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最後一個字是真的美國電影

最後一個字是真的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4-08-07 14:01:55

① 很多年前看過一個電影,好像是美劇或英劇,反正是國外的,劇名四個字,誰知道是啥電影

《高度懷疑》。

《高度懷疑》是根據1956年弗列茲·郎執導的同名電影改編而成的驚悚犯罪電影。 該片由彼得·海姆斯執導,邁克爾·道格拉斯、傑西·麥特卡爾菲主演,於2009年09月1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卧底新聞記者調查一名檢察官卻被揭穿從而陷入險境的故事。

劇情:

野心的背後,往往是由利益與權力驅使出來的罪大惡極。一直都以明確的高姿態示人的檢查官馬克·亨特(邁克爾·道格拉斯飾)的歷史就好比一盆沒有任何雜質的清水,屬於完全沒有缺陷的職業記錄。

自從當上檢查官以來,馬克就一直致力於將所有的罪犯都關進監牢里,如此剛正不阿的威信與態度,使得馬克在即將到來的選舉當中,成了最穩操勝券的地方長官的候選人。

② 有一個電影他自己本身就在虛擬世界最後回到現實代替了真人

本文5000字,略長。《異次元駭客(十三度凶間)》劇情
電影世界觀導讀:
①電影內的世界分成了三層,L1(2024年)、L2(當前時代)、L3(1937年),影片前半部分的情節都是在L2層(當前時代)和L3層(1937年)開展的,最終在L1層實現圓滿。L2、L3都是利用源代碼創造的一個虛擬的世界,L3層是L2層的人創造的,L2層是L1層的人創造的,虛擬世界的模擬程度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思想意識(但上一層的創造者並不掌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主要的差別在於這個模擬的世界范圍可能更小一些。
②層間穿梭機制一,高層進入低層:高一層的人物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意識轉換成源代碼,然後附在低一層虛擬世界裡的某個對應的人身上,例如L1層里的某人A1,A1把自己的思想意識轉換成源代碼,然後附在L2層A2的身體上,A2自身的思想意識暫時被「去活」,存儲到某個地方,當裝著A1思想意識的A2的身體結束L2層的旅行時,將此時A2身體上A1的思想意識復制進入A1的身體,這樣A1就有了L2層的那段體驗,而A2自身的思想重新回到A2的身體並「激活」。
③層間穿梭機制二,低層進入高層:電影還設定了一種從低層進入高層的層間穿梭機制,這是影響影片結局的一個重要設定,例如當A2的身體帶著A1的思想在L2層突然死亡時,A1的思想意識和A2的身體同時死亡,此時A1的身體在L1層醒來時,帶著的是A2的思想意識,也就說,當A1的思想意識進入A2的身體時,並不是「復制」,而是「剪切」,A2自身的思想意識被暫時擱置,也並不是存儲在L2層,而是存儲在A1的大腦里,處於「去活」狀態,當A1的思想意識和A2的身體在L2層突然死亡時,A2的思想意識被激活在A1的身體里,從而實現低層人物進入高層。(L2與L3之間也是如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這種層間穿梭方式稱為「剪切思想式穿梭」,每一份思想意識都沒有備份的,一旦身體死亡,其身體上的思想意識也同時死亡,暫時擱置的思想去到上一層的對應身體上。

電影情節:

1,深夜,老紳士(傳先生)在酒店客房裡寫信,封好信後他吻別床上比基尼美女後離開房間,將信託付給酒店的酒保(亞斯頓),讓他保存好,等著把信交給一個名叫道格的人。之後老紳士乘車回家,在熟睡的妻子身旁躺下。殊不知那封信已經被酒保私自拆開閱讀了。(1937年)

2,傳先生在陌生的地方醒來,刷卡離開布滿閃爍伺服器的機房,到一家酒吧,一邊服用處方葯物一邊打電話給道格,告知自己遇到了不可思議的事情,約道格來見面,這時酒吧後門打開,一個人(疑似道格)出現在後門外,用匕首刺殺了傳先生。(當前時代)

3,道格在家裡醒來,一邊聽電話錄音一邊去洗手間洗漱,驚覺洗手間的水池上有尚未凝固的血滴,臟衣簍里還有一件血衣,道格神情驚慌,因為他沒有相關的記憶。

4,洛杉磯麥警探負責調查傳先生被害案,作為傳先生助手的道格受到調查,在傳先生位於市中心的豪華公寓里,道格向麥警探介紹,傳先生生前主要在開發一個電腦游戲程序,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很敏感,所以不方面向警方透露細節。在公寓里,道格遇到一名哭泣的年輕女子,女子自稱是傳先生的女兒珍妮。道格很意外,他跟隨傳先生6年,從未聽說過他有女兒。珍妮稱自己剛從法國回來,幾天前曾跟傳先生通過電話。道格覺得珍妮很眼熟,但珍妮表示他們兩個應該沒有見過面的可能性。

5,道格刷卡去布滿閃爍伺服器的機房,跟裡面的工作人員惠尼(程序員)交談,惠尼很痛惜傳先生的死,他認為傳先生是當代的愛因斯坦。道格問惠尼,最近傳先生在做什麼?惠尼告知,傳先生最近頻繁進入系統,道格很驚訝,因為這是違規的行為。但惠尼也表示,他從未聽說傳先生有一個女兒。

6,道格跟蹤到珍妮下榻的酒店。珍妮表示傳先生讓自己從法國回來結束這家公司,道格表示他從未聽傳先生提起要結束這個項目,珍妮卻表示她也從未聽傳先生提起過道格。隨後珍妮見律師,律師告知傳先生的遺囑里根本沒有提到過珍妮,相反,目前公司完全是由道格來運營的,對此珍妮感到十分驚訝。

7,麥警探來找惠尼,得知傳先生開發的是一款電腦游戲,玩家可以將自己的意識接入游戲,游戲是一個虛擬世界,游戲里的人物是模擬角色,但也有各自不同的思想……現階段模擬的游戲世界就是1937年的洛杉磯,因為那是傳先生的青年時代。當人和游戲連接之後,身體躺在連接器上,思想就可以到1937年去閑逛。惠尼認為傳先生的死或許跟他最近頻繁連接游戲系統有關。

8,道格堅持自己沒有殺害傳先生,警探告訴道格,傳先生被害當晚,曾經用公用電話給道格打過電話。道格回家查詢電話留言,果然查到傳先生約自己到酒吧見面的訊息,並提到如果發生什麼意外,就讓他去系統里找自己給他留下的一個訊息。

9,道格心中很矛盾,他懷疑自己出了問題,丟失了殺人的記憶,他也想要知道傳先生臨死前約自己見面究竟想要告訴自己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帶著這些疑問,道格來到機房,讓惠尼協助自己進入系統,正常情況一個人的大腦能夠承受的進入系統時間是60分鍾,為了能多一點時間尋找線索,道格讓惠尼給自己預設了120分鍾。

10,道格進入游戲系統,回到了1937年的洛杉磯,系統將他的意識復制到了1937年的一名銀行職員(范強尼)大腦里。化身為銀行職員的道格來到傳先生提到的地點——西溫士街117號書店(傳先生在系統里活動的地點),結果書店的店主葛森先生居然跟傳先生長得一模一樣,那顯然就是傳先生進入系統時使用的角色,但當傳先生沒有連接角色的時候,角色就按照游戲的設定在游戲里過著自己的生活——書店的店主。葛森覺得道格很眼熟,但無法想起更多。

11,道格又來到仙妮崗1257號巴羅阿圖路的洗衣房,找一個名叫碧姬慕尼拉的女子(傳先生在游戲里接觸過的人),結果找到碧姬的媽媽,告知碧姬現在已經不做洗衣女了,她在威爾賽大酒店上班。道格在威爾賽大酒店找到碧姬,當提到傳先生的名字時,碧姬告訴道格,可以去找酒保亞斯敦談談。道格發現亞斯敦的人物形象就是惠尼。

12,亞斯敦不肯告知道格有關傳先生留信的事,還用懷疑的眼神看著道格。這時到了預設的120分鍾,道格的意識被強制離開系統,回到現實世界。從游戲里出來的道格身體非常不舒服,惠尼告知,如果頻繁登入游戲,真實意識就會和虛擬角色的記憶發生重疊和混亂,對大腦是會有傷害的,所以每次進入游戲才規定只能60分鍾。

13,銀行職員(范強尼)在酒店的洗手間里昏厥,待道格的意識離開,銀行職員醒來,他走出洗手間,來到吧台,詢問酒保自己在哪兒,並介紹自己名叫范強尼,並向酒保討煙(之前道格告訴酒保自己不抽煙),酒保用復雜的眼神看著范強尼。

14,一個鬼祟的男人(傳先生去過的酒吧的服務員)來找道格要錢,說他知道道格殺了傳先生。對方毆打道格,道格突然爆發力量,把對方揍跑了,對方逃跑之前威脅道格要把這一切說出去。

15,道格去找珍妮,告知珍妮自己的困惑,珍妮讓他不要去試圖連接那個系統。道格還是覺得珍妮很眼熟,兩人跳舞,珍妮告訴道格,其實她也對道格有似曾相識之感,她更進一步表示,這種感覺就意味著一見鍾情。

16,麥警長抓捕道格,因為那個鬼祟男向警告報案,指認道格是殺害傳先生的兇手,但之後鬼祟男就被人殺害了,麥警長懷疑道格殺了對方滅口。珍妮向警方承認鬼祟男被殺時道格跟自己在一起過夜,把道格保釋出來。

17,道格認為事情越來越復雜了,他迫不及待要解開真相,他再一次來到機房,將自己的意識傳入游戲,並預設了120分鍾。道格再次去書店找葛森先生,葛森本不想理道格,但道格問他,你是不是經常會突然醒來不知道自己在哪兒,經常失去某一段時間的記憶?葛森先生被觸動,他原以為那些幻覺是自己的一戰戰後創傷癥候群,但他自己也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他經常有自己和年輕女孩在一起的幻覺,還在自己家裡發現了一套不屬於自己的紳士禮服。道格帶葛森去威爾賽大酒店,試圖喚起葛森腦中傳先生留下的記憶。葛森想起了他交往的女孩們,但他不認為自己把重要的信交給了那些女孩,最後,葛森想起,自己把那封信交給了酒保亞斯敦。

