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十年代好來塢電影明星有沒有中國人
黃柳霜(Anna May Wong)1905年出生,是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曾在彼得潘等多部電影里出演。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被給予一顆星。在影片《紅燈照》中首次登上銀幕,其後在《羞恥》(1921)、《海上災禍》(1922)、《雷鳴的黎明》(1923)等片中演出。1924年,在D.范朋克主演的神話片《巴格達竊賊》(舊譯《月宮寶盒》)中扮演蒙古女奴一角而成名。1961年初,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黃柳霜是近100年前就出現在好萊塢的第一位華人女星,她的成就不在當今任何一位華人影星之下,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被給予一顆星,
至今為止唯一留名星光大道的華裔女星。Anna May Wong在好萊塢是一個恆久之美的傳奇,她東方式的優雅沉靜,曾被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美籍華裔影星」。甚至是在息影的多年以後,也沒有哪位亞裔女演員在好萊塢的成就足以匹敵黃柳霜。
黃柳霜算是移民美國的第三代華人。
黃柳霜
活躍年代 1919年至1961年
獎項北京大學榮譽博士 (1932)
家中靠經營洗衣店為生。黃柳霜共有兄弟八人,她排行老二。在她上小學的歲月里,正是好萊塢電影
製作的開端,看電影成了人們時髦的玩意,小小的黃柳霜姊妹們,一下子就被電影所吸引,黃柳霜常常翹課溜進戲院,也曾為了看電影省下午餐飯錢而生過病。
當時在默片時代的好萊塢,常常拿挖苦東方人或醜化華人的故事作為拍片的題材,因而也時常到中國城出外景,而且常常就地取材招用華裔臨時演員。
一天,正好一部叫《紅燈籠》的影片在中國城出外景,由當時第一紅星納姬睦娃來飾演一位歐亞混血
兒,劇情需要東方臉孔來搭配,才14歲的黃柳霜在毛遂自薦下,軋上龍套一角,從此便在1919年,踏入星光之路。
在她40餘載的電影生涯中,黃柳霜共拍了50餘部電影,她也是第一位進入好萊塢闖盪的華裔,在
那充滿族裔歧視的環境下,同時還得承受家人的極力反對,單刀直入在那有如鯊魚出沒的好萊塢水域里力爭上游,歷久不衰,若是沒有兩把刷子,早就像《星海浮沉錄》般地消失無蹤了。
從默片開始一直到天然彩色,逐步將她推向世界級的明星地位,不折不扣地成了一東方紅的艷星。當
時黃柳霜的芳蹤和動態,也三不五時地出現在北美、歐洲、澳洲、南美,及東南亞、中國、日本的電影雜志上。
1928年在她姊姊露露陪同下來到歐洲,在她旅歐的3年間,黃柳霜首先在德國拍一部叫SONG
的電影。在歐陸也帶來了旋風,從英國到荷蘭、從西班牙到義大利、從匈牙利到羅馬尼亞等,都搶登她的報道。 德國名攝影家愛德華·史坦欽,也將黃柳霜的寫真集,刊登在法國發行全球的《名利場》雜志上,這 份雜志在當年上海法租界也可買到。
歐洲影迷對她的熱情反應,也使得美國國內的高級雜志為她保留版面。不久黃柳霜又足踏法國,法國
人本來就對中國的絲綢、磁器和建築有興趣,這回來了一個有血有肉、風情萬種的華裔艷星,因此更造成法國觀眾對她的愛慕。
不久黃柳霜來到英倫三島,並在這里參加由德國電影導演杜邦導演的電影《皮卡迪利》(Piccadilly)的拍攝,她特別喜愛倫敦,深覺人們對她的關心與友善。她的風采與神韻不僅讓前來采訪的記者為之傾倒,連一般的影迷也因她那股
神秘的吸引力,而爭先恐後地一睹她的真面目。
《皮》片巨大的宣傳海報懸掛在倫敦各個電影院、餐館、舞廳及劇院里,同時海報也在亞洲出現,上
海也可看到。黃柳霜歐洲之旅,確實造成一連串的「東方效應」,所到之處無不轟動。
30年代初,25歲的黃柳霜自歐陸返美,片約立刻如雪片般地飛來,就在她尚未辦好入關手續之
前,片商們已備好合約書並捧著預付的酬勞在關口守候。在紐約上岸後,她先在百老匯演了167場舞台劇,事後又拍成電影,同樣造成轟動。黃柳霜此刻的影業事
業如日中天,在巔峰上跳躍歷久不衰。
這位小女子愛國又愛鄉,1936年春,她終於踏上從未去過的母國土地──上海。當船尚未靠岸
前,一群記者坐著舢板搶先訪問,當她通關後,不慌不忙地擺出各種pose,任由記者獵取鏡頭。和她前來的洛杉磯記者,也將畫面一一納入鏡頭,以備返美後在
洛杉磯《赫司特時報》發表。到場歡迎黃柳霜的,除了上海電影界外,還有國際學權威顧維鈞大使及夫人,和林語堂博士等社會名流。在上海期間,她飽覽了「東方
巴黎」的風光,並和國劇大師梅蘭芳共進晚餐。當時的《良友畫報》也對她作出一系列的報道。
