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印度毛派電影

印度毛派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1 03:57:12

①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

13年看的吧好像,轉老貼中伙計們討論的內容:
當初看到55分鍾,以為不會有歌舞,結果馬上就開使唱了,「他們吸幹了我們的血汗。他們瓜分了我們的國家……」唱的那個歡,過節一樣。這段跟劇情融合得很好,而且終於唱出了「我們要翻身做主人」的句子。這在印度文化中太不可思議了,這可是延續了幾千年種姓制度的國家。這片子本來是知識分子在改良主義立場上的闡述,只是導演本身對於底層的同情,不自覺地加重了對於毛派斗爭正義性的肯定。片中反復出現的口號「Lal Salam」,是通行於南亞大陸的革命口號。「Lal」意為紅色,象徵共產主義;「Salam」意為致敬、敬禮。

這片子和量產印度片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那股很二的假歡樂氣氛,而是很像是中國革命電影與美國商業電影的混合。珠希在警局被毆打強奸一段,拍得真實有力,一下子就讓人覺得痛苦。這片如同我們常見的革命電影一樣,對愛情做了淡化處理。沒有像普通印度片那樣無節制地玩情聖把戲,這點也很難得,珠希和卡比確有那種革命伴侶的感覺。珠希一個社會底層的女性,被地主及其武裝壓榨到無處生存,康長素曾言印度曰:「其國雖口兩億,全國命之所寄不過兩千萬人,其餘不過畜生,無能為役」,他們希望像人一樣活,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社會高層呢?警司的表現很符合他的階級定位,就是屁股問題。警司是個富二代,他對男主始終有種居高臨下、憐憫的友情,而不是正常的平等交往,而這也反映了他對待社會底層人民的態度,高高在上的同情、憐憫、施捨,而不是正常的平等理解。最後警司向媒體公開和卡比的關系,之前一直在渲染警司是個好人,而他這么干就是要讓朋友去死,再次證明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他的階級立場決定了他必然站在窮人革命者的反面。他和卡比決裂時候的對話就能看出,他能接受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因為改良不會觸及他這個階層的利益,或者是不會完全破壞他這個階層的利益。但是窮人革命是要焚毀一切舊體制,這種革命將砸爛寄生在印度窮人血汗身上的他和他的家庭。面對歷史車輪,這種改良主義者無處藏身,他的下場大家也看到了:革命尚未到來,他已被自己的階級拋棄。

而另一個社會高層,那個被抓的教授,片中出現這樣的人物,有一定原型。他的學歷那可不一般,是吉姆哈克校友,看年齡,弄不好在校時還見過面。另外、他念的中學是The Doon School,是世界頂尖中學,拼爹最牛中學,不是最高的克什米爾婆羅門基本沒戲。作為英吉拉甘地的校友,老教授被捕,內閣部長去做統戰沒准都不夠格,可能要索尼亞甘地出面。
毛派不但有高種姓富人家庭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加入,其本身就是高種姓知識分子發起組織的。教授是印度最高等級精英的模板,他們本可以在當前制度下生活得更好,那是什麼讓他們放棄一切,選擇為窮人去獻身和行動?

康有為1927年去世,我們的父輩、我們自己,是通過5、60年代畫質模糊的黑白電影,三毛流浪記漫畫去了解放前的社會,由於沒有親身經歷,我們對那個時代僅僅是一個朦朧的印象,很多人覺得現在的日常生活平淡,以為這是歷史常態,某些人甚至嚮往過去的地主。但是在康有為死後85年,在21世紀,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居然還能通過一部2012年出品的高清彩色電影,再次看到那個吃人的社會,那一刻有沒有人能理解當年的先烈呢?

