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㈡ 俞虹個人簡介
俞虹的學術成果豐富多樣,涉及電影美學和文學創作。他的論文著作包括《電影美學縱橫》(一)、(二),深入探討了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美學,《理性電影》和《蘇聯蒙太奇學派》則展現了他對電影理論的深入研究。對於日本電影,他剖析了《日本電影民族風格的形成》和《完美主義者黑澤明》,以及《尋找日本電影的新生機》,揭示了日本電影的發展歷程。在歷史研究方面,《黑暗的一頁――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的侵華影片》揭示了那段沉重的歷史時期。
此外,俞虹在電影翻譯領域也有卓越貢獻,參與翻譯了《電影理論文集》和《熊井啟的電影》等多篇電影理論文章,為中西方電影理論交流搭建了橋梁。在劇本創作上,《西區故事》和《墨西哥萬歲》等作品展現了他的藝術才華。文學作品方面,他翻譯了《德?古里亞詩選》,並翻譯了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說《最後的時刻》,體現了他在文學領域的廣泛涉獵。
俞虹,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研究員。資深電影理論家及翻譯家。女,1928生,1947北平華北學院俄語系學習;1948年去解放區,先在華北大學政治班學習、任輔導員,後轉入外國語學院學習,任助教;抗美援朝調中央軍委辦公廳外秘處任翻譯;1953調影協(電影出版社)任編譯,影協會員;1975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特聘研究員;1990初離休;2004獲資深翻譯家證書。
㈢ 關於電影龍貓的論文(2000字)
暑假裡,我看了一部日本宮崎駿的動畫片《龍貓》。
故事講述了和爸爸一起般到鄉下的兩姐妹,在家旁的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只有好孩子才能看見的TOTORO。其間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而有趣的故事。一天,妹妹小米和姐姐吵了架之後,便獨自出走去找自己生病住院的媽媽。途中卻迷了路。姐姐四處尋找無果的情況下,只好求助於TOTORO。善良而溫和的TOTORO喚來龍貓電車,載著姐姐找到了迷路的妹妹,乘著龍貓電車,妹妹把親手摘的玉米送給了媽媽,希望她早日康復。故事很普通,但是卻很溫馨,如果你兒時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話,就算不愛看童話也該看看這部片子,我保證它不會讓你失望,這部動畫片有太多情節是無憂無慮的童年:帶著弟弟妹妹在野地里瘋跑、到小河溝捉小魚和蝌蚪、在田裡掰玉米、吃用井水冰過的黃瓜、罵得妹妹哇哇大哭後她還屁顛屁顛像小尾巴似的跟在你後面……。因此我們就要像龍貓和兩姐妹一樣,快樂相處,雖然有的時候會生氣,但是,內心還是快樂的,我們可以聯想到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不小心碰到你了,不要為這么小的事而大發脾氣,一笑了之就可以了。
《龍貓》我想看很久了,因為據說龍貓是自然界中的精靈,有樓房那麼大,可以在幾秒種之間使小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那天,我有幸看到了這部動畫片,故事內容主要講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媽媽身患重病在住院,爸爸工作又很忙,姐姐帶著年幼的妹妹,一邊上學,一邊勞動,還好鄰居是一位好心的婆婆,經常幫助她們。有一次,媽媽病情加重,是龍貓把她們帶到醫院,把禮物送給媽媽,媽媽開心地笑了。
龍貓是一種只有擁有純潔心靈的人,才能看到的動物。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屬於自己的大龍貓,但卻不是人人都看得見它,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也到大自然中去聽一聽,聽一聽風兒的聲音,說不定還可以聽見你心中那隻龍貓奔跑的聲音呢。
再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其實龍貓這種動物世界上真的有,只不過它長著濃厚的毛,非常漂亮,所以遭到人們的屠殺,估計現在野生的龍貓已經絕種了。
龍貓真可愛,我一定要找到屬於我的那隻大龍貓!
