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電影一群人追著二八杠是自行車是什麼電影
印度版《速度與激情》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
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
著名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就是出身自印度的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電影節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⑵ 你最喜歡哪一部電影里的母親角色為什麼
《春天後母心》是由上海影視有限公司和上海益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一部民國家庭苦情劇,由陳路導演,邊立民編劇,劉雪華、施羽等主演。
該劇故事來源於澳大利亞悉尼一個華裔政府官員的真實經歷,講述一個女人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照顧一個痴傻的老人,撫養5個不同血緣關系的孩子長大成人的故事。
該劇於2006年10月17日在上海東方電影頻道首播。
這是一部充滿眼淚與凄情、堅韌與奮斗卻趣味橫生的故事,是一部感天動地的關於命運蒼涼而或鋒又令人振奮的書寫,是一部彌漫著中國古老而又生機勃勃的傳統美德的力作。
琇娥,是本劇的中心,前夫出海打魚因病暴死海上,被大伯騙嫁給喪妻的屠夫張寶德。張寶德帶著兩個小孩和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的父親,以衫仿晌殺豬為生。琇娥帶著兩個孩子和張寶德結婚後,善良的張寶德又在街上撿回大鬧一個流浪的小叫花子大龍。這個組合的家庭在從矛盾中剛剛開始融合、和諧的時候,張寶德抱病不治而亡。個性堅強又不失面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的琇娥,一人獨自承擔一個特殊家庭的重擔。這個家中有來自不同血緣關系的孩子,還有患老年痴呆如同小孩的公公。一個堅強的母親在這個兵荒馬亂的的年代獨自教養這群孩子們,當中飽含著歡笑血淚。而通過這個角色塑造,我們更能夠省思女性對家庭、社會關系的建構,而作一番徹底的解剖與告白。 我們劇中創造這位思想創新又固守美德的女性,通過她,歌頌母性的偉大,用這個角色緊扣觀眾的心,讓觀眾隨著劇情起伏,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
⑶ 印度老電影《大篷車》男女主角現在怎麼樣了如何評價他們的表演
印度電影《大蓬車》是一部非常好的精典影片,深受我國大陸觀眾所喜愛,其中,裡面的歌曲非常好聽,聽了之後,讓人熱血沸滕,情節也非常好,印象最深的就是司機「莫汗拿皮帶狠抽壞蛋:拉扎,抽的那傢伙滿臉是血,真解氣!童年的回憶啊,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印度電影了,沒有之一。
莫漢的扮演者,吉滕德拉,1942年生人,代表作《再生緣》《大篷車》《瘋狂世界》。吉滕德拉英俊瀟灑,舞蹈和演技功底深厚。人稱「寶萊塢第一小生」。他為人謙和,口碑佳,在印度人氣極旺。他有一雙兒女,兒子也從事演藝工作。目前他雖然已經步入老年,但風采不減當年,仍活躍在影壇。
阿魯娜·伊拉尼,妮莎的扮演者。1952年生於印度孟買,是印度著名舞蹈家,編劇、導演。出道至今已拍攝影視作品120餘部。
她兩次榮獲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女配角獎。她舞蹈表演精湛,被稱印度三大舞女之一。目前她從事舞蹈教學,積極培養新人。
⑷ 比較兩部相似題材電影:《蚯蚓》和《一個母親的復仇》
據統計暴力霸凌每年會殺死13000000名兒童,如此嚴峻的環境下,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尤其女孩保護自己?
01
《蚯蚓》講述的是得了腦癱的父親和女兒子若原本在江華島相依為命,女兒考上首爾的貴族高中後,父女二人很開心搬家到首爾。
誰知道噩夢也從此開始,子若因為嗓音好,很快在學校展露頭角,引起一位學長注意,同時受到其他女生的妒忌。
學長得知子若的真實家庭情況後,找上門羞辱子若,子若開始堅強地反抗著校園暴力,但勢單力薄,反而不斷遭到更加殘酷的回擊,最後受不了無休止的羞辱和折磨而選擇自殺。
子若生前把自己所經歷的全部記錄到了自己日記本上,父親發現並看了日記,首先想到是去警察局報案,但警察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了他;找去學校,學校說子若的事丟了學校的臉!