黃柳霜數度強調她對母國文化的渴望與敬仰,不時還能將林語堂博士在美國出版的《吾土吾民》朗朗 上口。可是在另一方面,上海的「狗仔隊」對她以往在好萊塢演出傷害華人形象的電影,卻作出刻薄的人身攻擊,黃柳霜就此作出正面的捍衛,聲稱若不由她接片,
勢必由白人演員來飾演,反而更沒有機會維護華人起碼的形象。有的小報對她既沒結婚,又無男友,也翻出來炒作。黃柳霜剛剛抵達上海時,雖然媒體的報道頗為負
面,但黃柳霜都能耐心對答,迎刃而解,即使那些特別難纏的記者在訪問完後,都會要她的簽名照。另一方面,她能被國劇大師梅蘭芳招待,同時又和紅遍全國的胡
蝶雙雙同進同出,這
黃柳霜
也大大的改變了國人對她的態度。
除了在上海外,黃柳霜也上訪北京,在路過南京時,也成了國民政府的正式來賓,北上時她還去了天 津的媽祖廟,也登上了山東泰山。當時的《北洋畫報》也大幅刊登了她的芳蹤。對黃柳霜本人來說,真是一次文化的「尋根之旅」。在中國停留9個月的黃柳霜,於 同年返回美國,並決定在洛杉磯長住,以便和好萊塢保持關系。
在《好萊塢派對》這部電影中,她和克拉克·蓋博對戲,黃柳霜在片中巧用她那婀娜多姿的身材,把
她剛從中國帶回來的旗袍一件又一件地在影片中展示出來,同時也多了很多提升中國人形象的對白。
在30年代期間,由賽珍珠所寫的諾貝爾文學獎巨著《大地》,也被改編拍成電影,片中公正地描繪 了中國農民的善良與純朴,因而也改變了美國社會多年對華人的偏見。後來黃柳霜也因此和賽珍珠在公益事業上,彼此合作。戰後的黃柳霜,隨著年華已去,片約大不如前,有段時間她還投入美容事業,成為「中國養生美容」的代言人,她告訴客戶,要多看家中所養的金魚,因為這樣可以增加眼球的運動。
差不多息影5年的黃柳霜,終於在1949年,派拉蒙電影公司又找上門來,為她攝制新片。此外,
還有電視公司,為她製作《柳霜夫人的畫廊》影集,但好景不長,她無法在新來的媒體寵兒――電視里有所斬獲。人到中年,體力上及情緒上也大不如前,黃柳霜不
時在片場向他人講述以往的風采,同時也對好萊塢總是叫她飾演東方「壞女人」角色而不滿。黃柳霜喜歡研讀卡奈基的《正面思考》,在她演藝事業的晚期,並沒有
像好萊塢那些過氣的明星,走向自我毀滅的路途,尤其是在私人財務管理上,未使她陷入潦倒的窘境。
她雖然不是特別富有(仍擁有數棟房產),但絕對不需他人的接濟,不但如此,她還能把她的弟妹們拉拔成人。到了60年代,黃柳霜還在《花鼓歌》及《蘇絲黃的世界》電影拍攝中相繼被邀,准備演出。正當她重返影壇之際,在1961年2月2日下午,黃柳霜因突發心臟病,而猝逝寓所。死後葬於洛杉磯母親墓旁,墓石上沒刻上一個字。
2. 以告知日本電影大師作品有電影東京物語一刀魚之味道
職業生涯
從1927年的《懺悔之刀》到1963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一共導演了54部作品,其中,《晚春》是他的電影生涯的一個重要的分界線--他的前期作品雖然不乏個性特點但缺乏佳作,而他後期作品有多部當選為日本影響最大的影片評選獎項《電影旬報》的年度10大佳片之列,甚至《東京物語》在八十年代後被盛譽為世界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作品出現於《晚春》之前--《晚春》後幾乎是一年一部電影的速度拍攝,而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之際,甚至一年五六部的速度。早期作品中,他影響比較大的是二三十年代之際的小市民電影。當時,純映畫劇運動的風潮之後,在松竹映畫公司,隨著年輕的製作人城戶四郎的崛起,風格明快、活潑的城市現代劇的製作蔚然成風,其不像之前的新派劇那樣挑選俊男靚女充當男女主角,而是要求以寫實的風格描寫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和小職員的喜怒哀樂,如當時的《他與東京》、《村裡的新娘子》、《伊豆的舞女》等。這時期的小津安二郎,已經悠緩地變換主題和敘事風格,以大學生、公司職員甚至是老城的平民百姓為主人公,描寫他們對人生的參悟以及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我落地了,但……》、《我出生了,但……》、《東京合唱》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還受到不少來自好萊塢的影響,如他的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是改編自1923年喬治·菲茨莫里斯的《破門而入》,《我畢業了,但……》則是受到派拉蒙公司的《四分位》、《校園風騷者》、環球公司的《大學生們》系列影片,米高梅公司的《哈佛大學的布朗》等的影響,而《非常線之女》則明顯的是威廉·韋爾曼的《下層人淑女》的翻版。