18,亞斯敦察覺到道格,他把道格引到地下室里,用槍指著道格,表示自己看了那封信,他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假的,他想要知道真相,並且他提到了「世界盡頭」,道格問什麼是「世界盡頭」?酒保告知,他按照信上寫的,獨自開車無視一切路障一路向前,最終他親眼見到了令他絕望的」世界盡頭「,所以他才相信這個世界是虛假的,酒保很憤怒,他想問傳先生,為什麼要設計這個設計,為什麼要讓他們的思想被侵入,他想要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發狂的酒保向道格射擊,道格受傷逃脫,最後還是被酒保抓住,按進泳池。

19,道格在窒息中離開系統,原來是他設置的120分鍾沒設置好,所以剛才始終無法離開游戲,幸好惠尼及時趕來把他叫醒。道格很憤怒,他表示明天就要發出公告,結束這個系統,惠尼表示抗議,他說道格不能就這樣讓一切結束。

20,道格去找珍妮,可酒店告知她已經離開了,同樣守在酒店裡的麥警探告訴道格,那個女人消失了,麥警探調查過,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珍妮這個女人。道格去詢問珍妮的司機,之前他曾經送珍妮去過什麼地方,經過一番交涉,司機給了道格一個地址。道格按照司機給的線索,在一家超市找到了化身為收銀員娜塔莎的珍妮,而且娜塔莎完全不認識道格,只是覺得道格有些眼熟。

21,道格跟娜塔莎道別後,內心暗暗驚愕,他開著車無視一切路障,一路向前,結果,他來到了」世界盡頭「——一片計算機程序構造的那種模擬結構,原來,道格所處的這個世界也是虛擬的。(大反轉。現在知道,傳先生留給道格的信,就是傳先生發現當前世界是虛擬的,要把這信息傳遞給道格,但又怕被上一層知道,所以才去下一層1937虛擬世界裡面傳遞信息。)

22,與此同時,麥警探也找到娜塔莎,調查對方關於鬼祟男被殺的不在場證明,結果娜塔莎的室友告訴警探,她最近有些精神恍惚和失憶的症狀。這時,娜塔莎的意識連接程序啟動,她又變成了「珍妮」,珍妮打電話給道格,表示自己可以解釋一切。

23,在傳先生的辦公室里,珍妮告訴道格,他們創造了無數個這樣的虛擬世界,而道格所在的世界是唯一的一個多層模擬世界,而且這也是意料之外的產物。傳死後,珍妮被創造者派來接替傳的工作,她的任務就是結束這種多層的世界(結束這個公司的業務)。但沒想到,傳先生欺騙了創造者,他更改了自己的遺囑(讓道格接管項目,而不是珍妮)。而殺死傳的人正是道格,但其實又不是道格,而是道格這個角色的使用者,也就是珍妮的丈夫。珍妮的丈夫大衛原本是個正直的人,但自從有了這個系統,大衛變了,他開始喜歡殺戮變得殘忍,而從道格這個角色被創建那一天起,珍妮就愛上了仁慈和正直的道格。(經典台詞:在未見到你之前,我就已經愛上你了)。雖然道格是個虛擬的人物,但對於珍妮來說,道格比她所知道的一切都更加真實。

24,機房裡,惠尼進入系統,連接了酒保的意識。酒保正在開車,因為意識連接,車子打滑撞到路邊,被警察攔截,警察發現被酒保綁在後備箱里滿身是血的范強尼,在警察的逼問下惠尼慌張後退,被路上的車子撞飛(死去),令酒保的意識來到了上一層虛擬世界(當前時代)惠尼的身體里。

25,收到保安電話,和珍妮睡在一起的道格趕來機房,道格離開後珍妮睜開眼,打電話給麥警官。

26,道格趕到公司,發現保安被殺,變成惠尼的酒保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要求道格帶他去看創造自己的地方,在二人前往機房的路上,道格的意識被大衛進入,大衛在機房裡殺死了惠尼。

27,大衛返回去找珍妮,要殺死背叛了自己的珍妮,在珍妮被逼入死角的時候,麥警官及時出現擊斃了大衛。

28,道格的意識在上一層的世界裡醒來,是2024年的洛杉磯,他和珍妮居住在舒適的海邊大房子里,珍妮的爸爸(傳先生的原型)在沙灘上遛狗,一派幸福景象。

影片的結局,男主角道格從一個電子虛擬世界中(當前時代)的人,來到了真實的2024年的世界,和女主角一起開始了快快樂樂的生活......很和諧,很圓滿。

但真的有可能會這樣么?答案是否定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個關閉熒幕的畫面......突然明白了,電影那個和諧圓滿的結局,只不過又是一層虛擬的世界而已,真實的世界在哪裡?L1的上一層L0?可能吧,但是沒人知道。

