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日本電影校園老師射擊學生

日本電影校園老師射擊學生

發布時間:2024-12-18 20:43:26

1. 有什麼比較出名的韓國日本電影介紹嗎類似懸疑,查案,殺人犯這樣的電影

點與線(2007)

導演: 中島哲也

一所平凡的中學,1年B組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殊不知一場綿亘數月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級任教師森口悠子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後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可愛的女兒,然而女兒最終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則認定女兒死於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並宣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在此之後,森口辭去教師職務,1年B班的學生也心懷惴惴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2. 日劇 一群學生在一個荒島上殺人的電影

你說的應該是《大逃殺》吧!
[編輯本段]劇情梗概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消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們從大人們手裡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從全國的初中3年級中,每年隨機地選出一個班級,並把學生們送往受行動范圍限制的、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給每個學生地圖、糧食、各種各樣的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只留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學生們必須佩戴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項圈。在此期間的學生殺人、致人傷害、持帶槍械等違法行為都不受法律限制。這就影片所有血腥殘暴的由來。
精緻的彈簧刀穿過了一個好爭論的女孩的前額,下一個死去的是七原的摯友但卻不討老師喜歡的男生,一顆綁在他脖子上的炸彈把他的腦袋炸開了花。其他學生則用弓和箭、鶴嘴鋤和大鐮刀互相屠殺。
影片最後,當倖存下來的三個學生與北野武正面交談的時候,北野用水槍引誘七原朝自己射擊,想借七原的手結束自己凄涼寂寞的一生,他中槍之後又起身接女兒的電話這一情節,則表現了自己對女兒的不滿。影片大部分時間都籠罩在使人窒息的氣氛中,結尾才點明影片主題,所以才有了影片充滿朝氣和希望的結尾:七原和中川逃出了各自的家庭,走上了純潔獨立的人生道路,奔向成年。

3. 請大家幫忙找一部日本的電影!

大逃殺

《大逃殺》(英語:Battle Royale;日語:バトル?ロワイアル;羅馬拼音:Batoru Rowaiaru)是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高見廣春原作的同名電影,包括《大逃殺I:東京聖戰》(2000年)和《大逃殺II:鎮魂歌》(2003年),導演分別為深作欣二及其子深作健太。《大逃殺》,在暴力方面毫不手軟,它的血腥是手段,反血腥則是目的。該影片因涉及校園,在日本一度引起國會要禁映的風波。該作品亦被改編為同名漫畫、網頁游戲及紙牌游戲。
中文名: 大逃殺
外文名: Battle Royale
出品公司: Toei Co. Ltd.
製片地區: 日本
導演: 深作欣二
編劇: 深作健太
主演: 北野武,藤原龍也,前田亞季等
類型: 恐怖 /驚悚 / 劇情 / 動作
原著: 高見廣春
劇情梗概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消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們從大人們手裡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從全國的初中3年級中,每年隨機地選出一個班級,並把學生們送往受行動范圍限制的、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給每個學生地圖、糧食、各種各樣的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只留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學生們必須佩戴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項圈。在此期間的學生殺人、致人傷害、持帶槍械等違法行為都不受法律限制。這就影片所有血腥殘暴的由來。 精緻的彈簧刀穿過了一個好爭論的女孩的前額,下一個死去的是七原的摯友但卻不討老師喜歡的男生,一顆綁在他脖子上的炸彈把他的腦袋炸開了花。其他學生則用弓和箭、鶴嘴鋤和大鐮刀互相屠殺。 影片最後,當倖存下來的三個學生與北野武正面交談的時候,北野用水槍引誘七原朝自己射擊,想借七原的手結束自己凄涼寂寞的一生,他中槍之後又起身接女兒的電話這一情節,則表現了自己對女兒的不滿。影片大部分時間都籠罩在使人窒息的氣氛中,結尾才點明影片主題,所以才有了影片充滿朝氣和希望的結尾:七原和中川逃出了各自的家庭,走上了純潔獨立的人生道路,奔向成年。
有關獎項
入圍 日本奧斯卡獎: 話題獎 最優秀作品獎 最佳男主角獎:藤原龍也 最佳導演獎:深作欣二 最佳編劇獎:深作健太 最佳音樂獎:天野正道 最佳錄音獎:安藤邦男 最佳剪輯獎:阿部浩英 最佳新人獎:藤原龍也 日本藍絲帶獎: 話題獎 新人獎:藤原龍也 最佳女主角獎:前田亞季

