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電影王國之稱的是哪個國家
印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王國,印度每年生產1000部電影,堪稱世界之最。印度電影售票量也居世界首位,據有關報道,印度電影在全球擁有36億觀眾。印度同時是世界上電影觀眾最多的國家,每天進出影院的觀眾達1400萬人之多。
寶萊塢和印度其他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泰魯固語、孟加拉語等)構成了印度龐大的電影帝國。但寶萊塢是印度電影業的基地和中心,也是印度電影業的代名詞。其國外市場主要集中在英國、日本、中國、韓國等,同時對中東、非洲、東南亞地區也都有重要影響。
當然,大部分觀眾群在印度本土,西方觀眾也正在加入進來。印度的一些製片人正努力使印度電影製作更加專業,以便走向更大的國際市場。
(1)電影印度愚公擴展閱讀
印度高分電影推薦
1.《地球上的星星》豆瓣評分:8.9
2.《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豆瓣評分:8.5
3.《神秘巨星》豆瓣評分:7.7
4.《摔跤吧爸爸》豆瓣評分:9.0
5.《三傻大鬧寶萊塢》豆瓣評分:9.2
6.《印度愚公》豆瓣評分:8.0
『貳』 印度愚公在哪個app
優酷。
《印度愚公》是科泰·麥赫塔執導,納瓦祖丁主演的印度電影,該片於2015年出品。
『叄』 印度愚公 Manjhi: The Mountain Man (2015)全集未刪減高清版免費下載
https://pan..com/s/1VohO7W7ba4cfaKtorim9cw?pwd=1234
以上是 印度愚公 Manjhi: The Mountain Man (2015)全集未刪減高清版網路網盤免費下載地址鏈接
介紹: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印度農民曼吉(Dashrath Manjhi)在痛失愛妻後堅持鑿山的故事。 1959年,曼吉妻子帕谷尼亞在爬山時出了意外,不幸墜入山谷,由於地處偏僻,帕谷尼亞未能被及時送往醫院,最後失血過多而死。 從曼吉居住的山區到最近的城鎮,村民要跨越55公里的山路。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曼吉決定從山谷中開鑿一條近路,用一把錘子和一把鑿子展開了「愚公移山」的浩大工程。 通過22年夜以繼日的工作,曼吉終於在1982年打通山谷與小鎮間的通道。雖然通道只有短短的110米長,卻將兩地之間的距離縮短到15公里。 2007年,曼吉因癌症離世,享年73歲,比哈爾邦政府為紀念他的巨大貢獻,給他舉辦了國葬級喪禮。在曼吉完工30年後,當地政府終於將道路鋪平,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通道。
『肆』 盤點12個在歷史長河中,那些讓我們淚眼朦朧的故事!個個催人淚下
歷史上已經有太多的戰爭、災難和悲劇,足以讓人們變得心灰意冷。但歷史並不都是慘淡的——過去也有許多人做出善良、同情和慷慨的行為,其中一些足以讓我們熱淚盈眶。
這些被人們早已遺忘的歷史時刻,可能並不會撼動帝國或重塑地緣政治,但它們卻是人類精神持久的象徵。無論是對自然災害做出的反應,還是不遺餘力地幫助陌生人,或者表現出同情和團結,過去的很多人都選擇了安慰、支持、拯救、鼓舞和快樂。
的確,歷史是復雜的,很少有簡單的事情。但這些歷史時刻提醒我們,人們有能力做出無私的善舉。
約翰·斯塔克把唐納派對的孩子們背在背上,並拒絕留下任何孩子
不幸的唐納一行在內華達山脈陷入困境後,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進行了多輪救援。
約翰·斯塔克是救援人員之一。盡管他接觸到的倖存者都很虛弱,在救援行動中會成為累贅,但他拒絕丟下任何一個孩子。他堅持說:
我不會拋棄這些人。我是帶著仁慈的使命來到這里的,我不會半途而廢。…只要他們和我還活著,我就會和他們在一起。
為此,他單槍匹馬救了9個人。後來根據人們對斯塔克英雄主義的描述,他試圖通過開玩笑的方式來鼓舞孩子們的精神恢復:
為了鼓舞士氣,他笑著告訴孩子們,他們吃了幾個月老鼠那麼大的口糧,已經很輕了,只要他的背夠寬,他就可以同時把他們都背走。
事實上,斯塔克還設計了一個系統,讓他可以一次抱起兩個孩子,在把他們放下後,跑回去再抱兩個。
為了在一場流行病中拯救兒童,雪橇犬隊在阿拉斯加跑了600多英里
當面臨緊急情況時,社區也可以團結起來,完成非凡的壯舉。這正是1925年發生的事情,當時偏遠的村莊諾姆(Nome),發現自己陷入了疾病的困擾:孩子們患上了白喉,而鎮上的醫生沒有葯物來阻止一場潛在的毀滅性流行病。而當時最近的葯物,還在600多英里外的安克雷奇。
