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鋼琴教師的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著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為符合醫學上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臨床解釋:(病患)不斷地為了重復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准確、強迫性的搜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復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於是否能做到「准確」的不確定性焦慮,…這個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s)和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以及貴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並嗅著別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內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復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慾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准確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准確」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里,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著自己、要求他照著她信中的規則內容對她施暴。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慾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隨著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慾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齷齪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齷齪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齷齪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里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更深一層的是,導演並沒有因為著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復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里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曖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游戲」的態度處理這段關系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只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確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著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爭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慾的著裝帶著極強烈的自虐象徵。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里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內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並存的狀態,讓人嘆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眾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並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著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內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眾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復雜曖昧。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徵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產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桿前看著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眾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桿之內。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眾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著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慾望。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沖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態者之間的意外沖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里,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里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於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於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沖突,認知沖突……沖突的劇烈程度不亞於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B. 電影《機器人管家》概述
機器人.什麼概念?一個全身金零件..大小齒輪的人形物體.一個為了讓世界承認自己是人類的機器人。
很多年以前,就曾看過這部電影,當時便神型指被電影中感人的劇情深深吸引,如今,終於有機會重新觀看。看完後竟忍不住哭了......
這部影片追隨一個機器人的「生活」進行。機器人安德魯被一家作為家務機器人購買,他的程序只設置為完成僕人的任務。但沒過幾天,馬丁發現安德魯並不是一個尋常的機器人,因為他開始體驗情感和創造思維。在跨越了兩百年的時間里,安德魯於找尋同類的過程中領會了人性的錯綜復雜。其中,當最理解、關心安德魯的馬丁家小女兒死去以後,安德魯看到她的孫女因悲痛而流淚,一番話語和表情最是催人淚下——他面部扭曲:「我沒有淚腺,不能用流淚來發泄內心的悲傷,你知道這是多麼痛苦嗎?!」——影片的主題也正在這里凸現。安德魯已開始並沒有想變成人,它只是要找到一個與他一樣的有人類思維和情感的機器人。因為具備了人類情感,必然有找尋同類的要求。古往今來,人類以找到知音、找到共鳴、找到理解為人生的最大幸事。如果游配沒有人與你在心底一同愉悅地唱和,即使有再多的榮耀和擁有也不能使自己真正快樂。人類歌頌和追求親情、友情、愛情、真愛,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人類需要真正的理解、切實的關懷和暢快交流的緣故。安德魯有著特殊的身體、經歷,因此也有了不為一般人所知、所理解的感受,一種獨特的感受不能與人交流,那他的心靈必定充滿寂寞和孤單。一顆寂寞的心,也必定是不快樂的。然而,所有具有人類情感和思維的生物,都要以找尋快樂為目標和希望,所以,安德魯開始以改變自己的方式找尋人類的感覺,直到選擇象人類一樣死去……大千世界,也許不乏你的同類,也許根本不存在與你一模一樣的人,讓我們放棄寂寞而無休止的等待,積極去尋找夥伴,努力去改變自身——這,便是你快樂起來的秘訣......聖經上說,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之後,立即產生了羞恥感,遮蔽自己的私處。電影里,安德魯的人格精神發展,首先就是穿上了衣服。他第一次穿上衣服之後便向馬丁提出,今後想一直穿衣服。待到他有了自己的財富,讀了更多的書之後,便有了追求自由的目標。
是啊,人,是生來自由的,人因自我而自由,也因自我而隔閡。人有血肉之軀,人有七情六慾,人都會有缺點,人都會犯錯誤。一個不完美的人,才是真實的。作為人,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租好的生命有多少了解?又有多少尊重?人,來到這個世界,經歷若干時間,然後離開。生命是短暫的,正如老馬丁所說:「世界隨時在變化,人們不停地來來去去。」我們與所愛的人,終要分別。分別是痛苦的,但這才合常理,因為生命應當有始有終。影片中,安德魯一次次與所愛的人分別,他看著自己最愛的人日漸老去,終於懂得了生命的真諦,以自己的生命取得做人的尊嚴。最後的裁決並不重要,他追求的過程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人
C. 請介紹一些大師級的電影(著名電影除外)
電影大師要分類可能分法就比較多了,按照其作品表現主題來分類的慣常做法,我個人並不是很認同。能成其為大師者,往往涉獵極廣,且表現力都極強而各有建樹。我下面所選取的標准只能是:劇情。
下面只是個人選取一些個人認為還不錯的國外導演的作品(國內的好作品當然多,因接觸較多,故按下不表):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作品《櫻桃的滋味》
影片描述了一個想要自殺的中年人,他在一棵櫻桃樹下為自己挖了一個坑,想出錢找人將自己埋於此坑內。他先找到一個當兵的少年,少年並沒有說出什麼理由,只是認為這件事不能去做,並且匆匆的跑掉。隨後又找了個青年的神夫,他認為殺死自己與殺死別人是同等的罪惡,勸阻他回頭是岸。最後,他找到一位老者,這位老者告訴他自己也曾自殺過,當他爬上櫻桃樹去綁繩子的時候,無意品嘗到一棵櫻桃,他覺那很美,並且他看到了象徵希望的日出,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最後這位中年人很無奈的躺在他自己挖的土坑中等待黎明的出現!
俄羅斯電影《回家》
一開始,兩個性格各異的兒子,一個在和夥伴的高台跳水游戲中,克服恐懼跳了下去,另一個,因為畏高,終於被夥伴一個人留在跳台上,直到母親來找他,他瑟縮著哭了,說:"媽媽,我快要死去了".於是我們知道,他的倔強和敏感,都一樣強烈.
接著,一個缺席了12年後沒有任何交代忽然冒出來的父親,一次半預備半突發的旅行,父親帶兩個陌生的兒子,乘小船到一個島上,美麗的島,呆了兩天。
其中沖突不斷,那個倔強但是敵意過剩,對事物還不能夠寬大的來看的兒子受罰最多,但是他的敵意,恰恰是因為對事物的要求過於純粹,同時有一些內向的孤僻,因而產生.這樣的性格,如果對於他愛的東西,他又會以多大的熱情去熱愛的呀.
而那個思想相對客觀實際,對父親已經開始有親切感和崇拜,並且以順從表現出來,心地平實並非虛偽但是被兄弟看做奴言卑恭的兒子,也沒有受到父親另眼看待。他們都只得到一致的毫不熱情溫暖的待遇.
有著粗硬短發,身體高大健壯的父親其實是一個非常不懂得表達感情,感情毫不外露,缺乏溝通技巧,男子漢氣質太明顯的人,以致看來有時生硬有時粗暴.
他的柔情是深埋的,但是絕對是濃烈的,他下意識的在教孩子怎麼做一個男子漢,只是卻因為手段太激烈和不加解釋,看起來反而成為專制和折磨.
只是,這樣的人性復雜,對於兩個年齒尚幼的孩子,還是太艱深了,這樣短短的兩天相處,他們如何能懂得發現呢?他們產生的,除了不理解,還有怨恨.
在路上,一系列沖突後,父親改變計劃要帶他們去到一個小島,我們後來知道他主要是去挖出一件曾經埋下的東西,具體是什麼沒有交代.
於是,向著那個人跡罕至的島,他們在父親的指揮下,在狂暴風雨中艱苦的劃著,劃到筋疲力竭,而父親只是冷酷地喊著號子指揮他們,不加任何援助..
和風暴以及自然搏鬥是有一種隱秘的快感的,也是極端特殊的體驗,如<阿甘正傳>裡面的上尉跨在桅桿上,,被瓢潑的雨水打得喘不過氣因而豁出去,
那樣一段經歷,他們長大後是會深深感激父親的..