③ 忘記了一個電影名字

中文片名
我是傳奇
原片名
I Am Legend
更多中文片名
魔間傳奇 .....香港譯名
末日傳奇
更多外文片名
I Am Legend: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Io sono leggenda .....Italy
Je suis une légende .....France
Eu Sou a Lenda .....Brazil
Soy leyenda .....Argentina / Spain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科幻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片長
101分鍾
級別
USA:PG-13 Canada:14A South Korea:12 Finland:K-15 Ireland:15A
拍攝日期
2006年9月23日 - 2007年3月31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Arriflex Cameras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anamorphic)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77,211,321.00 (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256,393,010.00 (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327,700,000.00 (單位:美元)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弗朗西斯·勞倫斯 Francis Lawrence
編劇
阿齊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screenplay)
Richard Matheson .....(novel)
Mark Protosevich .....(screenplay) and
John William Corrington .....(1971 screenplay)
Joyce Hooper Corrington .....(1971 screenplay) (as Joyce Corrington)
演員
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Neville
艾莉絲·布拉加 Alice Braga .....Anna
莎莉·理查德森 Salli Richardson .....Ginny Neville
Paradox Pollack .....Alpha Guard
查理·塔漢 Charlie Tahan .....Ethan
達什·米霍克 Dash Mihok
薩莉·理查德森-惠特菲爾德 Salli Richardson-Whitfield
維羅·史密斯 Willow Smith
製作人
阿齊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大衛·海曼 David Heyman .....procer
Neal H. Moritz .....procer
Erwin Stoff .....procer
Michael Tadross .....executive procer
James Lassiter .....procer
Jeffrey Wetzel .....co-procer
原創音樂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 James Newton Howard
攝影
Andrew Lesnie
剪輯
Wayne Wahrman
選角導演
Kathleen Chopin
藝術指導
Naomi Shohan
David Lazan
美術設計
Patricia Woodbridge
William Ladd Skinner
布景師
George DeTitta Jr.
服裝設計
Michael Kaplan
視覺特效
Jim Berney .....SPI
Janek Sirrs
Ian Hunter .....New Deal Studios, Inc.
副導演/助理導演
Vic Armstrong .....second unit director
Joseph Aspromonti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issa Kaplan .....dga trainee
Kenyon Noble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ction unit
Peter Soldo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effrey Wetzel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att Pow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second unit director
Michael Pitt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photography/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Heyday Proctions
Original Film [美國]
Weed Road Pictures [美國]
3 Arts Entertainment
Heyday Films [英國]
Overbrook Entertainment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 [澳大利亞]
發行公司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 (2007) (Singapore) (theatrical)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2007) (Australi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8) (Argentin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日本] ..... (2007) (Japa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蘭] ..... (2007) (Netherlands) (theatrical)
Karo Premiere [俄羅斯] ..... (2008) (Russi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Gentle Giant Studios Inc. [美國]
New Deal Studios [美國] ..... (visual effects miniatures and photography)
Patrick Tatopoulos Design Inc. [美國]
Proof [美國] ..... (pre-visualization)
Quantum Creation FX ..... (bodies and creature make-up consultation)
Tinsley Transfers Inc. [美國] ..... (creature suits)
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國]
Tatopoulos Studios
其它公司
Film Art, L.A. ..... art consulting
Bender ET ..... GFCI shock protection provided by
Floodgate Media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Lidar Services Inc. [美國] ..... visual effects (Lidar scanning and modelling)
Zandi Films ..... funding consultant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7年12月13日
加拿大
Canada
2007年12月14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7年12月14日
中國台灣
Taiwan
2007年12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7年12月14日
美國
USA
2007年12月14日
法國
France
2007年12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12月19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7年12月20日
英國
UK
2007年12月26日
挪威
Norway
2007年12月26日
希臘
Greece
2008年1月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月3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8年1月3日
德國
Germany
2008年1月10日
義大利
Italy
2008年1月11日
巴西
Brazil
2008年1月18日
俄羅斯
Russia
2008年1月24日
瑞典
Sweden
2008年1月25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無知的人類,往往災難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場大面積的病毒突然爆發,傳播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夠阻止,沒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開始於何處,只知道它是沒辦法停止的、不可逆轉的、無法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為創造出來的。
羅伯特·奈維爾是紐約市一個才華橫溢的病原體學者,為美國軍方服務。他作為政府投資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的疫苗的先頭部隊,看著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卻也只有無能為力的份兒。這種通過空氣就能傳播的病毒最終以一種難以抵禦速度籠罩了整個城市,使得總統只能下令封鎖紐約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可想而知,這種做法造成了市民的極大恐慌,紐約城頓時亂作一團。羅伯特在焦急之中將妻子佐伊和7歲的女兒馬莉送上出城的直升機,卻目睹他們死在面前的慘劇……這種時候,死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那些被感染卻沒有死的人,身體發生了異變,成為一種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屍走肉般地居住在城市地下的黑暗和陰影當中,躲避著陽光--他們對新鮮的血與肉,有著最為原始的渴望。
這場災難所導致的後果,就是紐約變成了一座死城,而羅伯特就成了這里僅存的一個人類--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對這種病毒有著天生的免疫能力。羅伯特知道自己可以支配兩種武器,那就是他在科學上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血液。曾經在軍隊里討生活的經歷,幫助他選擇了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生活的方式,完全是高度系統化的,他每天都要堅持大量的體能訓練,還要不間斷地發出求救或尋找和自己一樣的倖存者的無線電波……羅伯特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否則在這種極端孤獨的情況下,正常人都有可能發瘋。惟一還在與羅伯特並肩作戰的,就是他最為忠誠的夥伴薩姆,一隻德國牧羊犬。白天,羅伯特帶著薩姆外出尋找維持生命的供給,然後去實驗室時做研究、發無線電波;到了晚上,他們把自己關在一個堅固得有如堡壘的建築物中,觀察那些怪物在城市的街頭「覓食」。除了每天盡責盡職地做同樣的事情,羅伯特在這座「空城」當中也享受到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駕駛著他的跑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在戰斗機上打高爾夫;用無價的珠寶裝飾他的堡壘等等,就連市中心最繁忙的商業街,如今也變成了羅伯特自家的「後花園」。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羅伯特被惟一的一個殘留下來的任務驅使著,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尋找逆轉病毒的方法。雖然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但是他沒得選擇,因為他的時間就快用光了。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繼《范海辛》之後又一部用CGI堆積出來的糟糕作品,作為主角,威爾•史密斯可選擇的范圍也就變得少之又少。這部失敗的影片甚至讓最近的《致使拜訪》都變成了一個傑作。
——comingsoon網站
威爾•史密斯奉獻出了一場驚人的「獨角秀」,值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嘉獎。
——《火焰新聞》
影片算是對一個陳舊的話題進行了一次非常有創造力的重塑。
——《電影信號燈》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我叫羅伯特·奈維爾……
影片改編自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理查德·馬瑟森(Richard Matheson)創作的同名小說……作為黑人演員中最有影響力的面孔,威爾·史密斯出演過一系列既賣作又受到好評的科幻動作電影,例如《我,機器人》、《獨立日》和《黑衣人》等等,所以對於他來說,這類影片絕對是他的「看家本領」,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馬瑟森的忠實擁躉,貌似沒有比他更適全的演員人選了,史密斯說:「原著中包含了很多流派,恐怖和科幻也位列其中。當你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那種刺激的感覺源於心理,對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無論是從身體、情感還是精神上。故事中的主角羅伯特·奈維爾惟一的目的就是存活下去,這樣的狀態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美麗的機會,來講述一下關於人類天性的世界觀。」
為這部新鮮出爐的科幻動作驚悚片做導演的則是弗朗西斯·勞倫斯,他的處女作就是那部同樣具有「末世情結」的《地獄神探》,勞倫斯說:「這類關於一個男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以及在現代的城市環境中孤獨的生存的想法,讓我感到無比地著迷,所以才會產生用影像將這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想法。《我是傳奇》中的精華部分,就在於這里有一個要和整個世界進行對抗的男人,它雖然誕生於半個世紀前,可是到了現在仍然能夠激起人們無限的想像力。」
這部發行於1954年的小說,以現代人的觀點看,仍然會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感覺且極具有煽動性,已經被廣泛認為是邁入現代恐怖科幻領域的入門教材,不但影響了幾代人,還刺激了無數個爭相效仿的後來人,以及兩部電影改編作品:1964年的《地球上最後一人》,由文森特·普雷斯領銜;1971年的《最後一個人》,查爾登·海斯頓是這里的主演……到了如今這部最新版本的影片,其編劇兼製片人阿齊瓦·高斯曼不但曾因《美麗心靈》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他自己也是小說的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一生的追隨者,所以對於高斯曼來說,能夠主筆將《我是傳奇》再度帶上大銀幕,確實是一件非比尋常的大事件,他表示:「馬瑟森對於我們這些為科幻故事神魂顛倒的怪胎來說,就好比是神。在嚴肅的科幻世界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那就是利用角色性格的深層次根源,來釋放出強烈的主題--這一點和寓言故事很像,而這部影片也沒有脫離開這個潛規則。」
與阿齊瓦·高斯曼一起創作劇本的,還有馬克·波托塞維奇(Mark Protosevich),他們有可能共同得到了一個近年來最受覬覦的電影主題,波托塞維奇說:「我對這個故事,已經垂涎了超過10年的時間了,最終能夠看到它在我的手中慢慢成形,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經歷,尤其幕前和幕後還聚焦了一批如此有天分的電影人。」
獨角戲
《我是傳奇》大體講述的是一個男從如何以一種孤獨的狀態存活下來,所以製片人和導演知道他們需要一個包容量比較大的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當他們獲悉威爾·史密斯對這部影片非常感興趣時,心底的最後一塊大石也終於落下。史密斯與合作夥伴製片人詹姆斯·拉斯特(James Lassiter)近年來一直在多方打探小說改編版權的歸屬,如今算是得償所願,史密斯將會飾演羅伯特·奈維爾,那個雖然占據了整個故事,卻一直都是隻身一人的孤膽英雄,對於史密斯來說,這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阿齊瓦·高斯曼解釋道:「作為一名編劇,我是非常相信用文字去創造一個角色的非凡能力的,但是,將文字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天分,也是同等重要的。史密斯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演員,他能夠用蘊含了許多想法和感情的表演傳達很多東西。」
即使如此,威爾·史密斯也不得不依靠其他表現形式來描述羅伯特·奈維爾所要經歷的情感跨度,他提議:「對於我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因為我需要用行為來進行表演,那真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鍛煉,因為你沒辦法找到和你說話的人,卻仍然需要交流,這就是我表演的時候需要關注的中心部分。你能從中發現你的角色和你自己本身一些不曾注意到的部分,無論是從藝術形式出發,還是從心理角度出發,那都是一個非常令人著迷、值得探索的內容。」
這是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第一次與威爾·史密斯合作,可是他卻用溢於言表的感激贊揚了這位黑人演員如此出色的發揮:「史密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還是他那種形於外的溫暖和魅力,他總能夠給他的角色帶來如此多的不同尺度,讓你的眼睛一刻都沒辦法從他的身上移開。你可能會時而同情他,時而又對他感到懼怕;你會和他一起大笑,然後又和他一起大叫……所有的這些層次感都能同一時間存在於他的表演當中。而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必須得能夠傳達所有他正在經歷的一切,包括身體和情感方面,在沒有任何形式的對白的基礎上。」
當然,對於威爾·史密斯最大的肯定,還是來自於真正創造了羅伯特·奈維爾這個角色的人--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他表示:「史密斯是飾演羅伯特·奈維爾的非常完美的人選,我幾乎看了他之前主演的每一部電影,他總能完全讓人信服他正在詮釋的那個角色,在這個故事中,羅伯特是一個關鍵,所以,史密斯也是一個關鍵。」
看點
如果不是影片的製作費用過於高昂,如果不是華納雪藏,如果不是施瓦辛格在拍攝完《終結者Ⅲ》之後就忙於從政,我們也許在數年以前就能看到史詩大導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同硬漢阿諾駕輕就熟的科幻經典。不過,如今能在銀幕上一覽英勇神武的黑哥們威爾·史密斯的人類拯救錄,我們也用不著太遺憾。因為身為絕對的票房靈葯,還走他最擅長的動作/科幻路線,影片的票房已絕對保證1億以上。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羅伯特·奈維爾和他的女兒馬莉的飾演者分別是威爾·史密斯和威蘿·史密斯(Willow Smith),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父女。
·最初的時候,影片在90年代就曾有過製作的意向,當時的主演是阿諾·施瓦辛格、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後來因為預算過高,兩人雙雙退出了劇組。
·為了展示影片中的新款福特跑車GT500所能做出的特技表演,工作人員特別把車開上了一個27英尺高的斜坡,然後讓它穿越一塊厚玻璃窗。試演的時候,他們讓車著落在一堆紙盒上,這樣才不會讓這輛昂貴的車受到傷害。第一次試驗中,他們就損壞了車的水箱和支架,只好用其他普通的福特車的零件來替代。
·卡梅隆·莫納漢(Cameron Monaghan)曾為影片中伊桑那個角色進行過試鏡。
·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威爾·史密斯曾離開兩天的時間,為了去羅馬參加湯姆·克魯斯和凱蒂·赫爾姆斯的婚禮。
·吉爾莫·德爾·托羅本來是影片的第一導演人選,可是他卻拒絕了。
·發生在布魯克林大橋的那部分場景,涉及了至少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各種不同的軍事武器和戰斗機。
·影片中許多場景都是在紐約的華盛頓廣場實地拍攝的,時間是2006-2007年的秋天和冬天,拍攝的時候,節日裝飾用的彩燈都被拿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超過3個月的喧鬧。
·在布魯克林大橋僅6個晚上的拍攝,就花去了電影公司500萬美元。除此之外,電影公司還要取得14政府部門的拍攝許可。在整個戰斗的場景中,製片人們不得不安排好250名工作人員、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160名國民警衛隊的調度工作。
·在劇本還沒有的情況下,影片就已經確定會拍攝了。
·華納公司最初的時候反對影片在紐約實地取景,因為花費過於昂貴的原因。但是經驗豐富的製片人邁克爾·泰德羅斯(Michael Tadross)卻取得了封鎖大中央的高架橋、第五街的多個街區以及華盛頓廣場的許可,盡管只能是2006年9月-2007年4月的晚間或周末,卻足以用來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了。
·影片中的植物是通過卡車從佛羅里達州運過來的,上面掛滿了黑紗,用來渲染整個城市的悲愴氣氛。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Radio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ke no mistake, My Fellow Americans, we are at war for our very survival. And so it is with great sadness but greater resolve that tonight I have signed an executive order quarantining New York City. God be with us…
來自於美國總統的無線電消息:……請不要混淆視聽,我的美國同胞們,我們在為生存而戰。今天晚上,我懷著非常痛苦和悲傷的心情,不過這可能是惟一

④ 泰坦尼克號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那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怎樣的

泰坦尼克號沉沒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愛情故事是虛構的。

泰坦尼克號(英語:RMS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全世界最大的海上船舶,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展開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部分乘客為當時世界上頂尖富豪,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

4月15日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沒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與船一起沉沒;泰坦尼克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米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泰坦尼克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

(4)最後一個字是真的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沉沒事故——

4月14日23點40分,瞭望員范德瑞克·弗萊特在泰坦尼克號正前方發現了一座冰山,並警告了艦橋。當時值班指揮的一副威廉·默多克下達右滿舵及發動機全速反轉的指令,嘗試「擺動繞行」;但為時已晚,泰坦尼克號右舷撞到了冰山,在水線以下形成一系列的縫隙,船體沒有遭冰山切出裂口,而是挫曲凹陷,鋼板接合處彎曲成一段段的開口,讓海水進入。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泰坦尼克號的乘客並沒有做好准備。根據當時公認的做法,船舶不會馬上沉沒的情況下,救生艇只是用來將乘客接駁到附近船隻。泰坦尼克號攜帶的20艘救生艇只能運載約一半的人員,如果是滿載的情形,則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登上救生艇。

船員沒有得到充分的疏散訓練,他們不知道救生艇即使坐滿也能安全漂浮,所以很多救生艇下水時只坐了一半人。三等艙乘客大部分時間都遭到船員留置於下層甲板,他們只能自己想辦法穿越障礙,導致其中的許多乘客受困,而大部分下層甲板都充滿了海水。副官在指揮登艇時一般都遵循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大部分男性乘客和船員都留在船上。

