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邓小平,1928》观后感
1922-1926年间,中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1927年
苏联电影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上海拍摄新闻纪录片《上海纪事》。该片纪录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古装片热在中国影坛出现。本年度出现的影片有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美人计》、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盘丝洞》、民新公司拍摄的《西厢记》等。此外,武侠片也初现端倪,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王氏四侠》和友联公司的《儿女英雄》引人关注。
1928年
明星公司拍摄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影片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上映后创下了国产影片最高卖座纪录。其后,明星公司接连拍摄了18集。同时,其他公司受此影响,也纷纷拍摄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在1928-1931年生产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神怪片占250部左右。
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电影检查规划》,通令于翌年实施。
1929年
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安装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机,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引起轰动。半年后上海所有的高级电影院均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设备。
国民政府在沪设立戏曲电影审查会。由上海市政府公安、社会、教育三局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此后,凡国产影片在沪上映,事前均须经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和市电影检查委员会审查。
武侠片热继续高涨。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
国民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另由内政部和教育部拟订《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颁布施行。
以“大中华百合”为首的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公司”。“联华”主张的“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运动,与电影商业化潮流的热浪相悖而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公司存在的8年间,共摄制影片近100部,终形成了与“明星”、“天一”三足鼎力的格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华威贸易公司制造成功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放映机,取名“四达通”。
1931年
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该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摄制,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方法。
5月,友联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片《虞美人》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上映,该片与《歌女红牡丹》系同时投拍。
6月,“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青》上映。该片是租用日本的有声电影设备在日本拍摄,后在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潮中受到观众的抵制。
九一八事变后,明星影片公司组成明星救国团,联华影片公司组成联华国人抗日救国团,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0月,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场春色》上映,这是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摄制的片上发声影片。
1932年
1月28日日军炮击上海,一二八战争爆发。设在虹口、闸北和江湾地区的电影公司及16家影院皆毁于炮火,上海的30余家中小电影公司均被迫停业。
3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翌年3月更名为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隶属行政院,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指导。
5月,《电声日报》创刊。该报创刊后随即举办“电影皇帝”评选,评选结果,“联华”主要演员金焰当选为“电影皇帝”。1934年1月,该报改名《电声周刊》,发行数量不断增加,成为3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之一。
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各电影公司纷纷摄制抗日题材影片,主要有明星影片公司的故事片《战地历险记》、新闻纪录片《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第一集)、故事片《上海之战》、动画片《民族痛史》;联华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共赴国难》、新闻纪录片《暴日祸沪记》、《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动画片《血钱》;天一影片公司的有声新闻片《上海浩劫记》;惠民影片公司的《十九路军光荣史》;暨南影片公司的《淞沪血》;慧冲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日血战史》;锡藩影片公司的《中国铁军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敌血战史》等。这批影片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后,受到舆论的称赞。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上海各电影公司发出禁止拍摄抗日影片的“通告”,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
“剧联”的影评小组成立。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影评组织,它通过茶话会、座谈会等形式欢迎影评工作者自由参加。影评小组先后在不少报刊上开辟了电影副刊作为影评阵地。
1933年
明星影片公司设立卡通科,“万氏兄弟”进入卡通科工作。
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会议选出黄子布(夏衍)、陈瑜(田汉)、洪深、郑正秋、聂耳、蔡楚生、史东山、孙瑜、金焰、沈西苓等31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由夏衍、聂耳、沈西苓分别担任文学部、组织部、宣传部的领导工作。
2月,意大利在米兰市举行国际电影赛会,邀请中国选送影片参赛。经过电影检查会初选及复选,决定选送6部影片参赛,计有:“联华”的无声片《都会的早晨》、《城市之夜》、《野玫瑰》、《三个摩登女性》、《北平大观》,以及“明星”的有声片《自由之花》。这是中国最早参加的国际电影活动。
同月,《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揭晓,胡蝶以21334票当选为“电影皇后”。3月28日上海电影界假座大沪舞厅,举行“庆贺胡蝶女士当选电影皇后,航空救国游艺茶舞会。”大会向胡蝶颁发了“电影皇后证书”,并发行《电影皇后纪念册》。
同月,《电声日报》经过3个月筹备的“明星名片大选举”揭晓,当选“中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胡蝶,第二名为阮玲玉,第三名为金焰;当选“外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珍妮•盖诺,第二名为葛莱泰•嘉宝,第三名为麦•唐纳。
3月,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成立,组长夏衍,组员钱杏邨(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电影小组开展了剧本创作、影片评论、输送新人、介绍苏联电影等活动。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行第一届全国国产影片评选大会,联华影片公司出品的《人道》获默片一等奖,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自由之花》获有声片一等奖。