這樣的暗地強化訓練還有很多,包括在路上倔強的他鬧別扭被趕下車,在大雨中淋著四顧無依的那幾個小時,也是那個性格成長更健康的兒子所沒有的財富,長大後,或者會讓他更適合做藝術工作.
他們所見到的島上美景,夜晚在野外的孤島上宿營的經歷,這些,導演拍得都極端平實,讓事件本身給人信息..這一切,,他們以後都會回想起來,是敏感的源頭的記憶。
但是這些感激,他們一生也沒有機會表達了,父親也都不可能聽到了,在即將離開前的最後沖突中,倔強的他面對父親對他們不守時間的生硬懲罰,完全被狂暴的憤怒控制了全身心,他瘋狂的奔向島心的鐵塔,沖上去關上了小門,父親則抓住旁邊的攔板試圖爬到他身邊和他對話,此時,朽爛的攔板斷裂,就這樣一秒鍾,鐵塔一樣的漢子就成為了沒有心魂的屍體。那一刻,不止他們的心跳幾乎停止,腦中一片空白,看的人也有近似的感覺,生活的重大變故往往就是在這么一瞬間,一切痛徹心扉的大錯就已經鑄成,短短兩秒,生命就已經由生到死,每個人都是萬萬沒有想到的.而有多少遺憾,發生前又是可以想到的呢?
導演的鏡頭處理干凈,沒有用煽情的特寫或慢鏡來延長實際發生的時間,就這樣一個主觀,一個客觀的鏡頭,那陰霾的天空下安靜蒼白的臉,會是他們生命中一生的烙印。
接下來卻還有更可怖的事情,拖不動父親的屍體,他們中一個說:把斧頭拿來,然而我多心過頭了,他們只是砍了樹枝,把屍體放在上面,然後拖著樹枝前進.一寸一寸,樹枝劃過草地,沉重而惶惑的時間,忘卻一切的時間,催人一日成長的時間,
他們終於,把父親運到了對岸,而此時,在湖中被礁石碰裂的船底,湖水開始汩汩涌進,船在往湖心滑去,下沉,"爸爸"兒子遲來的撕心裂肺的呼喚,已經把這段時間塗上了暗紅的血色,不知道何時,這個黑洞般的傷口才能得以凝固。
因為,
一切不可溯源,不知道是誰先錯了,又或者誰也沒錯,結局卻再也無法挽回,
深沉博大的俄羅斯電影,總還是有繼承者,在走下去的.片中的小演員中,那個倔強的兒子表現要突出一些,而另外一個,性格看起來不悲劇的,卻在影片即將獲金獅大獎前,不幸殞命,在一次遊玩中,從高塔俯沖進芬蘭灣而溺死.而他出事當日,正是《歸》片開鏡的一周年,出事地點,正位於Garin拍攝高台跳水的湖泊附近。
世界電影大師奇斯洛夫斯基轟動國際影壇的顏色三部曲
《藍》 《Blue》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愛著他並一直心甘情願地默默協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 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驅車外出,但禍從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間奪去了她丈夫與愛子的生命。殘酷的現實 使倖免於難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與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運為何對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毀滅的同時,她又無可奈何地面臨一次新的選擇,但是命運之神又會給她怎樣的選擇呢?聽著丈 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時時浮現在眼前,痛苦總是纏繞 在她心頭,使她無法超脫。但是,她又必須擺脫痛苦, 於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樂稿,以期抹去種種回憶,其中也包括著一份她一直心存著的疑問。 偶然的機會中,一份樂譜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奧利弗的手中。他出於好意將此樂譜在媒體中廣為傳播,並無意中將這樂譜創作的原由告訴了朱莉。朱莉得知了這份樂譜確與一名女子相關,自己多年的懷疑終於得到了證實。知曉逝去的丈夫生前對她有不忠行為,朱莉痛創的心頭更是雪上加霜。 那麼,今後的信念又在哪裡呢?奧利弗並未料到自己的好心會給朱莉帶來這樣的惡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幫助朱莉重新面對人生。但是對於朱莉來講,奧利弗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兩個人的關系 在猜測中小心翼翼地探索著展開了……