2時15分,撞上冰山經過2個小時35分鍾後,泰坦尼克號在水中的傾斜角度開始迅速增加,因為大量海水從甲板艙口入侵船首內還沒淹沒的部分。由於船尾從水中升起,露出螺旋槳和後半部船底;船首下沉而船尾上升,導致龍骨要承受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對抗,達到峰值應力後,船體開始從2號和3號煙囪之間斷裂。當船首下墜時,龍骨沒有馬上斷開,因此將船尾拉向幾乎垂直的角度,最後仍然有數百人在艉艛甲板上抓著欄桿。2時20分,泰坦尼克號完全沉沒。

除了救生艇上的人之外,所有乘客和船員都浸入負2°C的海水中,幾乎所有落海的人都會死亡,只有2分鍾到30分鍾的存活時間。盡管四散在周圍的救生艇還可容納近500人,但只有13名落海者被救生艇救助。107公里外的卡柏菲亞號冒著風險全速前進,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事故現場,大約有710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登上卡柏菲亞號獲得緊急照護;

有1,514人在事故中喪生。卡柏菲亞號船員們回憶太陽升起後的場景:「一眼望去是無窮無盡的冰山,好像有無數的金字塔在海面棲息」。卡柏菲亞號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環顧現場,看見20個高達60米的大冰山,還有許多小冰山和浮冰,以及來自泰坦尼克號的碎片。

卡柏菲亞號的乘客也說,他們的船好像身處於巨大的潔白平原中間,遠處的冰山就跟山丘一樣散布著;這片區域現今已經稱為冰山巷。卡柏菲亞號原本計劃要將生還者們載往哈利法克斯港,因為那裡鐵路發達、也是離沉船現場最近的大海港;但是由於西北方仍有大量海冰擋住去路,於是改往西南方的紐約港航行——泰坦尼克號原本的目的地。

⑤ 求一部美國經典老電影~

中文譯名:美國往事
港台譯名:義薄雲天/四海兄弟
更多片名:C'era una volta in America
導 演:瑟吉歐·萊昂 (Sergio Leone)
主 演: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
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
珍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
喬·派西Joe Pesci
丹尼·艾洛Danny Aiello
威廉·弗西斯William Forsythe
伊麗莎白·麥戈文Elizabeth McGovern
塔斯黛·韋爾德Tuesday Weld
發行公司:華納(Warner Bros.)
影片類型:犯罪(Crime) 劇情(Drama)
級 別:R
片長:229分鍾
國家/地區:美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單聲道
評級: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sexual content, language and some drug use. (edited version)
級別:
Hong Kong:III Finland:K-18 Finland:K-16 Germany:16 Netherlands:12 Sweden:15 Brazil:14 USA:R Canada:R Canada:13+ Australia:MA France:-12 Ireland:18 Japan:R-15 Norway:18 Spain:18 UK:18 West Germany:18 Australia:R South Korea:18 Italy:VM14 France:-16 Netherlands:16 Singapore:M18 New Zealand:R16
製作成本:$ 30,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Regency Entertainment (USA) Inc.
拍攝日期:1982年6月14日 - 1983年4月22日
首映日期:1984年6月1日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本片獲1985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編輯本段]影片劇情
以拍攝義大利西部片成名的義大利籍導演瑟吉歐·萊昂,帶領觀眾橫跨四十餘年,以紐約的猶太社區為背景,敘述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童年玩伴之間糾葛的恩怨情仇。
金獎影帝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飾演面條,是四位主要人物中的主角,本片以艾隆索與其夥伴的犯罪生涯為主軸,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誠和背叛等人性沖突的黑幫史詩電影,時代背景跨越經濟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美國史上的重要大事。
演技派演員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也在片中出飾一角;本片當年曾入圍金球獎最佳導演,而曾為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堪稱義大利國寶級大師的埃尼奧·莫里康(Ennio Morricone)也以本片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著音樂提名,埃尼奧·莫里康以憂傷懷舊的配樂,將觀眾帶回多年前紐約的猶太人區,重溫昔日風情。
這是瑟吉歐·萊昂內「美國三部曲」之一,是義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國形象。導演一改好萊塢傳統西片的格局,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美國黑社會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
二十年代的美國,綽號「面條」的紐約少年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克斯。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面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面條被釋放出獄,當年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成熟健壯的青年。在麥克斯的帶領下,他們重操舊業,開始了一系列的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克斯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有過鐵窗經驗的的面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克斯收手。警察與面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克斯等人全部被殺。面條在極端的悔恨與痛苦之下,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地方,離開了心愛的姑娘,遠走他鄉。
幾十年後,幾近垂暮的面條潦倒回鄉,意外發現原來當年的一切都是麥克斯的精心策劃。他借面條和警察之手除去夥伴,自己則金蟬脫殼,吞沒了團伙的巨款,改頭換面之後躋身政界,成為上層社會的名流。麥克斯懇求面條殺死自己,幻想以此贖回自己的罪孽,被面條所拒絕。麥克斯走投無路之下跳進垃圾粉碎機自殺。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描寫友誼與對立、忠誠和背叛等人性沖突的黑幫史詩電影,以拍攝義大利西部片成名的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執導,是萊昂內「美國三部曲」之一,是義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國形象。導演一改好萊塢傳統西片的格局,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美國黑社會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頗有氣勢,暴力的描繪有一種詩意。時間跨越40年,從經濟大蕭條、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均作為背景。影片只選取原作中的幾個人物和幾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敘事結構。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時空結構處理頗有特色,通過主人公面條的回憶將故事逐漸展開,故事始終在面條和麥克斯之間一種理還亂的債務糾葛中進行。本片獲198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配樂、最佳服飾設計兩項奧斯卡金像獎,1985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編輯本段]精彩影評
美國往事:生命的鄉愁,時間的灰燼
多少海洋消失在沙中
多少沙子在石頭中苦苦祈禱
多少時間在貝殼
歌唱的角里哭泣掉
多少魚群珍珠般的眼睛裡
放棄了生命
多少清晨的珊瑚里的號角
多少水晶中星星的影子
多少笑的種子在鷗鳥的喉間
多少思鄉的游絲在夜間群星的軌道穿梭
多少肥沃的土壤
為了這個字的根:
你——
在一切砰然作響的
秘密的帷幕之後
你—— ——內利·薩克斯
我的記憶已經模糊.比如,當我第一次站在家裡的凳子上,點起腳尖,偷偷翻檢藏錄像帶的櫃子,那是什麼時候?比如,當我第一次學會擺弄鬆下L15錄像機,那是什麼時候?再比如,當我的父親指著一盤貼著《美國往事》標簽的錄像帶說"整個人生都在裡面",那又是什麼時候?
何止記憶,連我的眼睛,都開始模糊.
那盤錄像帶還在,但L15已經放不出聲音.帶子里的人都說外語,只是偶爾有一個聽不出年齡的阿姨突兀的冒出聲來講解劇情,說"面條"什麼的,後來知道這東西叫"內參".
我把從裡面看到的東西當成了自己的童年,這奇怪就像高中那會兒把《陽光燦爛的日子》當成自己的少年.
不同的是,看美國往事的時候才幾歲啊,我就覺得我老了.
友誼
"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 Mr. Bailey. I had a friend once. A dear friend. I turned him in to save his life. He died. But he wanted it that way. Things went bad for my friend, and they went bad for me too. "——Noodles
沒有哪部電影把友誼的忠誠與背叛寫的如此滄海桑田.
一切都無法言說.
除了兩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彼此沉默著看到過去,彷彿面對遠古的海洋,埋藏著人類最深沉的情感.
救贖
"現在時辰到了,你們讓你們回復了的天性懺悔,讓眼淚的滾油煎凈了的,讓悲慟的雷霆震醒了的天性懺悔,默默的懺悔,悠久的懺悔,沉徹的懺悔,像冷峭的星光照落在一個寂寞的山谷,像一個黑衣的尼僧匍伏在一座金漆的神龕前."
Noodles:自我逃避
如影片的首尾所暗示,他的一生就像鴉片,是場幻夢.
他一直在逃,卻始終被過去追殺,被影子纏繞.
鴉片館里無人接聽的電話鈴聲,讓他想起向警居的告密,這告密把三個朋友送向了死亡;仇人的追殺,讓他坐上離開家鄉的列車,這列車把他送向了35年的逃亡;"貝利"部長的請柬,讓他看到掩蓋過去的面紗,這面紗幾乎欺騙了他的一生;即使Max的出現使真相大白,他也仍然不願承認35年前的一幕是場戲,仍然不願承認眼前就是奪走他一切的曾經的摯友,他悲愴到欺騙自己.
最後,年邁的Noodles彷彿又回到35年前的鴉片館,他躺在床上,靜靜的等待那無人接聽的電話鈴聲,但電話沒有響.於是他面對鏡頭,露出了笑容.一切的悔愧和傷痛,被幻夢洗清.
幻象消滅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劇......轉瞬間,或許,便已斂息了最後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燼與殘灰,在未滅的余溫里自傷與自慰."
Max:自我了斷
他就像一輪信仰燃燒的太陽,周圍聚集著被他的光輝照亮的行星.他註定要驚天動地,但如果毀滅在劫難逃,他會選擇耀眼的爆炸,讓整個星系陪他滅亡.
他的野心使他不顧一切,搶劫聯邦儲備銀行是他的夢想;他不會像父親一樣死在瘋人院,他嚮往結局的輝煌.當Noodles對他說"You're really crazy"他憤怒到痛苦,於是在閃著輝光的海灘上來回踱步,那宿命的步伐里傾瀉出無盡的孤獨.
他猛烈的報復Noodles的背叛."When you've been betrayed by a friend you hit back."
但當"末日審判"來臨,他又只能指望Noodles親手解決自己的生命.那將證明他償還了一個朋友一生的債.他甚至拿出那塊懷表(那友誼的信物和見證!),布滿皺紋的眼角祈求著"讓我的心靈在平靜中死去",然而當Noodles回答"I haven't had a gun in my hands for many, many years. My eyes aren't what they used to be, even with the glasses. My hands shake. And I wouldn't want to miss.",他知道他將無法獲得救贖. 於是他絕望如心死般的,消失在粉碎垃圾的卡車里
愛情
"雖然歲月在這個廣大人間不息的成毀一切,在任何人事上都有新的和舊的交替,但間或也有例外,就是屬於個人的青春美麗的常駐......那些陌生的熟悉的遠遠近近的男子因她那青春而來的一點痴處,一點魯莽處,一點從淡淡的友誼而引起的憂郁或沉默,一點從微笑或一瞥里新生的愛,都好好保存,毫無損失."
35年之後,Noodles在戲院後台的化妝間里見到了Deborah.她一點一點的卸裝,我們驚奇的看到她的樣貌仍然青春美麗,歲月的風蝕沒有在她身上刻下任何痕跡.也許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Noodles眼中的又一個幻象,一個在他心中永遠不會老去的女神.如同Deborah在舞台上飾演的埃及艷後Cleopatra,"age cannot wither her".
就像Max,Deborah永遠熱烈的追求夢想.她清楚的感知著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時矛盾的預見到這種選擇的結果.當他們還是少年,她讀了一首詩給他:"My beloved... will always be a two-bit punk, so he'll never be my beloved. What a shame.";當他們都已成年,她溫存的對他說"you're the only person I ever cared about,""but tomorrow i'll go to ollywood".
這種左右為難使她總是對Noodles欲拒還迎並最終任由理智戰勝了情感.當他從廁所的牆眼裡偷看她跳舞,她會背過身去脫掉衣服,到出門時才提醒哥哥廁所里有"蟑螂"(那是年幼時的詹妮佛·康納利);當他趁聚居區里的人們做禮拜時跟蹤她回家,她會故意留門,嘴上卻說"要有人留下來看店以防小偷";當他一言不發的坐在車里送她離去,她會溫柔的送上親吻但又拒絕進一步發生關系;即使在他強暴她之後,她也只是把火車窗簾半拉下來,看到他出現才緩緩的掩上.
在這里,Noodles的性格悲劇再一次毀掉了他的愛情.他總是在朋友和女人之間難以取捨搖擺不定(Deborah:"Run,Noodles,your mom's calling you.");而當他在分別前的最後一刻意識到Deborah將永遠離去時,長久以來積壓在心底的苦悶和慾望便只能如獸性爆發,以強暴的方式佔有Deborah的美麗和青春.
35年之後,Noodles在戲院後台的化妝間里見到了Deborah.她一點一點的卸裝,問他為什麼還來看她.他說第一個原因是想看看她當年拒絕自己去當演員是不是明智,他說"Yes,you did,you're terrific." 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她成了Max的女人。
時間
本片導演Leone曾經指出閃回結構在《美國往事》中的核心地位:"because tim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s in the film - this film is about memory, nostalgia and death."
可見,與其說《美國往事》是《教父》的同宗兄弟,不如說它是《公民凱恩》的旁室嫡孫.
比如那塊從醉漢身上偷來的懷表,不僅見證了友誼的生與滅,而且暗示著Noodles和Max的一生都活在不屬於自己的時間里.
比如1968年胖子和面條重逢時的對話.Moe: "What have you done all this time?" Noodles : "Going to bed earlier".這不僅比喻Noodles像普魯斯特的小說人物一樣丟失了時間,而且說明他的現在就是過去的不斷蘇醒.
再比如片中一處史詩化的細節:用背景畫面中布魯克林橋的興起象徵Noodles的成長,當大橋還在打樁的時候,他是個青春期的少年;當大橋完工的時候,他成了一個幫派的領袖;當35年後大橋周圍布滿了高速公路的時候,他和大橋一樣變得老態龍鍾,世界拋棄了他們.
"電影使我們有機會在無法看到的那個世界中努力塑造,而敘事本身也是在重新結構時間,那些時間帶給我們的美感似乎無法言表......在日常生活中,時間使人與人之間形成穿插關系,使事與事之間形成穿插關系.導演便是要在安排這樣的安插中顯示才華......他俯身檢起了一跟柴火,但經過漫長的時間,又告訴我們這只是一根火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了時間的存在."
夢想