童年是一個現實和童話交織在一起的美好時期,長大以後想起來,有時真的分不清哪些事情真的發生過,哪些只是自己的幻想。
這話是我在看宮琦峻的《龍貓》時想到的。很久沒有看動畫片了,原因是我對現在的動畫片感到失望:《四驅小子》和《數碼寶貝》商業味太濃、《校園怪談》太恐怖、《蠟筆小新》、《加菲貓》雖然生動,但那是給成人看的,和童話故事不搭界,讓人看後找不到兒時夢想。我一度以為在動畫片里,童話已經死了,直到看了這部《龍貓》。
小月和妹妹小梅在媽媽住院期間跟隨爸爸搬到鄉下的新家,雖然這里的房屋都已經破舊,但卻有清新如畫的田園風光和高大得難以想像的樟樹伴隨著他們。一天,小梅在大樟樹的樹洞里發現了一隻小山一樣肥肥的憨態可掬的龍貓,故事就此展開……
如果你兒時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話,就算不愛看童話也該看看這部片子,我保證它不會讓你失望,這部動畫片有太多情節是你曾經過的那段無憂無慮的童年:帶著弟弟妹妹在野地里瘋跑、到小河溝捉小魚和蝌蚪、在田裡掰玉米、吃用井水冰過的黃瓜、罵得妹妹哇哇大哭後她還屁顛屁顛像小尾巴似的跟在你後面……甚至連下雨和躲雨的場景都是那麼的熟悉和親切。
宮琦大師一貫以充滿人情味的畫風和細膩的筆觸著稱動畫界的,這部《龍貓》堪稱其風格卓著的典範,在他親手繪制的片子里,沒有變形機器人,沒有打敗惡魔拯救地球的責任義務,沒有在女孩摔倒後露出她的三角褲,只是簡要平和地講述了一個溫馨浪漫故事,卻告訴了人們什麼叫真正意義的童話,就像山泉般清冽,讓人沉醉,讓人欣悅,欲罷不能。
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故事中,大龍貓的出現從始至終都只有小月和小梅看到過,甚至在小梅拉爸爸來看龍貓時,不但龍貓,連樹洞都不見了。龍貓真的有嗎?還是僅僅是幻想和作夢?8歲的小月和5歲小梅堅信是有的,可她們長大以後還這樣確定嗎?
最讓我感慨的情節是小梅獨自去探望住院的媽媽,卻在途中迷路了,為了找她,心急如焚的小月坐上了大龍貓召來的有10條腿的龍貓公車,當貓車在田野間飛馳,從大人身邊駛過時,大人們根本看不見它,只感到有一陣風掠過。
是什麼遮住了成年人的眼睛,讓他們視而不見?
現在的我們,眼睛還能看到童話嗎?
劇 情 簡 介:
皋月和梅姊妹倆隨著爸爸搬至鄉下的新家。房子雖然有點老舊,然而秀麗的田園風
光、屋旁的巨大樟樹使得他們十分喜愛這個環境。
不過這間屋子卻有些古怪的地方:他們在屋內發現橡樹子、看到許多像故事書里的
黑小鬼、以及晚上的怪風。鄰家男孩勘太嚇唬他們,說他們家是鬼屋;後來經勘太的奶
奶解說,才知道那些黑小鬼是煤蟲,常在沒人居住的老房子里,弄得到處都是煤煙、灰
塵。這種種有趣的事令他們對於新生活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他們去醫院探望生病的媽媽,***精神很好,醫生說不久後就可以出院了
。 星期一爸爸在書房工作,皋月則要上學。梅獨自在院子里玩兒,意外看到神奇的精靈
,梅覺得很好奇,對它們窮追不舍,跟到了樹林里,卻一不小心跌落樹洞中,竟發現一
只更大的正在睡覺。由於它發出 "to~~to~~ro~~" 的聲音,梅就把它叫做 "totoro"(龍
貓)。後來梅玩得疲倦,不禁趴在龍貓身上睡著了。醒來時龍貓已經不見了,樹洞也消
失了。
隔天皋月去上學前,托勘太的奶奶照顧梅,但是後來梅還是忍不住到學校去了。放
學時,老天下起大雨來,她們躲在土地公廟躲雨。勘太看到便二話不說借傘給她們,回
家則騙媽媽說忘了帶傘。後來她們到勘太家還傘,並至公車站去接沒有帶傘的爸爸,大
龍貓在此時突然現身了。皋月將傘借給渾身濕淋淋的龍貓,龍貓聽到雨水滴在傘上的聲
音,便很高興地玩了起來。不久公車來了,來的竟是一輛龍貓公車,龍貓上車前給他們
一包橡樹子作為謝禮。終於爸爸回來了,他們很興奮地與爸爸講述今天遇見龍貓的事。
她們回去後將橡樹子種在院子里,梅每天都在期待它們發芽。一晚,皋月看見龍貓
們在橡樹園旁打轉,她們便跑出去看,只見龍貓手裡拿著雨傘,以魔法讓橡樹子迅速發
芽、生長,後來竟長成一棵大樹。龍貓用它那圓圓的肚子帶著皋月、梅和小龍貓,乘著
陀螺在田野間飛翔,並到樹梢上吹笛。可是白天她們起來後,大樹卻不見了,一切彷佛
又回復原來的樣子。然而跑到院子中一看,橡樹子真的發芽了,她們才知道這不是在做
夢。 時間過得真快,正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皋月姊妹滿心期待***歸來,梅還想送
勘太奶奶的玉米給媽媽,希望媽媽早日康復;然而此時一封醫院的電報竟送達皋月手中
!
原來是媽媽身體不太舒服,回家時間必須延後,這使得姊妹倆頓時無精打采。梅見