此外,小津安二郎還受到好萊塢的喜劇明星恩斯特·劉別謙和金·維多的影響,推出了《浮草》系列等作品。日本學者福井桂一曾如此的評論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如果瀏覽一下以上的作品馬上就會感到:小津氏的最大特徵是在所有作品中顯現的'明快'。每個人接受的最強有力的超越困境線的東西就是美國電影的'明快',並且在以前的日本電影中最欠缺的是'明快'。往如此缺乏'明快'的日本電影中送進'明快'的人就是蒲田的新星小津安二郎。"
(戰爭時期由於日本的電影政策,很多導演不得不拍攝政治宣傳的作品,而小津安二郎還是側重於那種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
家庭情節劇。)
1949年《晚春》的出現,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他將故事的舞台移至鐮倉或者山手一帶的資產階級家庭,以更加凝練的手法表現他從前一直所主張的隨遇而安。如論者所說,"小津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融進了影片,使影片具有著濃厚的個人氣質。他仰拍鏡頭中畫面的人物飽滿圓潤,固定機位下記錄的是平靜生活下的塵埃落定,他把鏡頭、把自己當成人物最好的觀眾,在沉靜中有了寫意畫般的美感"。而最優秀的作品是1953年的《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運用正面切換畫面、嚴密調整構圖中的人物大小、簡約利落的對白等手法,直言不諱的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的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就如其本人所說,"我要表現的是,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瓦解的過程。《東京物語》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為戲劇化的一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也是同樣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3. 羅曼蒂克消亡史日本人扮演者
在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扮演男主角陸先生妹夫日本人渡部是日本演員淺野忠信。
4.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是誰
01. 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生日:1907年5月12日 國籍:美國
凱瑟琳·赫本
在好萊塢的歷史上,有兩個赫赫有名的赫本:一個是奧黛麗·赫本,一個凱瑟琳·赫本。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凱瑟琳·赫本也許是好萊塢獲得奧斯卡獎次數最多的一位女明星。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1940年根據赫本的同名舞台戲改編而製作的影片《費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時也第三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5. 山口百惠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哈嘍大家好。山口百惠,日本著名影視歌三棲明星。1984年,日本連續劇《血疑》在全國播出,一襲學生裝,淺淺的笑容,調皮可愛的小虎牙,伴隨著那個純情似水的大島幸子,山口百惠的名字從此深入人心。13歲出道,15歲風靡日本,20歲紅遍東南亞,21歲正值巔峰的山口百惠在日本武道館舞台上像仙女一樣出現在大家面前,伴著萬千歌迷的淚水與呼喊,她將麥克風永遠留在了舞台,宣布引退,與三浦友和結婚。
2003年,日本索尼音像公司精選出山口百惠7年舞台生涯的作品,重新錄製成一套由24張CD組成的豪華紀念全輯《MOMOEPREMIUM》,以紀念山口百惠步入娛樂圈30周年。就連當年的哥哥張國榮都是山口百惠的粉絲,在電影金玉滿堂中,張國榮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山口美惠的喜歡。可見山口美惠有多麼的迷人。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