Noodles有他的夢想,Max有他的夢想,Deborah也有她的夢想.
然而當每個人的夢想都跌得粉碎,我們知道,這是——美國夢的失去.
本片融匯了相當多的時代特徵——20年代:滿眼的深褐色,猶太人的店鋪,住民,馬,篷車,蛋糕,衣服,腐敗的警察;禁酒令;混雜著溫和和暴力的社會;廢棄的海港,倉庫,褪色的招牌;地下酒吧和鴉片館,巨大的裝潢藝術的餐廳;60年代:作背景音樂的Beatles,聲音古怪的嬉皮士,揭露腐敗和丑聞的電視節目......
在60年代,有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的遇刺,有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反戰呼聲,一時間所有虛偽的美國神話都被打破,浮出表面的只有血腥和骯臟的真相.在《美國往事》中,我們看到協會,法律,政策甚至宗教團體是如何迅速變臉以求適者生存的.如同Conway對Max所說,現在的混混一夜之間包攬的生意比他在過去兩年裡談成的還多.
1968年,Leone拍攝了《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West),深刻揭示了隱藏在美國歷史後面的推動力:"make believe it didn't happen"
《美國往事》是Leone審視美國三部曲的終結篇.前兩部是《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和《Duck, You Sucker!》(法文標題意為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三部曲分別從西部世界,墨西哥革命和外國移民的角度闡述導演對美國的反思.而《美國往事》的真正主題即是夢想的破滅.與之相似的是卡夫卡在小說《亞美利加》(Amerika)中同樣以歐洲移民(Karl Rossman)的視角反映理想的顛倒/曲解和失去.不同的是,Leone似乎對夢想的痊癒和失而復得不報任何希望.
Noodles,一個在現實中敏感的懷想過去的角色,是浪漫主義理想的典型代表.相似的,我們可以參考Allen在1979年的《曼哈頓》中飾演的Isaac Davis.兩個故事不僅都發生在曼哈頓,而且均呈現了角色對已建立起來的表面事物的對抗.因此二者也都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同時期文化的拒絕,一種主人公試圖把自己的感知強加給"理想曼哈頓"的努力.同時,兩部電影還各自呈現了獨具魅力的布魯克林橋:一個是煙霧彌漫下的黑與白,一個是在興衰起落中映襯出的逝去的童年.最後,兩部電影又都表現出在頹廢中的價值觀的保存——即使美國的轉變使這種道德堅持越來越失去價值,以致其他人都已宣稱和它的斷絕.
自我的映像
"鏡子"在本片中飾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即:揭示人物的本質.
第一處:車站.出逃的Noodles站在鏡子面前,然後,變成了35年後的自己.此時的背景音樂是Lennon和 McCartney的《Yesterday》,但抹去了歌詞,只有隱約的"yesterday","suddenly"提示我們記憶的模糊,容顏的改變,逝去的青春,和無盡的鄉愁.凝視中他似乎記起了50年前Deborah的話:"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 Noodles."
第二處:即50年前Noodles在街頭看到的鏡子,那時的他傷感但帶著希望.除此之外,年輕和年邁的 Noodles遭受著同樣的打擊----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Deborah永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美.
第三處:化妝間.Noodles和Deborah進行著35年前未完的談話.她坐在大大的化妝鏡前,他遠遠的站在一邊,鏡子中有兩張愛人的臉.她的依然青春美麗,他的已然衰老疲倦.她在心底原諒了他.但他們一句話也說不出.
要理解Noodles這個角色,我們要時時記住"鏡子"的提示:Noodles始終背負著沉重的自我映像.一個從小就被Deborah言行傷害的令自己討厭的身體形象,一種長久不曾改變的精神的焦慮和困擾.雖然後來同Eve(一個純真的女人)的關系使他有所抒解,但最後同Deborah的見面再次加深了這種由於無法企及的距離而造成的深深的自卑.
但化妝間的"鏡子"也同樣使Deborah重新審視自己.她看上去永不凋謝的美被一層化妝品的假面覆蓋.當她一點一點的卸裝,一個像Noodles一樣脆弱和痛苦的普通人便代替了"女神".
所謂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僅僅一步之遙(如同Max的結局).
庄生曉夢誰先覺——感傷的黑幫情歌《美國往事》來自reiger
基於立足點的不同,如同放大鏡與顯微鏡的關系,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拚江湖的奮斗生涯記錄片。《教父系列》的視野更為廣闊,《美國往事》的下筆卻更為細膩……
暴力美學尚未被定義以前,黑幫美學已經被這二部經典完美地詮釋。《美國往事》繼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憶片段的敘述方式展開劇情,關於劇情我不想多講,已經有出色的影評加以闡述,以下提供幾個鏈接:
http://blog.sina.com.cn/myblog/article/article_print.php?blog_id=4a3984d4010004wv
http://www.moview.cn/rearwin/YP/200508/61637_2.html
http://www.moview.cn/rearwin/YP/200507/60189.html
看了幾位網友的評說,發現自己原來看片的時候遺留了幾個關鍵點,比如布魯克林大橋的變遷印證了主角面條(德尼羅飾演)的成長歷程,又比如邁克斯跳進垃圾車自殺以後,大街上駛過幾輛載滿狂歡的年輕男女的轎車,當時我還以為那是偶然經過的,看了網友的影評,才知道那是面條回想當年酒禁解除以後的狂歡情景,導演用了一種混淆虛實的拍攝手法,把兩個不同時間的場面巧妙地結合,面條遠去的青春迎面駛來,在他來不及回頭細看的時候,青春已經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當然,某些網友看了不下十遍,我才剛剛看過一遍,那自然是遺漏了細節的,這正是一部值得反復體味的經典所具備的精粹,每次看都有新發現……
不得不提此劇的靈魂一幕:童年的面條在廁所挖了個磚洞偷看倉庫里頭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珍妮佛•康納莉原來又是一個少年期就達到演技巔峰的例子,她那種稚氣中隱藏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就已經預示著這個女孩會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女人,麵粉倉庫里的麵粉在黛博拉輕柔嬌小的舞步擺動下,四處飛揚,似雪非雪,像霧非霧,畫面凝聚著一種游離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朦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盪著情竇初開的面條的心,面條那雙不斷轉動的眼睛,注視著那個仿如舞台的地方,原來他從一開始戀上黛博拉,就已經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看著屬於她在屬於她的舞台上起舞,這個暗示最終成為他倆一生最大的諷刺。當小黛博拉發現了面條,把他喚到身邊,跟他讀聖經的時候,是他們最純潔的愛情印象確立的時候,當面條想輕吻那個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時候,邁克斯的出現打斷了這個純潔的初吻……面條在選擇面前,還是優先選擇了朋友,而放棄了愛情。這個場景也暗示了邁克斯與黛博拉將成為面條終生的羈絆,邁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時奪走本屬於他的一切,包括那個認錯人的狂亂的情婦。而面條從失去初吻的一刻開始,就永遠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當時他不顧邁克斯,選擇了黛博拉,會否可以改變這個過早地理智考慮問題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條,包括我們觀眾,永遠也找不到答案了。
有了前面足夠的鋪墊,出獄後的德尼羅強暴黛博拉的劇情竟然顯得合情合理,這個女人太自私了,德尼羅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愛情的時候,她竟然連一絲溫存的機會都不給他, 你既然早就不對你們之間的愛情抱有希望,那為何你又要見他呢?無論是出於報復還是為了永久地佔有這個男人(我比較認同是後者),黛博拉的行為都顯示初足夠的可恥與自私,這個女子的自私的丑惡程度,比德尼羅強暴她的惡行,還要丑惡百倍。黛博拉既然選擇追逐事業,那麼就永遠也不應該跟面條見面,她明明知道面條愛她是如此深切,難道僅僅是因為聚舊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不像是一個久經江湖的事業型女人應有的不理智的表現。這個場景表達的意味,個人認為較多是導演的傾向問題,他傾向表達男性在得不到的愛情的時候,那種無法挽回的痛苦,於是,黛博拉處於這個獨特的表達需要的位置,為作品的主題服務,這里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性,如果僅僅是黛博拉出於女性天生的搖擺不定的性格而暫時出現性格上的軟化,等清醒的時候,又毅然離開面條,那麼她遭到強暴的結果,只能說明男人與女人終究原來是來至不同星球的動物,無法溝通,這是否導演要表達的意思呢?那段強暴戲是我所見最能被容忍的,以前我一直是極度反感男人用暴力奪取女人的行為。面條所面對的那種痛苦,正如某網友所言,作為女性觀眾,相信是很難以理解的。
除了愛情的痛苦,友情的痛苦更加讓人窩心,在搶劫銀行家的時候,飢渴的情婦發情地要求匪徒強暴她,善於控制情慾邁克斯沒有動容,因為他不會在作案的時候受其他事干擾,而面條卻不顧一切地發泄,直到邁克斯提醒他該離開的時候才清醒,這又是二人性格的對比。後來那情婦重新遇到他們那伙強盜,邁克斯玩了一個游戲,讓情婦猜當時那個是與她魚水之歡的男人,結果情婦誤以為邁克斯是當時的對象,面條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本對這個女人無興趣,這里佔有替代的暗示又反復出現了。面條為了拯救邁克斯,於是向警察局報案,但給邁克斯識破了,於是,面條一直以為他害死了兄弟們,背負了30多年的愧疚與孤獨,到頭來發現給邁克斯欺騙了,邁克斯非但沒有死,還奪走了他黛博拉。黛博拉第二次與面條重逢的時候,她在不斷抹去臉上的妝,直到不知是淚水模糊了妝粉,還是妝粉模糊了淚水,厚厚的妝粉下,掩飾著她脆弱而真實的情感……
罪惡的黑幫生活葬送了他們的一生,連最初他們保護的活躍在勞工界的工會積極分子,最終也過
上了權錢交易的生活,成為新時代的上層階級……
邁克斯最終希望死在面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但面條拒絕了他。面條一一句悲滄的「我們浪費了一生。」,徹底地為這段「美國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
影片最後,面條那被煙幕模糊了的扭曲的微笑,為這段感傷的黑幫情歌添上最後的休止符。
這竟然是我所看過的最痛苦的電影……
[編輯本段]關於電影
《美國往事》並不是一部風格明顯的類型片,雖然它從30和70年代鼎盛的黑幫片中獲取了影片的故事背景(此片的小說原作者哈利·格瑞也的確是個真正的前幫派分子),黑幫電影僅僅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載體而已。影片主人公面條並不象一個傳統黑幫電影中黑幫人物,他更像一個屈從於環境和直覺的平凡之人,同時也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來尋求最終的救贖。事實上導演賽爾喬·萊翁內(Sergio Leone)是非常細心地對這部影片進行了挑選和斟酌,這也是為何他身為義大利人,卻把此片的人物設置在猶太黑幫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美國黑幫電影講述的都是義大利裔幫派或者愛爾蘭裔幫派,但曾經在禁酒時期空前活躍的猶太幫派卻很少有電影提及。
《美國往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純粹的作者電影,它承載的是導演賽爾喬·萊翁內所有的「美國情結」(賽爾喬·萊翁內本人並非在美國出生且未在美國長期生活過),他所要講述的並非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傳統故事,而是他本人對他一生所鍾愛的美國歷史、文化與精神的一次純粹自我的表達。因為他對於大洋彼岸的理解並非像科波拉這樣在街邊成長起來的意裔美國人,而是通過銀幕上的美國電影所獲得和積累的,所以他才會拍攝一部帶著非美國氣質的美國題材的電影來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證的事物。
[編輯本段]導演介紹
Sergio Leone,1921年生於羅馬,默片導演Vincenzo Leone的兒子.以創造"義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而聞名.1964年拍攝《A Fistful of Dollars》,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Clint Eastwood出演.第二部《A Few Dollars More》和第三部《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仍由Eastwood主演,且角色均無姓名,因此被視作三部曲.
至此,Leone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如Morricone的譜曲(作曲Ennio Morricone是Leone的小學同學,從《a fistful of dollars》開始合作的御用作曲家),戲劇性的鏡頭移動,以及角色眼部的極近特寫.
1968年Leone拍出風格迥異的經典之作《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這標志著Leone藝術生涯的一次飛躍.該片場面緩慢,優美而震撼,是一次向老西部樸素誠實精神的完美致敬.
在此之後的《Duck, You Sucker》被人稱作"薩帕塔的西部"("Zapata Western",薩帕塔,1877-1919, 墨西哥的革命家、土地改革運動領袖,農民起義軍的指揮者);此類型的另一代表作是馬龍白蘭度出演的《Burn!》,但場景設置在18世紀初葉的南美島嶼.
1984年,Leone拍攝了他的第二部傑作(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影片長近4小時,在美國發行時遭到十分惡劣的刪減.這是Leone所有作品中情節最好的一部,節奏不急不徐,完美緊湊.永遠在我的十佳之列.
sergio Leone卒於1989年.

