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原罪》究竟是愛情故事還是情色故事
重溫《原罪》,有點話說。「原罪」說緣於基督教,相當於佛教中的「慾望」說。在宗教里,兩者都是與生俱來的,前者強調贖罪,而後者強調克制。由此,也可看出兩者的區別,前者否定人的能動性,後者則認為人可以自我調節制止。如是,兩者又是持相反的方法論的。《原罪》委實講了個愛情救贖的故事,尤其是「茱莉」,作者把自己對原罪的某些認識植入到敘事過程之中。「茱莉」和「比利」的身世設定暗合了「夏娃」與「亞當」的神造由來。影片中,「孤兒」的身世背景模糊掉了直接現實依據,給人以含混不清的認識;「夏娃」與「亞當」則由神造,「神」的概念本身就是混沌的,從這種層面上聯系,「茱莉」與「比利」是「原罪」的原始攜帶者。「華先生」的功用則是將「茱莉」從原罪的沼澤用「愛」拯救出來,否定「比利」灌輸給她的「愛情陰謀說」,諷刺的是,這樣的救贖卻被放置在一個陰謀騙局中,沒有給「愛」鍍上華麗的金漆,反其道行之的是一種黑暗,暴虐,虛偽,背叛的陰霾。這種論調由「籠中鳥兒」離奇暴死之後開始彌漫,直至片尾,雖然「華」與「茱莉」終得雙宿雙飛,但「老千」生涯固然潛伏著危險。影片所傳達出的「愛情至上論」對「神權」提出了挑戰,兩者在影片中的抗對主要體現在「茱莉」向「神父」的懺悔上,與其說是「懺悔」,莫如說是「茱莉」帶有陰謀性質的「同化」。「神父」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被「茱莉」的美色與轟轟烈烈的愛情追憶成功策反,最終捨身相救。「神」的權威性受到「美色」與「愛情」的沖擊,這場交鋒中,「神」最終傾圮,「愛情」獨領風騷。被顛覆的還有與「神」相關聯的「原罪型的愛情模式」。前半段,「比利」對「茱莉」的精神控制一手遮天,而「茱莉」在深信不疑的精神桎梏中被操縱,她甚至享受在畸形的孽戀之中。然而,隨著「華」迸發出的真愛能量緩緩融化開「茱莉」心裡的堅冰,她開始懷疑「比利」的「愛情陰謀說」,不再相信「比利」高唱的「唯一」論調了。在三人的愛情鏖戰中,她親手弒殺了「陰謀者比利」,義無反顧地轉身投入「華」的愛情羽翼之下。「夏娃」與「亞當」之戀,指代著最原始的愛情雛形,當上帝將這種「異性相吸」裁定為「原罪」時,這也變相地肯定了「夏娃」與「亞當」愛情屬性,所以,這種屬性同樣賦有「神」的權威性。結尾,「華」的勝利再次側面否定了「神」下的定論,舊藩籬的鎖縛再次被沖破,於是,「神權」又一次傾圮了。 影片的硬傷不少,某些情節的交待過於含混不清,不知是作者故意為之還是能力不足。姑且算他故意為之,那麼,這樣的曖昧所直指的目的在哪裡又讓人無從索驥,而且,這樣的交待於影片整體質量來講,起不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作用,反而讓人懷疑作者是在故作姿態。
2. 電影《原罪》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原罪》的結局是:安吉麗娜在被處刑前和一個神父談話,最後和他對換了衣服,和安東尼繼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罪》是一部帶有濃厚基督教文化元素的影片。男女主人公祥乎在人生軌跡中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他們自我救贖的過程,都深刻地再現了基督教文首宴局化中罪與救贖的主題。該片採用現實和回憶相交叉的方式敘述了一個徘徊在愛與被愛、迷失與救贖、懺悔與重生之間的故事。
像許多歐美影視作品一樣,愛和救贖成為貫穿這部電影的清晰主線。導演借用「原罪」的概念將人性中的自我認識重新闡釋為在愛的啟發下,由惡到善的自我升華。在淋漓盡致地表達基督教罪愛救贖主題的同時,該片者讓還引發了觀眾對於真愛的反思。
(2)日本電影原罪擴展閱讀:
原罪(Originalsin)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聖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原罪的概念,是由教父聖奧古斯丁(StAgustine)從創世紀及羅馬書5:12-20勾勒出來,再經不同神學家發展及闡釋,原罪在聖經的意義是指人離開了神的教導,於是人一方面自我神化,另一方面自我沉淪。基督教用原罪的概念解釋人性,並解釋人為何有犯罪、墮落、作惡的傾向及源頭。
