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在早期的寶萊塢電影中,「尷尬」的歌舞片段必不可少
印度的電影之所以歌舞內容比較多,首先因為他們的宗教原因,要知道印度人都是信仰佛教的,所以他們認為舞蹈是必須要配上去的,他們對濕婆神非常的崇拜,而印度的舞蹈就是濕婆神所創造出來的,這也是對自己的宗教一種尊重,所以說印度電影往往都會配上歌舞,再者呢,就是印度的電影審查比較嚴格,特別是對情色暗示方面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但是印度如果配上歌舞的話,那麼出現一下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可以理解為這是神所賜予。
因此如果配上歌舞的話,他可以大膽的把自己的慾望表現出來,因為印度教的神仙他就是情慾的化身,這樣子表現出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也不會被審查所影響到,並且印度電影的時長往往都在兩三個小時以上,不少電影甚至超過了三個小時,所以說他們也需要穿插一些歌舞的環節,這樣可以調節整部電影的節奏氣氛,讓大家看了不覺得那麼無聊。
B. 印度濕婆神的舞姿寓意
濕婆神的舞姿寓意豐富,主要體現在他的「塔納瓦舞」中。此舞在滅世時進行,象徵著宇宙的消亡與新生。
濕婆神舞姿中,右手纏繞著蛇眼,象徵著無所畏懼,意味著信徒遵循正法則無需懼怕邪惡與無知。
左手則下彎至手腕,掌心朝內,與抬起的左腳相對,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展現濕婆神的創世與滅世之力。
解讀濕婆舞姿的象徵意義,多源自於12世紀以後的印度歷史文獻,如《Unmai Vilakkam》、《Mummani Kovai》、《Tirukuttu Darshana》與《Tiruvatavurar Puranam》。不過,也有學者如Padma Kaimal和Sharada Srinivasan提出不同的見解,認為Nataraja神像可能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象徵著不同的事物,如濕婆作為火葬之主或喬拉王朝的象徵。
總的來說,濕婆神的舞姿象徵著宇宙的循環,從毀滅到創造,以及正法與智慧的力量。盡管不同解釋可能存在差異,但濕婆神的象徵意義在南印度的銅像和舞蹈藝術中,一直被賦予了深遠的內涵與價值。
C. 《印度神婆》大結局是什麼
印度神婆的結局是已經在頭上點了紅痣的女主角成功戰勝了印度三大神靈之一邪惡神派來的反派角色,在神靈濕婆的主宰下,她和男主角實現了雙宿雙飛的大結局。
結尾時出現的巨型怪獸真是太震撼了。可惜只有那短短的幾秒鍾。
神婆應該早就搞死,羅里吧嗦的上帝與惡魔,說到底其實根本鬧不清誰是上帝誰是惡魔,她才更像是一個地獄的惡魔,利用人性的懦弱和恐懼來施展惡毒的罪行。
就像某配角說的:人性是丑惡的,即使只有兩個人在房間也會選邊站把對方弄的頭破血流不死不休,在恐懼和懦弱的包圍下,人類最後只會選擇愚昧沖動,而絕不會理智的去思考問題。人說,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雖然有點范圍過大,但不失為一句真理。
神婆相關介紹:
在古代,由於古人對科學知識的缺乏,有些自然現象無從解釋,所以,便編弄了這些來糊弄一些人。一開始,有些比較相信鬼神論的人得病了,由於沒有錢去買葯,便走了捷徑(就是相信鬼神能解除病痛)找到了這些揚言自己有神靈或狐仙的人,由於這些鬼神論的人不懂科學。
所以,在這些所謂的有仙的人的一系列的忽悠和道具的運用下,心理受到了嚴重的暗示,便相信自己的病被它們治好了,於是精神便開始好轉,精神好轉了,心情也放鬆了,心情放鬆後,睡眠、食慾也好了,人有了好心情和食慾和好的睡眠,免疫力大幅提升,所以病開始漸漸好轉甚至痊癒。
D. 印度電影常出現的神是濕婆還是顯濕婆
濕婆(Sh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毀滅之神。
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
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
E. 談談濕婆神,推薦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
這尊正在翩翩起舞的濕婆神鵰像據說是印度最受歡迎的紀念品。
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和鼓,象徵著創造;
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
左上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徵可以毀滅一切;
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著不受一切綢絆的自由;
右腳下踏一魔鬼(名叫莫亞卡拉),象徵著善征服惡;
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升騰不息。
我認為「象徵」某種程度在玩文字游戲,可是人類群體就吃這一套,越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越容易廣為傳播。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通俗好理解,二是因為「象徵」中包含著激情,而激情恰好是推動人類群體進步的內在元素。