⑥ 求電影名字。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影,美國的,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兩歲時手術輸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譯:《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譯:《鱷魚,波鞋,走天涯》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2演職員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蘭弗洛 Brad Renfro --- 飾 Erik (艾瑞)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 飾 Dexter (德斯特)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son ---- 飾 Dr Stevens

安娜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飾 Linda

3影片類型編輯
劇情

4影片片長編輯
97 min

5上映日期編輯
1995年4月21日 美國

6劇情梗概


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
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艾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
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葯,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
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跡嗎?

7評價

真情世界劇照

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
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
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
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
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
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劇照
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
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
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
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
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
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
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
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⑦ 一部美國電影,名字是四個字的。劇情只記得一點,有人能夠告之其名

一部美國電影,名字是四個字的。劇情只記得一點,有人能夠告之其名

滑稽戲 Burlesque (2010)
導演: 史蒂芬·安汀
編劇: 史蒂芬·安汀 / Keith Merryman
主演: 雪兒 / 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 / 埃里克·迪恩 / 凱姆·吉甘戴 / 朱莉安·浩夫 / 更多...
型別: 劇情 / 愛情 / 歌舞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搭滑: 2010-11-24
片長: 119分鍾
又名: 舞娘俱樂部(台) / 艷舞巨星(港) / 蓓蕾時刻 / 滑稽表演

美國電影名,四個字,第一個字是神

神奇脊枝顫四俠?

問一部美國經典的愛情電影的名字。只記得劇情了

戰地之戀
Up Close & Personal
又名:因為你愛過我 / 親密的私人關系
本電影主題曲MV: because you loved me
:v.youku./v_show/id_XMTQ3ODAwMDg=.
劇情簡介 · · · · · ·
塔莉(米歇爾•法伊弗 飾)是個平凡的女侍應,但她心裡一直有個當播音員的夢想。她多麼想她的夢想能夠實現,於是她把自己曾經的拉拉隊表演的錄影帶寄到電視台,她本以為對方不會對她感興趣的,但仍願意嘗試。
事情卻超乎了她的想像,她不僅得到了電視台的錄用,並得到資深記者沃倫(羅伯特•雷德福飾)的指導。第一次播報天氣新聞的時候塔莉表現得不如人意,但她得到了沃倫的鼓勵,而且非常用心得向沃倫學習。終於,兩人在多時相處的時光中,愛上了彼此。塔莉對記者這份工作慢慢的上手了,她得到沃倫的幫助,事業發展得十分順利。但世事難料,結婚後的沃倫到了巴拿馬,卻在采訪中不幸中槍……

美國電影《———愛》四個字的,喜劇,忘名字了,與運氣有關

倒霉愛神 喜劇

求一部韓國電影,忘名字了只記得最後兩個字是命運

你是我的命運
線上觀看::v.youku./v_playlist/f2055364o1p1.

美國新上映的電影四個字的?只記得後面兩個字突起

你說的是《暴徒:突襲》2還是《猿族崛起》?只有這兩個符合了,希望幫到你!

美國電影四個字第一個字是亂

《亂世佳人》
樓主請參考下回答時間

有一部美國電影,第二個字是到,第四個字是來,是什麼電影

回到未來

找個電影的名字,大概只記得一點點劇情。是個中國片。喪屍的

陳小春主演櫻敗的香港電影
<生化壽屍>
很早的片子了 小時候就看過!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想找一本書名四個字的武俠小說,只記得四個字中有個字是王字

額,親這個范圍太大了,不知是什麼型別的書?大概寫什麼還記得嗎?

⑧ 求教一個美國電影名字!