這片子的很多元素看起來真的很有親切感,都是我們從小看的電影里出現過的:反動派既是紙老虎又是真老虎,革命群眾堅持斗爭永不屈服,叛徒和壞蛋最終得到應有下場。雖然最後敘述帶著一種改良主義的味道,講了和稀泥的大道理,但前面幾十分鍾的鋪陳和警司大人所代表的,維護現行秩序行為的徹底失敗,以及最後的那個長鏡頭,重申了影片中反復出現(甚至賦予了印度式合法性即綠林正義)的主題: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幾點
1.農村地區的壓迫描寫太少:比如種姓制度,比如燒死寡婦,比如文盲遍地,比如四大枷鎖
2.游擊隊官兵一體描寫太少:在訓練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指導員、掃盲班工作的描寫(毛氏游擊隊居然不掃盲)片中卡比發現游擊隊員很多都是識數不超過20的文盲,這里沒展開描寫很可惜,本來文工團就有掃盲的職責,這樣也很容易接觸最普通的平民百姓
3.對毛的思想描寫不夠:游擊隊基地被襲擊之後,司令在城裡的領導那邊痛苦的時候,領導應該來一段(ง •̀_•́)ง「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然後背景音樂響起:太陽出來照四方……
4.別在意戰斗場面,印度人民就好這口兒。

② 印度毛派的介紹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主義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③ 印度毛派游擊隊來歷是什麼

印度毛派游擊隊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它是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

我國駐印度大使曾明確表示: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④ 怎樣避免「無法避免的戰爭」