大逃殺 II:鎮魂歌
外文片名: BatorurowaiaruII:Rekuiemu(2003)(USA) Battle Royale II: Requiem .....(literal English title) 導演: 深作健太 Kenta Fukasaku 深作欣二 Kinji Fukasaku 編劇: 深作健太 Kenta Fukasaku 木田紀生 Norio Kida 高見廣春 Koushun Takami .....characters 影片類型:動作 / 劇情/ 槍戰 片長:Japan:134 min / Japan:155 min (director's cut)《大逃殺Ⅱ》海報(2張) 國家/地區:日本 對白語言:日語 色彩:彩色 級別:Finland:K-18 Iceland:16 Japan:R-15 UK:18 Germany:18 Australia:R New Zealand:R18 South Korea:15
《大逃殺-東京聖戰》引起強烈反響之後,東映於2003年推出其續集《大逃殺II-鎮魂歌》。導演仍為前作的深作父子,主演除前作的男女主角藤原龍也和前田亞紀(後者其實僅僅出場了幾個鏡頭)外,還有前田亞紀的姐姐前田愛、飾演新人物的忍成修吾和加藤夏希等。拍攝中途,深作欣二辭世,由其子健太將此片拍攝完成。
劇情梗概
故事發生在前作三年之後。作為大逃殺倖存者的七原秋也(藤原龍也飾)此時正領導著一個由歷屆大逃殺倖存者組成的反抗《BR法》的恐怖組織「狂野七」,並在首都進行了爆炸劇照(17張)行動。為此,政府出台《新世紀反恐怖法案》,通稱《BRII》。 這樣的背景之下,某天,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不良少年,以及逃課問題生的鹿之砦中學校的3年B組42名學生,在聖誕節休學旅行通往滑雪學校的路途中,淪為了軍隊的劫持目標,被全員綁架到了一座孤島之上。當他們被勒令換上軍服,並押送集合至一個巨大軍營之內時,他們的指導教師RIKI(竹內力飾)卻出現了。「整個班級無一人例外,都將成為本次BRⅡ的參加者」,RIKI向已經陷入混亂的學生們,公布了綁架理由,並說明了BRⅡ的游戲規則。 依照《BRII》這部法案,一個班的中學生被強行組成突擊隊,在頸環的逼迫下向七原所在的海島發動進攻。在這隊中學生中,
有一名女生是自願來參加的。她就是前作中被七原殺死的北野老師的女兒北野詩織(前田愛飾)。在慘重的死傷後,倖存的隊員們在七原等人的幫助下擺脫了頸環的恐怖控制,並停止了戰斗。然而更大的危險正在逼近。政府出動了正規部隊對海島發起進攻,甚至動用了巡航導彈。與此同時,北野詩織仍在尋找父親留下的畫中的意義……

大逃殺Ⅰ東京聖戰 3D版
已故日本導演深作欣二的Cult片名作《大逃殺》問世十周年的3D翻拍版《大逃殺3D》即將在《大逃殺Ⅰ》3D版海報(1張)全美公映。近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6屆AFM美國電影市場展上,該片一亮相便受到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多達50家電影發行方的青睞,紛紛爭搶該片的海外發行權。最終,來自美國的Anchor Bay Entertainment電影公司在這場發行權爭奪戰中勝出。 《大逃殺》於2000年在日本公映,創下了31.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4億)的票房佳績。校園暴力血腥題材是該片最大賣點。導演深作欣二於2003年因骨癌復發在拍攝續集《大逃殺2:鎮魂歌》時不幸去世,其子深作健太完成了這部遺作,而這次將原版《大逃殺》從2D轉制為3D也由深作健太監督,轉制由原公司深作組負責。北野武、藤原龍也、栗山千明等日本當紅明星都在片中有精彩表現。 《大逃殺3D》將於2011年在全美公映。日本上映時間定在2010年11月20日。

