最好的。
宗教
美國政府對於美國人的宗教信仰並沒有作過正式的登記,不過,2001年一次民間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6.7%的美國成年人自認為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認為屬於新教的某個特定教派;24.5%則是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猶太教(1.4%)、摩門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對美國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不過,也有14.2%的人在調查中自認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2004年一項蓋洛普調查顯示,大約41%的美國人都至少每星期參加一次宗教活動(這個比例高於歐洲國家幾倍:法國15%、英國7%、以色列25%)。不過全國分布的情況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聖經地帶,人們參加宗教活動要多一些,在東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盡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於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
美國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在美國政治中相當活躍。大多數美國總統都宣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國初期的幾位總統是自然神論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
健康
美國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和保健技術,每年有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民前往美國以接受更好的醫療照顧,數不盡的醫學技術和創新也是由美國發明的。不過,美國也面臨一些公共健康問題: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著肥胖、吸煙的問題,同時艾滋病的問題也是隱憂之一。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美國政府並沒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這是因為相信個人(而非社會)應該替自己負起責任。健康保險是透過私人的契約加以提供的,而對於那些沒有能力負擔保險費用的人,聯邦政府提供資金、州政府運作的醫療援助(Medicaid)[3]使他們能夠享有基礎的醫療服務,但很多人仍沒有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私人慈善機構和保險公司在醫療保健支出方面起重要作用。醫療保險在美國是員工福利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有法律強制。同時,無論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費用,醫院必須提供急診服務。在美國,醫葯費是導致個人破產的最大因素。另一方面,國家在國家健康研究院這類聯邦機構投入了巨額研究資金。
音樂
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大鎔爐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復制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范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贊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傑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爭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沖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溫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復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視與戲劇
並非所有的美國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國家,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便都是源自美國的。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萊塢,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美國夢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盡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斗獲取財富。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合法的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國家。
美國教育文化概覽
美國教育是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教育形成於其對一定社會文化的理解,反過來又促成這一社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美國人認為,社會需要各界人士的高度參與,人們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社會事務。換言之,人們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職業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負起一定的責任。
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接受教育。各州都有強制性入學的法律規定。所有16歲以前的兒童,除非有嚴重殘疾,必須進學校學習。美國有80%的孩子能接受中等教育,50%的中學畢業生能夠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