「左派嚮往社會公平正義,這誰都不會否認,但左派所想用的那些方法則只會走向反面,前蘇聯、東歐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都是這方面的例子。難道中國要重新走一次?」 ——鄭永年《「左派」與中國的命運》 這兩天看了一部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講的是印度毛派社會主義革命武裝與印度警察之間的戰爭故事。一位警察的最好朋友,為了協助消滅地區毛派武裝力量,不惜生命危險打入到了毛派武裝內部。在協助警察取得一個個勝利之後,卻發現毛派武裝力量才是真正的正義之旅,而警察和政府、資本家們則無惡不作,根本不把農民的權利和利益當作一回事,肆意去欺壓農民,搶奪農民的土地,鏟去農民的簡陋房屋,殺害無辜的兒童與婦女。於是,這位警察的朋友覺醒了,毅然參加了革命隊伍,救出因自己的密探行為而被逮捕的毛派領袖,但最後卻死在了警察的槍口之下。這個電影應該是寫實的,因為一直以來有關印度的新聞報道中就有許多關於印度國情及毛派武裝襲警的資訊。 本部電影給人震撼與回味的是,這種恍如隔世,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現代的戰爭是如此的貼近中國現實,有如身臨其境一般,令人充滿同情、無奈、惋惜、憤怒和擔憂。這種戰爭與當年毛澤東領導下的革命戰爭何其相似,而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原因又與當今世界和中國的情勢相當吻合。這不僅讓人聯想到這種戰爭在中國是否會再度爆發?而且,這種戰爭似乎即使勝利了也沒多大意義,因為這些革命者並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即使勝利了,他們也未必保得住勝利的果實,就像中國曾經的社會主義革命一樣。然而,歷史偏偏會讓這種悲劇重演嗎? 在當今中國,毛澤東和文革的影響正方興未艾,大有文革要重演之勢。「無法避免的戰爭」爆發的主要根源:農民的土地被強征,農民的房屋被鏟除,農民的權利被剝奪等等,恰恰也是當今中國的一大特點和國情。在中國的網路世界,也有一大群激進的左、右翼人士對革命躍躍欲試。一些網路世界的角落裡完全彌漫著一種權利被剝奪,利益被侵佔,除了殘酷革命斗爭外已經別無選擇的悲情之中。然而這些新時代的革命者,似乎並沒有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仍然固守著原來那一套的思想主張。革命爆發本是時局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如果革命即使勝利了也保不住勝利果實,從而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話,那革命只能是一個悲劇了。 這不能不需要當今中國的統治者、革命者、資本家階級、左右派人士以及普通老百姓們去思考和研究了。現在的中國,顯然已經到了該選擇的時候!為了避免戰爭,或者說為了避免現有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避免一系列因此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和後果,中國的各派政治力量都需要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不能任由目前這種社會狀態、階級矛盾持續發展下去了。這種矛盾繼續深化和發展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無法避免的戰爭」。 首先,導致這種「無法避免的戰爭」的實質根源是什麼?很明顯,是利益的沖突!換句話說,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看看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中的主題曲歌詞中的一段內容吧:「嘿,大佬們,我們受夠了你的專制獨裁,我們要翻身做主人。無論是比拉還是塔塔,無論是安尼還是巴塔(註:都是印度的大財團)。為了他們的利潤,瓜分我們的國家。無論是比拉還是塔塔,無論是安尼還是巴塔。為了他們的利潤,瓜分我們的國家。這是我們的血汗……我們的血汗,讓他們盆滿缽溢,財源滾滾。人民的財富,被榨得一干二凈,再也不要忍受壓迫,我們要翻身做主人。再也不要忍受壓迫,我們要翻身做主人」。這是不是與當年毛澤東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口號基本相同?而印度爆發這種階級戰爭的社會根源與當今中國是不是也存在一種根本上的相同?今日中國與解放前爆發了革命的中國已沒有多大的差別:經濟是一種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是一種另類的獨裁專制制度,官僚腐敗現象嚴重,社會群體性暴力事件不斷,群眾不滿,民生艱難等。 顯然,矛盾和問題的實質,在於一種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上的事情。這是一種階級矛盾下不可避免的戰爭,除了解決階級矛盾外,戰爭無法避免。而產生階級以及階級矛盾的根源正是社會的生產方式有問題。印度那無法避免的戰爭爆發的根源顯然不止是農民的土地被掠奪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方式無法滿足社會和人民在生產與生活需要的問題。農民需要發展、富裕起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式卻無法滿足這種需要,而只是通過圈地運動和摧毀農民自然經濟的方式,把農民推向城市,變為城市貧民;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同樣無法滿足城市貧民的生產與生活需要。 關鍵在於,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社會存在大量貧民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發展。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一定的社會產品越來越需要較少的勞動力即可完成,加上資本之間的競爭,將有越來越多的人民被拋進一無所有的城市貧民行列。這些日益貧窮的、越來越多的城市貧民無疑就形成工人階級,社會矛盾也表現為一種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問題。這些工人階級一旦被資本競爭壓迫到一定程度,就會組織、團結和覺醒起來,就會爆發新的階級斗爭。這種斗爭僵持不下,殘酷到一定程度就是「無法避免的戰爭」。

