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電影與美國文化

電影與美國文化

發布時間:2024-06-26 16:15:49

㈠ 中美文化差異是怎樣在電影中體現的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㈡ 美國西部電影反映出怎樣的美國文化

樓上兩位說得刻薄了點,不過樓主的問題確實是太大了,這個要「詳細」再「舉例」說起來,足夠寫一篇博士論文了,知道這點虛榮的分數還真是不值得了。我來簡單列舉幾點吧,樓主一看就是懂得以小搏大的聰明人,應該能舉一反三的。
1、美國人的自由精神
2、美國人的探索精神,想想開拓西部與當年發現新大陸有多相似就明白了。
3、美國人的開創精神,無論如何嫉妒,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美國人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具創新意識的民族,最具包容性的民族,這個話沒說錯吧??
4、美國人的冒險精神。
以上各方面均可從正反論證,比如說自由精神,發展到極致也是無政府主義精神,冒險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賭徒精神,探索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掠奪精神,當然,實踐證明,美國民族的主流性情是好的。至於例子,找一些經典的西部片來看,可以說俯拾即是了。

㈢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㈣ 畢業論文想寫從從電影阿甘正傳解析美國文化,這個文獻綜述要怎麼寫好呢外文文獻資料怎麼找好呢

美國夢、樂觀主義——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反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
【摘 要】電影反映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透過電影,觀賞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了美國世代傳承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這些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包括美國夢和美國人的樂觀主義。
【關鍵詞】美國電影 《阿甘正傳》 美國夢 樂觀主義
20世紀以來的100年,世界傳播事業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在信息時代,媒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是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態。其中電影也許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電影就像一個微觀世界,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觀念。
在美國電影中,「美國夢」和「樂觀主義」是常被涉及的主題。那什麼是「美國夢」呢?最具代表的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就是《阿甘正傳》。《阿甘正傳》 (1994)是由羅伯特•澤梅基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電影」(反智電影)。該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阿甘正傳》一舉獲得13項提名,包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還奪得了當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愚人電 影的神話。
一、《阿甘正傳》簡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紀中葉、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綠茵堡鎮,由於父親早逝,他的母親獨自將他撫養長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憑借跑步的天賦,他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並參了軍,隨後開赴越南戰場。在軍營里,他結識了「捕蝦迷」布巴和神經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戰中喪生,丹中尉失去了雙腿,阿甘則因為救人成了戰斗英雄。回國後,阿甘為了履行對布巴的承諾,買下了一艘破船開始捕蝦。一系列機緣巧合後,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氣,還莫名其妙地累積了大量資產。不過,錢並不是阿甘所看重的東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馬,可珍妮有自己的夢想,不願平淡地度過一生……
二、《阿甘正傳》的主題
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永恆的話題。圍繞著愚人文化這一背景,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阿甘身上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殘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鎮上的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兩位女性關心、愛護他:母親給予了他偉大的母愛,珍妮則以純真的少女情懷溫暖著他的心。在母親心目中,阿甘不是負擔,而是上天對她的饋贈,她傾盡全力撫養阿甘,總有辦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會嘗到什麼樣的味道」,「笨有笨的作為(傻人有傻福)」,並且為了能夠為他爭取於正常兒童同樣的生活學習機會,她甚至答應陪校長睡覺。
《阿甘正傳》表達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其中被導演反復強調的就是對生活永不放棄。這部電影不僅給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關於美國 20世紀50年代到1982年的社會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雖低,但他心地單純,信念堅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運動、戰場、商場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歷程中穿插著美國戰後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貓王、披頭士樂隊、種族問題、越戰與反戰、水門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鏡一樣折射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發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傳》反映的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美國夢」和「樂觀主義」
從《阿甘正傳》中我們能夠想到人們追逐已久的美國夢以及樂觀主義。美國夢是上個世紀的神話,是許多歐洲人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的目標。美國地廣人稀,到處都充滿著爆富的機會。今天,美國夢依然存在,大量亞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那到底什麼是美國夢呢?雖然已有些許變化,但卻有一個永不變化的主題:或成為富人,或成為體育英雄,或成為著名演員,或有參觀白宮和得到美國總統接見的機會 ,或通過勤奮刻苦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怎樣來實現這些夢想呢?人們需要做什麼呢?人們應該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嗎?誰能回答這些問題?看過《阿甘正傳》後你就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大事,他很富有,參觀過白宮,還是一個體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告訴人們,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極低。他就是阿甘。美國是一個具有「未來取向」的國家,這也決定了美國人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等價值觀。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為了表達對美國社會的種種黑暗和越南戰爭的不滿和反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迷惘與困惑.選擇的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享樂、否定理性、強調本能的幻滅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帶來的幻游和遠離現實社會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與他們完全不同。也許他的智商使他無法了解珍妮和那個時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著一種美國人所特有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雖然阿甘的智商極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聰明的。他參觀了一所退伍兵專用醫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藝來愉悅他們。與此同時,電視里正在報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沒人觀看這個人類的世紀創舉,他們都被這個低能兒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時科學是乏味的,體育更加偉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這也正是電影導演對阿甘成功生活的詮釋。他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這就是在美國成就一番事業,取得成功的砝碼。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聰明還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後取得成功。阿甘教給人們成功的鑰匙就是:你自己去決定你是做聰明人還是傻子吧。
美國人總是思考著未來的目標,他們說:「我們要把人類送到月球上去。」他們做到了。他們的國家在一片狹小的土地上由十三個殖民地建立起來,如今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夢是真實的,古巴人來到美國成為棒球明星;每天數以千計的墨西哥人越過邊境線尋找工作,尋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決定,擁有自己的目標,一切都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顧寧.美國文化與現代化.北京:遼海出版社,2006.
[2]張奎武.英美概況.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趙英男.英文影視賞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董力燕,劉銘.《阿甘正傳》中的成功哲學[J].文教資料,2007.
[6]端木義萬.美國社會文化透視[J].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劉洋.尋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傳》的新英雄觀及其文學內涵[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㈤ 從影視作品淺談美國文化價值觀