我是傳奇
開放分類: 電影、小說、好萊塢、科幻片、劇情片

目錄• 一、電影
• 基本信息
• 演職員表
• 製作發行
• 劇情介紹
• 相關評論
• 幕後製作
• 精彩花絮
• 精彩對白
• 蝴蝶圖案
• 二、小說
• 基本信息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精彩對白
• 蝴蝶圖案
• 二、小說
• 基本信息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一、電影
[編輯本段]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中文片名
我是傳奇

原片名
I Am Legend

更多中文片名
魔間傳奇 .....香港譯名
末日傳奇

更多外文片名
I Am Legend: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Io sono leggenda .....Italy

Je suis une légende .....France

Eu Sou a Lenda .....Brazil

Soy leyenda .....Argentina / Spain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科幻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片長
101分鍾

級別
USA:PG-13 Canada:14A South Korea:12 Finland:K-15 Ireland:15A

拍攝日期
2006年9月23日 - 2007年3月31日

演職員表

無知的人類,往往災難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場大面積的病毒突然爆發,傳播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夠阻止,沒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開始於何處,只知道它是沒辦法停止的、不可逆轉的、無法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為創造出來的。

羅伯特·奈維爾是紐約市一個才華橫溢的病原體學者,為美國軍方服務。他作為政府投資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的疫苗的先頭部隊,看著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卻也只有無能為力的份兒。這種通過空氣就能傳播的病毒最終以一種難以抵禦速度籠罩了整個城市,使得總統只能下令封鎖紐約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可想而知,這種做法造成了市民的極大恐慌,紐約城頓時亂作一團。羅伯特在焦急之中將妻子佐伊和7歲的女兒馬莉送上出城的軍車,卻目睹他們死在面前的慘劇……這種時候,死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那些被感染卻沒有死的人,身體發生了異變,成為一種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屍走肉般地居住在城市地下的黑暗和陰影當中,躲避著陽光--他們對新鮮的血與肉,有著最為原始的渴望。

這場災難所導致的後果,就是紐約變成了一座死城,而羅伯特就成了這里僅存的一個人類--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對這種病毒有著天生的免疫能力。羅伯特知道自己可以支配兩種武器,那就是他芹州在科學上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血液。曾經在軍隊里討生活的經歷,幫助他選擇了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生活的方式,完全是高度系統化的,他每天都要堅持大量的體能訓練,還要不間斷地發出求救或尋找和自己一樣的倖存者的無線電波……羅伯特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否則在這種極端孤獨的情況下,正常人都有可能發瘋。惟一還在與羅伯特並肩作戰的,就是他最為忠誠的夥伴薩姆,一隻德國牧羊犬。白天,羅伯特帶著薩姆外出尋找維持生命的供給,然後去實驗室時做研究、發無線電波;到了晚上,他們把自己關在一個堅固得有如堡壘的建築物中,觀察那些怪物在城市的街頭「覓食」。除了每天盡責盡職地做同樣的事情,羅伯特在這座「空城」當中也享受到隱帆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駕駛著他的跑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在戰斗機上打高爾夫;用無價的珠寶裝飾他的堡壘等等,就連市中心最繁忙的商業街,如今也變成了羅伯特自家的「後花園」。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羅伯特被惟一的一個殘留下來的任務驅使著,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尋找逆轉病毒的方法。雖然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但是他沒得選擇,因為他的時間就快用光了。

相關評論
[編輯本段]

繼《范海辛》之後又一部用CGI堆積出來的糟糕作品,作為主角,威爾•史密斯可選擇的范圍也就變得少之又少。這部失敗的影片甚至讓最近的《致使拜訪》都變成了一個傑作。

——comingsoon網站

威爾•史密斯奉獻出了一場驚人的「獨角秀」,值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嘉獎。

——《火焰新聞》

影片算是對一個陳舊的話題進行了一次非常有創造力的重塑。

——《電影信號燈》

嫌攜蔽幕後製作
[編輯本段]

我叫羅伯特·奈維爾……

影片改編自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理查德·馬瑟森(Richard Matheson)創作的同名小說……作為黑人演員中最有影響力的面孔,威爾·史密斯出演過一系列既賣作又受到好評的科幻動作電影,例如《我,機器人》、《獨立日》和《黑衣人》等等,所以對於他來說,這類影片絕對是他的「看家本領」,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馬瑟森的忠實擁躉,貌似沒有比他更適全的演員人選了,史密斯說:「原著中包含了很多流派,恐怖和科幻也位列其中。當你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那種刺激的感覺源於心理,對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無論是從身體、情感還是精神上。故事中的主角羅伯特·奈維爾惟一的目的就是存活下去,這樣的狀態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美麗的機會,來講述一下關於人類天性的世界觀。」

為這部新鮮出爐的科幻動作驚悚片做導演的則是弗朗西斯·勞倫斯,他的處女作就是那部同樣具有「末世情結」的《地獄神探》,勞倫斯說:「這類關於一個男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以及在現代的城市環境中孤獨的生存的想法,讓我感到無比地著迷,所以才會產生用影像將這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想法。《我是傳奇》中的精華部分,就在於這里有一個要和整個世界進行對抗的男人,它雖然誕生於半個世紀前,可是到了現在仍然能夠激起人們無限的想像力。」

這部發行於1954年的小說,以現代人的觀點看,仍然會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感覺且極具有煽動性,已經被廣泛認為是邁入現代恐怖科幻領域的入門教材,不但影響了幾代人,還刺激了無數個爭相效仿的後來人,以及兩部電影改編作品:1964年的《地球上最後一人》,由文森特·普雷斯領銜;1971年的《最後一個人》,查爾登·海斯頓是這里的主演……到了如今這部最新版本的影片,其編劇兼製片人阿齊瓦·高斯曼不但曾因《美麗心靈》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他自己也是小說的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一生的追隨者,所以對於高斯曼來說,能夠主筆將《我是傳奇》再度帶上大銀幕,確實是一件非比尋常的大事件,他表示:「馬瑟森對於我們這些為科幻故事神魂顛倒的怪胎來說,就好比是神。在嚴肅的科幻世界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那就是利用角色性格的深層次根源,來釋放出強烈的主題--這一點和寓言故事很像,而這部影片也沒有脫離開這個潛規則。」

與阿齊瓦·高斯曼一起創作劇本的,還有馬克·波托塞維奇(Mark Protosevich),他們有可能共同得到了一個近年來最受覬覦的電影主題,波托塞維奇說:「我對這個故事,已經垂涎了超過10年的時間了,最終能夠看到它在我的手中慢慢成形,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經歷,尤其幕前和幕後還聚焦了一批如此有天分的電影人。」

獨角戲

《我是傳奇》大體講述的是一個男從如何以一種孤獨的狀態存活下來,所以製片人和導演知道他們需要一個包容量比較大的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當他們獲悉威爾·史密斯對這部影片非常感興趣時,心底的最後一塊大石也終於落下。史密斯與合作夥伴製片人詹姆斯·拉斯特(James Lassiter)近年來一直在多方打探小說改編版權的歸屬,如今算是得償所願,史密斯將會飾演羅伯特·奈維爾,那個雖然占據了整個故事,卻一直都是隻身一人的孤膽英雄,對於史密斯來說,這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阿齊瓦·高斯曼解釋道:「作為一名編劇,我是非常相信用文字去創造一個角色的非凡能力的,但是,將文字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天分,也是同等重要的。史密斯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演員,他能夠用蘊含了許多想法和感情的表演傳達很多東西。」

即使如此,威爾·史密斯也不得不依靠其他表現形式來描述羅伯特·奈維爾所要經歷的情感跨度,他提議:「對於我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因為我需要用行為來進行表演,那真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鍛煉,因為你沒辦法找到和你說話的人,卻仍然需要交流,這就是我表演的時候需要關注的中心部分。你能從中發現你的角色和你自己本身一些不曾注意到的部分,無論是從藝術形式出發,還是從心理角度出發,那都是一個非常令人著迷、值得探索的內容。」

這是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第一次與威爾·史密斯合作,可是他卻用溢於言表的感激贊揚了這位黑人演員如此出色的發揮:「史密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還是他那種形於外的溫暖和魅力,他總能夠給他的角色帶來如此多的不同尺度,讓你的眼睛一刻都沒辦法從他的身上移開。你可能會時而同情他,時而又對他感到懼怕;你會和他一起大笑,然後又和他一起大叫……所有的這些層次感都能同一時間存在於他的表演當中。而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必須得能夠傳達所有他正在經歷的一切,包括身體和情感方面,在沒有任何形式的對白的基礎上。」

當然,對於威爾·史密斯最大的肯定,還是來自於真正創造了羅伯特·奈維爾這個角色的人--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他表示:「史密斯是飾演羅伯特·奈維爾的非常完美的人選,我幾乎看了他之前主演的每一部電影,他總能完全讓人信服他正在詮釋的那個角色,在這個故事中,羅伯特是一個關鍵,所以,史密斯也是一個關鍵。」

看點

如果不是影片的製作費用過於高昂,如果不是華納雪藏,如果不是施瓦辛格在拍攝完《終結者Ⅲ》之後就忙於從政,我們也許在數年以前就能看到史詩大導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同硬漢阿諾駕輕就熟的科幻經典。不過,如今能在銀幕上一覽英勇神武的黑哥們威爾·史密斯的人類拯救錄,我們也用不著太遺憾。因為身為絕對的票房靈葯,還走他最擅長的動作/科幻路線,影片的票房已絕對保證1億以上。

精彩花絮
[編輯本段]

·羅伯特·奈維爾和他的女兒馬莉的飾演者分別是威爾·史密斯和威蘿·史密斯(Willow Smith),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父女。

·最初的時候,影片在90年代就曾有過製作的意向,當時的主演是阿諾·施瓦辛格、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後來因為預算過高,兩人雙雙退出了劇組。

·為了展示影片中的新款福特跑車GT500所能做出的特技表演,工作人員特別把車開上了一個27英尺高的斜坡,然後讓它穿越一塊厚玻璃窗。試演的時候,他們讓車著落在一堆紙盒上,這樣才不會讓這輛昂貴的車受到傷害。第一次試驗中,他們就損壞了車的水箱和支架,只好用其他普通的福特車的零件來替代。

·卡梅隆·莫納漢(Cameron Monaghan)曾為影片中伊桑那個角色進行過試鏡。

·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威爾·史密斯曾離開兩天的時間,為了去羅馬參加湯姆·克魯斯和凱蒂·赫爾姆斯的婚禮。

·吉爾莫·德爾·托羅本來是影片的第一導演人選,可是他卻拒絕了。

·發生在布魯克林大橋的那部分場景,涉及了至少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各種不同的軍事武器和戰斗機。

·影片中許多場景都是在紐約的華盛頓廣場實地拍攝的,時間是2006-2007年的秋天和冬天,拍攝的時候,節日裝飾用的彩燈都被拿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超過3個月的喧鬧。

·在布魯克林大橋僅6個晚上的拍攝,就花去了電影公司500萬美元。除此之外,電影公司還要取得14政府部門的拍攝許可。在整個戰斗的場景中,製片人們不得不安排好250名工作人員、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160名國民警衛隊的調度工作。

·在劇本還沒有的情況下,影片就已經確定會拍攝了。

·華納公司最初的時候反對影片在紐約實地取景,因為花費過於昂貴的原因。但是經驗豐富的製片人邁克爾·泰德羅斯(Michael Tadross)卻取得了封鎖大中央的高架橋、第五街的多個街區以及華盛頓廣場的許可,盡管只能是2006年9月-2007年4月的晚間或周末,卻足以用來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了。

·影片中的植物是通過卡車從佛羅里達州運過來的,上面掛滿了黑紗,用來渲染整個城市的悲愴氣氛。

精彩對白
[編輯本段]

Radio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ke no mistake, My Fellow Americans, we are at war for our very survival. And so it is with great sadness but greater resolve that tonight I have signed an executive order quarantining New York City. God be with us…

來自於美國總統的無線電消息:……請不要混淆視聽,我的美國同胞們,我們在為生存而戰。今天晚上,我懷著非常痛苦和悲傷的心情,不過這可能是惟一的解決方法,我要下令封鎖紐約市。上帝保佑我們……

Robert Neville: My name is Robert Neville. I am a survivor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If there is

anybody out there…anybody. Please. You are not alone.