了姊姊傷心的模樣,決定一個人獨自至醫院將玉米送給媽媽......
梅失蹤了,村人到處都找不著,皋月找到腳都腫了。勘太告訴皋月在神池找到一隻
鞋子,後來證實只是虛驚一場,可是天就要黑了,到底梅到哪兒去了?
皋月見眾人無能為力,突發奇想求助於龍貓,結果真的遇上了!龍貓聽了皋月的請
求,呼叫龍貓公車將她載至小梅處;皋月卻意外發現眾人竟然看不到龍貓公車呢!龍貓
公車迅速賓士過田野、穿越樹林、爬上高壓電線,抵達了梅所在處。兩姊妹興奮地擁抱
在一起,龍貓公車看她們的神情,便載她們至醫院看媽媽。原來媽媽只是小感冒,讓她
們白擔心了;於是她們就悄悄地將玉米留在窗檯上,歡歡喜喜地回家了!
簡 評:
這部家喻戶曉的卡通,內容極其溫馨感人,對於數十年前日本農村生活的描繪相當
細膩,暗中強調自然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的關系,實在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卡通。相對縱多
卡通來說,蒲芯最中意的就是這部卡通了,公司電腦的桌面也經常放著龍貓的圖片呢,
呵呵……希望各位也喜歡上龍貓呢
同志,你首先先簡寫一下電影介紹,然後再摘兩句評論,湊合湊合就能夠2000字了。
㈣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
隨著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電影已將觸角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休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篇1
淺析新女性主義下小妞電影的人物塑造
那麼“小妞電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里,看準了消費者的觀影需求,尤其是現代女性觀眾的內心需要,從年輕女性對愛情、都市時尚以及獨立精神(這也和“小妞電影”中最主要的元素想吻合)的追求再到通過電影的自身特質的展現,不斷迎合女性消費群體,找准市場定位,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符合年輕女性身份的“小妞”形象,也拍攝出多部口碑票房雙贏的“小妞電影”。
“人物是電影敘事文本的基礎和靈魂”,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更是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的實現者,電影是通過人物性格的打磨以及畫面和聲音,進行對人物的塑造和對角色的詮釋,使得電影的敘事具有生命力,能夠讓觀眾通過人物走進電影。上世紀女權主義的三次浪潮,讓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要在各方面與男性看齊,而不是再作為男性的依附者。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反射,小妞電影逐漸走紅。小妞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是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現代女性,具有經濟、情感上的獨立性,電影設定的軌跡一般是女主人公經過重生獲得了美好。
一、現代女性面對的生活壓力
現代都市年輕女性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生活節奏加快,情感越來越匱乏,人們越來越孤獨。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是身兼數種角色於一身,需要有工作、家庭兩不誤的奉獻精神,因此她們面臨著就業、競爭、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多種壓力,而20歲到30歲的女性在工作和感情上的問題比較多。“小妞電影”恰恰是以這一群體為創作對象和主要受眾,很多剛剛步入社會和職場的年輕女性都會碰到工作和感情上的雙重壓力,因此她們和電影中的“小妞”們能夠找到共同語言,能夠在電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時也能夠在幽默輕松的電影氛圍里得到放鬆,她們也就會在做觀影選擇的時候偏向於選擇“小妞電影”。“電影《慾望都市》在首映當天,女性觀眾的比例高達85%,而在25歲以上的觀眾群中,女性所佔比例為80%。影片在上映首周便以5000萬美元登頂北美票房榜,而3-4億美元的總票房幾乎全部由女性撐起。”