4. 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這部影片拜託了各位 謝謝

也許特雷澤變成了愛麗絲只是個意外的誤譯。但Alex和Eric的行為似乎是難以避免的。 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創作了一首曲子,同年,這首曲子被他送給他的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1876年,曲子在經歷了馬爾法蒂的轉送和另一位德國音樂家之手後公布於眾。名字叫《致愛麗絲》。據考證,曲名是誤譯。 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知道這首曲子原來的名字。就像人們無法知道Alex和Eric原來的樣子。 電影的開始的是天空,固定畫框下時間以超過平日數倍的速度進行著,卻依然波瀾不驚。大片的雲朵彷彿水一樣的淌過去。不著痕跡。只是太陽沉了下去。 電影中手持機器的跟拍讓人絲毫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電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還是人。 這一天。John開車載著酒醉的父親到學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對模特准備他的攝影作品集。Michlle在幫老師整理閱覽室的圖書。這一天。醉酒的父親在車里等待兒子。年輕的情侶在一起等待報道。這一天。三個女孩在一起沒完沒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發少年面前高高躍起。這一天。有更多的學生在學校里過著平靜的生活。 范桑特在電影里陳列了數量多到讓人發指的運動長鏡頭。他似乎並不害怕觀眾在影片前半段時睡著。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讓人覺得如同電影開始的那個空鏡頭般波瀾不驚。影片的敘事結構復雜精巧同時充滿張力,不同人物的視角不斷重復敘述槍殺開始前的那段時間,絲毫不顯冗長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後是Elias。人物一個一個的換,時間卻始終是一個時間。手持機器特寫人物頭部跟拍運動長鏡頭在這段時間中所佔的比例達到了無比巨大的程度。觀眾只能看清演員的臉甚至後腦勺。周圍的空間全是虛的。范桑特用這種極端的拍攝方法告訴大家。主體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個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這是電影主角的待遇的話,那麼槍殺開始前觀眾已經記住了不下五個主角。范桑特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訴人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他們有親人,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個個體」和「每一個個體」在生活中相遇甚至僅僅是擦肩時的瞬間。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時候,Jordan和三個女孩擦肩而過的時候,攝影機的升格拍攝刻意個強調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給John拍照,同時Michlle從兩人身邊跑過的鏡頭,導演更是分別用三個人的視角拍攝三遍。這也是整個電影最讓人贊嘆的地方,這段過程中,影片敘事結構組合的復雜和巧妙讓人興奮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條相交的線。也是敘事結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學習糟糕的金發少年。一個是熱愛攝影的英俊小伙。一個是不默默無聞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讓我打個牽強的比喻。我想我們可以說成績糟糕關心家人在房間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許的叛逆,內心的脆弱和對親情的渴望。為了攝影集放棄音樂會的Elias代表了對理想的追求。稍帶抱怨最終接受且熱心幫助老師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無聞的人們。這三個人曾經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樣子,普通人低著頭從他們身邊默默跑過。默默無聞的人第一個死在槍下時,追求理想的人雖然同樣喪生卻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學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寬廣的天地。我們可以說整部電影里所有人物,其實都是指向這三個人。三個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愛情的情侶本質上和灰頭土臉的Michell是一樣的。自以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實依然是默默無聞的人。而校長則是他們的一個成年人的版本。那個黑人和Elias一樣,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卻因此壯烈的死在了槍下。被黑人救出的那個吻過John其實和John一樣,他們給予別人愛,自己卻同樣無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從就在邊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說清了這些人同時,范桑特告訴了我們愛的意義。也正是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撐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復龐大的骨架。三次拍攝在拍照時的三人相遇。兩次拍攝在閱覽室時的兩人相遇。兩次拍攝三個女孩和那個男孩在過道里的相遇。這些人的一次次錯身讓整個影片的結構異常的讓人興奮。 這個過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強調,你生活中的每一個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題是校園槍殺,但是槍殺直到最後小半部分才初現端倪。人們在Alex被同學用奶油砸了以後大多隻會認為這是個可憐的軟柿子。更不會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記錄的,其實是一套詳細的殺人計劃。 影片前半部分掩飾的太好,這平靜的日子實在不像會出什麼事。人們可能在John走出校園,碰到兩個「裝束奇怪」的人時才開始疑惑。而Michell抬頭時聽到的那一聲槍械上膛的聲音。又被范桑特的閃回用一個鎖門的聲音成功的掩飾了。Alex在房間彈琴,《致愛麗絲》的音樂響起。鏡頭三次掠過牆上的鮮紅的塗鴉。琴聲一直沒有間斷,可以聽的出彈的並不嫻熟,但卻沒有停下的意思,尤其當鏡頭對准了床上玩電腦游戲的Eric縱深推近的時候,鋼琴在一旁響的異常堅決。而當鏡頭切到屏幕時,音樂又回到舒緩優美。而他們所玩的電腦游戲似乎也和我們平日里接觸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不同,你的敵人是一群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這樣在音樂下,殺死一個又一個手無寸鐵甚至不會逃命的人。 然後電影的主題開始顯露。希特勒的頭像,手舉納粹旗幟的人們,送來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彈葯,周密的計劃。大家終於明白了槍殺即將開始。大家還知道兩個人是GAY。如果回顧之前學校討論時大家對同性戀問題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為兩人的行為找的一個牽強的理由。 和父親道別時Alex臉上閃過不易察覺的失落,但是這沒能阻止什麼。 「我們在學校一點也不開心」「最重要的是開心」Alex這樣說。「對」Eric這樣說。 Eric頭上的頭巾和電腦游戲中左下角的那個如此相似。而Alex反帶的鴨舌帽讓我想到了《麥田裡的守望者》里的霍爾頓·考爾菲德。叛逆的霍爾頓變成了走向極端的Alex。帽子也從紅色變成了黑色。 如我一開始的猜測,Michell第一個被殺死。然後一個一個的繼續。鏡頭依然是手持機器特寫頭部,周圍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槍殺的人全部虛掉。那些之前還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遠處一個個倒下的身影。 那個黑人是個奇怪的角色,甚至讓我一度產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這樣的想法。 Eric最後被Alex殺死,特寫中的臉轟然倒下。Alex走進空洞的鏡頭。 電影最後的留白充滿張力。我開始以為那隻是一個調整節奏的空鏡頭。一直在等待一個最後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時。我悵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終於沒有全部殺死,他讓其中的兩個倖免於難。就是一頭金發的John和曾經在John哭泣時吻了他的那個女孩。這兩個人也出現在電影的海報上。這也許就是范桑特的態度,愛帶來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給Alex一個吻。那麼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來? 故事脫胎於1994年震驚全美的科倫拜恩校園槍案。兩名學生帶著一身的自動武器沖進學校,在殺死十二名學生和一名老師後兩名學生飲彈自盡。電影的很多細節還原了當時的新聞。比如其中一名學生喝下死去同學喝剩的飲料這一畫面就曾被學校監視器拍下。在這個基礎上導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來,「大象」一詞來自愛爾蘭作家Bernard MacLaverty關於「問題出現但是不去解決」的一個比喻,他說,「這就彷彿你屋裡有頭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你不可能無視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卻都默契的從不談論它,一起漠視它,很快就習慣了它的這種存在。」而這樣的漠視甚至是歧視終究會讓問題激化,哪怕是溫順如大象一般,暴怒後也會產生無法想像的巨大威力。 同性戀,校園暴力,槍支泛濫,毒品。這部平靜的電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讓人平靜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當年的貝多芬,將這樣一部電影,獻給他的學生。獻給所有的人們。