《白色》
它是三部曲中最為輕松的,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波蘭發型師卡魯與法國妻子新婚不久,因為性無能而被迫離婚,並且在巴黎被奪取了一切。他如同喪家之犬,終日在地鐵車站賣藝謀生(拿理發梳當作口琴吹)。在同胞米高拉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祖國。在巴黎他的一切都顯得笨拙,笨重的大衣,沉重的大箱子,藏在大箱子里被托運回國後,又被打劫、臭扁。而回到家鄉後,他很快就發財、發跡,成為大富翁,並且奇跡般地恢復了性能力。這時他想到了報復自己的妻子,裝死把她騙到了波蘭。這是一個關於移民的故事,在異國顯得自卑,而在故土則充滿信心和力量。影片中最動人的鏡頭,是卡魯和米高拉在洗去了異國的陰霾後,在雪地上象孩子般地擁抱。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
《紅色》
是一部關於寬恕青春的電影。美麗純潔的模特瓦倫提娜與男友分手後,無意間認識了退休老法官。老法官整天竊聽鄰居的電話,以此來證明人世間充滿了欺騙和不信任。瓦倫提娜的介入讓法官看見了純潔和光明,幡然醒悟,重回真實世界。與此同時,瓦倫提娜的鄰居奧古斯特的經歷幾乎就是法官的翻版。他失戀之後,決定到英國度假,在海上時受到風暴的襲擊,患難後與同船的瓦倫提娜終於都找到了彼此愛的歸宿,最後,瓦倫提娜和奧古斯特被定格在一個長鏡頭里。並且在《紅色》的片尾,一場海難事故中只剩七位倖存者,他們中的六位都是《藍》《白》《紅》三部曲中那些善良的人們。他們被搭救上岸時的情景和名單從老法官注視著的電視機屏幕上一一閃過。這個意味深長的結局充滿著希望和幸福,那艘遇難船也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挪亞方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主要作品年表
西班牙導演胡安•安東尼奧•巴爾登《騎車人之死》Muerte De Un Ciclista
大學教授胡安與瑪麗婭•何塞曾是一對戀人,戰爭將他們分開,瑪麗婭嫁給了富商米拉爾。戰後二人重逢,舊情復燃。一次幽會途中,瑪麗婭駕車不慎撞傷了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因為害怕私情暴露,他們棄傷者而去,致使騎車人死亡。自此,他們陷入了疑懼之中,時刻擔心這一切將被發現。丈夫好友拉法的敲詐勒索使瑪麗婭處於崩潰的邊緣。胡安則更多地受到良心譴責,他因心緒不佳遷怒於女學生瑪蒂爾德,導致了學生的集體抗議。他從中得到啟示,決定與瑪麗婭一同去警局自首。然而瑪麗婭卻很矛盾,她既愛著胡安,又無法放棄安逸的生活,猶豫再三,在騎車人喪生的小路上開車撞死了情人。但就在她匆忙趕去機場和丈夫一起離開的途中,一輛自行車使她連人帶車翻入河中死去。
評論界普遍認為本片是巴爾登的巔峰之作,它尖銳地反映了五十年代上層階級的道德觀念。一對情人在騎車人被撞死這一事件上的不同態度,代表了他們身後更多人的心理。當然,今天的觀眾看起來不免會感到壓抑和沉悶,尤其是在剛剛看完阿爾莫多瓦色彩斑斕、情節性極強的《顫抖的慾望》之後,對道德問題的探討使對話顯得抽象,主人公痛苦的沉默對我們也不啻為一種折磨。
胡安是一位軟弱但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意外事件迫使他思考人生道路問題。他惶恐、猶豫,一度想逃避,最終覺悟,決定面對現實,卻又被剝奪了這種權利。
瑪麗婭•何塞無疑是漂亮的,她那精緻的臉龐簡直像是位好萊塢明星,而非粗獷的西班牙女郎。但是在那張面孔下面是一片虛無。從始之終,她擔心的都是自己和胡安偷情的事被丈夫知道,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是她在撞人之後狠心不顧而去,也是她在拉法的威脅和丈夫的旁敲側擊下嚇得簌簌發抖。最後她的猶豫,與其說是在丈夫與胡安之間搖擺,不如說是考慮如何擺脫胡安,不和他去送死。
影片的結尾用意頗深,又是在開始的路上,當初跑下車去看騎車人傷勢的胡安被車撞死,他那時看到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命運,捧起的是自己的頭顱。而殺死騎車人的瑪麗婭•何塞,最終被騎車人所殺,也具有很強的諷刺性。
法國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
