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
史诗这个词迟差,人们并不陌生。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史诗。著名的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
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就是《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
这些史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等到有了文字记载,便成了文。
因此最初口头传唱的史诗与后来的文字版本可能已经千差万别了。
《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也是传唱下来的,版本众多,现在看到的文字版本是经过精简之后的。
在印度,《罗摩衍那》被视为最早的诗。因为《摩柯婆罗多》有着跟《罗摩衍那》相似的情节,而且还出现了《罗摩衍那》的名字以及作者,可以认为《摩柯婆罗多》的出现比《罗摩衍那》略晚。
《罗摩衍行旦芦那》对印度文学影响至深,在世界范围内也传播甚广。
可以说,诗中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实现了。
正如人们对荷马是一个人还是一群诗人争论不休一样,《罗摩衍那》的作者传说是蚁垤(die二声)。但考古学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个人是作者,当然,也没有明确的证伪这个人不是。
关于蚁垤,有很多有趣的传说。看汉字,这个蚁是蚂蚁的蚁,垤,则是小土堆的意思。传说他生于婆罗门家庭,幼年被父母抛弃,由山中的野人收养。长大后以偷盗杀人抢劫为生。有一天,他抢劫了一个仙人(真胆识过人),让仙人交出财物。仙人让他反复念mura(摩罗)一词,这个词是Rama(罗摩)的颠倒。交代完,仙人就消失不见了。
愣在那里的蚁垤一遍一遍念着摩罗,时间如此之长,以致于蚂蚁堆满了全身。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时候仙人又出现了,从蚂蚁堆中解救了他。
有一天他看档带见猎人射死了麻雀,脱口成诗,于是大梵天从天而降,让他吟成了《罗摩衍那》。
现在主流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蚁垤跟荷马一样,是一群游吟诗人的代称,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贡献者的名字。《罗摩衍那》随着随着传播而演变,越来越长。玄奘在印度见到的《罗摩衍那》,只有现在长度的一半。现在的精校本比旧本缩短了六分之一。
《罗摩衍那》分为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
《罗摩衍那》的意思就是“罗摩的历险经历”,顾名思义, 整个诗歌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罗摩的故事。阿逾陀国王十车王举行祭祀求子,天神们为了分享祭品,请求大神毗湿奴托生为十车王之子。毗湿奴化身成十车王的四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取胜,娶了弥提罗公主悉多。
十车王垂垂老矣,决定立罗摩为太子,小王后希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要求把罗摩流放山林。由于小王后曾救十车王于危难之际,十车王有承诺在先,应允她的要求。罗摩为了不让父亲食言,自请流放,悉多也决心随罗摩一起流放。
小王后的亲儿子罗什曼那是好弟弟,也请求随哥哥一起流放。三人在森林中同各种妖魔斗争,悉多被魔王抓走, 罗摩与罗什曼那与猴王结盟,经过一系列大小战役,最终打败魔王救出悉多。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一篇《后篇》又“狗尾续貂”了一个结余风波:从魔王那里救回来的悉多被罗摩怀疑贞洁,如何自证清白的故事。
虽然现在看这部史诗内容平平,但跟当下流行的电视剧情节相比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罗摩衍那》有很多人们熟悉的“烂俗”梗,当然,按照人家的诞生年代,应该是这些烂俗梗的祖宗级别了,例如魔王、罗摩的兄弟对悉多的喜爱,兄弟、敌人争女主的梗;恶毒王后梗,罗摩的流放森林就因为小王后引起。
但有些地方很有趣。例如并没有陷害男主的男配,小王后的儿子婆罗多是个好弟弟,并没有接受母亲安排的继承王位,而是去追赶罗摩,劝罗摩回去继承王位,罗摩不肯,最终给婆罗多一双自己的鞋,作为自己的象征。婆罗多回去把鞋子供起来,待罗摩归来。这简直是太清新的兄弟关系了。
跟罗摩比起来,更令人动容的是罗什曼那。由于第七篇的“狗尾续貂”,罗摩的性格经历了一个由善解人意的好哥哥好丈夫到不相信妻子贞洁,对弟弟冷漠的暴君形象的转变。而且由于作者过于偏爱罗摩,人物塑造上经常“用力过猛”,给人伪君子的感觉,这一点跟《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非说类似。
在诗中罗摩本人也相信宿命论,相比之下,罗什曼那的形象更动人,他真诚地信任罗摩,为了罗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他勇敢,忠诚,对命运从不妥协。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跟愚公的形象类似,非常令人鼓舞。
《罗摩衍那》讲述故事的方式也非常“先进”,用一种连串插入的方式讲故事,就像一棵大树,上面生出枝丫,大故事中套小故事。例如罗摩和罗什曼那出走以后,沿途所见,都有一个故事;三十六章插入战神的诞生,三十七章开始讲罗摩祖先的事情。就像层层叠叠的梦境一样。
一部作品受制于作者与年代,必然有自己的缺陷。《罗摩衍那》也不例外,除了人物前后矛盾的地方,还有冗长的描写之外,关于“贞洁”的内容是那个时代共有的糟粕了。
