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薦幾個有關於跳舞的影片
歌舞青春
舞出我人生
街舞少年
浪漫櫻花
黑暗中的舞者
談談情跳跳舞
另有兩部中,跳舞鏡頭成為經典,雖然不是和跳舞有關:聞香識女人,真實的謊言
兩部電影同樣的用一首十分出名的探戈舞曲《一步之遙》,很好看。
㈡ 印度舞有哪些舞種
摘要:印度舞古典舞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大致分為古典舞、民間舞和寶萊塢舞蹈(電影舞蹈)。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義。印度古典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也堪稱是「印度的芭蕾」。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印度舞的相關內容。一、印度舞有哪些舞種
(一)印度古典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產生於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2、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學者認為,這個舞蹈淵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系,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實際上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又獨具特色的頌神舞。大詩人瓦拉多爾稱格塔克里舞為「藝術的皇後」。把故事、詩歌、音樂、舞蹈。表演和繪畫巧妙地結合起來,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產生於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二)印度民間舞
1、彭戈拉舞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豐收季節跳的一種慶豐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參加,只要有塊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來。
2、格塔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擊掌,從前跳格塔舞是為了取悅天神,今天在人們結婚等喜慶活動時也跳這種舞蹈。
3、秋莫爾舞
秋莫爾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種舞蹈。雖然不像彭戈拉舞那麼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廣大農村也很盛行,因為它是與農業節日有關的舞蹈,這種舞蹈任何時候都可以跳。
4、波瓦依舞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種著名民間舞劇、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與歌舞劇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觀眾也全是男的。
5、格爾比舞
格爾比舞是在九夜節時,男子們為紀念難近母神而跳的一種舞蹈。其他時間一般不跳這種舞。舞場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爾巴舞一樣,只是男子跳舞時,頭上不頂陶罐。跳格爾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帶花邊的古式長衫,下身穿一條拉賈斯坦式的褲子。
6、拉斯舞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種著名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這是一種男女混合舞,有三種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達爾·拉斯格(擊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
二、印度舞的基本動作
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1、手姿:印度舞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態約有100多種,每一種手姿都有特定的意義.
2、微笑:舞蹈過程中,舞者發自內心的微笑終始如一,表達了喜悅平和的心境。
3、頭動:頭部有節奏地向左、右動。
4、腰動:腰部的擺動讓身體婀娜多姿。
5、腳動:腳尖、腳跟、跺腳。印度舞腳的動作也極具表情。
位姿勢要點
1、跳躍的姿勢代表了印度神鳥「PIKAKE」,跳躍時注意要眼睛盯著手。
2、與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處於半蹲的姿勢。
3、頭不動,四面八方轉動你的眼珠,記得轉動的時候要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4、提踵立腳趾。印度舞腳的動作,會讓你有美麗的小腿和腳踝。
5、舞蹈過程中,肩膀經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勢,轉頭的動作也會幫助保養你的頸椎。
6、跳印度舞時,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
㈢ 你最喜歡的三部舞蹈題材電影分別是什麼
音樂劇電影有很多都是偏重舞蹈的,要麼怎麼好意思叫音樂劇電影呢,我推薦3個從編舞起家的音樂劇導演的幾部作品吧,也是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和風格的。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取材於真實的犯罪故事,Fosse先生的標簽作品,屬於必看系列,2002年電影版《芝加哥》獲得了7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國際大獎,但弗斯先生已經去世了。1987年,鮑勃·弗斯因心臟病發作結束了他的一生,享年60歲。
邁克爾·班奈特(Michael Bennett)
推薦作品:
《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
至於提問說什麼作用,舞蹈無非就是敘事和抒情,情緒渲染,在我看來,「好看」最重要。
講真其實印度的歌舞片也真是挺棒的,以不變應萬變。
㈣ 求有關舞蹈題材的電影,萬分感謝
《繼續跳舞》講的是中國關於街舞的,《霹靂霧》講的是美國最早的霹靂舞
㈤ 喜馬拉雅王子的影片文化
所謂傳奇,字面理解傳世神奇!之所以傳世,概源於這傳奇的主人公常常和我們這些凡塵之人有同樣的凡體或俗念,多少各異罷了,基於此人們才有了將之傳於現世或者傳承後世的熱情和動機。而其之神奇,卻時刻提醒我們這些冥冥眾生,世上有著甚多曠世奇聞,或驚或險、或愛或恨、或恩或仇、或感動天地或泣涕鬼神,其中別樣滋味遠非我等所能體會。電影《喜馬拉雅王子》無疑正是這樣一部傳世巨作。導演把世人皆知的戲劇經典,放在喜馬拉雅演繹,可謂是用心良苦。 西藏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宗教、民族、風俗和人情,雪域高原的一切都象喜馬拉雅山一樣讓人琢磨不透,卻又時時散發無盡的魅力,吸引你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走近她,了解她。影片中的拉摩洛丹王子在自己的神秘身世面前,迷茫、困頓、憂郁、彷徨,觀眾意欲探究他生世秘密的迫切程度絲毫不亞於對他所處神秘高原的好奇。這正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在影片伊始,觀眾在驚嘆目光所及的雪域美景時,就不自覺地被帶入到尋求王子神秘生世之路了。