二、新女性主義下的尋找自我與成長
新女性主義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女性主義不僅要求變革法律制度、爭取女性的合法權利,而且呼籲突破父權制思想的壓迫,建構女性意識,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現代女性從內心更希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渴望突破現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獲得自由,不再成為男性操縱的對象,強調男女性別平等。她們渴望進入社會,參與競爭,讓自己以一個獨立女性的身份在社會站穩,而不是作為男人的附庸,以男人為自己的生活中心。現代的新女性主義隨著社會的不斷開放,各種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探索出解決性別沖突的一系列手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文學和影視作品(這里對文學作品不做贅述)。
在杜拉拉的職場奮斗過程中,她始終信奉著自己的職業理想,將工作永遠放在第一位。影片里有四處地方能夠體現杜拉拉追求獨立的精神:
一是杜拉拉在DB公司面試時迴避說出離開之前公司是因為性騷擾的原因,而是強調要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
二是杜拉拉在公司內部競聘HR的時候,拒絕王偉一起出去散心的提議,而是說到“我還有我的職業理想”;
三是當王偉提出讓拉拉和自己一起當背包客的時候,杜拉拉搖搖頭,說到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工作;四是在公司年中年會的上,王偉評價杜拉拉更在意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對她的看法。顯然,無論是從杜拉拉自己的口中還是從他人的角度,我們都可以看出杜拉拉對職業的追求和熱愛,甚至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不可撼動。
並且在好友海倫因為辦公室戀情曝光,主動離開公司,甘心做DB員工家屬的舉動,也可以襯托出杜拉拉的獨立個性,渴求和男人站在同一個高度。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杜拉拉一個人身上,而是發生在擁有新型婚戀觀的新女性身上,她們認為“愛情不是依附,愛情是各自堅強獨立,在努力走到一起”,就像《非常完美》里的蘇菲在失戀時體會到的“女人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找到真愛”。都市裡的年輕白領們接受了高等教育,獨立個體的意識很強烈,反對職場中的性別歧視,渴望成為職場精英,以至於成為“女強人”,在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時又失去了情感和家庭。情景再現,使女性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們找到了一個“發聲筒”,一個“反光鏡”,所以這樣一個能夠充分找到共鳴的電影類型成為廣大年輕女性觀眾的重點觀影對象,是可以理解的。
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新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性開始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力。小妞電影作為新女性主義文化的反光鏡之一,用獨特的視聽語言表達了新時代女性的追求與嚮往。國產小妞電影起步較晚,存在著類型不明確、故事牽強等不足,目前小妞電影需要根據受眾和市場需求,塑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小妞電影。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篇2
淺析電影《大追捕》對暴力場面的美學處理