呂克貝松生於1959年3月18日法國巴黎,他幼年時代很長時間是隨著作潛水教練的父母周遊列國,所以他的童年生活幾乎是在水中度過的。這種童年生活給他的印象和啟發是極其巨大的,最明顯的一個成果就是使他將來孕育出他的成名作《碧海情》。
呂克貝松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創造力,他的《碧海情》、《第五元素》等片據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打過草稿了。他17歲潛水時出過一次事故,以後不能再長時間潛水,於是放棄潛水運動,計劃改行成為研究海豚的海洋生物學家,於是他回到自己出生地巴黎。18歲的貝松第一次享受現代生活,甚至包括極為普通的電視。他逐漸發現,只有電影才能滿足他對多種藝術的興趣。不久,他開始在各種不同的電影中打各種零工,後來又到美國去了三年。當他再次回到巴黎後,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不久正式命名為「皇太子影片公司」。
呂克•貝松的影片幾乎都是自己編寫劇本、自己公司製片,雖然影片大部分屬於美式娛樂片,但自編自導甚至自製的製作方式卻是作家電影的典型。
貝松的嶄露頭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後的戰斗》。這似乎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並不能看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延續性,片中有大量對人類未來的富於想像力的寓言性悲觀描寫。接下來是一部以巴黎地鐵為背景的驚險片《地鐵》,想像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這也顯示出貝松成年後才接觸地鐵的特異思考和想像。同上一部影片相似的是,影片中再次出現了一個個人的世界,這個小世界與我們普通人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又有自己的生存規律。貝松在影片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對好萊塢驚險片、歌舞片等類型片的欣賞和富有創造力的模仿。1988年,呂克•貝松執導了自己早期電影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可以看出,貝松在影片中融合進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經歷和少年夢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為家,以海豚為友的年輕潛水員傑克•馬約爾的形象,片中有大量優美的水下攝影,表達了貝松自己對大海的熱愛之情。該片在當年愷撒獎評選中獲得最佳音響和最佳音樂獎。在受到眾多觀眾的熱烈請求之後,貝松後來還發行了一個長達3小時的版本,加進了很多拍攝的素材,包括這個超長版本,在巴黎地區就有200萬人次觀眾看過這部影片。可以說,這部影片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韓國金基德——他的電影我基本已看遍,許多人認為他是情色電影導演,個人不敢苟同,我認為他的創作態度相當的嚴肅,對人性的挖掘讓我不寒而慄。下面隆重介紹他的電影史:
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奉化郡
20歲那年,金基德應征入伍。
五年後退伍,在教堂尋得一份差事,同時堅持畫畫。
1994年,《二次暴光》獲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次年《非法穿越》再獲該獎。
這些獎項使他在1996年籌得資金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從此走上了職業電影人的生涯。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此前他並沒接受過任何有關電影或者美術的正規教育。
《野獸之都》(1996)
