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介紹
詩意現實主義是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它並沒有系統的理論,寬泛的說,它指的是30年代產生的一批影片。這些影片繼承了20年代印象派和先鋒派電影的創新精神,但又與社會現實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2. 為什麼《雁南飛》被稱為「詩電影」
影片《雁南飛》的導演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代表作《雁南飛》贏得戛納影展的金棕櫚獎,也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後來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續了他抒情式詩化風格。
《雁南飛》的風格就像一首詩,是詩電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們稱為「詩電影」。
這部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
這部電影干凈,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
這部電影:美麗的長鏡頭,對光影的細膩處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樹林的意象。都充滿了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