隨著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電影已將觸角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休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場90分鍾的電影,可以是一場洗禮,洗盡觀者一身鉛華;可以是一台鬧劇,緩釋觀者緊綳的神經;可以是一次穿越之旅,帶領觀者體驗不一樣的人生……電影銀幕恰似一方神奇的所在,純白幕布上跳躍的影像就如同電影導演這位“自由的畫家”揮灑的不同風景,傳遞人生喜怒、世間倫常,帶給觀者心靈的感悟和視覺上的享受。電影就是這樣直觀的所在,即使於影像之外體悟到不同的思想內涵,那也是社會經歷和文化背景的映射,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位優秀的導演就是有那樣的能量,僅僅依靠視覺上的沖擊,就帶給觀者心靈的震撼,因此在場景上大做文章是一部影片優秀與否的重要考量。
縱觀世界電影發展歷程,“暴力”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暴力場面在多種題材的影片中的展現長盛不衰,但由於其本身具有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導演在暴力場面的處理上逐漸歸於一種“美學”呈現,弱化了暴力場面的血腥和沖突感,在表現上趨於柔和的觀感和視覺的盛宴,影片《大追捕》在暴力場面的處理上就別具匠心。
一、打鬥場面的美學處理
由周顯揚執導的影片《大追捕》上映於2012年3月15日。該片圍繞兩宗相隔二十幾年卻被警方認定是同一兇手所為的兇案展開,通過警匪間撲朔迷離的故事將真相娓娓道來,其中暴力情節的存在一方面強化了影片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推進了情節的發展。片中共有10處暴力場景的呈現,其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影片開端男主人公王遠陽在獄中與人打鬥的情景,四人搏命相爭、刀拳相向,本為血腥氣最為濃重的一場戲,卻被導演打造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武舞大戲,堪稱視覺佳宴。
(一)色彩情感的運用
色彩情感是一種色彩心理反應,當人在視覺上接收了不同的光信息後,會經由思維並融合過往的經歷等而生發情感,感染人的情緒。影片導演周顯揚很巧妙地利用了色彩情感對暴力場面進行了美化,在降低了打鬥場面的血腥味的同時又完好地保留了暴力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功能。該片主要採用了昏黃的色調對暴力場面進行了渲染。黃色是一種明亮的色彩,通常給人以燦爛、輝煌、積極向上的感覺,而當黃色被降低色度,雖然會瞬間失去光彩,卻給人以沉重、肅穆的壓迫感,而用在王遠陽與人打鬥的場景中,則一方面弱化了具象斗毆場面帶給人的驚懼感,一方面加強了整個過程的恢宏氣勢,與浴室噴頭潺潺而下的水簾相得益彰,在光影的作用下,充滿暴戾氣息的浴室瞬間化作一個炫目的舞台,成為王遠陽四人的“斗舞場”,張揚而不牽強。
(二)形式化搏鬥場面的打造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能夠在烘托氣氛、美化視覺效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段低回婉轉、舒緩悠長的樂曲是治癒憂傷的良方,渲染影片氛圍,直抵觀眾心田;一段歡快優美、高亢悠遠的歌聲是快樂情緒的催化劑,促進觀眾情感的迸發,使其與影片人物同喜同樂。而在該片中,音樂始終貫穿於王遠陽與三人的打鬥過程中,弱化了喊叫聲的呈現,其中咄咄緊逼的節奏更是增強了整個場景的緊張感,使武舞形式下打鬥場面的戾氣以更加溫婉的氣勢直抵人心,引導人們以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整個過程,從而削減了這個暴力場面的道德意識。
影片開頭,水簾下王遠陽一張揚起的臉像是一個亮相,預示著“好戲”即將開場,果真,鏡頭一轉,映入眼簾的便是在王遠陽的徒手撕扯下一張猙獰的臉,鏡頭中王遠陽對對方的拳腳相向引來被打者的幫手,這些人的出現不是粗暴亂入,而是“踏水而來”,昏黃的燈光,濺起的水滴晶瑩剔透,像是給那隻腳穿上了水晶鞋,畫面絢麗奪目,如果時間停留在那一刻,觀眾該會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吧!但是“好景不長”,幾人廝打在一起,王遠陽扭曲的臉龐盡收眼底,此時一個慢鏡頭的運用,道盡了他被打的痛苦,而少去了凶暴之氣。王遠陽掙扎之餘用腳踹開了對面的人,此人倒地時還是一個慢鏡頭的處理,借著飛舞的水花,眼前又是一個優美的“舞蹈地面動作”,美輪美奐。與此景相同的處理還有被王遠陽打到暈倒而撞牆的人物形象,撞向牆壁的瞬間,都在慢鏡頭的處理中,與周圍晶瑩的水線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整個過程中,幾個人扭打的場景,都被呈現於全景鏡頭中,霧氣繚繞,水聲陣陣,健碩的身體線條,無一不為弱化場面的暴力氣息發揮了作用,給觀眾呈現了一出優美而壯闊的舞蹈大戲。