1997年,金基德的第二部電影《野獸之都》。並首次入選第16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而這也是他的一部半自傳色彩的影片。
《雛妓》 (1998)
《真相》(2000)
兩個具有暴力傾向的男人在片中相遇。畫家在一個神秘女人的引領下發覺了生活的扭曲與無聊,他展開了對周圍人的報復行動。
片中代表金基德另一個性格的在看到一出舞台劇時,被他的身份慫恿,一個主觀鏡頭跟隨著他潛意識的腳步,監視著他每一個想法,做下紀錄。在經過一段意識之旅後,主角回到現實,才發覺漢城完全沒有任何改變。金基德解釋道:「電影不會改變現實,只會改變個體的意識型態。」他依照自己的劇本輪廓18部攝影機在200分鍾內完成了全片攝制,並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還要把多重主人公身份的手法用到日後自己的每一部電影當中。
《漂流欲室》 (2000)
金基德似乎偏愛這類虐戀,歧戀的故事,後來他又拍出了《壞小子》,一部仍然令人無法想像的影片。在《漂流欲室》中,在逃犯會用做魚鉤的鋼絲鉗成各種玩具,亦在警察的追捕之際將其吞下肚中;啞女在男人要離開她的時候將一串魚鉤放入私處,又殘忍的拉出,自慘的怪異景象令人吃驚。而他們療傷的方式竟然是做愛。
攝影是水墨山水,音樂讓人怦然心動,然而內力卻涌動著無法言說的暗情性慾,這便是這部影片復雜而神秘的影像織體。
《收信人不明》 (2001)
金基德在有限的時間和時空內,集中羅列了整整一個被欺凌被損害的弱勢群體。其壯烈的悲哀讓人膽戰心驚。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是金基德最不堪回首的歲月。在那個人間地獄,沒有人能夠舒坦地活著。
《壞小子》 (2001)
《海岸線》 (2002)
金基德通過影片中兩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控訴軍政府統治集團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暴行和虛偽本質。
《春夏秋冬又一春》 (2003)
電影彷彿是一個曉諭人生的佛偈。最後的一個鏡頭頗含深意,座落在山頂的佛像就那樣靜靜地望著,好像凝視著塵世間的一切悲喜……
《瑪利亞城的女孩》 (2004)
《撒瑪利亞城的女孩》為金基德摘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空房間》(2004)
金基德憑這部影片在威尼斯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空房間》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畫面也少了些鮮血。畫面的緊湊和流暢,絕不會產生沉悶和冗長感,反倒會讓人更加地投入到情節當中。
《弓》 (2005)
今年金基德又再次攜帶新作《弓》參加了戛納「一種注目」單元。影片講述一個60歲的老人,和一個16歲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個小船上。他計劃在她17歲的時候娶她,並帶她離開這個世界。然後,人們來到船上捕魚,同時也見到了那個女孩,而這個從來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開始對城市人感了興趣,而那個老人卻也開始變得緊張和乖戾。這部電影有點像他的《漂流浴室》,充滿了極端的色彩。金基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他就迷戀這種把人性推到極致的狀態。
附一份我認為對你有幫助的資料: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必看100部
http://club.heima.com/show_topic.aspx?forumid=429081&topicid=668644
D. 5閮ㄦ棩鏈鈥滅櫨鍚堢數褰扁濇帹鑽愶細浠庨珮涓鐢熸嚨鎳傜殑鐖辨儏鍒扮佸繉鐨勬垚浜烘毀鏄
鍦ㄥ綋浠婂獎瑙嗙晫錛孡GBTQ棰樻潗鏃ョ泭鍙楀埌鐬╃洰銆備粖澶╋紝璁╂垜浠涓璧鋒帰緔浜旈儴娣卞叆浜哄績鐨勬棩鏈鈥滅櫨鍚堢數褰扁濓紝瀹冧滑浠庨珮涓鐢熸嚨鎳傜殑鎯呮劅钀岃娊錛屽埌鎴愪漢涓栫晫鐨勭佸繉鏆ф槯錛屾瘡涓閮ㄩ兘鏄涓閮ㄦ儏鎰熶赴瀵岀殑瑙嗚夌洓瀹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