]影視作品就像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透過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觀念與態度。美國的影視作品之所以俘虜了全球人的眼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將美國文化價值觀巧妙地貫穿於其中。本文從捍衛夢想、追逐民主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輝三個方面對美國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讓我們在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是選用親情、友情、愛情、正義以及科幻為線索。大規模耗資製作的華麗場面,再加上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使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自由與民主藉助影片完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由此引起人們的思索與探究。美國影視作品傳達出的道德關懷和人道主義,物質進步和增長以及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都值得觀眾借鑒和學習,而這些不僅是美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支柱,同時也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樂意標榜的完美價值觀。

一、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

美國文化體系的構建大多數來源於它的移民文化,所以美國的文化被稱作一個“大熔爐”。美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數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他們的原住地所帶來的,盡管融入了許多移民國的文化,大體上還是以英國的傳統文化為主。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國哥特式》,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被視為美國傳統文化的五大象徵,由此派生出的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也就成了美國傳統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由於美國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文化保留的時間也相對較短。美國的現代文化也是由傳統文化逐漸過渡而來,主要表現在美國夢,自由與平等,道德主義與人道主義之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亞洲和拉美人,他們都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並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土地上有所獲。同時,作為一個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國家,自由與平等同樣在美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於早期的美國殖民大多數來自殖民國的中下層階級,他們嚴格反對“舊世界”的許多不平等現象,希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即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道德主義和人道主義也被視為美國文化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美國的現代文化正在從隔閡走向統一”。當然這與美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密不可分。

二、從影視作品透視美國文化價值觀

(一)捍衛夢想

1.不同人的不同夢想

電影雖作為一門視聽藝術,但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大多數電影也不過是人們在閑暇之餘以供消遣娛樂的玩物。但是對於真正讓人看後有啟示、有收獲的電影還是一樣會得到觀眾的熱衷與好評。美國的大部分影視作品都在造夢,它並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小小的部分。有希望實現種族平等的夢;有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夢;有盼望登上萬眾矚目的舞台,成為明星的夢;也有期望拯救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夢。而這些無一例外地都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夢,人們都籠統地把它稱作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盡管不同的人對這個詞語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軸心始終不會改變,美國這塊土地提供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平台給人們,即“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創造奇跡的可能”。

2.從《阿甘正傳》淺析阿甘的永不放棄

美國的許多電影都對“美國夢”有一個非常完美的詮釋。影片《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就是展現美國夢的典型。在《阿甘正傳》中阿甘由始至終都貫穿著“笨有笨的作為”這一思想。盡管他是一個智障兒,但是憑著對生活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並參了軍,最終還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戰斗英雄。命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未知數,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下一站會是什麼。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記得幫你打開一扇窗,透過窗戶,陽光依然可以照進來。阿甘的故事教會人們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3.從《當幸福來敲門》中解讀克里斯是如何捍衛夢想

另一部將現代意義上的“美國夢”詮釋得很完美的電影就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當今著名的投資專家Chris grander。這部電影屬於勵志電影,但是卻與簡單地描述個人了奮斗與夢想的勵志電影截然不同。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棄家,只有和兒子相依為命的窮酸落魄業務員的形象,最後是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故事,而這一過程沒有堅強的意志與精神的支柱,常人是很難做到,兒子就是他不斷奮斗下去的動力。克里斯在影片中說:“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搭公車;我生活的這一部分叫做冒傻氣;我生活這一部分現在的一部分叫做疲於奔命,我生命中這個階段的階段叫做幸福。”這部影片不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奮斗,腳踏實地抑或是憑借聰明的才智去獲得成功。這里的幸福不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權利。追逐夢想不是一味地行走,偶爾也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夢想就要好好地去捍衛它。

(二)追逐民主自由

1.美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自由與民主

平等與自由是美國人一直以來普遍認同的觀念,美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思想,但卻有普遍認同的觀念,即以平等和自由為中心的價值體系。美國的《獨立宣言》更是將平等與自由放在了首位,他明確地指出“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而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逐幸福的權力。”美國的自由與民主似乎就是上帝賜予他們的光環。在好多美國電影的開始,都有過這樣的`一幕,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一個象徵著美國人民爭取自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的女神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島上。因此民主與自由也就被反復地穿插在影視作品中。