美國有些學校為公立。公立學校由地方財政來支持,並由地方官員負責管理。私立學校一般都要收費,不直接接受社會管理。私立學校分為兩類:宗教學校和非宗教學校。
宗教學校由宗教團體支持,占私立學校的絕大部分。非宗教性質的私立學校主要為中學或學院。
公立學校承擔著88%美國兒童的教育任務。美國的公立學校有四個特點:地方管理,不受宗教影響,男女同校,財政支持。每個州均選舉或指定一個州教育委員會,負責制定有關教育的方針和政策。公立學校不講授宗教課程。由於美國公立學校不屬於任何宗教派別,各種宗教信仰的孩子在一起上課。這種不分宗教派別的公立教育使得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們形成了一種共同的文化。
為了有利於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美國的學校把教學的實用性放在首位。按照杜威的哲學,最有用的知識是那些可以應用的知識。這一觀點深深地影響著美國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不願講授那些很快就被遺忘的沒有用的東西,他們希望培養人們的觀念和技能,造就有用的、負責的、快樂的人。
美國各類教育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課上任何時候都鼓勵學生的討論和提問。課堂參與的程度被列為期終的成績評定。在課上教師不僅僅提供給學生食物——知識,而且通過實際練習教給學生學會如何自己獲取食物的技能。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安排課外活動。
長期以來,美國高等教育至少在數量上一直領先於世界。1825年英國仍然只有兩所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然而這時的美國盡管人口不多,但卻擁有50多所學院。現在美國除初級學院、師范學院和一些特殊學校之外,有2000多所大大小小的、公立的或私立的、出名的或不出名的大學、學院或其它類似的教育機構。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在高速發展,並早已遠遠超過了歐洲。
最早的大學由私立慈善機構設立,這些機構大多為宗教團體。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都是私立大學。每個州在其本土內都至少建有一所大學,大一點的州有幾十個校區。有些州立大學是綜合性的,可以提供各類教育,但也有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學院,比如農學院等。近來一些這樣的學院已轉為綜合性大學。每所州立大學都向本州的居民免費或收取較低的費用提供教育機會,當然學習過程中的書本費、生活費由自己負擔。一些大學由較大一點的城鎮支持,一些原為私立的大學如今部分或全部由城鎮支持。較大的私立大學有許多優勢——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長期的信譽。他們不斷地通過校友會籌集巨額資金。
小費與禮節
關於小費
在美國接受服務之後有付小費的習慣。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不太習慣。在西海岸的城市,很多都把小費寫在賬單上。小費是對勞動的報償,有很多以此為生的人,所以要支付小費。
開門服務員機場搬運人員
每件行李$1-2。下雨時不好叫計程車,叫到計程車給小費$1。
餐館用餐時
消費額的15%-20%是用餐後恰當的小費金額,但當餐館收取服務費時可相對減少小費金額。另外,在酒吧每杯酒給調酒員$1。
計程車
小費為總額的15%。至少給$1。人數多或行李多時還要相應增加。
機場小巴
$1-3組有,按規定線路運行的大巴可以不給小費。
飯店搬運行李員
一件行李$1。
看大門的人
如果只是簡單的問題不要小費,但是如果請他幫忙買比較難買的票的話根據難易度給$10、20、30的小費
打掃房間的人
如果是叫人來的話一般是服務費的10%-15%,要毛巾等物品的話$1。
觀光巴士
大型觀光巴士1日游或專線游$1-2,小型麵包車1日游$5
基本的禮儀常識
美國是一個習慣、宗教、文化等有眾多不同的多民族國家。因此與人接觸時要多加小心。同時,遵守公共禮儀是必須注意的。稍有不慎也許會引起訴訟。這就是美國社會。
稍與人碰撞就說聲「 Sorry」「Pardon」以示歉意
給別人添麻煩或要求別人讓開時,常說「 Excuse me」
在郵電局及公共場所要排隊等候。不過超市除外。
一般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如果你想吸煙時,別忘了向周圍的人問一聲:「 May I smoke?」
遵守「女士優先」。坐電梯等場合,讓女士,尤其是年長的女士先行。
給老人孕婦讓座!
在私人住宅廁所不使用時不要關門
不論在什麼場合與人打招呼先說聲「 Hi」或「Good Morning」
在酒吧等允許飲酒的場所要攜帶身份證明,幾乎所有的州允許飲酒的年齡為21歲以上
飲酒必須在餐館、酒吧、夜總會等褂訕場所。嚴禁在公園或者邊走邊飲酒
美國除褂訕的吸煙場外,禁止吸煙、嚴禁邊走邊吸煙
在美國,有些餐館對著裝非常嚴格,著休閑服裝的人不得入內,特別是高級飯店,預定座位時最好確認一下對服裝的要求
4.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精彩在電影劇情的連貫性,演員演技的實力以及背後反映的社會現實。一部電影的成功依靠的因素有許多,而《美國往事》作為一部傳記形式的電影,成功依靠於劇情敘事的連貫性,演員演技感染力強以及這部電影背後所展現的當時美國社會背景。
《美國往事》電影的劇情連貫敘事性較好,讓人深陷其中。
《美國往事》作為一部傳記類型的電影,長達三個多小時。對於時間較長的電影,電影情節的連貫性以及敘事性十分重要,是觀眾能否堅持看完的重要因素。《美國往事》講述了一個小混混的少年,青年以及老年時期,這三個階段的故事相互聯系交叉。在劇情發展時,導演注重三個時期連接起來,使觀眾能深刻體會加入到人物的一生之中。
《美國往事》電影的成功離不開演員的實力與汗水。
電影的成功離不開每位演員的付出,《美國往事》也不例外。主演Robert DeNiro的表現讓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為驚嘆,他將小混混 Noodles的童年迷茫,青年時期的青澀懵懂,以及老年時期的神態演繹的淋漓盡致,讓每個觀眾都深陷主角的人生里,與他同悲共喜。其他演員的表現毫不遜色,每一個演員具備的強大演技實力促使了這部電影走向成功。
《美國往事》電影從一個小混混視角講述了當時美國時代背景,引人深思。
《美國往事》所演繹的美國年代正處於黑暗時期,當時社會十分混亂,而《美國往事》藉由平凡人的視角將當時年代情況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引人深思。電影表達的關於當時人們由堅信努力能改變現狀到破滅夢想的無力,在向如今的我們提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