⑤ 印度毛派游擊隊來歷

一、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毛主席有很大關系,因為他們信仰毛澤東的軍事理論,並且黨章還有行動綱領也和毛澤東思想有很多類似之處,不過其實質還不是真正的毛澤東思想,這是根本區別。就連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二、簡介印度毛派游擊隊:
印共毛派誕生於1967年,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遂成為毛派的別名。毛派的綱領是解放沒有土地的貧農和低種姓階層,實現印度社會的變革,否定急速的工業化。在極左思想的指導下,毛派容忍暴力,把政治家和治安機關作為襲擊目標。印共毛派的成員在全國共約有2.2萬人,分成許多團體,組織的實際情況不為外界所知。印共毛派可能接受了尼泊爾共產黨毛派等境外組織的資金援助,武器裝備不遜於警察。
三、詳解:
1、崛起過程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斗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印度國內貧富分化極其嚴重,有人形象地形容,印度10.5億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車經濟"中,連自行車都買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兩輪車經濟"中,他們買得起小型摩托車;只有2%的人生活在"飛機經濟"中,他們獨佔了印度經濟"奇跡"的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里盛產竹子,毛派就嚮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如今,印度毛派游擊隊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較大規模戰斗的規模,不久前他們拿掉了印度當局的一個警察局,參與這次戰斗的游擊隊員有上千人之多。
2、
發展壯大
進入新世紀後,面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由印共(馬列)分裂出來的幾個主要黨派均希望能重新合並,以帶領農民運動走出低谷。在這種背景下,2004年9月,印共(毛)正式成立,由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印共(毛)甫一成立,便顯露出凌厲的攻勢。其採取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行動是在北方邦金道利縣進行的伏擊戰,共打死19名警察。之後,類似的襲擊活動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
2005年11月,1000多名毛主義分子襲擊了比哈爾邦的傑哈納巴德監獄,釋放了大約350名毛主義囚犯,其中包括該黨領導人之一的A.卡努,並搶走了幾百條槍和大量彈葯。這一年印共(毛)共發動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2006年印共(毛)發動的暴力事件次數雖略有下降,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上升了,為678人;2007年其發動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為1 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2008年印共(毛)進一步加大了襲擊力度。2月,毛主義分子襲擊了奧里薩邦一座警察訓練學校兼軍火庫,打死了10名警察,搶走了一批武器彈葯;6月,警方特種部隊在渡江追剿毛主義分子時遭遇襲擊,有3 9名特種部隊官兵溺亡;7月,一輛滿載警察特種部隊人員的裝甲車觸雷爆炸,乘員24人悉數喪生,地雷系由毛主義分子埋設。
隨著襲擊活動的不斷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盤也迅速擴大。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個邦 55個縣處於各個毛主義派別的影響之下,但到了 200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3邦156縣。目前,印共(毛)已在28個邦中的16個邦擁有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在600個地區中的165個地區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其活動范圍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影響面積達9.2萬平方公里,處於其影響下的人口更是多達1.8億--也就是說印度每 6個人中就有1 個人生活在印共(毛)的"紅色旗幟"之下。
據估計,印共(毛)的武裝人員有2.5萬人,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擁有的武器超過了2萬件,大多是步槍、沖鋒槍和火箭彈。
在《黨章》中,印共(毛)決心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作為其指導思想,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印共(毛)將自己的奮斗目標劃分為3個階段:近期目標是建立一個緊湊的紅色革命區域,這個區域從尼泊爾邊界到比哈爾邦再到安得拉邦,同時尋求人民民主;中期目標是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在印度繼續開展已在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以"間接統治、剝削和控制"為形式的新殖民主義;終極目標是通過長時間的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⑥ 印度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中國》

轉的文章供參考
莫迪上台後,印度又掀起了一陣趕超中國的輿論浪潮。而莫迪也信誓旦旦的承諾,要全力推動印度社會改革,大力發展製造業,並以此為途徑,使印度實現現代化,成為一個世界大國。

當然,就方向而言,莫迪的思路是不錯的。早已過時,卻又難以更新的社會結構,對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化,構成重大的威脅。只是,印度社會頑疾存在千年,僅憑一個寒門出身的政治領袖,就真的能讓他一朝舊貌換新顏么?在此,雲石君從歷史和地緣的角度,解讀一下現代印度崛起過程中的風險和困境。

分裂的政治傳統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天然主宰,印度有著不遜於任何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悠久歷史,並有著延續數千年之久的璀璨文明。但與其他擁有相同體量的古老文明不同,在印度文明的擴張史中,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穩定政治格局。中國、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古代文明,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紛紛邁向帝國體制。而印度文明卻始終處於邦國割據的分裂狀態,即便偶有統一,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考慮到古代印度文明的發達水平,以及南亞地緣板塊內部的緊密聯系,這種分裂格局多少有些另類。