2.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和瑞德對自由的追求說到美國文化中的追求自由,同樣也會把大多數觀眾的視覺拉回到1994年上演的《肖申克的救贖》當中。“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部電影用第三人稱的旁白描繪了肖申克監獄所發生的故事,以瑞德的視角描繪了安迪的所作所為和因為他而得到救贖的肖申克監獄的人們。本片最能吸引觀眾的還是主人安迪公強大的內心的力量和對自由生活的執著。他說人生可以簡單地歸於兩個選擇:忙著活,或者忙著死。影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渴望自由的執著從來沒有停止過。花19年用石錘鑿出一個洞,是什麼給了他動力,是內心的希望的火種。“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這也是作品本身所要告訴人們的。

(三)人性的光輝

1.人性的光輝是美國電影持久不衰的秘訣

美國的電影自始以來雖然在極力製造各種英雄神話,以各種視覺效果打造影片的獨特文化。如《真相至上》《戰馬》《泰坦尼克號》《2012》《驚濤大冒險》《危情時速》等。但無論是法制題材的電影抑或是一些巨型的災難片、科幻片,他之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將人性的光輝巧妙地穿插在了整部影片當中。

2.《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約翰及監獄長的身上所呈現出的人性的光輝

拍攝於1999年的《綠里奇跡》,它同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贖》一樣同屬監獄題材的電影。監獄,是最陰暗恐怖的場所,充滿恐懼又令人毛骨悚然。盡管在這樣的地方,也不乏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綠里奇跡》中,黑人死囚犯約翰·科菲相貌恐怖,體形碩大,但卻身上有著溫暖的愛心和神奇的力量,他和監獄長保爾·艾治科姆一起誠心地幫助死囚們平靜地、安心地走過了人生最後的旅途,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而中國恰巧相反,盡管監獄中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但是因為教條主義的影響,很少有人去觸及。

3.《泰坦尼克號》中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泰坦尼克號》是一部里程式的電影,自1997年上映至今,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部電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僅僅是因為偉大的愛情,還有人性。“讓婦女和兒童先上”而不是“領導先走”。這是在船沉沒的那一刻,霍利克用錢收買大副要求先上救生艇這一戲劇沖突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在生死面前男士們自己浸在水中,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他們克服了人性的自私,他們都是英雄。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那個瞬間,船上相擁赴死的老年夫婦,母親講著故事和兩個孩子一起葬身海底,牧師在最後一刻還不忘給予人們精神的安慰,這都顯示出人類那無與倫比的偉大和無畏,他們就像會思考的蘆葦在自然的毀滅中迸發出了撼天動地的力量。一場災難,見證了人的脆弱,但也同樣見證了人性本身所含有的真、善、美。關於人性的主題,無論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總會讓人看後有思考、有收獲,也會成為人們永久歌頌的美話佳談。

4.從《拯救大兵瑞恩》中看硝煙彌漫中閃爍的人性的光輝

《拯救大兵瑞恩》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它不過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美國愛國主義宣傳片。但如果仔細觀看,將會領悟影片其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母親有四個兒子參戰,三個同時戰死,於是美國參謀總長下令無論如何要將身陷前線的第四個兒子安全撤回。作為現代民主的發源地之一,美國的立國精神就是強調個人價值。盡管“戰爭沒有仁慈,殺戮沒有良知,但硝煙彌漫中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4]。八個去救一個人,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兒子都命喪戰場的噩耗,相信看過此片的大多數男性也會在此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5]

三、結語

美國的影視作品憑借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標桿。美國影視作品所反映出的尋求夢想,追逐自由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等價值觀已成為全球文化價值評判的標准。欣賞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提高對美國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可以掌握語言本身的應用能力。大多數影視作品中都對中美文化的差異及沖突進行了描寫和探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地理區域的差異,可以有效地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閱讀全文

與電影與美國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原紅星電影院 瀏覽:900
多電影觀後感1500字 瀏覽:548
表妹韓國2017電影迅雷 瀏覽:658
美國麻煙電影 瀏覽:102
2017電影藍光 瀏覽:730
2015mtv電影獎視頻 瀏覽:911
說說自己搞過哪些親戚電影 瀏覽:630
女主是盲人的韓國電影 瀏覽:440
11歲男孩當上總統要炸俄羅斯電影 瀏覽:922
電影心裡有數在哪裡拍的 瀏覽:194
神話類電影美國 瀏覽:278
校園2017永恆電影網 瀏覽:762
東京電影節范冰冰 瀏覽:725
午夜驚情2017電影分析 瀏覽:603
電影人物仿妝視頻大全 瀏覽:966
周氏電影大全2015 瀏覽:199
成龍曾江演的電影 瀏覽:671
動漫版動作愛情電影 瀏覽:153
電影蘋果精彩在哪裡可以看到 瀏覽:191
吉林哪裡買電影票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