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在南京成立。
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立“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以替代原直属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主管的“电影检查委员会”。
11月12日,在艺华公司摄制《烈焰》、《中国海的怒潮》等以反帝抗日和阶级斗争为内容的影片之际,国民党特务组织指使暴徒30多人以“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名义,冲入艺华公司,进行打砸和破坏,此即中国电影史上的“艺华被捣毁事件”。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狂流》、《春蚕》上映。前者为第一部左翼电影;后者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是中国新文艺作品第一次搬上银幕。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三个摩登女性》上映,该片是左翼电影运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之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国民党特务机构以“中国青年铲共大同盟”的名义向各报馆散发《铲除电影赤化宣言》,恫吓各制片公司:“以后绝对不得再摄制宣传赤化、危害国家、描写阶级斗争、挑拨民族恶感的影片,对于社会病态黑暗面的描写,亦应竭力避免,以符合教育社会的旨趣。”《宣言》还警告各公司不得使用田汉、夏衍、茅盾、沈西苓、楼适夷、许幸之等人的作品,“其担任导演者也应迅速辞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映,连映60天,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蝴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性格不同的角色。该片在营业上的成功挽救了明星公司的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实业部派遣联华影业公司总经理罗明佑为电影考察专员,赴日、美、英、法、德、意等国考察电影业。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共同组成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主持第二届国产影片比赛。评委会从10部参赛片中评选出《人生》为无声片第一名,《姊妹花》为有声片第一名。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连映84天,超过了《姊妹花》的卖座纪录。
迫于反动势力的压力,明星影片公司解除夏衍、钱杏邨和郑伯奇三人的“编剧顾问”职务。夏衍转移到电通影片公司。
12月,电通影片公司的创业作品《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声音作为艺术手段创作的有声影片。
1935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大路》及《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后者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2月21日~3月2日,苏联举行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中国派遣由周剑云、陶伯逊、余清、黄谦、胡蝶、颜鹤鸣、孙桂籍(翻译)共7人组成的代表团携片参展。参展影片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空谷兰》、《春蚕》、《重婚》,联华公司的《大路》、《渔光曲》,艺华公司的《女人》,电通公司的《桃李劫》)。
中国影片《渔光曲》(导演蔡楚生)在莫斯学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影片。
3月8日,著名演员阮玲玉因婚姻生活的不幸,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以及小报记者的诽谤,于三八妇女节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毒自杀。同月14日,举行出殡送葬仪式,沿途送葬者达30万人之多。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风云儿女》上映。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于1949年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被确定为国歌。
7月16日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编导郑正秋因病逝世,终年47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郑正秋尽瘁影业,功在社会教育,特请中央准请褒奖和抚恤遗族”。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该片由万氏兄弟绘制,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年
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孙瑜、费穆、李萍倩、孙师毅等人发起的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宣告成立,并发表成立宣言。宣言要求:一、“坚持领土主权完整”、“收复失地”、“保护爱国运动及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摄制电影自由”,同时提出四项主张:“全国电影界联合组织救国的统一战线,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二、撤废现行的电影检查制度;三、用自己组织的力量,检查一切反大众化要求的影片的制作,并制裁一切直接间接有害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四、动员整个电影界的力量,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的成立及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国防电影”(抗日)运动的新阶段。
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告国人书》说:“前闻共产党密议,欲利用文化团体及知识分子,在救国的口号掩护之下,作卷土重来之计。果然不久,上海即有电影救国会之出现,不久又有文化救国会之产生”,又说各救国会的宣言,“不曰反对中央,即曰颠覆政府”。翌日,欧阳予倩代表电影界救国会向报界发表声明,对《告国人书》中的不实之词提出了辨正。
国际电影大师卓别林携同夫人宝莲•高黛及宝莲的母亲亚尔泰•高黛访问上海。著名电影演员胡蝶在国际饭店设宴招待,陪客中有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卓别林还会见了电影导演史东山和演员韩兰根、刘继群等人。
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根据“三分娱乐七分教育之原则”,评选出1935年出品的“佳片”7部,各片名次如下:1.《凯歌》(艺华影业公司),2.《天伦》(联华影业公司),3.《母亲》(天一影片公司),4.《小天使》(联华影业公司),5.《长恨歌》(新华影业公司),6.《翡翠马》(明星影片公司),7.《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评委会还对当选影片的创作人员进行奖励,受奖者共65人。
艺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软性影片”代表作《化身姑娘》上映,受到左翼和进步的电影评论工作者的尖锐抨击。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国防影片《狼山喋血记》上映。影片以寓言式的故事,暗示人们团结起来,抵抗野兽的入侵。
1937年
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壮志凌云》上映。
1月,电影演员陈波儿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走私》等。
同月,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联华交响曲》上映。影片由8个小故事组成,“联华”大部分编导和演员都参加了这部“集锦片”的拍摄,
2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压岁钱》上映。
2月,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上映,创当时票房最高纪录。
4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十字街头》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上映。