因為當時是阿拉斯加的隆冬,火車和飛機也無能為力。不過相反的是,敏捷的狗拉雪橇隊將醫療物資從安克雷奇運送到諾姆。在五天的時間內,這些小隊爭分奪秒地將葯物送到了諾姆,拯救了這座城鎮。之後一年一度的艾迪塔羅德雪橇狗賽和電影《雪橇犬巴爾圖》,都是由這次的事件啟發的。
「卡帕西亞」號船員將船「推至」危險邊緣,在「泰坦尼克號」倖存者在北大西洋被凍死之前營救了他們
1912年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至今仍是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海難之一。但皇家郵輪「卡帕西亞號」如何英勇行動起來,拯救泰坦尼克號乘客的故事,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盡管當求救信號發出時,卡帕西亞號離泰坦尼克號並不是特別近——它在50多英里之外,但亞瑟·亨利·羅斯特隆船長知道他已經別無選擇,他的船必須以極快的速度趕到泰坦尼克號即將沉沒的地點。
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任務。盡管「卡帕西亞」號能夠以14.5節的速度航行,但羅斯特隆船長重新調整了船上的加熱系統,為發動機提供超強動力,並將船速推進到了17節。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舉動,但它也確實奏效了——卡帕西亞號在幾個小時內到達了泰坦尼克號所在的地點,隨後船員們開始把倖存者送到船上。
卡帕西亞號的船員和乘客,竭盡所能地照顧那些受到精神創傷的倖存者,他們把床位讓給倖存者,甚至改變原先航線,先讓船駛向泰坦尼克號的目的地紐約市。
被解僱的工人把他們從慈善音樂會中獲得的錢,捐給了海地地震的倖存者
2010年,海地發生了7.0級地震。據海地政府稱,地震奪走了20多萬人的生命,並摧毀了該國的基礎設施。隨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盡力提供幫助。
其中一個慷慨的舉動,來自一個正在處理自身困難的團體。地震發生幾天後,一家韓國吉他工廠的下崗工人,在洛杉磯的一場慈善音樂會中收到了大量捐款。但他們沒有接受捐款,而是將這筆錢用於幫助海地人從地震中恢復。
眼淚之路後的幾年,美國印第安人喬克托族,在大飢荒期間向愛爾蘭捐贈了170美元
1831年,數千名喬克托民族的成員被強行轉移到俄克拉荷馬州。這條所謂的「眼淚之路」是美國官方政策的一部分,目的是把土著人趕出他們的土地,讓白人定居者可以使用。
在他們遭受創傷十多年後,喬克託人幫助其他人度過了他們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苦難。19世紀40年代,一種馬鈴薯枯萎病在愛爾蘭引起了大范圍的飢荒,導致大量的人喪生,並迫使數百萬人離開翡翠島。
喬克託人想幫點忙,於是他們籌集了170美元,捐給了愛爾蘭的飢荒救濟機構。在今天,這筆資金大約是現在的5000美元。後來,這種同理心和慷慨,在這個國家和愛爾蘭之間形成了一種持續至今的紐帶。
在9/11之後,肯亞的馬賽部落,向美國捐贈了14頭牛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後,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個人和社區團體,以各種方式向美國人表示同情和支持。
其中一個更有意義的慷慨行為,來自肯亞的馬賽部落:贈送了14頭牛。馬賽人的舉動顯得更加慷慨,因為他們是最尊重牲畜。此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給予,因為他們生活在沒有電和管道的地方。
正如一位肯亞人當時向路透社解釋的那樣:「這是馬賽人能給予的最高級禮物。」
一位鰥夫花了22年的時間,在山上開辟了一條路來保護其他人
當悲劇發生時,有些人也會傾其所有,以確保類似的悲劇不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這正是印度農民曼吉(Dashrath Manjhi)所做的,一個痛失愛妻後堅持鑿山的故事。2015年,一部叫《印度愚公》的電影上映,為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1959年,曼吉的妻子菲谷妮(Falguni Devi)因在附近的山上受傷,在未能及時得到醫療救治後去世。後來,曼吉將他的悲傷轉化為力量。於是他開始挖一條穿山的路。在他花了22年的時間後,他終於成功了。最終,這條路使他的社區和最近的城鎮之間,有了更多的聯系。
一個英國村莊將自己隔離,以拯救附近的村落
黑死病是歷史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盡管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大流行,一直被認為是一場對人類可怕的折磨——它奪走了大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的生命,但它遠非這種致命疾病的唯一一次爆發。