二、暴力虐待場面的美學處理
影片中有兩段對立且糾纏不清的關系,都與在音樂方面極負盛名的徐翰林有關,他是殺死養女徐依雲並偽造現場掩蓋真相最後嫁禍於人的兇手,又死在也有著他養女身份的徐雪的錯手推搡下。徐翰林與兩人的糾纏在於他看不得他的養女們與任何男人的交往,一旦發現,哪怕是眉眼間傳情,都要被他侮辱和大罵。影片中徐翰林的第一次暴怒源於他在接徐雪放學時發現有一個男生對徐雪微笑,雖然當時他並沒有什麼反常的反應,還友好地和徐雪就讀學校的校長談笑風生,但回到家後,他就像是變了一個人,對徐雪大肆唾罵,罵她不要臉、不知廉恥,言語之間盡是變態與不堪,完全不是一位父親應有的姿態。
面對徐翰林的質問,徐雪一句“沒有”就遭到了他的暴打,顯然這個回答並沒有讓他滿意,但接下來的情形則充分顯露了徐翰林的變態,他一方面對徐雪否認的回答產生質疑,逼她承認與那個男生有關系;一方面又阻止徐雪產生與其他男生在一起的想法,而且還摸徐雪的手,與她耳鬢廝磨,告訴她這么做都是為了她好。徐翰林對徐雪第二次暴怒發生在發現徐雪將電話號碼告訴了別人,在並未弄清這個電話到底源於哪裡時,就對徐雪一頓暴打,不問青紅皂白就辱罵徐雪太不要臉了。這兩個場景的處理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徐翰林的暴打還是辱罵,徐雪都沒有任何反抗,這無疑弱化了兩者對抗間的沖突感。此外,這其中還穿插了4個徐太跪拜佛前的場景,這是對徐翰林罪惡的救贖,也化解了影像的戾氣,緩和了觀眾的情緒。徐翰林與徐雪的第三次沖突其實是第二次沖突的續寫,徐太的口供道出了徐翰林死亡的真相,而徐雪也第一次對好朋友吐露心聲,承認是自己失手將徐翰林推下樓。第三個場景中,徐翰林的行徑更加惡劣,其下手之狠戾透著殺氣,徐雪被推向酒櫃,酒瓶瞬間倒落,足以見得徐翰林推搡徐雪力氣之大,而後徐翰林仍沒有放過虛弱倒向沙發的徐雪,這時徐雪開始反抗了,她拿起棍子打向徐翰林的腿,但此時導演則採用了近鏡頭,鏡頭中徐翰林的腿和後背成為主體,弱化了整個爭持場面的緊張氣氛。
徐翰林與徐依雲的沖突源於徐依雲想要帶著孩子離開家裡,她打電話求助男朋友王遠陽,沒想到這一切被本來因為酒醉熟睡的徐翰林聽到,他因此而暴怒,大力將徐依雲推向牆壁和鋼琴上,最後推到地上,徐依雲被地上的尖銳物扎到,然而這一切並不足以消解徐翰林的怒氣,他拽起徐依雲倒在床上,嘴裡說著讓她說話,卻狠狠地捂住她的口鼻,最終徐依雲死在他的手裡,為了掩蓋自己的罪惡,徐翰林撕碎徐依雲的衣裙,製造了她被奸殺的偽證,並報了警,打開門想讓王遠陽替他背死罪,此時應徐依雲要求來接她們母女的王遠陽趕到徐依雲的家,看到徐依雲被害的場景,他驚呆了,警察趕到,王遠陽成為這起謀殺案的嫌疑人。這一場景中,徐翰林對徐依雲動手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眼淚的控訴徐依雲沒來得及說一句話,沖突感因此而大大減少,另外,雨簾下徐翰林殘忍謀殺徐依雲的情境被模糊化,削弱了血腥氣的呈現,使徐翰林殺人的整個經過在情緒渲染上柔緩了些,更易於觀眾接受。
三、警匪暴力對峙場面的美學處理
影片中10個暴力場面中有5個是王遠陽與警察之間的暴力對峙。第一個是王遠陽接受審訊的過程,面對警方的暴力質問,王遠陽一聲未吭,被逼到忍無可忍,他的一句“不是我啊”卻遭到警方暴打,一腳將他從凳子上踢下來,揪住他的頭撞向桌角,但此時鏡頭並未直接對這一情景進行細致的刻畫,而是通過晃動的桌腿展現出來的,削減了血腥感。整個過程中音樂元素再次被啟用,肅穆低沉的樂曲似乎在為這個無辜青年鳴不平,銀幕上大片的黑色一方面透出回憶的味道,同時也加強了壓抑感,雖然視覺上觀眾並未看到更多王遠陽被打的細節表達,但從心理上卻已經感受到了他的哀怨,這是導演對該場面的處理之美。
王遠陽對警察實施暴力行為的第二個場景其實算不得一場真正的對峙,他來找阿螢並用衣服罩住她的頭卻並未給她造成致命的傷害,隨著後來的情節推進可以知道,他去找阿瑩的目的其實是想引導警察偏離真相,將罪責引到自己的身上,替親生女兒徐雪頂罪。王遠陽挾持阿螢走進房間,抵抗中的阿螢被王遠陽抱起掄到地上,過程中阿螢的腿掃向桌上的酒瓶等玻璃容器,瓶子散落摔下,是兩人沖突間力量的最好詮釋。阿螢被迫躺在王遠陽身上並掙扎時,鏡頭為觀眾呈現了阿螢的視角,一個被衣服蓋住的白色空間,壓迫感頓時倍增,加強了阿螢的情感訴說,無助而恐懼。
