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院里有过一部你完全没留意的电影,它说的是一个寻找自己身份的藏族人
《塔洛》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的藏语电影,他的第五部作品。万玛才旦以独特的藏族背景和视角,展现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塔洛》改编自万玛才旦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塔洛的藏族牧羊人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冲击时,感受到的迷失和焦虑。影片呈现了塔洛在办理身份证过程中与一位年轻藏族女子的相遇,引发了他对身份认知的思考。电影的核心主题是寻找身份,塔洛的辫子成为了他身份的象征,但最终被剪掉,象征着他身份认证的缺失。《塔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项荣誉,但院线排片有限,最终票房并不理想。然而,网络版权的销售足以收回成本。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旨在展现塔洛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电影中许多细节源于万玛才旦的生活记忆,他经历过文革,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人被迫还俗,用诵经方式背诵《毛主席语录》,而塔洛以这种语调背诵《为人民服务》。电影拍摄地在万玛才旦的老家——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作为藏族背景的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通常使用藏族演员,讲述藏族故事,虽然他本人在北京生活多年,但其创作一直保持对藏族文化的关注和对藏族传统的尊重。
万玛才旦的电影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静静的嘛呢石》等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肯定,但也曾面临资金困难的困境。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希望电影能够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并让藏族人感同身受。对于非藏族观众,他强调电影不应带有教导意味,而是希望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从塔洛的故事中找到共鸣。
万玛才旦的生活与创作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他的作品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面对现代社会的变迁,万玛才旦的电影探讨了身份认同、焦虑与迷茫的主题,同时也呈现了藏族年轻人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困境与文化认同的挑战。他的儿子在北京接受高等教育,尝试寻找自己的身份,这一过程反映了藏族青年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复杂身份认同问题。
在万玛才旦看来,适应新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经历焦虑、迷失和迷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的认识加深,这些感受会逐渐减轻。尽管生活中仍存在矛盾和不公,万玛才旦坚持创作,希望通过电影传达对藏族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关注现代社会的共性问题,如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㈡ 一部藏族电影,一群藏民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带领群驮着东西的牦牛。最后有头牦牛还不慎滑入江中。
埃里克·瓦力导演,由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四国合拍的电影《喜马拉雅》。
在与天相连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座藏族村寨,由于生产的粮食不够自给,世世代代靠运盐为生。老首领天尼的儿子本应是下一任村里的头人,却在运盐的路上意外身亡,而众望所归的继任者卡玛在天尼的眼中则是为夺头人之位而蓄意害死自己儿子的罪犯。在一次新的运盐旅程开始前夕,村子里以老天尼和卡玛分别为首的两派各持一辞,互不相让。最终卡玛带领年轻人在提前于老人们占卜的日子出发,而天尼而带领自己当喇嘛的儿子和孙子以前一群老随从按占卜的日子上路。运盐队伍不仅一路风餐露宿还要应对群山之中意想不到的危险,两支运盐的队伍谁能克服艰难险阻先到达旅途的终点?
这是半道上路断了,用木头和石头搭了个桥,但是老天尼队伍里的一头牦牛还是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