法國雕塑家羅丹稱這座神像「充滿了命力,像生命的洪流,像空氣,像陽光,生機盎然」。藝術家的眼裡啥都是藝術,我只是覺得男不男女不女。但得記住了,在性別上濕婆神是個「三眼四手的男神」。
濕婆神會跳108種舞蹈,其中之一是坦達羅舞,代表著舊時代的毀滅。這正是在《巴霍巴利王(上部)》中,男主角希瓦舉起林伽,將其放在瀑布之後跳的那段舞蹈。
濕婆神的名字叫shiva,音譯為希瓦,也就是《巴霍巴利王(上部)》的男主角名字了。
按地域特色來看,印度北方片中相對務實傳統(如《摔跤吧!爸爸!》),南方電影偏重於浮誇開掛(如《功夫小蠅》)。但不論南方北方,印度電影中都有歌舞,歌舞不但承擔了情緒營造的旨意,還兼具場景美化,甚至具有敘事功能。比如《巴霍巴利王(下部)》,巴霍巴利王帶著公主坐船回國,3分鍾的舞蹈雖然場面極致浮誇、畫面極致亮麗,但確實傳遞了兩人之間的情感升華,觀影時非但不會覺得虛假,反而為之迷醉。
《巴霍巴利王》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滿城盡帶黃金甲》吧,反正頂著諸多光環,破紀錄的預算,IMAX 2D規格拍攝,印度首部4K高清規格泰盧固語電影,4億人民幣做特效,上下部加起來5個小時……電影中有很多在我們看來扯淡的劇情,但所服務的是一個內核非常古典的故事,敘述代表濕婆神(Shiva)的巴霍巴利王的宮斗故事,把歷史融入神話。
觀看這部電影的歡樂之處在於兩點,其一是演員的表演非常到位,畫面和動作細致到位,宮斗劇情雖無特別突出,但也緊張誘人。其二就是那些開掛的畫面了。最離譜的就是「人肉炸彈」,一排人站在椰子樹上,借著把樹干拉彎後的反彈力,把人送上天,再安然無恙落在城堡內攻敵。
(圖 巴霍巴利王宮斗戰爭劇照,很棒的構圖)
總體而言,劇情、場面、人物都很棒,但個別情節打開腦洞,完全脫離地心引力等物理定律,但又符合神話定位,並不會覺得出戲,反而強化了觀影的正面感受。雖然該片沒有《摔跤吧!爸爸!》那樣現實主義題材的好口碑,但也是不可錯過的印度電影,沒有去電影院的朋友可以通過正版途徑嘗試一下,不會讓你失望。
Ps. 拋開文化差異,印度電影比國產電影都好看啊。國產電影,別再拿景甜和周冬雨說事了。
F. 《印度神婆》結局是什麼
《印度神婆》結局是:已經在頭上點了紅痣的女主角成功戰勝了印度三大神靈之一邪惡神派來的反派角色,在神靈濕婆的主宰下,她和男主角實現了雙宿雙飛。
在結局中,所有的邪惡勢力都沒有逃脫正義的懲罰。憑借著有足夠的經費的投入,它的結局的視覺,當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壞人死在了神靈的火焰之中。
評價
整部劇中,編劇的三觀都是非常正統的。在結局中,他讓已經嫁人的女主角成功地制止了壞人想要毀滅世界的行動。
這部電視劇的正義是來自神靈傳遞的榮耀,這讓我們認識到,印度人眼中當然也有他們所珍視的生活環境,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G. 什麼電影里有濕婆節情節
官能的法則
在韓國電影《官能的法則》中,導演權七仁將濕婆節的熱鬧氛圍融入了影片之中。濕婆節是印度教的重要節日,慶祝濕婆神的威嚴與力量。影片中,嚴正花和文素麗扮演的角色為了參加濕婆節的慶祝活動,不惜一切代價。她們打扮成濕婆神的象徵,參與了各種狂歡活動,如舞蹈、音樂和舞蹈表演,這些活動在電影中都得到了生動而真實的呈現。
影片中的濕婆節慶祝活動不僅展現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魅力,還突顯了男女主角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濕婆節的慶祝活動,為電影增添了許多歡笑和戲劇性的轉折點。通過這些場景,導演成功地將濕婆節的文化元素與電影情節融為一體,使得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濕婆節的魅力。
電影中,文素麗和嚴正花在濕婆節的慶祝活動中,與周圍的人們一同跳舞、唱歌,享受著節日的快樂。這些場景不僅為電影增添了濃郁的異域風情,還展現了男女主角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濕婆節的慶祝活動,成為了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元素,同時也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
在濕婆節的慶祝活動中,男女主角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們從最初的互相試探,逐漸發展成相互依賴。濕婆節的慶祝活動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通過這些場景,導演成功地將濕婆節的文化元素與電影情節融為一體,使得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濕婆節的魅力。
總之,《官能的法則》將濕婆節的慶祝活動融入電影情節之中,不僅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還讓觀眾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獨特魅力。影片中的濕婆節慶祝活動,成為了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元素,同時也為觀眾展現了一段復雜而深刻的愛情故事。
H. 古印度神話電影顛峰之作,迷幻口味的馬沙拉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