王遠陽與警察的第三次對峙是與整個案件的推動者林正忠的對決。林正忠是個“死腦筋”的警察,執著而倔強,為了探求真相不惜付出一切。林正忠懷疑王遠陽是徐翰林被殺案的兇手,意圖套出口供將他逮捕。林正忠在懲教所等到來報道的王遠陽,並將他帶到大嶼山,那個王遠陽與徐依雲曾經常常約會的地方。纜車上,林正忠對王遠陽循循善誘,試圖讓他承認因為恨徐翰林不同意他跟徐依雲在一起而起殺意,出獄後就殺了他,無奈20年牢獄中隱忍的生活已經讓王遠陽聲帶受損,他已經說不出任何話了,而他的手勢林正忠也並不理解。而後王遠陽猛然拿出刀子,與林正忠兩人扭打在一起,這一切在林正忠掏出手槍後結束,然而這並不是結局,顯然,此時王遠陽在獄中的苦練顯現出成效,林正忠並不是他的對手,林正忠頭部被打後,變得暈暈乎乎,王遠陽趁機對纜車底部開槍,並用力踩踏,最終他和林正忠掉下來摔倒在山林中,王遠陽一瘸一拐地逃跑了。在這場沖突中,肢體語言的表達淋漓盡致,但導演卻將場景選在了美麗的大嶼山,綠意盎然、遼遠開闊的視野帶給觀眾非常美的觀感,不失為一場視覺上的享受。
王遠陽與警察對峙的第4個和第5個場景源於同一事件,王遠陽面對的對立者同為警察,但他卻有不同的目的。金鍾大廈裡面,黑暗中王遠陽隻身打傷了兩名警察並拿走了他們的手槍,黑暗場景的設置,摒除了部分打鬥過程的暴力感,而警察的喊叫聲為這場爭斗做了說明。之後,王遠陽來到女兒身邊,將帶有徐雪母親徐依雲照片的項鏈戴在已經暈過去的徐雪身上後離開。而後,由林正忠帶隊的警察趕到,卻是王遠陽開槍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王遠陽將他們引到天台,天台上在槍聲中飛奔的王遠陽矯健的身影,又一次為畫面增色,添一抹美感。最後王遠陽站到天台邊上,林正忠趕過來,他已經知道了一切,他丟掉手槍,屏退身後的同事,向王遠陽道出自己所知的真相,而他所敘述的王遠陽和徐依雲都是受害者,徐雪是殺死徐翰林的兇手這一線索的確就是真相所在,王遠陽聽完之後用已經壞掉的嗓子發出了咿咿呀呀的聲音,然而他最終說出了什麼,林正忠的理解對不對,都聽不到正確的答案了,為了替女兒頂罪並把這件事做到天衣無縫,王遠陽選擇了投進身後的萬劫不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意圖換來女兒的新生。深沉的父愛掩蓋了一切,包括暴力,包括隱忍,包括真相,這是導演的高明所在,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和美好。
猜你喜歡:
1. 電影類的論文參考範文大全
2. 電影類型的論文
3. 關於科技論文3000字左右
4. 電影類的論文例文
5. 有關於電影論文
㈤ 急需一篇關於電影《東京審判》的歷史論文
電影《東京審判》的歷史論文我幫你找了一篇你看一下。【論文摘要】 《東京審判》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東京審判》使空泛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有實效,讓每一個中國人看到歷史的沉重,肩負的責任,是對'-5代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影片。【論文關鍵詞】東京審判 愛國主義 思想教育《東京審判》是一部反映重大歷史題材的影片.它主要講述的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二戰時的日本主要戰犯庭審現場的情況.是與紐綸堡大審判遙相呼應而成為人類歷史規模最大的國際審判。電影《東京審判》以纖毫畢露的紀實手法和雷霆萬鈞的史詩氣魄,藝術地再現了1946年由11個國家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策劃發動侵略戰爭的28名日本戰犯的公正審判這一重要歷史事件。60年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那場世紀審判.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國際秩序中行使自己的權利o《東京審判》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國家強大了人民才會幸福,它將進一步激發國人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1.