當然,古代印度之所以分裂,也自有其理由。在之前的《印度為什麼怕中國》一文中,雲石君已對印度的地緣格局有所介紹: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也確實沒太大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華夏文明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文明必須長期應對塞外游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採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一點外來威脅都沒有。相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對面中亞地區的游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雖然古代印度會周期性的收到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本質性的威脅。之所以如此,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伊朗高原乃至西亞新月沃地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政治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太過遙遠。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佔領也缺乏穩定性,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卷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得以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困境: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保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法擴大文明規模,但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里斗,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在這種大環境下,南亞次大陸內部的各次級地緣板塊的矛盾被相對放大,最終形成了分裂的政治格局。

正是這種分裂的政治傳統,使印度於1948年建國後,很容易便建立了以分權制衡為特徵的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但當印度經濟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時,問題就來了:

放眼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無論是早期的英法美德,還是後期的日本、韓國甚至台灣,在邁向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其政治體制雖有進步,但均帶有強烈的威權色彩。即使有所謂的分權制衡,其范圍也只限於精英階層。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工業擴張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諸如圈地運動、血汗工廠、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侵犯普通民眾的利益。只有通過強大的政治威權,才能壓制反抗,強力推進。只有當工業化完成,上述問題淡化消失,波及全民的現代民主制度才有了實施的可能。

而與西方不同,印度在建立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時,國家經濟基礎仍處於傳統的農耕狀態。這種民主制度的超前實現,對印度經濟的發展構成巨大的阻礙:任何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工業項目,因其本身所連帶的負面影響,都會招致印度人民的堅決反對,並在現代媒體的監督下被迅速放大。

在民主政治框架下,印度政客為爭取選票,只能無節操的迎合群眾意願,無法像威權時代的韓國、台灣和後來的中國政治家一樣,用強有力的中央權力將其推行下去,這導致印度接連錯過20世紀後期的幾次歷史發展機遇,經濟結構遲遲無法轉型。

而同樣,過早採用西方民主制度,也導致了中央權力的薄弱和地方的各自為政,反映到經濟層面,就是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規劃布局無法展開,國家經濟支離破碎。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根據出身不同,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階級,此外還位於四大階級之下的「賤民」階層。不同階級職業不同、地位差別懸殊。處於高種姓的婆羅門與剎帝利,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而占人口絕大部分的首陀羅、犬舍和賤民,則窮困潦倒。

其實這種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並不是印度專利。但跟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中,這種社會結構被以種姓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

在中華等其他文明中,下流階級的人,可以通過讀書、作戰、經商等後天奮斗的方式,得到社會的認可,進而提升自己的階級地位。

而印度人的階級地位則完全由出身這個先天因素決定。出生之後,無論個人如何努力,階級地位都不能改變。也就是說,無論低種姓多麼努力,他們也無法躋身於婆羅門、剎帝利等高貴階級當中。

可是,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種姓制度斷絕了絕大部分印度人改變命運的可能,理所當然的會招致他們的憤恨和反對。對此,印度文明採用宗教的方式加以化解。

印度教教義推崇轉世,將今生的苦難,作為來世獲取幸福的必要條件。在印度教義的熏陶下,下層階級逐漸放棄了現實社會中的反抗,而寄往於來世,甚至願意通過苦修,來增加轉世獲取幸福的幾率。

種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結合,使印度社會的階級完全固化。這種社會結構的好處,是有效減少了階級沖突,維護了社會穩定。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階級戰爭(農民VS地主、資產階級VS地主;無產階級VS資產階級+地主)在印度很少發生。但壞處則是:由於缺乏足夠的上升渠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下層階級,也就喪失了通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來改變自身命運的動力,變成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一族。當「愚昧」、「慵懶」、「散漫」成為低種姓的代名詞後,印度也就喪失了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邁向現代文明的可能。

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印度發展出軟體外包業,並取得了成功。但是,這樣一個產業鏈短(不需要太多配套產業)、勞動力需求量小(只能容納百萬人口級的就業、總共不過幾百億美金的規模)的產業,是無法將印度這種超級人口大國帶入現代化的。作為一個十億人口級別的國家,發展製造業,是其現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印度必須清除種姓制度的影響,給予低種姓和賤民階級足夠的上升空間,讓他們能夠通過學習、工作等手段來改變命運。

