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凱撒里印度電影簡介
印度電影凱薩里講述了1897年薩拉加希之戰。
印度神劇《凱薩里》講述的就是發生在1897年9月12日的薩拉加希戰役,英屬印度軍隊第36錫克步兵團的22名士兵對陣10000名入侵的阿富汗士兵,其中還有一名印度士兵專門負責給受傷的阿富汗士兵送水。
薩拉加希戰役爆發時,印度還是英國的屬地,但是曾經佔領過印度西北部的阿富汗人對於英國人來到南亞並不服氣,他們發動軍事行動要趕走殖民者。英屬印度軍隊第36錫克步兵團在英軍的統一指揮之下,利用22名士兵對陣10000名入侵的阿富汗人,但是由於英軍沒有提供支援,最後全部陣亡。
影片中的第36錫克步兵團是真實存在的一支部隊,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當時英國人組建了第36錫克孟加拉步兵團,是孟加拉土著軍團的一部分。1901年,部隊整編為第36錫克步兵團,1903年在印度陸軍的基奇納改革中,改名為第36錫克團。
在1897年的薩拉加希戰役中,第36錫克步兵團負責防禦薩馬納山脊,對抗規模龐大的帕坦族軍隊。1905年第36錫克步兵團參加了拉瓦爾品第閱兵式,迎接威爾士親王和王妃對英屬印度的訪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36錫克步兵團作為天津駐軍的一部分駐扎在中國,並參加了圍攻青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屬印度對陸軍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從單一營團改為多營團。印度獨立之後,第36錫克步兵團整編成為第11錫克團第4營。目前,錫克輕步兵仍然是印度陸軍的精銳力量,其戰鬥力能否做到22對10000尚不得知,但是用於對付巴鐵還是綽綽有餘的。
B. 印度電影宿敵劇情解析
這是讓人無法心情寧靜的一部好電影,即讓人憤恨又讓人為之動容的感動。據了解,印度這個國家女性地位極低。在印度很多女性對本人的命運沒有自主權,在家遵從長輩的布置:例如婚姻、財產、學業等等。
(不包括貴族)即便出嫁也是要聽丈夫的話,典型種姓制度。影視中女性成為政府官員的墊腳石,黑暗與光明展開了劇烈的戰役,惹起了印度全國的呼聲呼籲,正義的秩序就此拉開帷幕。
故事講述:一名大學女教授遭到遇害。之後學校校長的不作為,話語中凌辱女性,在追悼會上滿是不屑的說:「為什麼她晚上10點半還在外面?失去一個人,有一百個能夠替代!學校榮譽受損,是無法挽回的,她會被人銘記,但不會被人銘刻,而是警告!」
引發女教授的學生們內心的憤怒「他們需要正義」。由此展開了抗議的熱潮。抗議活動固然在全國蔓延只可惜並沒有持續多久。當一位同學說過:「一群警察闖入學校。」便被無情暴力鎮壓。
但在網路言論發酵之後引起了全國的抗議熱潮。找不到兇手,暴力手段無法安撫民眾。因這件事牽扯實在太大了,讓民眾心裡感覺國家政府對於女性的鄙夷、不肖、地位都出現了陰暗的一面。現如今已經是22世紀了。民眾不曉得下一個是為會輪到他們的家人或者本人。
為此國家政府頂不住這樣的壓力,也開始重視了女性的權威。警局成立特別小組,由經驗豐富的老胡作為組長進行調查。調查中在目擊證人的指引下,盡管重重阻礙,4名歹徒還是被抓獲。歹徒剛被帶到警察局,就被媒體知道了,顯然是故意的。
而且剛帶警局上級副督察。就要求移交其他分局,副督察極力保護歹徒的作為徹底讓老胡寒了心。老胡心中為了正義,做出了國家警察的舉動,在上級的壓力下,他在移交罪犯的過程中,開槍擊斃四名歹徒。
但同時也意味著他的警察生涯已經結束,等待著他的是一場審判。於是法庭開始審理四名歹徒被擊斃的案件。輿論風起雲涌,支持擊斃罪犯的警察,包括女教授家屬、學生和群眾都紛紛支持老胡這個警察。法庭上,有正義感的殘疾律師申請無罪釋放。「一個尋求正義的警察怎麼了?」現場的每個人都被感動了。
但在庭審過程中,另一位看似正義感很強的律師卻不斷質疑老胡的動機。終於,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交鋒後,一步步抽絲剝繭,真相讓人難以置信。女教授的犧牲讓事情變得沒那麼簡單。最終真相大白,原來女教師是被心懷怨恨的同事故意開車撞的。
她犧牲的消息被面臨選舉不利的執政黨利用。副督察已經變成了人民鄙視的對象,操縱事件的執政黨只能徒勞下台。正義殘疾律師和人民群眾最終取得勝利。
C. 如何評價《孟買酒店》這部電影的原型是什麼
原型是2008年11月26日「孟買連環恐怖襲擊」
恐怖主義,好像是很遙遠的詞吧?