由国民党中宣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评出1936年出品的“优胜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壮志凌云》(新华影业公司),3.《女权》(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艺华影业公司),5.《母爱》(民新影业公司),6.《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公司)。
7月,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在上海成立。欧阳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东山、许幸之、司徒慧敏、应云卫、白杨、柯灵、金山等39人当选为常务委员,并在该协会上成立了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电影界救亡委员会)。两个协会一致号召电影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服务。
七七事变后,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人参加了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该剧每天演出日夜两场,一直持续到八一三战争爆发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占领的长春建立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满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为其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创作人员均为日本人,以后又吸收了一些中国职员。满映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开始时主要拍摄宣传日本侵略政策的电影。从1937至1945年,满映共拍摄了200余部为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片。
9月,上海电影工作者陈白尘、沈浮、孟君谋、白杨、吴茵、周曼华、龚稼农、等34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先后赴成都、重庆演出救亡话剧,经费由夏云瑚筹集。
10月17日,上海电影界救亡协会成立。
11月,日军占领上海。在其它外国租界里继续生产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孤岛电影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区而结束。在此期间,“孤岛”地区共成立了20多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250余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后又一次商业电影的热潮。
中央电影制片场摄制了科教片《农人之春》。该片于翌年在布鲁塞尔科教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科教片奖。
1938年
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满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控制华北电影发行,并拍摄了为日军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短纪录片。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武汉汉口建立(简称“中制”)。该制片厂的前身为1935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所属的“汉口摄影场”,重组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改归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许多抗日救亡演出队中的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调入该厂。该厂的建立是基于抗战需要进行的军事机构调整,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并附设中国万岁剧团、中制合唱团及10个放映队。
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这是第一批集中出现的抗日题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习称“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机构。
同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因武汉濒于沦陷,迁往重庆,并进一步吸收了大量进步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力量。
中央电影摄影场迁往重庆,并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仅次于“中制”的电影制作机构。
蔡楚生等导演在香港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正气歌》等粤语抗日题材影片。
1939年
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木兰从军》,连映85天。这是“孤岛”电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报》刊登14位影评人联合署名文章,推荐《木兰从军》。
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了《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继续拍摄了《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日电影。
日伪在南京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该公司由日本东宝映画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南京汪伪集团共同投资,主要为垄断华中、华南敌占区的影片发行,并摄制为日寇侵略政策服务的新闻纪录片。
日伪以“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在北平建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务仍为垄断华北地区的电影发行,并摄制侵华宣传影片。
上海新华、华新、华成三家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改组为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简称“国联”),由张善琨担任总经理,其后摄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上海“孤岛”电影中出现的《梁红玉》、《苏武牧羊》、《岳飞尽忠报国》、《西施》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海民华影片公司在“孤岛”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戏院上映,同时并编辑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伪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并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
1941年
表现忍辱负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片《西施》上映。该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该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张善琨、卜万苍、王次龙、徐欣夫、方沛霖、杨小仲、岳枫、李萍倩、吴永刚和陈翼青10名导演联合执导,公司中的著名影星陈云裳、顾兰君,陈燕燕、袁美云、梅熹、刘琼、王引等全部参加了演出。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该片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万氏兄弟主持制作。
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孤岛”电影结束。
1942年
4月,在日军和汪伪政府的操纵下,新华、华成等12家中国电影公司实行合并,成立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由此前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投资。公司董事长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副董事长川喜多长政(日),经理张善琨。“中联”至1943年结束,共摄制影片50余部,大多为爱情伦理片。
八路军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南泥湾》等纪录片。
《小老虎》、《故乡烽火》、《民族的吼声》等一批粤语抗日题材影片在香港问世。此后,随着香港沦陷,香港影坛也陷于沉寂。
❷ 孤岛电影的奇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 看不懂题目?