西藏之神秘,一方面是由於地域特點所形成的天塹阻隔,使在雪域生活的藏民和平原的人們長期聯絡稀疏,沒有機會交流相處,從而形成了彼此間的陌生感,甚至是敬畏感和距離感。
胡雪樺導演的《喜馬拉雅王子》雖沒有明確的介紹藏文化主旨,卻也在撥去藏域神秘面紗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另一方面,由於藏土之地,全民信奉宗教,而藏傳佛教的地域特色和風格也使藏域更多了些與他地不同的異域風俗。 關於藏傳佛教是如何傳入西藏的,歷史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一天吐蕃王室的祖先拉托多聶贊在雍布拉康屋頂上休息,忽然天上掉下來幾件佛教寶物,國王不懂它們的用途,只聽見空中有聲音說,在你五代以後將有一個懂得這些東西的贊普(吐蕃王朝的國王)出現。
當然天上掉寶物只是神話。藏文史籍說,這些東西是印度人帶來的,當時西藏人不知其涵義,印度人只好將它們藏起來,自己回印度了。不過,佛教確實是在7世紀吐蕃王朝著名國王松贊乾布時開始傳入西藏的。為了加強藏族與周邊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吸收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松贊乾布積極發展與鄰近地區的友好關系,先後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聯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帶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薩著名的大、小昭寺,隨公主前來的工匠也陸續修建寺廟,隨同前來的佛教僧人開始翻譯佛經,佛教開始從尼泊爾和漢地傳入西藏。
松贊乾布去世後,西藏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權力之爭,到其曾孫赤德祖贊時,才又大力發展佛教。公元710年,赤德祖贊向唐朝請婚,求得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到吐蕃後,把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遷到大昭寺供奉,安排隨行僧人管理寺廟,主持宗教活動。金城公主還成功地勸說王室接納從西域逃出的僧人,為他們修建了7座寺廟。這些措施促進了佛教在西藏的發展,引起本教大臣的不滿。他們極力壓制佛教,直到赤德祖贊的兒子赤松德贊掌權後,佛教發展趨勢才得到改善。
影片《喜馬拉雅王子》的歷史定位在唐朝之前,顯然此時的雪域高原還沒有能一統藏域的宗教和信仰。所以盡管在片中我們看到了狼婆、祭祀、鬼面具人等帶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出場,也是導演為了強化影片的特色而刻意安排。在宗教角度上並沒有嚴格的參照意義。 《喜瑪拉雅王子》中一些生活細節的設計也盡可能的和藏民習俗有所契合。
藏族是一個十分講究禮儀的民族。民風純朴,禮讓謙恭、尊老愛幼、誠信無欺是自古傳下來的純良禮俗。比如在飲食和飲酒方面,藏民族禮儀深刻地反映著藏族的倫理精神。平時,家人和鄰里和睦相處,愛幼,誠信待人。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羌批」敬獻神靈後,首先由老人品嘗。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後全家圍聚火塘旁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酒宴場面,無論是座次排位還是飲宴禮節,無處不體現主客儀禮、老幼尊卑等,既和睦融融又王臣有序。
事實上,藏民族的風俗遠比影片表現的更加復雜和豐富。比如飲茶。主人待客以香茶,客人一般要飲三碗。只喝一碗是不夠吉利的,藏諺道:「一碗成仇!」同時喝茶時不能發出「唏、唏」的聲音,更不能將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
飲酒的習慣就更加講究些。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當主人將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
飲酒是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環,既有飲食享樂,更有禮儀尊卑之禮。電影後部分,拉摩洛丹與雷桑爾角斗一場戲。盡管兩人復仇之心難以釋懷,卻也要堅持在決斗後共飲美酒,真不失雪域英雄的錚錚氣概。 在現實的藏域,喪葬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以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為主。普通人多採用天葬。死者的屍體在經過僧人念經超度後,被天葬師將其軀體肢解並一一餵食為野生鷲鷹。鷲食屍骨越乾凈,表明逝者生前沒有罪孽,靈魂可以升入天界。天,在藏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用幻想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擺脫現實的煩惱把希望寄託於未來,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影片選擇了更適於銀幕表現的水葬作為為美麗戀人的送別儀式,兼顧了西藏民族民俗,也較能為普通觀眾的視覺習慣所接受。《喜瑪拉雅王子》對藏民俗表現的另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就是王子戀人奧薩魯央的葬禮。在靜謐而迷幻的仙女湖上,奧薩魯央的聖潔軀體隨波緩流,回歸自然。這在藏族的喪葬風俗中稱為:水葬。 再來說說影片中的舞蹈。藏民族是個多才多藝的民族。人們常說: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舞蹈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舞韻、優美的唱腔、古樸的服飾、多彩的面具、神秘的劇情,使得藏舞成為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特色藝術。藏舞的類別也豐富多彩,風格獨特。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影片《喜馬拉雅王子》編舞是有著芭蕾公主之稱的中央芭蕾舞團的首席獨舞演員侯宏瀾。她曾獲盧森堡第四屆國際芭蕾舞大賽女子金獎,主演大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海盜》,並在《天鵝湖》、《堂·吉訶德》、《睡美人》、《舞姬》、《吉賽爾》、《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在進行過十多年專業芭蕾舞訓練後,舞蹈已經融入侯宏瀾的血液和生活,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電影製作中擔當編舞,對於侯宏瀾而言,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她看來,編舞是影視劇舞蹈創作的最關鍵者。她的創作要最直接體現導演和編劇的意圖,透過舞者的靈動跳躍,舞蹈要突出影片的靈魂,直抒影片情愫。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各類首飾與其掛件遍布全身。
頭上佩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及各類耳環等;胸前戴的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腰包、奶勾、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後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