5. 如何評價電影《浪潮》和《死亡詩社》

《浪潮》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講的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組織新法西斯主義僅僅需要一星期。

電影中文格爾老師本來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學生來認清獨裁專制的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但是這群一開始只是想混學分的學生們的頭腦迅速被強大的精神力量給格式化了。他們馬上陷入到一種強大的集體無意識中去,他們給自己的組織取名「浪潮」,還自發地統一了制服,越來越多的學生給快速洗腦,他們自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繪制了統一的圖標,還統一了見面打招呼的手勢——右手在胸前做浪潮狀。狂熱的學生占據了運動場,不讓別人進入,一位叫蒂姆的學生還從網上購買了手槍,並寸步不離文格爾先生,稱要保護好「領袖」……

事情發展得不可收拾了,文格爾先生在手球比賽中發現了事態的嚴重性,決定停止浪潮,但是事態已經不可控制,最後在集會上文格爾宣布解散浪潮並由此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由來。這時,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狂熱的蒂姆不願意看到浪潮的解散,於是開槍在同學射擊,並飲彈自殺……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威爾頓預科學院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可是新學期來校的新文學老師基廷卻一改學校的常規,讓自己班上的學生們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能力。他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里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秘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但不久後,學校發現這個小組,校方對基廷老師教育方法十分反對。

基廷的學生尼爾熱愛表演,並在一次演出上大獲成功。但他父親堅決反對,並將他帶回家決定第二天讓其轉學。尼爾極度痛苦卻無法傾訴,在當晚自殺了。小組成員之一卡梅隆出賣了他們。校方逼小組成員在聲明上簽字,將責任推卸與基廷身上,將他開除出學校。在老師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學生們站立在桌上,說著"哦,船長,我的船長!"