可是,當階級藩籬被打破,下層人民有了獲得幸福生活的慾望和可能後,使人安貧樂道,願以今生苦難換的來世幸福的印度教教義,也就喪失了它的社會基礎,其結果就是被拜金主義取代。

在拜金主義的驅使下,印度的低種姓和賤民們,終將被裹挾進工業化的滾滾洪流中。但與此同時,強征土地、房屋拆遷、環境污染、職業病、過低薪酬、長時間勞作,這些工業化過程中(尤其是中前期)無法消除的負面影響也會隨之而來,進而引發民眾的群體性憤怒和抗爭。

對印度政府而言,壓制民眾的不滿是有必要的,否則工業化無法實現。但在現代民主制度的架構下,為選票所裹脅的政客,不可能實現這一目的。要想解開這一困局,印度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政治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政改的內戰風險

中央集權的過程,必然引發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考慮到印度的政治架構,沒有任何一方政治勢力,能夠讓其他對手放手退出。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印度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政治勢力間直接發起內戰,用武力消滅其他勢力;要麼跳出派系爭斗,放下身段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的鐵心擁護,通過壯大基本盤的方式,逼迫保守勢力出局。

咋一看,派系內戰並非好的選擇。但如果採用第二種方式,則意味著這一政治勢力站到了下層階級的立場上,一旦其掌權,必然會剝奪掌握社會資源的上層階級的利益,進而會招到強烈抵制。鑒於利益的不可調和性,雙方的沖突必將愈演愈烈。如此一來,派系內戰或可避免,階級戰爭卻極有可能發生。(現實中的案例,則是印度毛派武裝與政府之間的沖突。一旦大規模工業化啟動,毛派將獲得廣泛的社會基礎)

種族對抗與宗教沖突。

印度的人種構成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由早期自中亞遷入的雅利安人演化而來的印度斯坦人(即印度白人);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即印度黑人);以及早期由東亞流入、在東北地區占相當比例的蒙古利亞人(黃種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婆羅門、剎帝利兩大高種姓基本由占人口少數的印度白人組成,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達羅毗荼人與黃種人則基本屬於低種姓和賤民。

一直到今天,印度社會的各種資源仍由高種姓的印度白人控制,而印度黑人和黃種人基本處於被統治地位。

通常情況下,這種明顯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必然導致種族沖突的產生。而印度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卻成功的避免了種族間的對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而印度之所以能成為例外,固化階級的種姓制度,和鼓吹放棄今生以求來世的印度教義居功至偉。(發源於印度的佛教,由於宣揚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族階級社會的穩定,逐漸在當地走向消亡)如果這兩者被清除,處於社會中下層的達羅毗荼人和黃種人的種族意識會被激活,並在拜金主義的誘惑下,對控制社會資源的印度斯坦人產生種族仇恨,膚色的不同更讓這種沖突加倍激化。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展開,主要的印度斯坦人構成的資本家,與主要由達羅毗荼人以及黃種人構成的工人階級之間的沖突將愈演愈烈。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合二為一後所迸射出的力量,足以將印度攪的天崩地裂!

宗教矛盾也是印度政治改革潛在威脅。印度境內有總數多達一億的穆斯林。他們獨立於印度教體系之外,但與黃種人和達羅毗荼人一樣,處於社會的中下層。雖然當下,印度教的強大實力足以壓制占人口少數的穆斯林。但如果印度教體系崩潰,印度社會陷入紛爭,穆斯林為爭取自身權益,也不可避免的會捲入其中,進而加劇印度的混亂。

制度、階級、種族、宗教,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印度的工業現代化道路十分艱難,稍有不慎,便有萬劫不復的危險。

印度當然清楚內亂的後果。但鑒於自身復雜的國情,它又無法確保內亂不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在這種左右為難下,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只能長期流於形式。能否找到一條真正的和平發展之路,將是事關這個南亞大國延續與存亡。

