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電影有男生飛過山澗會見滿身粘過藍蝴蝶的女主人公片段的片名叫什麼
印度大片《巴霍巴利王:開端》 耗資17億5千萬盧比,約1億6975萬人民幣。後面還有第2部
❷ 印度電影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文化嗎
印度電影每一部都會有唱歌,跳舞的片段,是由於歷史遺傳因素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文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熱愛唱歌跳舞,而且印度電影中加入唱歌,跳舞的片段,已經成為一個慣例,一旦你沒有唱歌跳舞,別人或許都不認為這是正宗的印度電影。
這樣看來,印度電影中總是有唱歌跳舞的片段,當然是印度文化的影響,以及寶萊塢電影文化的影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印度電影就被打成了每一步必須有唱歌,跳舞的片段,一旦沒有這種片段,就失去了印度電影的特色,讓人們看起來就沒有那麼有代入感了。
❸ 印度電影《寶萊塢生死戀》,真心凄美,比《泰坦尼克號》還催淚嗎
說到愛情片,最經典的莫過於《泰坦尼克號》了,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我是這么認為的。卡梅隆在這部電影里將一切元素都平衡得極為完美,有凄美愛情,有精湛演技,到結局那裡還是忍不住飆淚,看完全片之後仍然感動得久久不能平靜。今天得心給大家分享的愛情片《寶萊塢生死戀》,比《泰坦尼克號》還催淚,還有完美的歌舞搭配!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5.其實認真看,發現印度人講的台詞都好有深意!雖然同樣冗長的歌舞!但是人美舞美!MadhuriDixit真是舞神,舞蹈時身姿靈動,眉目含情,既嬌憨又嫵媚,真如春水一般。看了她就能體會楊貴妃當年迷人,不在容貌之勝,而在神態怡人。相比之下,Aishwarya雖容貌上更為美艷,在舞蹈上還是無法與之相比,少了一股靈氣,但演繹上兩個女主演繹各有千秋,極富魅力。整部戲拍得極美,真是經典。
6.華麗的場景,華麗的服裝,曼妙的舞蹈,優美動人的歌聲,美麗的人,但都不敵不經意間內心的觸動,從流下的一滴晶瑩的淚中,我看到這個愛情故事的凄美,很美的一部電影,aishwarya在這部電影里美得讓人心碎。讓人心碎凄美的愛情故事,優美的歌舞,華麗的場景,讓人陶醉在男女主角的愛情之中,直到殘酷的世俗將兩人分開,最後終以男主角的死結束了影片。
❹ 印度電影的特點
1、印度的電影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
2、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
3、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4)印度電影片段擴展閱讀: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❺ 印度被稱為開掛的國度,有哪些印度大片值得觀看
談到印度電影,有一位印度電影大咖就不得不提到,他就是印度電影的國寶--阿米爾汗
雖然這是一部翻拍諾蘭大神的《記憶碎片》,但是這部電影在感情色彩方面顯得更加出色,讓人感動至深,這是米叔最燃的一部電影,同時影片中的歌曲都超級好聽,這是一部開始了就停不下來的電影,推薦去看!
❻ 有哪些不容錯過的印度電影
我給大家推薦一部名叫《嗝嗝老師》的印度電影吧,不知各位有沒有看過。看完之後,我感受頗深,為什麼近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如此受追捧,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它抓住了大眾的心理,看過之後有所啟發。這部電影講的是女主人公奈娜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征,說話時會發出打嗝的怪聲,但她並不因此認為自己有缺陷,反而用它激勵學生,把一個最差的班教了全校最好的班級,在百年之後,桃李滿天下。
❼ 為什麼印度電影里總有跳舞的片段
傳統。這算是他們電影的一個特色吧,因為印度都是全民舞蹈的,所以在藝術創作中,喜歡加入這一元素
❽ 從「一言不合就尬舞」到經典,印度電影是怎樣快速成長的
印度電影成長如此迅速的原因是在於他們能夠意識到國際需求的方向,有意識的讓自己的電影更符合大眾的審美。只有真正符合了大眾審美,他們的電影才能在國際范圍上傳播,才能加深他們電影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促進他們電影行業的發展。
在印度剛剛發展他們自己的電影行業之時,他們的受眾往往是本國的人民。 不過近年來印度電影業也及時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對自己的電影做出了調整與改善。他們將電影的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劇情與內容的表達方面,並且有意識的縮短了自己電影中的歌舞所佔的比例。近年來為我們帶來了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等佳作。
❾ 印度電影為什麼動不動就唱歌跳舞
印度離我們這么近,
但我們跟它,
完全不熟。
?壹?
