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古至今,世界上為什麼只有中國人講究謀略,外國人都是直接打
中國的軍事思想曾經長期領先西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意識到殲滅敵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秦漢時期,游擊作戰、迂迴奔襲等先進戰術已經廣泛運用了。西方長期局限於呆板的陣戰,從馬其頓方陣到一戰時的塹壕戰,莫不如此。中國大都數都是內戰軍事家,外戰除了漢武帝唐太宗之外,其他都給外敵打成屎狗,匈奴 突厥 安史之亂 五胡亂華 南北朝 西夏 金國 蒙古帝國 滿清 八國聯軍 甲午之戰 抗日戰爭等等。
用他們的所謂軍事家和中國的比,簡直是在侮辱中國的軍事家!西方的軍事學家當然不是只會蠻力,在戰場上都會使用策略。文章所提的西方軍事家高於中國名將,言過其實了。西方國家在近代比中國強大,也掌握著話語權。西方學者在戰使研究中難免傾向於西方將領。說一個指揮軍隊不超過6萬的將領,軍事才能高於能指揮60萬軍隊的將領,你自己信嗎?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語言,文字的統一非常關鍵,文字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考方式,統一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而後再次分裂後,由於所有人都是相同語言,民族關系也交織了,戰爭中就會有說客,有拉幫結派,有計謀,相比歐洲戰爭,至今語言都不通,古代的計謀選擇顯然不多了,只能平推了。 就是這個道理。
『貳』 為什麼現在的影視劇不提建國後發生的對外戰爭
抗美援朝是有所提及的,中印之戰太迅速,太精彩,中蘇規模小,這兩者不值得拍,中越之戰是大同學欺負小朋友,以前拍過一些電影,中國軍隊有絕對的優勢,沒什麼懸念,且拍出來廣電可能也不批。
『叄』 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是很牛嗎,為什麼不拍中國對外戰爭
不利於國家對外韜光養晦形象不利於歷史政治正確性的都不能拍不利於民族團結的都不能拍最主要的是近代中國國家又窮又落後沒什麼可以拍的對外戰爭 銀河號事件 大使館被炸 二戰時被日本打的滿地跑 內戰不是啊是國共之戰 至於八國聯軍和鴉片戰爭現在中國需要和鄰國搞好關系,中國的政策一直是懷柔。什麼也是強烈譴責 哎政府一直是內緊外松國內的導演沒人敢(主要是沒有哪個投資方敢投資)拍就是拍了也播放不出來一句話就是國家的政策不讓拍 如有幫助望採納
『肆』 新中國成立後,除了朝鮮戰爭,還有過多少次外戰經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經歷了百年戰亂的中國人民,期待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下發展生產,建設幸福美好生活。但國際局勢錯綜復雜,新中國成立後被迫進行了五次對外戰事,成功維護了世界和遠東地區和平,保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五、對越自衛反擊戰
從1979到1989年,中越進行了將近十年漫長的拉鋸戰。當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主要發生在1979年,之後十年雙方進行打打停停的拉鋸戰。當時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不斷挑釁,國內也發生了大規模排華事件。為了打擊越南囂張氣焰,改善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國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爭,我30萬解放軍橫掃越南北部山區,斃傷俘越軍五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越南小霸的囂張氣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共和國影響力比較大的幾次戰事,英勇的人民軍隊用勝利維護了祖國尊嚴,為中國人民築起了安全和和平的鋼鐵長城,我國得以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專心發展經濟,向這些最可愛的人致敬!
『伍』 求推薦一些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後(最好還有現代中國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與對外關系)的影視作品!
《鴉片戰爭》
經典台詞:
「我從沒有看過這么堅的船,也沒有見過這么利的炮!但是我大清將士,有死無降!」
點評:
本片是為了紀念香港回歸一周年而做,由歷史出發,真實再現了百年前戰爭的始末。其中,中國人民面對列強表現的不屈精神,以及愛國將士的英雄氣概都將永遠銘記在國人的心中,是一部兼具觀賞性和教育意義的影片。
《大國崛起 中國》
《走向共和》
《開國大典》
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希望能幫到你。
『陸』 大決戰電影淮海戰役邱清泉用外語罵劉總司令什麼
據說,只是據說哈,他說徐州市南京的大門,要麼派只虎來(薛岳),再者派條狗(顧祝同),怎麼派來頭豬(劉峙)?