下一節,雲石君將繼續講述,印度所面臨的外部困境。

⑦ 哪部電影是你看過全程無尿點的

1.豺狼計劃 Cry Wolf

⑧ 請問哪裡可以下載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 》Chakravyuh 2012

我這里 網路網盤pan..com/s/1c0jeME8

記得採納哦 謝謝木木噠



字幕:內嵌中文字幕
文件大小:1.94GB
文件格式:DVDrip
尺寸:1280x544


劇情引入:
納薩爾派是印度共產黨中的激進派系,信奉毛主義,主張通過農民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盤踞在南迪格地區的納薩爾組織,困擾政府多年。安迪警官封命清剿,不料屢屢受挫,遂將好友卡比爾送入敵營,充當卧底。卡比爾不負期望,提供情報,為警方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當他親身體會到農村的貧窮落後,當他親眼目睹政府強占窮人的土地,當他與毛派分子同甘共苦並肩作戰,卡比爾開始理解這幫激進分子的訴求,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使命……影片不僅僅是一個卧底故事,因為承載了太沉重的話題。片中反復出現的口號「Lal Salam」,是通行於南亞大陸的革命口號。「Lal」意為紅色,象徵共產主義;「Salam」意為致敬、敬禮。

⑨ 印度毛派的發展歷程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斗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
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
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里盛產竹子,毛派就嚮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但是,他們的勢力也僅僅限於農村,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接受毛派這樣的極端組織,而像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卻可以憑借自己的高效獲得民眾的支持,取得包括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在內的地方執政權。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印度毛派共產主義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er of India, MCCI)
恰蒂斯加爾省(Chhattisgarh)、奧里薩(Orissa)省、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三角地帶為納薩爾派武裝(Maoist)藏匿區域。
簡介:印度納薩爾派武裝印度的納薩爾派(Naxalites),是印度毛澤東主義革命武裝的一支。此前該武裝派別曾在印度製造過多起襲擊事件,印度政府也曾下令嚴防,與此次襲擊不同的是,此前該武裝派別只是針對政府武裝人員,並沒有襲擊平民。[來源: 央視新聞時間:2010-05-28 12:17:07 ]
納薩爾派游擊隊於1967年組建於西孟加拉邦。據稱,盡管這支隱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裝組織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對印度安全構成的威脅卻是最大的。據印度情報機構估計,這支武裝大約有2000名作戰人員,但支持者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印度情報機構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煙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也稱印度毛派共產黨,曾被印度總理辛格稱為印度國內的最大威脅。該組織是1967年從印度共產黨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組織的人員共有5萬名,其中2萬名為武裝人員。該組織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團體的普遍反對。
納薩爾起源於西孟加拉邦的小村莊,1960年代,因其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

⑩ 印度毛派武裝的介紹

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

閱讀全文

與印度毛派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老男孩未刪減 瀏覽:120
俄羅斯的電影免費 瀏覽:628
動作電影很讓人振奮英語翻譯 瀏覽:278
泰國電影哥哥死了弟弟去監獄 瀏覽:942
王力宏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68
警犬電影大全帶名字大全 瀏覽:861
看美國好電影 瀏覽:900
火車一路向俄羅斯電影 瀏覽:680
教育孩子的動畫電影推薦 瀏覽:171
電腦怎麼查看電影觀看歷史 瀏覽:459
恐怖電影院小說txt 瀏覽:670
李晨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426
萌催眠日本電影 瀏覽:44
愛情動作片電影軟體 瀏覽:852
電影電視歌曲聯唱串燒 瀏覽:428
國內電影排名第一 瀏覽:400
釋小龍最新電影2017 瀏覽:539
日本恐怖片排行榜前十名的電影 瀏覽:196
印度電影黃金 瀏覽:701
韓國情色免費電影大全2015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