从第一到第六篇,一直有关于贞操的描写,悉多被抓走后在王宫中保留贞操的内容,最终还经由火神证明,悉多投火,被火神托出,自证清白。这跟中国古代的要求非常相似。联想到现在印度某些令人堪忧的情况,《罗摩衍那》中对于“贞”的强调,多少有了讽刺的意味。
《罗摩衍那》里面有一个人物哈奴曼,被有些人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是猴国跳跃得最远的猴子,单枪匹马越海进程,营救被魔王抓走的悉多。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罗摩衍那》的中译本,但佛经中经常提到罗摩的故事,更为人们接受的说法是孙悟空借鉴了印度文化中有关猴子的传说。
当然,这是另一个值得考究的事情了。
2. 季羡林翻译了什么印度著名大史诗
季羡林老先生翻译的印度梵文作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等。
其中对史诗级著作《罗摩衍那》的翻译犹为著名。
3. 来自印度的史诗作品 --- 我看印度电影《巴赫巴利王》
来自印度的史诗作品 --- 我看印度电影《巴赫巴利王》
笔者在上周利用晚上时间,再次看了印度电影史诗般的巨作《巴赫巴利王:开端》《巴赫巴利王:结局》二部电影。这个是笔者第二次看印度的这2部电影了感触颇深,所以打算克服惰性,写下这篇文字。总结下来,笔者认为,这2部电影代表了印度电影制作水平的巅峰,堪称印度电影里的上乘之作,是史诗般的电影作品!
在去年下半年,笔者有看过这2部电影。但是由于当时对于这2部电影并不是连着看的,所以看第二部的时候,已经不能将第一部的情节与第二部的故事情节连贯结合起来了。加上这2部电影上下集里,故事情节的展开并不是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而是采取了倒叙方式,同时在顺序叙事的过程中又夹杂着穿越回到过去交代了故事主角上一代宫廷内斗过程。这让笔者很是吃不消!所以去年看完了第一遍这2部电影之后,笔者虽然对于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但是去不能完整的将这2部电影要讲述的故事说清楚。
今年,笔者看了不少印度电影,对于印度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从之前的完全忽视,漠视印度电影,到现在印度电影每部必看。据笔者上网查资料,就有不少文章介绍印度经典电影作品的。得知必看的印度电影排行榜中,《巴赫巴利王》这2部电影就是排在前几位的,可见这二部电影在印度电影中的地位。所以上周下班后闲着无事,笔者就决意要将这2部电影再看一遍。连续2个晚上,看到近11点,可以说是很辛苦的熬夜看完了第二遍,笔者才真正对这二部电影所阐述的故事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掌握,才能对于这2部电影做下点评。
二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大致是这样: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个摩喜施末底王国。国王死后,王位的争夺在两个年轻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饰)和巴拉迪瓦(拉纳·达格巴帝饰)之间展开,巴霍巴利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太后选择了养子巴霍巴利作为王国的王储。巴霍巴利被拥立成为新国王,在加冕典礼之前让其游历王国,体察臣民的疾苦;同时,太后还竭尽全力满足自己的亲儿子巴拉的各种需求,希望平衡兄弟的关系。巴霍巴利在此游历之间偶遇附属国美丽绝伦的公主,并通过机会接近该公主。就在巴赫巴利接近公主期间,太后派人向公主给其亲儿子巴拉提亲,不过提亲时候使者的傲慢的态度遭到公主的拒绝。一个夜晚,该附属国遭到外敌入侵,命运危在旦夕,这时巴霍巴利凭借其盖世武功将敌军击退。正在此时,太后给巴霍巴利发来讯息,要将公主以囚犯的身份抓回国内。巴霍巴利回到国内后,宁愿选择公主也不要国王之位。太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剥夺了巴赫巴利的王位继承权,并且宣布其亲儿子巴拉为新的国王。但是巴拉继位后却一心想除掉巴霍巴利,但碍于太后权威,一致没有采取行动。后来巴拉终于找到机会让太后将巴赫巴利贬为平民,再通过编造晚上被巴霍巴利最亲近人刺杀的现场,让太后派人杀掉巴霍巴利。太后杀掉自己的养子之后没多久,就知道了事情真相,非常后悔。巴赫巴利在人民心中很有威望,当人民知道巴赫巴利被害死之后,纷纷要求太后给与一个交代。太后借此机会宣布养子巴赫巴利刚出生的儿子继承王位!其亲儿子巴拉国王很生气就要杀刚被立为新国王的孩子,太后拼死相救。在太后的舍命保护下,巴赫巴利的儿子得以幸存,被一户普通人家收养,取名为希瓦(帕拉巴斯饰)。希瓦是个拥有天生神力的孩子,长大后他为了心爱的姑娘离开了家,来到了外面的世界闯荡。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一段为父复仇与夺回王位的故事即将来临。最终让其在民间长大后,带领民众替父报酬,夺得王位。
这种发生在古代帝王皇宫内部争斗王储继承权的故事,在有两三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并不陌生,并不鲜见。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里,为了争夺天下,父子之间,亲生兄弟之间,皇亲国戚之间,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你死我活的争斗和血光之灾。所以这2部电影里阐述的皇宫内斗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其实并无新意,可以说是很老套。因为中国出产的宫斗电视剧电影实在太多太多了,很多中国人对于乐此不疲的。