不過沒這么誇張,就說薛岳吧,典型的外戰內行內戰外行。抗日戰爭殲敵最多的薛老虎內戰初即被委以重任,坐鎮徐州指揮山東戰事,結果國民黨御林軍74軍全軍覆沒,他是上級直接領導,遂被撤職。再說顧祝同,和劉峙原為何應欽的哼哈二將,北伐時劉峙要更猛一些,內戰坐鎮鄭州除了中原突圍判斷錯誤也打得不錯,把王樹聲王震滿地跑。其實徐蚌會戰實際上是顧祝同大體指揮的。
『柒』 自古以來,中國有哪些厲害的外戰名將
李牧
蒙恬
衛青
霍去病
薛仁貴
李靖
戚繼光
鄭成功
『捌』 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1840年的鴉片戰爭,區區4000多人的英國軍隊,竟敢遠涉重洋攻打當時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大清帝國,這是何等的勇氣。歷史的真相是,從兵力對比看,中方當時處於絕對優勢。清軍的總兵力大約在80萬左右,在戰爭中調集並先後投入戰爭的兵力超過10萬。盡管後來英軍增至2萬人,但並不構成對雙方兵力對比的根本改變,何況此時主要戰事已基本結束。戰爭自有戰爭的規律,一旦兩軍開戰,短兵相接,在戰場上人的因素亦即前線官兵的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將上升到第一位,體制、機制等個體之外的因素並不直接影響戰斗或戰役進程。從軍事上看,英國贏得戰爭的幾率幾乎為零。英軍勞師遠襲,就算以印度為其補給點,也嫌補給線過長。而且入侵部隊不過是一支艦隊,兵力充其量只能作沿海襲擾,根本不足以發動對一個大國的全面進攻。從武器裝備看,清軍同英軍相比是有很大差距,但英軍有槍有炮,清朝當時也有火器、火槍營,且海防、江防炮台遍布,雙方均為前裝滑膛槍炮,只不過英軍的槍炮質量好,射速也高一些,但並不存在「代差」,清軍根本沒到無法作戰的程度。此外,戰爭初期中國的掌權者也不是什麼投降派,主戰派占著上風,道光皇帝還早就預見到這場戰爭不可避免,不斷發出諭旨,督令沿海、沿江各地嚴加防範。可以說,當時中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可是為什麼不該輸的戰爭卻輸了呢?答案是,清軍缺乏勇氣是輸掉鴉片戰爭的主因。這里需要明確,勇氣不是「誓與炮台共存亡」的決心和豪邁,「死守陣地」在心理和行為上已經處於守勢,並不能給敵人以真正的心理威懾。勇氣是建立在對敵人的蔑視和必勝信念基礎上的無畏氣概,故古人雲:「勇,天下之凶德也」,敵人不怕頑強的對手,但畏懼兇猛的敵人。「勇」的本質特徵是攻擊,是主動尋殲敵人;「勇志之所以敢也」,勇者「知死不避」,且「勇而多藝」,能夠想像並實施克敵制勝的奇思妙想,進而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英軍的「堅船利炮」首先打掉了清軍從上到下本來就缺乏的勇氣,繼而摧毀了朝廷的信心和戰爭意志。沒有勇氣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盡管也有大角、沙角和虎門之戰中清軍的奮勇抵抗,但這場戰爭中清軍更多的是一觸即潰,望風而逃,許多炮台的官兵甚至未放一炮便逃之夭夭。尤其荒唐的是,大戰正酣,朝廷不但不獎賞抗敵有功者,設法鼓舞士氣,卻因「求和」心切對「主戰派」進行「清算」,甚至朝廷和地方官員還演出了一幕幕帶著大量豬羊雞鴨作禮物向英軍乞降的丑劇,加緊安排「割地賠款」事宜。值得深思的是,當欽差大臣伊裡布厚顏無恥地差人帶著酒、肉到英國軍艦上饋贈,向侵略者討好,並為林則徐、鄧廷楨等人被革職的事向英人「祝賀」時,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喝令其住嘴,嚴肅地說道:「林公是中國的好總督,有血性、有才氣……」連侵略者都不許羞辱中國的「勇者」,且為中國的民族英雄抱打不平,可見中國朝廷腐敗無能到了何種程度,哪有一丁點勇氣可言。
鴉片戰爭充分證明了勇氣對一支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正如古羅馬作家普勞圖斯說:「勇氣是一切天賦中最好的天賦,它先於一切。」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把增強我國人民特別是我軍官兵的勇氣,作為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一環常抓不懈。