這部片子在美國的級別是R級,因為裡面有幾段關於性的片段,但大眾認為這並不是指這部就是純粹渲染性愛方面的電影,這片段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還是在其劇情上、導演和演員想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3. 電影《原罪》究竟是愛情故事還是情色故事
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不是情色故事。不是陰謀。不是背叛。如果貼上這種種標簽之一,或者全部,是因為還並沒有完全看懂。原罪。是關於人的天性。關於生存與死亡。關於希望與絕望。關於疼痛與恐懼。一個人是打開另一個人生命的鑰匙,讓他知道自己是誰,知道生命是什麼。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幸運或者也許是噩運。他看到她的那一刻,感受到的不是愛情,而是撞擊在胸口的一種力量,一種被世俗、文明層層包裹、桎梏的靈魂從未經歷過的顫栗。只是在開始時,他未必就認識到,這不是學識、閱歷、經驗所能揭示,只能依靠直覺、本能和天性去辨認。他原本設想的不過是一個年輕健康具備生育能力的女人,倘若果真得到那樣一個女人,他會滿足,依舊是那個庄園主、咖啡廠老闆。但是魔鬼選中了他,給他一個發現自己的機會,如果這稱得上幸運,必定也就心甘情願接受伴隨而來的苦痛、絕望、甚至死亡的危險。如果他在開始時,還依舊彬彬有禮,不過是因為鎖鏈才剛剛開始松動。當他跟她的激情一次次重疊的時候,當他望進她的眼睛想要尋找什麼的時候,才真正蘇醒過來,感受到陽光的炙熱,空氣中塵土的味道。他毫不猶豫給她一切,願意付出生命之前,他只是還沒有完全掙脫。直到她毫無徵兆從他眼前消失,他突然害怕再也找不到她的那一刻,從未有過的恐懼沉重地撞擊在他的胸口。他認清她的那一刻,他才真正認清了自己。她是打開他生命的鑰匙,卻又在打開之後試圖關閉。當他意識到這一點,聽得見自己的心跳,卻找不到呼吸,那種撞擊的胸口的鈍痛,慢慢變得尖銳,像一把匕首直插進心臟。其實他根本不在意她帶走的錢,也根本不在乎她是不是一個兇手。這些不過是說辭,他在社會人和天性人之間掙扎,被撕裂的痛苦一步一步吞噬。她帶走的是他生存下去的意義。他發瘋一樣地追蹤她經過之處的每一絲痕跡,其實是在尋找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失去她的痛苦與恐懼讓他窒息。如果有人說宣洩性慾勉強可是解決痛苦的途徑,那麼他不過是獸性人,而絕不是天性人。他也試圖麻痹自己,酗酒,亂性,只是這一切根本毫無作用,他依舊感覺胸口疼痛到難以站立。所以他在妓女那骯臟的床上猛醒,如果不能用生存去證明,那麼就用死亡去證明。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魔鬼在這時候掩藏不住的得意,他又一次戰勝了上帝。他丟棄一切教義,善惡的准則,任由內心的天性驅使。他並非惡,只是魔鬼給他的是一把通往地獄的鑰匙。無論他失去理智用槍頂住她威脅殺死她,還是他粗暴地將她摔向地上,她並沒有真正害怕過,因為她知道他想要的並不是報復,而是她。她只是在挑釁,看他敢不敢真正面對自己,當他告訴她沒有她幾乎無法呼吸,沒有她根本無法活下去的時候,她以為自己勝利了。既然一切都已經揭開,一切也就心甘情願。金錢、地位、安全、尊嚴,這一切加起來相對於生命的真實和重生的欣喜是那麼微不足道。即使當他明知她在咖啡里施毒,也會毫不猶豫倒進喉嚨。坐在桌子兩端的兩個人,此時他是沉著篤定的,她卻開始心慌恐懼。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宿命,而她才剛開始發現。命運的輪盤轉動,這一次輪到他來打開她的生命。這條路最終通向了天堂。 原罪,無法救贖。除非你找到那樣一個人,你們是打開彼此生命的鑰匙。
4. 電影原罪的結局
神父被女主角的故事感動,協助她逃出監獄,然後女主角和男主角在一起,在摩洛哥賭博騙錢
ps回樓上:女主角下毒後得知男主角愛的是真正的她,就後悔了,於是和他一起逃跑,但是被男二發現,女主就殺了男二並幫男主角叫了醫生,自己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