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有哪些演員獲得過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影帝或影後
到目前為止,得到過三大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後桂冠的兩岸三地影人有:
1.鞏俐(大陸)/《秋菊打官司》/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女主角(1992)
2.張曼玉(香港)/《阮玲玉》/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1992)
3.葛優(大陸)/《活著》/第四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1994)
4.夏雨(大陸)/ 《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五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1994)
5.蕭芳芳(香港)/《女人,四十》/第四十五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1995)
6.梁朝偉(香港)/《花樣年華》/第五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2000)
7.張曼玉(香港)/《清潔》/第五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04 )
② 哪些中國人獲過威尼斯電影節的獎
威尼斯電影節中國人獲獎情況: 第四十六屆最佳影片金獅獎(侯孝賢)《悲情城市》
第四十九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司》
第五十一屆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五十六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一個都不少》 最佳導演獎(張元)《過年回家》
第五十八屆評委會特別獎(伍仕賢)《車四十四》
第五十九屆聖馬可最佳影片獎(田壯壯)《小城之春》 特別關注獎(陳果)《人民公廁》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賈樟柯)《三峽好人》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賈樟柯)《無用》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赤壁》 《碟中諜2》《英雄本色》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獅獎 蔡尚君《人山人海》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葉德嫻 《桃姐》
③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是誰
是石聯星。
新中國成立後,石聯星積極獻身於年輕的人民電影事業。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石聯星不負眾望,塑造的趙一曼英雄形象轟動了新中國,給億萬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她也因此獲得1950年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女演員表演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女演員,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爭得了榮譽。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
石聯星逝世時間
20世紀50年代,石聯星調入北影工作,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後來為了支持丈夫凌子風的工作一度退出影壇。1961年至1979年,她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重返話劇舞台後,她與歐陽山尊等同志合作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岩》《年輕的一代》《生活的彩練》等多幕劇。
十年浩劫之後,她帶病深入生活、寫劇本,一直沒有停止藝術創作。1984年8月1日.石聯星因病逝世,享年70歲。
④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是誰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是石聯星。
新中國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獲獎的演員是影片《趙一曼》的主演石聯星,該片由東北電影製片廠(今長影)1950年出品。這個電影的出品方,是長春電影製片廠,作為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在建國之後,將《趙一曼》搬上了熒幕。
《趙一曼》中扮演女主人翁的石聯星以其沉著冷靜剛毅、雍容華貴典雅的主要表現獲得評審團和觀眾們的五星好評,她取得了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
石聯星人物經歷
1949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趙一曼》,成功地塑造了趙一曼的英雄形象。此後,她又主演了《湖上的斗爭》等影片,參加了中蘇合拍的《風從東方來》的導演工作。
1950年至1960年參加北影,擔任演員,電影學校教員等職務。
1961年至1979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擔任導演。重返話劇舞台,在北京人藝先後與歐陽山尊等同志合作導演了《漁人之家》、《紅岩》、《年輕的一代》、《生活的彩練》等多幕劇。
1984年8月1日.石聯星因患癌症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0歲。
⑤ 中國哪些演員拿到過戛納電影節的表演獎
第47屆(1994年):男演員獎:葛優《活著》。
第53屆(2000年):男演員獎: 梁朝偉《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中國香港 )。
第57屆(2004年):最佳女演員獎:《清潔》(Clean)(法國) 張曼玉。
華語電影獲獎名單:
至今唯一獲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霸王別姬》
1959年,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盪發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
李翰祥(台灣導演):1960《倩女幽魂》、1962《楊貴妃》、1963《武則天》入圍」金棕櫚獎「。
《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第17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俠女》奪得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最高綜合技術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大獎,侯孝賢《戲夢人生》獲評審團獎。
1994年《活著》獲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主角(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9年,陳凱歌《荊軻刺秦王》獲得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花樣年華》獲得戛納最佳藝術成就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梁朝偉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評審團大獎,楊德昌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4年張曼玉獲戛納影後
2004年,張曼玉憑借法國電影《清潔》斬獲戛納最佳女主角桂冠(首位華人戛納影後,首位亞洲戛納影後)。
2005年,鞏俐獲得「戛納特別大獎」。
2005年,王小帥《青紅》獲得評審團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審團主席的華人。王超《江城夏日》獲「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大獎。
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開幕影片,這也是戛納電影節六十年來第一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2009年,《春風沉醉的晚上》梅峰獲最佳編劇獎(繼王小帥《左右》柏林獲獎後中國編劇第二次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編劇獎)
2010年,王小帥《日照重慶》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13年,賈樟柯的《天註定》獲得最佳編劇獎。
2015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宣布,「金馬車獎」授予中國導演賈樟柯(第一位華人導演獲該獎);台灣導演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奪得最佳導演。
2017年,邱陽的短片《小城二月》獲得中國首座短片「金棕櫚」獎 。
2018年,中國導演魏書鈞短片《延邊少年》獲評審團特別提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