『玖』 為什麼其他省的人叫四川人為川耗子
川耗子是從解放前就開始有人這樣叫起的,當時內戰,老電影《抓壯丁》看過吧?很多四川人為了躲避戰亂,於是拖家帶口逃去其他省份,盛行於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四川農民工湧向全國各地,這個叫法在全國流傳。在外省打過工的都知道,江浙一帶,特別是在上海,都喜歡把四川人叫「川耗子」。
三層含義:一是四川人生存能力像老鼠,任何艱苦的環境,都能在開支散葉生存發展,很多當地人不幹的活,當地人不賺的錢,四川人都會去干去掙而且積少成多;二是四川人繁衍生息的能力,幾口人的一家搬過去,幾十年後就變成幾十上百口的大家族,與當地人分庭抗禮;三是四川移民的腦子靈活得像老鼠,無論遇到什麼困境,只要有一絲松動,都能想辦法鑽過去,做事也往往出奇制勝。不拘常理。
當地人感覺到生存空間與資源被四川人瓜分的威脅,於是就有了這種明顯貶義的稱呼,這個就跟湖北人的「九頭鳥」一樣,其實是有點又嫉又恨的意思在裡面的,哈哈。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所以雲南省的人就用」川耗子」這個外號來稱呼四川人,形容四川人多,又哪裡都鑽得到,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貶義,後來被下一代一個一個的瞎傳至今,其含義羨慕嫉妒恨的意思吧?
多年前有部電視系列紀錄片,其中記者問一個貧窮的北方青年農民:「為什麼不走出去?」他答道:「爹媽沒給我生這個膽」。我想,咱四川農民生來就有這個膽!感謝我們的爹媽!常聽四川農民工說:家頭窮,人多地少,不出來不行!我老家有句老話:「川人在家是條蟲,川人出川變成龍」。想當年,那幾百萬出川抗日的「川耗子」,不正是用生命和鮮血印證了這句話嗎?川軍,是中國唯一「內戰外行,外戰內行」的軍隊!咱打自己人不行,殺外敵卻是英雄。
還有一個關於「川耗子」來歷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以前「下江人」在長江沿岸聽見川東船工們唱的「川江號子」,覺得奇怪,便問:那唱的是什麼?有見多識廣之人答曰:「四川號子!」於是,「四川耗子」或「川耗子」便諧其音而成了川人的綽號,並普及全國,但帶有貶低和污辱的味道。
由於川人不甘受辱,就編了一些關於「川耗子」的龍門陣來反擊,並趁機占人家的「欺頭」。以下僅是一例,是我親耳所聞的一個在外省工作的老重慶人講給外省人聽的「川耗子」的「來歷」: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四川夫婦,男盜女娼,名聲甚惡,無顏生存於當地,遂出川而奔人煙稀少之外省。夫婦趁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辛勤謀生,產子女若干。男人因開墾田地而累死於荒丘,女人籍男人所開之田,含辛茹苦將子女養大成人。
逢清明全家上墳,一胖大雄鼠從墳中大搖大擺而出,面無懼色,旁若無人,高視闊步,氣宇軒昂,環視一番眾人,作感慨狀,遂低頭大吃供祭之果蔬,且挑食,甚浪費。眾子女怒,欲以石擊而驅之。母止之曰:「此鼠乃汝父也!打不得。」眾子女甚郁悶:「吾母何出此言?」母捶胸泣啼曰:「汝父屬鼠,巴蜀人氏也,早年攜吾來此不毛之地,開得田畝,方有汝等兄弟姐妹。死後借鼠身還陽,來享祭品,理所當然。
汝等竟欲以石擊之,大不孝也!氣煞老娘!」眾子女聞之,立即匍匐於碩鼠前,額觸塵埃,以淚洗面,懺悔至深,並痛陳孤兒思父之哀情。號啕悲切之聲遠揚,數里可聞,令頑石動容。號啕畢,齊呼曰:「川耗子,吾父也!」光陰似箭,經朝歷代,鼠父後人遍及該省,令該省人丁興旺起來。子子孫孫皆念念不忘鼠祖之恩。每有忘之者,以為自己非川人後代也,其長輩或博古通今人士便提醒:「川耗子是你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