兩部電影的結局都是老師作為了替罪羊,黯然離開。《死亡詩社》講述精英私立學校的學生們如何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獨立思考,試圖擺脫學校專制守舊的的桎錮。《浪潮》描述如今的公立學校,素來標榜崇尚自由與個性的學生在老師突發奇想開始的一個獨裁試驗里,如何進入一種法西斯式的集體無意識。

相隔二十年的這兩部片子倒像是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二十年前敲響的希望的鍾,二十年後卻回響著警示的餘音。《死亡詩社》中追求人格之獨立、精神之自由的主題相對簡單,《浪潮》中學生們如何從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傾向主動轉變成激進的高度集體主義的團體更為令人深思。

真正的精神自由需要的從來都是理性,而不是激情。兩部片中的學生都包含激情,他們個性豐富、多才多藝。他們願意改變以及大膽嘗試,所以當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出現在他們身邊引導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聽老師的話,贊同老師的做法甚至盲目地崇拜他。《浪潮》中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法西斯主義的生成,自己當了一次獨裁者,一開始他的頭腦很清醒,還想方設法營造這樣的一種氛圍。可是過了三天,老師慢慢地變成獨裁者,他很享受這種「萬人之上」的感覺,他與妻子鬧僵,說出了很傷人的話。還好他最終回頭,避免了更大悲劇的發生。

《死亡詩社》里的那個學校有點象我們現在的高中,注重的是升學率,注重的是紀律。而紀律就意味著排斥多樣性,排斥不同意見,用剛性的手段求得劃一。老師是作為一名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存在著。而這時出現了一位英語老師,他的口號是享受生活,他的信念是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我不反對老師的想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發生了沖突,結局已經註定。

特別是撕書這一段,我覺得做得非常不地道。首先,他先叫學生們撕書,然後才告訴他們具體理由。所以孩子們在撕書的時候,臉上興奮的表情不是因為自己懂得了什麼真理,而是這一純粹的「叛逆行動」引發的荷爾蒙增加。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基廷的一種策略,先叫他們行動,然後在進行理論說教的時候就會獲得一種共同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這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引發孩子們自由思考,不被規矩束縛。但是換個角度看,他只是因為不認同另一位博士的教學理念,就強迫學生們全部撕掉他的導言——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思想嗎?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做學問,對別人的理解不贊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基廷是老師。當他強迫所有人接受他的思維時,不管他的思維是要求自由還是要求束縛——這已與思維內容無關——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帶有了他所批判的東西的色彩。

兩部電影都是由於教師教育方式的無節制性與教育理念的片面化,導致這些本身正確的情感最終走向反面。老師針對青年學生這一易情緒化、渴望先鋒思維的特殊群體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度」。

兩部電影內容上可以說對立也可以說相同,《死亡詩社》中的「自由獨立」思想恰好對立《浪潮》的「極權主義」,內容相反但模式幾乎一模一樣的教育路線。最後的悲劇結尾與這部影片也驚人的類似,一個孩子吞槍自殺了,少數幾個保持頭腦清醒的學生也沒能挽回這個悲劇。雖然《浪潮》我更願意用一種非理性化的思路考慮,它的重點並不在教育上,但是也不妨礙從這個方面稍作對比。不聽從於自己者,必將聽命於他人。人一生總會有一些階段需要「聽於他人」的。而這個「他人」究竟值不值得聽,怎樣去聽,聽些什麼,實在是很重要啊。

閱讀全文

與日本電影校園老師射擊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很帥的歐美小電影 瀏覽:867
水晶爭奪戰電影2017 瀏覽:491
朝鮮如何看韓國電影 瀏覽:130
免費動漫電影解說 瀏覽:813
2017和動物有關的電影 瀏覽:115
納德電影院 瀏覽:189
紅鷹電影插曲mp3 瀏覽:470
北京電影院復工消息 瀏覽:168
極米h3戴眼鏡看3d電影 瀏覽:474
韓國刑偵電影 瀏覽:331
韓國電影誤認 瀏覽:896
韓國電影2016我想你 瀏覽:462
小黃人有哪些電影 瀏覽:926
喜劇抗戰電影大全 瀏覽:813
四小時以上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56
免費觀看好看的動漫電影 瀏覽:153
盜墓筆記全部系列電視劇電影 瀏覽:978
ip電影產業包括哪些 瀏覽:611
2017網大電影排行榜 瀏覽:480
一個講印度男孩的英語電影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