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國度
――請問您了解印度電影嗎?
――跳舞?
好吧,雖然我們離印度很近,但是我們和印度,真的不熟。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國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車》,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數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或許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那就是跳舞。
雖然舞蹈電影被「寶萊塢」這個詞幾乎壟斷,但即使不是寶萊塢電影,相對嚴肅的印度電影里也依然存在歌舞內容。
比如史詩巨作《巴霍巴利王》中,依然存在歌舞劇情――
再比如,探討族群關系的話題之作《我的名字叫可汗》,如此嚴肅的題材,居然也剋制的來了一段歌舞――
因為印度電影實在太喜歡動不動就扭動起來,而且你永遠猜不到開啟跳舞模式的點在哪裡,以至於在看《摔跤吧,爸爸》的時候,裡面只有一段情節有歌舞,我都有點受不了??「居然這么少???這不科學!」
印度人到底怎麼想的,居然能在電影里無處不在地插播歌舞,難道他們平時也是這樣生活的嗎?
突然發現,我們對印度,一無所知。
?貳?
印度人,心很大
他們甚至沒有歷史
印度電影里那些載歌載舞的場景,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認為,印度是一個歡樂的民族。
即使他們的種姓制度嚴重,下層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他們依然願意花三個小時以上去電影院看一部歡樂的電影,起碼說明,他們心很大。
一個民族的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印度之所以形成現在這種無所謂的性格,和他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印度還算有歷史的話。
馬克思說:「印度沒有歷史」。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印度的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而我們通常說的印度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歷史,印度就在這個一無抵抗、二無變化的社會消極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龐大帝國。」
這是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對印度歷史沉痛的描述。
印度支離破碎的被侵略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印度這塊半島,實在是太豐茂了,絕對的風水寶地,風調雨順,果木繁茂,這樣的一個天府之國,很難不被人覬覦。
大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有一支說著「印歐語」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當地民眾,創建種姓制度,牢牢把印度次大陸土著民族變成世世代代無法反抗的奴隸。
之後入侵游牧民族就更多了,很多都是起源於中國北方大漠或者西域的少數民族,被中國打跑或滅掉後跑到這里落腳,我們熟悉的塞種人、匈奴人、鮮卑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入侵或統治過印度。
但這眾多的統治者中,對印度影響最大的,還是雅利安人。印度人文化的神奇,就來源於雅利安民族的入侵。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草原上,一場大雪過後,千里銀白,之後又是新的草木發芽,所以雅利安人認為,世界是輪回的,人生也是輪回的。
雅利安人把這種輪回的世界觀帶到了印度,傳遞給整個印度一種新的世界觀,那就是,我們要用有限的一生,活出無限的世界。精神,才是最高層次的追求。
梵天像
印度教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梵天,就是雅利安人帶來的神,創世神,他反復強調,這是一場夢,一切都只是輪回。
在自己一遍一遍被侵略的過程中,不祈禱輪回,如何能看淡這一切呢?所以印度人不屑今生瑣事,將希望寄託於輪回,也就不願意記錄歷史。
慢慢的印度就形成了這樣的民族心理,那就是淡然和心大。當他們有一天去修繕史書,發現無可修繕,沒有完整的歷史可以做精神支柱的時候,他們不是選擇努力考究,而是主動放棄。取而代之的是,神話題材的歷史。
當所有的歷史人物都被塑造成神的時候,這個國家就很玄幻了??
哪怕用神話做歷史,也比韓國那樣因為自己沒什麼歷史,就到處去偷別人的歷史要強多了。
《諸王世系》一書中就摻雜著大量的空想與傳說,感性成分強過理性敘述,《大史》相對於前者已經算是嚴謹很多的了,但是依然充斥浪漫抒情與詩意情感,最後歷史人物們,竟然在一部史詩中成了神??
在中國,《封神榜》是小說,在印度,就是史記??