也許是因為我們生活的太安逸,那種提心吊膽過日子的感覺,我們一輩子都體會不到。
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連環恐怖襲擊」造成195人死亡,另有295人受傷,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
如今10年過去了,這一真實的事件被改編成了一部印度電影,這一次不僅沒有歌舞,還會讓你緊張到手冒汗。
D. 印度電影《罪惡》到底在講什麼
印度電影《罪惡》:深度剖析與真實事件探討
電影《罪惡》以2008年諾伊達雙重謀殺案為背景,看似講述了一個關於僕人被懷疑殺害僱主女兒的復雜故事,卻在層層揭露中引發觀眾對正義、體制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問題一,為何電影並未明確指出殺人犯是那三個僕人?
電影巧妙運用羅生門手法,讓觀眾在僕人與父母的視角間搖擺。如果結局偏向於僕人,觀眾的正義感或許能得到滿足,但電影的真正意圖卻在於揭示社會體制的腐敗與錯誤,以及父母角色的反轉。這種反差促使觀眾思考,究竟是何種復雜因素導致了這樣的悲慘結局。
真實案件中,父母最終被判終身監禁,揭示了司法體系在處理此案中的復雜性。電影中的CBI一隊與二隊之間的調查,反映了印度司法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如證據處理的疏忽和審訊方法的爭議。這些問題讓觀眾質疑,印度的司法是否真的如此落後?
盡管電影沒有直接討論司法系統的整體狀況,但這個案例展示了其在個別案件中的局限。CBI一隊的疏忽和證據處理失誤,讓人對司法公正性產生了疑問。然而,真實事件的最終判決顯示,即使面臨諸多困難,印度司法仍試圖依據間接證據和法理進行裁決。
問題四,CDI,即中央調查局,是印度負責重大案件調查的重要機構,成立於1941年,類似美國FBI。它的存在,盡管在結構上與國際同行相似,但權力和職能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印度法律體系的某些特徵。
總的來說,電影《罪惡》不僅是一部懸疑推理作品,更是對印度社會、司法系統以及道德倫理的深度探討。通過此案,我們窺見了印度社會的復雜面貌,以及司法決策背後的曲折與矛盾。
E.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故事情節分析
我覺得這部電影用「鋼琴師」更合適,因為整個情節與「調音師」關系不大。但這只是小細節,並不影響該電影的優秀品質。
毫無疑問,《調音師》的劇本寫得非常棒,故事情節緊湊,結構襲運御嚴謹,沖突和懸念跌出,在長達兩個小時里,緊緊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調音師》的主情節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無意之中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一對偷情男女殺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他本想報警,卻發現警察局長竟然是兇手之一。此後,故事圍繞主角躲避兇手追殺展開情節,揭示了人性的兇殘與醜陋。
由於主情節的轉折點(激勵事件)發生在電影播放進度的大約四分之一處(開頭三十分鍾後),為了避免觀眾感覺拖沓或失去興趣,故事還安排了一個次情節,既男主角愛上一家音樂酒吧老闆的女兒蘇菲。此外,導演把整個電影高潮的一部分作為開頭:一名獵人在曠野中槍擊一隻兔子,但沒有打中,留下一個沒有結果的畫面。這個懸念像一個鉤子,吊起了觀眾的胃口,讓他們保持繼續觀看的興趣。
電影在最後十分鍾左右的地方達到高潮,女主角西米悄激在汽車後備箱中掙脫束縛,將准備出賣其眼角膜的狠毒醫生殺死,並把變盲的男主角趕下汽車;在她將車掉回頭,准備加速撞死鋼琴師時,影片開頭出現的那名獵人,在射擊兔子時,子彈意外擊中了開車路過的女主角,導致車毀人亡。這一事件揭示了惡人有惡報的主題思想。
影片達到高潮後急轉直下,把鏡頭轉向兩年後的英國倫敦。鋼琴師曾經熱戀過的酒吧老闆女兒蘇菲出現在一個拍岩廣場,與男友告別後,意外發現一家酒吧的門口有阿卡什表演的海報,原來鋼琴師如願來到了倫敦。女孩上前相認,鋼琴師認出了她,並告訴他倆分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情。
結尾鏡頭是鋼琴師告訴蘇菲自己真瞎了,但分手後,卻用拐杖打飛地上一個被人踩扁的易拉罐,明顯表示他並沒有瞎,只是無法原諒在他遇到麻煩時,蘇菲不施援手的冷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