1665年,英格蘭德比郡的小村亞姆(Eyam)的居民染上了瘟疫。不過他們很快做出了一個高尚的決定,將自己與世界隔絕,以防止疾病的蔓延。他們依靠附近的村民給他們留下食物和生活用品,最終在經過14個月的隔離後,亞姆的800名居民中有260人死於感染。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犧牲是非常值得的。野生動物疾病專家邁克爾·斯威特博士表示:
隔離村莊的決定,意味著基本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特別是與村外人的接觸,大大降低病原體傳播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村民的剋制,更多人,特別是來自鄰近村莊的人,很可能都會死於這種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隔離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非常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線的一些士兵臨時停火,與敵人一起慶祝聖誕節
1914年12月,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個聖誕節,駐扎在西線的士兵們咬緊牙關忍受著遠離親人的假期。
於是一些士兵組織決定非正式地從戰爭中休假。根據英國人的說法,在無人區另一端的德國士兵在平安夜開始唱聖誕頌歌。英國人很快做出了回應,然後雙方的友好溝通一直持續到聖誕節那天,然後雙方在無人區會面,交換禮物,甚至是一起玩游戲。
1914年的這次「聖誕休戰」,是一場殘酷戰爭中難得的友愛和一起聯系的時刻,但它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第二天早上,雙方在各自的戰壕中醒來,再次向敵人開火。
印度一名助產士,免費接生了1.5萬多名嬰兒
在世界各地的婦女,還沒有平等地獲得可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的時候,印度的一位助產士盡其所能,將嬰兒免費送入這個世界。
蘇拉吉蒂·納拉薩瑪出生於1920年,那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她也沒有正式學醫,但她很好地利用了祖母教給她的知識。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包括在現代印度最引人注目的一些時期,她接生了1.5萬多名嬰兒,而且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作為柏林空運行動的一部分,「小存糧作戰」向德國兒童空投糖果
二戰結束後,柏林被劃分為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管理的佔領區。然而在1948年,蘇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封鎖了其他戰勝國保留的地區。作為回應,美國發動了柏林空運行動,將食物和物資運過封鎖線。
部分空運的目標是兒童。在「小存糧作戰」中,飛行員空投糖果、巧克力和其他甜食給柏林的孩子們享用。當時糖果被綁在用手帕做成的降落傘上,從飛機上放飛。最終,總共有大約26000磅糖果降落在這座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行動是有目的的。正如歷史學家凱特·m·奧康奈爾解釋的那樣:
通過將這個故事描述為造福無辜兒童的英雄主義行為,美國人克服了佔領期間殘留的敵意,並與昔日的敵人建立了新的關系。
最終在美蘇冷戰加劇的背景下,「小存糧作戰」行動幫助了西柏林與美國而不是蘇聯,保持結盟。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孩子們,寫了一封信原諒了刺殺他的人之一
雖然是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扣動了扳機,奪走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愛妻索菲的生命——對他們的暗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並不是單獨行動的:有七個人策劃了這次暗殺。
在襲擊發生後的法庭上,其中一名刺客內德利科·查布林諾維奇(Nedeljko ?abrinovi?)承認了他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後悔,並請求大公的三個年幼的孩子原諒他:
我們都感到非常遺憾,因為我們不知道已故的弗朗茨·斐迪南是一個家庭的父親。他對妻子說的最後幾句話使我們深受感動。所以我謙卑地向法定繼承人的孩子們道歉,並請求他們原諒我們。
內德利科·查布林諾維奇的道歉顯然感動了大公的孤兒們。在與家人和牧師商量後,13歲的大公主索菲親自寫了一封信原諒他。不過她的兄弟中只有一個選擇在這封信上簽了名:馬西米蘭,而恩斯特沒有。
『伍』 為什麼徐悲鴻《愚公移山》的畫中人物是印度人
故事還要從抗戰時徐悲鴻赴南洋舉辦籌賑畫展說起。
1939年,徐悲鴻即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畫展以憑借畫筆為國家抗戰盡責任、為國內抗戰籌款為目的。
1953年徐悲鴻病逝。次年,新加坡舉辦「徐悲鴻遺作展」,展出了浩劫倖存於新加坡的油畫《愚公移山》等80餘幅徐悲鴻遺作。1985年,新加坡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連續刊登了《徐悲鴻藏寶記》,報道詳細介紹了徐悲鴻藏畫之事。
而在獲知這批作品下落後,徐慶平曾對媒體表示,自己並沒有「想追回畫的意思」。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悲鴻在星洲》中記述了該書作者歐陽興義采訪當年藏寶與挖寶的當事人鍾青海的故事,「他一直收藏著徐悲鴻的油畫《愚公移山》,我認同他的說法,這是徐悲鴻感謝他三年又八個月,冒著被日軍殺害的危險枯井藏畫,在戰後寫信讓他挑選的紀念品」。該作品後被鍾青海之子收藏。
嘉德拍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總經理李艷鋒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這件油畫曾現身拍場,當時被台灣藏家買下。2006年,這件《愚公移山》出現在北京瀚海春拍,最後以3300萬元人民幣成交,被內地藏家競得。
如今,中國畫《愚公移山》與巨幅油畫《愚公移山》一同收藏在徐悲鴻博物館。今年1月,兩件作品同時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而本次將亮相拍場的油畫《愚公移山》畫幅較小,尺寸為46×107.5cm。大小兩幅油畫畫面幾乎完全相同,而中國畫作品人物雖有所調整,但大體相同。
油畫《愚公移山》再現拍場,有文章認為,根據以往徐悲鴻油畫在藝術市場中的表現,這幅作品「有望打破中國油畫紀錄」。
『陸』 為什麼徐悲鴻《愚公移山》的畫中人物特別奇怪是印度人
《愚公移山》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像魯智深的人物造型,這個人物的原型竟然是一位印度廚師。據介紹,《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在印度的大吉嶺創作完成的,所以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來做模特的。徐悲鴻也說過,「那個像魯智深的模特,型體偉壯,且性格豪爽,工作嚴肅熱情,吾
『柒』 印度十大勵志電影
印度電影界蘊藏無數勵志故事,每部影片都蘊含著堅韌不拔的精神。CNPP小編基於電影的知名度、獎項及評分,結合互聯網相關排行榜和榜單,精選出十部必看勵志片,供影迷參考。本文旨在盤點,不提供觀看或下載資源,僅為娛樂推薦。
《靶心》講述了一位女性射擊運動員追求夢想的故事;《人生不再重來》則聚焦於一個年輕人面對失敗與挑戰的成長歷程;《超級30》展現了一位數學老師如何幫助30名學生實現大學夢想;《我是卡拉姆》講述了主角在逆境中堅持不懈的努力;《遙遠的雷聲》描繪了一位年輕女孩追求音樂夢想的旅程。
《印度愚公》展現了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夢想的感人故事;《靈魂奔跑者》則講述了一位運動員如何克服身體障礙,重返賽場;《印度合夥人》通過一群年輕人的創業經歷,傳遞了合作與夢想的力量;《神秘巨星》聚焦於一位女孩追求音樂夢想的勇氣與堅持;《卡吉爾女孩》講述了女孩們在戰爭背景下的成長與反抗。
《英勇贊曲》展現了印度士兵的英勇事跡;《遠征》描述了一支探險隊面對自然挑戰的勇氣;《白虎》則講述了一位野生動物攝影師與白虎之間的感人故事;《烏鴉蛋》展現了主人公面對生命挑戰的勇氣;《金色榮耀》通過講述一位女子在體育界的奮斗歷程,傳遞了堅持與夢想的重要性;《歐耶芭蕾》描繪了一群舞者的夢想與努力;《斷線人生》講述了主角如何在失去聯系後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上影片不僅展現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傳遞了堅韌、勇氣與夢想的力量。希望各位影迷能從中獲得啟發與激勵,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