羅伯特•奈維爾:我叫羅伯特•奈維爾,我是一個生活在紐約市的倖存者,如果這里還有其他人……任何人。請回答我,因為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Robert Neville: I am a survivor living in New York City…I can provide food. I can provide shelter. I can provide security.

羅伯特•奈維爾:我是紐約市的一個倖存者……我能夠提供食物、藏身之處,我能夠提供給你需要的安全。

Robert Neville: I can help. I can fix this. Let me save you. I can save you; I can save everybody.

羅伯特•奈維爾:我能提供幫助,我能治好它。讓我去救你吧,我能夠拯救你的生命,我能夠拯救每一個人。

Robert Neville: Nothing happened the way i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We are seeing mutations. Cannabalistic hunger. Typical human behavior is now entirely absent.

羅伯特•奈維爾:任何事都沒有按照它應該遵循的軌跡。我們看見了變化,那是一種只有人肉才能制止的飢渴,典型的人類行為現在完全沒有了。

Robert Neville: Six billion people on Earth when the infection hit.

羅伯特•奈維爾:當病毒開始擴散的時候,地球上有60億的人口。

Robert Neville: I will be at the South Street Seaport everyday, at midday, when the sun is highest in the sky.

羅伯特•奈維爾:我每天都會去南街海港,當太陽位於正中間的正午,我都會等在那裡。

Robert Neville: Good morning, Hank!

羅伯特•奈維爾:漢克,早上好!

Robert Neville: God didn't do this. We did!

羅伯特•奈維爾:上帝不會這么做,是我們做的!

Robert Neville: Come on Sam, we gotta go.

羅伯特•奈維爾:來吧,薩姆,我們得走了。

Robert Neville: I haven't seen another person in three years. If there is anybody out there. Anybody. Please.

羅伯特•奈維爾:三年來,我再沒有見過除我之外的人類,如果有人聽到我的話,任何人,求你回答我。

Robert Neville: Day one thousand and one. I am still unable to transfer my immunity to infected hosts.

羅伯特•奈維爾:第1001天,我仍然沒辦法把我身體里的免疫力,轉移給被感染的人體。

Robert Neville: I'm not gonna let this happen.

羅伯特•奈維爾:我不會讓這種事發生。

Robert Neville: Light up the darkness.

羅伯特•奈維爾:照亮黑暗吧。

蝴蝶圖案
[編輯本段]

《我是傳奇》終於如期上映,影片中反復出現的蝴蝶也引起廣大影迷的興趣,蝴蝶的完整版截圖請參見此處.

http://hi..com/%E9%D9%D7%D3%C5%C6%C6%FB%CB%AE/album/i%20am%20legend%B5%C4%BA%FB%B5%FB%BE%B5%CD%B7%2E

如何解釋這個反復出現的蝴蝶?

先從《聖經》說起,傳說在上帝身邊有九個天使和九個墮天使,九個天使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列,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墮天使」——

簡單解釋一下「墮天使」

墮天使 統稱(samele)是相反的意思 但不是代表邪惡 更不是什麼墮落的天使

雖然墮天使中,有許多力量大的超乎我們想像的天使,可是那不代表他們邪惡、他們墮落、只是代表他們與其他的9個天使有著與眾不同的使命(一般墮天使的力量非常偏激)。

可以解釋為九個天使是執掌光明之力,九個墮天使執掌黑暗之力,這不是最正確的說法,卻是可以讓諸位最為理解的方法,你們知道嗎?〔撒旦〕就是墮天使其中之一!怎樣?長知識了吧?呵呵。撒旦的力量就是抵制和摧毀一切美好,所以人們也將它等同於惡魔。

墮天使甚至還有背叛上帝的,所以,上帝用右手封鎖了9個墮天使的靈魂。

墮天使介紹完畢,介紹一下墮天使的第四位天使——昔拉

๑۩۞۩๑昔拉๑۩۞۩๑

墮天使之四,掌控「絕望」。

他的能力很特殊,外形是一隻蝴蝶,有著強大的攻擊力,也是上帝用來懲罰惡人,懲罰其他天使的「殺手」,他的力量大到讓上帝憐憫被害者。

傳說在第一次諾亞造方舟 ,他曾出現過一次,瞬間造出洪水淹沒世上的一切。

還有,末日審判前3天,他也參與並殺死人類總數1/3。

這個天使是最最危險,最最狂暴,最最瘋狂的天使,沒人知道他的身世,沒人敢靠近他,就連撒旦和歐亞提起他都要膽怯,一般人們說的殺手的化身,就是昔拉。

他的力量最恐怖就是讓人絕望!

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殺戮天使」——KillingAngle

看到這里你明白了吧?沒錯,全片充斥著一種絕望的末日氣氛,無論是紐約荒廢的街道和黑夜的詭異,「絕望」兩個字貫穿著影片始終,當安娜向Neville說還有一個安全地時,Neville絕望的向她大吼到:「不可能!全死光了!」

當Neville送全家人上車准備離開紐約時,他的小女兒做了一個手勢並說道:「 mummy,look at it. It's a butterfly. 」(媽媽,你看,是一隻蝴蝶),這里的蝴蝶即是「審判」之意,蝴蝶意指昔拉對人類最終的審判。

影片進行到Neville駕車經過紐約市區時,一幕很有趣的鏡頭出現了——一輛坦克上閃過一個蝴蝶的海報,旁邊標注著一行字:「God still loves us」,是的,上帝依然還愛著人類,只是上帝拋棄了人類,上帝憐憫但絕不同情。

當影片進行到最後時,那個最終吸血鬼老大在玻璃上撞出一個蝴蝶圖案時,答案已經很明顯了,那個吸血鬼BOSS其實就等同於昔拉的化身,人類不斷僭越上帝的禁區,從克隆到基因改造,終於因為超越大自然本身的自然進化而受到了懲罰,(小註:癌症是人類至今無法攻破的疾病之一,影片利用抗癌新葯而產生的變異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對現代醫葯學和人類疾病的憂慮)導演告訴我們這么一個道理:不要試圖改變大自然的法則,否則最後滅亡的只能是自己。

二、小說
[編輯本段]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書名:我是傳奇
譯者: 陳宗琛
作者: [美]理查德` 馬特森
ISBN: 9787532745050
頁數: 423
定價: 28.00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8年4月

內容簡介
[編輯本段]
羅伯特·內維爾,人類的最後一名倖存者。但,他不是一個人。
「它們」很奇怪,一到白天就躲著不敢出來,它們怕大蒜,它們會被尖木棍殺死,它們怕十字架是出了名的。而且,它們無法抵禦吸食人血的渴望。
白天,他在死寂的城市中尋找食物、供給和倖存者。天一黑,他就把自己反鎖家中。
「滾出來吧,內維爾!」此刻,它們正在屋外穿梭徘徊,竊竊私語。它們在等待·····
理查德·馬特森描述的,不是一個僅僅充斥著恐怖和吸血鬼的世界,他開創了用科學手段、醫學定義來刻畫吸血鬼的寫作方法。同時小說中彌漫著的對人、對世界的反省與思考,這是一個有點悲傷的故事,但將讓你因人類面臨絕境的掙扎、勇氣與希望而感動。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理查德·馬特森(Richard Matheson),192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1951年移居加州工作至今。
理查德·馬特森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在通俗文學領域,他的作品影響了當代的許多知名作家。曾創作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的布拉德伯里,就尊他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而恐怖大師斯蒂芬·金更是公開表示:「一般人們談論恐怖小說,首先會提到我的名字;但是,如果沒有理查德·馬特森,就根本不會有我這號人。他是我的父親,這就像貝茜·史密斯是貓王的母親。」
理查德·馬特森的作品跨越恐怖、科幻、懸疑和奇幻等多個領域,同時,在影視劇寫作方面也締造了許多傳奇:如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處女作《飛車殺機》、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的《時光倒流七十年》、以及熱播四十載、被歐美科幻影迷奉為信經的《星際迷航》,而其代表作《我是傳奇》,更是連續三次被好萊塢搬上大銀幕。
在橫跨50年的文壇生涯中,理查德·馬特森獲獎無數,其中包括世界奇幻文學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恐怖小說家協會頒發的布萊姆·斯托克終身成就獎、愛倫·坡獎、雨果獎、鵝毛筆獎、美國編劇工會獎······等等。

閱讀全文

與最後一個字是真的美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聖誕有哪些電影上映 瀏覽:869
電影推薦豆瓣高分隱秘 瀏覽:884
2017年良心國產電影 瀏覽:678
災難美國電影什麼大橋 瀏覽:782
2018河南微電影大賽 瀏覽:560
二胡伴奏曲電影插曲白毛女 瀏覽:158
電審故字2017年第570號電影 瀏覽:821
電影院女排 瀏覽:579
吉安市區有哪些電影院 瀏覽:761
美國電影塑膠人 瀏覽:726
3D技術用於電影 瀏覽:62
美國電影2017科幻魔法 瀏覽:674
安志傑電影大全少女 瀏覽:788
歐美人性電影解說兩分鍾 瀏覽:205
電腦看電影會停頓但是有聲音 瀏覽:11
飛翔電影網美景之屋 瀏覽:748
我的叔叔日本電影 瀏覽:573
獨家新聞電影觀後感 瀏覽:432
韓國電影2017甜蜜的報復 瀏覽:621
電影大之年車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