孤岛电影是日军侵华背景下,特殊时期、特殊地区出品的电影。
从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形如孤岛。战局动荡,各种势力林立是孤岛时期的特色。一方面,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电影工作者坚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拍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如1932年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就是号召国民抗战的佳作。此外,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都在暴露现实的同时,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但同时,因为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的控制资本,所以这一时期的商业片发展繁荣。在孤岛上海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先后成立了20家左右的电影公司,制作了近200部电影。歌唱片、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电影投资商张善琨长袖善舞,他的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资本最为雄厚,半数以上的“孤岛”时期影片都是这个公司出品的。
“孤岛”时期结束后,上海的电影业全部为日寇所侵占。一些爱国的电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坛。在香港的电影界中,左翼电影力量原来是比较弱的,但到抗战爆发以后,形势有所改观。这其间,大陆内地的进步电影力量两次向香港转移,第一次是上海沦陷后,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谭六友等来到香港,从事抗战电影活动。再加上后来从重庆来的吴蔚云、黎莉莉、凤子等拍摄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片子。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中共安排下,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转移来香港。夏衍在香港创刊了《华商报》;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复刊;茅盾主编的《笔谈》等以及《光明报》等使香港文化界顿时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在此其间,粤语片《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声》等的出品发扬了抗日正气。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就沦陷了,结束了抗战时期南中国电影的历史。
❸ 日本电影《挪威的森林》里好像主角在大学生活里有很多镜头好像是民众游行的片段,请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个叫做“全渣弯共斗”,是由“东京大学事件”为导火线的,1968年(昭和43年)——1969年(昭和44年)胡历发生在日本裤梁搜的左派学生暴力kangyi运动。
❹ 日本人拍过描写二战的电影吗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这些都是在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博客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❺ 黑泽明的主要电影有哪些(可以说些风格)
《恶汉甜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x4qyWq8OEYGi4qGONKhbug
《恶汉甜梦》是由日本东宝映画、黑泽明工作室制作的151分钟惊悚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森雅之、香川京子、三桥达也、志村乔等主演,于1960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父报仇,隐藏身份与老板跛脚的女儿结婚。完美的计划却因为他爱上新娘而有了扣人心弦的转变,恶人却始终高枕无忧。
这部惊险报仇片剧情复杂,线索纵横交错,黑泽明通过一宗贿赂事件,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官商界的黑暗,对人性的丑恶一面刻划得入木三分。在构图方面,黑泽明控制得更完美无瑕,通道、楼梯、房间的排列、镜的摆设,以至瓦砾堆的空间布置,都拍得均整有致,计算得惊人地准确。
❻ 黑泽明都有哪些影视作品
罗生门》,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50年出品
导 演:黑泽明
主 演: 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意大利电影评论奖
罗生门》《影子武士》必看。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在艺术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响了往后数十年的电影创作,1996年好莱坞Edward Zwick导演的《火线勇气》(Courage under Fire)故事内容明显是改编自40多年前的《罗生门》。
1952年黑泽明重回东宝电影公司,执导了《活着》,成为战后日本最佳影片之一,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1954拍摄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满激烈战斗又富有喜剧幽默且不乏深层哲理的娱乐片,日后也曾被好莱坞翻拍。从此时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黑泽明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不断面世,计有《蜘蛛巢城》、《白痴》、《大镖客》等多部影响了当时国际电影潮流的作品。
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 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 就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而强横的态度,他被台前幕后的合作者称为片场上的“天皇”。
1998年9月6日,这位纵横影坛50年、拍过31部电影精品的大师终于撒手离去了,享年88岁。日本影坛至今无人在电影艺术成就方面能及他的项背。
他一生中所获奖项不计其数,他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他毕生致力打破各国民族文化差异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类的基本感情。黑泽明被1999年12月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制作的电影曾创造过持续二十年的票房奇迹,但傲慢、失败和自杀的空虚也时常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事业。1998年他去世时留给后人31部电影无不揭示了黑泽明电影的一个共性——对形式和内容的融汇贯通。正因如此,使他成为自1895年电影产生以来最出类拔萃的导演之一。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杂志上评价的那样,“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