腦癱父親發現自己得不到社會的幫助,就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懲治那些欺負過女兒的人們。
父親先是找到了敏京,詢問事情的真實,從自若被強暴的那件事開始,敏京每天都活在自責中,覺得最對不起子若,將一切都告訴了父親~
自若將長期壓迫的女二號騙到屋頂,讓她們給子若道歉,但是她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錯誤,氣焰囂張,結果被父親用硫酸潑的面目全非。
接著又將學長還有強暴子若的幾個男生,全部綁到了老家,一一殺死,而對付學長的手法最為「殘暴」,直接用魚鉤勾住學長的嘴,當魚餌放到水裡淹死(電影名字《蚯蚓》的來歷)。
02
《一個母親的復仇》在國內的上映時間是2019年5月,比較新的片子,高度還原印度社會現狀,英國湯森路透基金會有個調查,評價標准涉及女性保健、經濟資源、傳統習俗、性暴力以及性侵、人口販賣等。
結果顯示,在女性社會資源獲取、虐殺女嬰、石刑、性奴役、性暴力等方面,印度被評為對女性最危險的國家。
至今,印度每天都有約百起性侵案發生,本片就取材於2012年12月, 新德里的一個23歲醫學院女大學生,在一輛公交車上遭到六名男子輪奸,最終傷重不治的案件。
本影片里,戴維琪是艾莉亞的後媽,盡管她待艾莉亞如親生女兒一般,但後者並不接受她,不叫她母親,還經常和她頂嘴鬧矛盾。
艾莉亞在一次派對活動中因為先後拒絕了同班男孩和他表哥,遭到他們的報復性強暴和暴力傷害,差點喪命,後來兇手重金僱傭了律師,被法庭判為無罪,求助無援的戴維琪只能依靠私家偵探,以及自己的生物學知識還有高智商,步步謀劃,以一己之力,懲治了四名罪犯。
03
兩部電影內容上相同點:
1 女孩受到傷害,且都改編自真實案例。
《蚯蚓》是改編自真實案例;《一個母親的復仇》改編自2012年印度德里公交車案。
2 警察或法官或學校不負責任,導致犯罪者得不到嚴懲。
3 家長自己設計報復。
不同點:
1 國家不一樣, 一個是韓國,一個是印度
2 女孩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一個是腦癱父親,特別貧窮;一個是中產家庭,家境富裕,父母也都是知識分子。
3 受傷害的方式不一樣,《蚯蚓》是校園欺凌和性侵害二者兼有,《母親的復仇》是暴力和性侵害。
4 報復手段不一樣,腦癱父親用潑硫酸,和暴力,基本上是以暴制暴,而生物老師的媽媽屬於用私人偵探加高科技負罪。
04
看這類電影很痛心,一方面是為年輕女孩的遭遇,在花樣年華因為一個偶然事件而毀了一生或留下終生遺憾,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人性的丑惡和冷漠,丑來自暴力,身體和語言上的,冷來自教育和司法執法部門的瀆職或枉法。
最讓人痛心是,當你想到,究竟是什麼把之前那麼善良怕事的人,變成了大罪犯。
在這兩部電影里,是因為教育和司法失責,沒有「包青天」為他們及時主持公道,意難平而選擇自己來,結果是幾乎同歸於盡的命運。
05
通過比較這兩部電影,告訴我們養育孩子,比學習好更重要的四點:
第一,父母要努力保障孩子一個好的經濟基礎,雖然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太貧困,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潛能都不容易發揮出來。
第二,人格品德教育,在學生成長中,是重中之重。班上那些嫉妒心強的女孩,那些暴力傾向的男生,應該多被老師關注和教導,防微杜漸。
第三,提高生存技能,讓孩子讀活書,不能讀成書獃子,現實中,品德優秀的孩子被一群差生或人渣欺負的新聞屢見報道,沒有婚姻愛情和生活方面常識的學習,很多女孩因單純而被被騙錢偏色,有的女大學生被騙到山溝淪為生育工具,這些都提醒我們,考試分數高,不一定能應對好這個人性復雜的世界,社會是大學校,也是需要學基礎的應對術的。
第四,教會孩子,不好奇心太強,不被誘惑引誘,不被利益驅使,不盲目沖動,不得罪小人,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從小在孩子內心建立起是非黑白的分辨。
第五,我們不提倡以暴制暴,每個人遇到不公正待遇,就自行去懲奸除惡,但呼籲必須保持教育和司法的純潔性和公正性,這是社會的良心所在,根基所在。
第六,很多新聞里,受害者各階層都有。無論是腦癱貧困戶,還是高智商中產,都可能遇到不公正遭遇,比如《母親的復仇》里,印度女孩的家庭就比較富裕,結果還是遇到了不幸,因為對方更有錢,有更好的律師。
每個人都不能冷漠,不能妥協,否則,下一個無能為力的受害者,受害者被逼成施暴者,可能是我們中任何一個。
⑸ 《一個母親的復仇》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改編的嗎
《一個母親的復仇》的某一些情節事根據之前在印度的真實事件改編的,但是電影中的大部分內容還是人為構造的。前些年,我們就聽說了印度的公交車強奸案,這個新聞讓很多人都痛心,嫌疑犯人數眾多而且行為及其的殘酷,引起了大眾強烈的不滿。
電影是虛構的,是將很多人,很多的事情放大化的,我們的母親都會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以為了孩子做這樣的事情還是比較的少的,更何況還是後媽呢?很多人對於後媽是有偏見的,覺得他們對於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肯定是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孩子好的,但是劇中的母親著實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