不忘國恥強我中華在《東京審判》中,中國代表梅汝墩先生說過一段話,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歷史:。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今天我們來看待歷史。為什麼我們地大物博的中國會被日本這樣的彈丸小國來侵略的時候。我們才該有更深刻的反思。結論只有一個:落後就要挨打。在生動形象的展演中,觀眾重溫了那段中國人應知曉、銘記並永遠都不該忘卻的遭受蹂躪的歷史。從而從歷史的教訓中獲得警示、受到啟迪。讓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要忘記過去。都要牢記歷史、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珍惜未來、建設和諧社會。只有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有尊嚴,才不會任人宰割。我想只有我們自己強了。國家發展進步了。軍事實力國家綜合實力都增強了的時候,國際社會上我們才活的更有地位和尊嚴。一段悲傷的歷史對我們來說是教訓不是仇恨,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完整的論文登入 http://www.wypaper.com/lunwen/dsdy/1141418I15.html查看,希望能幫到你。
㈥ 日本動漫電影賞析論文怎麼寫
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內容提要
是 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1、先確立一個論點。全文圍繞這一論點展開論證。對「開卷有益」這種說法,既不能全盤否定,寫駁論文;也不宜全盤肯定,寫成立論文。因為這種說法既有它正確的一面。又有它不夠全面的地方,所以對這個看法要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從中總結出正確的論點來。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說法作出合乎事實的評價,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進行分析,要防止出這樣一個毛病:自相矛盾。一會兒說開卷有益,一會兒說開卷有害,令人不知所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文章中還要將二者的聯系點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說透。
3、從論證方法看,如果所讀的書是壞書,則開卷未必有益,這里可以採取例證法,並輔之以引證法和喻證法,用前幾年社會上黃書泛濫成災毒害青少年作為事實論據,用名人名言作為理論論據,充分論證黃書的害處和讀好書的益處。在此基礎上,再把這兩者辯正地統一起來。說明我們中學生既要多讀書,又要慎重地加以選擇、讀好書。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就將問題說得比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導思:這是一篇給材料作文。該題雖然規定了作文題目,但仍給學生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文體來看,寫議論文是最好的選擇。學生可以從是非觀、處世態度、治學精神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要寫好議論文,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1、確定論點。根據命題提供的材料,可從不同角度提煉出諸多觀點,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選准一個論點充分論證。
2、選好論據。論據能起到充分證明論點的作用,論據選擇要遵循兩個原則:①真實確鑿,不能有虛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說服力,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組織好論證結構。最常用的結構一般為「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