無fuck說。
看看印度這玄幻的一元硬幣就知道,
他們真的,不care??
每個民族的特性,一定會第一時間反映在他們的文化里,比如德國的思辨,法國的浪漫,日本的絕望,美國的超級英雄??
印度也一樣,或許就是因為他們如此看得開如此心大的傳統,造就了他們如此歡樂的表現形式?
但是史學家站出來了,說你不要臆想!
?叄?
印度電影的舞蹈,
究竟是不是印度傳統?
史學家們有點意見分歧是正常的,關於印度電影里的舞蹈這點,出於客觀,這里將兩種觀點簡單敘述一下。
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件事與印度傳統有關――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只要我們對印度教略有涉獵,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會有這一派的存在,因為有印度教,就不可能沒有舞蹈。
濕婆作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創立了舞蹈,或者可以這么說,濕婆就是舞蹈的化身,濕婆大婚在天上跳了一年舞什麼的這種傳說層出不窮,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總之,印度人對濕婆的崇拜自然而然地演變為了對舞蹈的熱愛,平時生活里各種藝術形式,總有幾款是跳舞的~
濕婆是不是超級帥!!
也有學者認為,這件事的起因,與印度傳統無關――
僅僅是崇拜神靈,就跳舞,確實多少是有點站不住腳的,於是有人站出來說,印度電影里的舞蹈,和印度教無關!
他們發現,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前,印度當時的戲劇娛樂方式,和我們一樣,就是劇院里看戲,但是當時的印度人是在波斯劇院里看戲的。
印度的波斯人,一般都不是穆斯林,更沒有印度教信仰。所以當時被壟斷的波斯劇場,出演的劇目,由於是波斯人定的,基本也排除了是印度教的影響。
Bombay: The Reporters Press,1871
當時的印度,各地方語言不同。波斯劇場為了讓更多語言不同的印度人都來看戲,就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用肢體語言。
果然,增加了歡樂的群舞之後,節奏歡快又富有表現力的表演,立刻被不識字,也聽不懂的民眾們都接受了。大家喜聞樂見,錢自然就裝進了波斯劇場的腰包里。
就是這樣,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這些波斯劇場從印度大城市走進鄉鎮,慢慢變成巡迴劇場,規模越來越大,直到走上大屏幕。
看罷,是不是覺得兩者都有點道理?這種學派之間的誰對誰錯,我們就不要糾結了,留給他們撕去吧??
但我更傾向於認為,無論是印度教影響,還是波斯商人的利益驅動,印度電影的歌舞能夠發揚至今,一定與觀眾的喜歡是分不開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印度人的性格所致。
即使印度種姓制度的壓迫與不公已經深深烙印在他們的骨子裡,但高種姓與低種姓能夠和諧地享受同一種藝術形式,就挺神奇的,往上倒倒,還是印度人心大那點兒事兒。
但你還真別說,印度電影里的鼓舞片段,看慣了,居然還挺不錯。
?肆?
印度電影更好看了,
但我依然對印度一臉懵逼
如果印度電影加了唱歌跳舞以後難看爆炸,我相信這個模式會快速的消亡。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印度電影好看。
相信我,慢慢覺得印度電影加歌舞好看,並不是因為你得了斯德哥爾摩??
印度電影里的舞蹈,其實早就開始吸收各方文化,再也不是單一的「最炫民族風」了,且隨著印度電影製作的水平不斷進步,其實很多時候,跳不跳舞,跳什麼舞,已經不再重要。
印度電影,已經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我們得承認,起碼《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都是實實在在的例子。我曾經覺得印度電影一跳舞就low,也被現實打臉,偏見!
每個影片背後,扎扎實實的現實意義,沉甸甸的社會思考,直面社會的選題,和電影里滿腔熱血改變社會的心情,都是我們所沒有的。
印度人挺奇怪的,真的,因為無論我們從蒼白的語言中如何去了解,都只能知之甚少,難以和他們產生共鳴,這就是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覺得印度電影是異類的原因。
當然,即使是現在,我們接受了印度電影,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接受了印度文化。
他們開掛的電影英雄,他們軍演的摩托車,他們人滿為患的火車??
啊,真是「奇怪的」國家。
ps:或許他們也是這么評價我們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