之所以说这2部电影是史诗般的巨作,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这2部电影场面宏大,大手笔 !规模恢宏的殿堂级别的古帝国王城,冷兵器时代战争时的两军对垒与血肉厮杀。还有那绚丽夺目的自然风光,旖旎多姿的佳人,无不体现了印度特色的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其场景设计与制作艺术上给人恢宏大气之感。虽然有着过分夸张的鏖战,但对于一个善于开挂的国度印度而言,这样令人血脉喷张的塑造并不奇怪。看得出这部影片制作团队颇费心血与精力,才能让这2部电影呈现出这么好的观赏体验,在此笔者不能不为电影的幕后团队点赞。鲜明的印度特色,震撼的战争画面,这样的电影首先能以其神博取印度观众的钟情。对于另外一个文明的中国观众而言,也是很有吸引力的。看到《巴赫巴利王》电影里的宏大的战争场面,笔者不禁想起了《勇敢的心》《木马屠城》这些来自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史诗般的经典大片里气势磅礴异常壮观的战争场面。当然了,这些美国电影所阐述的历史故事更为深入人心,历史沉淀更厚重,电影本身的国际影响力也更大更深远。
其次就是电影里诸多演员无比精湛的表演功力。电影《巴赫巴利王》中每位人物的形象都特别鲜明,有棱有角,然人难忘。看得出,每位演员都非常用心的,倾力演出,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塑造的角色里。巴赫巴利王对子民们的慈爱目光、对妻子的深情表白与忠贞、对作为其奴隶的叔叔的信任与友爱、对巴拉的忍让等等,其内心戏都有通过面部表情得到展现,每一个动作与表情演绎得都十分到位。巴赫巴利王妻子更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眼神坚定,有很强的正义感;不屈服于权贵,为爱情放弃一切;心直口快,是个嫉恶如仇爱恨分明的性情中人。当然了,影片中其他几个角色也表演的很是到位。对王后无比忠心的奴隶叔叔;心胸狭隘心狠手辣内心阴暗的巴拉;力压群雄,专制且霸气侧漏的老王后。。。诸多演技深厚的演员的倾力出演,使得电影故事演绎的跌宕起伏,对于人性的美与丑却又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2部电影时间都很长,都超过2个小时。笔者发现,印度电影单部电影超过2个小时的,不在少数。这让看惯了90分钟或者120分钟以内中国电影以及美国电影的我,并无任何不适之感。反而笔者也再次对印度电影产生了好奇:印度电影都这么长吗?笔者从小喜欢看电影,对于那些笔者喜欢的电影,笔者总是嫌时间过短,不够尽兴,常常在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对于印度电影的更长时长,笔者倒是很是喜欢,觉得很过瘾。
期待宝莱坞能制作出更多的史诗般的精品。加油,印度电影人!
2018-09-22 写于杭州市下沙。
4. 后人怎么评价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
Rāmāyana
印度古代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后逐渐被神化。
思想内容对于史诗的主干故事有各种解释。印度教徒认为罗摩是神,因而把史诗看成是圣书。西方学者认为该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因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象征农业技术。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十车王宫廷上出现了矛盾,庆祝罗摩灌顶为太子的喜庆场面一变而为悲叹离别的情景。解决矛盾的途径只有自我牺牲,于是罗摩等3人甘心流放。作者通过这一宫廷阴谋的描绘,宣扬了一整套君臣、父子的伦理教条。在对与猴国结盟、灭魔复国、夫妻团圆的描写中,作者歌颂了罗摩这个英雄。他的理想是家族和好,政权安定;他支持正义的战争,也考虑奴隶社会中平民的利益。另外也有人说,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书中所宣扬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条。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恃以为生的是农业;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肉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婆罗门,是外来的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史诗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且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节,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
成就作品的艺术风格虽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呈精雕细镂倾向。它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古代和中古的文学创作大多从中取材。其影响早已远超出印度,特别是在亚洲广泛流传,而列入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故事早已随佛经的翻译而传入中国。1980~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从梵文翻译的8卷《罗摩衍那》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